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07年11月30日 星期五

香港三字經 (2)

 


·     姿姿整 - 有環境 (露出馬腳)





·     咁人齊 - 等發圍 (同心協力)





·     趁佢病 - 囉佢命 (趕盡殺絕)





·    出嚟威 - 識搶咪 (要懂得爭取機會)





·    唔想衰 - 埋大堆 (圍結就是力量)





·     有異性 - 無人性 (見色忘義)





·     有殺錯 - 冇放過 (寧枉莫縱)





·     有胸毛 - 出嚟蒲 (惡人形象)





·     聽唔明 - 扮純情 (裝模作樣)





·     懶癡纏 - 博可憐 (做戲咁做)





·     大笪地 - 食自己 (大笪地,香港平民夜


    總會,擺檔者都是自食其力之人)





·     眼光光 - 等天光 (失眠,滿懷心事)





·     印印腳 - 等人約 (無所事事)





·     有斷估 - 冇痛苦 (難得糊塗)





·     撚雀籠 - 遲早窮 (敗家仔的形象)





·     人工高 - 冇祕撈 (祕撈,祕密地去做兼職)





·     唔夠班   - 執二攤(未夠斤兩)





·     跟老頂 - 有得醒(老頂,大哥大之輩;



    醒,有好處和著數)





·     著草鞋- 有排捱(著草,是黑語,


    即走路的意思)






·     走得快 - 好世界 (童年時順口溜)





·     走得摩 - 冇鼻哥(鼻哥即鼻樑也;意謂走


得慢者,沒好下場)





·     你老竇 - 大水牛(童年時罵人的順口溜)





·     你老母 - 大風爐(也是童年時的罵人順口溜)





·     大肚Dum - 冇良心 (童年時順口溜)





·     大欺細 - 俾屎餵(欺,讀「蝦」音)





·     有Background - 冇困難(Background,


    人事背景的意思)





·     有Quali    - 大餐史(Quality指資歷聲望;


    餐史,英文字Chance,機會的意思)





·     密響Call - 冇甩拖 (將勤補拙)





·     手指指 - 扮FAN屎 (扮熟絡狀,FAN屎,


     超級歌迷影迷)





·     起大屋 - 靠表叔 (表叔,中國大陸幹部之稱,


此句意思是想在大陸發達,買田買地,非依靠高幹


    不可為也)





·     十十吓- 拉頭馬 (「十」即「霎」,香港人極為抵死的


用語。一個人「霎」吓「霎」吓,表示一個人渾渾噩噩,


此句的意思是傻人有傻福,胡里胡塗,無端端發達
)





·     中間界 - 騎喱怪(中間界指中間分界的髮型,騎喱怪,


正字是「騎籬蟈」,意為形象標奇立異古怪出位之人。


    騎籬,  是伏在籬笆上的意思;蟈,是一種墨綠色的蛙類動物
)





·     唔夠皮 - 無面俾 (皮,即「皮費」,經營開支洗費。唔夠



錢用時,甚麼人也不賣帳)





·     二三線 - 好難變(二三線指不是主角的次級貨色。此句語是


不好的東西很難會變好的)





·     係咁易 - 戴撈屎(表示囂張,撈屎,勞力士金錶也)





·     冇啦啦 - 整笪疤(「疤」讀「啦」音, 意謂畫蛇添足)





·     白白淨 - 冇性病(稱讚女孩子的美言, 但帶有邪念)





·     人嚇人 - 好易暈(廣東俗語云:人嚇人無藥醫. 意思謂


俾人嚇慘過俾鬼嚇)





·     穩穩陣 - 做半份 (安全第一,辦事不要博得太盡)




·     手頭緊 - 賣白粉 (狗急跳牆,不擇手段,不理後果)




·     吹吹水 - 唔抹嘴 (吹水,口沫橫飛,愛吹牛皮)





·     趁你病 - 撻你訂 (撻定,是地產買賣術語,放棄交易


之意,全句解乘人之危落井下石)





·     唔用腦 - 等運到(批評那些靠好彩不靠辛勤努力之輩)





·     癲癲地 - 唔識死 (不知天高地厚)





·     賺快錢 - 炒孖展 (孖展,高風險的投資方法,如同


賭博,可以發大達,又可傾家蕩產)





·     過大海 - 博好彩(大海,指澳門,香港人假期喜歡到澳


門賭場搏殺)




·     口水多 - 無尿屙(指喜歡發表偉論的人,香港俗語有云:


口水多過茶,口水多到連尿也沒有,其吹水程度之厲害可想而知
)





·     當我流 - 拋浪頭(流,即假嘢,非真材實料,拋浪頭即靠


吹牛皮,靠嚇
)





·     出嚟混- 無責任 (指吊兒郎噹,不負責任之人)





·    
日本船 - 遲早完(「丸」日文解「號」,故此日本輪船


多寫上「××丸」,「完」是「丸」的諧音, 全句的意思是事情


很快便會失敗)







香港三字經(1)


 


香港人其實很習慣用一些很傳神的俗語來表達特定的



意思和感覺.  小時候聽到這些古靈精怪的市井俚語



會覺得很過癮, 也會對和其他小朋友說, 然而其中



有些著實太過粗鄙(以那個年代而言), 曾經試過在



家中衝口而出地隨口說出來而招來一頓打罵.  現在



社會較從前開放多了, 街上迎面而來的學生可以肆



無忌憚的說流利的粗口, 我倒有興趣想知道他們對



這類型的次文化知道多少, 認識有多深? (我的理論



是, 這些歇後語和歷史成語故事的性質相近, 兩者



都有本身的獨特背景或事件, 你需要瞭解來龍去脈,



才懂得箇中的妙處.)  下列的三字經是我憑日常觀



察搜集而成的(部份過於不雅的已被删去, 以免引起



不安).  你若有認為可令人倒絕的另類三字經不妨



給我留言, 以供諸同好:


 


 


 



·     人之初 - 口多多 (童言無忌,口不擇



言)


 



·     笑騎騎 - 放毒蛇 (笑裡藏刀)


 



·     馬照跑 - 舞照跳 (九七年之後,香港保留



資本主義制度,五十年不變)


 



·     知少少 - 扮代表 (貪功認叻)


 



·     冇幾耐 - 扮大袋(大袋是香港的粗俗、語,



意謂大人物也;此句是沙塵囂張的意思)


 



·     牙斬斬 - 死得慘 (禍從口出)


 



·     眼眨眨 - 扮花旦 (雖無過犯,面目可憎之



輩)


 



·     聲大大 - 冇貨賣 (言過其實)


 



·     眼大大 - 易學壞 (青春少艾,容易誤入歧



途)


 



·     周身郁 - 扮忙碌 (郁者,動也;講多過做)


 



·     眼濕濕 - 扮憂鬱 (貓哭老鼠)


 



·     嘴藐藐 - 打得少 (口花花,撩是鬥非)


 



·     靜雞雞 - 認低威 (衰衰地慣鋪,向對方認



錯)


 



·     有早知 - 冇乞兒 (世事難料)


 



·     晨早知 - 中三T (三T,香港最多獎金的賽



馬彩池, 此句意思與上句相同)


 



·     擔櫈仔 - 霸頭位 (驚死執輸)


 



·     一張票 - 睇到笑 (香港三級色情電影



戲院買一張票可以整天任看)


 



·     好好好 - 睇唔到 (敷衍了事)


 



·     撓埋手 - 晨早走 (練精學懶)


 



·     有得震 - 冇得訓 (大禍臨頭。震,顫抖的



意思)


 



·     搞搞震 - 冇幫襯 (搞事破壞份子)


 



·     側側膊 - 唔多覺(得過且過,求求其其)


 



·     搏大霧 - 唔使做(使讀作洗;混水摸魚)


 



·     有姿勢 - 冇實際 (虛有其表)


 



·     有交易 - 靠實力 (不靠傍門左道)


 



·     七八九 - 飲到嘔 (「七八九」是卡拉OK夜



店的猜枚遊戲)


 



·     硬骨頭 - 食地球 (「地球」指六、七十年



代國產的地球牌香煙)


 



·     手頭緊 - 搵真銀 (勤力搵錢)


 



·     烏啄啄 - 任人將 (做人糊塗,容易被人騙)


 



·     淡淡定 - 有錢剩 (凡事處變不驚;剩,音



「靜」)


 



·     失失慌 - 害街坊 (小不忍則亂大謀)


 



·     拿拿林 - 上瓊林 (瓊林是香港一間著名夜



總會)


 



·     口旱旱 - 食咳糖 (口水都無滴)


 



·     有得賭 - 精神好 (爛賭之輩)


 



·     三缺一 - 慘過乞 (麻雀術語)


 



·     時運高 - 搏番鋪 (把握時機)


 



·     煙KJ     - 噤住呤 (話事啤術語,贏面甚高)


 



·     二仔底 - 冇得睇 (「沙蟹」術語,輸多贏



少)


 



·     隨口嗡 - 當祕笈 (語不驚人誓不休)


 



·     招乜積 - 中圍骰 (高傲而好運)


 



·     贏粒糖 - 輸間廠 (十賭九輸)


 



·     贏把遮 - 輸架車 (前句另一個版本)


 



·     面懵懵 - 當老馮 (老馮,意謂奉旨)


 



·     女人心 - 海底針 (女人善變)


 



·     十八樓 - 自己友 (街坊街里,守望相助)


 



·     有竇口 - 早啲抖 (安得廣廈千萬間)


 



·     讀書少 - 俾人藐 (學識低者,會被人



看不起)


 



·     頭岳岳 - 四圍度 (無聊發悶)


 



·     爛撻撻 - 唔負責 (無恥之徒)


 



·     冇晒計 - 發狠戾 (狼戾,近音Long禮;意



思不按常理做事,全句是趕狗入窮巷的意思)


 



·     咖喱啡 - 扮阿姐 (泥「鯭」充石斑)

2007年11月22日 星期四

西區文物(2)


(6) 東華痘局拱門與奠基石



華痘局位於堅尼地城域多利道, 建成於1910年, 1938年
改為政府傳染病醫院, 惟於日治時期結束後被拆掉,僅留
下當日的奠基石及拱門.  奠基石立於1901年, 而拱門
建成於1910年.  拱門原位於加惠民道, 距域多利道不遠
的行人路上, 及後被移放於堅尼地城巴士總站外圍. 刻在
奠基石的文字是:

This Stone was laid by Sir Henry Authur Blake,
GCMG Governor of the Colony of Hong Kong 18
November 1901


(7)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原址位於堅道35號, 於1906年由聖公會
屬下的海外傳道會創辦, 同時獲得何啟、曹善允等華商的
捐款贊助而建成.  堅道校舍曾於1918年不幸毀於地震,
校方只好租用巴炳頓道4至6號作臨時校舍, 並於1922年購
獲列提頓道2號現址的土地興建新校舍, 其後於1924年落
成.  在1937年以前,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一直與海外傳道
會創辦的飛利學校共用校舍.  日治時期, 據聞該校曾一度
被用作日軍的間諜學校.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的舊教學樓於1992年已被列為法定古蹟. 
該建築物樓高四層, 中央設有禮堂, 由四翼組成. 而入口
則高兩層,左右對稱, 有多條古希臘式石柱承托; 二樓更設
有陽台, 可說是一座甚具典雅的建築物.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最惹人暇思的歷史是它是名女作家蕭紅
一半骨灰的長埋處(另一半則埋在淺水灣)


(8) 孔慶熒樓

孔慶熒樓位於薄扶林道及般咸道交界, 香港大學本部大樓
的對面, 於1919年2月由遮打爵士及佐頓教授等捐款建成. 
該建築高兩層, 地下為地庫, 正門入口設在二樓; 頂層正
中有一漂亮的小型圓拱, 圓拱之下直通底層.  該建築物曾
是學生會會址, 二次大戰後, 曾改作行政樓, 1974年, 闢
作高級職員休息室.  1986年正式命名為孔慶熒樓, 復作
行政樓之用.  孔慶熒樓現在已改作音樂系的辦公室及圖書
館.


(9) 維多利亞城界石

香港政府在1903年為了標明維多利亞城擴展以後的界線,
於當年仍被稱為維多利亞城的港島的界限豎立了六塊界石. 
六塊界石均由花崗石打製而成, 高約一米, 上面刻有City
of Victoria 1903.  這六塊維多利亞城界石至今除了其
中一塊被人偷去外, 其餘皆保留在原位.  中西區內的兩塊
界石分別位於:堅尼地城西寧街公園內; 舊山頂道與地利
根德徑交界處四十公尺外; 克頓道距旭龢道約四百公尺外;
薄扶林道東面行人路 (近3987號電燈柱)。



(10) 摩星嶺砲台

由於維多利亞港的西面航道闊達3.3公里, 較東面的鯉魚門
入口闊達七倍之多, 故此防禦工事極為重要.  在20世紀
初, 駐守在香港的英軍便選擇了位處港島的西端高處的摩
星嶺興建了一系列砲台.  砲台於1912年正式完成, 包括
有五座9.2吋口徑砲砲台 , 其設計的最大特點為在任何情
況下, 最少有四門大砲可以攻擊香港西面入口的任何一點. 
在1930年代中期,隨著太平洋港戰事的發展, 英軍的防禦
計劃有所轉變, 將其中兩門砲台移往赤柱, 以加強港島南
部的防禦能力.

在日軍侵畧香港的初期, 摩星嶺砲台即受命攻擊九龍及新
界的戰略目標以拖延日軍的進攻; 正因如此該砲台同時成
為日軍猛烈攻擊的目標.  最後英軍在投降前將砲台摧毀. 
摩星嶺砲台在戰後一直荒廢, 但仍然保留了不少軍事設施
的痕跡.


(11) 香港大學本部大樓

香港大學本部大樓位於西環的般含道, 於1912年落成, 是
香港大學的唯一校舍.  大樓高三層, 依山而建, 由紅磚
及花崗石建成, 外形雄偉.  中央為大禮堂, 二樓為主要
活動範圍, 樓頂有一座鐘樓及四座塔樓.  該鐘樓其實並非
原裝設計, 乃是後來由富商摩地捐款興建.

日本侵佔香港期間, 禮堂的玻璃上蓋被毀.  戰後重修時,
取消了上蓋的玻璃, 擴展至與前後樓相接, 使座位由原來
五百個增至一千多個; 同時,在大樓後面及兩側加建新翼,,
將之命名為[陸佑堂], 以紀念陸佑提供免息貸款予香港大
學進行重修.


整座本部大樓的設計已預備日後的重建, 如後座原本只有
兩層, 後來由於地方不敷應用, 至1958年再加建了一層,
但新舊兩部分的建築風格卻十分配合.  本部大樓現時已改
作文學院的課室及辦公室.



(12) 馮平山博物館

馮平山博物館舊稱馮平山樓, 建成於1932年, 是由富商馮
平山捐款興建, 其最初的用途是作為香港大學的中文圖書
館, 只將其中的一個小室闢為博物館.  1962年, 該圖書
館遷往新落成的圖書館大樓後, 馮平山樓遂正式成為香港
大學收藏中國文物的博物館.

自1950年代起, 在社會熱心人士的鼎力捐助下, 博物館的
藏館文物始漸見規模.  1964年, 大學博物館更由一間房
間擴展至整座馮平山樓.  1994年馮平山博物館與新落成
的徐展堂樓底層美術館合併為[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西區文物(1)

 


 



在開BLOG 之初曾經寫過一些關於西環地標的文章, 竟引



起自己對周遭文物的興趣, 因此花了點時間去考察和搜集



了一些西區文物的資料.  也許你會覺得有點悶, 有點離



題, 我只希望大家看後能對西區文物多一點認識和瞭解.


 


 


 


 


(1) 前華人精神病院 (北座)


 


 



前華人精神病院位於高街與東邊街交界, 此病院於1891年



落成, 為專門收容華籍精神病人而設.  然而由於當時患有



精神病的華人多被送往廣州醫治, 故此該院的規模並不大,



最多只能收容16位病人.


 


 


 


 


該建築物樓高兩層, 以紅磚砌成, 金頂瓦面; 前方有庭



院, 外有圍牆.  該建築物現用作美沙酮治療中心.


 


 


 


 


(2) 前高街精神病院


 


 



前高街精神病院位於西營盤高街, 建成於1892年, 為香港



第一所精神病治療所.  病院樓高兩層, 最獨特的設計為東



面矮西面高, 外牆以巨大的花崗石築成, 而外圍則有圓拱



及石柱建成的陽台, 是全港唯一用麻石建成外牆的古建築, 



至於其頂部則蓋以中國式瓦片, 這種揉合了中西建築特色



是當時很流行的風格.


 


 


 


 


由於香港的精神病患者激增, 診療所遂於1942年改建為精



神病院,同時加建東翼.  1961年, 青山精神病院落成投入



服務以後, 高街精神病院只提供門診服務, 並於1971年停



辦門診服務.  由於病院廢置, 所以經常有吸毒者藏身院內



吸毒, 更因為留下火種而發生兩次火警, 內部遂殘破不堪.


 


 


 



高街精神病院在空置達二十多年以後, 政府曾建議改作私



人用途, 惟遭到反對.  1996年, 政府宣佈將之改建為八



層高的綜合大樓, 包括托兒所、展能中心及單身人士宿舍



等.


 


 


 


 


(3) 魯班廟


 


 



魯班廟位於西環青蓮台,建成於光緒十年(1886年), 是由



從事三行 (木工, 油漆,泥水) 的同業集資興建.


 


 


 


 


魯班廟採用兩進式的建築設計; 廟中的壁畫包括[張騫泛槎



圖], [風雨歸舟圖]等, 且有不少花鳥, 人物和書法夾雜



其中.  此外, 該廟的山牆, 後牆及墀頭亦刻有不少的泥



塑, 亦屬少見.


 


 


 


 


魯班廟於1928年曾作重修, 其後亦多次進行維修, 但仍能



大致保留原貌.  每年的農曆六月十三日是魯班先師誕, 管



理該廟的「廣悅堂」均有隆重的慶祝儀式, 不少三行從業



員及機構都會在當日前來拜祭魯班先師.


 


 


 


 


(4) 救恩堂


 


 



救恩堂的全名是[中華基督教香港崇真會救恩堂], 由歐洲



的巴色傳道會創立, 巴色傳道會的得名是由於會址位於瑞



士巴色城之故.


 


 


 


 


1847年, 巴色會派韓山明及黎力基牧師往中國內地傳教,



但由於當時清廷仍然奉行禁教的規定, 在沒有多大成效之



下, 兩人撤回香港傳教.  1852年韓山明在西營盤成立教



會, 並向政府申請撥地建堂; 韓山明於1854年患病身亡,



享年僅35歲.  1858年, 黎力基亦因病返國休養, 至1861



年重來香港, 在救恩堂現址建立四角樓, 作為居所及辦公



室.  更在翌年設立女子學校.


 


 


 


 


1850年代, 國內發生太平天國之亂, 大量國內的客家人遷



至四角樓附近蓋搭木屋暫居, 黎牧於是向政府請淮撥第



三、四街之地建屋, 客家人為感恩德, 於是集資在第三街



96號建禮拜堂, 名為 [力基樓].


 


 


 


 


四角樓在 1927年改建為禮拜堂, 並在1946年創立救恩學



校 (即後來的救恩書院).  救恩堂除了以客家人為傳教對



象外, 在戰後亦遍及其他香港人.  救恩堂在2000年左右



改建為高層豪宅, 地下則保留作教堂之用.


 


 


 


 


(5) 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


 


 



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位於般咸道2號, 前身為道濟會堂. 道



濟會堂原本隸屬於英國的倫敦傳道會.  倫敦傳道會是由英



國的幾間教會 (公理會、長老會、聖公會及循道會) 聯合



組成的一個基督教海外傳教機構 於1795年成立, 其宗旨



是向未聞福音的地方傳教.  傳道會在1807年差遣了大名



鼎鼎的馬禮遜 (Robert Morrison) 牧師來華傳教.


 


 


 


 


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後, 傳教自然自由方便得多,倫敦傳



道會看準這個機會, 希望借香港作為橋頭堡進入中國傳教,



於是把傳教基地由馬六甲遷至香港, 立於中區鴨巴甸街與



史丹頓街交界處買下房子作為辦公室.  由於當時沒有教



堂, 信徒僅能以英華書院作為聚會的地方.  至1845年,



信徒於荷理活道與卑利街交界興建了愉寧堂 (Union



Church) 以後, 禮拜活動即在愉寧堂舉校.  愉寧堂雖然



是由中西信徒合力籌建, 但由於當時華人地位低微,  因此



華人信徒僅能夠在每個主日下午作粵語崇拜, 其餘時間均



只有外國人使用教堂,  加上董事會內並無華人,  華人信



徒仿彿只是在[借用]英國信徒的教堂, 於是華人信徒便決



定自立, 並開始使用[華人自理會]的名稱. 1885年,[華



人自理會] 聘禮賢會王煜初 (王寵惠之父) 牧師為主任. 



同年, 信徒高露雲太太以廉價出售荷理活道地段以供興建



教堂及醫院 (雅麗氏醫院)之用, 至1888年新堂址正式落



成.


 


 


 


 


1911年, 道濟會堂有人倡議建造新堂.  1918年, 全國基



督教大會在上海舉行, 議决在中國設立本色教會及教會合



一.  1920年,中國長老會、公理會及倫敦傳道會通過合



併, 稱為[中華基督教會].  1921年該堂加入中華基督教



會, 易名為中華基督教會道濟會堂.  同年, 決議與雅麗



氏醫院一起遷往般含道.  新堂於1926年10月落成命名[合



一堂].  日治期間堂務曾暫時頓停.  香港重光後,堂務才



得以復興.


 

2007年11月9日 星期五

澳門記趣(1)





擠在大艙的沙丁魚5







擠在大艙的沙丁魚4







擠在大艙的沙丁魚3







擠在大艙的沙丁魚2







擠在大艙的沙丁魚1







港澳渡輪碼頭















我其實是在澳門出生的.  在我大概三,四歲的時候, 母親



帶著全家大摇大擺的坐大船來香港, 抵埗後先申請張[宣誓



紙] (由已在香港工作了一段時間, 並領有香港身分證的父



親在入境事務處官員面前宣誓我是他的親生兒子), 隨後再



順理成章地取得兒童身分證, 從此我便成為合法的香港居



民.










雖然已經[移民] 到香港, 我們在澳門仍有很多親朋戚友,



因此每年暑假, 父母都會帶我們返澳門一次, 一則探探親



戚故舊, 二則算是讓我們享受真正放假的樂趣.  事實上去



澳門是每個暑假的大事, 母親在一個星期前便開始執拾衣



物和用品, 並不斷叮囑我們要乖, 對人 要有禮貌, 然而



我們的心早已飛越維多利亞海峽到濠江彼岸, 想像著一個



多姿多釆的假期.










出發了, 由於人和行李都很多, 所以會破費一點坐的士去



碼頭.  那個時候當然還没有信德中心, 港澳碼頭設在新填



地平民夜總會的後面(即今日海港政府合署旁). 在六十年



代中期以前, 只有大船往來港澳, 而每艘大船都有特定的



入閘口, 入錯閘口輕則誤點, 重則可能整張船票報癈, 所



以很多時候都可以看到失魂魚在閘口苦苦哀求守閘員讓他



們上船的情景.  我還記時當年的大船有泰山, 佛山, 南



山, 大來, 德星,盧山和松山等, 其中印象最深的要算是



佛山輪, 一來乘坐的次數最多, 二來是它的下場最悲壯,



在1971年颱風露絲襲港時, 佛山輪抵受不住強風的吹襲而



傾覆在大嶼山海灣中, 同時間有幾十名船員葬身怒海.










相信網友中没有幾個人坐過大船去澳門, 且讓我介绍一下



大船的情况罷.  差不多所有的大船都分大艙,飛機艙(又稱



西餐艙), 唐餐艙,甲板艙以及頭等艙.  大艙位於機房傍



(即船的最低部), 坐的又是帆布床, 所以票價最廉宜, 然



而由於空氣不流通, 所以悶熱難當, 夏天坐大艙更是渾汗



如雨, 苦不堪言. 飛機艙,唐餐艙和甲板艙處於同一層,



分別是飛機艙坐的是飛機式的座位, 唐餐艙則睡雙層床,



而甲板艙的乘客則會被安排坐在船頭甲板的帆布椅上.  至



於頭等艙相信是私家房, 但我卻無緣坐過, 因此對頭等艙



的情况無可奉告.  坐大船去澳門需時約四個鐘頭, 這在今



天來說真是不可思議.  如此長的航程對小孩子來說其實是



頗為苦悶的, 除了看著[船頭噴黑煙, 船尾起白浪]外, 便



只有不停的從船頭跑到船尾, 互相追逐嘻戲.  偶爾靜下



來, 旁觀大人們賭錢談笑. 有些人索興在甲板賣唱, 玩魔



術,或者賣藥酒, 手錶等.  有一次我還踫到綽號[雷達錶]



的街坊諧星在那裏表演 (我認識他是因為每年的盂蘭節西



環漁市場都會邀請他表演助興), 看著他邊唱邊跳的演出,



四個小時的航程彷彿霎眼間便過去了.










抵埗了, 大船緩緩駛進的碼頭不是新口岸, 而是位處於新



馬路末端, 現已荒廢的火船新街舊碼頭.  那時候你可以站



在船頭, 跟在碼頭等候的親友揮手打招呼,感覺著實温馨窩



心. 下船後通常會第一時往新馬路的中央酒店飲茶, 我依



稀說記得在酒店的二樓設有賭場, 在賭場的門口卻掛了一



塊大牌, 上書[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的千字文, 我



到現在仍攪不通為甚麼賭場要懸掛千字文示眾? 飯後隨即



驅車往酒店, 說到酒店, 我們是數十年如一日的住司打口



内的新新或者英京酒店.  與其說是酒店, 倒不如說是賓館



更貼切一些, 但不管如何, 能住賓館已足夠讓我們覺得新



鲜和興奮.  我對司打口的最深記憶是街口的兩瓶木制大芬



達汽水樽模型, 以及滑不留口的大菜糕檔.










澳門在六,七十年代不是一個多姿多彩的享受型都會, 她最



使人迷醉的地方是其獨有的, 悠游自在的小城風情.  所以



最簡單而直接的親近澳門的方法莫過於以腳踏遍各旅遊景



點, 如二龍頭, 白鴿巢公園, 大三巴, 媽閣廟,盧九花園



等, 此外我也曾在松山搭大人的單車尾作環山遊, 亦乘過



三輪車遊南灣, 在西灣灣畔看父母向網魚人買剛上網的活



魚, 隨即拿到陶陶居即蒸即吃, 我想這在今天的澳門來說



是天方夜譚了.  其實我最喜歡澳門的地方倒不是這些景



點, 而是香港尋找不到的况味.  很難解釋這種心情, 勉



强來說是那種悠閒的生活節奏, 黏貼在充滿著南歐情懷的



土壤上, 這種貌似突兀, 事實上又無比和諧的調配, 使人



感到一種回家的舒泰, 所以閒下來便扯著堂兄們, 央他們



帶著我穿過[斜巷], 跑遍[前地], 現在回想起來, 頗興幸



那時候把澳門最憩靜的一面印記在腦海裏, 永誌不忘.






 

 

澳門記趣(2)

 


 


說到澳門, 怎能不提她的美食? 我最喜歡的倒不是被吹捧



到天上的知名食府, 而是街頭巷尾的小食和大排檔.  下列



的名單是記憶中我最深印象的檔攤, 其中很多相信早己結



業, 湮没在這幾年極速經濟發展的洪流中:






* 在議事亭前地的義順吃雙皮奶





* 晨早在三元吃艇仔粥和即炸油炸鬼





* 在新馬路架深洋行買豬油糕, 紅豆糕,豆撈等甜







* 在西灣漫步乘涼, 順道幫襯雀仔園崗陵街(石仔



斜路)黃有記自制手打雪糕





* 在荷蘭園禮記吃雪糕和飲冰, 禮記該是澳門現



存歷史最悠久的雪糕冰室, 估計已超過五十年了, 最近已



開始由第三代經營. 同期我曾幫襯過的超記及白宮等早已



結業.  羅結地巷的九記是123事件後才開業的, 我記得該



店是澳門第一間推出自製的"咖啡"味雪糕.





*  新馬路昭信洋服鋪隔離横街(剪髮巷)口"巧



記"香蕉糕確是澳門一絕, 新鮮熱辣辣出爐時著實好味得使



人差點連自己的舌頭也一併吃下去, 但自從老板退休後如



此美味的香蕉糕即成絕嚮





* 噴水池龍記傍邊的"清記"炒栗子冠絕澳門, 以



前往對面的平安戲院看電影一定會買一大袋吃





*  四行會館門口有檔賣"芽菜炒麵/粉", 其粉麵鑊



氣十足, 炒得十分好味;  隔離鋪頭"新聯發", 是當時的



香港牛奶公司在澳門的唯一代理, 全澳只有在"新聯發"才



可以買到牛奶公司出品的雪糕雪條.





*  其他小食還有劉科記蛋卷, 顯記光蘇餅, 咀香



園杏仁餅, 晃記鹹切酥, 三可的金錢餅, 不知三可還在



否? 該店最出名的是用豬油焙製的鹹, 甜薄脆.





*  在工人球場(即現在的新葡京)和大同學校中間



的橫巷有一檔用炭爐煮的牛什面, 甚是原汁原味.





*  紅街市側匯豐銀行門口那檔龍鬚糖味道十分正



宗,好正.





* 逸園狗場對面的大排檔,不論煎炒煮炸, 水準都



甚高, 我印象最深的是生滾粥, 粥底綿輭, 一流.




* 近媽閣廟有幾間路邊大排檔, 其絲襪奶



茶和炭爐烘多士亦頗為不俗, 尤其生坐在大榕樹下邊乘涼



邊喝奶茶的感覺可謂零舍不同.







回程時大人們都把握時間四圍買手信, 其中可包括砵酒,



豬油糕, 杏仁餅,燒餅, 嘉應梅及鹹淡水螃蟹一筐等.  返



香港的大船一般要深夜12點才啓航, 4點左右便可抵達香



港, 但由於移民局的關員要6點才上班, 所以大船抵港後船



員不會即時叫醒乘客, 待6點鐘移民局的關員上班後才逐個



拍醒乘客, 催促他們下船.  過關後我們大都會先往對面李



寶樁大厦頂樓的月宮酒樓喝完早茶後才回家

2007年11月3日 星期六

摩星嶺




摩星嶺雖然嚴格來說不能算是西環的一部份,但它緊接著


西環, (摩星嶺的所在地域多利道即連接著卑路乍街). 我

唸小學時很多同學都住在摩星嶺,其中有一個死黨的家裏

是從事生產蝦片干和豬腸粉業務的,每逢暑假我都喜歡往

他的家裏跑, 做一些[幫頭幫尾]的工作. 最過癮的是,

下午時我們便得推著木頭車送貨,我總愛坐在木頭車上,

沿著域多利道斜路讓木頭車風馳電掣的往下衝,那種刺激

感我至今仍然歷歷在目.


摩星嶺平房是政府最早期的房屋政策的產品.  50年代初期

石硤尾發生大火後,政府批出摩星嶺一帶的山腳興建平房

來安置災民,並由社會福利局負責為災民登記,以便派發

入住證- [白卡], 災民可憑 [白卡] 在摩星嶺買屋. 這

中間有段小插曲- 由於東華醫院曾以摩星嶺作為墓地,所

以初期災民對入住摩星嶺的安排很抗拒,甚至有謠言說有

些房子的後面掘到人骨.


早期摩星嶺區的管理名義上由市政局負責,但實質上從維

修到治安都是由居民自己一手一腳全權打理,這個名義上

的管理權從1958年起便轉交徙置事務處,此後所有摩星

嶺平房區的居民都得申請住屋證,居民若要轉讓房屋只

可賣給公屋居民,並需得到區長的同意.  有趣的是,住

屋證上面註明,政府有權在給予居民三個月通知後要求居

民遷出.  七十年代房屋委員會成立,接手了摩星嶺平房區

的管理事務.


全盛時期摩星嶺共有二百五十多户, 即使在清折拆時仍有

百多户.  摩星嶺平房區共分為四個區域, 然而像大部份舊

式屋邨般,  居民間的關係十分融洽, 人與人之間經常發揮

守望相助的精神, 所以即使地處荒郊野外, 摩星嶺的治安

仍十分良好. 值得一提的是摩星嶺街坊福利會開辦的幼稚

園在西環甚受歡迎, 與區內的名牌幼稚園潔心齊名.


摩星嶺平房區已然全部清拆迨盡,  現在偶然路過, 仰望著

光禿禿的山坡, 憶起兒時在此地曾渡過的歡樂時光, 心底

裹不禁泛上幾絲唏噓, 幾陣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