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6年10月10日 星期一

英女皇1953年加冕巡遊

















英女皇1953年登基時香港舉行巡遊慶典 8














英女皇1953年登基時香港舉行巡遊慶典 7














英女皇1953年登基時香港舉行巡遊慶典 6













英女皇1953年登基時香港舉行巡遊慶典 5














英女皇1953年登基時香港舉行巡遊慶典 4














英女皇1953年登基時香港舉行巡遊慶典 3













英女皇1953年登基時香港舉行巡遊慶典 2














英女皇1953年登基時香港舉行巡遊慶典 1
















事頭婆的官方照片 





網友安兄傳來幾張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1953年登基時香港各地舉行慶賀巡遊的照片,相中英女皇風華正茂,她是1926年出生, 登基時年方26歲,如今她已是滿頭華髮,髦髦老矣, 但每次在電視裏見到她,仍覺得她還是那末雍容華貴,望之使人產生可親可敬的感覺。



事頭婆 (香港人對英女皇的暱稱)對我來說可算是一生一世的圖騰.  她登基的時候我還未出生,童年是每次往訪政府機構 (主要是移民局,出生註冊處等),都會看到她的官方照片高高的掛在牆上.  小時候少不更事,問長輩那是誰,有一次一位長輩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說: "那是英女皇,她的官階比港督還要高很多".  那時候我只知道香港的最高領導人是港督,她的官階竟比港督還要高很多? 那是乖乖不得了,從此對她更是肅然起敬。



瞬眼間,事頭婆已經做了64年的女皇,早已打破她曾曾祖母維多利亞女皇的紀錄,現在她每在世一天,便向新紀錄邁進多一天。紀不紀錄我不太在意,倒是看着這幾張照片,心中不免有些戚戚焉的感覺, 63年過去了,香港經歷幾度滄海桑田,相中的建築物早已拆卸重建,海岸線亦已塡了又塡,沿海早已聳立着一幢幢摩天大樓.  人呢?更不用說了, 1953年時任港督是葛量洪,跟着的柏立基,戴麟趾,麥理浩,尤德等均以作古,香港亦已回歸了19年,在這許多變化和紛亂中,唯有她,猶如定海神針般䇄立不倒.  她的形象彷如發展迅速的大都市中一幢巍峨的老建築物.  你走進中環,也許會認不出東南西北來,但只要看到終審法院 (即舊高等法院,前立法會),你便會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向東是金鐘,向西是中上環, 背靠太平山, 前朝維多利亞港, 準錯不了.



事頭婆,只要她一天還在,我便感到與舊日子仍有一種無法言喻的關聯,每次看到她在新聞中出現,出席一些官方場合,心中都有一份莫可名狀的溫煦,她彷彿像個看顧着自己成長的長輩(當然是"我識佢佢唔識我"). 今天我身邊的長輩均相繼離去,所以她的存在彌足珍貴,在此誠心祝願她健康,長壽,和快樂。



2016年10月6日 星期四

唉!工黨




早前覽閱報章,得悉英國工黨領袖科爾賓(Jerry Corbyn)成功擊敗挑戰者,得保其工黨領袖的地位.  看罷此則新聞後不禁掩卷嘆息,工黨可謂氣數已盡矣.  我估量比科爾賓更高興的,當數保守黨的袞袞諸公,相信他們都會額手稱慶,因為只要科爾賓在位,保守黨下次大選幾乎勝算在握。



曾幾何時,英國由工黨和保守黨兩大政黨交替執政,老一輩的英國人還會記得工黨嬴最漂亮的一仗,是在二戰剛結束後的那埸大選; 工黨的艾德禮(Clement Attlee)在大選中擊敗民望如中方中的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一句題外話,大選落敗後, 邱吉爾不忘以金句自嘲, 以期"跌落地挪番吒沙" , 金句曰"對他們的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誌"; 英文原文爲: " Ingratitude towards great men is the mark of a strong people", 此金句皮裏秋陽, 喻貶於褒, 端的是大家手筆 ).  那時候的工黨何等風光,即使在六十至七十年代,工黨與保守黨仍然分庭伉儷,選戰中各有勝負,然而政治評論者大多數都認為,工黨的政治理念比保守黨更有實質的內容及願景。




工黨在七十年代末因為不滿的冬天運動( Winter of Discontent )受挫甚深,直接間接造就了戴卓爾夫人(Mrs. Thatcher)的崛起,以至淪為反對黨超逾15年.  直至1997年,脫胎換骨的工黨終於在大選中重挫保守黨(保守黨之敗, 馬卓安(John Majors)優柔寡斷, 無力擺平黨內的紛爭要負上很大的責任),令保守黨從此在野13年.  工黨尋且着力推動各方面改革,包括向蘇格蘭,威爾殊以及北愛爾蘭放權,此外亦引入資訊自由法,人權法等保守黨長期拖延的法案,又增加注資入醫療系統,令病人的輪候時間大為縮短,此等德政,着實造福了不少英國人,英國近十多年來民生和經濟基調保持穩定的發展,人民生活改善,工黨的功勞不小, 此亦是工黨從1997年至2010年穩坐江山的主因, 惜乎貝理雅(Tony Blair)背逆民意, 跟隨美國出兵攻打伊拉克, 以至流失大量中間選民的支持, 加上繼任人白高敦(Gordon Brown)不善辭令, 經常在關𨫡時刻失言, 遂在2010年大選中將執政黨寶座拱手讓予保守黨。




然而不知是否工黨命乖時蹇,竟然選了一個超級左傾且只活在自己世界内的科爾賓作為領導,使工黨快速分裂,其末流所及是大量流失中產選民,並把自己邊緣化.  如此自癈武功,在英國政治史上實屬罕見(記憶中惟有八十年代初的工黨領袖富特(Michael Foot) 差可比擬), 末流所及工黨不但無法發揮監察執政黨施政的責任,更重要的是無法取得多數選民的信任,只恐怕未來十年(約等於兩次大選)也無法翻身上台。





且看科爾賓上台一年來的表現,在國會的質詢時間,他完全無法"食得住"卡梅倫 (David Cameron),更遑論更"硬淨"的文翠珊(Theresa  May),我曾在電視中看他在質詢時間向卡梅倫發炮, 覺得他的表現頗為差勁,說話吞吞吐吐,更不要說有什麼動人心弦的演說.  看著看著我無法不懷念從前的工黨在野領袖,金諾克(Neil Kinnock)不用說了,即使與科爾賓在理念和氣質相近的富特,他生不逢時,對手是百年難得一遇的戴卓爾夫人,當然是難以比肩,但富特說到底當過記者,又曾是教授,理論基礎深厚,發言的時候往往有神來之筆.  他在福克蘭戰爭中發表支持政府的演說,便很能動人心弦. 老實說我在理性上是支持保守黨,但在感性上傾向工黨.  保守黨的領袖大多面目模糊,相反工黨的領袖普遍都辯才無礙,且多具有實幹的能力,貝理雅不用說了,  八, 九十年代的富特, 金諾克以至史勿夫(John Smith)都很能散發一種領袖的魅力,我偶像彭東尼(Tony Benn)更是出名的能言善辯,惟科爾賓橫看豎看都缺乏這種魅力,也許他有一種政治堅持感,個人操守也沒話可說,然而以領袖的感染力和領導能力來說,我總覺得他跟衆前輩卻差了一大截.  今年六月英國脫鈎公投, 工黨的立場是爭取留歐,但科爾賓的態度甚為曖昧,拉票也不積極,以致公投脫鈎陣營勝出後,很多工黨的議員都埋怨他沒有盡全力拉票,導致留歐陣營以少於2%飲恨。  最令人失望的是,工黨票倉包括英國中部,東北部如紐卡素,伯明翰,約克郡等地都支持脫鈎,也就是說,作為工黨領袖的科爾賓根本無法説服其傳統支持者投留歐一票,反而被英國獨立黨及其他脫歐派搶佔陣地,他的領導能力可想而知。



領袖有領袖的風範,科爾賓便缺少了作為一個領袖的應有大度.  我在英國的時候便發生了這樣的一段插曲,科爾賓在他的社交帳號中發訉息,埋怨英國的私營火車班次太少,以致他乘坐火車時沒有座位,只能蹲坐在廁所外邊,並在其信息中附上自已坐在地上的 selfie.  這條信息發表之後的第二天,維珍火車便迅速作出反擊,並刊登了火車内的監控鏡頭所拍下的照片,照片中科爾賓走過的車廂裏面其實甚多空位,只是他選擇不坐座位,寧可蹲坐廁所外面,扮委屈狀而已.  被人踢爆後的科爾賓甚為尷尬,只好再發信息勉強解釋,說誤以爲那些座位已被預訂,但不管如何,堂堂反對黨領袖如此睜大眼說謊,爲的又是一個微不足道的題目,讓人覺得這位工黨領袖根本不是大將之材。



科爾賓的領導能力不佳箇不待言(否則也不會被黨友逼宮),但他的致命傷是政綱超級離地,例如他堅決反對英國保持獨立的核震懾能力,並主張單方面裁減核武,這對脫歐後仍然希望保持大國地位的英國朝野和民眾來說,𣎴啻是個"細路仔玩泥沙"的建議.  放棄獨立核威懾力量,無疑把軍力已不斷走下坡的英國(去年連唯一一只航空母艦退役後亦無力配置新艦)變成如葡萄牙,意大利等二, 三流國家,在全球的影響力遂大大減少.  近年來美國對英國軍事力量 逐漸減弱已甚為不滿,認為英國根本無法配合美國的全盤軍事規劃和部署,假若英國真的單方面裁減核武,那將會是不可想像的災難,長此下去,英國可能連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也不保.  英國自二戰後經濟逐漸衰落,政治影響力亦日漸萎縮,現在連軍事防禦力也自癈武功,怎麼還有資格位列全球五強,,維持國際政治秩序呢?




英國退出歐盟已是不爭的事實,但我相信英國人還不想退出國際舞台.  沒有核威懾力和足夠的軍力,如何在全球有發言權? 缺乏軍事力量的阻嚇,俄羅斯可隨時派戰機,潛艇在外圍威嚇滋擾,令英國的國防大受威脅(近年來俄羅斯的戰機經常在北歐領空若隱若現的出沒, 讓北約頭痛不已).  顯而易見,科爾賓的國防政策完全跟英國的主流想法脫節,此外, 科爾賓主張公共企業回歸國營, 以及加税以應付日益繁重的福利開支, 在在都與主流民意背道而馳, 如此選民又怎敢支持工黨,讓工黨上台,讓科爾賓做首相呢?




撇開科爾賓的個人因素不說,工黨本身已經是四面楚歌,原來的票倉蘇格蘭已一去不復返,上次大選被蘇格蘭獨立黨打得抬不起頭來,在整個蘇格蘭只羸得一個議席,成績慘不忍睹,另外英格蘭東北部又被獨立黨蠶食,優勢不再,此情此景即使有如貝理雅, 金諾克等魅力型領袖坐鎭也不易翻身,以科爾賓之能想開拓新票源簡直是夢想天開,不要忘記英國脫歐後要面對非常嚴峻的經貿新環境; 根據最新的調查,76%的英國企業有意將業務遷往海外,在如此艱鉅的經濟前景下,英國人出名現實,又怎敢把首相之位交予一個想法離地,所想, 所主張與現實環境距離十萬八千里的科爾賓呢。



科爾賓容或因為工黨現行的選舉制度擊退了挑戰者,保住了工黨領袖的地位,但真正的工黨的支持者都心知肚明,這意味着工黨的前景將十分黯淡,未來在野的時間可能會比七九年敗給戴卓爾夫人的年期更長,而最大的得益者肯定是保守黨的現任及未來領袖,他(她)們的首相寶座將會因"科爾賓因素"而坐得更久,更䁔。




2016年10月2日 星期日

我哋留學嗰陣時



日前與朋友談起他那個現正在英國唸書的兒子,我問他有否掛念兒子,擔心他在那邊吃不飽,穿不暖?  他哈哈大笑的說 : "你也甭太落後了吧,現今通訊那末方便,我隨時可以和他WhatsApp , FaceTime ,差不多日日都見面,那用得着掛念, 擔心?".




想想也是,今時今日通訊如此發達,交通也甚爲便利,每逢大事大節如聖誕,復活, (暑假更不消說了),那管只有五七天的假期,父母們都會買機票讓寶貝仔女返港渡假.  子女若沒空,廿四孝父母便自己飛過去探親,當然這亦拜網絡發達,機票越來越平所賜。




回想八十年代我在英國唸書的日子,不禁喟然輕嘆,先不說自己是個窮學生,不敢亂花錢,何况那時候的機票相對於當年的物價來說甚為昂貴(一張在唐人街旅行社買的從倫敦飛返香港的機票盛惠四, 五千港元),那敢年年回港?老實說我在英國時連去其他城市也"就住就住",返香港渡假?簡直是痴人說夢.  暑假是我賺錢補貼生活費的高峰期,(平日我都會在周末打工,只不過暑假更為"狼死"而已).  我記得唸 undergrad時所做過的暑期工可謂包羅萬有,包括在酒吧當酒保,在餐廳洗大餅,在中式外賣店做收銀,在中餐廳當侍應,在麵包工場托麵包,以及在超市做雜工,誇張點說來是七十二行,行行做過.  你若問我是否如此缺錢 ,其實又不然.  老爸老媽是帶鋼盔行騎樓底的人,給我準備的錢完全夠交學費和日常的用度,只是我自己覺得既然暑假不回港, 閑坐宿舍心理上有點過意不去,所以才拋個身出來做而已(一笑)。 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候如此自虐式的打工賺錢,其實浪費了千里迢迢往赴彼邦留學的原意,我應該好好的趁此大好機會瀏覽的風景和了解當地文化,以及融入此地的風土人情.  說起來真有些慚愧,我是這次赴英探親,才有這個餘暇和心情去領受英國較深層次的人文風景.



話說回來,冷眼旁觀這一代年輕人出國留學,更有些今時唔同往日的慨嘆; 那年頭我們在外面唸書,過年過節去郵政局排隊打長途電話回家,往往要等上一個鐘才輪到自己講那三幾分鐘的電話,如此珍貴的時段,不得不講得很急,什麼東西都要匆匆忙忙一口氣講完, 又不敢加時,因為電話費太貴了(記憶中好像要十五至二十港元一分鐘), 電話講完了, 才發覺還有很多事情還沒有交待.   那時候的留學生,是真正要逗留彼邦幾年, 讀完書才能回港,美其名是學成歸來.  現在的小朋友在唸書期間不斷回港,便少了一份山長水遠的牽掛和朦朧感。



我當然明白,時代不同,經濟也發達了,條件優越不少,留學生的日子亦越來越舒泰,作為父母,當然希望孩子們日子過得好一點,故此不可能以從前的心態和傳統去理解; 年輕人要受苦,才能成材.  孩子大了是否有出色,與是否吃苦沒有必然的關係。當然你是否贊成這個說法是另外一回事了。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這也是不同的命運所致,我們那時候環境比較艱苦,難免要吃點苦,挨得辛苦一點,現在的父母受的教育既高,經濟條件也較寬裕,自然在力能所及的情况下, 爲子女提供最好的物質條件.  我想當年我的老爸老媽何嘗不是胼手胝足, 死慳死抵地的供我和弟妹留學? 父母心古今皆同, 只不過七, 八十年代經濟不及今天富裕, 留學生的環境相對較差而已 (不知怎地, 忽然想起老媽子的口頭禪 "仔女係嚟攞債嘅").  今日孩子們的起步點當然較我們當年舒服得多了,至於他們將來是否能成材,則要看他們自己的個人資質以及造化了.  

2016年9月28日 星期三

1951年的月餅價單



網友安兄來函的補充資料: 送上憑記憶繪出來的往昔月餅盒, 大的多⻆型月餅盒就是你貼中所講鏡盒了,買的人多不會自用, 其實又係"送賄", 小長方型的多是買來送兒童的,內容有魚型,佛型,嫦娥型"月餅,伴以不同品種紙花花卉。  豬籠仔月餅,至今還在, 不過已經不是用竹來織了!又係一定插有紙花,當年最多用的是雛菊。














往昔月餅盒















1951年高陞酒樓的月餅價單



朋友傳來一張1951年高陞酒樓的月餅價單,越看越過癮,最後決定貼在博文和各位分享.  此月餅價單值得研究的地方着實太多了,隨手舉來有:


1. 月餅都有大小之分; 如一盒二十兩的五仁鹹肉月售價為六元四角 , 十六兩則賣五元二角 ,輕了25% ,價錢只便宜了18%.



 2. 1951年香港的社會仍然甚為貧困,惟月餅的種類卻甚爲繁多,看得人眼花撩亂,很多月餅款式我都木宰羊,我相信即使做月餅的老師傅可能聽都未聽過; 如何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 西施醉月 (是否月餅裏面鹵入玫瑰露酒? 我很有興趣想知道裏邊是甚麽饀?)等.  憑空懷想這些月餅的真身, 已是件賞心樂事.  但話得說回頭,你不得不佩服那年代的人的文采,隨手都能為月餅嵌上如此浪漫,惹人睱想的名字.  


3.  當年已有冰皮月餅的稱謂,如冰皮蓮蓉,冰皮豆沙等,以1951年的香港來說, 雪柜是件奢侈品,我想此冰皮不同於今日的冰皮也.


4. 胭脂花餅,鏡盒花餅又是何物?是否等於我童年時代的豬籠餅?


5.  鐵罐要加一元 ,合理.  當年物資緊絀,做個鐵罐成本不低,故此一般月餅均以硬紙盒盛載.



6. 以此價單觀之, 月餅這幾十年間的升值不算十分驚人,以雙黃蓮蓉月爲例, 1951年賣十元, 今天一盒雙黃蓮蓉月零售價大約爲二百元, 六十五年間僅升值二十倍而巳;  相對油炸鬼,六十年代初"仲係賣緊斗零一條",今天粥麵舖取價九元一條, 五十年間升值180倍.  當然這是因為以五十年代的物價來說, 月餅的售價超貴而已.  我記得老爸說他五十年代初來港打工時,工資每月不過一百大元 ,以每盒雙黃蓮蓉月餅售價十元來說, 那是個普通打工仔十分之一的月薪.  按今天的物價折算,一個普通打工仔月入一萬元 ,亦即說當年的月餅,折合今天的物價應爲每盒港幣一千大洋,不可不可為不讓人咋舌.



怪不得, "歲月神偷"一片中, 弟弟偷偷的供了半份月餅會, 為的便是想 "一個人食哂成個月餅".  月餅, 在那個年代, 是件可即而不可及的奢侈品.  



2016年9月24日 星期六

西環憶往



網友Andy Lowe君在六十年代 (1963 - 1971)曾住在西環建文街,瀏覽敝網誌後頗有感觸,也讓他回憶起自己童年的西環歲月,遂按自己的記憶寫下 "西環憶往"一文,並傳予我閱覽.  現徵得Andy Lowe君同意,將文章刊登如後:



開宗明義,本文的"西環"定義比較狹窄,是指香港島海岸線西北端、環繞堅尼地城電車總站一帶的社區,西端以金銀泳場為止,東端止於北街,南端以卑路乍街為界,北端以吉直街為界。



在1970年代和以前,也就是筆者居住該處期間,西環只能算是比黃大仙徙置區好一點的窮人社區。當時的中產階級都會聚居在北角、銅鑼灣、尖沙嘴、跑馬地。例如金庸創辦明報初期住在尖沙咀,倪匡住在銅鑼灣百德新街,司馬長風住在北角繼園街,徐訏住在跑馬地。



那時提及西環,人們只會聯想到烏煙瘴氣的垃圾焚化爐、魚菜市場和屠房。焚化爐的二條煙𠧧像神主牌面前的二枝大臘燭,既不雅觀,亦嚴重污染附近一帶的空氣。(奇怪的是,港府卻把高級公務員宿舍和警察宿舍建築在焚化爐周圍,而無人提出抗議。當時的筆者也沒法想像到,不足20年之後,筆者居然在美國聯邦政府環保署總部的空氣部門上班。)


在方圓十哩的名利場,人們當然以家在高尚住宅區而自豪。  蝸居與"燒垃圾"為鄰,有乜野好寫?因此,當筆者讀到網民梁兄所寫的憶念西環的網誌和讀者們的熱烈反應,禁不住驚喜不已、感慨萬千。



作者梁兄既非名校出身,亦不是 IT 專業,居然以手寫板在網上為西環這個"準貧民窟"寫出多篇樸實、細緻、感人的文章。例如作者寫沒有受過正規學校教育的父母怎樣養育一家,付錢送子女到英國留學,作者兄長在19歲英年早逝,等等,讓筆者讀來,比讀沈從文寫湘西老百姓生活還過癮。



《西環的黃金歲月》對健文街一帶的小商店和小吃有這樣豐富生動、百讀不厭的描述:(引文一律是copy-and-paste, 保持原汁原味,不加改動。)



這邊廂的吉席街/建文街更是乖乖的不得了, 在不到二百呎的短短一截橫街上, 佈滿了不下十個流動熟食檔, 我記憶中有賣生滾粥的,車仔麵的, 明爐炒粉麵的, 糯米飯的, 以及我的至愛- 魷魚煎猪腸粉。



我對舊西環的一磚一瓦, 一樹一木都有很深的印象, 但緬懷最深的是爹核士街與卑路乍街交界的陳李濟,以及加多近街的漁市場.  事實上有那個在西環土生土長的孩子不對陳李濟有著依依不捨的感情? 走過陳李濟, 耳畔可隱隱聽到隆隆的機器滾動聲, 和濃濃的藥香味. 晚上回家時,總得穿過陳李濟,昏黃的街燈影照在藥廠的騎樓柱上, 感覺特別窩心.  我們這一代的西環友應該仍記得陳李濟藥廠門口有個熨衫檔,檔主是個帶著孩子的女人, 她只會在黃昏左右才開檔, 大概是怕繁忙時間做成街道阻塞的緣故, 又是一個自食其力的香港故事.  另外轉角位旁有檔賣雲吞麵的露天檔, 它的湯底特別鮮甜美味, 聽說檔主以秘方泡制, 别的雲吞麵檔無法比擬,可謂譽滿西環. 老爸偶爾晚上覺得肚餓, 會著我們往這里買個 "細蓉",找贖則可"落袋做下欄",如此温馨的往事現在想起來還覺回味無窮. 陳李濟藥廠現在當然已被拆卸, 並改建成一幢二十多層的住宅大廈聚賢逸居。
http://oceandeeop3000.blogspot.com/2015/09/blog-post.html



我最懷念的是長據在建文街口左邊的魷魚煎腸粉,以及位於吉席街與近加多近街交界處的生滾豬雜粥。




我對建文街口的記憶是起由我十歲時開始之三年內,每隔一段時間便由厚和街家步行至建文街,在此相片右邊窗囗外牆,放上一張高脚坐椅,牆上掛着一面殘舊長方型鏡,由一三,四十歲,文質彬彬之中年 "波記" 二毫子(後每年加一或二毫) 剪陸軍裝, 剪完後還送一粒椰子糖 。還記得飛髮時不時聞到陣陣由電車路吉席街及建文街之 "醴香酒莊", 由我小學同學司徒錦俊,錦信父親開的.



"滿佈車仔熟食檔的建文街"這地方也是童年很喜歡,我記憶中有燒臘飯檔,豬雜粉麵檔,牛雜粉麵檔,粥檔等等,冬天時有臘味糯米飯,材料新鮮又平宜,豬雜檔是相熟街坊,每次去光顧時她每次都免費加多一些豬雜給我,人情味濃.



梁兄對健文街的描述: 說起建文街,我最記得的車仔熟食檔是豬腸粉炒水魷魚, 它是一個奇怪的組合,但卻出奇地配合得天衣無縫, 你有試過嗎?  "豬腸粉炒水魷魚"我有點模糊,我記得童年很喜歡吃魷魚鬚,這個小食可能失傳了,我們的童年有很多街頭巷尾的美食,現已經買少見少!很難找!   eg.陳李濟旁的雲吞麵,豬腸粉炒蛋(用豬油炒)加芝麻&甜醬,婆婆賣的超滑蒸豬腸粉,爹核士街有幾個大排檔在晚上人山人海,有很多人吃消夜,開到晚上兩三點才收檔.  



十分慚愧,筆者在健文街住了八年(1963-1971),只記得一些大、小商店,其餘街頭小吃毫無印象。 筆者有關健文街的回憶是:



從吉直街走進健文街,左邊的牆壁初時是只有一張椅子的理髮店(可能就是"波記"),稍後由一名青年電器工人佔用。電工日間開店,晚上架起木床,放下帆布覆蓋,像把英文字母A從上而下鋸開二份,斜線是帆布,橫條是木床,全家睡在大約五呎闊的木床上。初時只有電工和他的老婆二口子,不久便生下一個又一個的小孩。至於生了多少個,記不起來了。



街內的空地 (可能叫作"天井")由二名工人佔用,專門更新貨車後面的的載貨木板床。記得他們吃力地用手刨木,沒有電動工具。 健文街三號進口樓梯左邊堆滿了似乎屬於流浪者的家當,但是沒有見過流浪者在那裡逗留。



1962年,我們住在上環大道西十一號、對正水坑口和金華酒家的舊唐樓要拆建,家父從經紀處得知健文街三號三樓待售,帶我去"睇樓",發現該單位是聖經公會裝訂聖經的工場。工人們似乎不高興單位易主,反覆強調該處不適合作為住宅使用。結果我們還是花三萬元(相當於四千美元)買下,1963年遷進。(睇樓時,筆者尚念中一;遷進時,已是失學少年矣。後來知道,在中一班和筆者交替"考第一"的女同學於1973年在南加州大學獲藥劑學博士,由大一至博士,只需六年。令我欣羨。), 面積約四百平方英尺,沒有"梗房",單浴廁。廁所是痞廁。今天筆者的蝸居價值65萬美元,獨幢屋三層,室內面積三千平方英尺,雙車庫, 四個睡房,四個浴廁,地皮七千多平方呎。進門最觸目的是孩子的三角鋼琴。



晚飯後,我通常攜同愛犬從健文街散步到加惠民道(斜坡路)呂明才學校,往往碰到住在附近警察宿舎的朋友。 記得陳李濟藥廠外面、日間營業的補鞋佬和報檔,晚上營業的雲吞麵檔。



1975-76年七月,我住在健文街背後、卑路乍街179號6樓9座,八月來美國念書。讀者可以在網上搜索《殷海光政論集》和《殷海光書信集》。1963年,筆者輟學,在家追讀《文星》月刊、李敖、殷海光和羅素著作,和殷海光通訊。《 政論集》 於1971年離開健文街前完成,《 書信集》 則是1975年在卑路乍街短居時竣工的。可見窮書生在準貧民區也能做出好事來,也可以替梁兄的"西環的黃金歲月" 添加一個注腳。



1998年八月,我和太太曽到健文街故居"觀光",印象是"桃花依舊",連故居的鐵閘、柚木門、門鎖都保持原封不動,恍然如昨。



梁兄對西環的憶念和作者一家的經歷代表了1950-1960年代香港三百萬居民的傑出成果,印證了一個普世經濟現象:勤勞的老百姓可以自己建造幸福快樂的生活。  作者記述父母和親友每隔幾年便可累積足夠金錢購買較好的房子,步步升級,這同時也使香港整體富裕起來。其實,這不僅是經濟金融上的富裕,而且也是人文精神上的富裕.

2016年9月20日 星期二

意興闌珊話過節



不知是否心態問題,總是覺得現在過節的氣氛越來越淡薄了.  小時候有種感覺,以為節日是專為小朋友而設的,那年頭社會普遍並不富裕,我們更不是"有米之家",平日用度甚為慳儉,餐桌上的餸菜都是簡簡單的一個炒青菜,一碟炒豬肉或牛肉,另加個蒸蛋而已,唯一例外的是過時過節,老媽例必到街市買隻雞,一則用來拜神,拜完神後可用來祭五臟廟, 誠一舉兩得也.  另外亦會有燒肉,大蝦等佐膳,過年更是不得了,後期我們甚至有雞煲翅和罐頭車輪鮑片奉客,吃得人淋漓盡致的.




過節讓我最感到興奮的地方不止是好餸, 還有好心情.  老媽子平日待仔甚嚴,一般都沒什麼好臉色的,不罵人對我來說已是賺到的了,惟每逢過節她的面口總會較為寬容,我們便會趁機申請一些額外的零用錢,以及要求上街找朋友,看電影,一般情況之下她大多不會托手踭,有得食,又有得玩,過節當然是充滿歡樂氣氛了.




過節其實充滿着各式各樣的印記,這些印記,形象化一點是可説是"圖騰",而這些記憶通常都是與節日的儀式和食品有關; 如端午節便試過全家往香港仔在漁船上看龍舟競渡,中秋節在天台開筵賞月,盂蘭節燒衣,再在漁市場看表演給及焚化紙紥鬼王.  農曆新年更不用說了,燒炮仗, 穿新衣,𢭃利是,每樣每件事物,都彷如碑石般,深深的印在心上.




但自父母走後,一切都改變了.  沒有父母做中心, 感覺便完全不是那回事.  幼妹在香港的時候還好,每逢大時大節, 我們幾兄妹全家都會聚在舊居,團團圓圓的吃一頓過節飯 (不知是否想留住時光,我們仍遵從舊例,如年初一的第一餐食齋,年初三開年的習俗).  不自覺地,心中竟慢慢地將老媽的形象投射幼妹的在身上,她也成為家中的召集人,過年過節安排吃飯,以及與其他親戚朋友的聯繫點.  也許她是個女,自幼便受着老媽子的親炙,人情世故做得比較周到,比我這個大頭蝦好多了.




但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幼妹幾年前移民英國,這些傳統終究仍得結束,現在過節只能與幼弟一家在外面吃飯,感覺不期然有點冷清,寂寥.  幼妹在港時,她的孩子在旁喧嘩,感覺才實在,沒有小孩子的笑鬧,氣氛很寂靜,無趣,忽爾明白,節日是讓小朋友過的,跟小朋友過的,小朋友才是主角,而我不再是小朋友了.




奉勸各位一句,有幸能和家人整整齊齊的吃頓過節飯是天大的恩賜,請珍視這些聚會, 因為你不知道,明天,下次, 不一定所有人都來都會來,都能來吃這頓過節飯.  現代人不喜歡過節,是因為覺得太多繁文縟節,感覺很麻煩,很累贅,但想想,如果沒有了節日,生活便似乎更加無趣,沒有藉口讓一家人聚在一起熱熱鬧鬧的吃餐吃頓飯.  以我爲例,家人天南地北的各散東西,就連聚首見面吃頓飯得的機會也失去,活在當下,便要更加珍惜見面的日子.. 




不是傷感,也並非失落,人生如筵席,有聚必有散, 聚的時候請珍惜,散的時候也不必唏噓,不過節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畢竟馬齒徒增,心態和心境難免有異而已.  



後記: 頃閱報章,得得知曾在仙樂飄飄處處聞 ( The Sound of Music) 中飾演長女 Liesl的女星Charmain Carr因腦退化而引發的併發症去世,終年73歲, 銀幕上的 Von Trapp Family 自此即雁行折翼, 無法全家團圓了. 

















Charmain Carr在仙樂飄飄處處聞 ( The Sound of Music) 中飾演長女 Liesl  



2016年8月3日 星期三

西環- 惘然記



西環自港鐵西港島線通車後, 舊樓, 舊商店拆的拆,結業的結業,不到十年已面目全非, 此所以我所收集的西環照片,已不限於遠古年代 (即六七十年代)的老照片,而是涵蓋一切已淹沒的舊樓, 舊舖, 舊街景,  十年前誰會想到新中華會改建成 Im perial Kennedy,又或者卑路乍街尾段 (即新興酒樓的舊,舊舖原址)會變成Cadogan? 且讓我們從這輯不同年代的舊照回味昔日的西環.  













1958年在鐘聲泳棚舉行的龍舟競渡 1.  我一直以為鐘聲泳棚只是游泳的場所,直看到這些照片後,才知道它被曾被用作舉辦龍舟賽事












1958年在鐘聲泳棚舉行的龍舟競渡 2












1958年在鐘聲泳棚舉行的龍舟競渡  3











1958年在鐘聲泳棚舉行的龍舟競渡 4











九十年代的堅尼地城屠房











六十年代颱風襲港,海水湧至岸上。這張照片是由堅尼地城新海旁望向山市街,圖中的貨倉早已被拆卸,重建成爲翡翠閣和南海大厦












這裡是1986年的吉席街與北街的交界處,你可能會很奇怪, 為什麼八十年代的吉席街會有如此舊款的汽車在街上行走, 而路的左邊竟有水手,恍似六十年代的灣仔, 與堅尼地城的質樸格調毫不相襯,其實這是麥當娜的電影 "上海驚奇"(Shanghai Surprise)中的一幕.故事發生在1937年的上海, 由於當時中國剛開放, 外國片很難進國內取景, 故此全片沒有一個鏡頭在上海拍攝. 其外景都是在香港和澳門攝製而成











1958年位於蒲飛路末端的煤氣鼓, 左邊黑色屋頂的磚屋是牛棚











1958年位於蒲飛路末端的煤氣豉












八十年代位於東邊街的通泰行門市部, 當年通泰辦館是以經營"大火船"伙食起家















1924年位於域多利道的東華瘟疫醫院,現已重建為百年大樓,其拱門和基石則移放在附近的堅尼地城巴士總站的小花園內















位於堅尼地城巴士總站的小花園內的東華豆局的拱門和基












1974年從海上遠眺摩星嶺, 可見鐘聲泳棚和摩星嶺海邊的嚤囉棚










三十年代堅尼地城海旁, 電車正駛經荷蘭街,圖中的海傍和倉庫已不復存在















堅尼地城玻璃廠,它位於前東華瘟疫醫院所在地,六十年代重建爲聯邦新樓











三十年代堅尼地城海傍, 可見貨倉林立 











三十年代堅尼地城海傍, 可見貨倉林立 2











1969年德輔道西與堅尼地城新海傍











1923年從海上遠眺西環, 沿岸所見均是貨倉












1965年堅尼地城海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