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9年9月29日 星期日

歲月沖積的情懷 (3)






六十年代灣仔駱克道近菲林明道處,前方可看見敦梅學校,美和理髮廳和檀島咖啡室,都是熟悉的名字























六十年代德輔道西皇后街/高陞街交界處往海傍望去




五十年代的畢打街,一片歐陸風情,右邊是浩羅氏打行,正面是於仁行






















五十年代的銅鑼灣禮頓道,圖中人身後的愛蓮餐廳身後即為今日的愉景樓



電車正駛經灣仔莊士敦道, 前方的戲院招牌應該是蘭杜街的麗都戲院,  戲院於1952年11月開幕,現己重建為麗都大廈

 七十年代初的柴灣, 照片中的竹棚是用作放映電影之用,時間長達數年之久, 是六十年代初柴灣街坊的重要娛樂中心,圖中的柴灣大戲院1969年建成,電影戲棚隨之而拆卸。這個戲棚讓我想起當年位於域多利道口,今天巴士總站鐘聲戲棚






















炭火煨魷魚,是當年入戲院看戲的必備零食,加些辣椒豉油,更為惹味,沒錢買也要圍觀,索索香氣






















五,六十年代康樂設施嚴重不足,小朋友要玩便得就地取材,打波子,跳飛機,以及用粉筆在行人路上劃界線作為波枱,蹲在地上打乒乓波。留意背着鏡頭打乒乓波的小孩子,其上衣還破了一個大洞,當年環境惡劣可想而知



六十年代的上環大笪地,點上大光燈,便成為美食的天堂



上世紀二十年代位於鰂魚涌的太古糖廠,當年糖是頗為珍貴的用品,太古糖廠的產量甚為龐大,其出產的糖除香港外,亦行銷海外。太古糖廠於五十年代結業,惟因為此地曾是糖廠舊址,故此有關地段被命名為糖廠街




五十年代初灣仔的人力車夫,仍然被着傳統的簑衣,背後是東方戲院,正上映著名諷刺喜劇欽差大臣



一班街坊正在哄搶塑膠花回家去穿,以賺錢幫補家計。我童年時暑假也穿過一個時期的膠花,對這段歷史可謂有親身的經歷



一班食客正坐在上環大笪地大排檔吃田螺,當年田螺和蜆是較為少見的食物,一般食肆都很少供應,所以很多人都專程去上環大笪地吃豬油炒田螺和豉椒炒蜆



六十年代位於鰂魚涌的太古大班樓,位置優越,環境亦十分優雅




六十年代的賽西湖水塘,曾經是香港海拔最高的水塘,賽西湖水塘是太古洋行於1883年興建,初名七姊妹水塘,但由於當地居民認為風光不輸於杭州的西湖,故此改稱為賽西湖,此水塘本來負責供水與鰂魚涌的太古船塢,太古糖廠以及香港汽水廠使用。賽西湖水塘於1977年被填平,並改建成為賽西湖大廈以及賽西湖公園


五十年代的赤柱街市





新鮮出爐的工展會小姐, 冠軍應該是冠南華新娘





五十年代的德輔道中向東望,前方的鐘樓處是告羅士打行





第二代的天星碼頭,這一代的天星碼頭位於雪廠街海旁,即今日的交易廣場處, 第二代天星碼頭於1958年拆卸,並搬往中環大會堂側





七十年代軒尼詩道,左前方是紐約戲院,再往前的舊樓群當然已經拆卸,成為今日的崇光百貨




七十年代初從金鐘道望向皇后大道中,左邊是希爾頓酒店,右邊可以看到舊中國銀行和匯豐銀行總行




七十年代初從彌敦道梳士巴利道交界處往北望,右邊可以看到國賓酒店和帝國酒店


六十年代初尖沙咀近天星碼頭處,左邊的貨倉於六十年代中被拆卸,並被改建成為星光行




五十年代末的佐敦道,可以看到保文大廈,立信大廈,統一大廈,以及五十年代的地產一哥章記建築公司的招牌,還記得當年章記地產的廣告,章記樓,唔使九千九, 今日聽來,真是百般滋味在心頭



六十年代上環的港澳碼頭,可見當時碼頭已分為兩部份,後方是大船碼頭,前方則是水翼船碼頭,停車場處日間泊車,夜晚則變成平民夜總會





六十年代的青山道與大埔道交界,前方可見到嘉頓麵包廠,這兩年捲入重建風波,嘉頓向城規會申請將大廈重建為|25層高的大廈,但遭到公眾反對,公司暫時只得將計劃擱置


2019年9月22日 星期日

九龍舊貌




五十年代初的油麻地佐敦道,左邊的巴士前方是落成不久的快樂戲院,右邊白加士街旁的一列舊樓於七十年代才被拆卸,並改建為嘉禾戲院.  此段佐敦道因接近佐敦道碼頭和巴士總站,故此當時的佐敦道較彌敦道更為繁






















五十年代的梳士巴利道,圖左是半島酒店 



圖為1975年的尖沙咀火車站,對岸是港島當時最高的建築物 - 康樂大廈,今天已易名為怡和大廈,圖右白色的建築物是九龍郵政局





應該是七十年代初的佐敦道和彌敦道交界處,可見到裕華國貨公司的招牌,裕華國貨後面可看到高富石油氣的招牌, 當時煤氣還未盛行,石油氣則己取代火水,成為中產家庭燃料的首選,而高富石油氣則是行內的一哥




非常色彩艷麗的彌敦道舊照,照片應攝於七十年代,其時彌敦道已超越佐敦道和上海街,成為九龍最繁忙的街道



五十年代俯瞰位於彌敦道與甘肅街交界的平安戲院,平安戲院是當時九龍最大的戲院,於50年代末拆卸,並改建為平安大廈。平安戲院側面甘肅街處則是九龍第一間戲院-廣智戲院的所在地



上世紀二十年代的尖沙咀梳士巴利道,左邊是天星碼頭,右邊則為九龍倉的入口




上世紀二十年代的九龍天星碼頭廣場,圖中停泊的巴士,前二輛屬於啟德汽車有限公司,往來九龍城啟德濱和尖沙咀,後面的一輛汽車則屬於九龍汽車有限公司



圖為1953年的梳士巴利道。圖中可見慶祝英女王加冕的裝飾以及第三代九龍郵政局,右邊的小山崗是水警總部,今天已改建為Heritage 1881



三十年代的尖沙咀火車站,火車正駛經藍煙𠧧碼頭,右邊為梳士巴利道 




圖為1953年6月彌敦道與山東街交界處,可以看到龍鳳茶樓和麗斯戲院。二十年代中這一段彌敦道的原名是加冕道




四十年代中的尖沙咀火車總站,當時鐘樓上的迷彩尚未清洗, 1975年火車站被拆卸並遷往紅磡,鐘樓幸而保存下來,其他部份則變成今日的香港文化中心




圖為1948年的梳士巴利道,當時這一帶已是車水馬龍。左邊是天星碼頭和九龍倉的入口處,圖左一列遊客商店屬九龍倉所有,至六十年代中被拆卸並改建為星光行




上世紀二十年代中從槍會山望向尖沙咀時球台。正中是漆咸道,左邊是火車軌,圖右兩尊大炮的背後是柯士甸道




圖為1953年6月的彌敦道夜景,樓牌是為了慶祝英女王加冕而搭建的,左邊是位於甘肅街街口的平安戲院,拆卸後改建為平安大廈




五十年代初的旺角道與登打士街交界處。圖左的彌敦戲院不久後被拆卸,戲院前方可以見到山東街街口的龍鳯大茶樓,而右邊的愉園體育會一帶,即現時的信和中心所在地





四十年代中從中間道望向訊號山,右邊是半島酒店,戰後不久,酒店仍塗上戰時的迷彩。圖左第二幢建築物是第一代的九龍酒店



五十年代初的彌敦道與中間道交界。左邊是半島酒店,右邊是玫瑰酒店,拆卸後改建為國賓酒店。圖中遠處是當時九龍最高的建築物-電話大廈



五十年代初俯瞰油麻地段彌敦道,前面橫亙的是佐敦道,那幢中國式亭台的別墅拆卸後改建為裕華國貨。圖中右上角是京士柏,左鄰為循道會,循道會的前身是南九龍裁判處




五十年代的九龍城迴旋處,右邊是太子道,左邊是亞皆老街,雙層巴士背後則是太子酒店





















三十年代的深水埗北河街,由長沙灣向南望,龍江大茶樓處為鴨寮街,正中街市後則是大南街




四十年代的油麻地廣東道,其時光復後不久,公共交通仍未完全恢復,故所以有三輪車代步




約二十年代的新填地街,從北海街向北望,左邊是油麻地街市




三十年代的廟街,從公眾四方街向北望, Public Square 原意是公眾廣場,但當時的師爺硬譯為公眾四方,至八十年代才正名為衆坊街





五十年代界於甘肅街和寧波街之間的一段上海街




五十年代廟街榕樹頭的風景,日間有不少小販在此擺攤,夜晚則是著名的九龍大笪地




五十年代初由大角咀楓樹街望向深水埗的荔枝角道,這一帶屬於工業區,故此人流很是𣈱旺






















上世紀二十年代的九龍城寨內的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