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1,687,437

2016年10月2日 星期日

我哋留學嗰陣時



日前與朋友談起他那個現正在英國唸書的兒子,我問他有否掛念兒子,擔心他在那邊吃不飽,穿不暖?  他哈哈大笑的說 : "你也甭太落後了吧,現今通訊那末方便,我隨時可以和他WhatsApp , FaceTime ,差不多日日都見面,那用得着掛念, 擔心?".




想想也是,今時今日通訊如此發達,交通也甚爲便利,每逢大事大節如聖誕,復活, (暑假更不消說了),那管只有五七天的假期,父母們都會買機票讓寶貝仔女返港渡假.  子女若沒空,廿四孝父母便自己飛過去探親,當然這亦拜網絡發達,機票越來越平所賜。




回想八十年代我在英國唸書的日子,不禁喟然輕嘆,先不說自己是個窮學生,不敢亂花錢,何况那時候的機票相對於當年的物價來說甚為昂貴(一張在唐人街旅行社買的從倫敦飛返香港的機票盛惠四, 五千港元),那敢年年回港?老實說我在英國時連去其他城市也"就住就住",返香港渡假?簡直是痴人說夢.  暑假是我賺錢補貼生活費的高峰期,(平日我都會在周末打工,只不過暑假更為"狼死"而已).  我記得唸 undergrad時所做過的暑期工可謂包羅萬有,包括在酒吧當酒保,在餐廳洗大餅,在中式外賣店做收銀,在中餐廳當侍應,在麵包工場托麵包,以及在超市做雜工,誇張點說來是七十二行,行行做過.  你若問我是否如此缺錢 ,其實又不然.  老爸老媽是帶鋼盔行騎樓底的人,給我準備的錢完全夠交學費和日常的用度,只是我自己覺得既然暑假不回港, 閑坐宿舍心理上有點過意不去,所以才拋個身出來做而已(一笑)。 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候如此自虐式的打工賺錢,其實浪費了千里迢迢往赴彼邦留學的原意,我應該好好的趁此大好機會瀏覽的風景和了解當地文化,以及融入此地的風土人情.  說起來真有些慚愧,我是這次赴英探親,才有這個餘暇和心情去領受英國較深層次的人文風景.



話說回來,冷眼旁觀這一代年輕人出國留學,更有些今時唔同往日的慨嘆; 那年頭我們在外面唸書,過年過節去郵政局排隊打長途電話回家,往往要等上一個鐘才輪到自己講那三幾分鐘的電話,如此珍貴的時段,不得不講得很急,什麼東西都要匆匆忙忙一口氣講完, 又不敢加時,因為電話費太貴了(記憶中好像要十五至二十港元一分鐘), 電話講完了, 才發覺還有很多事情還沒有交待.   那時候的留學生,是真正要逗留彼邦幾年, 讀完書才能回港,美其名是學成歸來.  現在的小朋友在唸書期間不斷回港,便少了一份山長水遠的牽掛和朦朧感。



我當然明白,時代不同,經濟也發達了,條件優越不少,留學生的日子亦越來越舒泰,作為父母,當然希望孩子們日子過得好一點,故此不可能以從前的心態和傳統去理解; 年輕人要受苦,才能成材.  孩子大了是否有出色,與是否吃苦沒有必然的關係。當然你是否贊成這個說法是另外一回事了。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這也是不同的命運所致,我們那時候環境比較艱苦,難免要吃點苦,挨得辛苦一點,現在的父母受的教育既高,經濟條件也較寬裕,自然在力能所及的情况下, 爲子女提供最好的物質條件.  我想當年我的老爸老媽何嘗不是胼手胝足, 死慳死抵地的供我和弟妹留學? 父母心古今皆同, 只不過七, 八十年代經濟不及今天富裕, 留學生的環境相對較差而已 (不知怎地, 忽然想起老媽子的口頭禪 "仔女係嚟攞債嘅").  今日孩子們的起步點當然較我們當年舒服得多了,至於他們將來是否能成材,則要看他們自己的個人資質以及造化了.  

11 則留言:

  1. 想當年,所有留學生,不論貧富,都是一有時間都去做兼職,這才實際了解當地,如今,相反,鬦車,炫富,溝妞。留完學,除了張紙外,一切不知,不懂,有些什至連口語亦不能流暢!
    有老友HR招聘大專生,嘔血,又話留學呢度,果度,面試連英語對答都不過關!
    老鬼在上海工作時,招聘專業技術員,美廠方派人一同面試,那些又話澳大利亞,又話這,又話那的,一句講晒,唔知佢地留學果幾年,有冇講英語,攪笑。
    不幹兼職之過,(本來唔想講,本土大學生語言越來越低下,又是在港老友(包括我大兒的招工經驗)招工時所見,最慘就係已往香江太學府畢業生都是如此!)

    回覆刪除
    回覆
    1. 當時留學做兼顧,都發生過唔少趣事/瘀事,有機會在此和各位分享~~

      刪除
  2. 大佬懷舊,又憶起當年,那時候薪水不高(其實是低),派英時每日有額外津貼,不舍動用,留給妻兒,除了早餐有酒店包,午飯在工廠飯堂,晚上不敢消費,麫包汽水搞掂,一星期一二次去唐人街食碗燒味飯,或者那些Kabab,哈,等如加人工。

    回覆刪除
  3. 我記得當年洗大餅12鎊一工,中式外賣店就15鎊一工,算唔錯架拉~~

    回覆刪除
    回覆
    1. 當年的每天零用津貼,都係幾磅咋。唔過十磅。

      刪除
    2. 我那時就二十鎊一個weekend !
      而家各國都有好多華人,有華人社區圈子, 身在異國,只講中文都可以生存。

      刪除
    3. 一個 weekend 二十鎊?都算幾好pay 喎~~

      刪除
  4. 50、60年代出生一般承接上一代DNA,現今這一代已變種了,沒有香港那種情義和味道。

    回覆刪除
  5. 雖然我未曾到外國留學,但想起兒時還未有長途電話的年代,與身居異地的親人聯絡,除了寫信以外,還會寄錄音帶。一來聽聲音比較直接親切,二來可以全家人一起錄音,熱熱鬧鬧,一解鄉愁。

    回覆刪除
    回覆
    1. 您説得對, 留學後期, 老爸老媽每膈二,三個月便會寄盒錄音帶給我, 縷述近况及家中瑣事, 亦因爲如此, 現在想念他倆, 可翻聽當年的錄音帶, 聽聽他們的聲音, 感覺便好像他們在耳邊喋喋家常般親切~~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