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輯相攝於1945年9月至12月之間, 即日軍投降1至3
個月左右. 從照片中可窺見到, 雖然很多設施被炸
毀, 建築物仍是一片頹垣敗瓦的, 但市面上已見生
氣勃勃, 街市到處人頭湧湧, 足見港人軔力之强,
也埋下日後經濟高速增長的根基
虎豹別墅
站在約克公爵號甲板上士兵
向約克公爵號上海軍乞討食物和錢的艇家
浮泛在鯉魚門的舢舨
到訪曉覺園的婦女和兒童
到訪曉覺園的婦女和兒童. 曉覺園是著名商人何東
在1927年購入港島山頂道第75號之地皮所興建的住
宅, 初期名為The Falls, 後來從何東夫婦的原名
“何曉生”及“張覺蓮”中各取一字, 命名為“曉
覺園”. 曉覺園是山頂第一棟華人住宅. 曉覺園
由何東夫人張蓮覺女士負責監督興建, 她聘請了當
時著名劃則師樓“公和洋行”來設計, 建築融合了
中西建築風格的特色. 曉覺園位於山頂鄰近歌賦山
里附近的路口建有一座中國風格的牌樓, 橫額刻著
“Ho Tung Gardens”英文字. 牌樓之下即為一座
寬廣敞的花園; 花園裡有中國風格的綠瓦紅牆亭樓,
向左拐有一道石橋叫寶華橋, 橋頭豎立著寶塔, 鄰
近建有亭樓. 寶華橋的另一端屬私人住宅範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香港保衛期間, 曉覺園大部分的
建築都被炸毀, 現在已被重建為現代大廈, 舊跡已
無法可尋
淺水灣鳥瞰
山頂醫院
一位海軍人員站在碼頭看著約克公爵號出海
滿目瘡痍的香港大學禮堂
約克公爵號軍艦停泊在香港港口
從山下遠眺日本為死去的士兵建造的紀念碑 - 忠靈塔
二戰期間被炸毀的錫克教
跑馬地馬場全景
跑馬地馬場一角
彈痕壘壘的山頂俱樂部外牆
英國海軍將領視察赤柱軍營
受創甚鉅的香港大學
在街邊賣報紙的婦女
在街邊等客的人力車伕
軒尼斯道
熙來攘往的大街, 已漸呈生氣 2
人們在繁忙的街道上進行黑市交易 2
人們在繁忙的街道上進行黑市交易 1
幾個苦力人疊羅漢般堆在酒店門前午睡, 可想而知
當年的生活多艱苦
皇后大道市中街景
皇后大道中準備開張的商販, 留意滿街小童, 估計
是父母忙於生計, 無暇照顧他們
在街邊賣魚的小女孩
坐在竹蓆上的小童
通過高等法院拱門遠眺看香港上海匯豐銀行,
注意其時滿街都是軍隊
在皇后大道露天市場購物的皇家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員,
事實上他們是當時最有消費能力的群體
坐在摩托車上看報紙牧的市民
背著孩子上街市買菜的婦女
人山人海的皇后大道中, 背景的娛樂場是日治時殘留的記憶
小販們在皇后大道中中央街市對面擺賣
婦女垃著裝大米的車
幾個印度人閒坐在辦公室前面, 注意招牌仍是日本
公司的名稱
小女孩背着她的弟弟行乞
畢打街鐘樓
在街邊賣花的小販
小販們在皇后大道中中央街市對面擺賣
坐在石板街頭賣燈籠和風箏的婦女和孩子
熙來攘往的大街, 已漸呈生氣 1
皇后大道中上的攤販
從城隍街頂(拍攝者從與堅道交界處的堅道一零二號
對方馬路前向下拍攝)向下望士丹頓街
作記好有印象,7、8十年代還在中上環見到。
回覆刪除當年的小孩;
回覆刪除到了今天 , 可能已是成功的偉人, 亦可能飄渺無依....
回首前麈, 一生有幾許如願...
感恩我係個陣未出世!!感恩而家都算叫世界和平~~支持地球永世不用打仗.....
回覆刪除"在街邊賣魚的小女孩"
回覆刪除看圖似賣咸魚/魚乾
回覆刪除artech-css-04
Father Christmas & Happy New Year恭賀新禧
精彩
回覆刪除常存感恩之心過每一天,祝願世界有和平,不再有戰爭.
回覆刪除恭祝聖誕快樂!新年進步!
回覆刪除謝謝分享, 好感動啊!
冬至愉快! 開心過節喇!
預祝聖誕節快樂!
回覆刪除好難得見到的相片, 要叫埋小朋友一齊看, 謝謝分享.
看這些相片, 那年代 香港仍像中國大陸那麼貧困 (雖則 under 英國人統治) ( 中國 是 "千年古國貧愚弱" ) 難怪 少時記得 左鄰右里見到 面一定 先問 "食左飯未 ?" 温飽仍是 what we Hong Kong people were struggling to get
回覆刪除願悲痛隨風逝去 望歡樂永在人間
回覆刪除請問轟炸是盟軍所為嗎?以為盟軍當時的策略,只是轟炸日本本土(包括日據台灣)。盟軍若是轟炸香港,是否也轟炸了大陸淪陷區?
回覆刪除TK Chan 畢打街鐘樓,應是告羅士打行
回覆刪除觀賞了這輯照片另到長者的我回到兒時的感覺.............很多事物如發生在昨天................
回覆刪除忠靈塔在什麽地方
回覆刪除圖#20(由上至下)在街邊等客的人力車伕,那裡是中環戲院里,右為華人行. #32 坐在摩托車上看報紙的市民,背景是告羅士打行. #34 娛樂場就是賭場,那時賭業遍地開花. #43 是中環皇后大道中畢打街以西,右為娛樂戲院.
回覆刪除Your blog is very informative!
回覆刪除忠靈塔搬迁还是拆卸
回覆刪除It's end of year and xmas again. As you've said, the history of
回覆刪除this world is virtually a "history of war" (there have been very
short period there was no war anywhere on this planet)
Anyway, I thank you for providing us with so many many precious
blog articles in the past year. Merry xmas and let me dedicate
this song with the appropriate verse :
"I'm not dreaming of a white xmas, all i'm dreaming of is a
Peaceful World ..." (as the recent Korean tension is likely to
spark off a war)
西環兄, First of all, wishing you and everyone have a Merry & Peaceful X'mas! >>>how the bygone experience of Japanese occupation had on their mind, and what had effect had it casted onto their character? 我朋友曾述及一事:其友嫁給日人,此女子從出生就與家人及外婆同住,二戰時外婆不少家屬(忘記是否包括其夫在內)死於日人手,故非常痛恨日本人,誰知所愛惜之外孫女竟會作此選擇,其心情真難以想像形容。每逢外孫女偕夫歸寧探親,一家人圍坐食飯時,此老人只埋首低頭食飯,絕不發言半句,亦從不與外孫女夫婿作任何交流接觸。
回覆刪除西環兄, >>>Such a heartache story, I really don't know how to respond~~ 引起兄台不安,真不好意思。 親情愛情不共存,莫奈何,老人家只有歎句何必偏偏選中佢。
回覆刪除『重光後的香港』 最後的一張照片: 疑似是從般含通道下望東邊街 - 這裡應是從城隍街頂(拍攝者從與堅道交界處的堅道一零二號對方馬路前向下拍攝)向下望士丹頓街。這是我自小生長的地方、不會記錯。照片中有兩枝燈柱(在向下數第五和八段石階)、在第一枝向右可轉上入寶華街、再下一段石階右轉是華賢坊、第二枝向左轉就是《歲月神偷》的永利街。本人幼年時(即日治時代)就在永利街對上一段石階的城隍街八號長大,家父在此開設鞋店。再下一點很光的地方便是士丹頓街(即俗稱卅間)。當時的舊皇仁書院(即現今的警察宿舍(因被右前方的屋宇遮蔽、不在照片中))已被炸平。右方最高的屋宇應是寶華街一號,左方的古老大屋是堅道一一九號、原業主姓吳(名“伯濤”?)、乃當時中央戲院的老闆。花園中種有多株番石榴、是我和一些頑皮玩伴常光顧的地方。此屋在七十年代改建成現今的金堅大廈。從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八年、我在此大廈居住。此照片引起我無限追憶 … 往事只能回味!
回覆刪除『重光後的香港』 最後的一張照片: 疑似是從般含通道下望東邊街 - 這裡應是從城隍街頂(拍攝者從與堅道交界處的堅道一零二號對方馬路前向下拍攝)向下望士丹頓街。這是我自小生長的地方、不會記錯。照片中有兩枝燈柱(在向下數第五和八段石階)、在第一枝向右可轉上入寶華街、再下一段石階右轉是華賢坊、第二枝向左轉就是《歲月神偷》的永利街。本人幼年時(即日治時代)就在永利街對上一段石階的城隍街八號長大,家父在此開設鞋店。再下一點很光的地方便是士丹頓街(即俗稱卅間)。當時的舊皇仁書院(即現今的警察宿舍(因被右前方的屋宇遮蔽、不在照片中))已被炸平。右方最高的屋宇應是寶華街一號,左方的古老大屋是堅道一一九號、原業主姓吳(名“伯濤”?)、乃當時中央戲院的老闆。花園中種有多株番石榴、是我和一些頑皮玩伴常光顧的地方。此屋在七十年代改建成現今的金堅大廈。從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八年、我在此大廈居住。此照片引起我無限追憶 … 往事只能回味!
回覆刪除這應當至少有六十五年前。我在此用的綽號"四十前" 用意就是我生於1940年前以別於人們說的“八十後” 。 I was one of the lucky Hongers born before Japanese occupation and survived the "三年零八個月". 我的雙親曾不時的告訴我、我是吃過期很久而又發了霉的 “壽星公煉奶”長大。我的現已九十六歲高齡的母親至今仍然不吃“白粥”、就是因為"三年零八個月"吃得太多而會使她仍會反胃。 還記得戰後第一次有鹹魚仔吃時、大人說鹹魚可增加氣力。更不會忘記第一次有稀飯吃時、很舊的銅甩底沒得吃的淒涼。我還依稀記得幼年時的一個黃昏坐在城隍街最頂的石階處看見一隊日軍和機械操過堅道嘈吵的情景。此情此景、畢生難忘!
回覆刪除感謝你 把有血有淚的香港歷史講給我們一班生活安定社會後背知道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