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0年代上山頂不啻等於登天; 去山頂比往郊區更
稀奇, 更隆重. 山頂在地理上雖然處於市區, 但一
般人總覺得那里是高尚社區, 華人不輕易踏足. 反
過來說, 去新界的目的除了”旅行”外, 也可以為
了探親朋戚友; 而山頂, 我們此等窮家子弟, 那有
住在山頂的富親戚? (忽然想起張愛玲的 ”沉香屑
第一爐香”中薇龍上落山頂的描敘, 那是四十年代
住在山頂華人的寫照).
山頂纜車是香港最早的公共機動車之一. 政府於
1882 年頒佈中的《有軌電車事業條例》共分為六段
工程, 包括電車和纜車在內. 計劃的原意是先發
展市內的電車交通, 而山頂纜車本來屬於計劃中次
序最後的第六段工程, 然而為了方便住在山頂區的
外國人出入, 政府決定首先開闢第六條線路; 即山
頂纜車線路. 條例發佈後幾經波折, 最後決定由四
家獨立私人公司( 計有奇利贊臣; 大衛沙宣; 雪仙
史蔑; 嘉活曉士)聯合組成「山頂纜車公司」承辦
山頂纜車的興建和營運.
登山纜車於1885年開始興建, 路線由太平山腳陸軍
兵房所在地為起點, 途經梅道, 寶雲道, 至山頂盧
吉道. 當時纜車是用燃煤蒸汽機鍋爐發動, 在沒有
公路上山及運輸工具的情況下, 要把那些直徑達2.3
米圓筒形燃煤鍋爐和巨型齒輪、建築材料、機械等等
運上山頂去, 全靠數百名苦力以肩挑背負的形式,
把器材由山腳搬運至山頂工地, 你可以想像當年興
建這條纜車軌有多艱苦.
纜車軌於1888 年竣工, 並於同年5 月30 日由港督
德輔爵士及其夫人主持剪綵禮. 山頂纜車除了是香
港最早的機械化交通工具外, 也是亞洲第一條同類
型的有軌交通工具. 即使與同時代的歐, 美洲各大
城市相比, 它也可算是相當先進. 登山纜車計劃能
夠迅速完成, 與當時住在山頂的富商芬梨(Mr. C.
Findlay Smith)的大力推動有關 (山頂的芬梨道即
以他命名). 早於1873 年, 芬梨已在山頂買地興
建山頂酒店, 但因頂交通極為不便 (上落山只能靠
坐轎), 未能吸引大量客人上山居住, 以致生意未
如理想; 因此他趁港政府頒佈《有軌電車事業條
例》的時機四出奔跑遊說, 終於促成優先開辦公共
機動車 「第六段」(即山頂纜車路段), 並身體力行
自掏腰包投資$2,000 港元( 當時這可說是一筆鉅
款), 成為山頂纜車公司股東之一.
以芬梨命名的芬尼道道路西向東走, 西起山頂道、
柯士甸山道、夏力道及盧吉道交界, 東接施勳道及
種植道交界; 然而他所創建的那所只有十多個房間
的山頂酒店早於1922年轉售予香港上海大酒店, 今
天且已灰飛煙滅了. 諷刺的是芬梨道旁邊的山頂餐
廳, 前身是座轎伕亭卻依然健在. 這座轎伕亭的
作用是讓轎伕們蹲坐在那里休息, 等待洋人高官/大
班們從山腳乘纜車上山再轉乘轎/人力車回家. 香
港三年零八個月期間, 這座轎夫亭曾一度給日軍徵
用作警崗. 戰後不久轎子式微, 政府遂將轎夫亭出
售. 1947 年建築物給改建為餐廳, 經過多次翻修,
猶幸其二十世紀初的建築風貌仍能大致保存下來.
1888 年時的纜車是由燃煤蒸汽機發動的, 只有30
個座位, 而且起碼一半是開放式的. 所謂的纜車站
只是一個簡陋的平臺, 纜車停定後乘客在原位伸腳
落車, 一不小心便會跌倒. 座位分為三等; 頭等為
一般乘客, 二等是軍人、水兵及警察坐的, 三等是
專供女傭僕人乘坐. 到了1926 年, 纜車改為由電
力發動, 車箱加至50 座位, 但車尾的18 個座位仍
是露天開放式, 收費較廉. 纜車外殼亦幾經改良,
車身由木改為銅, 再改為鋼板. 1948 年終於廢除
了笨重的舊式車廂, 改用輕盈金屬製車卡, 座位增
加到62個. 由於車廂改為密封式的, 因此再也沒有
露天開放式的座位了. 1959 年車廂再改用鋁質造,
座位增加到72 個. 至1989 年6 月, 纜車改為自動
化系統, 設置光導偵測裝置, 監察纜車位置和行駛
速度, 另外亦增加了新型拖拉滾筒, 發動機, 馬達,
以及控制器, 滑輪等設施.
山頂現有多憧歷史悠久的建築物, 除了山頂餐廳和
山頂纜車公司的辦公大樓外, 在柯士甸山道的山頂
公園之內, 仍存有一棟小房子 - 「前總督山頂別墅
更亭」, 這是前港督麥當勞爵士於1867 年所購置的
別墅的碩果僅存的部份. 這楝別墅長時間經歷著
颱風和白蟻的侵蝕, 已不適宜居住並且早被拆卸,
只有守衛室保存下來, 並被評定為法定古蹟. 香港
旅遊事務署於2006年在山頂公園進行改善工程時,
曾發掘出前總督山頂別墅的部份遺跡.
說回山頂纜車, 它自1888 年5 月起營運至今已經有
119 年的歷史了, 至今仍然屹立不倒, 成為港人的
重要的集體回憶. 山頂纜車今日雖然風光, 其實運
行初期的營業狀況並不理想, 由於財務狀况欠佳,
纜車公司唯有擱置餘下計劃中的其它五段有軌電車.
1902 年港府提出《車路條例》修正案, 將山頂纜
車與電車線路分開, 並交給當年成立的「香港電車
電力有限公司」承辦 ( 其後改名為「香港電車有
限公司」). 1905 年山頂纜車改組為股份制, 由
英籍猶太商人嘉道理爵士(Sir Elly Kadoorie,
K.B.E.)收購, 轉為有限公司.
山頂纜車營運了近120 年, 除了天災和日佔時期外
(日軍佔領香港時, 山頂及半山區都受到炮火嚴重破
壞, 纜車服務停頓了半年, 到1942 年6 月才恢復通
車) 從未出過嚴重交通意外或停駛. 纜車從未試過
斷纜, 纜車是由直徑28 毫米, 重約4 噸的鋼纜帶
動, 由於鋼纜長期拖曳著沉重的車廂, 會不斷拉長,
故此每隔一段時間便需要進行維修, 把鋼纜略為剪
短, 以免鬆軟而產生意外. 纜車有史以來最嚴重的
一次災難發生在1889 年, 適逢啟用後一週年. 那
年豪雨成災, 山泥將纜車路軌損壞及掩埋, 某日竟
因雷雨交加而導至7 名修補路軌工人被殛斃, 搶修3
個月後纜車才可恢復行駛.
山頂纜車可說是最具有英國殖民地氣息的交通工具,
興建過程中亦很維護英國的利益, 這在殖民地時代
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纜車經
過的四個中途站全是用港督及將軍的名字來命名;
其中包括 堅尼地道站 (紀念第7 任港督堅尼地爵士
(Arthur E. Kennedy, 1872-1877), 麥當勞道站
(紀念第6 任港督麥當勞爵士Richard G.
MacDonnell, 1866-1872), 梅道站 (紀念第15 任
港督梅含爵士(Henry May,1912-1919)和白加道
站 (紀念三軍司令白加(G.D. Barker, 1890-
1895).
1901 年中國政局動盪, 香港成為「八國聯軍」進攻
中國的軍隊後勤基地. 倫敦增加香港駐軍, 同時期
香港華人人口迅速增長, 他們開始滲入半山區, 歐
西藉人仕則退居「山頂區」. 香港在1901年的總人
已超逾36萬 人, 較1888 年的180,000 人多出一倍
以上. 港府為了維護歐西藉人仕的優越性, 以公共
衛生為藉口, 在立法局通過《山頂區保護條例》,
將山頂劃為清一色歐西藉人仕的住宅區, 華人不得
入住, 以保持山頂區的「高尚性」. 這個禁忌至
1906 年才被打破, 那年經政府特別准, 英資渣甸買
辦何東成為第一個獲准住半山區的「華人」(何東是
中、英混血兒. 其家族至今在山頂仍很多有物業,
如「何東花園」).
現時山頂纜車每天行駛超逾90班次, 每班車可載客
120 人 , 平均每天載運9,500 人次, 每年載客量
高達350 萬人次. 山頂纜車除了為山頂居民提供服
務外, 其主要功能其實是供遊客觀光遊覧之用. 它
從中區花園道穿過維多利亞山峽, 爬越1.4公里的山
坳, 把乘客送到海拔369 公尺的太平山山頂. 所經
過的路線的最高斜度可達到1:2. 在這個角度下維
多利亞港及九龍半島兩岸美麗的景色形成一道獨特的
城市風景線, 坐在纜車俯瞰有「東方之珠」美譽的
夜景, 可謂使人畢生難忘; 這也是其它交通工具所
難以比擬的.
幾張舊纜車票
1960年代的山頂曉覺園內的寶塔
1960年代的山頂曉覺園的牌坊 2
1960年代的山頂曉覺園的牌坊 1
1960年代的山頂餐廳
1960年代從山頂觀光亭俯視薄扶林, 予人以既靜謐
又郁郁青青的感覺 2
1960年代從山頂觀光亭俯視薄扶林, 予人以既靜謐
又郁郁青青的感覺 1
1960年代從山頂觀光亭俯視中區 2
1960年代從山頂觀光亭俯視中區
1960年代的山頂觀光亭
1960年代綠色纜車的舊照 3
1960年代綠色纜車的舊照 2
1960年代綠色纜車的舊照 1
1980年代幾張綠色山頂纜車的舊照 8
1980年代幾張綠色山頂纜車的舊照 7
1980年代幾張綠色山頂纜車的舊照 6
1980年代幾張綠色山頂纜車的舊照 5
1980年代幾張綠色山頂纜車的舊照 4
1980年代幾張綠色山頂纜車的舊照 3
1980年代幾張綠色山頂纜車的舊照 2
1980年代幾張綠色山頂纜車的舊照 1
80年代在山頂的遊客
80年代從山頂巴士站/停車場 (今日山頂廣場) 望向
凌霄閣, 從照片看來80年代山頂巴士站比60年代更
接近凌霄閣
於1972年重建落成的上一代的爐峰塔(可被視為第
三代的老襯亭). 爐峰塔於8月29日正式開放, 頂層
設有西餐廳, 餐廳下層為咖啡室, 而底層則是中菜
餐館. 爐峰塔於1993年清拆, 原址發展成今日的凌
霄閣, 即為第四代的老襯亭
1972年的爐峰塔, -俗稱老襯亭 2
1972年的爐峰塔, -俗稱老襯亭 1
從山頂巴士站/停車場 (今日山頂廣場) 望向凌霄閣
1960年代初的山頂, 最右的應是山頂纜車站 (即今
天的凌霄閣)﹐在其左旁的單層建築是纜車公司的辦
事處, 最左面的則是山頂餐廳 (此兩座建築物至今
仍健在)
70年代兩輛山頂纜車並肩擦身而過
60年代花園道山頂纜車站外貌
7,80 年代的山頂餐廳. 山頂餐廳是座落在山頂纜
車站附近的一間懷舊式的餐廳,, 前身是座轎夫亭.
三年零八個月期間 這座轎夫亭曾一度給日軍徵用作
警. 戰後隨著轎子式微, 政府遂把轎夫亭出售.
1947 年建築物給建為餐廳. 雖然經過多次翻修,
其二十世紀初的建築風貌仍能大致保存下來
7,80 年代的山頂纜車
約3,40 年代的山頂纜車
渣甸買辦何東成第一個獲准入住半山區居住的華人
(其實何東是中、英混血兒)
1905年山頂纜車公司改組, 由英籍猶太商人嘉道理爵士
組新公司營運
不知道是霧氣騰騰或是照片的質素問題, 這幀照片的
山頂纜車路軌看上去挺有詩意
舊總督山頂別墅(Mountain Lodge), 港督麥當勞
爵士1867 年購置, 19 改建為別墅. 戰期間飽受破
壞, 又因受到颱風和白蟻侵蝕, 終於1946 年拆卸.
旅遊事務署於2006年12 月在山頂公園進行改善工程
時, 發掘出前總督山頂別墅的部分遺跡
第二代山頂纜車
19世紀末的花園道纜車站 (照片轉貼自香港公共圖書館)
1950年代之山頂纜車,有中日遊客等上車
約攝於同期的山頂纜車軌
1932 年山頂纜車路線的舊照. 山頂纜車軌從中區花園
道蜿然向上攀往海拔369 公尺的太平山
1930年代的近山頂餐廳處的轎伕
1960年代的山頂餐廳
1930年代的山頂酒店 2
1930年代的山頂酒店 1
1930年代的太平山頂, 遠處的是山頂酒店
20世紀初的中環堅尼地道山頂纜天橋
1921 年簡陋的白加道纜車中途站, 可見到有轎夫在站外
等客
花園道山頂纜車入口處
第一代山頂纜車
1883年, 香港人口已超逾17萬人, 而居住在太平山
頂的家庭只有30至40戶. 然而早於1873年, 山頂酒
店已開始營業, 並吸引著富豪顯赫和名流紳士光顧.
其時仍未有山頂纜車站, 往來太平山頂和中環仍是
以轎為主要交通工具
(Empty)
回覆刪除
回覆刪除晚上好 冬至快樂
聖誕快樂
慶幸山頂餐廳至今仍在。
回覆刪除嘉道理爵士,擁有九龍電燈、半島酒店...... 纜車總站對面應該係美國領事館!
回覆刪除精彩的相片
回覆刪除好感慨
我小時候的畫面一一湧現
山頂有一間酒店真係唔錯。點解現在又無地產商諗一諗?
回覆刪除
回覆刪除1972-1993, 這代的最有感受, 可能是人生中變化較多使然, 坐在老襯亭裡面的餐廳, 看著日落, 彷彿是昨日的事...
好多人、事、景都是往事只能回味!
回覆刪除中國人幾時都為生活賣命 行上山頂都死啦 仲要擔起人.....真係鬼叫你.....頂硬上....
回覆刪除Me rry X'm as !
回覆刪除(Empty)
回覆刪除月華抱月枕私語 溫馨未忘網中情
回覆刪除
回覆刪除西環兄, wishing you a Christmas that is as wonderful as your blog !
回覆刪除祝你聖誕快樂!
祝聖誕快樂!身體健康!
回覆刪除thanks for your sharing.
回覆刪除不知現在找不找到第一、二代老襯亭的相片呢。 地產商當然不會在自己家門動土啦,怎會再在山頂建酒店?看來只會令山頂人流更復雜更嘈吵。
回覆刪除照片-六十年代的山頂觀光亭就是以前我們叫[老襯亭],因山頂望落去有好多老襯而得名,原名好似叫[鮑寧亭],是第一還是第二代則有見高明. TK Chan
回覆刪除坐纜車遊山頂鳥瞰維港,從開業至到'6/70年代後期風景人物重係好靚,'80年代後期已被滿山高樓大廈所檔,回歸後更形似一大陸風景點,人多聲雜,慘受污染蹂躪。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