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返鄉下/返大陸絕對是件大事, 麻煩事和一件 寄個包裹已然如此費心思, 返鄉下當然更是隆而重之, 那時候, 從香港返大陸只有一個途徑 - 經羅湖去深 回頭說回正題; 在六, 七十年代香港人要返大陸便得 出發了, 由於當年的九廣鐵路所提供的服務算不上便 戲肉是從進入國內管轄的羅湖車站開始. 在六,七十 那時候中方的羅湖聯檢大樓其實只是一間碩大無朋的 回鄉其實真的没有甚麽好玩的, 我印象最深的倒是抵 回程前鄉下的親戚都爭相請我們吃飯, 然後每家都會 旅程當然很辛苦, 也很勞累, 但也不是一無所穫, 一
非常嚴肅的事情, 所以最多只能每年去一次, 而每次
要做的準備工夫多得嚇人. 我記得即使只是寄包裹回
鄉, 我母親都會拖著我去國貨公司買日用品(因為怕在
其他地方買的東西會被國內的海關扣留). 最有趣的
是裹著東西的布袋其實是以幾塊大毛巾以衣車縫合而
成, 如此國內的親戚收到包裹後便可以多幾條毛巾用.
當年國內物資缺乏到這個地步, 相信不是現在這一輩
的年青人所可以想像得到的.
而我母親在這方面絕對可算是專業. 首先她要計算這
一次要運送多少物資, 再按我們幾兄弟的年齡, 氣力,
大小來選擇要誰跟她回鄉( 我父親一年到晚都要返工,
無可能抽幾天陪她返鄉下的). 這許多年來我”有
幸”幾次被她選中陪她回鄉, 記得在得知這個”好消
息”時差不多要暈了過去; 雖然說小孩子喜歡旅行,
但返鄉下在那個時候來說絕對是件苦差. 先不說旅途
如何艱苦疲憊, 你能想像大熱天(一般來說母親會選擇
在暑假回鄉, 如此便不需要為我們請假)揹著個比自己
還要重的背包, 身上穿著七,八件上衣, 四,五條褲子,
腳上穿的襪子都有三,四對的苦况? 為甚麼要穿這末
多? 因為多穿一件衣物, 返到鄉下便可多留下一件衣
物給亟需物資的親戚. 從己身的經濟出發點考慮此舉
或可導至少寄一,兩次包裹, 有這末大的誘因, 路上辛
苦一點又算得上甚麼?
圳, 再從深圳坐火車去廣州, 然後由廣州坐車往你要
去的目的地. 你若願意多走幾步, 其實還有另一條
路, 那便是先去澳門, 再坐[歧關車]經關閘和珠海往
佛山, 中山和石歧等地方. 這條路線我曾隨母親走過
一次; 坐歧關車返佛山. 記憶中整個車程需要兩日一
夜, 那天晚上我們要在一間類似賓館的破房子過夜,
而晚餐則是一塊冷冰冰的[硬朱仔飽].
經過羅湖的入境管制站, 那是一個非常麻煩和費時的
程序. 早於啓程前幾天, 母親已經不斷在諄諄告誡,
警告我們不要亂說話 (六,七十年代國內的政治形勢甚
為嚴竣, 母親的擔心小孩子童言無忌大有理由), 然後
反覆的收拾, 檢視行李, 看看有没有漏帶了些甚麼東
西, 又或者多帶了些甚麼東西譬如報紙, 雜誌等, 因
為假若不慎在行李中夾集了這些敏感物體, 而其內容
又與國內的政治路線相桲時, 一旦過關時被搜出, 其
後果是輕則便會被拒入境, 重則可能被國內有關部門
扣留調查, 問題是可大可小的, 所以一般港人返鄉下
時這方面都會特別留意小心.
捷, 加上回鄉的路程甚為迂迴曲折, 所以天還未亮便
得爬起床, 匆匆吃過早餐便得又船又車的撲往火車站.
那個年代火車的班次頗為疏落(住新界的人出香港會被
戲稱[大鄉里出城], 火車班次的頻密程度可想而知),
去羅湖的更是寥若晨星, 所以即使晨早便在車站等候,
經過買票, 等車和坐車等程序, 抵達港英管轄的羅湖
車站已差不多是中午了. 值得一提的是, 那時候火車
站的管理是頗為寬鬆的, 有些小販可以從尖沙嘴火車
站(回程時是羅湖車站)上車, 售賣一些零食如雞脾,汽
水等, 然後坐兩,三個車站後下車. 當然這些食物一
點也不好吃, 但勝在方便, 便宜. 事實上沿著整條九
廣鐵路你根本無法買到甚麽東西, 所以能買到些東西
吃, 也只好將就一點了.
年代從英界的羅湖段進入中界的羅湖段是要走過一條
鐵路橋, 而人只能在鐵路橋旁的行人路匍匐而行. 進
入中方的管轄區內, 你即時可感到一股肅殺的氣氛凝
聚在空氣中, 人也頓覺緊張起來. 解放軍一臉嚴肅的
站在面前, 而四周又是一張又一張的政治標語, 此情
此景人的精神不自覺地繃緊, 心跳也自然地加速起來.
鐵皮屋, 而過關的程序也複雜無倫. 香港人持著的證
件當然不是今天可以經e - 道過關的回鄉證, 而是一
張名為[回鄉介紹書]的文件. 進入國內管轄的羅湖區
後先將[回鄉介紹書]遞交予國內的關員, 然後便得呆
坐在那裏等叫名, 再按次序進入小房間接受查問; 一
般是了解入境者的背景以及入境原因等, 如無意外大
概三幾分鐘便可完成整個過程和放行. 問題是等候過
關的人太多, 相對來說關員太少, 而那個年頭又没有
甚麼服務至上的概念, 你可能要在那裏等上好幾個小
時才能過關. 記得有一次我們全家返鄉下, 我因為太
早起床覺得很睏, 所以躲在一角倦極而睡, 以至叫名
也聽不到, 害得全家氣急敗壞的到處找我, 最後仍是
錯過了查問程序而需要重新輪候, 終於導至延誤了半
天的行程.
過了關的行程便相對順利, [只需]坐火車上廣州, 再
轉乘長途巴士回中山, 石歧和佛山便成. 一般來說回
到鄉間親戚的家安頓下來, 最起碼都要到晚上七,八點
鐘. 我們也曾試過因為過關的時間太長, 到達廣州時
已是接近深夜, 不得不在廣州過了一晚, 翌日才起程
回鄉.
埗的翌日親戚們便得拿著我們的回鄉介紹書到公安派
出所報到, 一則是因為當時的法律規定如此, 而更重
要的原因是國內接待我們的親戚在申報後可以按有多
少個人到訪, 打算住多少天的估算來領取相若的額外
糧票, 如此他們才可以購買多一點米和肉來招待我們.
我已不太記得那時候在鄉下有甚麽活動, 大概都是看
看戲, 逛逛公園等, 而最使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要算是
逛街/百貨公司了. 我曾經試過在[佛山第一百貨公
司]因為把撫摸過的花瓶放錯了地方而被售貨員罵了一
頓, 另外在書店看書, 要央求黑口黑面的售貨員從身
後上了鎖的書柜拿書看. 大鍋飯制度下的積極性便是
如此, 當然現在已是截然不同了.
返鄉下還有一件使我很難忘的事情; 鄉下的生活條件
和當然不能苛求, 其中最經典的要算是衛生設備. 我
鄉下親戚的房子是没有厠所的, 小問題可以往屋後的
小巷解決(老人家則用痰罐), 而要解決大問題則比較
費周張, 你得往村外的田基去. 這在日間還勉強可
以, 晚上要拿著電筒摸黑去田基辦事便很麻煩, 甚而
可說是有點危險. 試想想四周一片漆黑, 一個人靠著
微弱的電筒光走出村外, 摸到田基後還要蹲在兩塊木
板上[辦事], 萬一一個不小心掉下去便真的萬劫不復
了. 我曾試過晚上摸黑出去辦事, 以後我發誓永遠都
再也不會晚上出去, 那個情况著實太恐怖了.
送點自制土產, 如菜乾, 霸王花等, 把行李匣裝得滿
滿的, 所以回程一點也不輕鬆. 現在回想起來, 這些
是我可親身經歷改革開放前的中國, 那種况味是很奇
特的. 舉例來說你試過走在街上所有人都是穿著清一
色的藍色工人服, 又或者整條馬路被自行車淹没的情
景? 另外我也很懷念那時候的[親戚味], 也許那個時
候我還太年輕, 只懂得憑直覺去理解周遭的人和事,
但也正因如此, 我只看到, 感覺到人情温暖的一面,
覺得他們都很熱誠(事實上那個年代的人情絕對比現代
人更淳厚得多), 而這些美好的回憶温暖了我的心大半
輩子. 也許事實並非如此, 但這又有甚麼所謂, 真相
有時候真的不需要過份的執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