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07年11月22日 星期四

西區文物(1)

 


 



在開BLOG 之初曾經寫過一些關於西環地標的文章, 竟引



起自己對周遭文物的興趣, 因此花了點時間去考察和搜集



了一些西區文物的資料.  也許你會覺得有點悶, 有點離



題, 我只希望大家看後能對西區文物多一點認識和瞭解.


 


 


 


 


(1) 前華人精神病院 (北座)


 


 



前華人精神病院位於高街與東邊街交界, 此病院於1891年



落成, 為專門收容華籍精神病人而設.  然而由於當時患有



精神病的華人多被送往廣州醫治, 故此該院的規模並不大,



最多只能收容16位病人.


 


 


 


 


該建築物樓高兩層, 以紅磚砌成, 金頂瓦面; 前方有庭



院, 外有圍牆.  該建築物現用作美沙酮治療中心.


 


 


 


 


(2) 前高街精神病院


 


 



前高街精神病院位於西營盤高街, 建成於1892年, 為香港



第一所精神病治療所.  病院樓高兩層, 最獨特的設計為東



面矮西面高, 外牆以巨大的花崗石築成, 而外圍則有圓拱



及石柱建成的陽台, 是全港唯一用麻石建成外牆的古建築, 



至於其頂部則蓋以中國式瓦片, 這種揉合了中西建築特色



是當時很流行的風格.


 


 


 


 


由於香港的精神病患者激增, 診療所遂於1942年改建為精



神病院,同時加建東翼.  1961年, 青山精神病院落成投入



服務以後, 高街精神病院只提供門診服務, 並於1971年停



辦門診服務.  由於病院廢置, 所以經常有吸毒者藏身院內



吸毒, 更因為留下火種而發生兩次火警, 內部遂殘破不堪.


 


 


 



高街精神病院在空置達二十多年以後, 政府曾建議改作私



人用途, 惟遭到反對.  1996年, 政府宣佈將之改建為八



層高的綜合大樓, 包括托兒所、展能中心及單身人士宿舍



等.


 


 


 


 


(3) 魯班廟


 


 



魯班廟位於西環青蓮台,建成於光緒十年(1886年), 是由



從事三行 (木工, 油漆,泥水) 的同業集資興建.


 


 


 


 


魯班廟採用兩進式的建築設計; 廟中的壁畫包括[張騫泛槎



圖], [風雨歸舟圖]等, 且有不少花鳥, 人物和書法夾雜



其中.  此外, 該廟的山牆, 後牆及墀頭亦刻有不少的泥



塑, 亦屬少見.


 


 


 


 


魯班廟於1928年曾作重修, 其後亦多次進行維修, 但仍能



大致保留原貌.  每年的農曆六月十三日是魯班先師誕, 管



理該廟的「廣悅堂」均有隆重的慶祝儀式, 不少三行從業



員及機構都會在當日前來拜祭魯班先師.


 


 


 


 


(4) 救恩堂


 


 



救恩堂的全名是[中華基督教香港崇真會救恩堂], 由歐洲



的巴色傳道會創立, 巴色傳道會的得名是由於會址位於瑞



士巴色城之故.


 


 


 


 


1847年, 巴色會派韓山明及黎力基牧師往中國內地傳教,



但由於當時清廷仍然奉行禁教的規定, 在沒有多大成效之



下, 兩人撤回香港傳教.  1852年韓山明在西營盤成立教



會, 並向政府申請撥地建堂; 韓山明於1854年患病身亡,



享年僅35歲.  1858年, 黎力基亦因病返國休養, 至1861



年重來香港, 在救恩堂現址建立四角樓, 作為居所及辦公



室.  更在翌年設立女子學校.


 


 


 


 


1850年代, 國內發生太平天國之亂, 大量國內的客家人遷



至四角樓附近蓋搭木屋暫居, 黎牧於是向政府請淮撥第



三、四街之地建屋, 客家人為感恩德, 於是集資在第三街



96號建禮拜堂, 名為 [力基樓].


 


 


 


 


四角樓在 1927年改建為禮拜堂, 並在1946年創立救恩學



校 (即後來的救恩書院).  救恩堂除了以客家人為傳教對



象外, 在戰後亦遍及其他香港人.  救恩堂在2000年左右



改建為高層豪宅, 地下則保留作教堂之用.


 


 


 


 


(5) 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


 


 



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位於般咸道2號, 前身為道濟會堂. 道



濟會堂原本隸屬於英國的倫敦傳道會.  倫敦傳道會是由英



國的幾間教會 (公理會、長老會、聖公會及循道會) 聯合



組成的一個基督教海外傳教機構 於1795年成立, 其宗旨



是向未聞福音的地方傳教.  傳道會在1807年差遣了大名



鼎鼎的馬禮遜 (Robert Morrison) 牧師來華傳教.


 


 


 


 


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後, 傳教自然自由方便得多,倫敦傳



道會看準這個機會, 希望借香港作為橋頭堡進入中國傳教,



於是把傳教基地由馬六甲遷至香港, 立於中區鴨巴甸街與



史丹頓街交界處買下房子作為辦公室.  由於當時沒有教



堂, 信徒僅能以英華書院作為聚會的地方.  至1845年,



信徒於荷理活道與卑利街交界興建了愉寧堂 (Union



Church) 以後, 禮拜活動即在愉寧堂舉校.  愉寧堂雖然



是由中西信徒合力籌建, 但由於當時華人地位低微,  因此



華人信徒僅能夠在每個主日下午作粵語崇拜, 其餘時間均



只有外國人使用教堂,  加上董事會內並無華人,  華人信



徒仿彿只是在[借用]英國信徒的教堂, 於是華人信徒便決



定自立, 並開始使用[華人自理會]的名稱. 1885年,[華



人自理會] 聘禮賢會王煜初 (王寵惠之父) 牧師為主任. 



同年, 信徒高露雲太太以廉價出售荷理活道地段以供興建



教堂及醫院 (雅麗氏醫院)之用, 至1888年新堂址正式落



成.


 


 


 


 


1911年, 道濟會堂有人倡議建造新堂.  1918年, 全國基



督教大會在上海舉行, 議决在中國設立本色教會及教會合



一.  1920年,中國長老會、公理會及倫敦傳道會通過合



併, 稱為[中華基督教會].  1921年該堂加入中華基督教



會, 易名為中華基督教會道濟會堂.  同年, 決議與雅麗



氏醫院一起遷往般含道.  新堂於1926年10月落成命名[合



一堂].  日治期間堂務曾暫時頓停.  香港重光後,堂務才



得以復興.


 

2007年11月9日 星期五

澳門記趣(1)





擠在大艙的沙丁魚5







擠在大艙的沙丁魚4







擠在大艙的沙丁魚3







擠在大艙的沙丁魚2







擠在大艙的沙丁魚1







港澳渡輪碼頭















我其實是在澳門出生的.  在我大概三,四歲的時候, 母親



帶著全家大摇大擺的坐大船來香港, 抵埗後先申請張[宣誓



紙] (由已在香港工作了一段時間, 並領有香港身分證的父



親在入境事務處官員面前宣誓我是他的親生兒子), 隨後再



順理成章地取得兒童身分證, 從此我便成為合法的香港居



民.










雖然已經[移民] 到香港, 我們在澳門仍有很多親朋戚友,



因此每年暑假, 父母都會帶我們返澳門一次, 一則探探親



戚故舊, 二則算是讓我們享受真正放假的樂趣.  事實上去



澳門是每個暑假的大事, 母親在一個星期前便開始執拾衣



物和用品, 並不斷叮囑我們要乖, 對人 要有禮貌, 然而



我們的心早已飛越維多利亞海峽到濠江彼岸, 想像著一個



多姿多釆的假期.










出發了, 由於人和行李都很多, 所以會破費一點坐的士去



碼頭.  那個時候當然還没有信德中心, 港澳碼頭設在新填



地平民夜總會的後面(即今日海港政府合署旁). 在六十年



代中期以前, 只有大船往來港澳, 而每艘大船都有特定的



入閘口, 入錯閘口輕則誤點, 重則可能整張船票報癈, 所



以很多時候都可以看到失魂魚在閘口苦苦哀求守閘員讓他



們上船的情景.  我還記時當年的大船有泰山, 佛山, 南



山, 大來, 德星,盧山和松山等, 其中印象最深的要算是



佛山輪, 一來乘坐的次數最多, 二來是它的下場最悲壯,



在1971年颱風露絲襲港時, 佛山輪抵受不住強風的吹襲而



傾覆在大嶼山海灣中, 同時間有幾十名船員葬身怒海.










相信網友中没有幾個人坐過大船去澳門, 且讓我介绍一下



大船的情况罷.  差不多所有的大船都分大艙,飛機艙(又稱



西餐艙), 唐餐艙,甲板艙以及頭等艙.  大艙位於機房傍



(即船的最低部), 坐的又是帆布床, 所以票價最廉宜, 然



而由於空氣不流通, 所以悶熱難當, 夏天坐大艙更是渾汗



如雨, 苦不堪言. 飛機艙,唐餐艙和甲板艙處於同一層,



分別是飛機艙坐的是飛機式的座位, 唐餐艙則睡雙層床,



而甲板艙的乘客則會被安排坐在船頭甲板的帆布椅上.  至



於頭等艙相信是私家房, 但我卻無緣坐過, 因此對頭等艙



的情况無可奉告.  坐大船去澳門需時約四個鐘頭, 這在今



天來說真是不可思議.  如此長的航程對小孩子來說其實是



頗為苦悶的, 除了看著[船頭噴黑煙, 船尾起白浪]外, 便



只有不停的從船頭跑到船尾, 互相追逐嘻戲.  偶爾靜下



來, 旁觀大人們賭錢談笑. 有些人索興在甲板賣唱, 玩魔



術,或者賣藥酒, 手錶等.  有一次我還踫到綽號[雷達錶]



的街坊諧星在那裏表演 (我認識他是因為每年的盂蘭節西



環漁市場都會邀請他表演助興), 看著他邊唱邊跳的演出,



四個小時的航程彷彿霎眼間便過去了.










抵埗了, 大船緩緩駛進的碼頭不是新口岸, 而是位處於新



馬路末端, 現已荒廢的火船新街舊碼頭.  那時候你可以站



在船頭, 跟在碼頭等候的親友揮手打招呼,感覺著實温馨窩



心. 下船後通常會第一時往新馬路的中央酒店飲茶, 我依



稀說記得在酒店的二樓設有賭場, 在賭場的門口卻掛了一



塊大牌, 上書[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的千字文, 我



到現在仍攪不通為甚麼賭場要懸掛千字文示眾? 飯後隨即



驅車往酒店, 說到酒店, 我們是數十年如一日的住司打口



内的新新或者英京酒店.  與其說是酒店, 倒不如說是賓館



更貼切一些, 但不管如何, 能住賓館已足夠讓我們覺得新



鲜和興奮.  我對司打口的最深記憶是街口的兩瓶木制大芬



達汽水樽模型, 以及滑不留口的大菜糕檔.










澳門在六,七十年代不是一個多姿多彩的享受型都會, 她最



使人迷醉的地方是其獨有的, 悠游自在的小城風情.  所以



最簡單而直接的親近澳門的方法莫過於以腳踏遍各旅遊景



點, 如二龍頭, 白鴿巢公園, 大三巴, 媽閣廟,盧九花園



等, 此外我也曾在松山搭大人的單車尾作環山遊, 亦乘過



三輪車遊南灣, 在西灣灣畔看父母向網魚人買剛上網的活



魚, 隨即拿到陶陶居即蒸即吃, 我想這在今天的澳門來說



是天方夜譚了.  其實我最喜歡澳門的地方倒不是這些景



點, 而是香港尋找不到的况味.  很難解釋這種心情, 勉



强來說是那種悠閒的生活節奏, 黏貼在充滿著南歐情懷的



土壤上, 這種貌似突兀, 事實上又無比和諧的調配, 使人



感到一種回家的舒泰, 所以閒下來便扯著堂兄們, 央他們



帶著我穿過[斜巷], 跑遍[前地], 現在回想起來, 頗興幸



那時候把澳門最憩靜的一面印記在腦海裏, 永誌不忘.






 

 

澳門記趣(2)

 


 


說到澳門, 怎能不提她的美食? 我最喜歡的倒不是被吹捧



到天上的知名食府, 而是街頭巷尾的小食和大排檔.  下列



的名單是記憶中我最深印象的檔攤, 其中很多相信早己結



業, 湮没在這幾年極速經濟發展的洪流中:






* 在議事亭前地的義順吃雙皮奶





* 晨早在三元吃艇仔粥和即炸油炸鬼





* 在新馬路架深洋行買豬油糕, 紅豆糕,豆撈等甜







* 在西灣漫步乘涼, 順道幫襯雀仔園崗陵街(石仔



斜路)黃有記自制手打雪糕





* 在荷蘭園禮記吃雪糕和飲冰, 禮記該是澳門現



存歷史最悠久的雪糕冰室, 估計已超過五十年了, 最近已



開始由第三代經營. 同期我曾幫襯過的超記及白宮等早已



結業.  羅結地巷的九記是123事件後才開業的, 我記得該



店是澳門第一間推出自製的"咖啡"味雪糕.





*  新馬路昭信洋服鋪隔離横街(剪髮巷)口"巧



記"香蕉糕確是澳門一絕, 新鮮熱辣辣出爐時著實好味得使



人差點連自己的舌頭也一併吃下去, 但自從老板退休後如



此美味的香蕉糕即成絕嚮





* 噴水池龍記傍邊的"清記"炒栗子冠絕澳門, 以



前往對面的平安戲院看電影一定會買一大袋吃





*  四行會館門口有檔賣"芽菜炒麵/粉", 其粉麵鑊



氣十足, 炒得十分好味;  隔離鋪頭"新聯發", 是當時的



香港牛奶公司在澳門的唯一代理, 全澳只有在"新聯發"才



可以買到牛奶公司出品的雪糕雪條.





*  其他小食還有劉科記蛋卷, 顯記光蘇餅, 咀香



園杏仁餅, 晃記鹹切酥, 三可的金錢餅, 不知三可還在



否? 該店最出名的是用豬油焙製的鹹, 甜薄脆.





*  在工人球場(即現在的新葡京)和大同學校中間



的橫巷有一檔用炭爐煮的牛什面, 甚是原汁原味.





*  紅街市側匯豐銀行門口那檔龍鬚糖味道十分正



宗,好正.





* 逸園狗場對面的大排檔,不論煎炒煮炸, 水準都



甚高, 我印象最深的是生滾粥, 粥底綿輭, 一流.




* 近媽閣廟有幾間路邊大排檔, 其絲襪奶



茶和炭爐烘多士亦頗為不俗, 尤其生坐在大榕樹下邊乘涼



邊喝奶茶的感覺可謂零舍不同.







回程時大人們都把握時間四圍買手信, 其中可包括砵酒,



豬油糕, 杏仁餅,燒餅, 嘉應梅及鹹淡水螃蟹一筐等.  返



香港的大船一般要深夜12點才啓航, 4點左右便可抵達香



港, 但由於移民局的關員要6點才上班, 所以大船抵港後船



員不會即時叫醒乘客, 待6點鐘移民局的關員上班後才逐個



拍醒乘客, 催促他們下船.  過關後我們大都會先往對面李



寶樁大厦頂樓的月宮酒樓喝完早茶後才回家

2007年11月3日 星期六

摩星嶺




摩星嶺雖然嚴格來說不能算是西環的一部份,但它緊接著


西環, (摩星嶺的所在地域多利道即連接著卑路乍街). 我

唸小學時很多同學都住在摩星嶺,其中有一個死黨的家裏

是從事生產蝦片干和豬腸粉業務的,每逢暑假我都喜歡往

他的家裏跑, 做一些[幫頭幫尾]的工作. 最過癮的是,

下午時我們便得推著木頭車送貨,我總愛坐在木頭車上,

沿著域多利道斜路讓木頭車風馳電掣的往下衝,那種刺激

感我至今仍然歷歷在目.


摩星嶺平房是政府最早期的房屋政策的產品.  50年代初期

石硤尾發生大火後,政府批出摩星嶺一帶的山腳興建平房

來安置災民,並由社會福利局負責為災民登記,以便派發

入住證- [白卡], 災民可憑 [白卡] 在摩星嶺買屋. 這

中間有段小插曲- 由於東華醫院曾以摩星嶺作為墓地,所

以初期災民對入住摩星嶺的安排很抗拒,甚至有謠言說有

些房子的後面掘到人骨.


早期摩星嶺區的管理名義上由市政局負責,但實質上從維

修到治安都是由居民自己一手一腳全權打理,這個名義上

的管理權從1958年起便轉交徙置事務處,此後所有摩星

嶺平房區的居民都得申請住屋證,居民若要轉讓房屋只

可賣給公屋居民,並需得到區長的同意.  有趣的是,住

屋證上面註明,政府有權在給予居民三個月通知後要求居

民遷出.  七十年代房屋委員會成立,接手了摩星嶺平房區

的管理事務.


全盛時期摩星嶺共有二百五十多户, 即使在清折拆時仍有

百多户.  摩星嶺平房區共分為四個區域, 然而像大部份舊

式屋邨般,  居民間的關係十分融洽, 人與人之間經常發揮

守望相助的精神, 所以即使地處荒郊野外, 摩星嶺的治安

仍十分良好. 值得一提的是摩星嶺街坊福利會開辦的幼稚

園在西環甚受歡迎, 與區內的名牌幼稚園潔心齊名.


摩星嶺平房區已然全部清拆迨盡,  現在偶然路過, 仰望著

光禿禿的山坡, 憶起兒時在此地曾渡過的歡樂時光, 心底

裹不禁泛上幾絲唏噓, 幾陣暖意.
 

2007年10月31日 星期三

板間房情懷

 


 


戰後香港的生活環境甚為惡劣, 不少人一家幾口都是擠在



七,八格階磚内, 晚上全家都睡在幾尺丁方的碌架床上, 黑



白粤語片年代曾上映過一部名為[一家八口一張床]的電影,



即是昔日居住在板間房的寫照.  以往的香港寸金尺土, 能



住得起板間房的家庭, 其經濟條件已算是勉强過得去, 但



家庭的大部份收入已經用作繳付租金, 其他方面便需要盡



量節省了.







我在西環的最初的六,七年是住在板間房的, 有一段時期甚



至是睡在冷巷的碌架床上, 那個年代人人都是如此, 也不



覺得怎麼樣的辛苦.  先解釋何謂板間房, 顧名思義, 板



間房是以木屏風間格而成的房間, 一般面積是60 到80平



方呎, 所以絕大部份的板間房只能容得下一張碌架床和一



個衣櫃, 其情况簡直可以用[轉身唔落]來形容.  碌架床



很多時候是包租公自制的, 所以頗不堅穩, 但在那個公屋



仍未全面興建,包租公橫行的年代, 小租客焉敢有異議?






我仍然很清淅地記得那些住板間房的日子.  我們全家從中



環搬到西環, 是因為漁市場西移, 而父親的工作卻要在清



晨四,五點鐘便返到市場, 所以必需要住近西環漁市場. 



初到西環時,父親的老板將寫字樓的部份地方以木板間出幾



十呎的地方以供我們暫住.  這個房間比一般的板間房還要



小, 然而卻擠住著我們一家五口.  我還記得那三層碌架



床, 父母睡下層, 我們三兄弟睡中層, 上床及床下底則用



來擺放雜物.  由於房間異常獈窄, 碌架床成為了我們幾兄



弟的遊樂場, 披上毛巾, 手執藤條即可變身成為大俠, 轉



眼間互相扭打, 又成為摔角好手馬蘭奴, 總之想像得出來



的, 我們都玩過.  然而由於我們是寄人籬下, 所以日常



生活上有很多顧忌, 譬如說板間房一點都不隔聲, 所以我



們玩耍的時候不可以高聲喧嘩, 以免騷擾人家工作.  另外



因為房間的外面便是魚欄的辦公室, 在辦公時間母親禁止



我們走出大廳[其實即是魚欄的辦公室].  這在平時倒沒有



甚麼, 但到了星期六,日放假的時候, 從早到晚的被困在方



圆不足80平方呎的板間房内, 那種煩橾和鬱悶的心情是可



想而知的.






其後父親的工作較為穩定, 我們便從爹核士街搬到吉席街,



父母住板間房, 我們幾兄弟則睡在冷巷的碌架床, 我和弟



弟睡下格床, 大哥睡上格床. 雖然如此, 活動空間已經比



住魚欄的辦公室大多了, 最起碼我們可以用客廳作為遊樂



場, 摔角場, 閒時趁我大哥不在家, 可以爬上上格床, 偷



偷的玩他的東西, 如唱機, 魚竿, 甚至偷看他的日記. 



有一次被他發現, 著著實實的揍了我一頓.  我還記得住在



吉直街的後期我們成了二房東, 把其中兩間房分租了出去,



其中一間租给了一對不太年青, 但女方有些[十三點]的夫



婦.  由於住的是板間房, 他們有時候晚上打情罵俏的聲浪



會遍及全屋, 弄得我父母頗不高興, 最後還是讓他們搬走. 



七十年代初, 父親在北街置業, 我們板間房的生涯至此便



告一段落.






吉席街的舊居現已拆建成西環豪宅地標- 泓都.  每次我走



過這裏都會駐足憑弔一番, 回想那時候魚市場, 建文街熱



乎乎的情景, 真有些[老僧已死成新塔, 壞壁無由見舊題]



的况味了.


 

2007年10月29日 星期一

西環的木屋區


香港人最頭痛的莫過於居住問題, 有些人窮此一生都是為


房屋貸款而[捱世界], 國內現在也有[房奴]的名稱 ,聽起


來真箇觸目驚心. 


 


 


 


 


香港在七十年代經濟起飛前大部份人的收入仍是很微薄, 



西環的街坊大多是從事勞動行業, 工資比平均水平更低,



估計月入恐怕不會超逾二,三百塊, 以這個工資去養活一家



幾口實在甚為吃力, 所以在那個年代, 不少西環人是住在



木屋裏, 由此之故, 六十年代的西環是不缺木屋區的, 而



據我所知五,六十年代的西環起碼有以下幾個木屋區:


 


 


 


 


* 福利山, 即現時西環街坊福利會後面.  戰後曾



建有超逾100間木屋, 每間的面積都很小, 最大的不超過



10呎乘15呎


 


 



*士美非路近明愛中心一帶有十多間木屋, 而明



愛中心對上的何東山更有200至300間


 


 



* 摩星嶺近青年旅舍的附近最誇張, 全盛時期有近



3000間木屋


 


 



* 豬毛山, 其位置大概在觀龍樓到瑪麗醫院一帶,



曾建有超逾200間木屋


 


 



* 厚和街的冷巷也建有不少非法僭建的木屋, 這



些木屋建在兩座樓宇之間, 底部懸空, 地下留作行人通道



之用, 頗類似於廣州的[過家樓], 很有地方特色.


 


 


 


 


這些木屋可租可買, 租金大約為每月30至50元, 售價則介



乎2000 到4000元不等, 按面積大小而定.  其實很多人喜



歡購買這些木屋, 原因在市區一個板間房的月租也要百多



元, 買一間木屋才2000多元,兩房一廳, 既開揚通爽,  又



可避免和其他人同住惹麻煩, 故此木屋在那時候很受低收



入家庭的歡迎.


 


 


 


 


西環的大部份木屋在70年代中期己清拆掉, 只剩下小部份



摩星嶺近海傍的木屋, 居民稱之為摩囉棚木屋, 原因是這



些木屋大都建築在海邊, 以竹棚將木屋底部承托在海面之



上, 像大澳棚屋的缘故.  後來在70年代中期颱風愛倫襲



港, 天文臺懸掛10號風球, 摩囉棚受不住强風吹襲而倒



塌, 居民墮海.  當時有一位英勇的消防員為了拯救墮海居



民而受傷, 最终導至雙脚殘廢, 這位英勇的消防員即是後



來勇奪傷殘奥林匹克運動會劍擊金牌的張偉良.  風災過後



政府派員視察災場, 認為摩囉棚有結構性危險, 不旋踵即



下令將從巴士總站的第一區至政治部的第五區的木屋全部



清拆掉, 從此木屋便完全從西環消失.


 


 

2007年10月27日 星期六

西環七臺

 


在現今寶翠園的後面是西環的七個臺, 所謂臺其實是在山



上開闢土地, 將凸凹不平的山坡填平, 用作建屋之用, 這



些平地便叫做臺.  西環總共有七個臺, 約莫有七,八十年



的歷史了.  這七個臺分別為青蓮臺, 太白臺, 桃李臺,



羲皇臺,紫蘭臺, 李寶龍臺和學士臺等. 







這七個臺的命名都各有淵源.  相傳西環七臺的開發者是商



人李寶龍, 他生平最愛李白的詩詞, 所以把其中的兩個臺



以青蓮, 太白命名,  另外由於七臺隣近香港大學, 故此



以最高(亦即最接近香港大學)的兩個臺改名為學士和桃李



臺. 






七臺中以學士臺的位置最高,  緊貼著的是桃李臺和青蓮



臺, 後然後是羲皇臺和太白臺.   其中以桃李臺的面積最



大, 佔地最廣,這亦是魯班廟和漢華中學都設於此的原因. 



幾十年前, 太白臺曾經是香港第一個園遊會的所在地,  此



地甚至設有人工開鐾的小湖供遊人泛舟其中, 商家亦會在



此設筵款待賓客.  太白臺現今是個寧謐的住宅區,  很難



想像到當年飛觴醉月的景况了. 






李寶龍臺在這五個臺的西面, 而紫蘭臺則在這五個臺的東



面, 其形勢好像是左右兩個門神守衞著整個地區.  說起保



衞,  原來昔日這七個臺都各自组織了更練, 每户每月需缴



交三幾塊的更練費(相等於今天的管理費).  更練出巡時配



有木棍和哨子, 裝備似乎頗為專業.






我小時候一直住在西環電車路沿線,  由於七臺没有甚麽玩



樂設施, 因此雖然近在咫尺, 我卻很少到這邊來玩.   



這裹其實可說是西環的桃花源, 由於地勢較西環市區(即卑



路乍街沿路)高, 没有呼嘯而過的車輛, 所以環境頗為幽



靜, 空氣相對亦尚算清新.  只是居住在山坡上, 出入較



麻煩, 夏天揮汗如雨的時候要走上山市街那條長命石梯,



著實需要一點勇氣. 也許但凡世間萬物, 有得定必有失,



是好是壞則繫於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