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6年9月28日 星期三
1951年的月餅價單
網友安兄來函的補充資料: 送上憑記憶繪出來的往昔月餅盒, 大的多⻆型月餅盒就是你貼中所講鏡盒了,買的人多不會自用, 其實又係"送賄", 小長方型的多是買來送兒童的,內容有魚型,佛型,嫦娥型"月餅,伴以不同品種紙花花卉。 豬籠仔月餅,至今還在, 不過已經不是用竹來織了!又係一定插有紙花,當年最多用的是雛菊。
往昔月餅盒
1951年高陞酒樓的月餅價單
朋友傳來一張1951年高陞酒樓的月餅價單,越看越過癮,最後決定貼在博文和各位分享. 此月餅價單值得研究的地方着實太多了,隨手舉來有:
1. 月餅都有大小之分; 如一盒二十兩的五仁鹹肉月售價為六元四角 , 十六兩則賣五元二角 ,輕了25% ,價錢只便宜了18%.
2. 1951年香港的社會仍然甚為貧困,惟月餅的種類卻甚爲繁多,看得人眼花撩亂,很多月餅款式我都木宰羊,我相信即使做月餅的老師傅可能聽都未聽過; 如何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 西施醉月 (是否月餅裏面鹵入玫瑰露酒? 我很有興趣想知道裏邊是甚麽饀?)等. 憑空懷想這些月餅的真身, 已是件賞心樂事. 但話得說回頭,你不得不佩服那年代的人的文采,隨手都能為月餅嵌上如此浪漫,惹人睱想的名字.
3. 當年已有冰皮月餅的稱謂,如冰皮蓮蓉,冰皮豆沙等,以1951年的香港來說, 雪柜是件奢侈品,我想此冰皮不同於今日的冰皮也.
4. 胭脂花餅,鏡盒花餅又是何物?是否等於我童年時代的豬籠餅?
5. 鐵罐要加一元 ,合理. 當年物資緊絀,做個鐵罐成本不低,故此一般月餅均以硬紙盒盛載.
6. 以此價單觀之, 月餅這幾十年間的升值不算十分驚人,以雙黃蓮蓉月爲例, 1951年賣十元, 今天一盒雙黃蓮蓉月零售價大約爲二百元, 六十五年間僅升值二十倍而巳; 相對油炸鬼,六十年代初"仲係賣緊斗零一條",今天粥麵舖取價九元一條, 五十年間升值180倍. 當然這是因為以五十年代的物價來說, 月餅的售價超貴而已. 我記得老爸說他五十年代初來港打工時,工資每月不過一百大元 ,以每盒雙黃蓮蓉月餅售價十元來說, 那是個普通打工仔十分之一的月薪. 按今天的物價折算,一個普通打工仔月入一萬元 ,亦即說當年的月餅,折合今天的物價應爲每盒港幣一千大洋,不可不可為不讓人咋舌.
怪不得, "歲月神偷"一片中, 弟弟偷偷的供了半份月餅會, 為的便是想 "一個人食哂成個月餅". 月餅, 在那個年代, 是件可即而不可及的奢侈品.
2016年9月24日 星期六
西環憶往
網友Andy Lowe君在六十年代 (1963 - 1971)曾住在西環建文街,瀏覽敝網誌後頗有感觸,也讓他回憶起自己童年的西環歲月,遂按自己的記憶寫下 "西環憶往"一文,並傳予我閱覽. 現徵得Andy Lowe君同意,將文章刊登如後:
開宗明義,本文的"西環"定義比較狹窄,是指香港島海岸線西北端、環繞堅尼地城電車總站一帶的社區,西端以金銀泳場為止,東端止於北街,南端以卑路乍街為界,北端以吉直街為界。
在1970年代和以前,也就是筆者居住該處期間,西環只能算是比黃大仙徙置區好一點的窮人社區。當時的中產階級都會聚居在北角、銅鑼灣、尖沙嘴、跑馬地。例如金庸創辦明報初期住在尖沙咀,倪匡住在銅鑼灣百德新街,司馬長風住在北角繼園街,徐訏住在跑馬地。
那時提及西環,人們只會聯想到烏煙瘴氣的垃圾焚化爐、魚菜市場和屠房。焚化爐的二條煙𠧧像神主牌面前的二枝大臘燭,既不雅觀,亦嚴重污染附近一帶的空氣。(奇怪的是,港府卻把高級公務員宿舍和警察宿舍建築在焚化爐周圍,而無人提出抗議。當時的筆者也沒法想像到,不足20年之後,筆者居然在美國聯邦政府環保署總部的空氣部門上班。)
在方圓十哩的名利場,人們當然以家在高尚住宅區而自豪。 蝸居與"燒垃圾"為鄰,有乜野好寫?因此,當筆者讀到網民梁兄所寫的憶念西環的網誌和讀者們的熱烈反應,禁不住驚喜不已、感慨萬千。
作者梁兄既非名校出身,亦不是 IT 專業,居然以手寫板在網上為西環這個"準貧民窟"寫出多篇樸實、細緻、感人的文章。例如作者寫沒有受過正規學校教育的父母怎樣養育一家,付錢送子女到英國留學,作者兄長在19歲英年早逝,等等,讓筆者讀來,比讀沈從文寫湘西老百姓生活還過癮。
《西環的黃金歲月》對健文街一帶的小商店和小吃有這樣豐富生動、百讀不厭的描述:(引文一律是copy-and-paste, 保持原汁原味,不加改動。)
這邊廂的吉席街/建文街更是乖乖的不得了, 在不到二百呎的短短一截橫街上, 佈滿了不下十個流動熟食檔, 我記憶中有賣生滾粥的,車仔麵的, 明爐炒粉麵的, 糯米飯的, 以及我的至愛- 魷魚煎猪腸粉。
我對舊西環的一磚一瓦, 一樹一木都有很深的印象, 但緬懷最深的是爹核士街與卑路乍街交界的陳李濟,以及加多近街的漁市場. 事實上有那個在西環土生土長的孩子不對陳李濟有著依依不捨的感情? 走過陳李濟, 耳畔可隱隱聽到隆隆的機器滾動聲, 和濃濃的藥香味. 晚上回家時,總得穿過陳李濟,昏黃的街燈影照在藥廠的騎樓柱上, 感覺特別窩心. 我們這一代的西環友應該仍記得陳李濟藥廠門口有個熨衫檔,檔主是個帶著孩子的女人, 她只會在黃昏左右才開檔, 大概是怕繁忙時間做成街道阻塞的緣故, 又是一個自食其力的香港故事. 另外轉角位旁有檔賣雲吞麵的露天檔, 它的湯底特別鮮甜美味, 聽說檔主以秘方泡制, 别的雲吞麵檔無法比擬,可謂譽滿西環. 老爸偶爾晚上覺得肚餓, 會著我們往這里買個 "細蓉",找贖則可"落袋做下欄",如此温馨的往事現在想起來還覺回味無窮. 陳李濟藥廠現在當然已被拆卸, 並改建成一幢二十多層的住宅大廈聚賢逸居。
http://oceandeeop3000.blogspot.com/2015/09/blog-post.html
我最懷念的是長據在建文街口左邊的魷魚煎腸粉,以及位於吉席街與近加多近街交界處的生滾豬雜粥。
我對建文街口的記憶是起由我十歲時開始之三年內,每隔一段時間便由厚和街家步行至建文街,在此相片右邊窗囗外牆,放上一張高脚坐椅,牆上掛着一面殘舊長方型鏡,由一三,四十歲,文質彬彬之中年 "波記" 二毫子(後每年加一或二毫) 剪陸軍裝, 剪完後還送一粒椰子糖 。還記得飛髮時不時聞到陣陣由電車路吉席街及建文街之 "醴香酒莊", 由我小學同學司徒錦俊,錦信父親開的.
"滿佈車仔熟食檔的建文街"這地方也是童年很喜歡,我記憶中有燒臘飯檔,豬雜粉麵檔,牛雜粉麵檔,粥檔等等,冬天時有臘味糯米飯,材料新鮮又平宜,豬雜檔是相熟街坊,每次去光顧時她每次都免費加多一些豬雜給我,人情味濃.
梁兄對健文街的描述: 說起建文街,我最記得的車仔熟食檔是豬腸粉炒水魷魚, 它是一個奇怪的組合,但卻出奇地配合得天衣無縫, 你有試過嗎? "豬腸粉炒水魷魚"我有點模糊,我記得童年很喜歡吃魷魚鬚,這個小食可能失傳了,我們的童年有很多街頭巷尾的美食,現已經買少見少!很難找! eg.陳李濟旁的雲吞麵,豬腸粉炒蛋(用豬油炒)加芝麻&甜醬,婆婆賣的超滑蒸豬腸粉,爹核士街有幾個大排檔在晚上人山人海,有很多人吃消夜,開到晚上兩三點才收檔.
十分慚愧,筆者在健文街住了八年(1963-1971),只記得一些大、小商店,其餘街頭小吃毫無印象。 筆者有關健文街的回憶是:
從吉直街走進健文街,左邊的牆壁初時是只有一張椅子的理髮店(可能就是"波記"),稍後由一名青年電器工人佔用。電工日間開店,晚上架起木床,放下帆布覆蓋,像把英文字母A從上而下鋸開二份,斜線是帆布,橫條是木床,全家睡在大約五呎闊的木床上。初時只有電工和他的老婆二口子,不久便生下一個又一個的小孩。至於生了多少個,記不起來了。
街內的空地 (可能叫作"天井")由二名工人佔用,專門更新貨車後面的的載貨木板床。記得他們吃力地用手刨木,沒有電動工具。 健文街三號進口樓梯左邊堆滿了似乎屬於流浪者的家當,但是沒有見過流浪者在那裡逗留。
1962年,我們住在上環大道西十一號、對正水坑口和金華酒家的舊唐樓要拆建,家父從經紀處得知健文街三號三樓待售,帶我去"睇樓",發現該單位是聖經公會裝訂聖經的工場。工人們似乎不高興單位易主,反覆強調該處不適合作為住宅使用。結果我們還是花三萬元(相當於四千美元)買下,1963年遷進。(睇樓時,筆者尚念中一;遷進時,已是失學少年矣。後來知道,在中一班和筆者交替"考第一"的女同學於1973年在南加州大學獲藥劑學博士,由大一至博士,只需六年。令我欣羨。), 面積約四百平方英尺,沒有"梗房",單浴廁。廁所是痞廁。今天筆者的蝸居價值65萬美元,獨幢屋三層,室內面積三千平方英尺,雙車庫, 四個睡房,四個浴廁,地皮七千多平方呎。進門最觸目的是孩子的三角鋼琴。
晚飯後,我通常攜同愛犬從健文街散步到加惠民道(斜坡路)呂明才學校,往往碰到住在附近警察宿舎的朋友。 記得陳李濟藥廠外面、日間營業的補鞋佬和報檔,晚上營業的雲吞麵檔。
1975-76年七月,我住在健文街背後、卑路乍街179號6樓9座,八月來美國念書。讀者可以在網上搜索《殷海光政論集》和《殷海光書信集》。1963年,筆者輟學,在家追讀《文星》月刊、李敖、殷海光和羅素著作,和殷海光通訊。《 政論集》 於1971年離開健文街前完成,《 書信集》 則是1975年在卑路乍街短居時竣工的。可見窮書生在準貧民區也能做出好事來,也可以替梁兄的"西環的黃金歲月" 添加一個注腳。
1998年八月,我和太太曽到健文街故居"觀光",印象是"桃花依舊",連故居的鐵閘、柚木門、門鎖都保持原封不動,恍然如昨。
梁兄對西環的憶念和作者一家的經歷代表了1950-1960年代香港三百萬居民的傑出成果,印證了一個普世經濟現象:勤勞的老百姓可以自己建造幸福快樂的生活。 作者記述父母和親友每隔幾年便可累積足夠金錢購買較好的房子,步步升級,這同時也使香港整體富裕起來。其實,這不僅是經濟金融上的富裕,而且也是人文精神上的富裕.
2016年9月20日 星期二
意興闌珊話過節
不知是否心態問題,總是覺得現在過節的氣氛越來越淡薄了. 小時候有種感覺,以為節日是專為小朋友而設的,那年頭社會普遍並不富裕,我們更不是"有米之家",平日用度甚為慳儉,餐桌上的餸菜都是簡簡單的一個炒青菜,一碟炒豬肉或牛肉,另加個蒸蛋而已,唯一例外的是過時過節,老媽例必到街市買隻雞,一則用來拜神,拜完神後可用來祭五臟廟, 誠一舉兩得也. 另外亦會有燒肉,大蝦等佐膳,過年更是不得了,後期我們甚至有雞煲翅和罐頭車輪鮑片奉客,吃得人淋漓盡致的.
過節讓我最感到興奮的地方不止是好餸, 還有好心情. 老媽子平日待仔甚嚴,一般都沒什麼好臉色的,不罵人對我來說已是賺到的了,惟每逢過節她的面口總會較為寬容,我們便會趁機申請一些額外的零用錢,以及要求上街找朋友,看電影,一般情況之下她大多不會托手踭,有得食,又有得玩,過節當然是充滿歡樂氣氛了.
過節其實充滿着各式各樣的印記,這些印記,形象化一點是可説是"圖騰",而這些記憶通常都是與節日的儀式和食品有關; 如端午節便試過全家往香港仔在漁船上看龍舟競渡,中秋節在天台開筵賞月,盂蘭節燒衣,再在漁市場看表演給及焚化紙紥鬼王. 農曆新年更不用說了,燒炮仗, 穿新衣,𢭃利是,每樣每件事物,都彷如碑石般,深深的印在心上.
但自父母走後,一切都改變了. 沒有父母做中心, 感覺便完全不是那回事. 幼妹在香港的時候還好,每逢大時大節, 我們幾兄妹全家都會聚在舊居,團團圓圓的吃一頓過節飯 (不知是否想留住時光,我們仍遵從舊例,如年初一的第一餐食齋,年初三開年的習俗). 不自覺地,心中竟慢慢地將老媽的形象投射幼妹的在身上,她也成為家中的召集人,過年過節安排吃飯,以及與其他親戚朋友的聯繫點. 也許她是個女,自幼便受着老媽子的親炙,人情世故做得比較周到,比我這個大頭蝦好多了.
但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幼妹幾年前移民英國,這些傳統終究仍得結束,現在過節只能與幼弟一家在外面吃飯,感覺不期然有點冷清,寂寥. 幼妹在港時,她的孩子在旁喧嘩,感覺才實在,沒有小孩子的笑鬧,氣氛很寂靜,無趣,忽爾明白,節日是讓小朋友過的,跟小朋友過的,小朋友才是主角,而我不再是小朋友了.
奉勸各位一句,有幸能和家人整整齊齊的吃頓過節飯是天大的恩賜,請珍視這些聚會, 因為你不知道,明天,下次, 不一定所有人都來都會來,都能來吃這頓過節飯. 現代人不喜歡過節,是因為覺得太多繁文縟節,感覺很麻煩,很累贅,但想想,如果沒有了節日,生活便似乎更加無趣,沒有藉口讓一家人聚在一起熱熱鬧鬧的吃餐吃頓飯. 以我爲例,家人天南地北的各散東西,就連聚首見面吃頓飯得的機會也失去,活在當下,便要更加珍惜見面的日子..
不是傷感,也並非失落,人生如筵席,有聚必有散, 聚的時候請珍惜,散的時候也不必唏噓,不過節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畢竟馬齒徒增,心態和心境難免有異而已.
後記: 頃閱報章,得得知曾在仙樂飄飄處處聞 ( The Sound of Music) 中飾演長女 Liesl的女星Charmain Carr因腦退化而引發的併發症去世,終年73歲, 銀幕上的 Von Trapp Family 自此即雁行折翼, 無法全家團圓了.
Charmain Carr在仙樂飄飄處處聞 ( The Sound of Music) 中飾演長女 Liesl
2016年8月3日 星期三
西環- 惘然記
西環自港鐵西港島線通車後, 舊樓, 舊商店拆的拆,結業的結業,不到十年已面目全非, 此所以我所收集的西環照片,已不限於遠古年代 (即六七十年代)的老照片,而是涵蓋一切已淹沒的舊樓, 舊舖, 舊街景, 十年前誰會想到新中華會改建成 Im perial Kennedy,又或者卑路乍街尾段 (即新興酒樓的舊,舊舖原址)會變成Cadogan? 且讓我們從這輯不同年代的舊照回味昔日的西環.
1958年在鐘聲泳棚舉行的龍舟競渡 1. 我一直以為鐘聲泳棚只是游泳的場所,直看到這些照片後,才知道它被曾被用作舉辦龍舟賽事
1958年在鐘聲泳棚舉行的龍舟競渡 2
1958年在鐘聲泳棚舉行的龍舟競渡 3
1958年在鐘聲泳棚舉行的龍舟競渡 4
九十年代的堅尼地城屠房
六十年代颱風襲港,海水湧至岸上。這張照片是由堅尼地城新海旁望向山市街,圖中的貨倉早已被拆卸,重建成爲翡翠閣和南海大厦
這裡是1986年的吉席街與北街的交界處,你可能會很奇怪, 為什麼八十年代的吉席街會有如此舊款的汽車在街上行走, 而路的左邊竟有水手,恍似六十年代的灣仔, 與堅尼地城的質樸格調毫不相襯,其實這是麥當娜的電影 "上海驚奇"(Shanghai Surprise)中的一幕.故事發生在1937年的上海, 由於當時中國剛開放, 外國片很難進國內取景, 故此全片沒有一個鏡頭在上海拍攝. 其外景都是在香港和澳門攝製而成
1958年位於蒲飛路末端的煤氣鼓, 左邊黑色屋頂的磚屋是牛棚
1958年位於蒲飛路末端的煤氣豉
八十年代位於東邊街的通泰行門市部, 當年通泰辦館是以經營"大火船"伙食起家
1924年位於域多利道的東華瘟疫醫院,現已重建為百年大樓,其拱門和基石則移放在附近的堅尼地城巴士總站的小花園內
位於堅尼地城巴士總站的小花園內的東華豆局的拱門和基石
1974年從海上遠眺摩星嶺, 可見鐘聲泳棚和摩星嶺海邊的嚤囉棚
三十年代堅尼地城海旁, 電車正駛經荷蘭街,圖中的海傍和倉庫已不復存在
堅尼地城玻璃廠,它位於前東華瘟疫醫院所在地,六十年代重建爲聯邦新樓
三十年代堅尼地城海傍, 可見貨倉林立
三十年代堅尼地城海傍, 可見貨倉林立 2
1969年德輔道西與堅尼地城新海傍
1923年從海上遠眺西環, 沿岸所見均是貨倉
1965年堅尼地城海旁
2016年7月30日 星期六
那些不是離我們太遠的事 - 後篇
網友天涯皓叟 (下稱"皓叟兄") 瀏覽過區區的 "那些不是離我們太遠的事" 網誌後,掀起感觸,給我發了封頗長的電郵,訴說其頗不平凡的人生. 皓叟兄既以電郵形式回覆在下,想必是不想將其平生公諸天下,有見及此,我不打算此發表此篇電郵. 皓叟兄在縷述其跌宕人生之餘,亦旁及他的觀點及看法,尤其是對於近年人心不古,社會環境大變 (如恐襲頻仍, 極端政治組織及人物抬頭) 甚爲擔憂, 其結論是對現今世界的未來走向頗為悲觀. 閱畢後思潮起伏,本想以電郵回覆,惟考慮再三,仍決定將其中幾個重點抽出來,以網誌形式回答,順道拋磚引玉,也好收集各方君子的意見,誠為一舉兩得之便也.
皓叟兄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現今社會不獎勵,或者保護勤儉, 努力工作的人?如此下來,這世界還需要傳統上的堅守工作崗位,或者安於現狀 (在他眼中是傳承和穩定社會基石) 的人? 皓叟兄説得對,這年頭, 消失得最迅速和最徹底的,莫過於勤儉可以致富,起碼可以達致小康的傳統觀念. 六七十年代不缺只要死慳死抵,不怕吃苦,便會有機會出頭,甚至可以累積到一定數量的財富的個案. 八十年代我剛出身到社會做事時,仍不時聽到老媽子買完餸返來說; "街市某某賣菜婆/賣魚佬買咗樓". 那年頭買樓對一般人 (包括藍領和小販) 來說不是那麼遙不可及的事,只要肯捱,不亂花錢 (絶對不能去日本旅行,一笑), 狠狠地儲他三, 五, 七年錢,應可以夠錢付首期,然後每個月的工資/收入只要隨着通脹增長,負擔亦會隨之而慢慢減輕,再過幾年儲夠錢, 一次過將貸款餘額清還, 即便無債一身輕.
我們的父輩很怕欠債, 覺得揹債心裏很不踏實, 有能力一定要還清債務, 讓銀行的資產呈現藍字內心才感到安穩. 還記得嗎?那時候講的是勤儉可以興家,那是社會的集體信念; 恒生銀行那首唱到街知巷聞的廣告歌 "小莫小於水滴, 匯成大海汪洋 , 細莫細於沙粒, 聚成大地四方" 所宣揚的正是這個理念. 即使九十年代的匯豐廣告,賣的除了溫情外,仍然不改儲蓄可至安心的道理. 我最深印象的其中一輯廣告,是兩位老人家打開存摺,頃刻間萬度金光從存摺內射出來,這個廣告要傳遞的訊息簡單直接,你所儲存在銀行裏面的錢讓你感到穩妥愉快,但今天誰還會跟你談儲蓄呢?套用一句俗語, "講出嚟都被人笑". 今日電視最多的廣告是慫恿你借錢的財務公司, "幫你清咗啲咭數又可以放心消費", 今天的主調已從儲蓄, 謹愼理財變爲"先使未來錢", 為何如此? 下文再詳述.
今時今日,銀行的利息似有若無, 金融風暴後, 各國央行爭相放水,使錢越來越不值錢,其效果不就是打劫你口袋裏面的錢? 一般老百姓為了自保,被迫去做各式各樣的投資,手頭寬裕的投資者的首選固然是磚頭 (此所以香港樓價不論經濟環境如何惡劣,仍是高踞不下),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如此龐大的資金去買樓,於是乎,炒金,炒股, 買基金成了保值的另類途徑,但這兩三年股市大上大落,有多少人實際能從中獲利,又有多少人輸得焦頭爛額,相信散戶們都心知肚明. 此所以部份無錢/懶得投資的人恣意消費, 反正錢不斷貶值, 早一日花掉它, 比遲一日花掉它更划算, 能借錢消費則更妙, 今年借一百塊, 相等於明年還95塊, 何樂而不為 (利息則不在他們考慮之列)?
扯得太遠了,敝文其實旨不在與評論經濟或金融局勢,只是有感於現代人的悲哀; 在金融海嘯發生後,各國央行大力推行貨幣寬鬆政策的 "魔掌"下, 勤儉致富的想法依已不切實際,甚至已然死亡, 這是金融新常態所導致的恆常問題,且已成了全球的風土病. 退休人士 (若無持有與通脹掛勾的資產如樓宇) 拿着的現金每年實際以5至7%的速度縮水, 可謂欲哭無淚,但又能怎麼樣?以日本為例,首相安培晉三剛宣佈其最新的超級放水計劃,打算動用逾二十萬億日元增購資產, 美其名為加碼量寬,其潛台詞為量寬已到極限, 所以要推出量寬2.0版,然而從過往歷史得知, 超低息(日本已是負利率)和量寬根本解決不了經濟停滯不前的困局,那末,何時又會來個加碼量寬3.0 , 4.0版? 問題很明顯, 所加印的錢其實只是用來增購資產,包括擴大每年買債數量,以及投資在金融產品 (如ETF)上. 銀行體系内的資金無疑是增多了,但整體經濟仍然疲弱,銀行不敢也不願借錢予中小型商戶,只會將新增的資金投放在金融市場上,其結果是不管放水量有多大,實體經濟得益甚少,而真正得益者是那些懂得, 有能力以OPM (他人的錢) 方式在各衍生工具大賺特賺的 Market Maker. 最終的結果?錢流入強者手,造成富者愈富, 貧者愈貧的不公平現象,這也是歐美等發達國家近幾年反建制,反政治正確, 反精英的政治人物風頭越來越盛的主因. 老實說, 誰不想有個穩定而熟悉的政治環境?只是人們在溫水煮蛙的政治生態中活得太久,也越覺得水太沸騰,是時候要跳出這熱鍋了。現在民怨已達致 tipping point,不想不願也也得求變,觀乎美國大選,特朗普和桑德斯的崛起,正正是民族主義和貧富懸殊這兩個問題發酵成熟所致 (其中特朗普現象尤其有趣,也值得深究,看來美國選民寧可支持特朗普這個真小人,多於希拉莉這個偽君子), 今次不論誰當總統, 也再不可能迴避這些問題 (桑德斯的支持者在民主黨代表大會的哮叫, 希拉莉可以充耳不聞嗎?)
隨之而來是個很理所當然的問題;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我沒有水晶球,沒資格也沒這個能力去回答這個問題,我想信夠膽回答這個問題的,只有那些蛋頭經濟學家,或誇誇其談的政客. 在當前如此縱錯複雜的政經大氣候下,恐怕神仙也無法解決到多如牛毛的問題,何況是人? 我常在想,從前問題是通往改善環境的大門, 今天問題卻是通往九曲十三彎的迷宮的起點. 從前我們揑在手中的是各式各樣的資產,有希望, 有勇氣,也有守望相助的精神,這些武器讓我們披荊斬棘,越過高山越過谷,達至彼岸. 還記得六七年的暴動嗎?那時候人心之惶惶,社會信心之虚怯,較諸今日可謂過之而無不及,但大災過後,政府帶頭檢討問題,尋且在某個程度上承認錯誤,不足,從而推出一系列利民政策,安撫人民,社會逐漸安定下來,進而開展七, 八十年代的黃金歲月. 我無意將當年港英政府的施政和legacy 與今日特區政府作比較, 這樣做並𣎴公平, 有道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當年的港英政府可以實行行政主導, 幹起事來得心應手,社會反彈度甚低,相對於今日凡事政治化,政府推行政策時, 每毎受到立法會和民間團體的反對和制肘,故此兩者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我之所以舉這個例子,是想以香港相對上比較簡單的政治環境來闡述以下這個道理; 現今世界不管是社會,政治,抑或是經濟問題已經從可解決, 演變為很棘手以致進化成為今天不可解決的局面. 在解決問題上政府的態度和取向固然重要, 關鍵是,問題結構的複雜性如細胞分裂般增長,以致早超越了體制手段所能解決的範圍. 我這樣說不是危言聳聽,試問一句,歐美恐襲的問題能解決嗎?歐日經濟呆滯濟不前的問題能解決嗎?全球䁔化的問題能解決嗎? 只要不是鴕鳥, 誰都知道這些問題永遠解決不了, 這些死結除非來一次灌腸式的大清洗,如大衰退,如戰爭,方可徹底改變問題的現狀 (我没有説可徹底解決問題, 問題是永遠解決𣎴了, 即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剷除了法西斯主義, 卻又引發了東西方的冷戰 ). 所以,結論是,文明世界的藥方,只能把問題拖垮,讓問題越演越烈, 其垓心情況根本改變不了(民主制度讓政客上場主政四至五年, 換屆後爛㰙子與前執政者無關, 現任執政者則可將問題歸咎前任,總之各𣎴相干, 苦的卻是一般老百姓).
話太離題了, 還是回到為什麼現今社會不獎勵勤儉, 努力工作的人的題目上. 也許該公平一點地說,在現今資訊和科技如此發達的社會,不要說是從事勞力的藍領,即使是管理階層,抑或是專業技術人員如工程師,設計師等, 都將逐漸被越來越聰明的科技如自動生產線,人工智能等替代,於是乎, 不管你是誰, 不論你從事那種行業, 勤勞己不再是你的工作和前境的保障, 這是大氣候使然, 誰也不能怪責誰. 今天"勤"的定義與我們父輩所理解的"勤力"可謂差之千里,今天的勤應該是勤於動腦筋,以敏銳的市場觸覺去發展與現今世界(主要是與互聯網,資訊網絡, 用户消費模式)有關的業務, 這個勤才可望有回報 (其中成功的表表者, 遠有 Bill Gates, 近有Mark Zuckerberg) . 傳統的勤己被淘汰,不管你工作有多努力,多肯吃苦, 只要你没創意, 都只會逐漸沈淪下去. 放眼世界,中產生活質素日漸下流化,原因很簡單,他們的收入被超級量寬蠶食,以至根本追不上真正的通脹,(不要信政府的通脹數字. 與你荷包息息相關的開支如樓價,午膳,子女學費等才反映真正的通脹, 問問自己, 這五, 七年間這些開支增長了多少? 你的工資和收入又增長了多少?). 傳統上他們是最勤奮的一群,在七,八十年代,這班人只要克勤克儉的捱個二,三十年,今天應已上岸,問題是今天的八, 九十後,他們錯過了香港甚或是全球 (除了中國) 的黃金歲月,其收入難以大幅超越開支, 在高消費的環境大,只得在社會上浮沉,找不到着力點. 此中成因多籮籮,歸根結底仍是金融和經濟結構泡沫化,實體經濟萎縮,新經濟(有時候水份太多) 又不能支撐整體大局所致. 在實體和新經濟(又稱虛擬經濟)未取得平衡之前,我想這個情況應該會繼續,甚至惡化下去. (我想不到新經濟如何能夠提供足夠工作崗位予現有的勞動人口, 那些被淘汰的人如何轉型? 其情况和工業革命後大量工人失業如出一轍. 唯一不同之處是, 那時候科技仍未發達, 很多東西仍未發明, 這些東西如汽車, 雪柜面世後需要大量人手生產, 從而吸納了大量工人, 尋且出現勞工短缺的現象,使很多本來從事耕作的農夫走向城市,將資本社會和制度推向高峰. 今天不論民生和商用的 "用具" 已發展至至極, 加上自動生產線越來越普及, 勞工市場著實不容樂觀). 這是現實,不管你喜歡或接受與否, they are here to stay,但,起碼,我樂於見到新一代的 "勤奮者"(即勤於用腦,敏於洞察時勢)能成功, 這比那些靠政府放水炒賣暴富的,讓人服氣得多了.
2016年7月23日 星期六
那些不是離我們太遠的事
前幾天天色昏暗,尋且下起暴雨來,街上行人紛紛撐起雨傘,在熙來攘往的人群中,乍見一個穿着膠布雨褸的小孩,她穿的不是什麼卡通人物的雨褸,而是六七十年代以暗啞黃色膠布剪裁而成的傳統雨褸. 看着,思緒飛翔回到小學時代的雨天,那年頭沒有小童雨傘,而縮骨傘是可即而不可及的奢侈品,下雨天一般小童都是穿膠雨褸的,雨褸比雨傘優勝的地方是不需要用手撐起雨傘,可賸出雙手拿東西,更有甚者在狂風暴雨期間你不用拿雨傘和強風搏鬥 (其最終結果是雨傘壯烈犧牲); 但雨褸有幾個問題,一是一般的雨褸只長可及膝,在滂沱大雨期間,膝蓋以下的地方定必盡濕,有時候穿得不緊密,或又或者要連着書包一起穿,那雨水便會從隙罅中滲入,人便會全身盡濕. 然而雨褸的致命傷在於焗,雨季通常在夏天,香港的天氣甚是濕悶,微雨天穿着雨褸,比焗桑拿還要辛苦. 傳統的膠雨褸質地比較厚,穿着身上跟人一起擠巴士,當年巴士又有沒有冷氣,逼沙甸魚期間,穿着雨褸,一程巴士下來全身冒汗,不必淋雨也全身濕透. 現在的小朋友下雨天都用色彩繽紛的小雨傘,交通工具都有空調,跟我們當年比較真不可同日而語.
其實膠雨褸消失在我們的眼前僅不過是十多二十年的光景,但時代步伐迅似光速,很多童/青年代的日常事物今天已去無蹤影,以下的事物你又有多少印象,多少記憶?
* 電話薄; 我記得,直到八十年代,電話公司每隔兩到三年便更新電話簿,每次我都得專程往上環清風街換領中心,領取三本非常沉重的電話簿; 一本是香港,一本是九龍及新界區,最後一本是商業黃頁分類電話薄
* 拍拖報; 舊時茶樓門口例必有一個報紙檔,有些大茶樓甚至左右逢源, 即門口的左邊右邊分別都有一個報紙檔, 方便茶客上茶樓之前買報紙歎. 七十年代以前熟客是可以換報紙的, 其做法是顧客上茶樓前先買一份報紙, 待飲完茶後以手上的報紙免費換取另一份報紙. 我小時候很是好奇, 那份已被人看過的報紙報販是否會當嶄新的報紙出售? 此外,報紙檔在下午三, 四點鐘左右 (晚報出版前) 便會將兩份報紙摺疊在一起, 以一份報紙的價錢出售, 以達至盡快清貨的目的(因為很多報紙是不能回紙的) , 行内稱之爲拍拖報 .
* 酒樓以廣播呼叫茶客聽電話; 在沒有手機的年代,人們會打電話到酒樓找茶客,接待員接到電話後便會在擴音器呼叫,謂有電話找某某,並請他按那條線聽電話
*去士多借電話打, 飲支汽水
* 放工買份晚報返屋企歎
* 年青人聯群結隊去涼茶舖飲酸梅湯, 火麻仁(年青人不喝涼茶), 睇電視和聽點唱機
* 全版電影分類廣告
* 電視機租賃; 八十年代之前,電視機被視爲奢侈品,不是一般人可以負擔得來, 除了分期付款外,供應商為了促銷, 更提供電視機租賃服務,其優點是用戶可以隨意更換型號,我記得謝賢和狄波拉便曾賣過電視機租賃的廣告
* 將鎖匙擺喺隔離屋或者相熟鋪頭; 那年頭人情味特濃,人與人之間彼此信任,以至於他們會把屋企的後備鑰匙放在隔離屋或者相熟鋪頭,以便若忘記帶鑰匙時,可以隨時取得備用鑰匙,我記得母親長期把一套後備鑰匙寄存在爹核士街"全安紙紥舖", 貪其夠近夠方便, 當然, "信得過"是最重要的因素
* 街頭寫信/報税檔; 六, 七十年代的人的識字率不高, 加上很多人都有親戚和家人在大陸, 所以需要幫襯這些"衆人秘書"寫家書. 今日環境大變, 絶大多數寫信佬均已退休, 僅餘小部份以提供報税/代填寫申請表格服務維生
* 餐廳酒廊有駐場歌手獻唱
* 傳呼機; 八十年代傳呼機剛開始流行, 但初期仍只是小衆的玩意, 那年頭有部傳呼機是"身份象徵". 我記得其時在酒樓飲茶¸忽爾隣座BB聲大作, 機主即站起來問茶博土 "邊度有電話? 我要覆 call". 盡顯豪客風範
* 廿四小時相片沖印服務
* 因為沒有手機,所以約見面的時間不能隨便更改, 我便試過因爲言語上的誤會, 和朋友各自在同一幢大厦的不同門口枯候了整整一個下午, 最終仍是見不著對方, 這在手機泛濫的今天真的不可思議
* 到影帶出租店租錄影帶回家看
* 用手寫信, 交筆友
*用卡式錄音機從電台節目中錄下自已最喜歡的歌曲, 但每次都會錄到DJ的聲音
* 捧著超重的卡式錄音機去旅行
* 用VHS 錄影機錄下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 以便可以隨時翻看 (頃閱報章,得知全球目前唯一仍在生產VCR錄影機的製造廠商船井電機將於今年內停止製造VCR錄影機,這意味著VCR錄影機將正式成為歷史)
2016年7月16日 星期六
在香港取景的西片之《香港風暴》(Hong Kong)
香港在二戰以後以至八十年代初經濟起飛前,西方人一直都視之爲中國的另類代名詞,或者是紅色中國的縮影. 其時由於共產黨鎖國,外間對中國認識不深,尋且有種深不可測的神秘感,故此往往以香港為獵奇對象. 這段期間,不少西片都來香港取景,這些西片的內容雖各有不同,但主題都萬變不離其宗,即是把香港塑造為冒險天堂,以致將香港作為跳板, 讓片中的主角進行英雄式的冒險行動. 這些電影的風格很符合四十至六十年代荷里活以至整個美國的厭共/恐共情緒,故此可謂屢拍不爽 (威廉荷頓那兩齣經典愛情片除外, 即使如此, 他與珍妮花鍾絲在1955年合演的《生死戀》(Love Is a Many-Splendored Thing) 亦不能完全倖免, 雖說是愛情片,其故事內容仍離不開中國當時的政治環境,也無可避免和中國扯上關係,片中威廉荷頓將所飾演的記者最終死於韓戰, 隱然怪責中國援助北韓, 導至電影以悲劇收場). 我曾在敞博客中撰文介紹奇勒基保 ( Clark Gable ) 的《江湖客》( Soldier of Fortune), 但其實在香港取景的荷里活電影又何止這三幾齣,隨手舉例的有 Orson Well, Curt Jurges 的的《港澳渡輪》( Ferry to Hong Kong), 和Steve McQueen的 《聖保羅砲艇》(The Sand Pebbles),以後有機會將會爲你逐一介紹. 今天率先上場的是美國前總統郎奴列根主演的《香港風暴》 (Hong Kong).
《香港風暴》(又名《香港盜寶案》) 英文原名為《Hong Kong》, 派拉蒙製片廠(Paramount Pictures) 出品. 1952年在美國上映 (1961年易名為《 Bombs Over China》在美國重新發行, 惟片中從沒有炸彈爆炸的場面, 改名為《 Bombs Over China》, 相信是爲了吸睛的綽頭罷). 本片由路易斯佛斯特(Lewis R. Foster)執導. 男主角是郎奴列根(Ronald Reagan), 女主角是費蘭明 (Rhonda Fleming) , 配角有尼格爾布魯斯(Nigel Bruce), 值得注意的是片中甚爲搶鏡的童星 Danny Chang,他1947年生於中國,曾演過不少荷里活電影, 如《 Battle Circus》 (1953), 《 China Doll》(1958) 等,而影帝李馬榮 (Lee Marvin) 亦是本片的配角之一.
本片的佈局和故事和早前我曾介紹過的江湖客甚為相似,男主角都是浪跡江湖的風塵浪子(本片男主角則是一名美國退役軍人), 在因緣際遇之下來到中國/香港,遇上女主角(一位美麗的紅十字志願者),男主角出於正義感的驅使而出手相助,終於完成艱巨的任務 (拯救孤兒逃離中國, 並且奪回價值連城的雕像), 最後尋且捧得美人歸. 故事是老掉大牙的五十年代的情節,現在看來當然有點無稽可笑,但不要忘記那是六十多年前的電影,那時候觀眾都愛看英雄救美,大團圓結局的電影,由於電影以中國和香港為背景,當然少不了一份大美國英雄主義拯救世人的優越感了.
電影是“B"級制作, 預算費不高, 看得出影片絶大部份是在派拉蒙製片廠拍攝, 其中加插一些香港的實景, 這個安排其實已算不錯的了; 1955年華納電影公司拍攝的《血巷》 (Blood Alley)( 由John Wayne, Laura Bacall主演). 故事説尊榮飾演的船長帶領一群難民駕船自廈門逃至香港,全片拍攝於加州不在話下,最後船駛入香港海港的一幕,竟以模型和長鏡矇混過去, 整齣電影無一格菲林是在香港拍攝, 可謂慳水慳力之極.
言歸正傳,《香港風暴》的一大看點, 是男主角Jeff Williams(郎奴列根飾演) 的扮相, 與 Harrison Ford (夏里遜福)的 Indiana Jones甚為相似, 你甚至可以説Jeff Williams是Indiana Jones的原型, 若將本片與《魔宮傳奇》(Indiana Jones and The Temple of Doom) 比較, 便會發覺很多雷同的情節, 如男主角的衣飾(牛仔帽, 皮夾克), 而Jeff Willaim 雖然不會攜帶皮鞭,也不是考古學家,但同樣是身負保護美女和小孩, 以及無價藝術品的重責, 過程中還少不了和幾個壞人周旋。當然我不相信《魔宮傳奇》抄襲《香港風暴》, 畢竟這類型的情節遍地皆是, 我只是覺得, 列根的造型, 比夏里遜福更酷而已.
《香港風暴》的電影海報 1
《香港風暴》的電影海報 2
《香港風暴》的電影海報 3
《香港風暴》的電影海報 4
開場字幕 1
開場字幕 2
片中的香港實景, 灣仔盡收眼底
鳥瞰中環
石板街
皇后大道中, 右邊是中環街市
不知名街景 1
不知名街景 2
街頭衆生相 1
街頭衆生相 2
街頭衆生相 3
街頭衆生相 4
女主角坐在黃包車上穿過鬧市
男主角列根出場, 其造型是否很眼熟?
男主角列根 1
男主角列根 2
列根這個造型甚是有型有款 1
列根這個造型甚是有型有款 2
片中飾演裁縫的𣎴知名配角
男主郎奴列根和女主角費蘭明 1
男主郎奴列根和女主角費蘭明 2
男主郎奴列根和女主角費蘭明 3
男女主角和小演員 Danny Chang (戲中的名字是Wei Lin) 1
男女主角和小演員 Danny Chang 1
男女主角和小演員 Danny Chang 2
男女主角和小演員 Danny Chang 3
列根和小演員做對手戲, Danny Chang 甚為趣緻可愛 1
列根和小演員做對手戲, Danny Chang 甚為趣緻可愛 2
列根和小演員做對手戲, Danny Chang 甚為趣緻可愛 3
女主角和小演員 Danny Chang
小演員 Danny Chang頗惹人憐愛
智擒壞蛋
大功告成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