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07年9月30日 星期日

西環的童年

 


 


我大概六歲的光景, 因父親隨著漁市場往西遷移而舉家搬



到西環來.  屈指一算, 除了在外唸書那幾年外, 一生都



是在西環度過.  說得感性一點,我人生的四分之三都是在



西環裏打滾.






六,七十年代的西環, 沒有大商場西寶城, 沒有豪宅寶翠



園, 泓都, 也沒有任何政府設施.  臨海的卑路乍灣公園,



市政大樓還没有出現.  我們有的是牛房、屠房、焚化爐、



巨型油鼓、以及殮房.  最厭惡的東西, 似乎全都擠逼在西



環方圓三幾公里的範圍內.  那時候西環出名的不是優美的



風景, 而是使人聞風掩鼻的[五臭] – 山市街的臭水渠,



加多近街的雞欄, 域多利道的垃圾焚化爐, 呼嘯而過的運



豬/牛車 (當然還包括士美非路的牛房), 以及吉直街/域



多利道交界的漁/菜市場, 這些各式各樣的臭味充斥著整個



西環, 縱然使人中人欲嘔, 但卻陪伴著我成長.  現在偶



爾嗅到相近的氣味, 腦袋裏便不期然地浮現著我童年的種



種片段, 那可是我人生中最無憂無慮的時光.






我童年可說是住遍西環無敵手.  初到西環時我們一家六口



住在爹核士街的一個百多呎的板間房內, 其擠逼情况可想



而知.  幾年後搬到吉席街, 我终於可以一個人佔據整張



床.  後來經濟環境好轉, 父親在北街作人生的首次置業,



而我們全家亦第一次擁有自己的安樂窩, 不旋踵再搬到均



益街, 而這個單位也可算是咱家的祖屋了.






在西環混了這末久, 難忘的人, 事和片段自然多得不可勝



數, 也無法在此一一道來, 但箇中有幾個清淅無比的場景,



至今仍是瀝瀝在目:






場景一: 星期天的早上, 拿著暖杯睡眼矇矓的從爹核士街



的家走出來, 先到對面的[香園大排檔]為母親買齋啡, 再



走到街口的[英豪酒樓]買星期天才做特價的兩毫三個的雞



尾飽, 最後在酒樓門口的報攤買份[銀燈], 才打道回府. 



偶然間我會趁機會約那些住在西環邨的同學見面, 交換一



些東西.  為了節省時間, 不得不穿過污穢不堪的雞欄,



那段加多近街可說是全西環最嘔心的地方, 遍地都是雞



毛、雞血和雞糞混成的污水, 尤其手中捧滿早餐, 真有著



一步一驚心的感覺, 因為一旦滑倒, 後果著實不堪設想.






場景二: 仍是星期天的早上, 地點卻巳轉到吉席街.  在



那些懶洋洋的早上, 我喜歡伏在窗邊看街, 窗口對正的一



面是漁市場, 另一面是建文街.  雖說是星期天, 西環仍



是如此忙碌, 如此生氣勃勃.  這邊廂漁市場是人氣沸騰,



魚攔們都在爭分奪秒的想盡快把魚獲處理好然後立即運走,



冀求可以賣個好價錢.  這邊廂的吉席街/建文街更是乖乖



的不得了, 在不到二百呎的短短一截橫街上, 佈滿了不下



十個流動熟食檔, 我記憶中有賣生滾粥的, 車仔麵的, 明



爐炒粉麵的, 糯米飯的, 以及我的至愛- 魷魚煎猪腸粉.



有時候我可以整個早上坐在那裏, 看著人來人往的熱鬧,



想像著每個人的故事. 由於這條食街的顧客主要來自菜/漁



市場, 所以上這一切的繁華在下午市場收工後便從绚爛歸



於平淡. 






場景三: 西環邨中苑臺兒童圖書館和遊樂室.小學時每逢暑



假, 你總可以在這裏找到我.  先介紹一下上西環邨的途



徑.  一般來說我會先返回八達書院(原址為今日東華三院



百年記念大樓), 然後攀上操場後面的斜坡, 再穿過巳剪爛



的鐵絲網爬上去的.  為甚麼要如此轉折? 很簡單, 小孩



子愛鬧愛冒險的天性使然. 






西環邨的兒童圖書館的規模其實很小, 藏書量也不豐富,



但勝在連環圖多 (連環圖在外面要花錢租的).  另外也有



很多兒童版的中外名著, 如愛的教育, 福爾摩斯, 苦海孤



雛等都是在這裹喫回來的.  遊樂室相對好像大一點, 但卻



没有甚麼設施, 無非是康樂棋, 波子棋等大路貨式.  這



裹的好處是人比較少, 要玩甚麼東西都不用翹首枯候.  有



時候看書看得累, 我喜歡走到外面的樓梯看風景.  那個年



代, 西環仍是很淳樸, 也没有甚麼高樓大厦.  縱眼望去,



依次收入眼簾的是八達書院, 漁市場, 屠房, 再往外便是



蔚藍的大海, 既簡單, 且舒服, 看著遠洋輪船駛過, 如此



這般就可以呆一個下午。






事實上西環擁有港島最後一段的臨海電車軌, 這段從西環



新海傍到屈地街的沿海電車軌”剛”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



期為了興建西區走廊海填而消失.  我在想, 幾十年後,



西環海傍的海岸線將不斷因為填海而再往外推, 到時候還



有没有人會記得坐在電車上吹海風, 看海景的浪漫






場景四: 蒲飛路明愛中心.  鏡頭一轉已是七十年代的中



期, 正在唸中學的我揹著一大袋的書, 筆記蹦蹦跳的沿著



士美非路跑上明愛社區中心.  那時候士美非路的風景和現



在大是不同.  牛房雖然巳經荒廢多時, 但仍屹立於今日市



政大樓的位置.  再往上走一點, 堅尼地城泳池還未正式興



建, 原址仍是一片荒蕪, 而士美非路右邊的煤氣鼓已然拆



卸, 代之而起的是西環繼聯邦新樓後的最大私人屋苑 –



嘉輝花園.   明愛中心其實是我從童年到青少年時代的[蒲



窩].  童年時代在禮堂看電視: 星期六下午有日本卡通



[巨無霸]和[小仙女], 而星期天則看没有配音的英文片集



[DANIEL BOONE]和[THE WAGON TRAIN]. 中學階段則借



自修為名(明愛中心的六樓設有自修室), 其實是來這裏找



朋友, 找樂子.







一般來說, 在自修室放下書本後, 便連忙呼朋引類的往隔



鄰的圖書館, 或者是樓下的康樂中心跑.  然而更多時候我



們都喜歡黏在卑路乍街的餐廳如美寶, 高士打, 環球內擺



龍門陣.   一杯咖啡/奶茶的花費, 便可打發整個下午(只



要你能避開老板不耐煩的眼神).  在這裏我們盡情地消耗



青春, 肆無忌憚的談論一些自以為很有見地, 其實是無知



可笑的題目; 從學校的人與事, 到鄰校那個女孩子最漂亮,



身材最突出, 以至國際大事,哲學思想等. 這一坐便往往坐



到黃昏, 直至暝色四合才浩浩蕩蕩的操返自修室, 收拾東



西後各自回家.  前一陣子因事重返明愛中心, 本來打算舊



地重遊, 但竟然在兩座大樓之間迷了路, 再也尋找不到昔



日的圖書館和自修室. 也許逝去的根本不用著意去尋找,



因為一切都已牢牢的銘記在腦海內.


 

 

2007年9月21日 星期五

夢回新填地(2)




乾貨區其實不限於售賣日用品, 也有其動感的一面.  我最感興趣

的莫過於算命攤檔.  算命的形式不侷限於照田雞式的看相摸骨,

你若喜歡可以選擇拆字, 靈雀求簽和撲克算命(有點像今日的塔

羅牌了) 等.  老實說最好看的街頭表演莫過看著一臉惘然/半信

半疑的顧客如何被氣定神閒的睇相佬說服, 然後心悅誠服的付款

離去.  再走遠一點, 文化分區那邊有棋檔(可下全局及殘局), 幻燈

片檔, 書報檔甚至賭檔.  書報檔是最有意思了, 你不單可找到各

式各樣的冷僻的書藉, 壓在大堆舊書下面的是使人面紅耳赤的色

情雜誌.  環顧四面無人留意, 便静悄悄的抽出一本匆匆地翻閱,

猛然抬起頭來, 檔主竟然已站在身旁, 大驚之下立即把雜誌抛下

落荒而逃, 背後還隱約傳來檔主的漫罵聲.


 


 


至於演藝區卻又是另一番景象.  余生也晚, 巳經趕不上新填地有

粤劇上演的黃金年代.  我聽說六十年代中期新填地有中,西樂團

各據一隅, 全盛時期甚至有一, 兩臺迷你粤劇團長駐.  到了六十

年代末期這些劇團因為經營環境困難而化整為零, 部份留守新填

地, 大部份則轉到新興的歌廳, 中式夜總會謀生.  留下來的亦不

得不改變表演方式來迎合新形勢.  其中最深印象的包括講故的

[細路雄], 以及唱諧趣歌曲的[香港貓王].   [細路雄]可能在片場

當臨記, 所以對片場內外的人與事都能如數家珍的娓娓道來, 聽

他眉飛地舞的講述陳寶珠和呂奇如何如何, 蕭芳芳和謝賢又如何

如何, 中間加插一些葷笑話, 說到緊張關頭, 便會賣個關子, 停下

來賣涼茶果, 待賣得七七八八後, 才繼續講古.  [香港貓王] 則以

全能唱做獨步新填地( 他自稱香港貓王, 想必是受鄭君绵的東方

貓王的綽號影響).  他的造型在當時來可說是非常舞臺/前衛性

的; [行頭]包括大格仔西裝, 梳得光可鑑人的騎樓頭, 尖頭鞋, 最

煞食的地方是他不單只能歌善舞, 而且精通各類中西樂器.  只要

你放下三數元, 即可點唱一曲, 不論國,粤, 英文歌曲, 甚至是粤曲,

黃梅調, 革命歌, 他都能配上恰到好處的做手, 其專業程度絕對不

遜於當年紅得發紫的[急智歌王張帝].


 


最後要談熟食區, 在三個主題區當中, 我對熟食區的印象反而最

陌生, 原因很簡單; 一是走進那裏肯定要花錢, 二是一般的情况是

先吃了晚飯才去逛新填地, 所以根本没有食慾.  雖然如此, 每次

到訪新填地, 我都會吃上一碟豉椒炒蜆, 或者是豬油炒田螺. 這些

小食今天看來也許無甚獨特, 但那個年代卻並不容易吃到, 所以

盡管不餓, 盡管每碟收費五大角, 我仍是要滿足一下自己的口腹

之慾.  至於鑊氣十足的小菜, 我好像從來都没有嚐過.


 


世事變, 人情不再, 也許永恆不變的, 只有那顆緬懷美好年代的心.


 

夢回新填地(1)











 


 


 


前幾天,  忽然夢到新填地,  依舊是那末燈光熣燦,  遊

人依然是笑語盈盈, 一切都彷彿是如此真實  ,只不過那是


夢, 一個廿多年前的舊夢.


 


 


 


 


新填地很多人誤稱為大笪地, 其實是大謬不然.  真正的大



笪地在荷李活道與水坑口的交界處,上世紀初曾經是商販擺



賣地攤的匯集點, 後來新填地興起, 大笪地便隨之而没落. 



大笪地現址巳經改建為供市民休憩的荷李活道公園.


 


 


 


 


回頭說新填地, 它位於現今林士街上環信德中心的位置,



其後遷移到旁邊的巴士站, 最後的[遺址]是在警署的前面. 



新填地的黃金歲月是在六,七十年代, 當她仍是位於原信德



中心的時候.  每當夜幕低垂, 平民夜總會舞臺的幔幕旋即



拉開, 一盞盞大光燈把整個新填地照耀得如同白日一般, 



隔遠都能看到點點燈光所組成的燈海在閃爍, 那種感覺竟



如一股暖意直透心底. 這裏與正規的夜總會不同,  新填地



没有令人迷炫的聲色, 也没有印度亞差守門口,  但男女老



幼都無任歡迎, 最重要的是他們即使不花一文, 都能享受



和捕捉屬於自己的歡樂時光.


 


 


 


 


新填地大概可分為三個部份, 左邊是乾貨區, 中間是古靈



精怪的地攤(甚至可說是表演區),  右邊是火光熊熊的熟食



大排檔, 遊人們盡可按自己的口味和需要逛新填地, 挑選



自己喜歡的貨品, 看自己喜歡的的表演, 和吃自己喜歡的



東西.  對我來說, 每個區域都有著它們本身的魅力.  一



般來說, 我會先逛購物區, 所謂購物區其實是售賣一些日



用品例如衣履鞋襪的地攤 (以價格廉宜的國貨為主流), 到



了後期社會較為富庶, 所賣的東西亦隨之而多元化起來;



如翻版黑膠碟, 厨房用具甚而是各類擺設等.  我記得人生



的第一套西裝便是在新填地度身訂做的 (甚麼樣的款式恕



我不便相告, 恐怕你會笑掉大牙), 但那手工確實不錯,



價錢嘛, 比洋服店便宜一半以上.  還有一點值得記上一



筆: 七十年代英文歌在香港很是流行, 由此之故, 那時候



只要你走近新填地, 滿耳都是那些售賣黑膠攤碟檔攤以巨



型喇叭筒, 播放著 震耳欲聾的的英文歌.  直至今天, 每



當我聽到  “SEASONS IN THE SUN”  “KNOCK THREE



TIMES”  “WHAT ARE YOU DOING SUNDAY” 



“CHIRPY CHIRPY CHIP CHIP“ 等 SOFT POP時, 都不



期然使我回憶起那些水洩不通的新填地的晚上, 也許這就



是所謂的移情作用罷.


 

2007年9月19日 星期三

西環的戲院 (補充篇)

 


 


 


 


 


 


西環的戲院的觀衆一般以街坊為主, 因此真光, 金陵等戲



院多數放映二輪西片和國,粤語片, 而票價則按放映時間和



座位而定.  一般來說早場(十點半, 十二點半)和公餘場



(五點半)比正場便宜, 而前座比中座便宜, 中座比後座便



宜,  票價最貴的當然是特等和超等了.  六十年代的票價



一般來說是前座五毫, 中座七毫, 後座一元之譜, 早場和



公餘場大概比正場便宜30%左右.  至於特等和超等的票價



嘛, 我這等窮家子弟從來就没有買過, 所以不太清楚.


 


 


 


 


當然戲院也會上映首輪電影, 我依稀記得陳寶珠在真光隨



片登臺的盛况, 影迷歇斯底里的程度, 比起今日的追星族



可說是不遑多讓.   既然是首輪電影, 當然會全院滿座,



如此便會引來黃牛黨的炒飛活動.  其實黃牛黨們要求的利



潤不算高,  大概是票價另加20%左右, 然而由於大部份的



觀衆都是升斗市民, 捨不得多付那一元幾角, 所以很多候



黃牛黨都不得不在電影開始後把手上的戲票賤價脱手.


 


 


 


 


說起看戲, 趣事特別多.  在那個餐揾餐食餐餐有的年代,



看一場戲巳算是較奢侈的娛樂, 對小孩子來說更是可即而



不可及, 所以在戲院門口經常有小孩子在等候, 一旦看見



單身成人進場, 便飛奔上前, 拉著大人的衫尾進場.   那



時候戲院有個不成文的規定, 一個成人可以帶一個不佔座



位的小童進場, 當然入場後那小童十居其九都會找個空位



坐下來, (遇上全院滿座, 小童便得坐在成人的大腿或椅柄



上).  說到佔據坐位, 由於前, 中, 後座的票價有別, 



所以很多人都是買前座票入場, 待電影開始後摸黑竄到中,



後座去.  有時候走位的情况若太過失控, 稽查會以電筒照



射走位的觀衆, 示意他返回原位.


 


 


 


 


最後又怎能不提戲院外的大,小食檔? 有時候我在想, 觀衆



入場是為了看戲還是開餐? 根據我非正式的統計, 每個入



場的觀衆起碼捧著兩種零食, 其中最流行的包括栗子, 炒



粟米, 甘蔗, 花生, 煨番薯, 爆谷, 鱼蛋, 以及我的最愛



- 煨魷魚.  在看戲的當兒, 碌花生, 啃甘蔗的聲音此起



彼落, 夾雜著小孩子的哭喊聲, 可是那個年代看戲的特色.


 


 


 


 


再加一筆: 由於某些影片的播映時間太長 (如SOUND OF



MUSIC, THE LONGEST DAY 等), 戲院會安排一個十分鐘



的中場休息, 其間會有一個職員揹著一個食物籃站在銀幕



前, 裏面盛滿如香口膠, 小包話梅, 齋燒鵝等零食以補充



觀衆開餐的需要. 


 


 


 

2007年9月18日 星期二

西環的地標(1)





作為一個舊區, 西環不乏各式各樣, 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



景點和設施, 祇是大部份逃過無情的歲月的摧折被拆毁



了, 而倖存下來的也面臨著確定的命運. 下列的清單是



我憑個人認知及主觀感覺整理而成, 箇中難免有錯漏, 還



望各位西環友不吝指正.






仍健在的建築物,景點和設施:





*堅尼地城泳地





*魯班廟:位於西環青蓮台,建於清光緒十年,是由三行



(木工、油漆、泥水)的同業集資興建,每年農曆六月十



三日的魯班先師誕均有隆重的慶祝儀式




*西環街坊福利會




*青蓮台(Ching Lin Terrace)是西環區內的一條民居



私家街道. 青蓮臺上有歷史古稀的魯班廟,及現已經搬遷



漢華中學原校舍、以及數棵古老細葉榕樹及一些唐樓



民居




*觀龍樓(英文名: Kwun Lung Lau),是香港房屋協會



出租單位,俗稱「廉租屋」。 觀龍樓位於西環龍華街20號




*西環邨  於1958-59年間入伙  是當時的屋宇建設委員



會一個大型建築項目  近年北角邨清拆後  西環邨便成為



該委員會(現為房委會)轄下 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屋邨項目,



邨內共五座樓宇  分別被命名為東苑台  南苑台  西苑台 



北苑台 和中苑台.



*卑路乍街消防局,現巳改建為社區中心

西環的地標(2)




另外, 摩星嶺亦有下列的建築物,景點和設施:

 


*公民村


 



*摩星嶺黃金屋(La Villa d'Or)


 



*摩星嶺白屋


 


*賽馬會摩星嶺青年旅舍


 



*摩星嶺要塞:1912年全部建成,由營房、五個



炮台、指揮總部及多座瞭望台組成。1941年日軍侵港時為



支援港島東部及中部的主要火力,12月16日位於山頂的指



揮總部被炸毀,於12月25日守軍將殘餘設施炸毀後才放棄.


 



*銀禧炮台:(Jubilee Battery):1939年建



成,有三個炮位各置一門六吋炮。1941年日軍佔領前為守



軍炸毀才撤退


 


*域多利道公衆殮房 


 


*昭遠墳場: 何東的家族墳場,何東本人臨終時



信奉基督教,死後下葬跑馬地香港墳場, 在元配麥秀英的



墓地旁,但家族其他成員包括其父母、兒子世儉及其他叔


伯兄弟均卜葬昭遠墳場

 


*聖嘉勒女書院


 



巳折拆毁的建築物,景點和設施:


 


*堅尼地城焚化爐:已於1993年關閉


 



*堅尼地城屠房:已於1999年停止運作


 



*西環屠房 (牛房):原址位於現時的士美菲路



市政大樓


 



*卑路乍街北防空洞:入口已封閉


 



*鐘聲/金銀游泳棚:舊鐘聲泳棚原址位於現時



的堅尼地城巴士總站,新鐘聲泳棚位於置地宿舍前,現時



的西寧街臨時遊樂場, 而金銀游泳棚的原址則位於今日的



港島西廢物轉運站


 



*八達書院:位於卑路乍街街尾, 設有中,小學及



中,英文部,校長是葉迅中,教務主任屠龍,七十年代巳經結



業,原址現為東華三院百年紀念大樓.


 


*陳李濟藥廠


 


*華僑子弟學校:位於厚和街,七十年代巳經結業



原址剛被發展商收購.


 


*漁/菜市場: 位於域多利道和吉直街交界, 九



十年代巳經關閉,現址為臨時公園.


 


*福星戲院: 原址位於吉直街中段, 九十年代中



期巳經結業,現為高逸華軒.


 


 







 

2007年9月17日 星期一

觀龍樓與西環邨(2)

 


 


 


 


西環邨的出現比觀龍樓還要早.  西環邨(SAI WAN



ESTATE)是 第二個屋宇建設委員會(屋建會)屋邨, 1955年



10月宣佈興建 ,初時稱為加多近街房屋計劃 (Cadogan



Street Housing Scheme) , 直至入伙前才正式命名為西



環邨 .  西環邨建造工程預算約為 兩年, 原定於1957年



秋季竣工, 但由於土質較預期不穩定及地形複雜 , 致使首



座大廈要推遲一年至 1958 年 10 月才落成入伙. 西環邨



內只有五座樓宇 , 是屋建會轄下規模最小的屋邨, 現由香



港房屋委員會負責屋邨管理.  由於西環邨單位的對象為工



人階級 , 所以入伙初期月租分為 $63, $72 及 $88 三



種.





整個西環邨的設計由英國註冊建築師 Mr. T.S.C.



Feltha負責, 由於屋建會當時正面對建築成本上升及財政



緊絀的問題, 所以取消單位內的梗房間格及獨立箱, 改為



設於單位大門的派信孔.  另外, 為方便車輛及垃圾車出



入, 屋建會興建了一條連接道, 由西環邨中央連貫至 125



呎之下的域多利道, 即今日的加惠民道.  最後,  屋建會



考慮到西環邨樓宇座落於不同高度平台之上,所以把主要的



人行入口設於加多近街 .
 





西環邨包括了五座多層大廈, 毎座高度不一,由一至十四層



不等.  其中東苑台是獨立一座, 其餘四座的走廊相通.  



五座皆是露台相連式大廈, 總共可容納超過 4500 人居



住, 邨內設有三層高的福利中心一座, 位於北苑台旁, 包



括屋邨辦事處, 老人中心及社會服務中心等設施,( 從前是



兒童圖書館和兒童遊樂中心).  另外, 在東苑台還設有一



所幼稚園.






西環邨和我的關係比觀龍樓密切得多, 一來它比較近, 二



來它剛好在我就讀的小學(八達書院)的上面, 所以不論在



返學甚至是暑假期間, 西環邨都成了我的遊樂場.  雖然西



環邨一點都不大, 但對我來說仍像個迷宮, 事實上即使今



天你問我那裏是東苑臺, 那裏是北苑臺, 我仍是不太清楚. 



對於西環邨, 我最深印象的地方是位於北苑臺的社區中心. 



在六,七十年代, 那裏的二樓是兒童遊樂中心, 三樓是兒童



圖書館, 規模雖然比觀龍樓小, 但勝在較方便, 而且人也



比觀龍樓那邊少, 所以仍是我童年時代流連最多最久的地



方.  記憶中西環邨最浪漫的場面, 除了印象巳經十分模糊



的農曆新年燒炮仗外, 要算是中秋節火樹銀花式的燈籠大



會.  那會子, 家家户戶的小孩子都提著燈籠(傳統的點蠟



燭式的)歡聚在北苑臺前的空地上, 彼此互相追逐, 嘻笑,



抬起頭來, 澄瑩的月亮既圓且大, 彷彿伸手可及, 柔光在



點點閃爍的星宿之間流瀉.  現在回想起來, 整個西環邨便



好像被包在一片銀光中, 慢慢地沉臥, 然後在我的腦海內



燦然浮動.

觀龍樓與西環邨(1)



 


 






觀龍樓與西環邨是西環的兩大屋邨, 在六,七十年代平均每



三個西環人當中便有一個是住在這兩個屋邨內.  我雖然從



來都没有住過觀龍樓或者是西環邨, 但跟它們的淵源卻甚



為深厚,而且可說是有著一重濃得化不開的感情.











先說觀龍樓. 觀龍樓(英文名: Kwun Lung Lau), 位於堅



尼地城龍華街20號, 落成於1968年, 是香港房屋協會早期



興建的出租屋邨之一,俗稱「廉租屋」,也是最後一個受



政府資助興建的屋邨.  觀龍樓由司徒惠(Szeto Wai,



CBE,1913-1991)及Michael Payne(房協建築師)合作



設計, 整個屋邨建立在陡峭的山坡上, 共有7座20層高的



樓群組成, 合共2,073個單位, 人口接近13,000人.  由



於缺乏平坦空間, 公共設施如社區中心, 居民委員會辦公



室,圖書室, 幼稚園, 運動場等都被安排設於各塔樓的屋頂



(這這早期公屋的特色).










當初為減輕成本, 全邨只有一組共6部電梯供居民上落之



用, 每隔四層才設出口, 樓與樓之間利用走廊互通. 房協



於2000年耗資2700多萬元增建一座客運升降機大樓, 方便



居民出入.  另外亦於同年決定重建觀龍樓, 採取重建和復



修的混合方施工, 並預計全部工程將於2009年竣工.  最



後值得一提的是在1994年7月23日的一場豪雨中, 觀龍樓



的護土牆倒塌, 釀成一場5死3傷的慘劇.










對我來說, 觀龍樓没有西環邨來得親切, 原因是它距離我



住的地方比較遠, 加上觀龍樓的面積比西環邨大, 內部設



計比西環邨更九彎十八拐, 這對一個仍是小學生的小孩子



來說做成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礙和抗拒感.  無論如何, 在那



個社區資源極度匱乏的年代, 觀龍樓頂樓的小童羣益會內



各種玩具和圖書對我的吸引力, 仍足夠使我每隔2,3個週末



往那裏跑.  曾經有一段時間, 大富翁遊戲甚為盛行, 每



逢星期六,日午飯後便匆匆趕赴觀龍樓, 希望能有機會玩但



個夠, 但十居其九都只能呆呆的坐在那兒看著人家玩,  因



為太多小孩子比我去得更早.  玩不到大富翁, 我喜歡走出



去, 往外面的籃球場跑.  那時候西環還没有甚麼高樓大



厦, 站在最高點往遠處眺望, 可以清楚地看到對海九龍西



岸的風景, 以及大片蔚藍的維多利亞港, 當然還有高聳入



雲的焚化爐的三支煙囪和作為背景的青州.  那光景, 藍天



幾乎觸手可及, 街景近在眼前, 視線可以伸延到很遠, 思



想亦可以飛越空間, 飄浮在九霄雲外.  有時候我會沉醉左



在如此賞心悅目的景緻中, 以至忘掉了時間, 直至冥色四



合, 才踏上歸途.





2007年9月16日 星期日

金銀/鐘聲泳棚




 


 


 


 



現在應該巳經没有收費的泳棚罷.  小時候在現今堅尼地城



巴士總站的位置曾經出現過兩間泳棚, 金銀和鐘聲.  金銀



泳棚大概是金銀貿易所資助興建, 而鐘聲則是一間活躍於



西環的善機構.  鐘聲泳棚位於現今堅尼地城巴士總站,



而金銀泳棚則位於現今西區癈物轉運站, 兩者相距不過數



百碼, 所以不少泳客喜歡從鐘聲游到金銀再游回鐘聲, 那



時候在我一個小孩子的眼中看來不啻是游泳高手, 然而這



比起現在很多很淺水灣來回深水灣的泳客來說,著實是有點



小巫見大巫了.







或者我應該解釋一下何謂泳棚? 泳棚其實是在海灘上搭建



一個永久性的竹棚, 方便泳客們更衣,貯物和冲身.  當然



提供這些服務是要收費的, 記憶中大概是小童兩角,成人伍



角之譜.  說實話這些泳棚一般都没有沙灘(因為沙灘巳經



被竹棚覆蓋著, 泳客只需沿著竹梯拾級而落即可下水, 但



對於小童來說則被剝奪了玩沙的樂趣), 加上水質很差 (甚



至有點發臭), 所以即使在無甚活動的年代, 我對於往泳棚



游泳仍是不太踴躍.  倒是游泳完畢後在回家的路上有一檔



涼粉, 其爽滑的口感我至今仍是記憶猶新, 套用一句廣告



信術語: 那可能是世上最好的涼粉.





2007年9月15日 星期六

西環的舊餐廳

 


 


 


西環巳經結業的西餐廳/茶餐廳, 我記得的有以下幾家:


 


 


 



(1)龍華: 龍華位於吉直街街口(近新電單車總站), 以陳



皮鴨腿湯飯馳名. 龍華我並不經常幫襯, 倒是偶爾週末家



中有親朋戚友到訪, 則例必打電話到龍華叫外賣.  記憶



中, 它的西多和雜果冰確是很不錯.  我還記得龍華有两扇



門, 但只有右邊那扇門才可出入.






(2) 美寶: 是西環第一間以民歌作為賣點的餐廳, 位於聯



邦新樓近卑路乍街的交界處的後面.  美寶其實不是茶餐



廳, 而是當時較新潮的西餐廳.  我唸中學的時候,經常與



同學們呼朋引類的在美寶坐上大半天, 聽聽歌, 吹吹水,



中學便是如此溜過.






(3) 高士打: 西環最大的餐廳,位於近卑路乍街與士美非



路之交界處, 原址現為實惠店.  高士打提供早,午,晚餐,



雖然水準不怎麼樣, 但勝在位置適中, 加上收費合理, 所



以晚飯經常客滿.  據我所知, 其實高士打的老板是很想繼



續經營下去, 無奈大業主計劃把聯邦商場全部收回重新發



展, 所以最後不得不黯然結業.






(4) 環球: 位於卑路乍街與山市街之交界處, 我母親最喜



歡環球餐廳的咖哩, 說味道既濃且滑,  最重要的是夠辣



(因為一般餐廳的咖哩為了遷就香港人不能吃辣的口味而做



得像稀湯般淡而無味).  在西環, 除了祥香, 就只有環球



設有樓上雅座.






(5) 蘭香室: 位於卑路乍街與加多近街交界處,  是我最



早期踏足的餐廳, 原因是我的一位堂兄在那裹做待應, 幫



襯的機會自然特別多.  小時候吃過晚飯, 母親興之所至,



會帶我們往[斜路仔] (即加惠民道)乘涼, 回程時母親多



半會經不起我們的哀求, 轉入蘭香室吃杯紅豆冰, 這便足



夠使我樂上整個晚上.  蘭香室於七十年代中期結業, 接手



的新興酒樓亦巳於07年年中關閉, 而整幢樓宇亦隨之而被



拆卸重建.






(6) 嘉頓: 不知道與生產麵包的嘉頓集團有没有關係? 嘉



頓位於蘭香室對面, 面積比蘭香室大得多, 有一段時間是



西環最豪華的餐廳,亦很可是西環第一家售賣正宗鐵板餐的



餐廳,  嘉頓在八十年代結業,  現址現為燒臘茶餐廳.






西環的舊食肆


 


 






西環現存的老食肆大概只剩下[新中華],[祥香],[松記]和



[卓記]了.  巳經湮沒了的包括[西豪],[英豪],[康年],



[男爵], [貴賓]等茶樓, [高士打],[美寶],[環球],蘭香



室],[嘉頓]等餐廳/茶餐廳, 以及[隨園麵家],[平香豆腐



舖]和[香園咖啡大排檔]等.  至於西環的東鄰西營盤, 這



十多年也見證了幾家老牌茶樓如[金豪],[多男],[茗芳]和



[金陵]的消逝,足見時間巨輪的無情.












關於西環的舊食肆, 有一點我倒感到頗為疑惑, 從前西環



和三角碼頭一帶聚居了很多潮州人(記得我小時候放學回



家,路上盡是播放著麗的呼聲銀台的潮州音樂), 但為何西



環的舊食肆中品卻没有一家潮州菜館? (西環的唯一一家潮



州菜館;[德記]開張至今不到十年,算不上舊食肆).


 


 


 


2007年9月14日 星期五

兒童賭檔(2)

 


 


 






(4) 爹核士街街口的無名小士多.  老板自制了一個多寶



格[潛]籌木箱, 所謂[潛]籌木箱, 其實是在一木箱內以木



條分成若干小格, 再在每個小格內放進寫上獎品的小字條,



最後以報紙糊上表層, 即成為我童年時代趨之若鶩的多寶



格[潛]籌木箱.  此遊戲的注碼很低, 一毫子可以[潛]籌



三次, 獎品一般是蚊型波板糖, 當然在幾年鍥而不捨的努



力下, 我也曾抽中包括豆槍和積木等巨獎.












(5) 士美非路街口的流動士多檔.  此士多檔售賣零食和




小玩意, 可說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此檔的賭法是, 在



一張偌大的咭紙上的上端釘上由1 至30號,以小膠袋盛載著



的獎品, 其中包括零食, 玩具甚至現金(最高的好像有四,



五元), 而咭紙的下端則整齊地排列著幾十個小紙籌.  小



孩子只需付出一角, 即可購買一個希望,一份刺激; 把小紙



籌擰在手中, 慢慢的把它撕開,再看看小紙籌上印著的是否



中獎號碼, 那種興奮和期待的感覺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說絕




對是十分吸引.  然而我至今仍有很多尚待解釋的疑團; 既



然那些咭紙和小紙籌都是印刷品, 那末誰是咭紙供應商?



誰決定獎品的分佈? 利潤如何分配? 我想這是我人生中第



一次思考商業運作模式和經濟原理的問題.  隨帶一提, 某



次我真的抽中現金大獎五大元,這筆錢足夠使我在往下的一



星期在學校大宴同學.












最後要講的是真金白銀式的賭檔.  地點是當年太平戲院外



的空地, 那時我在唸小五,六.  年紀稍為大了一點, 膽子



亦隨之而壯起來.  由於我喜歡看太平處戲院的公餘場, 所



以有事没事都往那兒跑.  而恰好在戲院外的空地有一檔常



設的魚蝦蟹賭檔.  開始的時候我只是站在旁邊看, 但久而



久之續漸按捺不住好奇心, 忍不住跟著別人下注.  還好我



是個没耐性的人, 幾次下來便没興趣賭下去. 對於魚蝦蟹



檔 我有两點補充: 一是我從來没踫到過”差人走鬼”的場



面,  二是魚蝦蟹檔有個陋習, 有些無賭本的塘邊鶴動輒喜



歡作無本賭博, 方法是把你買的方格(譬如是魚)移到另一



個方格(譬如是蝦)去, 這個做法行內人叫做”打”.  名



義上如果摇出來的是魚, 那”打”我的人便得按派彩率賠



償給我, 但十居其九都是不了了之, 這也是我憤然戒賭的



主要原因.







 

兒童賭檔(1)


 


 


不錯,你們没有眼花,我也没有寫錯.  六,七十年代的西環,
 

兒童賭檔可說是遍地開花, 處處林立的.

 


 


 



此話何解? 在那個經濟剛起飛,而社會對賭博/擬似賭博的



活動較寬容的年代, 成年人除了在[英皇御准賽馬會] 投注



外,還可以通過各種非法渠道大賭特賭, 最廣為人知的有字



花,大檔,外圍狗等.  至於小孩子們, 亦可以隨便的在街



頭巷尾,找一個自己喜歡的[賭檔],以袋中僅有的一元幾毫



的零用錢過把賭癮.


 


 


 



其實說兒童賭檔是有點誇張, 比較正確的說法是形形式式



的小販,以各種現金抽獎的促銷手段促銷他們所售賣的商品



(通常是小孩子們喜歡的零食).  而小孩子則每次付出一毫



五分,去尋找一點剌激.  在我童年的年代,西環的固定兒童



賭檔有以下幾家:


 


 


 



(1) 八達書院(即現今卑路乍街尾東華三院百年紀念大樓)



側門的[單車雪糕佬], 其手法是在先在蓮花杯的木匙羹上



寫上獎品, 如大獎脆皮雪條, 普通獎孖條, 以及安慰獎雪



木瓜, 雪欖一包等.  小孩子奉上一角便可[潛]籌一次,即



從布袋內抽出木匙羹,再按上面所寫的上獎品名稱換領獎



品.  當然十居其九地我都是吮咬著雪得僵硬無味的木瓜粒



倖倖然地離去.


 


 


 



(2) 八達書院正門的[糖葱餅佬]檔, 賭法是在竹簽上以紅



色顏料塗上一至六個小點, [賭客]付上一毫,即可從簽筒中



抽六支簽, 其點數加起來高於30即可獲獎六件糖葱餅(市值



六毫).  現在回想起來也覺好笑, 先不說我根本不喜歡糖



葱餅, 即使再喜歡, 一個小孩子如何解決六件糖葱餅? 



事實上我真的曾遇上這個困局-嬴了六件糖葱餅, 結果是撑



了我一整天, 晚飯連一口都吃不下.


 


 


 



(3) 八達書院正門的[松記士多], 賭法是將先把五至六粒



不同顏色的波子放在傾斜的木板上, 開賽時把欄著波子的



木條拿起, 讓波子穿過鐵釘叮叮咚咚的往下滾動, 那顆波



子最先抵達终點(即木板的底部)便算勝出.  注碼一般最低



為一角. 獎品? 好像是士多內的零食, 記憶中包括啫利,



大菜糕等.  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 假若某個位置(如最左



邊)的波子經常勝出, 那[主持人]只需拿出小搥子在鐵釘陣



上畧作敲打, 那末下場賽事大熱門必定倒灶, 這情况屢試



不爽.


 


 

2007年9月12日 星期三

西環的界址

 


 


 


 


 



說西環,道西環,首先還是要先為西環正名.  西環(又稱西



區)是香港的地名,通常有兩種的意思。


 


 


 


 


廣義上的西環,泛指香港島西區,即中西區西部上環以西



的地區,包括堅尼地城、石塘咀和西營盤等地,但不包括



摩星嶺。西環的名稱源自19世紀的香港行政區劃的「四環



九約」,第一環正是西環。而九約中第一、二和三約則分



別為堅尼地城、石塘咀和西營盤。


 


 


 


 


狹義上的西環,是指堅尼地城。以前中華巴士的巴士路



線,位於堅尼地城的巴士總站多稱為「西環 (West



Point)」。目前絕大部份的公共交通工具均以「西環



(Kennedy Town)」稱呼其位於堅尼地城的總站。


 


 


 


 


 然而我想加上一筆我所理解的西環的地界範圍, 一般西環



友所認同的西環界址, 東邊是卑路乍街與皇后大道西交界



位, 西至堅尼地城的巴士總站(即堅尼地城焚化爐隔鄰),



北面前臨卑路乍灣, 南面則伸展至蒲飛路和薄扶林道的交



界.


 


 


 



最後顺帶簡述一下西環的歷史; 堅尼地城,最初寫作堅彌



地城,俗稱「西環尾」(意即西環的盡頭),是位於香港



的香港島北岸居住區的最西端。它是香港最早期被開發的



地區之一,地區行政上屬於中西區。堅尼地城來自香港第



七任總督堅尼地(Arthur Edward Kennedy)。他任內積



極開闢土地,填築了西區岸邊土地。這片沿海的新填地稱



為堅尼地城。早期港島北面海邊的街道英名多為



「Praya」,中文稱「海旁」,因此堅尼地城沿海的一路叫



做為堅尼地城海旁。「海旁」和「praya」都是指海濱一塊



條狀土地。而於香港日治時期,堅尼地城曾被改名為山王



台.

西環的因緣濟遇


 


 


 


開張咧, 開張咧,新BLOG伊始, 謹祝各位網友[網網千斤],



萬事如意.










在下[西環友], 雖然是生於斯,卻絕對是長於斯, 對她



可說是有著濃得化不開的感情, 因此斗膽在此開壇設



BLOG, 暢談一下自己的西環情意結,也希望藉此結交志同



道合的小眾, 共同緬懷一下西環六,七十年代的風情.










為甚麼說是小眾? 因為西環從古到今都是個傳統的住宅區,



她早期的興起大概是因為菜/漁批發市場在六十年代中期從



中環遷徙至此, 從而興旺了整個社區. 雖然如此, 西環與



大眾所熟悉的舊區如旺角,灣仔在知名度上顯然差了一大



截, 她既不是百貨匯集的購物區, 也並非人流旺的商業



區, 在交通甚為匱乏的六,七十年代, 很多香港人可能一生



也未踏足過西環, 也許正因為如此, 西環在一段很長的時



間內都能保持著她大致的風貌, 以及故有的風土人情.










這十多年來,隨著經濟極速發展, 老西環亦無可倖地被一幢



幢矗立的高樓大厦續漸淹沒, 地標如陳李濟藥廠,牛棚, 八



達書院,鐘聲戲院, 鐘聲/金銀泳棚等都巳先後在八,九十年



代倒下.  那時候既沒有甚麼環保, 集體回憶等保育政策,



即使放諸今天, 相信一間老學校,老藥廠的保育價值不會比



天星, 皇后碼頭高, 由此可以推想,剩下來的西環屠房,



其命運也就可想而知.









正因如此,慵懶如我亦得奮身而起,手執手寫板(我其實



不懂中文打字), 向自己的記憶深處潛航, 努力地把腦內的



每段吉光片羽發掘出來, 一方面满足自己的懷舊情懷, 另



方面希望能借助這個平台喚起你們的共同回憶, 和我一起



飛越時空, 回到西環的夢幻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