我大概六歲的光景, 因父親隨著漁市場往西遷移而舉家搬
到西環來. 屈指一算, 除了在外唸書那幾年外, 一生都
是在西環度過. 說得感性一點,我人生的四分之三都是在
西環裏打滾.
六,七十年代的西環, 沒有大商場西寶城, 沒有豪宅寶翠
園, 泓都, 也沒有任何政府設施. 臨海的卑路乍灣公園,
市政大樓還没有出現. 我們有的是牛房、屠房、焚化爐、
巨型油鼓、以及殮房. 最厭惡的東西, 似乎全都擠逼在西
環方圓三幾公里的範圍內. 那時候西環出名的不是優美的
風景, 而是使人聞風掩鼻的[五臭] – 山市街的臭水渠,
加多近街的雞欄, 域多利道的垃圾焚化爐, 呼嘯而過的運
豬/牛車 (當然還包括士美非路的牛房), 以及吉直街/域
多利道交界的漁/菜市場, 這些各式各樣的臭味充斥著整個
西環, 縱然使人中人欲嘔, 但卻陪伴著我成長. 現在偶
爾嗅到相近的氣味, 腦袋裏便不期然地浮現著我童年的種
種片段, 那可是我人生中最無憂無慮的時光.
我童年可說是住遍西環無敵手. 初到西環時我們一家六口
住在爹核士街的一個百多呎的板間房內, 其擠逼情况可想
而知. 幾年後搬到吉席街, 我终於可以一個人佔據整張
床. 後來經濟環境好轉, 父親在北街作人生的首次置業,
而我們全家亦第一次擁有自己的安樂窩, 不旋踵再搬到均
益街, 而這個單位也可算是咱家的祖屋了.
在西環混了這末久, 難忘的人, 事和片段自然多得不可勝
數, 也無法在此一一道來, 但箇中有幾個清淅無比的場景,
至今仍是瀝瀝在目:
場景一: 星期天的早上, 拿著暖杯睡眼矇矓的從爹核士街
的家走出來, 先到對面的[香園大排檔]為母親買齋啡, 再
走到街口的[英豪酒樓]買星期天才做特價的兩毫三個的雞
尾飽, 最後在酒樓門口的報攤買份[銀燈], 才打道回府.
偶然間我會趁機會約那些住在西環邨的同學見面, 交換一
些東西. 為了節省時間, 不得不穿過污穢不堪的雞欄,
那段加多近街可說是全西環最嘔心的地方, 遍地都是雞
毛、雞血和雞糞混成的污水, 尤其手中捧滿早餐, 真有著
一步一驚心的感覺, 因為一旦滑倒, 後果著實不堪設想.
場景二: 仍是星期天的早上, 地點卻巳轉到吉席街. 在
那些懶洋洋的早上, 我喜歡伏在窗邊看街, 窗口對正的一
面是漁市場, 另一面是建文街. 雖說是星期天, 西環仍
是如此忙碌, 如此生氣勃勃. 這邊廂漁市場是人氣沸騰,
魚攔們都在爭分奪秒的想盡快把魚獲處理好然後立即運走,
冀求可以賣個好價錢. 這邊廂的吉席街/建文街更是乖乖
的不得了, 在不到二百呎的短短一截橫街上, 佈滿了不下
十個流動熟食檔, 我記憶中有賣生滾粥的, 車仔麵的, 明
爐炒粉麵的, 糯米飯的, 以及我的至愛- 魷魚煎猪腸粉.
有時候我可以整個早上坐在那裏, 看著人來人往的熱鬧,
想像著每個人的故事. 由於這條食街的顧客主要來自菜/漁
市場, 所以上這一切的繁華在下午市場收工後便從绚爛歸
於平淡.
場景三: 西環邨中苑臺兒童圖書館和遊樂室.小學時每逢暑
假, 你總可以在這裏找到我. 先介紹一下上西環邨的途
徑. 一般來說我會先返回八達書院(原址為今日東華三院
百年記念大樓), 然後攀上操場後面的斜坡, 再穿過巳剪爛
的鐵絲網爬上去的. 為甚麼要如此轉折? 很簡單, 小孩
子愛鬧愛冒險的天性使然.
西環邨的兒童圖書館的規模其實很小, 藏書量也不豐富,
但勝在連環圖多 (連環圖在外面要花錢租的). 另外也有
很多兒童版的中外名著, 如愛的教育, 福爾摩斯, 苦海孤
雛等都是在這裹喫回來的. 遊樂室相對好像大一點, 但卻
没有甚麼設施, 無非是康樂棋, 波子棋等大路貨式. 這
裹的好處是人比較少, 要玩甚麼東西都不用翹首枯候. 有
時候看書看得累, 我喜歡走到外面的樓梯看風景. 那個年
代, 西環仍是很淳樸, 也没有甚麼高樓大厦. 縱眼望去,
依次收入眼簾的是八達書院, 漁市場, 屠房, 再往外便是
蔚藍的大海, 既簡單, 且舒服, 看著遠洋輪船駛過, 如此
這般就可以呆一個下午。
事實上西環擁有港島最後一段的臨海電車軌, 這段從西環
新海傍到屈地街的沿海電車軌”剛”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
期為了興建西區走廊海填而消失. 我在想, 幾十年後,
西環海傍的海岸線將不斷因為填海而再往外推, 到時候還
有没有人會記得坐在電車上吹海風, 看海景的浪漫
場景四: 蒲飛路明愛中心. 鏡頭一轉已是七十年代的中
期, 正在唸中學的我揹著一大袋的書, 筆記蹦蹦跳的沿著
士美非路跑上明愛社區中心. 那時候士美非路的風景和現
在大是不同. 牛房雖然巳經荒廢多時, 但仍屹立於今日市
政大樓的位置. 再往上走一點, 堅尼地城泳池還未正式興
建, 原址仍是一片荒蕪, 而士美非路右邊的煤氣鼓已然拆
卸, 代之而起的是西環繼聯邦新樓後的最大私人屋苑 –
嘉輝花園. 明愛中心其實是我從童年到青少年時代的[蒲
窩]. 童年時代在禮堂看電視: 星期六下午有日本卡通
[巨無霸]和[小仙女], 而星期天則看没有配音的英文片集
[DANIEL BOONE]和[THE WAGON TRAIN]. 中學階段則借
自修為名(明愛中心的六樓設有自修室), 其實是來這裏找
朋友, 找樂子.
一般來說, 在自修室放下書本後, 便連忙呼朋引類的往隔
鄰的圖書館, 或者是樓下的康樂中心跑. 然而更多時候我
們都喜歡黏在卑路乍街的餐廳如美寶, 高士打, 環球內擺
龍門陣. 一杯咖啡/奶茶的花費, 便可打發整個下午(只
要你能避開老板不耐煩的眼神). 在這裏我們盡情地消耗
青春, 肆無忌憚的談論一些自以為很有見地, 其實是無知
可笑的題目; 從學校的人與事, 到鄰校那個女孩子最漂亮,
身材最突出, 以至國際大事,哲學思想等. 這一坐便往往坐
到黃昏, 直至暝色四合才浩浩蕩蕩的操返自修室, 收拾東
西後各自回家. 前一陣子因事重返明愛中心, 本來打算舊
地重遊, 但竟然在兩座大樓之間迷了路, 再也尋找不到昔
日的圖書館和自修室. 也許逝去的根本不用著意去尋找,
因為一切都已牢牢的銘記在腦海內.
看你的網誌,令我憶起很多童年往事,我都係在吉席街長大,都曾在吉直街工作,至於美寶更是我與朋友談心相聚的老地方.而明愛自修室,更是我中五那年給我特別回憶的地方.
回覆刪除我都係在吉席街長大的, 還記得觀龍樓天台YMCA兒童圖書館嗎?
回覆刪除Hi there,
回覆刪除My early childhood was spent at the other side of the Island, i.e. 掃桿埔正民村, right behind the Hong Kong Stadium. All the houses have been demolished by now. Unfortunately, could not find any photos on the net showing the good old days la!!
過往的回憶總是美好的,現在的西環,坦白說,真的有點陌生,陳李濟、福星、舊街市,都全部不見了。太平辦館,入境處,加多近街的大排檔都統統被社會淘汰,香園就算搬到熟食中心,依然捱不下去。當年的小販也遂漸減少,盈盈最懷念當年的煎腸粉和雞蛋仔,那味道已多年沒有吃過了,也很難忘記,雞欄還未搬走的時候,盈盈在旁邊的一個真正車仔麵檔吃麵,隔壁的木箱還沾著雞毛(那時還沒有禽流感的忌諱)。中秋節時,盈盈常跟哥哥們到牛房的臨時公園玩,現在都已是街市了。爸爸大人的老家在第五街,現在變成了泓都,不過盈盈在西環的老家,依然存在,可喜可賀啊~
回覆刪除對了,現在士美菲路的百佳很久很久以前是一家辦館,但名字盈盈不記得了,你還記得嗎?
回覆刪除Surprise, surprise! I moved from Hau Wo Street when I was 12 and lived at No1 Kwan Yick St for a longlong time - my secondary school years -and then moved to On Fat Building (when I got married and lived there)at the cul-de-sac of Kwan Yick street before moving to Pokfulam. Like you I spent most of my teenage years in Kennedy Town...What years you were in Kwan Yick St??
回覆刪除Talking about Kin Man street, do you still remember a barber there on a box, Bor Kee? Iwent to have mine cut since day 1 he operated his one man barber shop, cost 20 cents with a "coconut" candy.
回覆刪除What a coincidence, I lived at 1 Kwan Yick 2/F and watched On Fat being built and then moved into 4/F in 1972 and moved to Chi Fu in 1979 when my son was born....Yap we must have crisscrossed some point of time. My mom's friend, Tak Suk he's still lives at the lower floor an't remember if it's 2/F that is with a wider floor area - if you see an old man with pock (豆皮) face helped by a Thai maid with two daughters/son or more helping him getting in and out oif the On Fat Bldg, then it must be him. BTW which floor you were on at that time? Uncle4
回覆刪除我在搬住均益街1号前是住在西豪茶樓樓上最高的一層,當時因仍是唐樓設計,並沒有電梯...我由童年至新婚都在西環。BTW我結婚時在康年擺酒,這算不算是西環仔?
回覆刪除Yes, I had read your early blogs about Kennedy Town. I read them all
回覆刪除很多謝及佩服您對的精采西環舊照及搜集到的港九各區資料。估計
回覆刪除和您相差不多(可能我較年長)、我亦是在六零年代初於西環厚和街
度過我的童年。
還記得厚和街近士美菲路曾經有間好世界大酒店嗎?有時會見到大
紅花轎及一隊中樂隊-D打佬-大鑼大鼓迎娶接新娘隊伍出入厚和街。
還有两間製皂廠:昇平及上海梘廠於厚和街44-46號近爹核士街電車
路那邊斜相對住,有節奏轟隆轟隆的"印"番梘,同陳李濟的有得揮
。兩間上海理髮店:西江在爹核士街轉角,有個露宿者叫" 那乍"長
期在西江側邊駐紥,另一間在持平學校及九龍醬園隔離(還記得九龍
醬園嗎)。再過隔鄰是"然記"士多,樓頂有十幾呎高,天花長期掛住個
放射型個鐵環圓圈中倒插著幾枝荷蘭水架一次過有八至十枝,綠寶橙
,屈臣氏哥喇及玉泉最常見;店前方有個有流動水的汽水柜(當時還
未有咁先進嘅雪柜!),垂直的插滿各款汽水。然記對面在單數號碼一
邊的厚和街是豬腸粉舖,此舖用屋後面天井做厨房製豬腸粉,腸粉有
齋腸,虾米腸及淺啡色的甜腸粉,每逢早上返學時間都逼滿人,家長及
學生。再隔離便是華僑子弟學校,還記得在學校入口檔著一塊寫著"
奮""毅""誠""明"四個大字的高過人的深綠色的間隔板。返回双數那
邊近士美菲路,在肉食街市旁有樓梯上二樓有一間"油燭工會"小學,
就是我讀一至三年級的學校。厚和街中間至近士美菲路那段有一列
鋅鐵搭成的檔口有兩檔毗連賣玩具的攤檔:一間叫"權記"-權叔權嬸,
另一間由兩父女睇檔;以權記較受歡迎,有毫半子一次的蛋角(用製
蛋卷方法,用麵粉蛋漿壓製成一三角形蛋角,內藏一三角形粉紅色印
上黑色綑邊號碼)"潛籌",19,20號,衹可換回斗零價值,9或10號則"中
大奖"伍毫。在權記後面不遠的地舖是"廣利"粉麵,專造沙河粉及蛋
麵生麵批發及門市;還記得老闆娘講解"濕"粉(用來放湯)及"乾粉"(
用來炒河)的分別,至今仍歷歷在目。 四叔
以前蒲飛路明愛中心圖書館好像在六樓,四樓飯堂,大樓前的球場現在沒有了。
回覆刪除我們是那時間在那"自修室"的一羣人, 煩請看看: http://hk.myblog.yahoo.com/ktmcchichung/article?mid=4361 我們會是認識的嗎?
回覆刪除依稀記得堅尼地城泳池約1971- 2年興建, 1974 年我在那兒學游水, 北街大排檔的粥, 我的哥哥姊姊也在自修室出入, 打排球...
回覆刪除我也是CCC相片中的一人,明愛自修室帶給我們無限的美好回憶!
回覆刪除我是在網上搜索西環五金鋪時來到這裏,(2015西環老鋪系列)感謝您的持續記錄,讓我得以看到香港的另一面。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