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0年4月18日 星期六

花樣年華的香港 (4)


























燈火通明嘅英京酒家酒家同埋東方戲院,真係好夢幻嘅感覺。英京酒家曾經係一家非常著名嘅酒家,皇夫60年代訪港曾經喺度嘆過茶,而英京酒家亦都係第一聘用女招待嘅酒家,聽啲叔父講,當年上英京飲茶,女侍應會先遞上一塊熱毛巾比你抹面,貼心如此,點到你唔服 1






燈火通明嘅英京酒家酒家同埋東方戲院,真係好夢幻嘅感覺。英京酒家曾經係一家非常著名嘅酒家,皇夫60年代訪港曾經喺度嘆過茶,而英京酒家亦都係第一聘用女招待嘅酒家,聽啲叔父講,當年上英京飲茶,女侍應會先遞上一塊熱毛巾比你抹面,貼心如此,點到你唔服 2

石硤尾嘅七層徙置區,徙置區係好多香港人嘅集體回憶,唔少而家5,60歲,踏入收成期嘅香港人嘅童年都曾經係徙置區渡過,對徙置區有著不可磨滅嘅緬懷同埋依戀






















家姐揹著小弟弟,踩著三輪車載着另一個弟弟在七層徙置區嘅空地轉,絕對是很美好的童年回憶。講起三輪車,我記得小學二三年班嘅時候,老爸不知從哪裏拿了架三輪車回家,讓我們幾兄弟興奮不已。問題是,那時候我們只是在老爸的蝦欄寫字樓租住個板間房,不能隨意走動,要等星期六,日所有人下班後,才可以把單車推出去大廳玩,但儘管如此,這已經是我童年最歡樂的回憶之一




估計係六十年代兵頭花園嘅噴水池,當年香港冇乜主題公園,星期日放假帶啲細路仔去兵頭花園玩,都係一個好熱門嘅放假節目,我記得當年有好多影相佬喺附近兜生意,同一家大小合照,即場沖張相出嚟俾你,相信唔少家庭嘅相簿裏面都有喺兵頭花園影嘅舊照 





五十年代皇后大道中,威靈頓街和文咸東街交界處,正中是出名的半邊樓,街頭盡是人力車,手推車,儼然是當年民生的寫照

名副其實嘅皇后像廣場,正中安坐亭中嘅係維多利女王嘅銅像,日軍佔領香港嘅時候將銅像運去日本,差啲溶咗嚟做炮彈,之後幾經辛苦先至尋回運返香港,後來因為銅鑼灣新填海地開闢為公園,命名為維多利亞公園,故此將女王銅像搬往維多利亞公園入口處擺放,直至今天






















六十年代初嘅中環德己笠街,當時左邊嘅娛樂戲院剛被拆卸重建,另一邊係興瑋大廈,再往上望去係有排都仲未發展成為酒吧街嘅蘭桂坊



五十年代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向東望,石牆上一格格的商品名稱,是當年非常流行的廣告手法,我真的很喜歡這種古樸純質嘅街道風情






















兩位濶太喺淺水灣酒店露台咖啡前面嘅草地嘆下午茶,絕對係人上人嘅休閒生活.  此情此景,不期然讓我諗起沉香屑第一爐香嘅薇龍,同埋傾城之戀裏面嘅范柳原和白流蘇






















五十年代從西邊街和干諾道西交界處往上望向皇后大道西,右邊是七號差館,而香港僅存的蒸籠公司德昌森記則位於左邊的舊樓叢中(拍此照片應仍未搬至此處)






















車仔刨冰檔,簡直是夢幻的童年記憶。我記得以前西營盤近水街處有個刨冰佬,推車賣菠蘿冰,雜果冰,紅豆冰,和涼粉。你告訴刨冰佬要什麼冰後,他會先把所有材料放進高身杯,再在從身邊那個放在面盆上的雪塊刨下冰花然後放到杯裏面去,接過來大口喝下去,那種泌心涼的感覺我到現在還記得很清楚。當然那個時候大人會告誡說,那些刨冰很污糟,但小孩子嘛,大菌食細菌,細菌當補品,一點也不怕,一幌眼那竟是四十年前的事了

五十年代由皇后大道中和威靈頓街交界處向西望, 其時呢段皇后大道中係雙線雙程行車,所以先至會有巴士向東行.  照片嘅後右邊係得雲茶樓,拆卸後改建成為中環廣場同埋遠洋廣場,而左邊嘅張麗珍金行係原址經營左一段好長嘅時間,可以話係金行中嘅老行尊




六十年代由皇后大道中和租庇利街交界處向西望,右邊可以見到陳春蘭茶嘅招牌,後些少應該係余仁生,左邊九龍醬園處便是嘉咸街口,再前些少可以見到仲未搬上威靈頓街嘅蓮香茶樓 






















電車緩緩駛過還沒有填海的西環海旁,如夢似幻嘅景象, 永遠是我童年最美好的記憶



一間名為光興嘅代理梅花嘜手錶嘅錶行,唔知點解佢嘅招牌用呢個鏢字,唔係正統嘅錶字。各位仲記唔記得梅花嘜錶嘅廣告?梅花嘜錶, 梅係梅花個梅,花係梅花個花,咁阿媽係女人嘅廣告口號,虧佢諗得出






















五十年代一家人喺街邊坐埋食飯,兩碟餸一家六口食得津津有味,一副樂也融融嘅場面,所以話,當年嘅香港係窮,但係香港人窮得快樂






















氣派堂皇嘅舊喇沙校園, 儼然成尊古堡.  1917年,港島聖若瑟書院神父在漆咸道成立分校,學位很快便供不應求,有見及此, 艾瑪撒隆修士遂於界限街購地建校,以12萬港元投得10英畝土地。1932年1月喇沙書院正式成立,至1939年,學生人數已高達1,060人。二戰期間校舍曾被日軍徵用為監獄、醫院。1956年喇沙取回校舍,並在翌年開設喇沙小學。1978年校方計劃重建,為了籌集資金,遂忍痛將部分土地售予長江實業,並建成碧華花園






















七十年代嘅山頂的peak tower,當時嘅人叫佢做老襯亭,其實真正嘅老襯亭係另有其亭,真正嘅老襯亭係山頂嘅另外一邊,係一個供遊客俯瞰中環嘅瞭望處。我對呢個年代嘅Peak tower好有感情,中五周圍搵地方溫書準備會考,有人話山頂的Peak Tower 風涼水冷,係溫書嘅勝地,所以偶然都會帶齊notes,去Peak tower嘅Cafe飲一邊飲咖啡一邊溫書,但其實咁此情此景,點可能集中精神溫書,到最後都係同幾個同學吹水打鬧,然後各自打道回府






















舊中環郵政總局,我夠膽話,舊中環郵政總局可以話係香港最宏偉同埋巍峨嘅建築物,拆咗呢幢建築物可以話係絕對暴殄天物


七十年代嘅中環海旁,我對呢條海濱走廊好有感情,當年讀緊中四中五,放學後好鍾意同班同學由學校行去中環,一邊行一邊天南地北咁吹水,感覺好無憂無慮,前景一片光明,開開心心咁燃燒青春。嗰日個袋如果有十元八塊,會上去卜公碼頭天台嘅露天茶座飲杯凍檸茶,吹下海風,青春就如此渡過




大約四十年代由弼街望向洗衣街,右邊是一間名為熾昌士多的商店,奇怪士多兼營冰室,不知道他們如何經營?是否以茶檔方式待客?





哈哈,你有你飛髮,我有我埋首睇公仔書。當年去飛髪,有公仔書睇,有椰子糖食,其實都算係一個幾好嘅假日節目

五十年代干諾道中近永樂街處向東望,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老朋友,右邊可以見到梁蘇記,左邊見到鶴鳴公司,安樂園,遠處可以見到舊中環消防總局





六十年旺角段嘅彌敦道,右邊嘅旺角廣場已經改建為創興廣場,前些少嘅玉鳯時裝公司,係第一代玉女明星林鳯所創立嘅品牌,左邊可以見到中國國貨公司,前些少係ABC餐廳,中文有個好特別嘅名字,叫愛皮西餐廳

以前外國遊客嚟香港,坐人力車差唔多係必然嘅指定動作,照片嘅背景係凱悅酒店,現在已拆卸並改建為iSquare




七十年代初,天星小輪渡海費係每位2毫半子,那時候還沒有八達通,支付過海費還是人手收費同埋找續。這張照片肯定攝於1967年後,當年因為天星小輪加價斗零,導致九龍暴動,甚至引起死傷, 而1966年暴動亦成為六七年大暴動嘅導火線 



10 則留言:

  1. 余生晚也,可否介紹半邊樓的故事

    回覆刪除

  2. 其實所謂半邊樓,只係坊間嘅俗稱,意思係幢樓因為地理原因嘅緣故(通常係位處於兩條街嘅交界處嘅尖角位),地盤會比正常嘅狹窄同埋尖長,所以起出嚟嘅樓嘅形狀會受到好大嘅局限,一般會比普通嘅樓窄好多,睇落去就好似一幢正常嘅樓俾人削去一半嘅有趣外型。除咗呢間之外,威靈頓街同埋皇后大道中交界處,以及灣仔道同軒尼詩道交界處度,都有半邊樓嘅存在~~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講起威靈頓街皇后大道中交界,在那個尖角位仲保留著三棟唐樓,在鬧市中格外顯眼。

      刪除
    2. 係呀,但係冇辦法,地盤嘅面積同埋形狀所限,起出嚟嘅樓就係咁奇形怪狀。我記得十幾年前,呢幢樓嘅2樓係間西餐廳,我上過去食過幾次飯,入邊嘅佈置亦都因為幢樓嘅面積所限,變得好奇怪~~

      刪除
  3. 西環兄,

    ---女侍應會先遞上一塊熱毛巾比你抹面,貼心如此,點到你唔服---

    個時酒樓服務當客係客,家下當客係水流柴或水魚。

    ---對徙置區有著不可磨滅嘅緬懷同埋依戀---

    雖然對當時嘅設備(特別係廁所同浴室)毫無留戀,但無可否認最不捨係鄰舍關係,因打開門口出入就會互相接觸,互相啟動,現在你隔離個家姓甚名誰做乜階都無有得知,搬出搬入鎖門閉戶毫無關心。

    ---兵頭花園---

    我鍾意呢個名,動乜鬼植乜鬼公園唉!佢*味。

    ---石牆上一格格的商品名稱,---

    何濟公,保濟丸,濟眾水,肥仔水...名牌產品。

    ---電車緩緩駛過還沒有填海的西環海旁---

    '80年代中後期仍有類似情景,'90年代開始封哂個龍位,香港無運行。

    ---梅係梅花個梅,花係梅花個花,咁阿媽係女人嘅廣告口號,虧佢諗得出---

    雖然得啖笑,不過廣告算成功,幾十年後你我仲記得。

    ---五十年代一家人喺街邊坐埋食飯,---

    家陣一家人大中細三代能係"屋企內"同枱食飯簡直係夢想。

    ---氣派堂皇嘅舊喇沙校園, 儼然成尊古堡.---

    有幸細個當小童軍時,一次陸運會借(or)租用佢哋運動場舉行,休息時得以遊逛其中小撮校舍建築,個種深幽廣闊、寧靜巍峨、磚牆豎立型態,(估計同英倫古老學舍有幾分相似,兄台曾負笈彼邦,應明我感受),數十年後記憶猶深,途中誤闖類似一地庫之際,遇一神父指示出路,當時此神父並無怪責我等幾個無知小孩。後來喇沙書院要出賣校舍園地,我雖非其學生,亦永無資格成為其學生,總覺得有點侮辱失望。

    ---peak tower---

    係咪叫爐峰塔呢?老襯亭係一個中式亭台瞭望亭。

    ---舊中環郵政總局,我夠膽話,舊中環郵政總局可以話係香港最宏偉同埋巍峨嘅建築物,拆咗呢幢建築物可以話係絕對暴殄天物---

    我直情咀咒港府到依家,環球大廈係個毒瘤,無咁大個頭點食呢個位嘅氣場。

    ---左邊可以見到中'國'國貨公司,前些少係ABC餐廳,中文有個好特別嘅名字,叫愛皮西餐廳---

    圖中巴士應該向南即尖沙嘴方嚮走,間大陸公司實挺係中'僑' instead of中國,原址就係現今信和中心前身嘅唐樓地舖,後來('67)暴動後好一段日子才搬去山東街自置數層物業總店,可惜總店同油麻地彌敦道窩打老道口分店都係1996年結束營業,因啲第二第三代代唔願守業也。

    ABC餐廳係彌敦道旺角道口都有一間,呢間我記得好似做工後有幫趁過,但信和呢間就應該無啦,因大廈重建時怕且我仲好細個。

    ---照片嘅背景係凱悅酒店,現在已拆卸並改建為iSquare---

    凱悅酒店好似去過佢哋大堂Cafe一兩次咁上下,冇記錯嘅話撞過Ah Lam同威利。反而尖東凱悅去得多啲,因有好幾年聖誕節前夕party去佢哋有live band嘅disco/lounge/coffee shop渡過.

    去得較多些少係海運大廈連接既香港酒店六樓池邊吧/coffe shop。

    天星小輪服務好過油麻地小輪好多,人手收錢後好多時會有印籍usher指示乘客去左定右方向候船。

    回覆刪除
    回覆
    1. 多謝賈真兄嘅回應,某方面詮釋左亦都豐富左我嘅解說,唯一我想補充嘅係, Peak Tower嘅正式名稱當然係凌霄閣,但係唔知點解當時嘅人都叫佢做老襯亭,雖然大家都知道老襯亭係喺山頂嘅另外一邊,但可能啲人淨係聽過個名,好少行過去,習非勝是,將一落纜車見到嘅建築物叫做老襯亭就算~~

      刪除
    2. 馮展萍先生嘅離世,我都係啱啱喺網上得知,雖然好愕然,但係亦都唔能夠算太驚奇,因為都畢竟係八十幾九十歲嘅老人家。賈真兄講得啱,一位喺播音界如此享負盛名嘅老前輩,死後喺傳媒中竟然無聲無息,商台固然難辭其咎,即使係香港電台,佢哋應該有非常豐富嘅資料庫,冇理由唔表態或者做個特輯。講返商台就更加抵打pat pat,馮展萍雖然已退休多年,但畢竟曾經係商台嘅大哥大,或者曰而家後輩對馮展萍先生冇乜認識,但馮嘅眾多徒弟仍在,譬如18樓C座嘅金剛,朱雪梅等都曾受教於他,搵佢哋出嚟做個特輯一啲都唔難,呢啲我諗就係今日社會風氣所致,對昔日嘅前輩亳無尊敬之心,或者某方面來講根本唔重視歷史,對傳統嘅尊師重道拋諸腦後,可能剩返嘅,就係我哋呢一輩嘅人對馮展萍先生嘅認知同埋懷念。話說回頭,其實我對馮展萍先生認識唔深,若問我對播音對各天王們嘅聲音印象,我反而好記得李我,鍾偉明,鄧寄塵,林彬甚至胡章釗,反而對馮展萍先生把聲頗為陌生,呢兩日喺YouTube搵返一啲佢嘅錄音,發覺佢把聲比上述諸位更貼近日常生活,某方面來講更街坊,佢嘅發音高低音固然非常清朗,但卻不失隔離屋阿叔嘅親切咁,比起鍾偉明,胡章釗嘅聲音,可能佢哋講故比較多,總有一種隔陔感,馮展萍就親切得多了。一句題外話, 70年代中期我曾經喺商台兼職過一段短時間,同馮展萍公子馮偉棠有過一些交集和互動,馮偉棠比我嘅感覺係好親切近人,把聲比乃父稍為低沉,但亦都不失為一把靚聲,話時話,都好耐冇聽過馮偉棠嘅消息,唔知係咪已經移左民?

      刪除
  4. 英京酒樓,很多回憶。7O年代後期時常去,記憶中沒有熱毛巾招呼:( 但它的腸粉很出名,三元一碟,剩白腸粉同價,蝦腸是用淡水蝦,好味。已過身的父親6O年代做設計傢具,他說當年英女皇到英京時坐的椅是他設計的,現在當然死無對證了:))

    回覆刪除

  5. 哈哈,多謝老兄提供嘅花邊歷史,當年英女王訪港都算係盛事,小弟學校都好似特登放假一日,俾我哋去趁下熱鬧。英京酒家我只係幫襯過兩三次,當時酒家已經踏入倒數階段,招呼同食品都係水準之下,但我依稀記得裝潢甚有氣派,裝修雖然有啲破舊,但比多男得男等舊式茶樓仍勝一籌,所謂爛船有三根釘也~~

    回覆刪除
  6. 提起「梅係梅花個梅,花係梅花個花」,因梅花嘜錶是電台報時的贊助商,每次報時都賣這廣告,怎能沒有印象?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