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07年12月2日 星期日

西營盤和石塘咀(2)






西營盤的面積比石塘咀大多了, 西營盤的界止是上環以西,石塘咀以東, 般咸道以北, 維多利亞港以南, 即大约由嘉安街至威利蔴街位置.   西營盤的 “營盤”是軍營的意思.  至於指的是誰的軍營, 共有两種說法:其一是海盗張保仔的基地, 其二是英軍的駐守地.  其實西營盤在香港開埠的歷史上有著甚為重要的地位. 英軍在1841年1月26日首次登陸香港島的地點便是西營盤, 位置為現時的水坑口街.


 1851年, 因為太平天國的戰亂, 大量中國難民湧入香港.  當時的港英政府為了安置這些難民, 著手開發西營盤一帶, 在原本從東往西走向的皇后大道西往山上發展, 開拓出第一街、第二街、第三街和高街(原稱第四街), 而這個住宅區的東和西分別以東邊街和西邊街為界, 將正街(原稱中正街)訂定為這個區域的中心點.  結果形成了一個“目”字形的街道規劃, 這也是西營盤在地理上的最大特點.  另外,  由於西營盤東端連接著南北巷, 容易取得海味雜貨,  所以這一帶亦順理成章地成為海味店的集中地.


 至於西營盤西端(與堅尼地城接壤部份) 的歷史較
為沉悶.  開埠初期, 香港的西區只是伸延至[西角為
止.  所謂西角是指西營盤及當時仍為石礦場的塘
咀.  過了石塘咀便是[卑路乍灣(Belcher Bay)].   堅尼地城有很以 Belcher 命名的地方, 如卑路乍街 (BelcherStreet), 卑路乍灣(Belcher Bay) 和寶翠園(BelcherGarden), 這是為了紀念當初主持測量和開發西環, 以及對早期香港防務有重大貢獻的英國軍官愛德華.卑路乍(Edward Belcher).  他是1841年在香港島的佔領角登陸的第一批英國士兵, 隨後加入英艦聖馬蘭號, 擔任測量工作. 其間參與了在卑路乍灣的山上一座被稱為[三炮台]的卑路乍炮台的工作, 此炮臺用以對硫磺海峽的防守.  炮台的地段於1950年代中改建為政府公務員屋的寶翠園, 現己改建為豪宅(亦稱寶翠園).


西營盤西端的大規模發展則沿於1880年卑路乍灣填海.  1870年代中, 香港第二次人口激增, 為了應付突如其來大增的居住需求, 當時的港督堅尼地爵士, 在遮打爵士 (匯豐銀行大班) 的響應之下, 在卑路乍灣進行填海工程, 工程於1880年代中完成, 名為 [堅尼地城] (即我所稱的西環), 新海岸線由卑路乍街伸展至 [堅尼地城海灣] 及 [新海旁], 大抵形成了今日堅尼地城的雛型. 


我與西營盤的關係比石塘咀密切得多了, 由於太平,真光等戲院都設於此, 加上很多同學都住在這區, 因此有事没事都會往西營盤鑽. 上了中學後, 由於學校位於般咸道, 下課後喜歡在附近流連, 所以我對西營盤的親切感僅次於堅尼地城.  我記得那時候課餘的聚腳點有: 飲茶吹水可以去水街的東南茶餐廳和正街的聯華茶餐廳 (上面堅道的莎蓮娜太貴了, 去不起); 想找動態一點的活動可以去高街的英皇佐治五世球場踢足球, 或者上第三街的社區中心打乒乓波; 有時候想找些剌激, 可以去水街口的單車舖租輛單車, 然後以一個鐘頭的時限來回華富邨, 這可說是我少年時代的驕人記錄, 我想那個年代中學會考若有單車科, 我準會拿個A, 然後再全情投入比賽, 也許成績會超越黃金寶, 起碼那時候黃金寶可能還未懂踏單車呢(一笑!)


順帶兩則題外話: 其一; 堅尼地城建成當初是被劃為工厰區的, 因此不少工廠包括玻璃廠, 麻纜廠及罐頭菠蘿廠都紛紛在此開張(直至上世紀80年代工厰大量北移之前, 西環仍有很多工廠大厦, 當然現在大部份己改建為住宅了).  1894年港島爆發疫症, 當局將玻璃廠改作 [醫廠] 以安置病人. 至於麻纜廠則於1960年代改建為老牌西環私人屋苑[聯邦新樓].


其二; 1897年為英女王維多利亞登位60周年的鑽禧之年, 當局剛好在那一年開闢了一條由堅尼地城經摩星嶺而至石排灣的道路,  因此順理成章地將該條道路命名為[維多利亞慶典道], 後來名稱縮短為[域多利道].  由於此路貼近海邊, 戰前起已有若干泳場設於此,  最著名的兩座乃是由[鐘聲慈善社] 及[金銀貿易場]所開辦的鐘聲泳場和金銀泳場,  這兩個泳場直至1971年才結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