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0年12月25日 星期六

不想記起, 未敢忘懷之三年零八個月的苦難歲月補遺篇






1960年代的軒尼詩道照片, 最右那間就是醒獅 (剛好影到)








知行中學在莊士敦道的位置, 在遭灣拿游泳表招牌



的[泳]字右邊可見悅興和知行的部份招牌






本網誌及相片由網友Chan TK君提供.  陳先生以第



一人稱的親身經歷, 將其個人在日佔期間所經歷的



三年零八個月的苦難日子娓娓道來, 這段 ”口述歷



史 ”彌足珍貴, 可讀性甚高. 





我經歷過三年零八個月的日子, 雖然那時我是四到



八歲, 現在仍記得很多當年的情况, 實在太深刻.



 




父親在41年初去世, 留下醒獅茶樓, 由母親及兩位



舅父繼續經營, 亦因經營食肆獲得食物原料的配給,



雖然有六両四的日子, 亦未至要吃豆腐渣和木薯粉



(吃得多會脚腫而致死亡) 充饑, 所以最缺糧的日



子, 我們是把番薯 (自已在天臺種植) 或芋頭切粒



加些米來煮, 有時就餐粥餐飯, 儘量留多些米作準



備以防萬一.






港島淪陷前兩三天, 是我開學日.   那晚準備請幾



位親戚在家吃飯, 結果一個都沒有來, 陣陣炮聲初



時人們都以為是演習, 誰知是日本仔打到嚟, 家家



關門閉戶.





之後就是那些獸兵揾[花姑娘], 到處找良家婦女來



發洩, 這是一段恐怖日子, 少女都得匿藏起來, 年



紀大的有用[鑊撈]搽黑塊面, 以免入屋搜查時被挑



中.





茶樓開在軒尼詩道, 日治時叫八幡通.  當時灣仔銅



鑼灣屬東區 (日治時叫春日區) 鵝頸橋一個街口



(堅拿道西至馬師道一段的軒尼詩道) 有十一間食



肆, 計有大三元酒家,僑民,榮華餐室,泉香(回教),



何洪記,袁鴻記,適可餐室, 對面街有香海 (晚上是



賭場, 戰後改名英男),成記,醒獅和錦香園, 大部份



茶客都是電車公司和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工人.





日治時經營食肆有條規例, 工作人員定期要驗大便,



當時人叫[驗糞].






淪陷期間都實施[燈火管制]和有段時期夜間[戒嚴], 



晚上 (不記得是不是九時開始) 街道一片漆黑, 任



何屋宇都不能透光屋外, 避免盟軍飛機夜襲時易找



到目標.  家家戶戶都用兩張黑布幕擋在騎樓處, 室



內電燈也掛上一個黑布筒, 祇讓燈光向下射.  晚上



有憲兵帶同狼狗巡邏, 發現有透光的就登門拉人.  




有日早上從四樓騎樓望向街, 見有一上了年紀的女



屍躺在軒尼詩道馬師道交界處, 肚皮打開, 內臟已



被狼狗吃掉, 死狀恐怖, 所以戒嚴時期, 就沒有人



敢夜出.  但不是戒嚴時期, 有時晚上跟大人去上環



添男茶樓聽[幻景新歌], 住中間房那位鍾先生在歌



壇拉梵鈴(即小提琴), 記得張月兒是當時歌星之一,



每唱一曲都有[曲紙]奉送, 是半張A4紙, 單色單面



印上歌詞.  有一晚我們人去附近的[國民戲院]睇話



劇, 中途警報響起, 觀眾祗能留在院中, 至警報解



除才讓你走, 或繼續看下去, 那次沒有轟炸, 可能



衹是偵察, 虛驚一場.






淪陷時盟軍飛機常來轟炸軍事設施, 包括太古船塢



及海軍船塢 (俗稱鐸也Dockyard).  死得人多那一



次是地毡式轟炸海軍船塢, 不知是落早咗彈還是被



風吹歪, 結果炸彈落在菲林明道莊士敦道西北的平



民區; 由我的學生証推算到這日子是在1944年七月



某日, 因為我祖母常說幸好發生在戒館(即學期完



結).  第二日, 因為我的學校在譚臣道 (近史釗域



道) .  我姐姐的學校在莊士敦道 (菲林明道以東宏



興鷓鴣菜樓上), 即使沒炸中, 亦嚇餐死. 





而上面提及的鍾先生就沒有那麼幸運, 他夫婦兩人,



和老父及三個孩子住在莊士敦道史釗域道以東敏如茶



室附近樓上, 夫婦出外工作, 忽聞灣仔被炸, 趕回



住處已是一堆瓦礫, 在附近找到小的兩個, 老父及



大女已壓斃.  當晚一家大細來到我住處, 找住在中



間房的親戚 (是個單身婦人), 那位女士立即讓出房



間給他們棲身, 自已另找地方居住, 亦是人間有情. 





另一次可能想轟炸羅素街電車公司廠房, 結果炸了



堅拿道另一邊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廠房 (在堅拿道



西,灣仔道,寶靈頓道,霎西街範圍), 離我家祇有幾



十公呎, 這是最險的一次.  這次是在天氣寒冷時發



生, 因為茶樓為了擋冷風, 冬天裝上玻璃木門.  由



於炸彈震盪力大, 整幅木門倒出街外全毁.






有次, 店中有一伙記在午間休息時到附近後巷理髮,



他是光頭一族, 剛剃了半個光頭,警報響起, 亡命走



回茶樓躲避, 到解除警報, 又跑回去後巷完成另一



半.  至於我們一班小孩怎樣避空襲, 請参閱 [網友



惠賜的舊照片(3)] 的第八張圖的部份說明.






日間大人都要出外工作 (還好那時住宅就在茶樓樓



上), 留在家的都是婦孺, 都要靠自已執生, 大人教



我們聽見落彈聲就掩着耳朵張開口, 避免震破耳膜.






有一天跟大人在莊士敦道經機利臣街去大道東, 就



莊士敦道機利臣街西北角的一座二,三層高的建築物



(戰後有段時間是政府的物料管理部門, 現為[嘉寧



大廈]) 旁邊後有一大門打開, 一眼看是裡面有個中



國人雙手被綑縛吊起, 呈昏迷狀態, 地下有條還在



流水的膠喉, 嚇得我們趕快離開, 可能就是剛受灌



水嚴刑迫供.






在日治期間母親送了我們姊弟倆到附近一間叫[怡英



學校]就讀, 校長岑禮賢 (戰後讀報知他是個玉璽收



藏家) 和一位姓朱的女教師, 校址在堅拿道西一座



三層高平房頂樓, 祗有一個班房, 一至六年級都在



一起上課, 當有一班教國文, 或算術課時 (總之袛



有一班開聲授課), 其他班級就習字,畫畫,抄書等無



聲作業.  校長就從旁輔導, 或執筆教寫字.  由於



學校對正鵝頸橋街市 (建在涌面), 街上又很多小



販, 孩子對小販的叫賣聲却啷啷上口, 後來又轉去



知行讀了五個月, 奴化教育, 祗記得學過唱日本國



歌, 和那些字母 - 假母片.





後期糧食非常短缺, 政府為減少人口, 會派出軍車,



在某大街一段突然封鎖, 將街上無職業, 無居所的



的人拉回去, 將這些人驅上一艘大木船, 然後拖出



海, 解纜讓這些木船在海上漂流, 讓他們自生自滅. 



這是從一位叫自菘的女[水客] (像現代的DHL或UPS,



大約一個月來往南番順/香港一次, 她把鄉人托帶的



信件, 手信帶到在港工作的親人, 然後港人又把賺



到的錢, 信件或雜物交她帶回鄉, 從中賺取一些費



用) 戰後再來港時透露.  那天就是在截查, 被拘



留,驅上船, 放逐.  船在海上漂流, 最終被一艘漁



船拖了去海南島, 她留在那裡到光復, 籌到旅費,



輾轉返回家鄉, 家人見她况如隔世.




就是這樣, 要証明伙記及家人有住所, 有職業或有



照顧, 於是發出這張職員証 (可能是茶居公會建



議).  這証早已印就, 祗是到1945才使用.






淪陷時期醒獅門口小販最多, 計有賣火水,米,熟烟,



薑糖,薄餅,生果等.  賣火水的住在我們的天台, 很



多時候是無電力供應, 火水是用來點燈, 每家都必



備火水燈, 煮飯煲水都是燒柴, 到後來連柴都短缺,



就燒乾草.  茶樓用煤, 後來煤也短缺, 改燒煤疍或



煤球 (是煤屑加黃泥壓成疍狀,球狀或餅狀).  試過



一晚之間, 樓梯的木板,扶手,天台的木門全部給人



撬去.  賣米的生意也不錯, 他買也賣, 因為去太古



船塢工作的人可以得到白米當工錢, 他們放工就將



多出來的拿到這裡賣錢.





1945年米價飛漲, 每個鐘頭改牌價, 所以我常常到



隔幾間的穗豐米鋪看米價, 然後匯報是否明天要改



飯價.





戰後山頭到處都是蝸牛, 據知這是後期粮荒時, 日



人到處放蝸牛, 令其大量繁殖, 以作食用.  殊不知



這種蝸牛繁殖力強, 為害農作物, 後來政府要想辦



法去消滅它, 最後農林處找來一種較小的蝸牛 ( 土



耳其蝸牛?) 來對付.






日治時的交通, 以電車為主,但很多時都停駛, 人力



車那時亦是主要工具, 灣仔的大街, 幾乎每個街口



都有人力車在等客, 要去較遠的地方和要載貨就搭



三輪車, 母親有兩次帶我去鹹魚欄買貨就是坐三輪



車.  到後期有人利用載貨的木頭車 ( 見[重光後的



香港]圖#36),比圖片的大一倍, 上加篷蓋, 左右加



兩排木櫈大約可坐二十人, 車伕七,八人前拉後推,



還要沿途高呼"中環街市, 搭車就嚟啦!", 真是揾食



艱難; 但這種車行走軒尼詩道祗見過很短時間.





有一天, 見到街上到處都是人群, 興高采烈高



呼:"日本打敗喇!!", 到處歡呼聲, 但日軍仍派出軍



車, 驅趕市民, 但人們不理, 他們也奈何.  晚上跟



舅父去到軒尼詩道軍器廠街, 遥望那些市民在高士



打道的海員俱樂部打[日軍]洩憤.  軍器廠街西面是



蔬菜市場, 一幅圍牆, 大門對着洛克道, 牆上有兩



英兵, 架起機關槍,  對打日人的事不加理會.






翌日到處聽到炮仗聲 (我家左邊有三家紙札鋪, 右



邊有兩家) 他們有炮仗賣. 之後將那支膏藥旗放在



門口地下, 係人行過都跴多兩脚.


 

















日佔時代的三輪車










知行中學生證背面











知行中學生證正面











醒獅茶樓職員証內頁
(陳羅惠芳), 昭和二十年(1945)











醒獅茶樓職員証內頁
(陳展驥), 昭和二十年(1945)












職員証封面











淪陷時期的電費單, 昭和二十(1945)年七月











淪陷時期的電費按金收條, 昭和十八(1943))年八月












淪陷時期的水費單, 昭和十八(1943)年一月












淪陷時期的火柴配鮯單, 昭和二十(1945)年











淪陷時期的砂糖配給單, 昭和十八(1943)年八月











淪陷時期的生油配給單, 昭和十九(1944)年二月












香港淪陷初時之勸降傳單, 這是香港博物館資料











日治政府為紀念
[大東亞戰爭一週年] 在昭和



十七年
(1942) 十二月八日發行兩欵明信片,



這是封套


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山頂纜車與山頂




 




6,70年代上山頂不啻等於登天; 去山頂比往郊區更



稀奇, 更隆重.  山頂在地理上雖然處於市區, 但一



般人總覺得那里是高尚社區, 華人不輕易踏足.  反



過來說, 去新界的目的除了”旅行”外, 也可以為



了探親朋戚友;  而山頂, 我們此等窮家子弟, 那有



住在山頂的富親戚? (忽然想起張愛玲的 ”沉香屑



第一爐香”中薇龍上落山頂的描敘, 那是四十年代



住在山頂華人的寫照). 






山頂纜車是香港最早的公共機動車之一.   政府於



1882 年頒佈中的《有軌電車事業條例》共分為六段



工程,  包括電車和纜車在內.  計劃的原意是先發



展市內的電車交通, 而山頂纜車本來屬於計劃中次



序最後的第六段工程, 然而為了方便住在山頂區的



外國人出入, 政府決定首先開闢第六條線路; 即山



頂纜車線路. 條例發佈後幾經波折, 最後決定由四



家獨立私人公司( 計有奇利贊臣; 大衛沙宣; 雪仙



史蔑;  嘉活曉士)聯合組成「山頂纜車公司」承辦



山頂纜車的興建和營運.






登山纜車於1885年開始興建, 路線由太平山腳陸軍



兵房所在地為起點, 途經梅道, 寶雲道, 至山頂盧



吉道.  當時纜車是用燃煤蒸汽機鍋爐發動, 在沒有



公路上山及運輸工具的情況下, 要把那些直徑達2.3



米圓筒形燃煤鍋爐和巨型齒輪、建築材料、機械等等



運上山頂去, 全靠數百名苦力以肩挑背負的形式,



把器材由山腳搬運至山頂工地, 你可以想像當年興



建這條纜車軌有多艱苦.






纜車軌於1888 年竣工, 並於同年5 月30 日由港督



德輔爵士及其夫人主持剪綵禮.  山頂纜車除了是香



港最早的機械化交通工具外,  也是亞洲第一條同類



型的有軌交通工具. 即使與同時代的歐, 美洲各大



城市相比, 它也可算是相當先進.  登山纜車計劃能



夠迅速完成, 與當時住在山頂的富商芬梨(Mr. C.



Findlay Smith)的大力推動有關 (山頂的芬梨道即



以他命名).    早於1873 年, 芬梨已在山頂買地興



建山頂酒店, 但因頂交通極為不便 (上落山只能靠



坐轎),  未能吸引大量客人上山居住, 以致生意未



如理想; 因此他趁港政府頒佈《有軌電車事業條



例》的時機四出奔跑遊說,  終於促成優先開辦公共



機動車 「第六段」(即山頂纜車路段), 並身體力行



自掏腰包投資$2,000 港元( 當時這可說是一筆鉅



款), 成為山頂纜車公司股東之一.




 



以芬梨命名的芬尼道道路西向東走, 西起山頂道、



柯士甸山道、夏力道及盧吉道交界, 東接施勳道及



種植道交界; 然而他所創建的那所只有十多個房間



的山頂酒店早於1922年轉售予香港上海大酒店, 今



天且已灰飛煙滅了.  諷刺的是芬梨道旁邊的山頂餐



廳,  前身是座轎伕亭卻依然健在.  這座轎伕亭的



作用是讓轎伕們蹲坐在那里休息, 等待洋人高官/大



班們從山腳乘纜車上山再轉乘轎/人力車回家.  香



港三年零八個月期間, 這座轎夫亭曾一度給日軍徵



用作警崗.  戰後不久轎子式微, 政府遂將轎夫亭出



售.  1947 年建築物給改建為餐廳, 經過多次翻修,



猶幸其二十世紀初的建築風貌仍能大致保存下來.






1888 年時的纜車是由燃煤蒸汽機發動的, 只有30



個座位, 而且起碼一半是開放式的.  所謂的纜車站



只是一個簡陋的平臺, 纜車停定後乘客在原位伸腳



落車, 一不小心便會跌倒.  座位分為三等; 頭等為



一般乘客,  二等是軍人、水兵及警察坐的, 三等是



專供女傭僕人乘坐.  到了1926 年,  纜車改為由電



力發動, 車箱加至50 座位,  但車尾的18 個座位仍



是露天開放式,  收費較廉.  纜車外殼亦幾經改良,



車身由木改為銅, 再改為鋼板.  1948 年終於廢除



了笨重的舊式車廂, 改用輕盈金屬製車卡, 座位增



加到62個.  由於車廂改為密封式的, 因此再也沒有



露天開放式的座位了.  1959 年車廂再改用鋁質造,



座位增加到72 個.  至1989 年6 月, 纜車改為自動



化系統, 設置光導偵測裝置, 監察纜車位置和行駛



速度, 另外亦增加了新型拖拉滾筒, 發動機, 馬達,



以及控制器, 滑輪等設施. 






山頂現有多憧歷史悠久的建築物,  除了山頂餐廳和



山頂纜車公司的辦公大樓外, 在柯士甸山道的山頂



公園之內, 仍存有一棟小房子 - 「前總督山頂別墅



更亭」, 這是前港督麥當勞爵士於1867 年所購置的



別墅的碩果僅存的部份.   這楝別墅長時間經歷著



颱風和白蟻的侵蝕, 已不適宜居住並且早被拆卸, 



只有守衛室保存下來, 並被評定為法定古蹟.  香港



旅遊事務署於2006年在山頂公園進行改善工程時,



曾發掘出前總督山頂別墅的部份遺跡.






說回山頂纜車, 它自1888 年5 月起營運至今已經有



119 年的歷史了, 至今仍然屹立不倒, 成為港人的



重要的集體回憶.  山頂纜車今日雖然風光, 其實運



行初期的營業狀況並不理想,  由於財務狀况欠佳,



纜車公司唯有擱置餘下計劃中的其它五段有軌電車. 



1902 年港府提出《車路條例》修正案,  將山頂纜



車與電車線路分開, 並交給當年成立的「香港電車



電力有限公司」承辦 ( 其後改名為「香港電車有



限公司」).  1905 年山頂纜車改組為股份制, 由



英籍猶太商人嘉道理爵士(Sir Elly Kadoorie,



K.B.E.)收購, 轉為有限公司.






山頂纜車營運了近120 年,  除了天災和日佔時期外



(日軍佔領香港時, 山頂及半山區都受到炮火嚴重破



壞, 纜車服務停頓了半年, 到1942 年6 月才恢復通



車) 從未出過嚴重交通意外或停駛.  纜車從未試過



斷纜, 纜車是由直徑28 毫米, 重約4 噸的鋼纜帶



動, 由於鋼纜長期拖曳著沉重的車廂, 會不斷拉長,



故此每隔一段時間便需要進行維修, 把鋼纜略為剪



短, 以免鬆軟而產生意外.  纜車有史以來最嚴重的



一次災難發生在1889 年, 適逢啟用後一週年.  那



年豪雨成災, 山泥將纜車路軌損壞及掩埋, 某日竟



因雷雨交加而導至7 名修補路軌工人被殛斃, 搶修3



個月後纜車才可恢復行駛.   





山頂纜車可說是最具有英國殖民地氣息的交通工具,



興建過程中亦很維護英國的利益, 這在殖民地時代



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纜車經



過的四個中途站全是用港督及將軍的名字來命名;



其中包括 堅尼地道站 (紀念第7 任港督堅尼地爵士



(Arthur E. Kennedy, 1872-1877), 麥當勞道站



(紀念第6 任港督麥當勞爵士Richard G.



MacDonnell, 1866-1872), 梅道站 (紀念第15 任



港督梅含爵士(Henry May,1912-1919)和白加道



站 (紀念三軍司令白加(G.D. Barker, 1890-



1895).






1901 年中國政局動盪, 香港成為「八國聯軍」進攻



中國的軍隊後勤基地.  倫敦增加香港駐軍, 同時期



香港華人人口迅速增長, 他們開始滲入半山區, 歐



西藉人仕則退居「山頂區」.  香港在1901年的總人



已超逾36萬 人,  較1888 年的180,000 人多出一倍



以上.  港府為了維護歐西藉人仕的優越性, 以公共



衛生為藉口, 在立法局通過《山頂區保護條例》,



將山頂劃為清一色歐西藉人仕的住宅區,  華人不得



入住, 以保持山頂區的「高尚性」.  這個禁忌至



1906 年才被打破, 那年經政府特別准, 英資渣甸買



辦何東成為第一個獲准住半山區的「華人」(何東是



中、英混血兒.  其家族至今在山頂仍很多有物業,



如「何東花園」).






現時山頂纜車每天行駛超逾90班次,  每班車可載客



120 人 , 平均每天載運9,500 人次,  每年載客量



高達350 萬人次.  山頂纜車除了為山頂居民提供服



務外, 其主要功能其實是供遊客觀光遊覧之用.  它



從中區花園道穿過維多利亞山峽, 爬越1.4公里的山



坳, 把乘客送到海拔369 公尺的太平山山頂.  所經



過的路線的最高斜度可達到1:2.  在這個角度下維



多利亞港及九龍半島兩岸美麗的景色形成一道獨特的



城市風景線, 坐在纜車俯瞰有「東方之珠」美譽的



夜景, 可謂使人畢生難忘;  這也是其它交通工具所



難以比擬的.





 







幾張舊纜車票









1960
年代的山頂曉覺園內的寶塔









1960
年代的山頂曉覺園的牌坊 2









1960
年代的山頂曉覺園的牌坊 1









1960
年代的山頂餐廳









1960
年代從山頂觀光亭俯視薄扶林, 予人以既靜謐


又郁郁青青的感覺 2









1960
年代從山頂觀光亭俯視薄扶林, 予人以既靜謐


又郁郁青青的感覺 1









1960
年代從山頂觀光亭俯視中區 2









1960
年代從山頂觀光亭俯視中區









1960
年代的山頂觀光亭









1960
年代綠色纜車的舊照 3









1960
年代綠色纜車的舊照 2









1960
年代綠色纜車的舊照 1









1980
年代幾張綠色山頂纜車的舊照 8










1980
年代幾張綠色山頂纜車的舊照 7










1980
年代幾張綠色山頂纜車的舊照 6










1980
年代幾張綠色山頂纜車的舊照 5









1980
年代幾張綠色山頂纜車的舊照 4









1980
年代幾張綠色山頂纜車的舊照 3









1980
年代幾張綠色山頂纜車的舊照 2









1980
年代幾張綠色山頂纜車的舊照 1









80
年代在山頂的遊客







80年代從山頂巴士站/停車場 (今日山頂廣場) 望向



凌霄閣, 從照片看來80年代山頂巴士站比60年代更



接近凌霄閣









於1972年重建落成的上一代的爐峰塔(可被視為第



三代的老襯亭). 爐峰塔於8月29日正式開放, 頂層



設有西餐廳, 餐廳下層為咖啡室, 而底層則是中菜



餐館.  爐峰塔於1993年清拆, 原址發展成今日的凌



霄閣, 即為第四代的老襯亭







1972
年的爐峰塔, -俗稱老襯亭 2









1972
年的爐峰塔, -俗稱老襯亭 1









從山頂巴士站/停車場 (今日山頂廣場) 望向凌霄閣









1960年代初的山頂, 最右的應是山頂纜車站 (即今



天的凌霄閣)﹐在其左旁的單層建築是纜車公司的辦



事處, 最左面的則是山頂餐廳 (此兩座建築物至今



仍健在)








70年代兩輛山頂纜車並肩擦身而過









60年代花園道山頂纜車站外貌









7,80 年代的山頂餐廳.  山頂餐廳是座落在山頂纜



車站附近的一間懷舊式的餐廳,, 前身是座轎夫亭. 



三年零八個月期間 這座轎夫亭曾一度給日軍徵用作



警.  戰後隨著轎子式微,  政府遂把轎夫亭出售. 



1947 年建築物給建為餐廳.  雖然經過多次翻修,



其二十世紀初的建築風貌仍能大致保存下來








7,80 年代的山頂纜車









約3,40 年代的山頂纜車









渣甸買辦何東成第一個獲准入住半山區居住的華人


(其實何東是中、英混血兒)









1905年山頂纜車公司改組, 由英籍猶太商人嘉道理爵士



組新公司營運









不知道是霧氣騰騰或是照片的質素問題, 這幀照片的


山頂纜車路軌看上去挺有詩意










舊總督山頂別墅(Mountain Lodge), 港督麥當勞



爵士1867 年購置, 19 改建為別墅.  戰期間飽受破



壞, 又因受到颱風和白蟻侵蝕, 終於1946 年拆卸. 



旅遊事務署於2006年12 月在山頂公園進行改善工程



時, 發掘出前總督山頂別墅的部分遺跡








代山頂纜車









19世紀末的花園道纜車站  (照片轉貼自香港公共圖書館)









1950年代之山頂纜車,有中日遊客等上車









約攝於同期的山頂纜車軌









1932 年山頂纜車路線的舊照.  山頂纜車軌從中區花園


道蜿然向上攀往海拔369 公尺的太平山









1930年代的近山頂餐廳處的轎伕









1960年代的山頂餐廳










1930年代的山頂酒店 2










1930
年代的山頂酒店 1











1930年代的太平山頂, 遠處的是山頂酒店









20世紀初的中環堅尼地道山頂纜天橋









1921 年簡陋的白加道纜車中途站,  可見到有轎夫在站外


等客









花園道山頂纜車入口處









代山頂纜車







1883年, 香港人口已超逾17萬人, 而居住在太平山



頂的家庭只有30至40戶.  然而早於1873年, 山頂酒



店已開始營業, 並吸引著富豪顯赫和名流紳士光顧. 



其時仍未有山頂纜車站, 往來太平山頂和中環仍是



以轎為主要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