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1年5月26日 星期三

我與歐西流行歌曲的情緣 (1)

 

近來喜歡在網上瀏覽一些關於6 , 70年代的網頁以及網站,原意當然是重溫一些那個年代的歌曲和情懷,老土一點都要這樣說,那年代的流行音樂的內涵及質量絕對勝於現今樂壇。我明白,  小朋友們會說,像我這樣的年紀,口味,怎能融入今天的音樂世界?這個我承認,你叫我怎可能從Hip Hop, Rap這些毫無韻律和音樂感的歌曲類型裏面找到共鳴?(正如某網友給我的電郵中自嘲道: I am officially " They don't make music like this no more" age).  當然年輕人也可以說我追不上潮流,正如我年輕聽歌的時候,怎可能會喜歡二, 三十年代的Swing和Big Band Music一樣。我無意在這個題目發展下去,否則再多寫幾個Blog也不夠,回歸正題,近日在這些網頁經常提起一個問題:有那首歌現在一聽起來仍然讓你會感觸落淚?我幾經思索,發覺其實不只一首,有很多首歌都可以觸動自己的神經, 只要前奏音樂一起,便會陷入深深的情感交集(說落淚可能誇張一點,都什麼年紀了,還會這麼容易流淚嗎? ).   應該說是這些歌曲擁有敲打自己靈魂的力量,隨手拈來的有Carpenters的 A Song for You, Elton John的Your Song,Linda Ronstadt 的Long  Long Time, Simon and Garfunkel 的Sound of Silence,Bridge Over Trouble Water, Bee Gees的Holiday,Black Finger的 Carry On Till Tomorrow , Beatles的Let  It Be,John Lennon 的Imagine, Rolling Stone 的As Tears Goes By, Joe Cocker的 I shall be released, Led Zeppelin 的Stairway to Heaven, Eric Clapton 的Tears in Heaven, Gerry Rafferty的Baker Street 等等, 等等。然而,我對某些歌曲的獨特感情,並不一定源於其優美的旋律,或歌者天籟的聲音,有時候歌曲便好像戀人般,只要是在對的時間,聽到對的歌曲,便恍如觸電般著迷, 終生相許, 所以也可以說,我和那首歌有著特別的緣份,邂逅之後便無法捨離; 正如前文所說的, 在收音機聽到Simon and Garfunkel 的的El Condo Pasa,或是在Party聽到Bread 的If,竟久久不能自已,都是這個原因.  其實旋律優美,悅耳動聽的流行歌曲恍如恆河沙數,粗略估計我喜愛的英文歌曲不下二, 三千之數,要逐一談論恐怕要另開個專欄去細細道來才成, 而其中部份我有特別深印象的歌曲,並不因為它們特別突出,只是因為我在某個特別時空聽到這首歌,於是每當這首歌響起的時候,腦海裏面便會湧出當時的人和地,最重要的那些已然逝去的情景和感覺。正如那些懷舊網站裏面經常說的一句話,"A song brings back a thousand memories".  



下面列舉幾首我有特別感覺的歌曲,以及和他們邂逅的因由,我相信同齡的網友諸君們也有類似的經驗吧。



(1)  Donny Osmond的Twelve of Never


大約是讀中三, 四期間, 有一天下午我在屋企樓下的士多買東西,順便喝支汽水,忽然收音機播出這首歌,我站在那裏,拿着汽水,深深的被這首歌的旋律吸引著.  Donny Osmond唱這首歌的時候大概15,6歲上下,歌喉是軟綿綿的,配上簡單但甚為柔和的伴奏,甚易入腦.  我至今仍記得, 那其實是個甚為炎熱的下午,但誇張點說,沉醉在歌曲的旋律內,我一點也不感到汗流浹背,只是有種輕飄飄的被托在半空上的感覺,自此便多留意Donny 的歌,頗喜歡他的輭情歌如Love me for a reason, Go away little girl, Puppet love,  也喜歡他和妹妹Maria合唱的Morning side of the Mountain (其實這些歌曲都很商業化, 沒甚深度和內涵, 喜歡, 很大程度只是愛人及曲而已).  後來看到他的MV,也喜歡上這個明唇皓齒的男孩(我是男孩也喜歡他,你可以想像女孩子對他的瘋狂程度).  然而成年後Donny Osmond沒繼續大紅大紫,演藝路上的發展,相比差不多同期出道的Michael Jackson來說,可為甚為遜色,但在人生路上,他正常地結婚生子,有美滿的家庭,在這方面他可算是個贏家(早前我寫過一篇網誌比較兩人的人生路的網誌,寫完竟有種莫名的唏噓感).


Donny Osmond

若想欣賞這首歌, 可按以下連結:

https://youtu.be/T4NZYHxgpog



(2)  Sandpipers的Come Saturday Morning


有年夏天約了幾個朋友去淺水灣游水嬉戲,朋友帶了一盒自製的錄音帶,裏面便有這首Sandpipers的Come Saturday Morning.  那天我們很早便到海灘,天氣也不算太酷熱,躺在沙灘上,在差不多迷迷糊糊睡着的當兒,耳畔忽然傳來懶洋洋的歌聲,訴說的也是一個抒懷的星期六早晨,歌曲恍如淙 淙溪水流過心弦, 套用一句現今的說話,心情頓然放空, 感覺世界從沒有如此靜謐, 美好.  現在我每次去海灘,踩在涼涼的海水中,心中都不覺哼着這這首歌,宛然又尋回中學時代無憂無慮的情懷.  


The Sandpipers

若想欣賞這首歌, 可按以下連結:

https://youtu.be/yMOp7g72apw



(3)  Rolling Stones的Angie


我有個同學住田灣,中學的時候我和他感情很好,所以我三不五時的便會趁去華富邨圖書館溫書之便上他家玩.  他是一個比較前衛的青年,說得直接一點便是當年的阿飛.   他住的是田灣公屋,家境當然並不富裕,卻不知何故很早便買齊整套Hi-Fi,所以我上他家的時候經常拿他的唱片播放來聽,他比較喜歡一些Rock and Roll的heavy music,譬如Rolling Stone,The Who,  Deep Purple, Pink Floyd, Slade, Led Zeppelin 等,但我對太嘈吵的音樂沒甚興趣,有一天我隨手拿起一隻Rolling Stone的唱片,竟然在眾多 振耳欲聾中找到一隻難得的慢歌,Angie.  其實Rolling Stone偶有慢歌,而且都是絕世佳作,譬如As Tears Goes By, Ruby Tuesday, Time is on my side等.  讓人覺得驚喜的是,這些充滿柔情蜜意的情歌,Mike Jagger用他畧帶沙啞而粗獷的聲音唱來,卻另有一番韻味,他不像是在唱情歌,更多的是在訴說一個故事,一個叫Angie的女孩子.  有說Angie是朋友妻,也有說是他一夜情邂逅的女孩子,不過這並不重要,歌曲的首要作用是感動人心,不管如何,我寧可相信,在作曲的那一剎那,唱出這首歌的那短短幾分鐘,他的感情是真摯的,既蒼涼又無奈.  As Tears Goes By是對年華的流逝的感歎,而Angie則是一刻真情嘅流露,幾十年後, 兩首情歌都成了不朽的 經典.  


Mike Jagger

若想欣賞這首歌, 可按以下連結:

https://youtu.be/RcZn2-bGXqQ



(4) Percy Faith and his Orchestra的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


這首純音樂其實是同名電影天涯何處覓知心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的主題曲,由Percy Faith and his Orchestra演奏。我其實是在看電影的時候才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曲。天涯何處覓知心其實是一套非常灰暗深沉的電影,故事大要是敘述主角John Singer(Alan Arkin飾演) 任職銀雕刻師,  由於天生聾啞,為人甚為自卑,而他唯一的朋友Antonapoulos是個精神有問題的啞巴, 住在精神病院, John每隔一段時間便去看探望他,並給他帶一些朱古力,如此兩人相相濡以沫,也為John帶來一些生氣  .  John雖然天生殘缺, 但卻經常幫助身邊的人, 與此同時他對包租婆的女兒Mick 產生好感,卻因自卑無法鼓起勇氣表白,John因此感到很沮喪, 接踵而來的壞消息是朋友死去,他受不了如此多重打擊,唯有以槍自戕.  John Singer生是個孤獨的人,死時亦藉藉無聞, 天涯何處覓知心完全道出主角的心情,John 死後,Mick 𢹂備鮮花掃墓, 悲慟的問道:“他為什麼這樣做?” 年少無知的Mick,又怎會明暸John的孤寂和絕望?電影就播放時,主題曲在不斷響起,那首哀而不怨的弦曲,靜靜的流遍整部電影,散場後散場後我罕有地坐在那裏,感受着那絲絲餘韻,也似乎為自己年青燥動動的心靈,喝一口清泉.  其實Percy Faith and his Orchestra還有另外一首經典的電影插曲 Summer of 42,,但Summer of 42洋溢著夏日慵懶的風情,而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卻有種深沉的哀傷和無奈,閉上眼, 你竟可細味到主角的孤獨和寂寞.


Percy Faith

若想欣賞這首歌, 可按以下連結:

https://youtu.be/GghfCgeKRms


(5) The Archie 的Sugar Sugar, Tom Roe的Dizzy, 以及  The Rubettes 的 Sugar baby love



三首Bubble Gum Music都是70年代開party的必然之選,前兩者稍為舊一點,應該是60年代的作品, 後者則為 70年代.    70年代開Party,一般都會播這幾首歌來搞熱舞池,這類型的歌曲的特色是節奏明快,歌詞容易琅琅上口,用今天的言語來說便是洗腦神曲,甫聽開頭的幾個音符,大腦便會自然的釋出多巴胺,讓你融入歌曲,跟着便會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總之便是"坐唔定".  三首Party神曲之中我更喜歡前者,一開始的時候幾個音節,夾雜着近似拍手的節奏,讓人感到很興奮,也有種很歡娛的感覺,另外Rubettes 的 Sugar baby love,曲首的假聲很能振奮神經, 主音歌手Paul Da Vinci更有點 Sexy Evil 的味道,看Sugar baby love的MV,Paul厚厚的嘴唇,有點類似Mick Jagger,活脫脫便像個壞男孩,當他用獨白唸出People, take my advice, if you love someone, dont think twice。男孩們都幻想自己是那個壞男孩,用自以為性感的嗓調去挑逗女孩,唉, 十五六歲的少男情懷,便是這麼單純, 可愛.  


The Archie


若想欣賞Sugar Sugar, 可按以下連結:

https://youtu.be/TSP0e5rXUl8


The Rubettes


若想欣賞Sugar Baby Love, 可按以下連結:

https://youtu.be/HxsNy4NoZUs




50 則留言:

  1. 首首名歌金曲,歐美軟實力無處不在,深入民心。

    回覆刪除
  2. 自從80年代DJ團伙名義上鼓吹扶植「本地」樂壇,實則與本地唱片公司利益輸送開始,中文電台已鮮有播放歐西流行音樂。
    但諷刺地,80年代初期,充斥大量日本歌曲改編/翻唱作品,當中有顯著部分竟然無視版權,毫不尊重創作者,以「佚名」標註作曲家。
    所謂扶植本地樂壇,只扶植了本地歌星與填詞人。
    而電台聽眾則似被障目掩耳,無緣透過收音機欣賞東洋西洋等等原著作品,完全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矣!

    回覆刪除
  3. Carry on till tomorrow, there's no reason to look back
    Carry on, carry on, carry on

    回覆刪除
    回覆
    1. Bad finger 成員帶大都天才橫溢,傳世很多好歌,惟不知是否天妒英才,幾個隊員的下場都很悲慘,令人握腕嘆息~~

      刪除
  4. 西環兄,

    ---當然年輕人也可以說我追不上潮流,正如我年輕聽歌的時候,怎可能會喜歡二, 三十年代的Swing和Big Band Music一樣。---

    恕我老土,我雖非出生於2/30年代或成長於60年代,但我又真係幾鍾意'2/30年代啲歌曲同音樂,'40年代swing & big band就要睇吓邊首啦,Jazz都係,5/60年代歌曲我都叫啱聽,不過'70年代嘅歌曲就一尐尐,大致上'70年代唔係我杯茶,甚至可以講'70年代有啲乞我憎添。

    唔喜歡民歌同Country Music,99.9999%無可能容忍Heavy Metal,Hip Hop & Rap。

    Popular嘅classical同opera都唔錯,好enjoy聽男高音,已故嘅Mario Lanza係one among the top of my choices,女高音仍在找尋中,不過我較愛好舊式女高音唱法,貫徹始終我的老餅選擇,啊!重有,粵曲亦係我所好,有時會聽啲京劇,只係點都未能欣賞昆曲,N年前去過大會堂嘗試一次,始終頂唔順半場走人。

    回覆刪除
    回覆
    1. Lieder易聽過Opera,Fischer-Dieskau灌錄過大量,典型德國男中音,雄渾實在,唔似意大利腔口咁油腔滑調。可以嘗試聽一下。

      刪除
    2. Hi,匿名兄,你推介藝術歌曲(Lied),我個人的經驗,覺得音藝「功力」較高的聽眾才能掌握和欣賞,或者有位樂藝前輩在旁指點、解讀。Schubert有「歌曲之王」之譽,我幾十年前慕名買他的《冬之旅》套裝,對當中一兩首感入耳外,其餘都覺沉悶。如果容我這個門外漢打個譬喻,Lied似白飯,懂者就在專心欣賞飯之甘味;相對下,operas的歌曲似盛宴,有魚有肉,易入口。

      這裡對古典Opera較陌生的讀者,我希望大家試聽以下兩曲popular的。歌劇很多名家都唱得好,以下乃隨選的。

      〈O Mio Babbino Caro〉,歌詞內容是女角懇求父親讓她和愛郎在一起。
      https://youtu.be/GvZXS5jrahA

      〈O Soave Fanciulla〉,男女戀人互訴衷情。高潮處兩人合唱,火箭衝上九霄,在此位置很多歌劇選曲的好者(包括我),偶或禁不住會眼淚直湧。
      https://youtu.be/LYB5QS8LS-4

      刪除
    3. 個人覺得魔笛(Die Zauberflöte)作入門也不錯,亦莊亦諧。作配角的Papageno和Papagena的“Pa..Pa..Pa...”二重唱非常動聽。而夜之后的著名詠歎調更聽出耳油,之后的“Du!Du!Du!”的跨音域甚快板和超高音極考功夫,唔係咁多花腔女高音可以駕馭的!

      刪除
    4. 還有,匿名兄是另有其人,不敢逾越!

      刪除
    5. 哈哈哈,原來咁。到底稱Anonymous的有多少人?睇怕未來亦不易分辨誰是誰……

      刪除
    6. 小弟之所以謂不喜歡swing以及Big Bang Music,是指小弟少年十五二十時,當年童蒙心態,只喜歡時尚和容易入耳的pop Music,旁及Rock N Roll以及一些Heavy metal等前衛音樂,當時不要說swing以及Big Bang Music,甚至對blues,jazz這些音樂也不感冒,總是覺得這些音樂節奏比較慢,而且編曲較沉悶,不是我杯茶,及後年紀漸長,口味隨而生變,逐漸涉獵各類型嘅音樂,當知天外有天, 不同音樂有不同風格,個性,以及韻味,細味下去,遂慢慢愛上不同類型嘅音樂,但要喜歡上某個音樂或歌曲箇中有幾個重要嘅原則,一是必須是動聽的音樂,二是有能令人投入的旋律歌和歌詞,今日鬢已星星也,回望半生,感情投入最深嘅pop Music以及rock ‘n’ roll仍是自己的至愛,甚至可謂初戀,但各類形形色色嘅音樂,都在人生歷程中豐富了自己嘅感情以及人生觀,有機會或者另寫個blog,記載自己聽歌聽音樂嘅歷程,拋磚引玉,希望引來各方君子討論以及有以教我~~

      刪除
  5. 在這裡,我知道喜歡西方古典音樂的,有波士頓的陳兄,現在多知一位賈真兄。好。我不孤單。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一切從香港電台陳浩才主持醉人的音樂節目開始。

      刪除
    2. 陳兄好。
      陳浩才《醉人的音樂》在六七十年代讓香港人受西方古典音樂所「啟蒙」起著極大助力。可惜這節目對我的影響很少,那年代我只是個細路、青少年,家裏的收音機不由我掌權,所以只能偶爾在長輩調教收音機頻度時停下來聽一小段,印象最深是開場或完場曲。

      刪除
  6. 貴仁兄,

    對超班嘅古典音樂來講;以我低水平資質未有耐都不懂深度欣賞,只不過對大多數易入耳嘅古典音樂章節同歌劇內受歡迎嘅詠嘆調有所愛聽而已!

    兄台切莫覺得孤單,我相信有不少網友都會係古典樂迷,只不過家下 forum 或 message board 較十年八載前少人visit啫。

    上次我忘記提及喜歡嘅音樂重有 Blues,正如粵曲內嘅南音簡直殺死人,尤其鍾意新馬仔唱!

    回覆刪除
    回覆
    1. 賈兄:

      論古典樂理,我一竅不通,中學上音樂課,看五線譜,我常想用豆腐扑死自己算了。幸好每年考試都只係問下哪位作曲家是哪國人、例舉成名作、詞句填充、唱碟播放聲中是哪種樂器、要同學逐個高歌一曲,例如Vaughan Williams的Greensleeves、Schubert的《美麗的磨坊少女》中的〈磨坊工的花〉(中譯版)、Foster的《Old Black Joe》、王洛賓某首民歌,曲眾未及枚舉。每次考完音樂試我都滿頭大汗。

      我聽管絃樂的範圍算窄,來去都只陶醉於浪漫時期中那些「流行曲」作家,當中有Brahms、Beethoven、Chopin、Schubert、Tchaikovsky…… 等眾名家,不贅。

      Blues我不懂,請賈兄有機會介紹下。以前音樂老師教過古曲黑人歌曲,淒涼的,《Deep River》,她提過Blues(黑人靈歌),我有時聽書不留心,唔知《Deep River》係咪Blues。

      新馬仔個唱腔我都好中意,論他那幾首「流行曲」,其他歌者點模仿都係小巫大巫之差距。

      《Deep River》
      https://youtu.be/2bytFrsL4_4

      《磨坊工的花》(Des Müllers Blumen)
      (歌詞:磨坊之下種有鮮花……)
      https://youtu.be/8BsbZaipxJA

      刪除
    2. 查維基,「黑人靈歌」英譯Spirituals,Blues則中譯「藍調」,應是兩種類型。但兩者可有異同或影響、傳承之類關係嗎?再搜,找到以下文字:

      "While the Negro Spirituals preceded the blues, both date back to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Africans on these shores. Without Negro Spirituals, there would be no blues. The blues continued to gain momentum among African-Americans as they transitioned from a life of slavery to a life of freedom." Newson discussed the radically different messages relayed by the two forms of music. The blues, he said, can be described as lamentations of the hopeless while Negro Spirituals can be described as cries of hope from the faithful.

      Source:
      “Newson: Negro Spirituals and the Blues influence American music”
      https://bit.ly/3ck6ztm

      刪除
  7. 貴仁兄,

    附上 Mario Lanza 1951年主演嘅 The Great Caruso 歌王艷史其中一幕 bravura aria----la donna e mobil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xVic0_Eo48&list=RD8P-eVDc3icY&index=13

    當時嘅 Mario 正當盛年(30歲),身型(美高梅強制其地獄式減肥)同外表絕對符合歌劇 Rigoletto(弄臣)入面嘅花心萬人迷公爵 Duke of Mantua角色。想不到8年後心臟病發38歲英年早逝。

    回覆刪除
    回覆
    1. 賈兄:

      謝謝。提到Mario Lanza,我最早不自知而聽了他的歌是在電影《學生王子》(The Student Prince)(1954)裡,他幕後代唱,然後是他擔演的《歌王艷史》(The Great Caruso),再是《相思曲》(Serenade)(1956)、《春風滿古城》(Seven Hills Of Rome)(1957)。他主演、高歌的電影我仍然在找。

      我多年前認為Pavarotti把聲最雄厚、多元,聽過Mario Lanza(印象最深是《相思曲》、《歌王艷史》)之後,覺得如果Lanza不是早走,或許後來的Pavarotti沒有成名得那麼快。

      刪除
  8. 貴仁兄,

    首先多謝兄台抽空回覆,亦同時希望網主西環兄及其他網友不會嫌我長氣霸佔版面。

    兄台論及貴校音樂課授業狀況,簡直令我羨慕不已,想貴校應是規模不小作育英才之地。

    回想中學時期,音樂貨似每星期一兩堂,老師縱有講解樂理,但同學多數水過鴨背敷衍了事,我尤甚之,況且年代久遠,所學早已回歸老師或變成太空浮物,只記得當課內合唱時,一五音不全女學窘景必現,成為眾人竊笑之源,回想起來甚為罪過,此女學非戰之罪乃先天所累,希望不會對其人生留下重大陰影,尤其N年後流行卡拉OK玩意,未知佢會否抗之抑迎之,話雖如此,同期校內亦出現一位攞音樂獎而進身娛樂圈同學。

    講到 Blues、Spirituals、Gospel、Souls等等有何分別,對我來講有如微積分,我聽音樂歌曲只有幾種認知:喜歡、唔喜歡、討厭或唔太討厭咁上下。鍾意就係咁loop,唔鍾意即時轉台/熄機或按mute。唔啱聽我就情願享受有如深海粒聲都無,但去到Disco呢類場所播放音樂合我口味者我又唔怕噪,正神經友一名,我應歸類為唔識音樂之人是也。

    如我上述所言,啱聽就長聽,對新馬腔情有獨鍾,故此對仿其腔口而有成者亦一併接納,如梁無相、石燕子。除卻新馬南音一絕,佢有心機唔玩嘢而唱硬嘢時,即係用中州音唱古腔霸腔,或show qualtiy唱京腔時,簡直係享受。

    初聽 Mario Lanza 呢個名係多年前無線電視周刊影片介紹,或有記錯,但文章內好似將Mario負面批評,反而引起我對Mario留意。

    未識Mario之前我對Pavarotti都好喜歡,認同閣下所言Pavarotti把聲的確雄厚,不過正因其得天獨厚,聽得多我覺Pavarotti時常交足貨,但無人同佢交流對比爭鋒時,佢就缺少passion同柔情餘音跌蕩。

    Mario唔係咁年輕去世,成就或許更大,不過好多歌劇劇評對佢從不客氣,話佢缺乏正統opera聲樂訓練,更對其荷李活演員出身大事鞭撻,對Mario點都有負面影響,加上佢家族遺傳心臟病,影片公司又要佢長日減肥,事業阻滯下又會變成暴飲暴食酗酒,對身體早已構成嚴重致命傷害,猝逝出現機會甚大,佢個仔都似係中年死於心臟病。

    Pavarotti曾講過,Mario對佢決定投身opera行業有重大影響,雖然佢從來都有持續接受聲樂訓練,但未全面入行前,Pavarotti做過足球員同老師,睇咗Mario啲歌唱影片後,心意已定,以後嘅發展就全係歷史啦。

    回覆刪除
    回覆
    1. 賈兄:

      你講到中學音樂課,經歷比我的豐富有趣。謝謝你提及Gospel、Souls,我再網查black music(Wikipedia),發現黑人風格類型竟然有廿種以上,令我吃驚,他們的種族文化與創意,原來影響美國文化如此之深廣,我由衷佩服起來。以後我要更多留意。

      至於梁無相、石燕子等唱腔,還有中州音、古腔、霸腔、京腔,我就擘大個口得個窿,完全搭不上嘴,哈哈哈,抱歉。

      在我看來,Mario Lanza與Pavarotti,後者的聲音更厚實,而Lanza則厚而潤,所以既能唱歌劇,又能暢快地唱半古典的「輕曲」,Pavarotti唱「輕曲」還是典型歌劇腔,比較直;你覺Pavarotti「柔情」方面較遜Lanza,形容得恰好。

      不過,若玩古今歌劇唱家排名,請容許我還是先推Pavarotti,他穩定,每隻歌十拿九穩。我看Lanza的演唱,全在電影,其中先錄音,做戲時對口形,理據見維基資料他本來主演《Student Prince》的,後遭解僱但原先的錄音仍然用作幕後代唱,然而拍《Serenade》一片時,女高音 Licia Albanese則表示Lanza是(現場?)唱得真動聽的,總之,Lanza現場是否曲曲穩定,我無從肯定。

      或許藝術家多有壞脾氣,Lanza看來個性強烈,暴飲暴食又酗酒,健康狀況可想而知;早走似是宿命,又是可惜。(Pavarotti好似都係「勁食」者,身形「爆」過Lanza好多,佢好彩!哈哈。)

      P.S. 謝謝每條"Granada" 視象。享受。

      刪除
  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WXNSlZU0Us

    Mario係一套影片內唱出嘅Granada,慷慨激昂情貌並茂,José Carreras話過呢個演譯對佢影響不少。

    回覆刪除
  10. 聽說Mario演譯呢首Granada係受到葡萄牙男高音Luis Piçarra所啟發影響

    Luis Piçarra似係Granada原唱者,當時好受歡迎,但佢疏忽無攞專有版權屬,反而Mario演譯下聲名大噪,Luis版本如下;

    https://youtu.be/aYkx0Yp9XFI

    個人覺得Luis Piçarra聲底好清但唔係走圓潤雄闊個種,佢演譯方法較似擅唱情歌歌者(英文有個特別term形容,唔記得)。

    現今義大利operatic pop三人組合Il Volo入面嘅Gianluca Ginoble歌唱形式同技巧有啲似Luis Piçarra,雖然Luis係男高音而Gianluca係lyric baritone男中音。

    回覆刪除
  11.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12. ---(英文有個特別term形容,唔記得)---

    突然醒番起個term應該係crooner,希望無記錯。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又學懂一個詞彙了。

      刪除
    2. 貴仁兄,

      ---新馬仔個唱腔我都好中意,論他那幾首「流行曲---
      ---還有中州音、古腔、霸腔、京腔,我就擘大個口得個窿---

      我對粵曲亦門外漢,不過愛好而已。貴兄曾講及有聽新馬名曲,應該有聽過周瑜歸天,其中一段新馬就係用中州音唱霸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NS4iX_RcUY

      5:30開始用戲棚官話(即中州音),7:23開始唱霸腔(都係用官話)。

      我覺霸腔用中州音唱就咬弦索好多,事關以前粵劇都係外江傳入,全部採用戲棚官話,直到1920年左右先開始改用白話(廣府話),所以古腔用官話唱同唸白都啱key好多。

      全中州話霸腔古曲"高平關取級",任劍輝梁醒波主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8AI7anXODw

      或歌伶熊飛影、源妙生主唱嘅"夜戰馬超"上卷

      https://www.youtube.com/results?search_query=%E5%A4%9C%E6%88%B0%E9%A6%AC%E8%B6%85%E7%86%8A%E9%A3%9B%E5%BD%B1+%E6%BA%90%E5%A6%99%E7%94%9F

      新馬京腔:宋江怒殺閻婆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rWS9dVkoDs

      6:58開始新馬唱京曲四平調

      古腔粵曲大調貴妃醉酒,張瓊仙用中州音(梁素琴之母親)主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qztGziFe5g

      粵劇文場一般叫軟嘢,武場霸腔個啲就係硬嘢。

      粵曲較長,加上我又噚氣,如果令貴仁兄覺得煩厭,萬望見諒。

      刪除
    3. “為王愛食辣椒醬,大豆芽菜炒豬腸呀!”是印象最深的疑似古腔唱法!😄

      刪除
    4. 賈兄:

      你提供的諸視像,對我真是個大考驗、大挑戰:我不可能成為粵劇迷,主因在我非常討厭那些打鑼打鼓打梆子的配樂,勁響,尤其鑼、鈸錚錚的嘈吵,音色沙啞,又死力敲打似的,全是噪音。

      我喜歡某幾首「流行」粵曲,當中都有共同點,都是配樂少,人聲近乎清唱,例如新馬仔的《胡不歸》這個版本,百聽不厭:
      https://youtu.be/AwE999iQHjc?t=729

      還有紅線女《昭君出塞》、《帝女花》中幾首名曲、
      《紫釵記.花院盟香(紅燭淚)》這個版本:
      https://youtu.be/AUxMgksSWY8

      另有幾首,不贅。這些在粵劇界最受專家、劇迷讚譽並捧入榜首之列的,連門外漢的我也戀上,並非巧合,其能吸納最多聽眾,相信主因之一正是其配樂少,人聲如清唱,偶然伴以拉絃、撥絃、木管樂器之類的低吟,鼓鑼鈸噪音近乎無,全曲的聽賞價值即由此飆高。

      這麼多年來,難道粵劇界沒有一位志業者察覺到配樂噪音的問題嗎?抑或任何改動都會打爛傳統樂器手的飯碗,影響了戲班的人事結構?又或凡是「傳統」的便自動「愛屋及烏」,美醜一併全收,墨守成規?我可以想像,粵劇家隨即給我一百個自圓理由。

      謝謝你的視象,我對不同唱音、腔調等術語,原來何所指,算是有點輪廓認識了,只是一邊聆聽,對著配樂聲一邊頭痛(又想用磚豆腐扑自己了)。

      刪除
    5. 敲鑼打鼓不一定是噪音!當中其實有節奏與規律的,小曲與梆黃大有分別,文場武場大異其趣。
      從前無音響系統,所以音樂與嗓音一定要夠高亢夠大聲,才能吸引觀眾,觀眾才可以聽得清楚。戲台上聲音不夠,能敵得過台下觀眾大聲談話嗎?
      何況中國民族性就是以嗓門大為榮,也為習慣,要大鑼大鼓才顯得熱鬧,顯得隆重,君不見中國傳統,連出殯也是鑼鼓嗩吶齊鳴,遊街十里嗎?

      刪除
    6. Anonymous仁兄,

      對閣下意見頗為贊同。

      雖然時代轉變,除卻神功戲多以戲棚演出為主外,當下戲曲表演多在室內進行,現今科技發達,傳音設備先進,可能因此令敲擊樂器聲音過高,但某些音樂編排或表演程式按劇情進展而需涉及傳統,個人認為係必須維繫發楊,最多應從如何改善聲浪方面入手而非選擇毀棄。

      例如戰爭場口、火爆場口、衝擊場口等等,我相信純粹管弦樂器係無法正確表達,愚見認為敲擊樂器同音樂編排係必須嘅。

      不過,鹹甜各有所好自當理解!

      刪除
  13. 貴兄,

    無需煩惱,鹹魚青菜山珍海錯各有所好。

    粵曲以梆簧為主,小曲或曲牌為配(I guess since I am not 門內漢),敲擊樂器係中國戲曲佔嘅比重不少,非單粵劇粵曲獨有,相信與古時傳音設備不發達有關,當然絲竹管絃亦不可或缺,不愛好大鑼大鼓者自覺吵耳非常,但劇情所需個人認為係必需嘅,正如我聽西方歌劇/輕歌劇等,初階都係對某些音樂章節同詠嘆調較易接受。

    兄台提及幾首耳熟能詳嘅歌曲多是小曲或古曲為主,一般聽眾易入耳甚或學唱而致朗朗上口,但梆簧就相信要經訓練才能駕馭,相比之下,小曲較受歡迎自有其理。

    唐滌生先生乃不世奇才之一,其作品固然精彩萬分,個人亦深愛之,但粵劇多年來偏重鴛鴦蝴蝶派並非好事,南派粵劇之大鑼大鼓硬橋硬馬打真軍漸留於失傳,作為粵劇愛好者之我實覺痛心。

    BTW,the two links of https://youtu.be/AwE999iQHjc?t=729 & https://youtu.be/AUxMgksSWY8 that you quoted ain't working. Just want to let you know. Anyway, thanks so much, my friend.

    回覆刪除
    回覆
    1. 賈兄:

      鑼鼓梆作為樂器,自有作用,問題在如何運用、編曲,用作吸引坊眾的街頭賣藝,熱熱鬧鬧,是最好的發揮,欣賞的是熱鬧,不好者遠避就是。又打個比喻,電影編劇、導演如何編導都本有想法、目的,電影拍出來的成效卻可以為大部份觀眾都不受落。粵劇中最膾炙人口的那些選曲,為什麼恰恰都是鑼鼓梆減到最少的戲場?希望粵劇家深思。

      我查兩條縮短連結都見正常。以下是長連結,如果仍然失效,煩請賈兄到YouTube直接鍵入標題找它出來吧。

      (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wE999iQHjc&t=729s

      標題是「新馬師曾 南音、長句滾花精選」,《胡不歸》位12:09(即729秒後始)的時段。此曲似是(慈善濟災?)現場版。

      (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UxMgksSWY8

      標題是「任白 紫釵記之花院盟香 (紅燭淚)」。

      剛才查看,發現不知何時下網主竟將視像轉為「不公開」,但我bookmark多年來一直能看,或許「不公開」僅指Google搜不到,但有連結的可直接訪入觀賞吧。本片似是任白的重唱灌錄版黑膠或CD,音色清麗。YouTube有舊粵語長片版,音效差很遠;那你亦一定看過。

      刪除
    2. 貴兄,

      閣下再次提供嘅links應該OK,先行謝謝。

      致於敲擊樂器如何運用編排,就有如我回覆Anonymous仁兄那遍覆文,我同意音量改進有其所需,但亦非常肯定敲擊樂器係粵曲粵劇必須保留,一係表演程式所需,二亦係同普通流行音樂不同類之區別,否則就不是粵曲也,純粹個人意見,見諒。

      刪除
    3. 賈兄:

      我並非意在廢棄某些樂器。我更關心全曲在唱、在配樂的協調問題、音色問題。

      我前文有說「打鑼打鼓打梆子……勁響,尤其鑼、鈸錚錚的嘈吵,音色沙啞,又死力敲打似的」,我猜賈兄當年也有過到大會堂低座演奏廳欣賞中樂團的經驗,中樂團也有鑼、鈸,但音色清澈,粵劇的鑼、鈸卻是沙啞聲,很拆,我不懂為何音色有如此分別;當然,我認為中樂團的樂手也比較「專業」,敲打樂器的力度不會搶出頭。

      簡言之,粵劇樂器的器物品質要變革、改良,樂器手不要將敲打當成rock and roll、搶鏡頭,編曲時也不妨考慮減輕敲擊樂的份量,凸顯歌手。至於武打場面,鑼鈸鼓梆爆到拆天,我由它,但音色沙啞的話,仍然是噪音。笑。

      刪除
    4. 貴兄,

      兄台意見寶貴,受教萬分,感謝!

      重申我只是個愛好聽粵曲睇大戲嘅普通觀眾,希望網上世界對此門藝術有見識甚或圈內人能關注各方建議,如有需要改進者,有則改之,無則勉之。

      無論如何,作為一個兩廣人士,我始終對粵曲大戲有着深不可抹嘅愛好同支持,亦望此項藝術能永遠發光發熱。

      刪除
    5. 賈兄提攜後進!謝謝!
      明白。

      刪除
  14. "流"於失傳先啱 instead of 留於失傳,打錯字。

    回覆刪除
  15. Anonymous仁兄,貴兄,

    ---君不見中國傳統,連出殯也是鑼鼓嗩吶齊鳴,遊街十里嗎?---

    遊街係今時嘅香港,比掘到比特幣還要難!

    小登科送嫁或迎親隊伍,莫講話唔使指意八人大橋,就算得兩個橋夫,政府都話no,諗都唔使諗,講到孝子賢孫新知舊雨遊街送別,係香港上窮碧落下黃泉告埋冥狀政府都唔會批。如此風光之紅白二事安排,俱往已!

    記得N年前入讀小學時,曾於家居附近見過一次結婚花橋遊街隊伍,此後再未曾得見,相信與當時所住地區未全面開發同入口不多兼交通疏落有關。

    附上粵劇粵曲多時會用到一首音樂"一錠金"嘅兩條links,若無敲擊同仗板合奏,"一錠金"只得管弦絲竹,其所要表達事件嘅歡愉熱鬧應難以顯示。

    短版"一錠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O1GwxopRJs

    長版"一錠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RY2F0nE8ng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對遊街送殯這回事,恕我功力淺冇法欣賞。細路年代我遇過若干次。一邊大馬路交通停頓,行列中好像有輛靈車,大小花牌,有奏樂者、披麻戴孝者和人龍,拋頭露面路人耳語指劃,第一次我看著惶惑,阿媽講句大吉利是即拖我避走。

      謝謝視像《一錠金》。編曲配器,兩種演奏於我都可接受,金屬音色先天問題則尚待改良。

      我旁見一個笛子領奏版本,金屬敲擊編得更少,發聲更遠更輕(難道編曲者也感受到那些金屬「先天」問題?),聽著也一樂,愚覺得。

      「Cantonese Music 廣東音樂 《一錠金》 黃金城 笛子領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Ba90wVm0nk

      刪除
    2. 貴兄,

      ---提攜後進---

      豈敢豈敢,折殺我也!所謂學無先後,達者為師,網上資訊,包羅萬千,平日本人多正事不做,正書小讀,只埋首雜亂瑣事,八卦文章而矣。

      我前亦曾稍聽過黄金城笛子領奏呢段一錠金,笛子乃黃金城著名造藝,亦因如此,個人覺得這段音樂過多其個人技藝買弄,非我杯茶。始終我較喜好粵曲較直接嘅編排演奏,恕怪未能對呢段演奏投入。實則我係怪人一個,雖喜粵曲大戲,除卻少數中樂外,我並非一個中樂樂團聽眾或擁躉。

      白事遊街記憶中好似無見過,但以前係馬路上都耐不耐會有靈車經過,即車頭掛有圍滿鮮花逝者大頭相個種,呢廿幾年似少於繁忙交通中出現。

      講到紅事用大紅花橋遊街公告鄉親鄰里大陣象既型式,係今日社會就算政府批准都不做也罷,事關家下啲人離合閒過立秋,勞師動眾攪一場大龍鳳,誰不知一年半載主角戶相換人,何必麻煩親朋戚友使錢做人情兼嘥時嘥心機。

      刪除
    3. 賈兄:

      這十多廿年來,新人都會找婚禮策劃師設計一個結婚套餐,當晚餐宴由主持人(如果請得起電視名主持更好)帶領新人表演娛眾,好玩好笑,一般不低調,也不影響日後離婚會否尶尬的。時代不同,高調結,高調離,或高調結,低調離,都習慣了,冇所謂。如果政府批准紅事遊街,我相信一定好多新人參加,策劃師更會安排如何遊街最能吸引路人,連八卦報紙都會報導,更好玩!係盤生意。哈哈。

      刪除
  16. 記得N年前入讀小學時should be 小學前。

    回覆刪除
  17. 如兄台所言,時人婚姻關係動輒離合司空見慣,真係不慣不慣還需慣,若因鰥寡再逢春就話啫,作為其親戚朋友,屢次收到紅色炸彈,做唔做人情抑或去唔去飲都頭痕。

    紅事進遊街,我相信一定有不少人趨之若鶩,話知佢即結即離,打卡上鏡upload to social media重好過收人情。有like最實際,有subscribe就唔使閉翳!

    What a crazy world!

    回覆刪除
    回覆
    1. 賈兄,我見過不少怨偶活著的痛苦,尤其上幾輩擺脫不掉傳統禮教,怕洩露婚姻不美滿會遭親朋戚友竊笑,失面子,只好大半生人前歡笑背人喪氣,餘下人生就這樣玩完。現代婚姻制度讓結、離程序都方便,讓人自由選擇,仍不失提供了疏導。鬆人鬆己,一定比侷促好。

      刪除
  18. 貴兄,

    感情事剪不斷理還亂!

    若然牽涉精神肉體言語經濟兒女種種虐待,又或者係相處方面經雙方儘力都無法解決嘅話,離婚分手自當必然。只不過有感現在好多人視離合如無物,對婚姻承諾不加尊重甚或不詳細考慮處理兒女就動輒分手,個人覺得始終有點過份啫,當然,局外人難以置啄,正所謂娘要嫁人,天要落雨,旁人家人都管不了許多。

    回覆刪除
    回覆
    1. 賈兄,正是剪不斷理還亂,所以讓當事人自己決定。離婚算是和平分手,總比單方面失蹤、走佬好,留下諸多法律問題使另一方改娶改嫁都不成。

      婚姻必須從一而終、地老天荒嗎?中國皇帝後宮佳麗三千,男人可三妻四妾,問題係享齊人之福者能否經濟上負擔得起。大家知否,連孔子都跟元配亓官氏離過婚再娶。

      刪除
  19. 我電郵收到西環兄的回應留言,來到正帖那條留言失蹤了,是撤回了吧?

    回覆刪除
  20. 對, 再思之後, 將留言稍作修改, 以"南音與平喉"之名另作網誌發表~~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