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3年3月19日 星期二

七姑媽

這一篇我想寫我那位素未謀面的七姑媽。



七姑媽的生平其實我曾經從母親的口中約略聽過一鱗半爪,但那時我仍甚為年輕,對老一輩的歷史不甚在意,也沒放在心內. 早陣子與一位表姐在拜年的場合中偶然提起這位姑媽,她因為比我年長,知道的內情也較多和詳細,而我亦已屆中年,對人情世故有不同層面的體會,聽她闡述七姑媽的故事後,心中竟有些戚戚然的感覺,思前想後之下決意把她的故事寫下來與各位分享. 說“七姑媽的故事”是有點言重了,事實上我表姐也只是比我知多一點點而已, 但卻正因為有這末多的不知道,使我對這位姑媽有著無限的遐想。



我的祖父大半輩子以務農為生,在他那個年代,中國社會以“子孫繁多”為榮,事實上農村的傳統觀念是“人多好辦事”,因此婦女多以“放題式”生育。我的祖母便生了十個孩子,其中除了一個未能長大成人外,她總共有九名子女。一個務農的家庭育有如許多的子女,不是一句“天生天養”便成,結果是祖母的第七胎生了個女孩子,在當時重男輕女的社會風氣下,加上我祖父著實無力撫養這麼多的子女,最終還是把這個女兒送了/賣了給別人(是送還是賣連我表姐也不清楚)。不管如何七姑媽便如此這般的成了別家的孩子/童養媳。



往後“七姑媽的故事”的發展比粵語長片的情節還要淒苦。還記得楚原導演的“可憐天下父母心”嗎?片中的張活遊,白燕飾演的父母著實窮得沒辦法要賣王愛明飾演的女兒,在“買家”來帶走王愛明前一家人吃晚飯,白燕特地為王愛明加餸; 給她一整隻鹹蛋,而毫不知情的馮寶寶卻搶著要吃,王愛明(其實早已得知自己被賣的命運) 溫婉地將鹹蛋讓給妹妹,王的懂性和馮的天真爛漫成了強烈的對比。當然這是粵語片,最終仍是按規律以大團圓結局: 張活遊白燕最後仍是捨不得賣女,而張最後找到工作,一家人得以整整齊齊的在一起。粵語片旨在導人向善; 讓人感到人生有希望,前途始終是光明的, 七姑媽卻沒有這個運氣. 她給賣/送了給別人後,便須與“本家”斷絕了所有的關係。據說七姑媽因為受不了養父母的虐待,也有可能太掛念自己的生父母, 曾經偷偷的逃回家,但祖父卻以自己是個“重承諾,講口齒”的人為理由把她打發回去。七姑媽的故事不止於此,幾年後她竟然帶同一個男人再回家,這個男人原來是個“飛髮佬”,七姑媽準備和他私奔,走之前先回家見見親生父母,而祖父卻因為她此舉傷風敗俗,加上她已是已送出的女兒,跟自己已沒有關係為由,把她攆走了。


七姑媽的故事至此戛然而止,嗣後我們家族中人再也沒有她的消息,而她亦像輕煙般永遠從我們的視線中消失。我不知道你們看完這個不算是故事的故事後有什麼感想,我的反應是:我很想知道她兩次踏出家門的感覺和想法。第一次她可能還很年輕,只懂得逆來順受,父母怎麼樣的安排自己都得接受,但她第二次回家時該已屆少女之齡,她帶著自己選擇的男人回家,是希望得到親生父母和血緣家人的認同和祝福(天知道她在養父母那幾年過的是如何委屈的生活,若不如此她也不會/不敢跟人私奔; 以今天的語言來說便是尋找自己的新生活!)但回家換來的是冷冰冰的臉孔和對待. 我在想,在她踏出“家”門的那一剎那,她內心一定充滿了怨憤,悲苦,為什麼把我生下來的父母竟對自己如此無情,連一點兒憐惜/矜憐都沒有?那我對這個家還需要什麼依戀。我這個想法可能很電影情節,但在我的腦海內,浮現著七姑媽牽著她男人的手,昂然的走出家門,頭也不回地踏著大步離去的場景。


也許我不該單純以廿一世紀的目光去看和理解整件事情,事實上把自己的子女送予人家撫養在那個年代是件很平常的事情. 其實在我的平輩當中亦有不少是"攞番嚟" 的,當然他/她們並非透過保良局或者政府機構以正式手續領養,而只是以你情我願的方式賣/送予別人,好在他們的命運一般都比我七姑媽好,畢竟那是六十年代香港, 社會已相對文明,教育水平也較高,不可能怎麼​​​​樣虐待小孩子了。我想我祖父只是以當年傳統的農村人的心​​​​態和處事方式去對待七姑媽,以今天的尺度看來他固然橫蠻無情,也深深的傷害了自己的女兒。我只能說他若能讀點書,受點教育,又或者他當時的環境好一點,七姑媽的一生便可能會改寫,但現實和生命沒有如果; 事實是七姑媽生不逢時(從另一個角度你可說她是“投錯胎”),以至她上半生的生活如此坎坷。我在想,她既有這個勇氣跟自己喜歡的男人私奔,該是個有決斷和能力的人,我忽發這樣的一個一廂情願的想法,但願她的下半生過得幸福,愜意,如此才可彌補她上半生的苦難。




聽完表姐縷述說七姑媽的故事後,我走在街上偶爾都張望著過路的人,問一下自己,他/她們有沒有可能是七姑媽的後人,我的表哥/姐嗎?

10 則留言:

  1. 想當年,國民政府腐敗不已,再加上日冦侵華,民不聊生,民智亦未開,像七姑媽的故事,普遍民間,所以老鬼日夜祈禱,不要再有什麼顏色,花卉運動係大地發生,批評臭罵,網揭都可以,動手則千萬不要.
    我親姊跟你七姑媽差不多,因難以生活,小少便賣給鄰村為童養媳,歷盡淒苦,直至老媽子死前才告以此事,老鬼婚後才有機會回鄉㝷她,𥘉見面,她的苦况難以筆墨形容,,,我跟內子回港時兩人身上只利外衣外䃿,爛布鞋而已,因為可以留下的都留下了,,,,其慘,如今還歷歷目前!
    如今香港人太幸福,太幸福了,可惜身在福中不惜福

    回覆刪除
  2. 那時代,那些人,那些遺憾,到現在,窮鄉僻壤,也有重演。

    回覆刪除
  3. 被父母遺棄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只是一相情願的說法,父母也是人人就係會有缺點架。

    回覆刪除
  4. Thanks for sharing the story of 七姑媽. She should be glad you put her back to the history of the family and give her back the dignity she should have.
    You shared the pain and saddness when she stepped out of the door. My response was: How did she live those years after she stepped out of the family door. Like you I really want her to have a happy family of hers otherwise it would be too painful for her. You are sentimental!

    回覆刪除
  5. 大多數都是嬰兒時候送出去的 您的七姑媽送出去時 已經懂事之歲吧 難免掛念家人 她最美好的回憶就在那時候 聽過其實那時候有的兒女也有寄養在別人的家 待成年後才可以回家的也有 因為有的迷信父母覺得孩子不可以留在自己身邊 跟七姑媽的故事沒分別吧

    回覆刪除
  6. 請問有否50-70年代西環有關中醫中藥的老相片?
    又或, 前輩有否這方面的資料? 口述歷史也可以?
    我正搜集資料, 預備寫一些香港50-70年代,
    中醫中藥的歷史故事,
    希望能得到前輩的回覆! 感謝!

    回覆刪除
  7. “放題式”生育 ----- 中日文混合, 卻神奇地貼切.
    "張活游", 是游泳的游, 非遊客的遊.
    "咸旦"的正體字是"鹹蛋".
    "便需與"的"需"字, 用"須"較適合, 需是需要, 描寫的是物質, 而"須"帶出的是行為.
    鴻文一貫的流暢精彩, 希望看到文筆無瑕而已.

    回覆刪除
  8. 我有親戚是養子,也有朋友的父親是養子。這兩人被送出的原因不同。前者是因父母迷信;後者因家貧,甚至有親兄姊餓死(他自己因被領養才得以保命)。你七姑媽和這兩人的故事,都是上一輩艱難歲月的一些寫照。

    回覆刪除
  9. 如果有年月更好,讓大家想想當年的社會背景。

    回覆刪除
  10. 讀完七姑媽的故事,使我想起我家也有一段相似的故事,我祖母(生于1904年)她共生下八個孩子,那是抗戰時期,生活困難,粮食短缺,當第八個女嬰出生後,因自己身體太虛弱,孩子太多,實在無能力供養照顧,汝其餓死,不如忍心送給別人,事過多年,當祖母在去世前數天弥留之際,仍掛念已送與他人的女兒,仍流露出不捨,直至去世之前一刻,無法放下。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