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07年10月31日 星期三

板間房情懷

 


 


戰後香港的生活環境甚為惡劣, 不少人一家幾口都是擠在



七,八格階磚内, 晚上全家都睡在幾尺丁方的碌架床上, 黑



白粤語片年代曾上映過一部名為[一家八口一張床]的電影,



即是昔日居住在板間房的寫照.  以往的香港寸金尺土, 能



住得起板間房的家庭, 其經濟條件已算是勉强過得去, 但



家庭的大部份收入已經用作繳付租金, 其他方面便需要盡



量節省了.







我在西環的最初的六,七年是住在板間房的, 有一段時期甚



至是睡在冷巷的碌架床上, 那個年代人人都是如此, 也不



覺得怎麼樣的辛苦.  先解釋何謂板間房, 顧名思義, 板



間房是以木屏風間格而成的房間, 一般面積是60 到80平



方呎, 所以絕大部份的板間房只能容得下一張碌架床和一



個衣櫃, 其情况簡直可以用[轉身唔落]來形容.  碌架床



很多時候是包租公自制的, 所以頗不堅穩, 但在那個公屋



仍未全面興建,包租公橫行的年代, 小租客焉敢有異議?






我仍然很清淅地記得那些住板間房的日子.  我們全家從中



環搬到西環, 是因為漁市場西移, 而父親的工作卻要在清



晨四,五點鐘便返到市場, 所以必需要住近西環漁市場. 



初到西環時,父親的老板將寫字樓的部份地方以木板間出幾



十呎的地方以供我們暫住.  這個房間比一般的板間房還要



小, 然而卻擠住著我們一家五口.  我還記得那三層碌架



床, 父母睡下層, 我們三兄弟睡中層, 上床及床下底則用



來擺放雜物.  由於房間異常獈窄, 碌架床成為了我們幾兄



弟的遊樂場, 披上毛巾, 手執藤條即可變身成為大俠, 轉



眼間互相扭打, 又成為摔角好手馬蘭奴, 總之想像得出來



的, 我們都玩過.  然而由於我們是寄人籬下, 所以日常



生活上有很多顧忌, 譬如說板間房一點都不隔聲, 所以我



們玩耍的時候不可以高聲喧嘩, 以免騷擾人家工作.  另外



因為房間的外面便是魚欄的辦公室, 在辦公時間母親禁止



我們走出大廳[其實即是魚欄的辦公室].  這在平時倒沒有



甚麼, 但到了星期六,日放假的時候, 從早到晚的被困在方



圆不足80平方呎的板間房内, 那種煩橾和鬱悶的心情是可



想而知的.






其後父親的工作較為穩定, 我們便從爹核士街搬到吉席街,



父母住板間房, 我們幾兄弟則睡在冷巷的碌架床, 我和弟



弟睡下格床, 大哥睡上格床. 雖然如此, 活動空間已經比



住魚欄的辦公室大多了, 最起碼我們可以用客廳作為遊樂



場, 摔角場, 閒時趁我大哥不在家, 可以爬上上格床, 偷



偷的玩他的東西, 如唱機, 魚竿, 甚至偷看他的日記. 



有一次被他發現, 著著實實的揍了我一頓.  我還記得住在



吉直街的後期我們成了二房東, 把其中兩間房分租了出去,



其中一間租给了一對不太年青, 但女方有些[十三點]的夫



婦.  由於住的是板間房, 他們有時候晚上打情罵俏的聲浪



會遍及全屋, 弄得我父母頗不高興, 最後還是讓他們搬走. 



七十年代初, 父親在北街置業, 我們板間房的生涯至此便



告一段落.






吉席街的舊居現已拆建成西環豪宅地標- 泓都.  每次我走



過這裏都會駐足憑弔一番, 回想那時候魚市場, 建文街熱



乎乎的情景, 真有些[老僧已死成新塔, 壞壁無由見舊題]



的况味了.


 

2007年10月29日 星期一

西環的木屋區


香港人最頭痛的莫過於居住問題, 有些人窮此一生都是為


房屋貸款而[捱世界], 國內現在也有[房奴]的名稱 ,聽起


來真箇觸目驚心. 


 


 


 


 


香港在七十年代經濟起飛前大部份人的收入仍是很微薄, 



西環的街坊大多是從事勞動行業, 工資比平均水平更低,



估計月入恐怕不會超逾二,三百塊, 以這個工資去養活一家



幾口實在甚為吃力, 所以在那個年代, 不少西環人是住在



木屋裏, 由此之故, 六十年代的西環是不缺木屋區的, 而



據我所知五,六十年代的西環起碼有以下幾個木屋區:


 


 


 


 


* 福利山, 即現時西環街坊福利會後面.  戰後曾



建有超逾100間木屋, 每間的面積都很小, 最大的不超過



10呎乘15呎


 


 



*士美非路近明愛中心一帶有十多間木屋, 而明



愛中心對上的何東山更有200至300間


 


 



* 摩星嶺近青年旅舍的附近最誇張, 全盛時期有近



3000間木屋


 


 



* 豬毛山, 其位置大概在觀龍樓到瑪麗醫院一帶,



曾建有超逾200間木屋


 


 



* 厚和街的冷巷也建有不少非法僭建的木屋, 這



些木屋建在兩座樓宇之間, 底部懸空, 地下留作行人通道



之用, 頗類似於廣州的[過家樓], 很有地方特色.


 


 


 


 


這些木屋可租可買, 租金大約為每月30至50元, 售價則介



乎2000 到4000元不等, 按面積大小而定.  其實很多人喜



歡購買這些木屋, 原因在市區一個板間房的月租也要百多



元, 買一間木屋才2000多元,兩房一廳, 既開揚通爽,  又



可避免和其他人同住惹麻煩, 故此木屋在那時候很受低收



入家庭的歡迎.


 


 


 


 


西環的大部份木屋在70年代中期己清拆掉, 只剩下小部份



摩星嶺近海傍的木屋, 居民稱之為摩囉棚木屋, 原因是這



些木屋大都建築在海邊, 以竹棚將木屋底部承托在海面之



上, 像大澳棚屋的缘故.  後來在70年代中期颱風愛倫襲



港, 天文臺懸掛10號風球, 摩囉棚受不住强風吹襲而倒



塌, 居民墮海.  當時有一位英勇的消防員為了拯救墮海居



民而受傷, 最终導至雙脚殘廢, 這位英勇的消防員即是後



來勇奪傷殘奥林匹克運動會劍擊金牌的張偉良.  風災過後



政府派員視察災場, 認為摩囉棚有結構性危險, 不旋踵即



下令將從巴士總站的第一區至政治部的第五區的木屋全部



清拆掉, 從此木屋便完全從西環消失.


 


 

2007年10月27日 星期六

西環七臺

 


在現今寶翠園的後面是西環的七個臺, 所謂臺其實是在山



上開闢土地, 將凸凹不平的山坡填平, 用作建屋之用, 這



些平地便叫做臺.  西環總共有七個臺, 約莫有七,八十年



的歷史了.  這七個臺分別為青蓮臺, 太白臺, 桃李臺,



羲皇臺,紫蘭臺, 李寶龍臺和學士臺等. 







這七個臺的命名都各有淵源.  相傳西環七臺的開發者是商



人李寶龍, 他生平最愛李白的詩詞, 所以把其中的兩個臺



以青蓮, 太白命名,  另外由於七臺隣近香港大學, 故此



以最高(亦即最接近香港大學)的兩個臺改名為學士和桃李



臺. 






七臺中以學士臺的位置最高,  緊貼著的是桃李臺和青蓮



臺, 後然後是羲皇臺和太白臺.   其中以桃李臺的面積最



大, 佔地最廣,這亦是魯班廟和漢華中學都設於此的原因. 



幾十年前, 太白臺曾經是香港第一個園遊會的所在地,  此



地甚至設有人工開鐾的小湖供遊人泛舟其中, 商家亦會在



此設筵款待賓客.  太白臺現今是個寧謐的住宅區,  很難



想像到當年飛觴醉月的景况了. 






李寶龍臺在這五個臺的西面, 而紫蘭臺則在這五個臺的東



面, 其形勢好像是左右兩個門神守衞著整個地區.  說起保



衞,  原來昔日這七個臺都各自组織了更練, 每户每月需缴



交三幾塊的更練費(相等於今天的管理費).  更練出巡時配



有木棍和哨子, 裝備似乎頗為專業.






我小時候一直住在西環電車路沿線,  由於七臺没有甚麽玩



樂設施, 因此雖然近在咫尺, 我卻很少到這邊來玩.   



這裹其實可說是西環的桃花源, 由於地勢較西環市區(即卑



路乍街沿路)高, 没有呼嘯而過的車輛, 所以環境頗為幽



靜, 空氣相對亦尚算清新.  只是居住在山坡上, 出入較



麻煩, 夏天揮汗如雨的時候要走上山市街那條長命石梯,



著實需要一點勇氣. 也許但凡世間萬物, 有得定必有失,



是好是壞則繫於一念之間.


 


 


 


 

2007年10月26日 星期五

睇電視(2)











































































 


 


 


 


* 功夫(KUNG FU) DAVID CARRIDINE主演


 



* 萬能神探(MANNIX)



* 時光隧道(TIME TUNNEL)




*  泰山(TAZAN)  RON ELLY主演, 小猩猩名芝達




*  特警雙雄(STARSKY AND HUTCH) DAVID SOUL主演




* 神奇女俠(WONDER WOMAN) LYN CARTER主演




* 聯邦密探隊(FBI) 戲內的主角名伊斯堅隊長




* 愛登士家庭(ADAMS FAMILY)




* 良友雙龍(SWITCH)




* 風流醫生俏護士(MASH)




* 亡命天涯(FUGITIVE) DAVID JENSEN主演,  戲內的主



角名 DR KIMBLE




* 艷尼傳(THE FLYING NUN) SALLY FIELD主演




* 玉女懷春(PATTY DUKE SHOW)




* 侵畧者(THE INVADER) DAVID WINSON 主演,  戲內的



外星人可化為人形, 唯一區別是尾指不能拗彎



*  神風特警隊(SWAT)




* 神犬拉茜(LASSIE)




* 雷鳥(THUNERBIRD), 木偶科幻片




* 罪案尅星(THE STREET OF SAN FRANCISO) MICHAEL



DOUGLAS 主演




* 鼠縱隊(RAT PATROL)




* 藍光特工隊




* 班尼沙(BONAZA)



* 通天奇兵(A TEAM) GEORGE PEPPER 主演




* 俠聖(THE SAINT) ROGER MOORE 主演




* 玉面飛龍(MACGYVER)RICHARD DEAN ANDERSON主演




* 百戰雄師(COMBAT) VICTOR MORROW , RICK JANSON



主演




*  彩色世界(WONDERFUL WORLD OF DISNEY)




*  玉面金剛( MAN FROM UNCLE) ROBERT VAGHAN ,



DAVID MACLARAN 主演




* 脂粉雙雄( PERSUADERS) ROGER MOORE TONY


CURTIS 主演




* 神探勇闖罪惡城(MIAMI VICE) DON JOHNSON主演




* 隱身神探(THE INVISBLE MAN) DAVID MCCALLUM  主






* 高傑探案(KOJACK)







日本配音片集, 括號為首次在香港播映的年份





* 武士道(1964) 戲內的主角名冼太郎, 唐比




*  超人吉田(1966)




* 七金剛 (1965)




* 俠膽仁心(1968)




* 龍虎群英(1968)




* 佳偶天成 (1968) 竹協無我, 栗原小卷主演




* 奪魄遊龍(1968)




* 老太爺(1968)




* 柔道小金剛(1969) 戲內的主角名繆志豪, 老師叫鬼車



周佐




* 青春火花(1969)




* 風塵三俠(1969)




* 俠骨無情劍(1969)




* 流星劍(1969)




* 鸞鳳和鳴(1969)




* 胭脂虎(1969)




* 柔道龍虎榜(1970) 竹協無我, 新滕惠美主演




* 綠水英雌(1970)




* 鐵翼柔情(1970)




* 吾妻18歲(1970)



*  二人世界(1970) 竹協無我, 栗原小卷主演, 是佳偶天



成的續集




* 大內煞星(1970)




* 紅粉健兒(1971)




* 網球雙鳳(1971)




* 青年幹探(1971)




* 女校男生(1971)




* 女大18變(1971)




* 白衣天使(1971)




* 棒球怪傑(1971)




* 望子成龍(1971)




* 市川崑劇場-小旋風紋次郎(1972)




* 金枝玉葉(1972)




* 彩虹化身俠(1972)




* 新斬虎屠龍劍(1973)




* 荳蔻年華(1973)




* 錦繡前程(1973)




* 一飛冲天(1973)




* 小淘氣(1974)




* 父女情深(1974)




* 辣手神探(1974)




* 猛龍特警隊(1975)

睇電視(1)




























不管那一個年代, 没有小朋友是不喜歡看電視的, 即使在



不缺娛樂節目的今天, 小朋友們仍然喜歡一邊看電視一邊



做功課和吃飯, 更何况是物資貧乏的六, 七十年代? 那時



候, 電視絕對是件奢侈品, 相信平均十家之中都没有一家



擁有電視機, 小朋友想看電視, 除了周末去社區中心看一,



兩個小時, 或者黏在已安裝了電視的人家的鐵閘外偷看外,



最流行和方便妥當的方法莫過於去涼茶舖或士多看.










記憶中西環有兩個供小朋友睇電視的地方; 其一是俟近新



中華的涼茶舖, 老板將每晚的睇電視時段分為上下半場,



你只要光顧一杯飲品, 便可看大約兩小時的電視, 他大概



九點便會清場一次, 你若想繼續看下去便得多幫襯一杯飲



品.  西環的另一個看電視的勝地是一間位於北街與吉席街



交界的士多.  這家士多的電視是安裝在一個面積不大於一



百平方呎的小房間內.  在士多看電視比在涼茶舖便宜(因



為不提供飲料的緣故), 其收費大概是每晚一亳, 不限時



段, 問題是小房間往往擠逼了幾十個小朋友, 其空氣之混



濁和辛苦是可想而知.  後來家境續漸轉好, 父母不想孩子



在晚上為了睇電視而在外面流連, 才下决心買了一部有趟



門, 可以上鎖的電視機, 而我的涼茶舖/士多睇電視生涯亦



隨之而結束.










不論是麗的呼聲(即今日亞視)或無線, 他們在六, 七十年



代所提供的電視節目絕大部份是以配音片集為主(因為可節



省大量制作費, 何况那時候觀眾的要求很低, 差不多只要



有畫面便可).  配音片集大致可分為歐美和日本兩大類, 



現在姑且把記憶能及的配音片集名單罹列如下, 看看能不



能喚起網友們的個人回憶:




(1) 歐美配音片集




* 反黑組( M.SQUID) 李馬榮主演




* 盲人追兇(LONG STREET)  好像有李小龍





* 化身奇俠(GERMINI MAN) 主角一按電子錶即可隱身十五



分鐘





* 歡喜冤家(BEWITCHED), ELIZABETH MAGAMORY 主演





* 神偷諜影(IT TAKES A THIEF) 羅拔偉纳主演





* 百歲人魔(THE IMMORTALS) 主角輸血後變成長生不老




* 哥倫布探案(COLOMBO)主角只有一隻眼可用




* 神探猛虎(MAGNUM P.I) 湯沙力主演




* 無敵女金剛(BIONIC WOMAN) , LINDSAY WYNER 主演





* 無敵金剛(SIX MILLION DOLLARS MAN) LEE MAJORS 主







* 喬迪醫生(DR KILDARE) RICHARD CHAMBERLAND



主演





* 天羅地網(THE UNTOUCHABLES)





* 蓬車征西(THE WAGON TRAIN)





* 海底歷險記(VOYAGE TO THE BOTTOM OF THE



SEA)





* 合家歡(FAMILY AFFAIRS)





* 青蜂俠(THE HORNET) 李小龍是第二主角





* 杏林雙傑, CHAD EVERTTE主演





* 雌雄密探(THE PROFESSIONALS) ROBERT



VAUHGN 主演





* 警網雄風(HAWAII FIVE O)





* 星球歷險記(LAND OF GIANTS)





* 快樂家庭(PATRIDGE FAMILY) DAVID CASSIDY



主演





* 父子情深(MY THREE SONS) FRED MCMURRY主演




* 職業特工隊(MISSION IMPOSSIBLE)




* 妙想天開, 主角名死火德





* 太空迷失記(LOST IN SPACE)





* 深海勇士(THE MAN FROM ATLANTIS)





* 蒙面奇俠(LONE RANGER)





* 星空奇遇(STAR TREK) 戲內的角色有葛克隊長,



冼樸副隊長(火辰星人)





* 迷離境界(TWILIGHT ZONE)





* 金龍探案(CANON)





* 遊俠馬華力(MAVERICK)





* 雌虎雙雄, 戲內的主角名彼德,茱迪,希絲





* 神探俏嬌娃(CHARLIE’S ANGEL) FARRAH



FAWCETT, CHERYL LADD, KATIE JOHNSON, JACLYN



SMITH, SHELLY HACK 主演




* 陳查禮(CHARLIE CHAN) WARNER CLAND主演





* 妙女郎(THAT GIRL) MARLO THOMAS主演





* 變形俠醫(THE INCREDIBLE HULK) BILL BIXBY



主演





* 邊城遊俠(DANIEL BOONE)





* 無敵鐵探長(IRONSIDE) RAYMOND BLAIR主演,




主角是長期坐輪椅的傷殘人仕






2007年10月25日 星期四

荔園憶舊








 








 








 








 








 








 








 








 








 








 








 








 








 








 





 





 


 



現代的小朋友, 放假時父母大都會常帶他們參加旅行團往



外跑, 最起碼都會去迪士尼樂園或者海洋公園.  可是在我



還是小朋友的年代, 能去趟荔園已是件足以使我興奮到幾



個晚上都睡不著的天大喜事了.


 


 


 


 


在六,七十年代, 香港的遊樂設施十分匱乏, 而且絕大部份



都是私營, 由於利潤掛帥, 場内一般都是景物混亂, 無甚



規劃, 然而在小孩子的心目中那已經是玩樂天堂了.  香港



的私營樂園歷史頗為悠久, 早於上世紀二十年代, 港島西



已出現太白臺樂園, 港島東則陸續出現樟園, 愉園, 名園



和利園等遊樂和飲宴園林.  至於較近期的有上水的雙龍



城, 青龍頭的水上樂園, 新蒲崗的啓德遊樂場, 而其中最



經典的當然要數荔園了.  聽說荔園原本由兩名外省商人創



辦, 後來賣予本地商人邱德根. 


 


 


 


 


小時候我差不多每年都在農曆年假期中往荔園朝聖一次,



原因是新年了利是, 口袋有點現金, 當然想走出西環,



玩遠一些, 加上農曆新年期間母親管制會較寬鬆, 不會拒



絕我的請求.  在那個没有地鐵, 甚至没有海底隧道的年



代, 從西環去荔園的路線其實十分迂迴曲折.  首先得坐巴



士往中環, 乘往渡海小輪往佐敦道, 再轉巴士往荔園. 



這一來一回便得花上超逾三個小時, 而箇中最難熬的要算



是從佐敦道碼頭往荔園的那程巴士, 上海街長得似乎永無



盡頭, 越心急時間過得越慢, 好不容易從上海街轉出深水



埗, 不旋踵荔園便在望.


 


 


 


 


甫踏進荔園的大門便是多種有獎的遊戲攤檔; 如輪盤, 乒



乓波過釘板, 射擊,千斤錘, 森林狩獵等,  而最[就手]的



是掟階磚, 遊客只需掏出硬幣擲向顏色階磚, 硬幣若落在



階磚内不壓線, 便可獲獎香口膠一包.  幾個朋友輪流玩,



總有一人中獎, 即時把香口膠拆開一人一塊, 享受那種幼



稚的輕佻.  至於機動遊樂場那邊, 六,七十年代時只有永



恆不變的旋轉木馬, 煙火味極濃的踫踫車, 和轉得一點也



不快的咖啡杯;  較刺激的過山車, 海盗船和鬼屋好像還未



出現(或者那時候年紀仍小, 一直不敢玩, 所以没有甚麼印



象).


 


 


 


 


動物園的野獸其實少得可憐, 最深印象的自然是大象天奴. 



這頭大象其實是沈常福馬戲團的成員, 由於馬戲團破產而



被荔園收養.  每次探訪天奴時, 看見他腳繫鐵鐐, 渾身



骯髒, 隔著水坑向遊客屈膝乞討香蕉, 心中感到很是酸楚. 



如此龐然巨物竟要向比它體積小許多倍的人類卑躬討食,



而遊客們又樂此不疲的要大象跪下才給他抛上幾截香蕉,



那種心態我至今仍無法了解(是一種征服感的虛榮心?). 



天奴在死於上世紀九十年代, 聽到他逝去的消息我倒有點



為他得到解脱而感到釋然.  從動物園轉入去便是裘錦秋園



(邱德根為了纪念他死於空難的妻子而建的花園), 裏面只



是栽種了一些普通的花草樹林, 没有甚麼看頭.


 


 


 


 


其實整個荔園最有瞄頭的是劇場區;  那裏設有電影院, 劇



院和歌舞廳.  電影院免費播放一些陳舊的港產片和西片,



劇院則需另外買票才可進場,  裏面的表演有大戲, 流行



曲, 雜技, 魔術甚至艷舞.  香港八,九十年代的頂尖歌,



影界藝人如梅豔芳, 鄭少秋, 張圓圓, 成龍, 洪金寶等大



多都曾在此登臺, 難怪那時候有這樣的說法; 荔園是香港



演藝界的少林寺.  我已不記得自己有否在荔園欣賞過上述



巨星的表演, 我只記得後期為了救亡(面對公費經營的海洋



公園的競爭), 荔園把這些劇院都拆掉, 改建真雪溜冰場和



宋城, 希望開闢新的客源, 但最终仍是逃不過結業的命運. 


 


 


 


 


有一段時間我很沉迷於彈子機,  甚至可在彈子房裏面玩上



整個下午.  彈子機的玩法很簡單,  只需把硬幣投進彈子



機内, 你便可把幾顆鐵彈輪流彈出, 只要鐵彈們最终排成



一橫行或直行便算勝出, 累積若干盤勝出即可換取禮品.  



現在回想起來也覺無聊, 但那時候能無限制的玩一個近乎



於賭博的遊戲, 對小孩子來說是頗刺激的.


 


 


 


 


荔園在一九九七年三月三十一日落幕.  我最近曾特意重回



舊地,  原址已改建為私人屋苑, 再也尋不到一絲昔日喧嘩



熱鬧, 遊人如唧的街坊樂園的况味了.


 


 

2007年10月24日 星期三

八達書院

 


很奇怪我到現在才寫八達書院, 這間我唸了五,六年書的小


學, 也許感情越深, 卻越不知道該從何處入手去懷念這間



巳湮没了廿多年的母校.   網友中若有八達書院的舊校友,



希望與我聯絡, 也好共同緬懷一下那些童年往事, 順便也



可補充我的不足.






在入讀八達之前, 我是在中環的 [世界電機工程學校暨幼



稚園]   (名稱夠嚇人罷)開學,  後來舉家遷往西環, 先



是在天臺小學 [清華學校] (原址在卑路乍街 [新中華]



酒樓對面的舊樓的天臺) 繼續小一的課程, 跟著轉到八達



唸小二.  那時候八達書院可說是西環最具規模的學校, 你



別看它佔面積不大, 但麻雀雖小, 五臟俱全, 學校分幼稚



園, 小學以及中學部, 而小學部更分為中,英文部,(好像



中文部上午上課,英文部下午上課 ), 晚上更營辦夜校為成



人補習英文.  葉校長真可謂物盡其用(課室晚上不用丟



空), 人盡其材(夜校的老師很多是日校兼任的).






八達書院的建築結構其實是頗為奇特的, 由於它的所在地



與西環邨貼近, 地形上亦十分相似;  兩者都是依山而起,



所以建築物亦是層巒疊嶂的向上發展.  還是讓我作導遊帶



你參觀八達書院罷.  甫進大門便是校務處和校長辦公室,



後面便是幼稚園.  從左邊的大門穿出去便是小學部, 四五



間課室像待檢閱的士兵般一字排開, 走到小學部的盡頭是



一條蜿曲的石級, 級頂是一大片平臺, 中學部和教員室即



設於此.  繞過課室便是小賣部, 從小賣部直走出去是操場



了.  八達的操場分上下兩個, 上操場是個籃球場, 鋪了



英泥石屎, 下操場則是原汁原味的泥沙地, 滿地遍佈磚石



瓦礫等地雷.  由此之故,  學校的頭等大事如影畢業相,



排隊旅行, 以及每年一度的師生籃球大賽等都是在上操場



舉行.  我對八達操場最深刻的倒不是這些盛典, 而是在仲



夏的下午, 我喜歡歪坐在操場邊的大榕樹下, 滿耳雖是聒



噪的蟬鳴, 然而心靈卻享受到一種難以解釋的謐靜和舒泰,



也許每當蟬鳴荔熟的時候, 亦即是暑假時節, 心情當然是



無比的輕鬆愉快.






我唸八達的時間雖然長 (從小二到小六), 但因為當時年紀



小, 加上年代久遠, 所以能記得的事情並不多.  最值得



記上一筆的有以下的兩件, 而這兩件事都與我英年早逝的



大哥有關:






(1)   67年暴動期間八達書院的畢業典禮安排在中環大會



堂舉行, 儀式進行至中途時政府忽然宣佈戒嚴, 而我大哥



又不肯花錢乘坐地起價的小巴, 最終是我們花了個多小時



從中環徒步走回西環, 害得我母親在家中急得差點要瘋掉.






 (2) 68 年任, 白主演的李後主剛上畫, 為了宣傳攪了一



個全港中學校際朗誦李後主詞的比賽, 而比賽結果是由我



大哥出任隊長的八達書院奪得冠軍, 這對於這間位處偏僻



的私校來說是件值得舉校歡騰的頭等大事.  我還記得頒獎



典禮在無線的歡樂今宵節目中舉行, 獎盃是由任,白兩位親



身頒給勝出的朗誦隊隊長-我大哥, 我想那該是他一生中最



光輝的時刻.

2007年10月8日 星期一

童年美食(1)


 


說西環, 怎可以不說兒時的街頭美食?


 


 


 



西環是舊區, 基本上只是個住宅區, 所以你不可能在這裏找



到很名貴或者是很有特色的食肆.  我對西環在食這方面的



回憶, 主要仍是集中在街頭巷尾的小食.  那個年頭, 政府的



小販政策較為寬鬆 (事實上因為客觀的經濟現實, 也不可能



不寬鬆).  由此之故, 西環的各式各樣的食檔, 流動食檔以至



單人匹馬, 輕身上陣的小販真可說是星羅棋布.  在六,七十年



代, 西環人以藍領為主, 選擇食物的首要考慮是價廉, 味道



嘛, 則屬次要之列了.  現在回想起來, 那些各種各樣, 形形色



色的食品在我腦海內混和在一起, 感覺最濃冽的竟是那一張



張既熟悉,又親切的臉孔, 嚥下去的巳不是食物的甜酸苦辣,



記得的巳不是柔軟細滑的豬腸粉或者是米香濃郁的生滾粥,



而是通過咽喉, 直透心窩的人情味.


 


 


 


 


我印象最深刻的街頭美食包括下面這幾檔:


 


 



相信大部份資深的西環友都會記得加多近街與卑路乍街交



界那個推車仔的煎豬腸粉檔.  那豬腸粉佬當年大概四十來



歲, 樣貌是眉清目秀中帶点點粗獷.  像絕大部份街頭小販般,



他大清早便會開檔, 而且動作乾淨俐落.  你先付錢, 他便從



後面的纸箱拿出豬腸粉放上鐵鍋上面煎, 待煎至香脆金黃後



即用鑊鏟切段, 再掃進藍色搪瓷碟中, 隨手淋上豉油. 奉客前



再問客人吃甜吃辣, 然後按口味澆上甜, 辣醬, 最後再加一大



把芝麻, 一碟熱騰騰的煎腸粉便大功告成.  那天袋裏面有點



餘錢, 可以加上一隻蛋, 兜亂, 豬腸粉的味道便會變得更為柔



韌香滑.  尤其在冬天, 用竹籤把仍是滾燙的豬腸粉送進口中,



隨著雪雪聲中嚥下去, 那種從腸胃暖到心窩的感覺, 真是非



筆墨所能形容. 


 


 


 



豬腸粉佬還有一手絕活, 那就是不管顧客如何擠得人仰馬



翻, 他仍能很清楚的記得顧客付款的次序, 而他也會嚴格的



按著付款的先後分配豬腸粉, 你若妄想打尖, 他定會嚴詞直



斥.  後來聽說豬腸粉佬在九十年代初期因癌病離世, 之後雖



然曾有人頂了他的腸粉車繼續開檔, 但味道無法與之相比,



繼承人亦只好黯然結業, 而加多近街煎豬腸粉檔亦成為絕



響.


 


 


 


 


 


賣鹵味的矮仔佬.  矮仔佬很可能是吉席街和爹核士街交界



那間老掉大牙的士多的老板 (現址巳空置多時), 所以他的活



動範圍主要包括士多附近的行人道, 以及八達書院的門口,



估計是人流較多的緣故罷.  矮仔佬名副其實, 身高不過五呎,



口中咬著一枝永遠不燃點的香煙, 手提著一個藤藍, 裏面盛



滿了使小孩子垂涎三尺的鹵水食物, 如鹵墨魚, 豬頭肉, 豬耳



和豬生腸等.  每串售價兩毫, 雙併三毫左右.


 



有一段時候我在八達書院唸夜校, 返學放學都要與矮仔佬的



鹵味香味搏鬭一番, 偶然抵受不了誘惑便會幫襯他三幾毫



子.  矮仔佬的鹵味現在回想起來其實不怎樣特別好味, 只是



那時候没甚麼零食, 鹵味巳是不錯的[口立濕].  不要看矮仔



佬身材短小, 他為人其實挺慷慨.  你若在收檔前幫襯他, 他



準會多切一兩塊給你.  有時候你若能逗他開多心, 他甚至會



多送你一款美食; 譬如你只買兩毫豬耳, 他會送你兩片豬頭



肉, 不另收費,  這對我此等貪小便宜的小孩子來說不啻是個



小小的驚喜.  我在九十年代初期開始巳經很少踫到矮仔佬,



這幾年更是踪跡沓然, 我在此衷心的祝福他安享晚年.


 


 


 


 


童年時的另一款難忘街頭美食是雞蛋仔.  雞蛋仔現在已經



是成行成市, 但在以前, 印象中好像只有在西環才有雞蛋仔



賣(當然那時候活動範圍小, 這話作不得準).   然而我相信,



西環的那個雞蛋仔佬該是最早期的一批.  他的檔口一般開



在士美非路和卑路乍街的交界處, 而所用的工具跟現在的



[為食檔] 沒有甚麼大不同, 唯一的分別可能是用炭來烤雞蛋



仔.  不知逍道是因為那時候没有甚麼零食, 或者是以炭烤



雞蛋仔特別香, 感覺上這個雞蛋仔佬所制作的雞蛋仔真的特



別好食; 皮脆心軟, 嫩滑無比 ,熱乎乎的把剛出爐的雞蛋仔塞



進口裏面去, 著實是滋味無窮. (順帶說一句, 那時候只有原



味的雞蛋仔, 不像現在的 [為食檔], 甚麼朱古力味, 雲喱嗱味



等, 跟雞蛋仔的風味一點也不協調).  他的雞蛋仔可以只買半



底, 對我這種零用錢同食量都有限的學生, 可說是照顧周到. 


 


同樣地, 雞蛋隻佬在九十年代初已消聲匿跡.  現在隨街都有



人賣雞蛋仔, 但巳不能尋回那種炭烤雞蛋仔的風味.






童年美食(3)








其實上面所述的只是我記憶最深, 或者與我關係最密切的



幾位.  為了盡量避免滄海遺珠, 我現嘗試把我能記得的西


環的大小街頭食檔名單羅列如下 (當然其中没有甚麼系統


和邏輯可言, 祈為見諒), 亦期待網友們的指正:





*雞欄的炸大腸, 外脆内輭, 尤其是腸頭, 滋味一流



*卑路乍街與爹核士街交界的豉辣椒炒蜆和豬油炒田螺



*觀龍樓樓梯前的鐵皮屋熟食檔 (現址為籃球場), 裏面可說


是包羅萬有, 由腸粉, 雲吞麵, 車仔麵以至咖啡多士都有, 而


且水準尚算不俗



*卓記的粥和炒麵,油器



*士美非路的即撇鯪魚球生菜湯和碗仔翅



*經常瑟縮在卑路乍街街角的賣豬腸粉的婆婆.  道聽塗說她


是外室, 丈夫過世後被夫家趕出來, 不得不靠賣豬腸粉維生. 


有時候晚上走過看見她蹲在路旁, 心中感到很不舒服, 所以


即使不餓, 也會幫襯她買些豬腸粉回家當夜宵. 看著她佈滿


皺紋的臉上綻放著欣慰的笑容, 心中泛起的暖意比熱騰騰的


豬腸粉更能直透胃腸



*吉席街與北街交界的平香豆漿鍋貼店



*建文街與吉席街交界的熟食檔陣, 全盛時期在六, 七十


年代, 消失於八十年末期





有誰還記得爹核士街曾經是條食街? 在六, 七十年代這裏


食檔林立, 貼近聯邦新樓的左邊依次有賣咖啡西多的香園,


和賣魚蛋粉的源成隆 (小時候家中若要加餸, 便差遣我拿


斤芥蘭/菜心和一個銻盒去買兩元淨魚蛋, 老板便會自覺的


替我淥熟自來蔬菜, 外加魚蛋和湯, 如此這般我們便既有


菜, 復有魚蛋和湯, 一舉三得).  右邊則有檔只在晚間才


營業的雲吞麵檔.  上述的大排檔在八十年代市初都巳結


業, 代之而起的是一家佔據了大半條爹核士街的小菜大排


檔, 但亦巳於九十年代中期被清拆掉.










 

童年美食(2)

 


*卑路乍街聯威樓前的糯米飯檔.  這個糯米飯檔的檔主是



兩位當年巳是上了年紀的公公婆婆, 一般是由公公主理,



婆婆從旁協助.  記憶中糯米飯檔好像只在冬天才開檔 (估



計夏天一般人都不喜歡吃糯米飯罷).  那對公公婆婆賣的



糯米飯的口感幼滑黏牙, 糯米味濃郁芳香.   你可以買淨



糯米飯, 或者加條臘腸, 甚至油鴨腿, 他都一律的灑上蔥



花,蝦米干, 再澆上幾滴豉油, 頓成一碗香响噴噴的糯米



飯.  我憶懷疑他們的糯米飯之所以如此美味, 可能是以豬



油撈飯, 或者在豉油內加添了些甚麽秘方, 剛好烘托出糯



米飯的口感和味道的緣故.  不管如何,  這檔糯米飯是我



至今吃過最美味的糯米飯, 我承認這也許這是懷舊心熊態



使然, 再也吃不到的東西永遠是最好的 .  這對公公婆婆



現在當然不知到往那裡去了, 而西環從此也再没有糯米飯



檔了.






*士美非路與卑路乍街交界, 即現今南生大厦後巷的魚蛋



檔.  這個魚蛋檔相信是不少西環友的集體回憶,  其原因



不是因為它的出品特別好吃, 而是魚蛋檔地處交通要塞,它



的[厨房]又霸佔了大半條士美菲路, 加上魚蛋檔的歷史甚



為悠久, 西環人不可能不記得它的存在.  我對這個魚蛋檔



最深刻的印象不是它的魚蛋粉, 而是每逢中午走過, 都可



欣賞到老板[撻]魚蛋的絕技.  首先他把主要是九棍魚的魚



肉啄成一大片放在鐵面盆上, 加上各式各樣的調味品, 然



後撈起一大塊, 再大力的[撻]回面盆記裏, 如此這般的來



回三幾百下後, 才趜起一把魚肉在手, 逐一唧成魚蛋 (不



知道甚麼原因, 現在我每逢看到拉麵的即席表演, 腦海中



都會不期然的浮現出魚蛋檔老板[撻]魚蛋的情景).  另外



我也很喜歡看他炸魚皮, 那左手刮魚皮, 右手灑麵粉, 隨



即抛下炸鍋的連環動作, 看在小孩子的眼裏很有舞蹈的節



奏感.  不知何故那時候的魚皮比現在的厚大得多, 也更有



咬口, 難道是那時候的九棍魚比現在的面皮厚?






*誰還記得在士美菲路賣砵仔糕的阿姐?  她一般提著紅藍



膠筒, 從中午擺賣到傍晚, 每天風雨不改的坐鎮在牛房前



面的行人路上. 阿姐的砵仔糕分紅白兩種,  使人驚訝的是



不管你任何時候幫襯, 她總能像變魔術似的從筒内抽出熱



騰騰的砵仔糕 (使我大惑不解的是她並無用任何爐火保温,



為何她的砵仔糕可以長時間保持新鮮熱辣?).  你可以即時



用竹籤從碗中挑出來吃, 亦可以打包回家雪凍後才慢慢享



用.  然而不論凍或熱吃, 她的砵仔糕都是超水準的, 其



軟硬和黏度來得剛剛好,  味道稍甜但不會使你覺得太膩. 



近年來很少吃砵仔糕了, 感性上總覺她的出品是香港第一.  



近這幾年在西環都已看不到阿姐的芳踪, 估計該是榮休去



了.






*最後要提的是第三街與水街交界的車仔麵檔, 賣的不過是



豬紅, 豬皮, 魚蛋, 水魷魚, 外加油麵, 米粉等大路貨



式.  然而由於這個檔口位處要塞 (那可是多間中學學生放



午飯休息時的必經之地), 所以生意非常不俗.  那時候我



在般咸道唸中學, 中午放午飯休息時若時間不夠, 又或者



為了慳錢的緣故, 都會幫襯這檔車仔麵檔.   說它是車仔



麵檔有點名不副實,  因為它的主打並非粉麵, 而是獨步西



環的豬紅和豬皮.  我敢說現在絕對吃不到如此入口即溶的



豬紅 (不知道為何現今市面巳没有真正的豬紅奉客, 所謂



的豬紅其實都以雞紅作為替代品, 而雞紅的口感比豬紅粗



糙, 味道亦較淡).  至於豬皮更是一絕, 入口爽脆且甚有



咬口感 (豬皮最怕的是太黏口, 感覺像豬腸粉般的最恐



怖), 他的豬皮咀上幾口後, 湯汁便會從豬皮孔中爆破併流



出來, 填滿了你整個嘴巴, 真是好味得有點過份.  我倒



不太喜歡他所賣的其他東西, 如魚蛋, 牛什等, 粉麵更無



足道.  有時候我若吃光一碟豬紅和豬皮後還不夠飽, 便會



跑往隔鄰的魚蛋粉大排檔, 蹲上小凳上補上一碗魚蛋粉或



者牛腩麵.  當然如此這般那天的午餐便會超支, 翌日便得



節省一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