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3年5月29日 星期三

式微的行業 (2)






不知道是何緣故,我在撰寫和上載上一篇博文“式微的行業”的時候,YAHOO 竟將博文的下半部刪去。  為了安全起見,我只得將“式微的行業”的下半部重組並在此以 "式微的行業 (2)" 的標題發表 , 至於未被刪去的部份, 則以“式微的行業 (1)" 的標題保留.  由於我是邊寫邊將博文上載,所以除了相片僥幸留有複本外,文字來不及存檔,是以未能完整地將個“式微的行業”的下半段在此博文還原過來,惟有在此作個呼籲,網友中若在刪除前曾下載此博文(即有關苦力,修補,擦鞋部份的),請與我聯絡並賜回一份拷貝,以便我可回復整個博文的完整面目。 另外我亦曾回覆網友們在“式微的行業”的回應,可惜亦被刪去,  先此致歉,亦請各位網友在此回應本博文,不便之處,還請見諒。




(1) 擦鞋


擦鞋曾是盛極一時的街頭行業.  五十年代初期, 大量國內難民湧香港,人口激增,社會貧民充斥。加上當時戰爭結束不久,市面蕭條,工作機會甚少。 為了生計,小孩不僅沒有機會讀書,更需要出外工作, 幫補家計.  他們除了上街派報紙、開車門外, 還有替人擦鞋。  當年社會多以貌取人, 西裝是男士必備之物,畢挺西裝自要配上黑亮的皮鞋,於是對擦鞋服務有所需求。  另外五, 六十年代,韓越戰相繼爆發,美國軍艦以香港作補給站,很多水手到來渡假, 他們上街時愛找擦鞋仔擦鞋,出手就是美金兩角半 (相等於港幣一元二角五分), 出手如此闊綽,自是吸引很多人入行。  滿街是都是擦鞋仔, 品質自然良莠不齊, 遂產生所謂的 "擦鞋黨",他們連群結隊出擊, 以蠱惑招數爭取生意。  擦鞋黨的 "做案" 手法是先在街頭和街尾佈好伏兵﹔每當遇上拒絕擦的水兵時, 擦鞋仔即會把預先準備好的白鞋水潑在水兵的黑鞋上,跟著往街尾逃遁.  水兵惟恐返戰艦怕遭長官責罵, 不得不幫襯其埋伏在附近. 此時施施然的登場的同黨把鞋擦回漆黑,至於擦鞋黨事後如何分錢則不在話下





擦鞋 4




擦鞋 3




擦鞋 2




擦鞋 1



(2) 修補 


修補曾是很普遍的街頭行業,以往工業尚未發展,物質供應缺乏,加上生活不富裕,每樣東西都矜貴,人們儘量物盡其用,日常用品損壞了一般一都只會拿去修補,繼續使用, 不會花錢買新的用品




磨鉸剪



鏟刀磨鉸剪 3




鏟刀磨鉸剪 2




織補




補鑊佬在補鑊.   以前的鑊全是由生鐵打造。生鐵本身不耐用,加上煮食用柴火熊熊,鐵鑊很容易穿孔,漏水,於是要給補鑊佬修補。補鑊的方法一般是; 裂孔輕微的,可用鐵粉修補。首先把鐵粉煮熔,燒成鐵水,然後澆在鑊內的穿孔處。在穿孔的下面,平鋪一塊濕布,用意是冷卻澆下來的鐵水,將裂孔填補。補好之後,再把鑊燒紅,用鎚子敲打,使其平滑。手工好的,根本察覺不到曾修補  。如果裂孔太大,便要用鋸鋸出一塊生鐵補上,並打鍋釘,再用鐵水澆補。足見補鑊是一門技術含量很高的行業





箍煲佬在箍煲.  箍煲的方法一般是; 在用蛋清或米飯在裂縫上塗抹,再用火燒下即可。砂鍋有很多小微孔,善於吸收食物的味道,時間越長,留香越濃。老輩的人認為越老的砂鍋出品的食物香味更濃郁.  90年代中期我仍在皇后大道中和樓梯街交界處看到有箍煲檔在營業,現在當然是渺無蹤跡了




鏟刀磨鉸剪 1




 
(3) 苦力


「苦力」又稱咕哩, 那造是從英文 Coolie 音譯過來的.   顧名思義,  苦力是指那些出賣勞力搬運貨物以賺取兩餐的勞動者.  苦力是早期開發香港的重要人力資源.  十九世紀中香港以貿易開埠,貨船往來頻密,貨倉林立,碼頭的運作非常忙碌,因此吸引了大量珠江三洲勞動力南來發展.  初來港的咕哩很多都是寄宿在咕哩館.    以前香港盛設咕哩館,承辦搬運勞動,其中比較具規模的有「大記」、「發記」、「榮記」。  投靠咕喱館的人要把自己的名字寫在竹片上反轉掛於牆,稱「掛牌」﹔咕喱每天回館開工,把竹牌「掛正」,外露名字,讓咕喱頭點名。  咕喱館二十四小時分四工營業,每工四元,日薪計算, 如果咕喱急需用錢,大可馬不停蹄,不眠不休的連開幾日工,,然而由於所搬運的貨物非常沉重,偶一不慎便會釀成工業意外。  當年沒有什麼工傷保障, 一旦受傷不能開工, 生活便大受影響.   另外咕喱館如遇人手短缺,盡起咕喱館的掛牌苦力仍不足應付所需的工作量時, 咕喱頭便會往碼頭區招請散工





苦力 10




苦力 9




苦力 8




苦力 7




苦力 5




苦力 4




苦力 3






苦力 2




苦力 1





2013年5月22日 星期三

式微的行業 (1)



(1) 轎和人力車



若問那種交通工具是香港最早的陸上交通工具, 我想答案應該是轎。有記錄指出1863年曾發生過轎伕罷工事件,因為這次事件,政府便引入了發牌制度。 其實轎子是非常適合香港的地理地形; 港島依山而建, 道路一般都較為陡斜,又或是佈滿梯級,轎子因而被一眾富商巨賈廣泛採用,用來往返他們位於中半山/ 山頂的家及位於中環的辦公室. 



如果說轎是香港第一代公共交通工具的話,那末人力車該是第二代了.  「人力車」一詞來自日語,顧名思義人力車亦源自日本, 香港於1874年引入了首輛人力車。  到了十九世紀末,香港的人力車數目達到了二千輛,至二十世紀初,香港人力車的總數已超逾過三千輛.  其實人力車取代轎子是勢所必然, 抬轎需要兩名轎伕,而人力車則只需一人去拉,在營運成本上,人力車亦因此比轎為低,車費也因而較低。  乘客亦覺得乘坐人力車比乘坐轎更平穩和舒適,因此,轎迅速被人力車取代。  人們既轉乘人力車,很多轎伕也轉業為人力車伕。但人力車不能上山,轎子卻可以,加上當時山頂纜車(1888 年5 月通車)的分站不多,在上世紀初至中期,仍有很多乘客雇轎子登山, 直至40年代末期, 中環雲咸街的轎子站仍經常排著轎子的長龍陣 , 轎子到了1954, 55年才絕跡. 



人力車曾有過一段很風光的歷史,  那便是「長班車」的年代.  長班車即「私人包車」,那時富人名流向人力車公司長期包用車仔,並僱用車夫服務。  包車的車夫都穿上「號衣」,即是拉車制服,上印有「陳」、「李」之類,代表主人的姓氏,也有繡上某某洋行,某某領事館之類。有時甚至會僱用三個車伕拉一輛車,很有排場。



然而當機械推動的運輸模式相繼出現,人力車的數目亦開始下滑。到了1917年,全港只剩下一千七百輛人力車,到了三十年代,巴士和電車漸漸普及,人力車的數字就進一步下滑。 日治時期因為物資短缺,轎和人力車的數目都錄得了增長,但二次大戰後人力車的數字又進一步下跌。  在五十年代以後,有錢人紛紛購置私家汽車代步,已沒有人再需要擁有私家人力車了﹔而由於道路繁忙和人道問題,香港政府在1968 年宣布停發人力車牌照,人力車在此年正式被淘汰。今天在山頂和尖沙咀還可見到人力車的影蹤,但只供遊人拍照或試坐而已.  今天我們只能在舊短片的鏡頭下/ 舊照片中, 看到人力車穿梭於九龍和港島繁忙街道的雄姿. 





50年代人力車夫路經皇后大道中環皇后戲院


60年代人力車夫




50年代在中環的人力車夫, 此處似是威靈頓街


50年代在中環等客的人力車夫



60年代人力車夫路經德輔道中新世界戲院



50年代在等客的人力車夫 2


50年代在等客的人力車夫 1


50年代的彌敦道向南望,那時候汽車稀少, 人力車仍是較普及的交通工具



50年代在娛樂戲院門口等客的人力車夫



40年代在加拿芬道坐人力車的外籍女士.  角留意那人力車夫是赤腳的



50年代的人力車夫.  最初人力車的車輪都是用鐵造的,由於會刮花路面,所以政府便法定不能使用,於是所有的車輪都包上橡膠,這不但減少了行車時的噪音,連車身也輕巧了


50年代的人力車夫,背景是位於中環德輔道中及干諾道中交界處的於仁行




50年代穿梭於中環的人力車,  傳說中人力車是1860年由一位傳教士從日本帶來香港,所以又稱「東洋車」。不過,香港使用的人力車與日本的並不相同。日本人力車身高,香港的車身較矮, 乘客容易上落。日本人力車車身黑色,中國人把車身改成紅色,帆布車蓋是黃色的,不用時收起來,像個黃包,因此又稱作黃包車


30年代尖沙咀巴士總站牆外的人力車



轎伕坐在海旁休息



上世紀20年代中區的轎子


(2) 街頭賣藝



若然不計陳伯與他的最佳拍檔金鷹,那末香港最後一幫街頭賣藝的藝人應該隨著八十年代上環大笪地消失而正式歿落.  今天旺角通菜街行人專區經常有人在街頭作各式各樣的表演,但他們多以自娛為主,與老一代的藝人為了賺錢糊口在街頭賣藝,已是兩碼子的事了。





70年代街頭賣藝 



50年代街頭賣藝 



賣武



盲人賣唱  2



盲人賣唱  1


街頭賣唱 2




街頭賣唱 1



邊行邊賣唱



街頭耍猴 3



街頭耍猴 2



街頭耍猴 1




(3)  露天影相檔


40 至50年代初, 香港影相舖的生意還不錯,但1952 年美國對東南亞實施物資禁運,連帶菲林、攝影器材也停止供應,大量影相舖倒閉,  以至很多影相佬失業, 他們為了生計, 攪露天影相檔維生.    60 至70 年代初,在移民局附近的橫街,有不少由失業影相佬開設的露天影相檔,專門替那些趕著申請護照、回港證的巿民服務,標榜的是「一小時內有相取」.  由於一般影相舖要兩三天才可拿到相,  這些 "快相黨" 便有生存空間。 謂即影即有相機,其實是個「相機連黑房」的八寶箱,前面有兩塊鏡片作鏡頭用。  照片拍好後,影相佬伸手入箱內進行沖曬,再用清水洗乾淨,約莫十五分鐘左右便有相取,這在當時已是很快的速度, 顧客便可攜相往隔璧的移民局申請證件。  由於露天影相檔位於街頭巷尾,沒瓦遮頭亦沒有室內佈置, 其效果與有固定舖位, 光線充足的室內影相舖不可相比, 所以一般家庭若要影全家福, 仍會幫襯設備齊全的影相舖.




露天影相檔  3




露天影相檔  2



露天影相檔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