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絕對可以說是出身於草根階層. 父親憑著一雙手
把我們幾兄弟姊妹養育成人, 尋且每個子女都接受
到頗為完善的教育, 這在那個年代來說可謂很不簡
單, 當然這中間也有賴母親的持家有道才成, 而持
家有道的潛在效果是, 我們的童年時代是没有甚麼
零用錢的. 雖然如此, 我們仍可以通過各式各樣的
渠道來攢錢, 從而購買自己心愛的零食; 譬如新年
的利是錢, 譬如母親會因為我們在暑假期間幫手剝
蝦和穿膠花, 發放一些額外的[勤工獎金], 另外父
親偶爾使我們去為他買煙, 買雲吞麵時, 都會讓我
們留下找續的零用錢. 如此這般地把這些外快湊合
起來, 也足夠吃喝玩樂了.
六,七十年代零食的種類當然没有今天這末多, 包裝
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然而零食之為物對小朋友的吸
引力是天生的, 可以說小朋友和零食有著與生俱來
又不可分割的關係, 亦因為這個原因, 我口袋裏的
零用錢大部份都向士多老板進貢了. 雖說卻那個年
代零食的品種不多, 但要一一道來也很費周張.
這裏我只能揀選幾款有代表性 (對我而言) 的來緬
懷一下:
· 朱古力煙仔條: 朱古力煙仔條
其實是用朱古力包著香煙狀的餅乾. 較高級的朱古
力煙仔條是模仿著真正的香煙盒包裝, 驟眼看來幾
可亂真. 吃的時候模仿著大人的動作撕開[煙盒],
把煙仔條含在手口裏, 想像著自己在食煙, 享受一
下片刻的放肆.
· 王母蟠桃: 小時候每次去澳
門, 母親都會買幾十包王母蟠桃, 混合在杏仁餅,
豬油糕等食品中送給親朋戚友做手信, 估計這是因
為價錢較廉宜的緣故罷. 我對這些其實是由甘草,
香料精製的杏脯肉興趣不太, 倒是對盒子的設計包
裝印象很深; 那紙盒上畫著一個飄在雲端的仙女,
雙手捧著蟠桃, 盒側兩面還印有 ’此果祇應天上
有, 人間那得幾回嘗’ 和 ’三千年開花, 三千年
結果’ 的詩句. 當時感覺十分神奇, 天真地以為
多吃可以長命, 以至長生不老, 所以盡管不喜歡吃,
也湊興分著吃幾盒, 直至神話被大人戳破為止. 我
想王母蟠桃是極少數伴著我們成長而又千載不變的零
食. 現在往澳門或途經香港的零售店, 偶然發現有
王母蟠桃賣, 都會買一,兩盒, 扭在手中不期然有種
暖在心頭的感覺.
· 齋燒鵝: 前身是50年代相當流
行的街頭小吃齋鴨腎, 材料是麵筋, 混和醬料和味
精後滷合而成, 但因為齋鴨腎的本質甚為潮濕, 很
易發霉和變酸, 食品生產商於是便想到把它炸脆,
使它變得乾身, 一則口感更好, 二則可以放入小膠
袋, 易於出售. 我唸小學時最喜歡在小息時往小賣
部買包齋燒鵝吃, 主要是貪它夠質感 (吃的時候咯
咯有聲, 很有滿足感), 加上味道濃冽, 香脆可口,
絕對是小息零食的首選.
· 糖蔥餅: 糖蔥餅之所以得名,
是因為它以一塊薄薄的粉皮, 包著一大片勝似白雪
的脆糖蕊, 而這塊脆糖蕊有點像大蔥的緣故. 糖蔥
餅是否可口的關鍵在於那塊糖蕊, 其做法是將麥芽
糖加熱融化, 然後用棍持續拉扯, 使糖由金黃色逐
漸變為白色. 當糖被拉至條狀後便會用剪刀剪成一
段段, 冷卻後的糖便會變得既乾身又鬆脆. 吃的時
候拿一截糖蔥, 加上椰絲, 芝蔴和花生粒, 通通包
在粉皮裏; 一口咬下去, 既卜卜脆又甜絲絲, 最重
要的是不黐牙, 一流.
· 砂糖夾餅: 砂糖夾餅的做法其
實跟格仔餅很相似, 先把預先調好的蛋漿倒入平底
鑊煎熟, 然後將整底夾餅從鑊裏鏟出來, 吃的時候
先切成三角塊, 再撒上花生碎, 砂糖, 熱乎乎的時
候入口的感覺是外脆內軟, 有點兒像鬆糕般煙韌.
砂糖夾餅近十多年來已在市面上銷聲匿跡, 聽說現
在只有一位不定時在維多利亞公園附近擺檔的老伯在
賣, 能不能買得到要看你的彩數了.
· 麥芽糖夾餅: 這可算是最簡單
的街頭零食, 做法最容易不過, 小販從瓦缸中挑一
圈麥芽糖出來, 用兩塊梳打餅夾著來吃. 梳打餅的
鹹混和著麥芽糖的甜, 鬆脆的餅乾配上黐牙的糖漿,
竟成為絕配的FUSION.
· 煨魷魚: 煨魷魚是看戲不可
或缺的法寶, 小時候只要走近戲院, 一定可以嗅到
煨魷魚的香味. 從前的煨魷魚是用炭爐的, 小販用
鐵絲網夾著魷魚在炭爐上燒, 熟透後會為你塗上豉
油 (辣或不辣任君選擇), 所以吃的時候還帶著原始
的炭燒味. 現在的煨魷魚用電爐來烘, 好處是熱力
均勻, 但心理上總是覺得失去原始的風味, 不僅口
感差了這麽一點點, 魷魚味都好像没那末濃郁, 煙
韌.
· 棉花糖: 棉花糖從前只有在戲
院或者遊樂場才可以找得到, 所以每次看到售賣棉
花糖的攤檔時心底都像棉花糖般感到甜絲絲的. 早
期的棉花糖機要像衣車般要用腳踏發動摩打, 令火
水發熱及使銀鑊急促轉動, 將砂糖溶掉, 並以離心
力的力量讓糖發出糖絲, 再以木棒捲成棉花糖. 現
在的棉花糖機當然是電動的了. 老實說我其實不太
喜歡吃棉花糖的, 一來嫌它太甜, 二來棉花糖的體
形過於龐大, 吃起來很不方便. 買棉花糖我純綷是
為了享受捧著棉花糖那種美滿和幸福的感覺.
· 大菜糕: 大菜糕是小數家裏都
會制作的甜品, 原因可能是大菜糕有益健康罷. 大
菜糕的做法其實很簡單, 往雜貨舖買包大菜條, 以
開水溶解後加入冰糖和蛋, 分成若干小杯後再放入
雪櫃, 等大概一個小時後凝固成糕便成. 60年代很
多屋邨士多都有大菜糕賣, 但不知為甚麼都是雞蛋
形的, 相信做的時候是以雙手拿著雞蛋殼形的膠杯
往仍未凝固的大菜糕湯鍬入去, 再雪凍成糕, 其衛
生程度可想而知. 現在坊間賣的大菜糕味道五花八
門, 甚麼蜜桃味, 杧果味等, 我偶爾發發懷舊幽情,
要吃上一兩杯大菜糕, 都寧可叫個原味, 最多是來
個蛋花味, 其他的嘛, 好像是翻唱別人的歌的歌星,
失了真.
· 肚臍餅/花占餅: 圓圓的餅乾
底, 上面是七彩繽紛的奶油糖粒, 還未放入口, 先
被這誘人的色彩俘虜了味覺, 吃的時候一般是先把
糖粒幹掉, 才再吃餅乾, 我想這是咱們小孩子喜歡
[先甜後苦]的習性罷. 順帶一提, 中藥舖會把一些
治兒童[生積]的藥混在肚臍餅內出售, 相信這樣小
朋友吃起來便不會有抗拒感. 這類帶有藥性的肚臍
餅有另外一個更美帶麗的名字 - 花塔餅.
· 孖條: 孖條可說是我兒時最具
特色的零食之一. 那時候一條雪條要賣到三幾毛
錢, 不是隨便可以買得起的零食. 雪條的品種其實
不算多, 常見的有橙汁, 紅豆, 綠豆, 牛奶等. 當
時的雪條都是一整條的, 除非是兄弟姊妹, 否則很
難你一口我一口的與人分享. 然而不知道打從甚麼
時候開始, 終於有雪條生產商體諒我們這些窮家子
弟, 又或者是想賺取我們口袋裏的最後一分錢, 於
是設計並生產了新品種的雪條 - ”孖條”了.
顧名思義, 孖條是將雪條的左右兩端做成圓柱形,
中間連接部份則刻意做得較薄, 這樣小朋友可以合
資購買一條孖條, 再將它一分為二, 各吃各的半條
雪條. 雖然以立體體積計算來說, 一條孖條的體積
比一條普通雪條畧小 (這是我在小時候經過精心計
算得出來的結論), 但勝在兩個股東各自都有獨立的
雪條”歎”, 這點小小的虧仍是吃得過 (發展到後
期甚至有雙式孖條面世, 即兩邊不同味的雪條).
順帶一提, 我們那個年代因為物資匱乏, 所以人人
都是很自覺地環保的; 吃完雪條後那條雪條棍一般
都會儲起來做玩具. 除了用來做射橡皮圈的[丫差]
的發射臺外, 我也曾以大量(實際數目我早已忘記
了) 做了個前後有欄杆的小屋模型, 看來不用LEGO
也可以砌得出模型.
當然經典零食還有很多, 隨手說來有
· 砵仔糕
· 酸子薑
· 咖哩魷魚
· 雞蛋仔
· 芝麻卷
· 豬皮蘿白
· 蛋散
· 煨番薯
· 皮蛋酥
· 老婆餅
· 炒栗子
· 炸大腸
· 炒蜆/田螺
· 啜啜冰(食法多元化, 可咬
開頂端當果汁慢慢歎, 又或者雪藏後使它變成美味
冰條, 再拗開兩截與愛侶分享. 無聊時將剩下的冰
條套洗淨後裝水, 可變成水槍讓你一顯身手)
· 甘大支
· 爆炸糖
· 皮禮士糖 (可自己親手將糖放
進公仔內, 再按公仔頭彈出糖果來吃, 集吃/玩兩種
滿足感於一身. 皮禮士糖以80年代在香港大受歡迎
的動畫[機動戰士]的機械人作賣點, 教動畫迷和皮
禮士迷愛不釋手)
· 太空糖 (它當然不是以外太
空食料製成, 而是一種迷你果汁糖, 細細粒入口即
溶, 不怕骾到, 可謂”食得好味又安心”, 加上價
錢廉宜, 當零用錢不足時, 這款零食實屬首選)
· 乖乖(以歷久常新來形容[乖
乖]最為貼切,乖乖有五香味(咸)和奶油 味(甜)兩
種, 甜味款式很接近現在可在超市買偶到的[圖蝦
多]. 每包乖乖都附送不同迷你玩具, 印象中有一
按即會彈起的蜻蜓)
· 三粒糖
· 汽水餅
· 大白兔糖
· 甄沾記椰子糖
· 吹 BB 糖 (以玻璃紙包裝,
一排二粒, 糖中間有個窿, 放入口中一吹便發出
BB 聲, 是 愛製造噪音的小孩子的至愛, 不過味道
一般, 估計是因為內含人造糖的緣故)
· 嘉 頓波板糖 ( 波板糖是經
典的糖果界的代表, 有 紅 、 綠 、 紫 、 黃,
但因體積太大, 加上味道人工化, 所以從未試過完
整地把整塊吃完, 現在的小孩子該不會”吼” 波
板糖了, 但感覺上如此經典的零食是值得保留)
· 山喳餅
這個名單當然並不齊備, 然而我敢大膽的說一句,
這當中肯定有你喜歡的零食, 回想這些零食也該為
你帶來温馨甜蜜的回憶.
同場加映: 在此向愛好粤語舊片的同道中人通報一
個好消息, 無線電視翡翠臺從上個月起每逢周一至
周五凌晨三點十五分左右恢復播映粤語舊片, 這比
重播舊劇集或者趣劇SHOW好多了. 從前當兩間免
費電視臺每晚都播映粤語舊片的時候, 我打開報紙
看電視節目表時總是先看看當天晚上會播映那幾套粤
語舊片, 看看值不值得錄下來. 不知道亞現視甚麼
時候會從善如流, 也恢復播映粤語舊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