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1年6月26日 星期六

童年碎憶

 



舊式氹氹轉



打康樂棋


扯大纜


拍公仔紙


一毫子可以租兩本公仔書


耍盲雞


跳Over


玩荷蘭水蓋


打波子


直接飲水喉水


睇小朋友畫報





我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都是在西環渡過,所以人家說他們的故鄉是上海,廣州或者東莞,我會說我的故鄉是西環.  以下是我童年生活的碎憶,不知你是否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放學後當然不會立即回家,從學校走回家的路程是一天中最愜意的時光,可以看看沿路的士多有什麼新玩具或者新食品上市,又或者信步行去金陵和太平看看預告片的劇照,又或者蹲坐在涼茶舖門外聽大朋友們在jukebox 點播的歐西流行歌曲,上朋友的屋企做功課(美其名為做功課,其實是嬉笑打鬧),總之能待在外面,便絕不早回家,因為回家便意味着要立即開始做功課,另外也得應付老媽子的絮絮不休。總之拖得就拖,盡量拖延回家的時間.  



外出吃飯是事件天大的事情,一般來說是因為某些特別的喜慶事情,可能是老爸加薪,又或者是老媽生日(我們小孩子生日不算什麼特別喜慶日子,老媽最多會在生日當天早上給我們準備紅雞蛋外加一封利是),所以聽到老媽預告明天出外吃飯便興奮不巳。 飲宴更是乖乖不得了的天大喜事,老媽會在飲宴前的一個月去花布街買布做長衫,飲宴當日我們都穿着著最光鮮的衣服,一家浩浩蕩蕩的乘車往酒樓.  去飲對小孩子的最大吸引力並非什麼山珍海味,而是可以不斷的暢飲汽水,所以在開席的時候我經常借故不和老爸老媽子同席,這樣便可以來個汽水放題.



那年頭沒有什麼快餐,我們吃飯一定要在屋企吃,然而 "細路仔有錢便身痕",沒有快餐,但可以吃零食,那時候街頭的零食可多了,有醃製的食品如酸薑喬頭,煨魷魚,吹波糖,香口膠,嘉應子,朱古力,數之不盡,說之不清,不怕你找不到喜歡吃的零食,只怕你口袋裏面沒有錢.  眾多零食當中,首選當然是雪糕,最貴的朱古力,軟雪糕,夾心雪條和蓮花杯當然買不起,所以通常都只是買一毫子一條雪條,那時候雪糕製造商有個噱頭,出品一種叫做孖條的東西,一條雪條左右兩邊不同的口味,讓小孩子趨之若鶩,窮起上來的時候可以一條孖條兩份食,讓人覺得好抵, 銷量遂高, 製造商端的是高招。差點忘記告訴你,飲汽水是件很奢侈的事情,所以每次剛打完波,或者追逐完畢,渾身大汗又口渴得要命的時候,我們通常都只是開大水龍頭喝水喉水,細菌?大菌食細菌,細菌當補品,樽裝水是個完全沒聽過的東西.



晚飯當然要一家人團團坐在餐桌吃,老爸因為要在舖頭埋數,所以很少和我們一起吃晚飯,但他通常都會在外面買些燒味,譬如叉燒油雞等給我們加餸。吃飯的時候我們要先叫每位在座的長輩 "XX吃飯",不能用左手揸筷子(我其實是左撇子,每次用左手揸筷子都被老媽用筷子打,強行改變了我左手揸筷子的天性)。吃飯的時候不可絮絮不休地說話,吃完飯代表你要把碗裏每粒飯扒清光,不可把飯粒留在飯碗裏面(長輩們會恐嚇說男孩子碗裏面留有飯粒便會娶豆皮婆,其實是不想浪費米飯),即使買了電視,我們也不可以一面吃飯一面看電視,要看電視必須先把飯吃完,吃完飯要講"各位慢慢",然後把自己的碗筷拿去廚房,也要挪開自己坐的椅子,這樣才是小孩子吃飯的禮儀.



我家到了大概在我小四的時候才裝有電話,那時候當然是撥輪電話,電話線很長,你可以把電話放在客廳,講電話時把電線拉入房入面講.  老媽子是煲電話粥狂,每次和朋友講電話都以小時計,有時候我要等同學/朋友電話,但又不敢催她掛電話,心裏面的焦急可想而知. 到了中學後期,因為老媽子長期霸佔電話,所以家裏安裝了兩個電話,一個是她專用,另外一個則是全家共用.



街頭的玩意可多了,小學低班的時候玩打波子,拍公仔紙, 跳飛機,捉迷藏,兵捉賊, 123紅綠燈,跳over.  年紀稍長便喜歡踢足球,打籃球,踏單車甚至玩一些更刺激的玩意,譬如坐木頭車從域多利道俯衝而下,又或者落雨天的時候沿着水渠從高處向下滑落去,有時候甚至玩一些頑童的玩意,譬如㩒了人家的門鐘便亡命跑下樓,又或者將人家擺放在門外的東西搬落樓下等惡作劇,當然也有靜態的時候,譬如去圖書館看書,或者去小童群益會打康樂棋,玩大富翁等,總之六七十年代小朋友的玩意,我無不玩過,這也構成了非常美好的童年回憶。對我來說呆在家中是一種懲罰,那時候沒有電腦或手機遊戲,待在家中只可做功課,幫老媽子做家務,有什麼興味?我天不怕地不怕,最怕便是無聊.



那年頭沒有什麼親子的概念,老爸忙於賺錢養家,當然沒時間和我們親近,老媽因為一個人要照顧四條化骨龍,也着實忙得不可開交,但偶爾在星期天,她也會抽空帶我們去維多利亞公園游水和玩耍(那時候西環還沒有泳池,所以要游水除了去海灘外,便得去維多利亞公園泳池)。泳罷我們除了抓緊時間在維多利亞公園再多玩一會外,那天老媽心情好,會帶我們去附近的京華或者豪華,樂聲戲院看場電影.  她當然不懂英文,但對西片亦來者不拒,我記得那時候和她看過的西片有夢斷城西,美人如玉劍如虹, 黑鬍鬼等, 這些電影她都看得津津有味,絲毫沒有因為聽不懂而覺得有隔陔。看完電影當然要吃東西,那時候怡和街有很多價錢平民化的茶餐廳,老媽喜歡來個咖喱牛腩飯,我則喜歡吃窩蛋牛肉飯,無他,碟飯上枱的時候蛋黃還是震騰騰的,要自己用匙羹撈勻,覺得很是有趣,奇怪的是現在的茶餐廳好像很少有窩蛋牛肉飯這個選擇,不知為何?



那年頭我們對老師和長輩還是很敬畏,也許是那個年代社會風氣仍是比較保守,小朋友從小便被教導要對長輩有禮貌,至於老師,因為仍可體罰,故此是又敬又怕。小學時候遇上的老師大部份都是凶神惡煞的,偶然碰到一兩個較為溫柔體貼的,便覺得猶如天使下凡,拯救眾生。雖然如此,但我仍覺得小學生活頗為愜意,一來功課不算沉重,二來也沒有虎爸虎媽虎視眈眈的要我們考取好成績,或者要多上幾個興趣班,所以課餘有很多時間可以去瘋去癲。當年沒有手機的束縛,我們見的是真實的朋友,玩的是真實的遊戲,所以回憶也特別真實, 深刻。至於長輩親戚,我們是真心歡迎他們的來訪,當然也包括我們去拜訪(詳情可瀏覽我早幾年的網誌"探親戚").  親戚到訪本來跟我沒有什麼實際的關係,反正他們和老爸老媽談話的內容我不懂,也沒興趣,但總覺得親戚到訪是一件很溫暖的事情,有時候他們帶同齡的兒女來訪,小朋友一起玩耍覺得很熱鬧。親戚到訪還有一些讓人很開心的事情,譬如一些經濟較為寬裕的長輩便會醒十元八塊"俾細路買嘢食",如此便可無端端多了幾塊錢的零用,另外若親戚答應留下晚飯,那起碼晚上便會加餸,說不好還可以外出用膳,無端端來個豐富的晚餐,這是童年夢寐以求的事情.



看電影也是小學時代最佳娛樂之一, 六十年代西環的戲院也不算少,不計非正式戲院的鐘聲,以及七十年代才開業的福星,由堅尼地城以至西營盤,便有金陵,太平,以及真光三間戲院,一般來說,金陵和真光多數上映粵語片和國語片,而太平的戲種比較雜,偶爾也會放映西片,三間戲院當中我最喜歡光顧的便是太平,一是太平播放工餘場的品種比較多元化,有西部片,英式武士打鬥片,偵探片,偶爾也會放一些我還未看過的二輪西片,所以我不時都會順腳走往太平,看看有什麼好戲上映,另外一個喜歡太平的原因是戲院門前有個大空地,那裏經常聚集很多零食小販,那天口袋裏面有三幾毫子,便心思思的往太平走,看看有什麼好吃的東西,除了零食小販外,偶爾也有人在太平大堂門前的空地表演魔術,唱小曲,甚有檔魚蝦蟹在那裏長年公然開賭,儼然便是個小大笪地,現在閉上眼睛,眼前都會浮現太平那宏大無比的內,以及五光十色的大堂空地。



我家大概在我讀五年班的時候才安裝電視,在此以前我們要看電視便要往街外跑,一般來說看電視有兩個地點,一是涼茶舖,二是士多。看電視涼茶當然比較舒服,只要你幫襯一杯酸梅湯或者火麻仁,便可以在那裏看一兩個小時的電視,至於士多,我記得西環有電視睇的士多有兩處,我經常幫襯的是位於北街和吉席街交界那一間,老闆在士多後面一個小房間裏面安裝了個電視,地方不過二,三十平方呎,但每當星期五星期六晚黃金時候,便會擠滿幾十個小朋友一起看電視,夏天時揮汗如雨,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但小朋友嘛,有電視看也管不了這麼多.



除了去飲,探親戚,看電影外,去旅行也是件讓人開心莫名的事情,在去旅行之前的那天晚上,多半會興奮到睡不着,第二天便早早爬起身來,做好家務便直奔學校等待出發,那天晚上最大的恐懼便是天氣變化,心裏祈求不要明天不要下雨,否則時小焉者會影響旅程, 大焉者則會取消旅行(我便試過有次天公不做美,旅行當日下大雨而要取消旅行,讓我沮喪不已)。 去旅行的目的地,小學低年班的時候會去比較近的地方,譬如虎豹別墅,薄扶林水塘,高年班則會去一些較遠的地方,譬如大埔林村,或者城門水塘.  現在回想起來,學校旅行其實真的沒什麼看頭,到達目的地之後,老師們會劃定活動範圍,之後我們便可以自由活動,但所謂自由活動都只是在一個規定的地域裏面奔跑玩耍,小學生嘛,即是去旅行仍是玩一些集體遊戲,什麼麻鷹捉雞仔, 兵捉賊等.  接下來便是午餐時間,小學旅行一般都是帶幾塊方包,外加一罐茄汁豆,一罐午餐肉,大家席地而坐,互相分享彼此所帶的食物,嘻鬧一番,一整天的旅行便如此結束了.



我們從小便被教導要做個有禮貌的小孩子,早上起來要叫人早晨,吃飯的時候要叫人吃飯,然後要尊敬師長,長輩們,這些基本的做人處事規條,從小便深深印入腦海裏面,也成為長大後做人的規範。也許現今的世界會覺得這些硬規條已不適合潮流,也沒有什麼意義,但我想不管如何做人都需要有個規範,以免做事太出格,失衡;對人有禮貌是個重要的社交潤滑劑, 正如李我先生為商台撰寫的對聯云; 話到口邊留半句,理從是處讓三分,日常生活也許未必做得到,但胸懷着一個原則,做人處事便起碼多一分容忍,一個彈性,尤其是年輕時年少氣盛,更需要這份寬容去管控自己的衝動,而今年紀大了,更懂得去欣賞這份從容.  現在很多時候看到很多網絡欺凌,謾罵,個別網民不懂/不願以易地而處的思考方法去包容別人的處境和心情, 使我更覺得做人應有之禮貌,謙遜的重要性.  我很慶幸自己在一個傳統的家庭長大,學到幾分做人的應有原則,而這些做人處世之道,是不論你讀多少個學位都學不來的.



這便是我成長的足跡, 童年日子在回憶中總是美好和無憂無慮的, 現今的小朋友永遠不會明白, 也不會知道他們的童年缺乏了甚麼, 我愛我的童年.  




2021年6月19日 星期六

有童聲參與的歌曲

 

電影有童星參與演出,有些歌曲也有童聲參與合唱,歌曲有小孩子的聲音,頓覺清爽溫馨,也很能洗滌心中的塵垢.  以下幾首是我其中的最愛,不知你心目中是否還有其他同類型的歌曲可供分享:


1 Bobby Bear 的Daddy what if


這是一首非常純真簡樸的兒歌,與其說是小朋友在說童話,倒不如說是爸爸在撒嬌,告訴兒子說你若不愛我,將會天崩地裂,頗有些山無陵,天地合 ,才敢與君絕的壯烈,當然說得誇張,到最後仍是父子兩人的愛才是最後的根源.  這個版本我是在70年代俞琤主持的貓頭鷹時間裏面第一次聽到,現在偶然聽到這首歌,都會想起那些美好而懵懂的時光.



有興趣收聽Bobby Bare & Bobby Bare Jr. 的Daddy, What If可按下面連接收聽:


https://youtu.be/UmkNBYiUXg8


Bobby Bare & Bobby Bare Jr


(2) Helen Reddy的You and me against the world


Helen Reddy不算是超級天后,但我卻挺喜歡她那如清水的聲音和唱腔,雖然我畧嫌她唱歌時沒什麼太大的抑揚頓挫(即使她唱為女性爭取權益代表作I am a woman時仍沒甚慷慨激昂的嘶叫,而只是沉靜平穩的唱道: I am woman hear me roar, in numbers too big to ignore),至於他其他的歌曲與keep on singing, ,Delta Dawn, Angie Baby, Peaceful都很能打動人心,然而我卻獨愛她唱這首You and me against the world,   閉上眼睛,就好像媽媽在深夜坐在小女孩的床邊,一邊哄着小朋友睡覺,一邊訴說着自己的心情,半是悠然,半是絮念着自己的孤獨和壓力(Helen Reddy經歷了三段不愉快的婚姻, 你可以想像到她心靈上的苦澀),但卻只是一種哀而不怨的感情,說到底女兒才是最重要的.曲首小女孩纏著母親的tell me mommy.  以及曲尾膩膩的說道I love you mommy, 聽到人心都溶化掉了.


有興趣收聽Helen Reddy唱You and me against the world可按下面連接收聽: 


https://youtu.be/4sPgu3nGDrk


Helen Reddy


(3) Bobby Vinton 的Dick and Jane


不瞞你說,每次聽到這首歌,都有種莫名其妙的悸動,Dick and Jane與其說是一首情歌,不如說是一個故事,一個很簡單,少年不識愁滋味的puppy love; 一個叫Dick的小男孩,喜歡上一個叫Jane的小女孩,每天只要看到她繃跳玩耍,心裏面的便充滿喜樂和愛意,有一天他甚至鼓起勇氣吻了她一下,但這都只是小孩子懵懂的感情,長大後的Dick一天忽然接到Jane的死訊,最後他只能在Jane的墓前給予最深情, 也是最後的一吻,整首歌透着絲絲的情意,也透着淡淡的哀愁,其最大的亮點當然是小孩子在曲首的Intro,你好像形象到一個小孩站在學校的操場,遠遠看着紮着孖辮的Jane正在花蝴蝶般在同學中間穿梭,巧笑倩巧的畫面,I loved her since we were children. Back in Grammar school. Loved her then, and I always will. Though I know I'm just a fool, 一轉眼便到曲尾的悲苦; Today I received a letter. That she has passed away. So one last time I'll kiss her. By the flowers where she'll lay.  兩個場景互相對比,更添哀愁.



有興趣收聽Bobby Vinton唱 Dick and Jane可按下面連接收聽: 


https://youtu.be/Mt-99Qu-tXc


Bobby Vinton



其實不少pop music 都有混入兒童合唱團作為副歌,如此即可令歌曲更顯活潑,也增添了很多兒童純真的味道,隨手拈來的例子有Scott Fitzgerald & Yvonne Keeley 的 If I Had Words; Brian & Michael 的 Matchstalk Men and Matchstalk Cats and Dogs, Art Garfunkel 的Woyaya, 以及Carpenter的 Sing, 但這些歌曲沒有小朋友獨唱,小朋友的的歌聲只是為了襯托主音歌手,所以我沒有歸納在有童聲參與歌曲之列.




2021年6月16日 星期三

南音與平喉

 


拙文 "我與歐西流行歌曲的情緣 (1)" 引來賈真以及貴兩位仁兄熱烈回應,獲益良多,欣甚. 兩位論及各類音樂,小弟不才,不憚才疏學淺, 想談談中式Blues-南音。Blues與南音驟聽起來有點風馬牛不相及,但從音樂源頭來說,又似乎有點類似; Blues 的起源是美國黑奴解放前在田間工作時一面工作一面吟唱的歌曲,一方面訴説著不幸的遭遇,另方面也可算是其民族音樂,而南音則有説是沿起自風月場所盲瞽師賣唱助興(此所以南音的作者多是落拓文人),等而下之則演變為唱龍舟,街頭音樂師沿街賣唱乞取金錢,某方面也算是沿自底層的音樂 (說起唱龍舟, 我記得70年代有一次我家在西環英豪酒樓擺入伙酒,將近入席的時候,有個小女孩拖着個揹着木製龍舟的盲眼老人上門,懇求唱首龍舟助興,其意當然是希望主人家打賞幾文錢,後來老爸好像給了三幾元打發他們走,這是我對唱龍舟的最深印象)  . 說起南音,一般人都會想起客途秋恨這首南音壓卷之作,很多人都聽過阮兆輝,以至新馬仔的版本,我卻偏好白駒榮的原裝正版.  新馬仔的唱腔固然別有韻味, 餘音繞樑,惟白的煙屎喉,一開腔那種蒼涼味和老舊的抑揚吞吐,即無論其他人的喉底怎樣好,都無法滲得出此種味道.   南音的曲目除客途秋恨外,還有男燒衣,除卻了亞九,霸王別姬等都是經典之中的經典,極值得欣賞 .  談南音,又怎可不提六七十年代南音大師杜煥,杜煥是正宗盲瞽南音師,身世頗為坎坷,猶幸晚年其南音造詣得到識者讚賞,香港電台尋且在富隆茶樓為杜煥錄製一輯南音,如此大師的南音唱腔才得以記錄下來.



白駒榮


有興趣收聽白駒榮唱客途秋恨可按下面連接收聽: https://youtu.be/Kuu2RjRR0bg



杜煥


有興趣收聽杜煥唱男燒衣可按下面連接收

聽:https://youtu.be/Jd94LuaFv9k


講完南音,意猶未盡,又想談談平喉. 平喉和南音雖然都是粵曲的唱腔, 但性質卻大不相同. 南音除了獨自吟唱外, 也可以是粵劇裏面一個段子, 編曲者偶然會在劇裏面夾雜一段南音  (通常是抒發離愁別緒,或是唱者自傷自憐. 任姐主演的賀歲片"金銀珠寶到門來"中飾演教書先生, 在散館回家途中便來了段南音, 訴說被東家刻薄之苦), 而平喉則是唱腔, 聽眾需要坐下來細心欣賞.   很多人對子喉和平喉的分別都不甚了了; 大致來說, 平喉是平常說話的聲調,子喉則是比平喉調子高了八度, 故此男性唱小生, 或者女性唱男性角色就是以平喉腔唱曲,而子喉則多是男性以假音來唱女性角色。


上世紀三,四 十年代,香港人生活簡單,有錢人可以去戲院看粵劇,而一般人家則會上茶樓、酒家聽粵曲。茶樓會利用下午的空檔,開設歌壇娛賓,而酒家晚上設宴,主人家亦會請女伶表演助興。茶樓、酒家通常會在大堂設置一個舞台,台上放了咪高風,幾個操高胡、月琴、椰胡、卜魚、敲擊小鑼鼓的樂師,伴奏著女伶唱曲, 此即是歌壇最興盛的時期. 

 


說起平喉, 一般人便會想起平喉四大天王; 小明星、徐柳仙、張月兒和張蕙芳, 其中以小明星成名最 早, 名氣亦最大, 其所創的星腔至今仍對平喉界有巨大且深遠的影響. 小明星以板路嚴謹、歌腔規整見稱, 唱起來意境深遠, 如行雲流水、腔純而無雜聲, 讓人一聽傾心.   我是曲藝門外漢,非顧曲周郎,故此不敢班門弄斧,妄議各大平喉家的唱腔,最多只能從聽眾口味出發,談談自己聽曲的感受.  四大天王中我最愛徐柳仙,故此特意貼上徐先生晚年演唱其手本名曲再拆長亭柳讓各位欣賞. 此曲最近聽呂珊唱過, 其聲線已甚為不俗, 但始終仍無法比得上徐版. 徐柳仙唱平喉沒有半分女人聲, 她的聲線細中帶粗、剛柔並濟,拉腔和抑揚頓挫都很有個人特色,個人感覺她對聲線和唱腔的控制已臻化境,每粒字的吞吐都彷彿帶著一股獨特的張力以極其細緻的形式表達出來   .  徐先生既是再拆長亭柳的原唱者, 她錄唱此曲時已接近晚年,爐火純青已不足以形容其聲線,入耳處粒粒字都韻味十足, 百轉千迴.  這是唯一能見到她真人演唱風采的視頻, 故此絕對是瑰寶. 個人認為, 徐柳仙,小明星,張月兒等幾位平喉大師的唱腔無法學,亦根本學不到,她們一開口那股氣勢和唱腔即已是獨一無二,無人能及.



徐柳仙


有興趣欣賞徐柳仙唱再折長亭柳可按下面連接觀看/收聽: https://youtu.be/yqR9-IX37Pc




2021年6月5日 星期六

我與歐西流行歌曲的情緣 (2)


(6) Terry Jacks的Seasons in the Sun, Middle of the Road 的  Chirpy Chirpy Cheep Cheep   , The Dawn 的What are you doing Sunday 和 Knock Three Times


這幾首新填地神曲,相信70年代的年輕人絕對耳熟能詳,為什麼?  並非因為這幾首歌有什麼特別出色的地方,而是他們可說是新填地的主題曲.   70年代新填地仍是很多港人茶餘飯後逛街消閑的熱門地方,那年頭沒什麼大型商場,人們吃過晚飯後,九龍人會湧向廟街,香港人則大多會逛新填地,其實新填地也沒什麼東西可以買,一般人都是抱着消磨時間的心情去聽細佬雄講故,或者看人照田雞.  到了70年代中期,翻版唱碟盛行,去新填地買翻版碟成為了年青人的指定動作.  只要走近新填地,便會聽到震耳欲聾的喇叭,播放一些容易受落的流行歌曲,以今日的語言來說,便是最中聽的洗腦神曲.  這些㰤曲大多是節奏輕快,歌詞簡單而且容易琅琅上口,Middle of the Road 的  Chirpy Chirpy Cheep Cheep , Daniel Boone 的 Beautiful Sunday  和 The Dawn 的 What are you doing Sunday可謂是其中的表表者,然而其中比較另類的是Terry Jacks的Seasons in the Sun ;  Seasons in the Sun的節奏雖然尚算明快,但調子卻並不輕鬆,歌者其實訴說一個成長故事,但最終卻不得不向所有所愛的人道別,其內容有些像 Green Green Grass of Home, 但不知怎地此曲竟成為70年代中新填地的Top of the pops,因為聽得多,所以也能琅琅上口,現在每逢聽到這幾着歌,腦海內都會湧現出新填地燈火通明,人頭湧湧的情景,而味蕾彷彿嘗到那一碟碟熱辣辣的豬油炒田螺和豉椒炒蜆,以及那凍至頭赤的椰汁,也許真的應該來一句; Goodbye to you, my trusted friend, But we've known each other since we were nine or ten, Together we've climbed hills and trees, Learned of love and ABC's, Skinned our hearts and skinned our knees.


Terry Jacks


若想欣賞Terry Jacks的 Seasons in the Sun, 可按以下連結:


https://youtu.be/0M59jCGJ_CE


Middle of the Road


若想欣賞Middle of the Road 的  Chirpy Chirpy Cheep Cheep, 可按以下連結:


https://youtu.be/HSNSTerj2Kc


The Dawn


若想欣賞The Dawn 的 What are you doing Sunday , 可按以下連結:


https://youtu.be/hUSkXERkWbw


若想欣賞The Dawn 的Knock Three Times , 可按以下連結:


https://youtu.be/Yii1ufTyOWs


新填地盛況 1


新填地盛況 2


新填地盛況 3



(7) Dinah Washington的 What’s the difference a day made


80年代末我曾短暫在一家專為外國人士提供投資以及買賣基金的顧問公司工作,老闆是個傳統的英國紳士,為人甚為彬彬有禮,也很有品味,當時公司擁有一艘由中式帆船改裝的遊艇,用以接待特級VIP,但老闆偶爾也會用作公司聯歡,有次老闆組織了一次公司遊船河,大夥兒開開心心的吃着自助餐,享受着難得的聚會。都說老闆很有品味,全程除了提供豐盛的午餐以嚮我們口腹之慾外,亦鋪設了一場音樂盛宴, 他揀選的歌曲大部份都是一些Jazz和Blue,其中便有Dinah Washington這首What's the difference a day make.對着一望無際的藍天碧海,生活,工作的壓力,外間的繁囂即時都被洗滌淨盡,歌曲雖然是有關愛情,但感覺卻非常輕鬆舒泰。閉上眼睛,腦海內呈現了一幅無盡的美好,難怪幾年前的一個樓盤廣告,也以此歌曲為主題音樂,廣告創作人也忒有品味 (起碼比那幾首聽慣聽慣熟的熱門歌劇音樂來得自然, 也更不做作, 不扮高級).  後記:  多年後, 偶爾邂逅Ella Fitzgerald 的Summertime , 其韻調及情味絕不輸於Whats the difference a day made, 特此推薦.  



Dinah Washington


若想欣賞Dinah Washington的

What’s the difference a day made

 , 可按以下連結:


https://youtu.be/OmBxVfQTuvI


Ella Fitzgerald


若想欣賞Ella Fitzgerald 的Summertime , 可按以下連結:


https://youtu.be/lnXLVTi_m_M



(8) Astrud Gilberto的 The Girl from Ipanema 


80年代末我的辦公室在中環,有段時間很喜歡和朋友往一間位於擺花街,名為 La Bodega (不敢肯定有否記錯餐廳的名字)的西班牙餐廳午膳.  餐廳格局很少,只有五, 六張枱,那時候香港的外國餐廳除了法國和意大利餐廳外,很少有其他國家菜式的餐廳,La Bodega算是異類,屬於小眾的餐廳,我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喜歡上西班牙菜。餐廳老闆是外國人,但卻不甚健談,所以不知道他是否貨真價實的西班牙人,老實說餐廳出品的Tortilla Española(西班牙奄列) 和Paella(西班牙海鮮飯)也著實做得不錯,所以我有段時間每隔三幾個禮拜便會去幫襯一次.  我去La Bodega除了菜式對胃口外,也因為餐廳經常播放一些非主流的音樂,有法國, 西班牙, 意大利以至南美的歌曲, 讓人覺得很放鬆, 舒泰, 其中最經常聽到的是 Bossa Nova 名曲之一, Astrud Gilberto的 The Girl from Ipanema ,不知怎地我覺得這首歌很有小布爾喬維克的風味,Astrud Gilberto的唱腔和聲音都很像唱As Tears  Go By的Marianne Faithfull.  兩人都是是以近乎白描的聲音去演繹歌曲,有時候以一種波瀾不驚的歌聲,淡淡的講述歌曲裏面的故事,以及翻譯音符裏面的感情,這種唱法更能貼近聽者的耳膜和神經,將歌曲提升至更入心入腦的境界, 也讓心靈徘徊在音符中. 


Astrud Gilberto


若想欣賞Astrud Gilberto的 The Girl from Ipanema  , 可按以下連結:


https://youtu.be/sVdaFQhS86E


又及 : 請容我向各位推薦一首華麗而高貴動人的探戈名曲Por una Cabeza, 此曲是阿根廷探戈舞曲的極致代表, 由Carlos Gardel作曲.  [Por una Cabeza」是西班牙語中,意思為「一馬之遙」, 歌曲描寫情人間錯綜複雜以及難以割捨之情. [Por una Cabeza」曾成為多部電影的插曲,如《女人香》、《辛德勒的名單》、《水性楊花》、《國王人馬》、《教父》、《觸不可及》等,尤以《女人香》中那段探戈最深入人心.


若想欣賞Por una Cabeza  , 可按以下連結:


https://music.youtube.com/watch?v=hM8qB3l0Q7g&list=RDAMVMhM8qB3l0Q7g



(9) Timi Yuro 的Interlude 


中學的時候,有一次去旅行,有個同學帶了部卡式機,大夥兒遂邊行邊聽歌,其中便有這首由Timi Yuro 唱的Interlude ,那是我第一次聽這首歌,開首的時候近似交響樂曲的前奏,然後Timi Yuro那如泣如訴的歌聲響起,整首歌予人以一種似夢迷離的感覺,配合當時初識愁滋味的少年情懷,不覺深深的受這首歌感動,至今仍念念不忘.  後記: 幾年前羅啟銳導演拍了一齣紀念其童年的電影,名為歲月神偷,我看電影的當兒,第一個感覺是為什麼不將Timi Yuro 的Interlude 收錄在電影裏面?尤其是男主角在暮色蒼茫之下走落太平山的那段,我總覺得Interlude是最能配襯這個畫面,後來從網上看到一些文章,原來羅啟銳當初也曾考慮過收錄這首歌,但不知是否因為版權或者其他主觀問題,最後還是用了Gordon Lightfoot的Pussywillows,Cat-tails,雖然也是首很舒服的歌, 但畢竟不是Interlude, 感覺總是有些遺憾



Timi Yuro


若想欣賞Timi Yuro 的Interlude  , 可按以下連結:


https://youtu.be/FCjQxMxjJ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