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難得一見高陞酒樓的全身照片

1968年鳥瞰西環

堅尼地城屠房

瑪麗醫院舊照, 屋頂上的紅十字提醒戰機此處為瑪麗, 慎勿轟炸. 杜格拉斯堡今為大學堂, 薄扶林村當時為棚屋小村

50年代經多次填海擴闊的中環, 此全景圖可見証中環是從開埠到今天穩坐香港的行政、商業及金融中心的歷史, 圖中尚存的建築物除了山頂纜車軌道外, 只有禮賓府(前港督府)和高等法院(今立法會)

西環咸魚欄後街景

上環後街街景, 店舖招牌縱橫交錯

雄姿英發的舊香港會. 在舊香港會年代這兒是旅港英人的主要社交場地, 華人和女士免問. 會所幸運地未被戰火破壞, 但這座於1897 年落成優美建築物受不了經濟誘因, 於 1981 年被拆卸重建

40年代干諾道碼頭赤膊的苦力正用小型吊重機從貨船搬運木材到岸上. 干諾道的建成全賴遮打爵士的遮打填海計劃(1890至1904), 令海傍從德輔道伸展至干諾道. 海傍樓宇林立, 有船運、保險及貿易洋行. 右方為華商碼頭搬運公司

從筲箕灣阿公巖村遠眺九龍灣的西北方, 後方可見到獅子山. 崇真會在1880年代於該處建有教堂, 後改建為及學校, 遠處可見鯉魚門兵房

鮮有的以長鏡拍攝中環石板街. 攝影師是站在砵甸乍街與皇后大道中交界上望向士丹利街及威靈頓街. 4,50年代中環對上有不少石板斜路, 如都爹利街等, 附近一帶華人店舖雲集, 食肆、裁縫店、攝影店和各式專賣店林立, 很是熱鬧. 你可看到位於砵甸乍街和威靈頓街交界處的鏞記, 以及左下方的地下厠所. 留意當年轎仍是普及的交通工具, 石階邊有轎夫等候乘客

從中半山俯瞰西環的樓頂特寫. 照片可見到擠迫的街道和樓房, 三四層唐樓互相緊靠, 很多屋頂都是中式尖瓦頂, 有些天台放有盆栽. 後方海傍的干諾道中則己出現新型混凝土建築物

從皇后大道中必打街交界眺望中環海傍, 其時干諾道中己是海傍, 現在要從干諾道中走到碼頭, 我想起碼得要8至10分鐘

香港仔避風塘舊貌, 避風塘位處港島南區與鴨利洲之間. 圖片前方為鴨脷洲, 當年全島的唯一工業為修船, 左方鐘樓是香港仔工業學校, 後方則為修道院

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後的香港大學, 可清晰見到建築物在戰火中損毀程度甚為嚴重, 樓頂木樑亦被拆掉. 留意其時大學附近頗為荒蕪, 可遠眺維港, 今天大學周圍高樓大廈林立, 要看到維多利亞海港恐怕得站高一點了

1980年代一艘駁船駛經西營盤海岸

1970年代的正街10号巴士總站, 站的右邊是源記糖水店, 奇怪的是我對中星國貨完全没有印象

1974年的德輔道中,當年全中環最高的建築物是國際大厦, 網友諸君可知道這座大厦的現况如何?

1970年代中期的皇后大道西. 圖片前方可清晣的看到多男茶樓和九如臘味, 可惜仍是看不到我最想見到的得記和茗芳兩間茶樓

1976年從高處俯瞰德輔道中

1972年的皇后大道中風貌

1970年代一輛10号中巴停在舊匯豐銀行總行門外

1970年代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對出的高士威 道與銅鑼灣道交界, 不看圖片都不知道, 原來70年代那裏曾設有交通指揮亭

1968年的銅鑼灣邊寧頓街舊貌

1960年代從電車眺望舊郵政總局大樓

1966年一輛電車駛經德輔道中, 左邊的是仍未改建為置地廣場 的告羅士打行, 右邊則是第二代的歷山大厦

1970年代的科士街, 圖左的以鐵皮蓋建的攤檔即為從士美菲路通往觀龍樓的必經之路, 8,90年代曾發展成為一大片有蓋的熟食大牌檔和街市, 後來幾經拆遷, 現己成為兒童遊樂場. 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觀龍樓護土牆崩塌的慘劇就是在這裡發生

1960年代初期的德輔道中, 圖中的第 一樓曾遷往域多利皇后街繼續營業, 最終仍是逃不過結業的命運, 稍後一點的是以冬天賣臘味, 夏天賣雪糕聞名的皇上皇

1960年代一輛5A巴士駛經皇后大道中

1970年代5B巴士的雄姿

1960年代初期, 正在興建中的觀龍樓

1960年代西環士美非路工廠大厦大火, 資深西環友可有印象?

1950年代的德輔道中, 圖中的歷山大厦己是第二代

1960年代的遮打道文華酒店, 圖中的交通指揮亭直至70年代初仍然存在

1950年代從高空俯瞰西營盤三角碼頭

1950年代德輔道中與必打街交界, 巴士停靠處為上一代的歷山大厦

1950年代雪廠街與皇后大道中交界

1950年代皇后大道中的風貌

1930年代一輛駛經皇后大道西的5号巴士

1950年代一輛5号巴士駛經皇后大道東

1950年代初一輛5号巴士駛經金鐘道(當時此段路仍名為皇后大道東), 道路兩旁仍是屬於英軍的軍營建築物

非常清晣的舊中央街市照片. 驟眼看來似是無線電視臺在8,90年代所拍的民初電視劇的佈景

1930年代的皇后大道中近舊中央街市處. 左 邊可見位於閣麟街口的永春堂. 右邊為位於 租卑利街口當時最大的辦館 - 南興隆, 其後是 開業不久的余仁生藥行. 這一帶因就近中環 街市, 亦是多條通往半山主要幹道的起點, 因 此辦館, 食肆, 茶葉莊和醬園林立. 就近還有 一條歷史悠久的[為食街] - 士丹利街

1970年代從卑路乍街/北街交界望向北街街市. 我想没有親身逛過北街街市的西環友很難想像今日行車的小路, 當年曾是個如此車如流水馬如龍的露天街市. 值得一提的是圖左的北街街口從前建有一座單層的街市, 其外貌有點像油麻地戲院, 90年代初期被拆卸掉, 現址己改建為休憩公園和單幢住宅大厦

1979年從正街/皇后大道西交界上望第三街, 由於第三街附近是舊區, 没有什麼發展價值, 所以看來與今日的風貌没有太大的分別, 只是社會進步了, 街道管理較嚴, 現在的道路兩旁己不容許小販隨意擺賣了. 右上角的轉角處從前是單層街市, 現已拆卸改建為多用途街市大厦. 我還記得唸中學時, 每逢旅行時很喜歡幫襯這幢單層街市內的凍肉舖買燒烤肉, 原因是它們當年首創(起碼在西環而言)供應已調味的雞翼, 豬排等, 如此可大大減省準備工夫, 很適合我們此等懶人

1980年代從德輔道西/正街交界上望皇后大道西. 我最懷念的是架在浩昌辦館之上的那個拿破崙剪影的招牌, 很有點與別不同的况味. 正街孖寶-源記和聯華雖然看不到, 但其實應在照片的右方, 猶幸兩者至今仍健在. 網友諸君仍記得[正佳鞋]嗎?它曾迄立在正街口凡二十年, 每次經過我都暗地讚嘆老板深懂改名之道

加多近街電車總站, 攝於70年代. 左邊是菜/漁市場, 我還記得每年盂蘭節時漁市場門口都會放一個高逾十呎的紙紥鬼王在那裏, 然後在農歷七月十五日那天的晚上一把火把它燒掉, 那個絢爛壯麗的情景我至今仍是歷歷在目

又是一張使我感慨萬千的照片. 圖片是從建文街口望向吉直街電車總站. 圖左是當年仍是雄姿英發的屠房, 而最貼近屠房的那幢舊樓則是我童年的故居, 我還記得樓下是燦記士多, 每逢打風的時候母親便會吩咐我下樓買些罐頭以備不時之需, 當然日積月累以來, 我也進貢了少零用錢予燦記的老板. 燦記現己遷往西祥街繼續營業, 但老板好像已經換了人. 圖右是西環的老牌茶餐廳- 龍華, 當年以鴨腿湯飯獨步西環, 聽說很多區外人都聞風而至, 要嘗嘗為甚麼西餐廳可以做出如此出色的中菜. 我和龍華的淵源却並來但自鴨腿湯飯, 反而是入口溶化的紅豆冰. 事緣每當假日有親戚朋友來訪, 父親例必會吩附我打電話往龍華叫外賣, 如此我便可順道為自己來個西多士加紅豆冰, 這對在日常甚為樸的童年生活來說, 啻是無上的美味大餐. 龍華早在80年代己然結業, 西環鴨腿湯飯自此成為絕嚮
70年代從加多近街街口望向域多利道, 右邊的白色建築物是菜欄(菜市場). 可惜左邊的形象太模楜, 否則應該可以見到梁松記士多以及我的母校八達書院

非常有沙龍味道的西環海旁照片, 難得的是陸上無車,海上無船, 攝影師所掌握到的時機簡直是有點不可思議. 圖左的建築物大部份是均益貨倉, 60年代改建為西營盤的第一大屋苑-均益一,二期. 圖右的三輪車在6,70年代的香港仍頗為常見, 一般是用來運送數量較多但重量較輕的貨品, 童年時住在我隔壁的賣烟小販便是踏著這類型的三輪車送貨

至於圖中的恒生銀行至今仍在原址營業, 不可謂情長. 另外圖右那輛白色小貨車正準備右轉入南北巷, 7,80年代車輛可以從干諾道西轉入南北巷再轉出干諾道中, 理論上是走了條捷徑, 問題是南北巷滿佈貨倉, 繁忙時間很多貨車停在路中心卸貨, 根本不理後面車輛的死活. 我曾試過坐小巴從干諾道西轉入南北巷再轉出干諾道中這短短的一段路竟塞了一個半鐘頭, 此後我發誓永再坐經南北巷的小巴. (當然現在此段路的交通己大變身, 車輛不可以從干諾道右轉入南北巷了)
德輔道西近皇后街位置, 時為1976年. 留意中間的悦興盛大酒家, 那是我父親每個月與行家開例會(即舊式的標會)和聯誼的所在地. 父親每次開完會後, 總是捧著一大盤原封未動的西米布甸回家給母親和我們幾兄妹吃. 由於是特別封存, 所以回家打開後仍是熱乎乎, 輭洋洋的. 我敢說世上最好吃的西米布甸便是的悦興盛出品, 此後不管在甚麼地方吃西米布甸, 總覺得好像少了些甚麼東西, 我想那該是父親雙手的餘温罷. 悦興盛大酒家現在當然己被拆掉, 現址已改建為帝后華庭.

貌似是德輔道西的非常舊照片, 正確地點網友諸君可有高見?

洪荒年代的德輔道西照片, 地點我懷疑是西邊街些利堪(SAILORS' HOME,即海員之家)

上世紀初的德輔道西近西邊街照片. 圖中的些利堪(SAILORS’ HOME)已改建成為今日的七号差館. 聖彼德教堂則已拆卸, 惟區内的山道設有聖公會聖彼得小學, 不知是否有關連?

一張給予我無限暇思的照片(留意當時卑路乍街是單綫雙程行車) - 位於卑路乍街末端的陳李濟藥廠. 事實上有那個在西環土生土長的孩子對陳李濟有著依依不捨的感情? 走過陳李濟, 耳畔可隱隱聽到隆隆的機器滾動聲, 和濃濃的藥香味. 晚上回家時, 總得穿過陳李濟, 昏黃的街燈影照在藥廠的騎樓柱上, 感覺特別窩心. 我們這一代的西環友應該仍記得陳李濟藥廠門口有個熨衫檔, 檔主是個帶著孩子的女人, 她只會在黃昏左右才開檔, 大概是怕繁忙時間做成街道阻塞的緣故, 又是一個自食其力的香港故事. 另外轉角位旁有檔賣雲吞麵的露天檔, 它的湯底特別鮮甜美味, 聽說檔主以秘方泡製, 現在想起來還覺回味無窮

上世紀1910年代從皇后大道西望向雀仔橋. 雀仔橋是西營盤國家醫院入口附近一條拱橋, 上世紀初成為雀鳥小販集中地, 戰後九龍旺角康樂街成為雀鳥小販集中地區, 雀仔橋遂慢慢式微, 直至九十年代末期因重建街道而拆遷. 值得一提是皇后大道西雀仔橋石牆內曾建有一間地底公廁,現已被密封

1970年代從西邊街俯瞰皇后大道西和干諾道西. 箇中最大的改變當然是西營盤海旁了. 從照片中仍可看到三角碼頭, 今日這部份的西營盤海旁已經歷了幾度填海, 上面已蓋建了電車廠, 西區走廊, 漁市場, [僅僅]是二十年的光景, 滄海已成為了桑田

一張非常清晣的多男茶樓的照片, 攝於八十年代. 從照片便可瞭解到老式茶樓的死因, 那年代一間茶樓便是整幢樓房, 在香港如此寸金尺土的地方, 不管你的酒樓如何赚錢, 又怎能敵得過重建發展的厚利? 灣仔的龍門酒樓絕對可說是個異數. 多男茶樓位於正街和皇后大道西交界, 往下走便是甜品老字記號-源記和迄立在正街近40年的老牌茶餐廳-聯華. 值得一提的是直至 70年代的中期, 中巴的10号綫的總站是設在聯華的門前, 這對我們這些住在西環的人來說真的十分的不方便, 幸而70年代末10号綫便延長至堅尼地城, 大大的方便了我們這一輩的西環人

60年代的皇后大道西, 遠處的路口是西營盤正街. 也許是因為當年的商業區不多, 皇后大道西的商店鱗次櫛比, 比現在熱鬧得多. 圖片的遠處可見到得記酒樓和九如臘味的招牌, 得記酒樓早於80年代己經結業, 而九如臘味的招牌則延至這兩三年才拆卸. 你若仔细觀察, 可在左邊得記酒樓的招牌後面看到多男茶樓的招牌, 這家雄据在西營盤幾十年的老茶樓, 終於在90年代中期倒下, 被改建為單幢住宅. 我有幸趕及在多男茶樓結業前幫襯過它幾次, 絕對是典型老式茶樓的格局, 高樓底, 銅痰罐, 紙皮石樓梯, 以及愛理理的伙記

從高處俯瞰西環焚化爐, 時為1968年. 左下角可見到西環五街, 現已改建為泓都. 右上角則可見到婉如盤蛇的域多利道. 至於立在焚化爐煙筒左側的屠房, 剛在去年被拆卸

1970年仍在運作中的西環焚化爐. 焚化爐後面的建築物是是堅尼地城警察宿舍. 右煙囪後是中學, 正中是高級公務員宿舍, 隔鄰是屠房宿舍

這張照片給我帶來無限的追思. 照片攝於1974年, 拍攝的地點該是從我的故居-北街末端建隆樓高處望向卑路戶乍街方向(我之所以說拍攝者拍攝時身處建隆樓, 是因為附近没有比建隆樓更高的建築物了). 照片中的街景正是我當年每天都看著的風景. 左下角的是[西環三寶]之一的卓記, 74年的時候卓記仍是街邊大牌檔, 但却已雄霸半邊北街,(卓記現已搬到對面大厦的地舖繼續營業), 而貨車正在駛過的是卑路乍街, 右上角可清楚看到聯邦大酒樓的招牌, 幾經易手後現己成為好彩大酒樓. 過了卑路乍街後那段北街, 從前是熙來攘往的街市, 90年代己遷往士美非路多層街市, 現址則成為過海小巴站, 感覺有點冷冷清清的. 遠處可看見西環海旁和卑路乍灣, 經過90年代的大填海後, 己變身成為巴士總站和海旁休憩
Blog主你好
回覆刪除上面分享的照片已經失效 可不可以重新上傳呢?
這個blog寫得很好 令年輕一代人更了解西環 加油
我曾經試過重新將照片上傳,但可能因為雅虎跟Google的部落格格式有所不同,以致早期我在雅虎的Yahoo! blog的圖片被消失,閣下若有興趣,請去小弟在we share的中轉部落格,那裏有我從第一天到搬往Google Blogger前的所有完整Blog,相信應可滿足你的需求,待幾年後我有時間,或許我會再重整這些已失效照片的Blogs~~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