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6年2月20日 星期六

Terry Wogan 和那些節目主持人們



英國爵士級電視節目主持人 Terry Wogan早前離世,竟激起我對一眾英國節目主持人的懷想。我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往赴英國。那時候初到貴境,英文是有限公司,寫倒是勉強可以,但聽和講著實力有不隸,我想這是港式教育的後遺症,著重文字上的操練,但卻沒有多大的實踐機會,以致真正面對老外時一籌莫展, “窒口窒舌”,空有滿腹Grammer,面對面時卻無法施展出來。聽更是一大難關,我在英國的第一個落腳點是紐卡素(Newcastle),名義上是北部的工業重鎮,但居民的地區口音Gordie(我們戲稱為鬼佬圍頭話)奇重,我怎麼費勁都只能聽到五成左右,日常生活(如買餸,與朋友交流)都甚感吃力。我的私人導師(英國大學制度是為每個學生配置一位私人導師,以幫助他們解決私人的生活問題)知道我的情況後,建議我多看電視,尤其是九點新聞,因為新聞報導員操的是正宗的女王英語(Queens English) ,多看多聽對改善成英文程度應有裨助,如此我每天晚上九點正便乖乖的坐在電視機前看和聽新聞.老實說聽慣Gordie,再聽這些主播們的英文,簡直是如聆仙音,他們每位都字正腔圓,聽得清楚之餘,也很舒服,幾個月下來我英文的程度得以逐漸提升,從此在學英語的路途上找出一片天.其實英國生活很是沉悶無趣,我又不嗜酒,不喜歡像一般英國人閒來蒲吧,課餘除了逛逛百貨公司和公園內,便只會黏在電視機旁看電視.說實話英國的電視節目和英國生活一樣,節奏之慢著實令人難以下嚥,開始的時候把你悶得死去活來,但假以時日習慣下來,卻又是另一番體會,另一種光景. 看得電視多,不自覺地與一眾電視節目主持人發生感情, 慢慢地從熟悉產生歸屬感.  


TerryWogan的離去,忽然喚起我對這些曾經“朝見口,晚見面” 的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回憶。我明白各位可能會對下面所介紹的七十至八十年代英國電視節目主持人較為陌生,且讓我以此網誌,向他們和那個年代來一個遲來的致敬.


又及:有網友致電郵問我是否偏愛英國演員,我得承認單以演員的層面來說,我是有點戀英,主要我愛煞英國演員們一口純正的英語,從Laurence Olivier,Judi Dench, Collin Firth以致最近離世的Alan Rickman等,他們都有演莎劇的經驗,演莎劇不啻是演員們的少林寺,他們的演技和唸對白的技巧在箇中得以磨練和提升,因此他們對白的抑揚頓挫都來得特別有韻味,甚或古典味. 閉起眼來聽他們唸對白,彷彿便是聽他們在朗誦,在念詩,饒有另一番情味。




(1)Terry Wogan


Terry Wogan在BBC工作了大半輩子,最後為BBC主持的節目是"Woke up with Wogan". 我對他最深印象的節目是一個名為"Blankery Blank"的遊戲節目,我之所以記憶甚深不是因為這個節目娛樂性豐富,而是節目奬品價值出乎意料之外的低, 讓我頗為驚訝; 勝出者的奬品竟是一個杯或者一支筆,雖說BBC是政府電台,預算不高,但如此奬品著實有點寒促. Terry Wogan所主持眾多節目中,最為人樂道的是慈善籌款節目"Children in need" ,他亦是"Eurovision song contest" 的當然評論人. Terry Wogan雖然是BBC資深傳媒人,但他本身其實是愛爾蘭人,他要遲至2005年才入籍英國,並於同年被封爵. Terry Wogan於2016年1月離世.












Terry Wogan 1 












Terry Wogan 2


(2) Angela Rippon


Angela Rippon是我第一個接觸的BBC新聞主播,她外型端莊嫻靜, 唸新聞時氣定神閒,讓我很是敬佩. Angela Rippon原來是BBC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新聞主播,除了報道新聞外,她也主持和客串過很多受歡迎的節目,如”Morecombe and Wise Show", "Top Gear"和"Come Dancing"等. 除了是新聞主播,電視節目主持人外,她的另一個身份是兒童讀物作家,寫了共十四本書,Angela Rippon在2004年獲頒OBE勳章.  
















Angela Rippon 1















Angela Rippon 2


(3) Anna Ford


Anna Ford在BBC做主播的時間不長 (僅1977年1至6月,然後轉至ITN繼續她的主播生涯), 謠傳謂當時她與一個社會主義傾向者同居,英國國安部向BBC施壓, 使她不得不離開BBC. 1986年她重返BBC時我已離英. Anna Ford作為新聞主播的成績其實不算太突出,吸睛的原因是她那要命的混血式的漂亮,深邃的臉龐和眼睛讓我此等宅男甚為著迷,以今日的語言來說便是女神. Anna Ford對電視業的最大貢獻是協助開展晨早節目,她於2005年退休,並曾出任Salisbury的非執董.
















Anna Ford 1











Anna Ford 2


(4)Kenny Everett


Kenny Everett是BBC有史以來最有獨特性格的節目主持人,有怪雞DJ的稱號. 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以他命名的電視節目" The Kenny Everett video show", 節目別樹一格,中間加插很多以他為主角的動畫,以及創作了幾個古靈精怪的人物/騎呢超級英雄,這在七十年代是個很創新的突破. 他本人亦甚爭議性,言行出位,在八三年保守黨年會中曾開玩笑的說"Lets get this out of the way, lets bomb Russia" ,因而掀起小的風​​波. Kenny Everett與Queen的主音歌手Freddie Mercury 走得很近,甚至有謠傳說兩人曾是戀人,但最終沒有實質證據證實,Kenny Everett於1995年死於愛滋病,終年50歲.












Kenny Everett 1














Kenny Everett 2



(5) Jimmy Savile


Jimmy Savile一頭愛因斯坦式的稀疏白髮,口含雪茄,說話有點模糊和拖泥帶水,但絕對清晰有致,其口頭禪是"As it happen" ,形象頗為獨特,很有英國另類紳士的況味. Jimmy Savile曾主持過不少的受歡迎的節目,如"Top of the Pops", "Jim'll fix it"(類似夢想成真的真人騷,八十年代初一位頗受歡迎的女歌手Sheena Easton即在此節目中爆紅). Jimmy Savile在1990年封爵,並於2011年逝世,但卻晚節不保,在他死後不久,便被爆出他曾在六十至八十年代期間侵犯過很多女性,警方公佈遭侵犯的受害者數目超逾200人,而英國廣播公司播出有關的節目顯示,BBC高層可能知道事件,並且隱瞞此醜聞, 案件目前仍在調查中.












Jimmy Savile 1










Jimmy Savile 2


(6) Michael Parkinson


Michael Parkinson一頭鬈曲而修長的頭髮,配上面上疏落有致的皺紋,活脫脫便是一個充滿男人味的英國紳士. 他是那個年代英國男士的典範,與越級挑戰Mrs Thacther的另一個Michael, 曾任工業大臣的Michael Heseltine 成為英國當年的師奶殺手. Michael Parkinson最為人熟悉的是他主持名為"Parkinson"的清談節目,曾接受他訪問過的名人不計其數,隨手拈來有Bing Crosby, George Best, John Lennon, Sean Connelly, Tom Hanks, 而節目本身則榮獲英國百大電視節目的第八名. Michael Parkinson是英國第一個晨早節目(TV-am,1983年啟播)的第一批節目主持人,(其他的主持人包括Angela Rippon, Anna Ford, David Frost和Robert Lee等). Michael Parkinson在2007年退休, 並於2008年封爵. 退休後他曾在Sunlife保險公司的廣告中演出, 惹來非議. 2013年他宣布患上前列腺癌.
















Michael Parkinson 1












Michael Parkinson 和拳王 Ali



(7) Tony Blackburn


在眾多節目主持人中我認為Tony Blackburn是最漂亮的一位,他外型瀟灑, 貌肖情歌王子Engelbert Humperdinck,笑起來有種攝人的魅力,很能讓觀眾們著迷. Tony Blackburn的廣播生涯始於離岸電台Radio Caroline和Radio London, 他在1967年開始加入BBC ,並成為BBC的第一位(不是第一批) DJ ,他的聲音響亮而清澈,所以職業生涯大都以播音為主,其電台節目如"Seaside Special", "Junio​​r Choice" 都大受歡迎. 電視方面他曾主持"Top of the Pops" 近27年,此外他亦是個歌星,六十年代他所唱的"So much love"和"Its only love" 兩首歌分別打入英國流行榜第31和42名.












Tony Blackburn 1















Tony Blackburn 2



(8) Noel Edmonds


Noel Edmonds予人以乾淨,平易近人的印象,因此他擅長主持一些輕娛樂節目,如"Multi Coloured Swap Shop", " Late, late breakfast show", "" Telly Addict"等,和Tony Blackburn一樣, Noel Edmonds出身於BBC DJ ,他亦是BBC長壽節目"Top Gear"的最早期節目主持人之一,其後他也陸續主持了很多綜合和遊戲節目,其中包括"Are you smarter than a 10 years old?" , (其中文版即爲古巨基主持的"係咪小兒科"). Noel Edmonds有一些個人怪僻,譬如他雖然身為BBC的電視節目主持人, 卻反對繳交電視牌照費(在英國因為BBC不可播放廣告,其經費來自觀眾所繳交的電視牌照費),另外他也是個相信靈魂存在者.

















Noel Edmonds 1















Noel Edmonds 2



2016年2月5日 星期五

過年雜憶




童年時過農曆新年是一年中最歡樂的日子, 開心事可謂一籮籮; 先從準備過年談起, 還未到尾禡, 市面已洋溢著濃濃的過年氣氛.  舖頭兩旁擺滿年花,街上有很多寫揮春的人在開檔為人寫揮春,而老媽則不斷催促我們去理髮,因為越近年尾,理髮費便會越貴,到年三十晚更可能會加三加四, 以老媽如此精打細算的性格,當然不會讓我們花這些冤枉錢.  年廿七至廿八是大掃除的日子,那天我們會全家總動員打掃,家中每個角落都必須以碌柚葉水抹得乾乾淨淨.  我們平日做家務容或會馬虎塞責一點,但年末的大掃除卻一點也不敢偷懶,一年一度嗎,認真一點是應該的,何況新正頭會有人來拜年, 企企理理是理所當然.




 年廿八,九是老媽開油鑊,炸角仔的大日子,她對這個工夫十分重視,一般都不容許我們在廚房裏轉,一則怕我們攪亂檔,二是怕我們小朋友不懂事,說了不吉利的話壞了意頭,但我仍很喜歡在旁邊看,只見她那雙巧手在粉團和豆沙餡間穿梭,不一回一個個炸至金黃的豆沙角便上台, 我喜歡乘她不備偷吃一兩來吃. 豆沙角有個特性,最美味是剛炸好 ,脆卜卜,熱騰騰的時候,待擺放幾日後,角身便會變得輭糯,需要翻熱來吃,那口感跟新鮮炸起的相距不啻十萬八千里了.




年三十晚是全年最忙的日子,童年時團年飯一定要在年三十晚才吃 (成長後我們各自成家立室,年尾各有各忙,團年飯因為要遷就大家的時間,便不一定會年三十晚吃了).   團年飯菜式既要豐富,又要講求意頭,雞,魚,大蝦,燒肉,髮菜蠔豉,生菜墊車輪牌鮑魚,臘味等是必然的菜色,飯後還來碗湯圓, 喻意一家從年頭到年尾都團團圓圓,吃得人人窩心暖意.




飯後老爸便出門去買花,那年頭西環隨處都有人賣年花,但他喜歡去科士街露天花市 (即今天科士街地鐵站)買花,興許是喜歡幫襯熟人吧.  老爸去買花,老媽則開始佈置新年擺設,先貼揮春,然後端出全盒,鋪上各式各樣的糖果,瓜子,糖蓮子和糖冬瓜等, 並聲稱不準偷吃 (我們小孩子當然不會如此聽話).   到了晚上十一點她便開始拜神儀式,原因是晚上十一點已是子時,按曆法計算已是踏入新年, 拜完神後便把一封利是放進我們的枕頭底當壓歲錢,然後每人派一套新睡衣,新年穿新睡衣是那年頭的習俗,至於其他新衣則一早已準備好.



年初一清早起來,第一件事便是要斟茶向父母拜年,然後領取唯一可以自由使用的利是 (從其他親戚朋友處得回來的利是則必須涓滴歸公).   至於午飯則十分簡單; 不知道什麼緣故,年初一的第一頓飯必須是素宴,主菜是南乳炆齋, 外加 粟米羹.  清淡是清淡了一點,但新年間一般都吃得很肥膩,吃一頓素菜輕鬆一下腸胃是個不錯的另類選擇,吃過飯後便出發往親戚朋友處拜年,遠一點的便要再過三四天才能去.  以後幾天親戚朋友們亦會絡繹不絕的上門拜年,這時候我們小朋友便樂壞了,因為是農曆新年, 父母的面口會寬容些, 限制也自然少一點,於是我們便可放題般吃油炸食物和全盒裏面的糖果.  另外農曆新年間我們也不用怎樣申請出街證,只要跟老媽說一聲便可呼朋引類的逛街,看戲,加上口袋裏有錢 (老爸老媽的利是),玩起來也特別恣意順心,這個奢侈在平日著實不可思議.




年初二是開年日,除了例牌的雞, 魚和豬手外, 老媽會以雞煲翅奉客,這味雞煲翅可謂是她的招牌菜,用料充足,火候亦十足, 魚翅的份量佔整個煲足足三分之一有多,佐以金華火腿和新鮮雞隻,再以文火燜上起碼兩天才算大功告成.  湯是奶白色的濃湯,外加火腿和雞的清香以及彈牙的魚翅,每次開年都讓我們吃得淋漓盡致,甚為盡興, 今天回想起來仍覺嘴角生津。



而今過農曆年的氣氛比以往冷清得多了,我想這種冷清見諸心態多於實際的環境.  是的,香港人現在過農曆新年仍會穿新衣,吃團年飯, 拜年,但給我的感覺只是人做我做,行禮如儀而已.  年輕的一代對農曆新年的感情,比起我們那一代那股濃烈的期盼和盛情,真不可同日而語.  近年興起在酒樓吃團年飯,年三十晚即外遊避年,甚至網上拜年等, 凡此種種意味着農曆新年正逐漸趨向沒落,唏噓之餘也暗自慶幸, 自己曾在最好的年紀歡渡過最溫馨的農曆新年.  至今我仍依稀記得老媽過年時炆冬菇和蒸雞的香味,以及拜神的煙熏味.  農曆新年是中國人對新的一年的期許,對未來美好生活祝願, 這願景,追求,不應隨着時代進步而被淹沒.



後記: 



(1) 我記得童年是有"賣懶"的習俗,小朋友吃過團年飯後,便拿張紅紙,逐家逐戶叫道: "賣懶, 賣懶, 賣到年三十晚",以期將懶散賣出, 明年即會勤力讀書,未知網友們可有印象?



(2) 1967年以前, 香港在農歷年間是可以燒爆竹的.  我還記得打從年三十晚開始,爆竹聲便不絕於耳,響徹通宵.  有兩年我曾跟大哥往西環邨平台燒爆竹,感覺很是刺激.  但凡事有都有正反兩面, 容許隨處燒爆竹其實非常危險(尤其燒爆竹的大多數是小孩子, 不懂節制),其後遺症是輕則燒穿衣服,重則受傷,所以出街都要格外小心,我便試過拜年時在巴土站等車期間被擲過來的爆竹炸傷眼睛,67年暴動後政府禁止燒爆竹,年三十晚沒有爆竹聲吵耳, 耳根是清靜了, 新年氣氛卻一下子減淡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