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1,687,134

2016年10月26日 星期三

一生一世的 Beatles













早期的 Beatles 1











早期的 Beatles 2











後期的 Beatles













Beatles在1969年1月30日在 Savile Row屋頂作最後一次的公開表演



早前看了 Ron Howard 所剪輯的Beatles記錄片 "The Beatles: Eight Days a Week" (走過披頭的歲月),竟掀起了我對這隊經典樂隊的無限睱念。Beatles成立於五十年代末, 1970年正式解散,其活躍年期不足十年,惟其音樂,哲學以及為歐美流行樂壇所建立的典範可謂歷久不衰,即使在紛亂混沌的今日,聽不同年代的Beatles的音樂仍甚有啟發性.    紀錄片所見, Beatles到處少女們瘋狂吶喊,有些甚至興奮至昏厥,這在民風依然頗為淳樸而保守的六十年代來說可說是讓人甚為側目,但這亦說明,Beatles受歡迎的瘋狂程度,以及Beatles的音樂如何使流行樂壇, 流行文化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一句題外話,我八十年代初在英國看過一則漫畫, 裏面一個小孩對另外一個小孩說," Do you want to make your mom mad?  ask her who Beatles were.".   意即謂"你想不想讓你的媽媽發飆?問她誰是Beatles便可以了".   這個漫畫其實反映了八十年代Beatlemania 的一代已然結婚生子的現實.




説起 Beatles的電影, 他們在六十年代曾經拍過兩套以他們歌曲命名的電影, "Help",和"A hard days night", 而 "走過披頭的歲月"則是以紀錄片形式將Beatles在演唱會路上的歲月以影像方式呈現在觀眾的眼前.  前者("Help",和"A hard days night")有Beatles四子以第一人稱參演,內容的真實性(即各人在電影內的言行性格是否只是在飾演自已) 容或成疑,但在某個層面上那起碼是 Beatles在那個特定時刻親身向你說故事,故此彌足珍貴.




言歸正傳, 我記得第一次接觸Beatles的音樂,不是他們的原裝正版歌曲,而是星加坡口水歌王上官流雲改編自他們的 "I saw her standing there"(亞珍已經嫁咗人),和 "Can't buy me love" (行快啲啦喂)。  那時候我初接觸歐西流行歌曲,只覺得這兩首歌音律旋律輕快,歌詞又夠街坊,容易琅琅上口,後來有大哥哥跟我說那是改编歌,原曲來自一隊名為Beatles的英國樂隊,並介紹我聽他們的其他歌曲.  那已是1965, 66年, Beatles的樂風已變,不再是只識唱 I love you yeah yeah yeah的狂人樂隊, 而是改走更多元化,更探討人生哲理路線的音樂.  1967年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一碟橫空出世,完全顛覆了傳統流行音樂的秩序,大碟以概念形式灌錄和制作,全碟無統一風格,或者說根本以無風格爲風格. Sgt. Pepper's 一碟中我最喜歡的是歌曲是 "A day in the life", 此曲以音樂形式生動地描述一個平凡白領的無聊白日夢,取材大膽, 歌詞和配樂安排更是一絕,當然那時候我年紀還小,不懂欣賞和理解如此深奧的流行曲,然而驟聽之下,心底竟湧起一陣莫名其妙的興奮, 想不到流行曲可以這種風格編曲和唱出,感覺有如過山車般橫衝直撞, 甚是過癮,從此便與Beatles結下不解之緣。




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 Beatles , 有些人鍾情青春可人和感情澎湃的 She loves you 和 All my loving,或者是中期較内斂的情歌如 Yesterday, Here, there and everywhere 或 When I am sixty four.   你可能會更喜歡他們探討人生或者社會現象的Revolution, no where man, 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 又甚而後期較深䆳的let it be , Don't let me down.    Beatles便好想好像一席很豐富的自助餐,有簡單的的情歌,有對社會嘅控訴的摇滚樂曲,有辛諷,有哲理,也有温情, 總之各取各需, 包你一聽難忘。



回頭說 "走過披頭的歲月",電影本身沒有什麼獨特的風格,只是以平舖直敘的手法,用記錄片的形式將Beatles 1962至1966年巡迴演唱期間的片段重新剪輯, 呈現在觀眾面.   片中當然加插了大量 Beatles現場演唱的錄影片段,但請不要被 Beatles 的表演蒙蔽了眼睛,電影其實呈現了他們生活和思想的另一面; 譬如說他們在美國巡迴演唱,便產生了一場不少的風波;  話說1964年夏季 Beatles在美國南部各州巡迴演唱時, 因為不滿主辦單位要將黑人和白人的座位隔離,威脅要取消演唱會,主辦單位最後只能讓步,讓黑人和白人坐在一起欣賞演唱會.  Paul McCartney 對這件事的回應是:"我覺得這很愚蠢,你不能像是用對待動物的方式去對待其他人,這就是我們的感覺,這是英國人的感覺,因為,在演唱會上,在英國都不曾有過隔離觀眾,如果真有隔離,我們就不會在哪兒演唱"。 那可是六十年代,美國的種族隔離歧視仍然十分猖獗,黑人少年入場後竟發覺鄰座坐著個白人,大家可以一起為自己的偶像吶喊狂呼,我想那種感覺甚是奇怪特, 甚而是震撼的.  Beatles 沒有正式為種族隔離正式發過甚麼聲,然而他們的行動比聲音更為響亮。



另一個片段是John Lennon 因為說過自己比耶穌更受歡迎,受到宗教人士及社會的猛烈攻擊.  事緣他在1966年3月接受 Evening Standard(標準晚報)記者Maureen Cleave採訪時説道: "基督教會走的。它會消失和萎縮……我們現在比耶穌要受歡迎——我不知道誰會先走,是搖滾樂還是基督教".  由於反 Beatles 之風越吹越烈, 最後他不能不開記者招待會道歉.  但 John 不愧是 Beatles 隊中最聰明, 看事情看得最透徹的一員, 他的道歉技巧甚是高超, 與其說是道歉, 倒不如說是機靈的申辯,其大意說: "我從來沒有正式說自己比耶穌更受歡迎,這中間可能有些誤會.   我是指說一個流行的現象,如果我說電視機比宗教更流行,那你們是不是要摔壞你們的電視機?".  所謂道歉,其實把把一個新世代的現象很技巧的放在世人的面前,也讓人不得不承認和接受這個現實.  John不愧是 Beatles的靈魂,他往後倡導的政治和思想改革,至今仍影響著很多人.  遺憾的是他在八十年代初以四十歲的英年死於"狂迷"的槍下.  我在想,他今天若然在生,將會帶領著一個怎樣的社會改革?




其實要認識 Beatles,本片不是最好的門檻, 九十年曾經有套很詳盡的Beatles記錄 片 "  The Beatles Anthology" , 一套三張碟,外加一張bonus DVD, 把Beatles從組成到解散的每個時期都很詳盡的記錄下來的, 是Beatles迷們不可或缺的聖經.  "走過披頭的歲月"著重記錄他們巡迴演唱年代的點滴,當然觀衆們也可從這個環節窺探 Beatles四子的內心世界,畢竟他們那時候只是二十來歲的年青人,幾年下來密集的巡迴演唱讓他們身心俱疲,最後決定不再作現場演唱,專心留在錄音室灌錄唱片,如此才可盡量發揮他們的才華.  電影以1969年他們的天台即興演唱會  "Don't let me down"作結. 畢竟天下無不散之筵席,Beatles的解散有很多人歸咎於小野洋子的介入,但我總覺得,大家都不都已不再年青,人生觀以及思想性格的分歧越來越大, 加上各人有各自的音樂路向,分道揚鑣是必然的. 有聚必有散,與其勉強栓在一起,倒不如各自發展.  觀乎 John Lennon與 Paul McCartney日後的音樂發途徑迴然不同,便很好的證明了這個事事實。




如今, Beatles只剩下 Paul McCartney和Ringo Starr兩人在世,Beatles永不可能重組了,然而即使 John Lennon和George Harrison仍然在生, Beatles都不可能復合,原因是John Lennon在生時曾再三強調不會重組 Beatles,在他心目中 Beatles已是過去式.  但不打緊,我們還有影帶,還有DVD  ,隨時可以重溫他們的風采和音樂.  經典不死,也永不老去。 試問,你會認為 Hey Jude和 Long and winding road只是六十年代的歌曲嗎?



其實一生一世的,何只英女皇?還有永恆的Beatles。



4 則留言:

  1. 60年代因受披頭四影響,哥哥要我一齊留長頭髮,因此改變了下半生(喜愛音樂及電影 ).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想 Beatles 改變了很多當代, 下幾代人的思想和行徑~~

      刪除
  2. 有套講George Harrison的Documentary, 他也很有音樂才華,出過很受歡迎的大碟,只是當年光芒被蓋。
    一山不能藏二虎,可況是三 ?! "各人有各自的音樂路向,分道揚鑣是必然的" ----- 適合任何樂隊或組合。

    回覆刪除
    回覆
    1. George Harrison 的别號是"The quite Beatles", 性格比較內向, 但也有火爆的一面, 他曽在電視訪問中爆粗罵 Paul Mccartney 和 Yoko Ono, 另外在音樂事業方面 他的 "My sweet Lord"被人控告抄襲, 也讓他沮喪良久, 但我也很贊成你所説的, 他也很有音樂才華,其實他應該享有更高的身後評價~~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