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尼地城的幾個芳鄰如摩星嶺,西營盤等都已一一描
述過, 似乎該是時候談談剩下的最後一個,南鄰薄扶
林了.
薄扶林位於香港島的西部, 在土地用途上大致上被
規劃為郊區. 狹義來說薄扶林指北至摩星嶺以南、
南至香港仔的南區地域. 而廣義來說薄扶林包括
石塘咀以南的半山區的中西區地域.
從地理範圍來劃分, 薄扶林的北面為摩星嶺道, 與
中西區接壤. 其範圍沿著薄扶林道及香港島西岸一
直向南延伸, 直到華富邨一帶為止; 所覆蓋的範圍
包括沙灣(大口環)及鋼綫灣等地區.
事實上要明確界定薄扶林的界址是很困難的, 與西
環的情况相同, 薄扶林所涵蓋的地域頗為眾說紛紜.
薄扶林本來僅指薄扶林村附近一帶, 後來逐漸發展
包括薄扶林道沿線地區 ( 但不包括般咸道以北的沿
線地區, 原因是該地區屬於西營盤範圍, 並非薄扶
林的一部分). 雖然薄扶林村附近一帶在行政上屬
於南區, 但大部份薄扶林的居民(主要集中在香港
大學附近)都被劃入中西區, 因此外間的人一般都
會誤以為它完全屬於中西區. 事實上過去不少原屬
廣義上的薄扶林的選民, 現在都被劃入了中西區
(如山頂選區及大學選區), 這更增加了薄扶林妾身
誰屬的爭拗.
薄扶林古稱百步林. 由於該處一帶以前是茂密的森
林, 有很多叫薄鳧的雀鳥棲息, 因此又被稱為薄鳧
林, 但薄鳧林的寫法太冷僻, 地名遂被簡寫成薄扶
林, 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有記載謂第二次世界
大戰前薄扶林亦曾被稱成樸湖林. 而在壯語中,
[林]和 [薄]的古壯語字分為[淰] 和 [咟], 解作水
和口的意思, 因此有一種說法是[薄扶林]的意思即
是瀑布(水的出口), 所以薄扶林這個地名其實是源
自華富邨後山那條瀑布.
歷史記載薄扶林最早有人卜居的地方是薄扶林村,
在清朝康熙年間三藩之亂時, 約有二千餘人從其他
地區避難到此, 成為香港島的最早的原居民之一.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編纂的[新安縣志]曾經
提及香港島有兩條村落, 薄扶林村即是其中之一
(另一條則為黃竹坑的香港圍). 當香港仍是英國
殖民地期間, 當地居民曾多次要求港英政府給予跟
新界原居民等同等的權益, 但被拒絕之餘,還面臨被
清拆的命運.
1860年左右, 薄扶林又被稱為 [博胡林], 由於地處
山崗之上, 加上面臨大海, 所以順理成章地成為英
國商人的避暑聖地. 山腰、山頂別墅林立, 並設有
守望樓, 戶外有旗桿屋. 每逢有輪船到港, 守望者
便會升旗為號. 博胡林附近有跑馬場(其地址即為
今日之薄扶林騎術學校), 每至賽馬日, 只見衣香
鬢影, 仕女如雲, 頗有點祖家打吡賽的况味. 此外
港英政府還在附近創建了一所佔地百頃的博胡林公
園, 而舊香港八景中的[扶林曲徑], 便是指薄扶林
道一帶的景色.
談薄扶林,當然要說香港第一個水塘 - 薄扶林水塘.
薄扶林水塘位於薄扶林近置富花園的 一個山谷底 ,
現今薄扶林郊野公園之內. 它分 為上下兩塘,總儲
水量約為26萬立方米(約6800萬加侖). 為甚麼要
建做薄扶林水塘? 原來在開埠的初期, 香港市民
食水來源主要是來自附近的山澗溪流或自行開鑿的地
下水井. 隨著城市發展, 人口急劇膨脹, 這些原始
的供水方法開始不敷應用, 加上井水易受污染, 經
常引致痢疾等傳染病, 因此開拓水源遂成為當時港
英政府急需解決的問題.
香港缺乏天然水源,而且可供開發的土地又有限.
在無計可施之下, 政府在1859年懸賞1000英鎊尋求
解決食水問題的方案, 並打算撥款25000英鎊作為該
項水務計劃的經費. 翌年, 當時任職英國皇家工程
部的羅寧(S.B. Rawling)建議利用薄扶林谷的天
然地勢蓋建水壩攔截薄扶林谷地的雨水以供民飲用.
最初的建議為興建一個3000萬加侖的儲水庫, 整個
設計的擬價格為23000英鎊. 政府雖然接納建議,
但為了節省開支, 在建做期間多次削減經費, 以致
水塘的容量從原先擬建的3000萬加侖大減至只得200
萬加侖.
第一個薄扶林水塘於1863年竣工, 成為香港首座儲
水庫. 雖然水塘落成, 但由於水塘的容量太小, 根
本不能解決食水問題 (根據當時的估計, 全港每天
的用水量為50萬加侖, 200萬加侖僅夠4天之用), 因
此水塘在建成後, 便馬上要進行水壩加高及擴建水
塘的計劃. 有位名叫威爾遜的工程師提出可在原址
上游興建第二個水塘以提升儲水量. 政府採納這建
議, 擴建薄扶林水塘工程於1877年竣工, 儲水量增
加至6800萬加侖, 而集水區則擴展至416英畝, 水塘
輸出的流量每天可達200萬加侖. 值得一提的是
1866年至1871年的擴建工程僅耗資22萬港元, 可說
是物超所值.
薄扶林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歷史文物點是香港牛奶公司
(DAIRY FARM)所建立和經營的的薄扶林牧場. 牛奶
公司是由一名蘇格蘭藉的醫生(PATRICK MANSON)與
五位香港商人在1886年創立, 他們看準旅居香港的
外國人 (主要是英國人) 對新鮮牛奶需求甚殷的商
機, 因此集資成立牛奶公司, 業務範圍主要是提供
價格相宜, 衛生可靠及富營養的鮮牛奶給普羅大眾,
並深信可藉此賺取可觀的利潤.
開業初期他們以三萬元在薄扶林 (即現在薄扶林職
訓局舊址) 興建牧場及飼養了80隻專人從英國購入
的乳牛, 以作生產本地鮮牛奶. 1892年, 牛奶公
司為了應付生產日益增加的需求, 和有效地改善運
送鮮奶的效率, 在下亞里畢道增建倉庫 (即現在
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舊址). 1898年牛
奶公司的鮮奶因為當時外國人的大量遷入, 和外地
輸入的牛奶發現致命病毒以致本地牛奶大受歡迎,
進一步鞏固了牛奶公司在本地的地位. 牛奶公司在
上世紀七十年代被怡和集團收購, 而薄扶林牧場則
在八十年代改建為大型私人屋苑置富花園.
薄扶林還有間讓香港人感到驕傲的醫院 – 瑪麗醫
院, 因為她當時曾被號稱為[遠東規模最大的醫
院]. 瑪麗醫院的興建與港督金文泰有著莫大的關
係. 1925年港督金文泰上任, 致力改善香港的公營
醫療服務, 並於1929年宣佈於香港島興建一所規模
龐大的醫院. 新醫院選址薄扶林道與沙宣道對上的
山麓, 背靠太平山, 面對西博寮海峽. 醫院於1933
年開始興建, 因資金不足, 延至1937年4月才正式落
成啟用, 由繼任港督郝德傑主持開幕儀式, 並以當
時英王佐治五世的皇后瑪麗的名稱, 命名為瑪麗醫
院.
瑪麗醫院為當時遠東地區規模最大的醫院, 啟用同
年起亦成為香港大學的醫科生臨床實習及教授的地
方. 在日治時期, 醫院曾被日軍佔領和徵用.
1945年10月香港重光後, 瑪麗醫院隨即重新投入運
作. 由1955年開始醫院經歷多次擴建, 其中以60
及80年代的規模最大. 1980年落成的K座高達137米
(樓高28層), 至今仍是全亞洲最高的醫院建築物.
談薄扶林怎能不講香港大學? 香港大學的前身是創
立於1887年的香港西醫書院, 孫中山先生曾在此習
醫. 當時西方列強爭相在中國成立大學, 以至於當
時任港督的盧押認為英國也應該在香港設立一所大
學, 一來與其他列強競爭,二來亦可讓香港華人通
過接受英式高等教育認同英國的價值觀, 讓英國便
於鞏固在香港的管治. 與此同時印度商人麽地爵士
(Hormusjee Naorojee Mody)得知港督盧押有意興
辦大學, 親自前往港督府表示支持興辦計劃, 並提
為出捐款十五萬元作為建築費用及三萬元作為經常費
用, 而當時兩廣總督張人駿亦捐款二十萬元.
由於兩人的牽頭, 省港華洋工商界亦紛紛出錢支持
興建香港大學. 另一方面, 當時太古公司轄下的一
艘貨船發生工業意外導致多名中國船員傷亡, 太古
為急欲修補公司形象而出錢支持成立港大. 在英國
政府和香港商界支持下, 盧押終於籌得足夠資金興
建大學, 更於1910年3月16日主持大學的動工儀式,
表面動機是提升香港的國際及學術地位, 實際目的
是鞏固英國政府在香港殖民地的根基.
港大成立於1911年, 1912年舉行了正式的創校典禮.
盧押認為當時中國社會不適宜接觸西方的人文價值觀
(如共產主義理念), 因此大學創校初期模仿利物
浦大學的制度, 重理工而輕人文, 故只設三個學
院:醫學院、工程學院及文學院, 當中沒有開設社
會學和哲學等人文課程. 1916年12月舉行第一屆畢
業禮時, 只有23個畢業生及5個榮譽畢業生. 1925-
26年省港大罷土後, 政府為了安撫民心, 增設中文
學系, 讓唸中文的中學畢業生也能入讀. 港大中文
系於1927年成立, 邀得前清翰林賴際熙、區大典等
執教, 加上其時又有富商鄧志昂捐款建立中文學
院、馮平山捐款建立中文圖書館等, 由此掀起了一
股重視中文教育的潮流.
1941年因香港淪陷, 本部大樓遭炸毀而停辦,至
1945年復辦. 戰後隨社會需要陸續加設理學院、法
學院、社會科學院等. 1961年學生人數為2000人,
是1941年的四倍. 1989年後政府推行大專教育本地
化, 使多數香港人不用遠赴英國讀大學, 也為主權
移交中國作準備.
香港大學本部的所在地位於一條繞著山腰蜿蜒曲折的
窄路, 少有地保存了香港殖民地時代的學術氣氛.
港大的不同學系, 部門星散的散落在薄扶林道的兩
旁,由東往西是馮平山博物館, 徐展堂展覽館, 藝
術系, 中文系, 陸佑堂, 聖約翰堂, 任白樓, 何東
女子宿舍, 利馬竇堂, 醫學院, 然後便是高級教職
員宿舍. 古色古香的名字和建築,標記着百年的
中西文化, 彷彿在訴說著大英帝國在南端彼岸的傳
奇.
在回歸前, 每逢四,五月, 當杜鵑花盛放的季節,
亦是港大的考試季節, 緊隨著的是殖民地政府和跨
國洋行考拔文官/管理見習生的時期. 斯時也, 男
女同學一身筆挺西服,揚着油光公文包, 趕赴山下
的中環面試. 七月, 小數幸運兒摇身變成為中產菁
英,等着他們的是私人辦公室, 遊艇豪宅的現代狀元
夢.
雖說薄扶林是被規劃為郊區, 其實她還是個住宅
區, 區内有好些大型的屋苑, 計有華富邨,華貴邨
等公屋 , 私人置富花園, 薄扶林花園, 碧瑤灣, 貝
沙灣等私人屋苑, 以及歷史悠久的薄扶林村. 說到
歷史, 除了上面所提及的瑪麗醫院, 香港大學外,
值得一提的還有心光盲人學校和剛修茸過的百大利修
道院, 只是這一篇的篇幅太長了, 還是留待日後有
機會才另作介紹罷.
童年時代我和薄扶林的關係並不怎樣深, 主要是因
為薄扶林地處半山, 平日沒什麼特別原因很少攀上
蒲菲路這條特長的斜路. 我只記得父親好不容易在
晚上有些空檔的時候, 會偶爾帶我們幾兄弟往薄扶
林道/蒲菲路口交界的那塊空地場踢波. 記憶中這
個情况可說是鳳毛麟角, 因為父親的工作需要早睡
早起, 他一般吃過晚飯後便要上床睡覺, 所以類
似這樣的親子活動可說是絕無僅有, 這段記憶亦特
別顯得彌足珍貴.
那塊空地現在當然不會掉空, 香港大學在大概廿年
前已在空地上蓋建何世光夫人體育館, 最近更在隔
鄰加建宿舍, 回想起來真有點滄海桑田的感覺. 從
何世光夫人體育館再往上走便是兩個墳場, 近一點
的是何東家族的昭遠墳場, 再遠一點位於瑪麗醫院
院對面的是啓明寺, 六,七年代在入口處有個永別
亭, 相信是方便家屬進行儀式的地方. 小時候童年
無忌, 很喜歡在這裏休憩納涼, 俯看著山處下連綿
的墳墓, 朦朧的想著生死和人生意義等渺無答案的
問題.
上了中學後, 很喜歡往裕仁大厦附屬的裕仁球場踢
波, 原因是來這裏踢波的人比較斯文, 相對上較
安全的緣故. 此外我也很喜歡在秋凉時節沿著薄扶
林道從西環走到華富邨找同學玩(唸中學時我有很多
同學住在香港仔, 因此我們習慣約定往華富邨圖書
館温書, 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 放下書本後都呼嘯
引類的往附近的華富酒樓飲茶吹水). 那時候薄扶
林道還沒有那末車來車往, 沿路還可以看到火紅的
洋紫荆和盛放的紅棉在微風中摇曳, 縱使臨近考試
或者有甚麼不順意的事縈繞在心頭, 人處其中心情
仍是會豁然開朗起來.
新春快樂....!
回覆刪除(Empty)
回覆刪除你個blog 就像西環的活字典,很有參考價值‥
回覆刪除Hello 各位blog友:
回覆刪除我細個個陣都係住西環一帶, 看了你的blog 以後 令我想起好多回憶 感覺很親切!!
回覆刪除我外父就在那間 '牛奶公司',做了幾拾年,當時全英語,不容易啊!
回覆刪除(Empty)
回覆刪除我衷心祝願您
回覆刪除「身體健康」
「心想事成」 「新年發大財」
回覆刪除祝鼠年進步, 身體健康!
Owen, Jenny & Kelvin 敬賀!
(Empty)
回覆刪除祝您心想事成! 身體健康!
回覆刪除本人於2月7號,於荃灣梨木樹的士遺失5隻公仔,是本人極之深愛的,望有心人能幫助尋回,本人能夠給予$1000作酬勞.請幫宣揚開去,謝謝,萬分感激.如尋回請電 90480222
回覆刪除(Empty)
回覆刪除
回覆刪除新年進步
身體健康
高度將被跑馬地 養和醫院取代。 牛奶公司D奶,現在是否在大陸養?我一飲便肚瀉,維記就唔會瀉。 現在變成豪宅了(貝沙灣)。
回覆刪除原來置富花園一帶以前是牛場,我還以為單是現址職業訓練學阮那裡是牛場。
回覆刪除如附上一些相片就更好了
回覆刪除我家住置富花園,算是第一代的居民了,
回覆刪除置富第一期入伙是1978年尾,
剛入伙時,置富花園仲可以見到有幾隻牛牛,
住了不久才完全搬走哂D牛牛呀!
小學讀華富村的,不過真係好多年無去過囉~
好多謝你的分享,唔知你係咪仲住係西環呢?
小時住西環,結婚後住置富花園,那時置富花園剛於79年落成,兒子亦於是年出世,故對此私人屋苑深有感情。很多謝及欣賞你所羅列的薄扶林歷史十分詳盡。 四叔
回覆刪除由西環搬到華富邨要數上近四十年了...若要勾起那時的記憶,莫過於坐在瀑布上面旁邊的隙逢中,從旁觀瀑布由上而下的氣勢,尤其是大雨或打颱風後一天,氣勢更為磅礡,確有君臨天下之氣概。
回覆刪除一切俱往矣!
你好, 我也是在堅尼地城出生及長大的, 有無人記得有條己消失的小街名 "其昌街", 在"爹核士街" 近聯邦新樓的一條街, 約在六十年初期消失了.
回覆刪除其昌街係其昌洋行貨倉嘅一條短街,冇咗咯!即係均益街係均益倉自己嘅短街一樣
回覆刪除其昌洋行當年係香港幾大名洋行之一,家陣唔知仲有冇係度?
老鬼係華富邨第一批職員,我調去時臨時辦事處係西環邨,𥘉去到華富時,還是地盤,果陣時,過癮咯,朝早走落下華樂樓下面嘅海灘游水,收工後去瀑布下面"錯"泥猛",開村時,好多人搬咗入去因為各種原因搬番走!!!
回覆刪除華富邨第一間舖南山麫包店,兩個妹妹都很友善,華富酒樓一開始便好旺,因為建築工人眾多,而街市的肉食公司係姓黎嘅兄弟開嘅,刹那間,三十多四十年了,
回覆刪除跟著去了瑪麗醫院工作,係沙宣道,午飯時走去牛欄同啲牛傾偈,唔到你唔信,啲牛認人嘅,有同事就係薄扶林邨居民,好多時都去打麻雀,有時走去薄扶林水塘發"淆𢭃"直至夜校中學考到會考,離開政府為止,歷歷往事,又係西環大哥之賜!多謝,多謝!
很多資樹的說法皆認為由於該處一帶以前為茂密的樹林,有很多薄鳧(即棉鳧)棲息,因而又被稱為薄鳧林。
回覆刪除鳧這字不但什少見於香港及廣東地名上,而且亦未見有學術資料說出「棉鳧鳥」又名曰「薄鳧鳥」。而且棉鳧是水禽,多棲息在沼澤、泥灘、湖泊等類似米埔濕地和紅樹林的環境。港島南區這樣風急浪高的岩岸和山林地並不會是棉鳧鳥的自然棲息地,所以棉鳧出現在薄扶林的機會是很低的。
我從一些近期有關薄抹林村歷史的書本,看到一些舊檔案記載謂第二次大戰前薄扶林亦曾被稱為「撲湖林」。因此我推斷「薄扶林」的名稱極可能是「壆湖林」而不是「薄鳧林」。
「壆」音「Pok」,香港新界有兩條原居民村有使用「壆」字,分別為新田的「壆圍」及上水的「料壆」。「壆」字只見於廣東珠三角地區的地名,而其解作以泥土築起作儲水用的堤壩。
而「湖」,亦多見於本港地名,但本港原居民所使用的圍頭話,把所有廣州話以「w」為聲母的字皆以「f」聲母發音。圍頭話中「湖」字讀作「fu」而不是「wu」。在一些20世紀初的香港地圖亦見把「羅湖」譯名「 Lo Fu」,打鼓嶺的木湖譯名「Muk Fu」
所以「壆湖」,在原居民使用的圍頭話音讀作「Pok Fu」。而薄扶林村位於山腰上,附近雖有水量大的山溪,但如要利用作農田灌溉之用,必須築堤壆儲溪水為水湖,這樣即使在旱季時,也可利用湖水灌溉農田。
因此我認為薄扶林的名稱很有可能是源於「壆湖林」。意思是指在山林中那裡有壆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