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0年11月29日 星期一

一些五十年代的影像 (1)

 





喜歡五十年代, 很緬懷香港在經濟體起飛前那種恬



靜, 淳樸和悠閒的况味. 這輯相中有很多是關於教



會在漁村的活動, 早期香港的社會福利制度並不健



全, 教會扮演頗為重要的補充角色, 腦友們可以從



這些相中窺看到當年教會活動的點滴.







 







教會的外藉女教師












教會的華藉男教師













教會的外藉女教師在做輔導工作











有包浩斯建築風格的教堂










教會辦的成人硏讀聖經班正在上課 5










教會辦的成人硏讀聖經班正在上課 4










教會辦的成人硏讀聖經班正在上課 3










教會辦的成人硏讀聖經班正在上課 2










教會辦的成人硏讀聖經班正在上課 1










那時候小學生的營養與今天不可同日而語
, 一些學校在


小息時為學生提供牛奶以補充營養
, 而這些牛奶大多數


都是由
教會提供的 1










在瓦缸加個水龍頭
, 即成為方便易用的水缸, 虧她想得到










很面熟的學校
, 是否聖馬可小學? 2










大坑東路德會協同中學










一羣教師合照










兩位教師在研究課程 2











很喜歡穿旗的東方女性
, 那種韻味是穿甚麼名貴


晚禮服都顯現不出來的












五十年代的街頭











左方正在建築的是現在牛頭角的花園大廈, 右方告



示牌所在地便是現在的觀塘官立小學, 細看告示牌



上也寫著"建築學校的英文字樣". 牛頭角地鐵站也



是填海的地段







你見過這種卷帶式的
錄音機嗎?












五十年代的木屋
/寮屋區 2










五十年代的木屋
/寮屋區 1










五十年代的小男孩的經典打扮









一羣
小學生在上課 2










一羣
小學生在上課 1










兩位教師在研究課程 1










正在進行的海濱工程










那時候夜校在露天上
, 照明的僅以微弱的街燈 2










已被拆卸的天星碼頭大鐘
, 真可惜










那時候夜校在露天上
, 照明的僅以微弱的街燈街頭 1












五十年代由教會辦的街坊小學
, 學生們不用 (相信是買


不起
) 穿校服 3











五十年代由教會辦的街坊小學
, 學生們不用 (相信是買


不起
) 穿校服 2












五十年代由教會辦的街坊小學
, 學生們不用 (相信是買


不起
) 穿校服 1











石硤尾街巴域街聖方濟各堂











滲透著濃濃五十年代情味的街景 2













甚為繁忙的碼頭.  從大角咀櫻桃街海邊向南望油蔴



地避風塘. 當時尚未填海, 前邊是櫻桃街岸邊貨物



裝卸區, 遠處建築物是油蔴地至佐敦一帶市區.  左



邊貼著貨艇桅杆遠望見四座大樓處, 是接近窩打老



道的德昌街/德昌里. 最遠山脈連綿處則是香港島.



避風塘遠處船艇密集, 但前方海面由左至右很廣闊,



該處其實是油蔴地小輪來往旺角山東街至中環統一碼



頭的航道.









從遮打道眺望和平紀念碑和天星碼頭









那時候
小學生去旅行, 都喜歡先來張大合照, 我在虎豹別墅


也拍
過這樣的一幀大合照









避風塘一景










甚為恬靜的海灣 2










甚為恬靜的海灣 1










從山頂眺望中環
, 那時候最突出的建築物是匯豐銀行總行 2










從山頂眺望中環
, 那時候最突出的建築物是匯豐銀行總行 1










那會兒物質條件甚為匱缺
, 一間木屋都可成課室










村婦挑著柴枝匍匐而行










我懷疑這裡是羅湖橋










苦力挑著貨物踏著跳板上岸










五十年代的新界甚為荒蕪
, 很多地方仍是人煙稀疏的 2











五十年代的新界甚為荒蕪
, 很多地方仍是人煙稀疏的 2










小孩子在上聖經課 2









滲透著濃濃五十年代情味的街景 1










信義崇出版部
, 可有腦友知道準確地點?










教會聚會










小孩子在上聖經課 1










山邊木屋一景










以麻席和禾桿草搭成的教堂 2










五十年代的小女孩的經典打扮










以麻席和禾桿草搭成的教堂 1









山邊寮屋羣









有點歐洲况味的海灣.  九龍長沙灣向西南望向昻船洲


(
其右端現今已經與荔枝角相連), 左上方便是港島堅尼


地城的摩星嶺










騎在單車上的英姿










教堂內部










教堂外型










漁村風光










大合照










我猜教會在攪活動








32 則留言:

  1. 我諗現在小朋友未必相信是香港~~~,同佢哋講內地文川都有人信~
    睇返知道前人做了不少努力,荒郊野外都有小孩努力讀書,叻過晒D名校~~

    回覆刪除
  2. “教會辦的成人教育班正在上課 2 – 4”

    - 圖中各人衣著光鮮(穿西裝打領帶), 桌面有聖經, 應不是一般成人教育, 似是查經(硏讀聖經)或上神學課.

    回覆刪除
  3. The pictures showing HSBC are strange. There is a building to the left (west) that looks very much like the Bank of China, but that one should be to the right (east) of HSBC.

    回覆刪除
  4. St Mark's 聖馬可......好似喺筲箕灣
    但係果張好似石硤尾

    回覆刪除
  5. 我知道有一間聖馬可中學在筲箕灣,校址仍在。我二佬在該校讀中學。 想當年,每次北上,一到呢度羅湖橋>心震+腳軟。

    回覆刪除
  6. 我認得有部份是牛頭角和觀塘1950年代移山填海的情況。

    回覆刪除
  7. 滲透著濃濃五十年代情味的街景 3
    石硤尾街巴域街聖方濟各堂.

    回覆刪除
  8. 以麻席和禾桿草搭成的教堂 2
    會唔會係調景嶺?

    回覆刪除
  9. 美食醫生 - 許嫣2010年11月30日 晚上7:44

    我係80後,唔係好了解50年代嘅經濟社會現象。不過,我就好鍾意嗰個年代嘅 fashion !睇番以前d外國電影海報,d女仕都燙一頭波浪髮型,着高腰裙高跟鞋,豐胸纖腰表露無遺,好有 女人味 !

    嗰個年代, 男人有男人味,女人有女人味 ,雞有雞味,魚有魚味.........同依家真係好唔同喇!

    回覆刪除

  10. 有點歐洲况味的海灣
    九龍長沙灣向西南望向昻船洲 (其右端現今已經與荔枝角相連),左上方便是港島堅尼地城的摩星嶺.

    回覆刪除
  11. 左方正在建築的是現在牛頭角的花園大廈, 右方告示牌所在地便是現在的觀塘官立小學, 細看告示牌上也寫著"建築學校的英文字樣". 牛頭角地鐵站也是填海的地段.

    回覆刪除

  12. 從山頂眺望中環 , 那時候最突出的建築物是匯豐銀行總行 2
    ---------------------------------
    相片是反轉了,請看下圖正式影像:

    回覆刪除
  13. 從山頂眺望中環 , 那時候最突出的建築物是匯豐銀行總行 2

    從山頂眺望中環 , 那時候最突出的建築
    物是匯豐銀行總行 1
    ---------------------------------------
    相片是反轉了. 請看下圖正式影像:右邊中國銀行,左邊匯豐銀行,最左邊見現今終審法院所在的建築物.下邊是聖約翰教堂.遠處見告羅士打行的鐘樓,再遠的山脈是青衣島.右邊比較矮長的海島是昻船洲.

    回覆刪除
  14. 不知就裡!看過這篇分享後,"滿足和踏實"便浮現於腦海中!
    謝分享!

    回覆刪除
  15. 當年雖然貧困,但都融洽相處,樓上樓下好似一家人; 現在相對是富有得多,但就疏遠隔絕,即使對門而居,十年也不認識!

    回覆刪除
  16. 就是得來不易反而更懂珍惜

    回覆刪除

  17. 從大角咀櫻桃街海邊向南望 油蔴地避風塘 . 當時尚未填海,前邊是櫻桃街岸邊貨物裝卸區,遠處建築物是油蔴地至佐敦一帶市區. 左邊貼著貨艇桅杆遠望見四座大樓處,是接近窩打老道的德昌街/德昌里. 最遠山脈連綿處則是香港島.
    避風塘遠處船艇密集, 但前方海面由左至右很廣闊, 該處其實是油蔴地小輪來往旺角山東街至中環統一碼頭的航道.

    回覆刪除
  18. 美食醫生博友, >>>不過,我就好鍾意嗰個年代嘅 fashion!睇番以前d外國電影海報,d女仕都燙一頭波浪髮型,着高腰裙高跟鞋,豐胸纖腰表露無遺,好有女人味! 嗰個年代,男人有男人味,女人有女人味,雞有雞味,魚有魚味.........同依家真係好唔同喇! Well, I guess I would say I'm with your comments!

    回覆刪除
  19. 不是 聖馬可小學 ,是大坑東路德會協同中學

    回覆刪除
  20. 如果您認為資料正確,歡迎採用,以後都可以.

    回覆刪除
  21. 我家有很多爸爸50年代的家庭照片,但是都是黑白的, 我見過最早的彩色照片是70年代的, 為甚麽這些50年代的照片是彩色的呢?
    不知是不是有了顏色, 覺得照片上的人活生生的, 和現代很相近的感覺。 不像看黑白照, 永遠像隔了幾代的出土文物
    -----------------------------------
    另:50年代的香港, 完全就是第三世界嘛!

    回覆刪除
  22. To Blog主:很欣賞你的努力,我也是個愛懐舊的人, 早前也寫了一篇blog,貼了些老照片, 同新照片對比,不過不是香港啦 ( http://hk.myblog.yahoo.com/hobeibei/article?mid=750 )
    我覺得如果能在同一角度上,同一位置來重現舊地,新舊對比,讀老照片的趣味就更多了。

    回覆刪除
  23. 其時的外藉教士 ,確是幫了不少華人.
    首推者, 只君認為是杜葉錫恩女士.

    回覆刪除
  24. Recently she appeared in an ATV Prog and didnt appear to be in a very energetic status,
    這個節目, 只君也有看.
    見到杜葉錫恩女士的身體還不算太差, 真的打從心底高興起來.
    不過有一件事: 是只君一直耿耿於懷的,當年的觀塘區選舉..........

    回覆刪除
  25. 不 !
    只君的意思是 ; 杜葉錫恩女士於選舉中, 敗給了司徒華先生 , 是一件使只君不開懷的事.
    杜葉鍚恩女士一生為香港的低下層華人工作, 但得到的回報卻是.......
    只君實是替杜葉錫恩女士不值.
    .

    回覆刪除
  26. The pictures made me recall the past.

    回覆刪除
  27. 第13和14幅,都是同一所學校,只是角度不同。應該是大坑東的路德會協同中學。

    回覆刪除
  28. 第1張教會的外籍女教師 實為包美達教士(MARTHA BOSS) 現何文田包美達社區中心是紀念她而命名.據聞她於70年代在美國因交通意外而離世.

    回覆刪除
  29. 謝謝你的資料, 我想很多外藉神職人員/熱心義工早年在香港做了𣎴少好事,可惜今天知道他/她們事跡的人實在太少了~~

    回覆刪除
  30. "很有包浩斯建築風格教堂"實為前澳門羅保博士街側基督教堂 現已改為澳門國際銀行 圖左為前澳門法院大樓.

    回覆刪除
  31. 謝謝提供資料, 將按資料修改~~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