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2年7月27日 星期五

昔日的報章廣告






手頭上有一批舊報紙,年期最久遠的是1945年(即香港重光年)的 ”循環日報”。  這幾天心血來潮翻閱這批舊報紙,竟越看越覺津津有味。  看報紙首要任務當然是看新聞,但舊報紙的新聞其實已屬明日黃花,報導的內容是已知的歷史,感覺不怎麼樣新鮮,倒是報章內的廣告卻頗能吸引我的眼球。  俗話說:“一花一世界,一石一宇宙”; 我看刊登在舊報章內的廣告,簡直可說是“一廣告一世界”。  何解?每個廣告都似乎在訴說著一個故事,告訴你當年每件事物的特徵,市場價值,價錢,以及幾十年前的市場學。  有些廣告,商品現在看來似乎有點可笑,當然大部份已然被淘汰,消失在現代的消費模式的洪流中.  但試想想,你若生活在5,60年代,以當年的生活模式和水準,廣告內的商品不正是你的日常所需   以此觀之,看舊廣告即添上一層更貼心的感念.



以下廣告來自19451231日的 循環日報” (Universal Circulating Herald).  這里順道簡要介紹這份香港最早發行的報章之一的歷史.    ”循環日報由王韜和黃勝於1874年創刊, 是香港第一份華人資本、華人主理的報紙事緣倫敦會屬下的香港英華書院於1871年停辦,該校原設有一個印刷所.  1873年,思想家王韜和香港倫敦會印務所經理黃勝合資一萬墨西哥鷹洋購買了這批印刷設備,並遷往荷李活道29號,創立中華印務總局。




1874
2月王韜在香港創辦 循環日報” (王韜本人曾於1864年任香港中文報 近事錄編編輯,但報紙所有權和經營方針完全掌握在英國人羅郎手中,王韜深感必須有一份「華人資本、華人操權」的日報才能表達華人的聲音和代表華人在香港的利益, 故此決心創辦 循環日報” ).  ”循環日報由中華印務總局印刷出版。  因倫敦會出售印刷設備的合同言明星期日是西方禮拜日,不得使用印刷機,由此之故 循環日報只能逢星期一至星期六出版,星期日無報。 報名「循環」有「天道循環,自強不息」之意。  內容上共分三欄,首欄選錄京報,次欄為羊城新聞,最後一欄為中外新聞,每日報首有論說一篇,多出自王韜之手。  其實在循環日報創刊之前,已經有兩家中文日報在香港流行,一份是英文 德臣西報中文版 華字日報,創刊於1872年;另一份是 孖剌日報的中文版 中外新報,創刊於1858.  1873年。  ”循環日報 華字日報為爭奪訂戶,都各自標榜為「第一份中文日報」, 為此 循環日報特發表聲明:「本印館所有資本均出自我華人與各家新報館有別」




循環日報分新聞版、廣告版和政論。新聞包括國內新聞、本地新聞和商務行情。  政論是 循環日報有別於當時香港其他中文報紙的重要特點,王韜自任主筆,從1874年到1884年王韜在 循環日報上發表千餘篇政論,鼓吹變法自強或評論政局王韜用他的筆杆子在 循環日報發表的政論,為變法強國製造輿論,樹立了文人不一定要「學而優則士」在清朝官府當官才能影響政治的榜樣,開創「文人論政」的先河。




循環日報創辦初期,王韜的女婿錢征,原任上海 申報編輯,特地到香港協助;期間在 循環日報工作的還有前英華書院印務所經理黃勝、前 孖剌日報翻譯伍廷芳、洪士偉、胡禮垣等人。




1875
循環日報出版小印張線裝 循環月刊,內容是 循環日報的精選。1878 循環日報出版晚報,也是中國最早的晚報。  ”循環日報後來還出版 循環世界副刊等。




循環日報不但流行於香港,也流行於中國、越南、新加坡、日本、英國、澳洲和美國等地。  ”循環日報1947年停刊。  1959年曹聚仁、林藹民重新恢復 循環日報及至1960年停刊並改名為 正午報”. 









(45)





(44)


(43)







(42)





(41)






(40)







(39)







(38)






(37)





(36)







(35)







(34)








(33)







(32)






(31)





(30)






(29)







(28)





(27)





(26)





(25)





(24)






(23)





(22)




(21)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2012年7月24日 星期二

香港仔倩影
































1970年代初的香港仔.  這張照片應該是從巴士站望過去,可以看到國華國貨, 東亞銀行.  東亞銀行後來成為遠東銀行.  其實香港仔直到1980年代初變化並不是很大,但自從填海以及起天橋後便開始變至面目全非



1960年代初的香港仔香島戲院正門 (當時戲院正在上映電影《猛鬼孤兒》,主演者計有 羅艷卿 、 麥炳榮 、 馮寶寶 、 陳錦棠 、 靚次伯 等).  門前劇照牆及小販,跟記憶中兒時所見一模一樣




漁利泰海鮮舫 2



漁利泰海鮮舫 1. 
1930年代後期,香港仔海面有一艘為漁利泰傳道船,該船在1940年開始,兼作水上人結婚禮堂.  1945年香港重光後,漁利泰成為漁民禮堂.  船主有感於只做婚禮生意並不划算,於是將船略加改裝,成為海鮮舫的雛型.  其後太白包辦筵席老闆余添容見獵心喜,聯同香港仔平園酒家女老闆姚開,中環大景象酒家廚師葉牛,集股購買一艘退役木製登陸艇,改成為太白海鮮船,時為1950 .  當年香港仔海面共有五艘海鮮船,即漁利泰,全記,福生,廣寒宮及太白.  市民若要食海鮮,便要乘小艇接駁上船,再請船家代購海鮮,或在岸邊購買海鮮上船,由船上廚師代為烹飪.

 



由於海鮮船大受歡迎,太白海鮮船股東於是在1952 年集資興建更大的鐵船, 這船於1954年落成,船長105 英尺,裝飾得美輪美奐,為太白海鮮舫,成為海鮮舫始祖.  1960年再建造三層高的新船.  到了1976年,海角皇宮海鮮舫出現,除食海鮮外還兼辦婚筵壽宴





維修完被拖原處的太白正經過鴨脷洲




前的舊珍寶海鮮舫




圖左為太白,圖右為海角皇宮.  近岸的海鮮舫即為珍寶. 

珍寶王國中以太白海鮮舫歷史最悠久,建於1950年.  太白海鮮舫的設立,是因應當時在香港仔避風塘的「歌堂躉」熱潮.  「歌堂躉」就是今日「海鮮舫」的前身,從1920年代起出現,原為水上人開設的酒樓,只接預約酒席,後來受到經營南北行的商賈的歡迎,使海鮮舫這門生意得以發揚光大.  1950年代全盛時期,一度有十多艘海鮮舫停泊在香港仔避風塘,當中就是太白海鮮舫規模最大,由原於中環威靈頓街經營大景象酒樓(鏞記現址)的商人袁容投資,後被商人王老吉收購.


太白海鮮舫於開業時原本祇是一艘木製的登陸艇,於1952年建造了一艘長105呎的畫舫,到1960年再製造一艘長達150呎的新畫舫,能容納800多人.  當時太白海鮮舫更贈送象牙筷子給客人,藉此吸引遊客.


到了1960年代末,擁有太白海鮮舫的王老吉有意發展一艘規模更大的海鮮舫,便集資籌建珍寶海鮮舫,但不幸在1971年10月30日,即開業一個月前,珍寶海鮮舫因發生大火而整艘焚毀,並導致32人死亡、13人失蹤.  由於王老吉無力重新投資,結果由何鴻燊和鄭裕彤合資買下珍寶海鮮舫的業權.


珍寶海鮮舫於1976年10月正式落成,使用4年時間建設,耗資超過港幣三千萬。珍寶海鮮舫仿照中國宮廷設計,單是中國傳統手工藝飾物及壁畫已花費了六百萬港元,皇帝龍椅更須時兩年才完工。同年,另一艘海鮮舫海角皇宮落成,使香港仔的海鮮舫進入三國鼎立的情況。海角皇宮可容納1,500人,成為珍寶海鮮舫的有力對手.  直到1980年,珍寶海鮮舫成功收購海角皇宮和太白海鮮舫,結束了互相競爭的局面.  1991年,海角皇宮以珍寶皇宮之名重新投入服務,後於1997年金融風暴後售往外地。2003年下旬,珍寶海鮮舫和太白海鮮舫花費數千萬港元重新裝修,銳意改變古舊形象,並合稱為珍寶王國.


珍寶海鮮舫長76米、闊22米、高28米(樓高三層),排水量達3,300噸,面積達45,000平方呎,可容納超過2,300名賓客,因此有「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食府」之稱.


珍寶海鮮舫是香港的著名景點,由於它位於海中,以傳統中國皇宮特色裝修,所以成為外國遊客必到之地。不少旅遊書籍都推介遊客到這個景點,品嚐海鮮,至今累積遊客人次超過三千萬.  珍寶海鮮舫的巨型海鮮池養了60多種海產,並設有香港最大的紫外線海水消毒系統.  除了海鮮,珍寶海鮮舫也提供如點心等粵菜及中國菜.  其廚房設於一艘獨立的躉船上,以架空式跳板橋連接海鮮舫各層.  1996年,珍寶海鮮舫耗資1,800萬港元建造污水處理船停泊於廚房船旁邊的,為東南亞最大的一艘污水處理船




圖左為太白,圖右為海角皇宮



改建中海上皇宮, 左邊是太白, 注意山上木屋群



海鮮舫龍舟競賽




第二代海角皇宮改建後,第一代海角皇宮改造成漁民大禮堂




第二代海角皇宮再度加建後,最後泊在深灣



第一代海角皇宮




太白海角皇宮晚上燈飾份外迷人


 1962 年太白海鮮舫




海上大會堂海鮮舫.  除了眾所周知珍寶, 海角皇宮,太白海鮮舫,香港仔的海鮮舫漁民大禮堂好景, 漁民大多海上大會堂擺結婚酒.  當然漁民大禮堂好景早已停業



1980年代香港仔海傍 2




十五間木搭岸邊



1950年代香港仔避風塘在舉行龍舟競賽


1955年十五間近榕樹



1970年代涌尾, 左側可以看到漢華中學




年代久遠
十五間舊照 2



年代久遠十五間舊照 1



誠和號雜貨鋪, 隔鄰小巷轉入即為以前山窿謝記魚蛋




1980年代香港仔海傍 1




停靠在香港仔海傍海鮮




停靠在香港仔海傍舢舨

 
騎單車的男人



從舊差館俯瞰涌尾

 




香港仔海傍舊照




從海中心向十五間




從舊差館俯瞰十五間


1960年代十五間舊照 3




1960年代十五間舊照 2



1960年代十五間舊照 1



香港仔海傍,左側可以看到富臨酒家,海皇酒樓,傍邊建築地盤該為建輝大廈



香港仔海傍,左側可以看到雙喜大廈


香港仔工業學校



十五間老照片,可以看到魚露廠



香港仔十五間岸邊.  昔日榕樹頭至差館一段叫十五間, 一個說法是當年此段路剛好有十五間鋪頭, 因而得名



1966年宮海鮮舫碼頭




1966年宮海鮮舫




1966年渡輪接客人宮海鮮舫



1966年搖槳的女人,我相信她也是接載客人往來海鮮舫




香港仔避風塘 3



香港仔避風塘 2






香港仔避風塘 1





太白海鮮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