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4年3月5日 星期三

童年瑣事(2)

(1)天臺學校 


我5,6歲從中環剛搬到西環的時候,念過幾個月的天臺學校.  我還記得那間天臺學校叫“清華學校”,  學校的詳細環境我已很模糊了,但除了課室外好像還有個小小的遊樂場,擁有韆鞦,滑梯等設施,以天臺學校的規模來說還算不錯罷。



那時候我年紀雖小,但母親總是那末忙,加上學校離家僅僅是一街之隔,所以每天我都是獨自上學的。  學校位於天臺,大廈是唐樓,當然沒有電梯, 上學便是逐級逐級的走上七樓的天臺。 那會兒年紀小,跑跑跳跳的便可輕鬆地從地面走上學校,一點也不覺辛苦。 老實說那個年代有機會上學已是件幸福的事情,哪會嫌辛苦?



學校設在天臺,壞處是每天需要“撐”七,八層樓返學(我倒不覺得怎麼樣),好處卻多蘿蘿; 先是環境清靜,風涼水冷(我還記得小息時可以憑欄眺望到整個卑路乍灣的海景),二是學校雖小,但是卻五臟俱全,我最興奮的是上體育課; 天臺空地不大,所以名為上體育課,其實只是“放馬騮”,讓我們這群野孩子在僅有的遊樂場瘋玩,打韆鞦,滑梯,捉迷藏,踢波等。 我還記得學校根本沒有特定的體育教師,哪位老師有空檔便充任“放馬騮”的工作,所以所謂上體育課對我們來說是個悠長的小息,對老師來說則是趁機打瞌睡和休息的好時機。  我在清華讀了不足半年的光景,便轉到八達繼續念小學, 自此以後再也沒有回訪這家“母校”,它何時結業,如何結業,我自是一無所知,不知道網友諸君中有否清華天臺學校的校友?




(2)士多



士多在我這些生長於6,70年代的孩子來說,有著極其神聖的地位。它已超越了一個單純買零食的地方,而昇華至一個每天放學後必須花時候流連的聖地。 在那個物質匱缺, 仍末有超級市場的年代,士多除了賣零食外,還兼賣玩具,文具, 糧油食品以及各式各樣稀奇古怪的東西,堪稱是百佳,玩具反斗城以及萬寧的合體,士多既然如此在多姿多采,小孩子怎可能不對之而趨之若鶩?  



我童年大部份時間都住在爹核士街,而念的是八達學校,在往返學校的途中有兩家士多; 梁松記和亞洲士多。  兩家士多所售的物品規模和“市場定位”各有不同,因此對我來說是截然不同的朝聖地。  梁松記士多規模較小,但開在八達書院的正門口,其顧客對象主要是八達的學生,因此賣的東西也自然以最受學生歡迎的商品為主; 如“口立濕”式零食話梅,齋燒鵝,吹波糖等。  我最喜歡在放學後和同學們往梁松記擠,買一兩毫子零食解饞,哪天比較富裕,口袋裏有點餘錢,會多買條雪條,甚至喝瓶汽水.   梁松記的問題是地狹人多,每當放學時總是擠得水泄不通的,所以每次往那里買零食都是來去匆匆, 甚至只能在門口"就地交易", 根本鑽不進去。  亞洲士多卻是另一個光景了,印象中亞洲比梁松記不只大一倍,所售的貨品種類自然比梁松記多,記憶中除了一般的零食外,亞洲士多更備有玩具,文具等物品出售,但不知是否規模較大的緣故,亞洲士多東西的售價一般比梁松記貴,所以我很多時候是先往梁松記買零食,然後往亞洲士多逛,看看有什麼新玩具上市,即使買不起,也可以撫摸一番,以解“單思”之苦。  順帶一提,士多出售的物品雖多,但仍缺少了我最喜歡吃的鹵味小吃如墨魚和豬耳等,要“品嘗”這些美食,便要幫襯提著藤籃的西環的鹵味小食大王 - 矮仔佬了。  如今八達已改建為東華三院百年紀念大樓,梁松記的舊址已被併入大樓的地盤內,而亞洲士多則成為惠康.  士多變成超級市場,一個甚為理所當然的進化,然而在我眼中,卻有點“老僧已死成新塔,懷壁無由見舊題”的況味。



(3)童想天開



我想每個小朋友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古靈精怪的念頭,這些念頭其實源自於孩童們最珍貴的想像力,然而這股想像力卻因為種種外來原因(如成年人的不鼓勵,或者考試及教育的壓力)而逐漸消失.   我小時候是個頗為內向的孩子,但卻很喜歡去想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可惜的是那年代不作興去引導小朋友的“非正統思考”,否則我可能走上不一樣的發展途徑(一笑)。



我已不太記得自己具體“想”過些什麼,但仍記得思考過以下的題目:



*為何交通燈會轉顏色,是否有人躲在交通燈裏面操縱?同樣地,我曾以為有一些小矮人躲在收音機內, 這樣收音機才可以提供廣播節目。


*為何玩具車撞不死人,而大車卻能撞傷/死人?


*為什麼自己不可以舉起自己的身體?


*為何我不是另一個人(如同學,朋友,老師,親戚等),為何我是我?  有朝一日我一覺醒來,發覺自己是另一個人那怎麼辦?  有一段時間我很憎/怕某一位老師(當然他是個甚為“惡死”的教師),於是我不斷在想,假若有一天我變成他,我會以非常和顏悅色的態度對待學生,讓他們真心的喜歡我.  我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是受到五年級時看過一本名為“VICE VERSA”的書 (內容說兩父子因為受了魔法的影響而互相調換了身體) 的啟發。



*為何大人們可以做的事小朋友卻不能做(如吸煙,喝酒,賭錢等)?  更有甚者他們可以振振有詞的教訓說這些是壞事,然而這些事情若是如此壞,為何他們會做得如此津津有味? 在我童年的年代,小孩子當然不敢挑戰權威,但這種“不平不敢鳴”的想法,在我腦海內盤據了很長的時間,直至中學畢業後才被另一種情懷/心態代替。


*這個宇宙內是否有另一個我,在另一個時空內有著和我一模一樣的性格,外貌,生活,做著和我同樣的事情?



*為何月亮總是跟著自己的車走?



*人可以喪失多少身體部分才死去?



*血為什麼是紅色的,是出生之前有人先為它染色嗎? 同樣的,為什麼非洲黑人的膚色是黑色,而歐洲人的膚色卻是白色,是有人事先為他們上色嗎?



*手和腳泡在浴缸裏會變皺,可是為什麼身體其他部份卻不會這樣? 




(4)租公仔書



6,70年代香港沒有什麼地方性的圖書館,我記得最“就腳”的圖書館是西環中苑台的小童群益會的圖書館。 但即使有圖書館,我們小孩子的興趣也不大,何解如此?  因為圖書館內的藏書大多是比較正經的文學名著,我不是不願意看,但小孩子嘛,始終對公仔書(即以插圖為主,文字為副的“小人書”)興趣大得多,偏偏那年頭圖書館都比較保守,不怎樣備有公仔書待客,所以要看公仔書,還得往外找。



那光景看公仔書有兩個途徑,要看免費公仔書只能在輪候理髮的時候瀏覽,但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機會(因為一,兩個月才需要理髮一次),加上母親也不容許我們理髮的時間過長,(我便試過因為理髮後留在理髮鋪看公仔書, 忘記了回家的時間, 被母親捉回去享用了一頓藤條宴)。  因此看公仔書最好,最舒服的仍是坐在公仔書檔“慢慢歎”, 那時候租一本公仔書盛惠一毫, 租三本則只需兩毫, 可以說是經濟能力範圍之內 。  我還記得60年代西環最大的露天公仔書檔開設在金陵戲院(即今天皇后大道西末端與和合里的交界處,金陵戲院當然已拆掉,並改建為住宅“金陵閣”)側 。 你不能不讚賞老闆的“市場洞察力",公仔書檔開在戲院的旁邊有著強大的連帶效應,看戲的小孩子不在少數,他們在等候入場前都喜歡花一,兩毫子租本公仔書看,久而久之即使不看電影,也會往那裏跑,看看有沒有新的公仔書出爐。  我當然也是其中一份子,幾年下來也進貢了不少予公仔書檔的老闆,然而後期因為金陵戲院結業,加上潮流慢慢從公仔書發展到漫畫,以至黃玉郎, 馬榮成為首的新派公仔書橫掃小朋友/年青人的市場,舊式租公仔書檔亦隨之而被時代巨輪淘汰掉。

12 則留言:

  1. In my childhood days. I lived in Wong Tai Sin lower est.
    七層高,天台係小童群益會,其他天台是小學學校,很少幼稚園,
    小一讀W.T.S. Gov. school.已經很luck.
    天台學校最出名應該係信義學校.

    回覆刪除
  2. In those days, education was considered as a luxury and not too many children have the luck to be able to afford to pay tuition fee and go to school, accordingly the roof top schools, mainly to provide primary education, flourished as they provided a means for cheaper education. I suppose those Hong Kongers who are over the age of 50s do have fond memories for roof top schools, whether be it that they have studied there, or there were roof top schools near to where they live~~

    回覆刪除
  3. 1959s. roof top schools around $ 2 dollars for 1 month.
    Gov. schools $ 5 dollars.

    回覆刪除
    回覆
    1. You know more about roof top schools than me, I dont really know how much my tuition fee was during my study there~~

      刪除
  4. "(2)士多",這篇文章描述very good !令我憶起童年往事瀝瀝在目!我童年時就讀呂明才小學,每去上學都經過"梁松記和亞洲士多", "提著藤籃的西環的鹵味小食大王",我記得藤籃裡有紅腸,雞脚,生腸,雞腎....等等,再加上麻油,甜醬,味道很"正",風味十足!這位老闆有一間士多,叫"陳初記",在吉直街電車路轉入爹核士街這位置,我童年時去這士多買零食&抽氣球.

    回覆刪除
    回覆
    1. Wow, your response is just the kind I look forward to, a compliment to my childhood memory, and frankly I think you and I share more more less the same childhood experience and visions, I sure remember "陳初記", in my memory it was a tiny and frankly rather gloomy stores, to which I seldom visit, it was only when I grew up that I learn that it belonged to 矮仔佬, whom I was told passed away long tim1e ago. Please send in more comments, I believe it would stimulate more Sai Wan guys to talk about their childhood days~~

      刪除
  5. 童想天開~~~白日夢,每個少年都應該有,想當年,"母校"圖書館藏有很多科技圖書,同學中有一肥班長跟細佬最喜歡該等書籍,每當小息時,都會在小教堂前大樹,天方夜談,什麼手錶電話,飛天汽車,長大成人後,肥班長成了都算出名的土木工程師,有份建設香港地鐵,而細佬中途輟學,最後一事無成!
    又跟肥班長曾經走去中環同文街,買材料在"母校"跳遠沙池(就在太平戲院對面山坡上!),用菲林筒製造用火藥推動火箭!結果,,,,當然失敗!也是少年(童年)夢!

    回覆刪除
    回覆
    1. Wow!用菲林筒製造用火藥推動火箭! that really is something, but where you get the gunpowder? from firecrackers? As I said, Childhood dreams is one of the most precious thing that any human can get hold of, its like, some sort of human instinct such as swimming that one is capable of doing upon birth, but lost when he or she reached the age of 1. I sometimes wonder, childhood dreams is an amalgamation of curiosity, as well as certain inborn "knowledge" that we already acquired when first came to this world~~

      刪除
    2. 講起就"巴閉"了,就係跟圖書所講,走去同文街配方,硫磺硝石等等,兩條友唔識死,亂嚟!
      打到此時,不禁又"黯然神傷,該同學年前患癌早去了,借此追思一下!

      刪除
    3. What a pity. I suppose, one of the price of getting older is, you got to bear the pain of seeing people around you leaving earlier than you~~

      刪除
  6. 亞洲士多係當年叫做有規模士多也,有同學就住在該士多大厦,如今西環大佬提起,好有"飛耳(Feel)"也!

    回覆刪除
    回覆
    1. Haha, do you know 亞洲士多 was my altar, when I was a kid, I do adore it as they sell things that I cant afford, but sure love to possess~~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