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0年12月19日 星期六

西餐廳


童年時,覺得餐廳是個既優雅又時尚的地方,除了用饍外,更重要的是約會,傾密計的好去處。舊式典雅的餐廳我當然沒有機會去過,但粵語長片裏面的餐廳, 謝賢和蕭芳芳要行落一條圓拱形的樓梯才可坐下,然後身穿雪白唐裝的侍應會禮貌周周的遞上餐牌,通常男主角會要杯咖啡,女主角則來杯橙汁,這,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西餐廳.  



要談香港的西餐廳歷史,必須追溯西餐廳傳入中國的歷史.  傳說中國第一家西餐廳在宣統年間在天津開業。一般人以為,既名為西餐廳,應該是從法國,意大利等歐州國家傳入,其實不然; 中國之所以有西餐廳,跟俄羅斯有莫大的關係,原來俄國十月革命,一些俄國貴族避難到中國東三省,再輾轉往天津, 上海等地僑居,並開設了很多俄式西餐廳, 並順理成章地訓練了不少西廚.  四, 五十年代,很多中國廚師到香港發展, 並開設了大量俄式餐廳, 如龍記, ABC(愛皮西), 車厘哥夫, 皇后, 金, 銀馬車, 雄雞等等.   俄國餐廳的特式是有外賣部賣朱仔包, 以及了結糖.   俄國餐廳的招牌菜當然是羅宋湯, 另外燉牛肉以及什凍肉冷盤也是俄國餐廳的特色菜, 但不知道為什麼,俄國餐廳通常都不太注重牛扒,即使在俄國餐廳盛極一時的年代,人們要去鋸扒,通常都會想到森美,或者占美廚房,可能這便好像武林大會上,各領風騷罷。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光顧過上述的西餐廳, 記憶所及, 雄雞舊舖在太子道,現在已然結業, 原址的舊樓仍健在, 但已改為賣花.    ABC餐廳全盛時期有五,六間分店,最亮麗的旗艦店位於彌敦道,其高達兩層樓的招牌曾經是彌敦道的地標之一,惟七十年代因股東相繼移民被迫逐一結業,目前第三代繼續在灣仔藍屋附近以及元朗經營ABC餅店,算是延續家族的事業.   龍記則有兩家,一家位於中環德輔道中,中午有懷舊舞跳,另一間在灣仔,後來改名為新龍記,兩間龍記我都幫襯過, 但感覺上完全沒有俄式餐廳的風味。車厘哥夫位於彌敦道與山林道交界處, 現今聖安德烈教堂旁邊的麥當勞位置 。車厘哥夫的創辦人是一名白俄羅斯人 ,  數年後轉讓予一位姓趙的山東人.  車厘哥夫最有名的是硬豬仔包, 燴魚飯同和羅 宋 湯 . 今天車厘哥夫餐廳已然全線結業, 只餘下麵包店賣麵包 , 曲奇餅和鳥結糖 .  金馬車在北角,銀馬車則在土瓜灣, 據說結業後原址開了哥登堡餐廰,待考.  皇后飯店雄據在北角多年,飯店1952年正式開業, 同年正值英國伊利莎伯二世冊封為女皇, 故此以皇后命名。創辦人于永富曾在上海跟隨俄國名廚學藝,來港後先於 1952年在北角英皇道開業,1964年搬往銅鑼灣利園山道.  飯店因為王家衛電影而出名,可惜我與老店無緣識荊,皇后餐廳在北角原址結業後,在又一城,灣仔以及北角都開設分店,生命力甚為頑強.  

 


說起西餐廳, 以下幾點不得不提:



(1) 以前的餐廳會將快餐、常餐、全餐等餐牌以及價錢貼在門口以招倈顧客,而聖誕新年期間則會推出聖誕新年大餐 , 一些具規模的西餐廳會在報紙賣廣告,列明聖誕或新年大餐包括多少道菜式,有些甚至會以送聖誕禮物招徠顧客 (其實現今茶餐廳的運作都是抄襲自西餐廳).  說起餐廳大餐,我便記得這樣一件往事, 七十年代坐飛機去旅行逐漸普遍,有些餐廳便乘時推出飛機餐,有一次我老媽禁不住好奇,帶領我們一家大小去餐廳吃飛機餐,坐下來我們都滿心期待,怎知所謂的飛機餐,其實是一個分成幾格的鐵盤,每間放少量食品,如沙律,麵包,意粉,以及肉塊,如此飛機餐,讓我們全家都大失所望,也大呼上當被騙。



(2) 西餐廳一般都會將燈光調暗以營造浪漫情調, 有些餐廳會長播一些輕音樂,加重餐廳的浪漫氣氛.  到了後期,有些餐廳設有樂隊現場演奏音樂,後期甚至演變為歌手現場唱民歌,搖身一變成為民歌餐廳,但這已是後話了.



(3) 西餐廳的菜牌例必有讓人看得一頭霧水的菜色,如文也石斑,免翁牛扒,沙丹豬扒,大蝦咯嗲,金必多翅湯, 這些都是從英文音譯過來的中文,可能當時設計餐牌的人覺得配上這樣的名稱才夠高大上,讓你看不懂才是西餐廳的特色.



一句題外話,香港西餐廳的歷史固然悠久,然而餐廳的另一個變奏;茶餐廳,則獨領飲食界風騷凡幾十年.  茶餐廳的歷史不是很長久,早於四,五十年代,香港經濟仍然甚為貧困,一般勞動階層當然不會幫襯西餐廳,其早午飯都是在街邊大排檔以致車仔檔解決,至五,六十年代,經濟逐漸起飛,香港人對飲食的要求逐漸提高,除了食物水準外,亦希望坐得舒服,炎炎夏日最好有冷氣嘆,由此之故,冰室和茶餐廳即應運而生。今天新開的食肆都用冰室,冰廳的名稱,企圖以懷舊作為主題來招徠顧客.  現代的冰室和茶餐廳說實話沒有什麼分別,但嚴格來說,冰室和茶餐廳在運作上大有不同。初期冰室的運作模式其實和街邊咖啡大排檔無異,冰室沒有廚房,因此只可提供冷熱飲品和三文治,最多是公仔麵等簡單熱食,不可以提供炒飯麵,更遑論小菜了,而茶餐廳則需要攞正飲食牌,故此可提供跨界別(西餐以及中式)菜式,由於可供選擇的種類繁多,加上價錢比西餐廳平一大截,所以大受普羅大眾的歡迎,至六,七十年代起,茶餐廳便成為香港飲食界的一大主流,不管走到哪裏,你總可以在街頭巷尾找到間茶餐廳。



銀宮餐廳聖誕大餐菜牌


五十年代天華餐廳的聖誕大餐餐單,共14道菜,盛惠$5.4 ,以50年代的價錢來說絕不便宜,餐單上有些食物真讓我搔不着頭腦,譬如雀肉多士是否真的有雀肉?雞湯何解有聖誕不聖誕的分別?且何謂火腿路粉?


愛丁堡餐廳聖誕大餐菜牌


彌敦道ABC飯店


ABC餐廳彌敦道舊照


軒尼詩道金馬車飯店


2020年11月27日 星期五

Tyneside Cinema

 


Tyneside Cinema 1


Tyneside Cinema 2


Tyneside Cinema 3



早陣子在網上看了"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這是一套集驚險,搞笑,易服,歌舞於一身的電影,是70年代cult片的代表作,女主角 Susan Sarandon 當年還是甚為清澀可愛,今天卻要做祖母的角色了。為什麼突然說這齣電影?原因是我第一次看這套電影是在英國一間叫做Tyneside cinema的戲院看的,它讓我想起當年剛到英國的日子和點點滴滴。77年世紀大片"Star War"剛在全球上映,我和Flat mate得知消息後,急不及待便往市中心衝,希望能第一時間欣賞到這套年代巨制,待到戲院時卻發覺七天之內的戲票已然預售一空,想着盡興而來,只能敗興而回,忽然發覺對面街有間很不起見,名為Tyneside的小戲院 (紐卡素的原名其實叫Newcastle Upon Tyne,即在Tyne河上的Newcastle ,這也是Tyneside cinema名字的由來),順腳過去一看,發覺此間戲院專門做一些二輪或者是大院線不會排期上映的電影(這個情況便有些像90年代灣仔影藝戲院),而且由於是小戲院,戲票較大院線戲院便宜一大截,學生星期三更可憑證半價入場,故此往後隔三差五的便往Tyneside戲院跑,看看有什麼值得看的電影(老實說留學生生活十分枯燥,偶然間能看套電影調劑一下生活絕對是件好事)。我已經不記得在那裏看過多少套電影了,但最深印象的有以下幾套;Manhattan, Annie Hall, Oh God, Goodbye Girl, Breaking Glass,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  Manhattan和Annie Hall是活地亞倫的巔峰之作,不用多介紹了。這裏說說其餘幾套。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劇照 1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劇照 2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劇照 3



"Goodbye Girl" 由影帝Richard Dreyfuss,和影后 Marsha Mason主演,電影說一個潦倒的演員,因為因緣際遇的關係,被迫和一個失婚女人以及他的女兒同住,起初因為兩人的性格不同,產生很多磨擦和誤會,後來因為時間久了,彼此認識加深,相濡以沫,從而產生戀情.  後來男主角得到演出機會,要暫離幾個月,女主角因為被人拋棄過幾次,覺得這次男主角又會像其他前男朋友般一去不回,當然電影會給他們一個美滿的結局。電影的看點除了男女主角及小演員都演得很自然舒服之外,電影主題曲由Goodbye girl由Bread 的主音歌手David Gate為電影度身訂造,電影末段他懶懶洋洋,又如淙淙流水般的歌聲響起,為電影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其感覺如同吃完一頓豐盛大餐後再來個美滋滋的甜品, 讓你完埸後仍不捨得就此離座,要坐在座位上聽完整首歌曲後才依依不捨地歸去.




Goodbye Girl劇照 1


Goodbye Girl劇照 2


Goodbye Girl劇照 3



"Oh God" 由田園歌手 John Denver和喜劇聖手 George Burns主演, John Denver是一個規規矩矩的超級市場經理,一天收到署名上帝的來信,說恩准他可以來個見面,起初John Denver不以為然,但邀請信不斷出現,他在好奇心驅使之下前往約會地點,發覺上帝是個充滿幽默感的小老頭,影片借George Burns所飾演的上帝之口,諷刺當時荒謬的世態 (現在看來其實都不是什麼大問題)。這是我第一套看到有真人飾演上帝的電影,當時可說甚為新奇,我想後期由占基利和史提夫加維所主演的衰鬼上帝系列,靈感都是來自此套 Oh God。



Oh God 劇照 1


Oh God 劇照 2


Oh God 劇照 3



"Breaking Glass"是一套以Punk Rock 為主題的電影,有點像"A Star is Born",不過音樂類型是70年代末英國最流行的Punk ,女主角由籍籍無聞的小女孩被捧上流行樂壇天后的位置,但卻因此迷失了自己,故事其實無甚足觀,看點是電影裏面很多punk演唱會的場面,現在回顧起來是很好的記錄片段。我個人對Punk Music 沒甚麼好感,但卻因此套電影和Punk Music走得比較近,而女主角Hazel O'Connor 在電影末段唱的那首主題曲 Will You,一直是我最愛的慢歌之一.




Breaking Glass 劇照 1


Breaking Glass 劇照 2


Breaking Glass 劇照 3



幾年前我曾經乘返英國之便,去了一趟Newcastle,當然趁此機會重遊了很多舊地,而Tyneside cinema是其中之一.  踏入戲院大堂,發覺內部景物竟然和40年前沒什麼大分別,當然幾十年下來,不可能不作內部裝修,但卻很慶幸戲院仍能保存下來繼續運作.  賣票的小姑娘問我是否要看戲,我輕輕的回答說,不了,只是看看而已。從她臉上的表情,我明白她是在想,小戲院有什麼好看的?我靜靜的看着她,心底中卻浮現着40年前那個賣票胖大嬸的樣貌,不知她現在何處去了?人生匆匆數十年,物換星移,能有這樣一兩件事物仍屹立在這裏,讓你憑弔,讓你緬懷昔日歲月,那種感覺實在奇妙,非筆墨所可以形容。



後記:若要請各位揀一首歌曲,代表60年代的歡欣,無憂無慮的情懷,各位會揀那一首?我先,我會揀Monkees的 Daydream Believer.



Monkees唱 Daydream Believer MV 1


Monkees唱 Daydream Believer MV 2


Monkees唱 Daydream Believer MV 3


Monkees唱 Daydream Believer MV 4


Monkees唱 Daydream Believer MV 5



2020年11月17日 星期二

繾綣當年舊香江 1

 


唔講唔知,原來呢度係山道同埋皇后大道西交界處,同今日嘅風景真係完全拉唔上關係(今日此處已改為今旅酒店)。不過睇返舊相,呢個位以前原來係間酒莊



四十年代中上環皇后大道中嘅中央戲院,其時剛重光不久,戲院還未回復營業。中央戲院當然已然折卸,並改建為中央大廈



此處睇落似係啲離島碼頭,但其實呢度係四十年代嘅尖沙咀藍煙𠧧碼頭,拆卸後改建為新世界酒店及商場,再度拆卸後2019年重建為K11


七十年代嘅亞皆老街,右邊係恒生銀行大廈,而圖片正方嘅龍樓酒家已經變成馬會場外投注站


五十年代嘅新樂酒店,當年剛落成不久嘅新樂酒店,喺彌敦道顯得鶴立雞群,可惜呢座咁有標誌性嘅建築物,仍然難逃被拆卸改建嘅命運


由皇后像廣場向東望去,前面係舊香港會,後面即為富麗華酒店。我對富麗華酒店嘅最深印象當然係佢哋嘅旋轉餐廳, 70年代中學畢業舞會即在此舉行,喺酒店宴會廳食晚餐同埋跳舞,對我呢個鄉下窮小子來講,絕對係一個難忘嘅經驗


相信唔少六七十年代出生嘅小朋友都做過嘅暑期作業簿,當年我一邊做,一邊鬧,點解會有咁變態嘅人,連小朋友嘅暑假都唔放過,搞啲作業簿出嚟虐待我哋.  開始嘅時候我都好乖每頁都做,後來發覺老師既唔睇又唔改,於是學精左,隔一頁或者隔兩頁做,又過到骨。先此聲明,呢啲嘢小朋友唔好學


七十年代嘅灣仔莊士敦道,右邊可以睇到難得一窺全貌嘅蘭杜街麗都戲院,地盤處係今日仍然健在嘅大生商業大廈


五十年代往九龍城嘅灣仔碼頭


六十年代位於皇后大道中/水坑口交界嘅富隆大茶樓,富隆除咗係經典嘅舊式茶樓以外,最為人熟知嘅係南音大師扗煥曾經喺呢度獻技,被記錄下來,呢段錄音可算係非常珍貴嘅香港次文化歴史文物



五十年代從疏利士巴利道望向半島酒店,正中嘅噴泉柱頭,迄立在半島酒店正門至60年代中,後來因為酒店裝修,將噴泉柱頭拆卸後贈予大坑真光女書院,一直保存至今


七十年代中位於德輔道中嘅連卡佛大廈,一座如此經典嘅大廈於1977年被拆卸,重建為置地廣場。當年置地公司為了籌建置地廣場,拆卸了告羅士打行,連卡佛大廈,溫莎行,公主行,和公爵行等幾座非常典雅富有歷史性嘅中環建築物,連卡佛大廈後來搬往干諾道中,重建成連卡佛大廈,圖中連卡佛大廈右邊嘅地盤其實係已經拆卸嘅告羅士打行,據說曾是香港最高嘅建築物


五十年代嘅荷李活道/皇后大道西交界處,左邊直上係當年嘅大笪地,今日已改建為荷李活道公園


五十年代閣麟街和皇后大道中交界處,我有種感覺左邊個位仁兄喺度整緊捲煙。後邊可以睇到三陽醬院



五十年代灣仔莊士敦道近灣仔道交界處,左邊可以見到我哋好多老朋友,馮良記, 敏如茶室,梁蘇記,以及英家酒家。今年年頭連馮良記都因為舊樓拆卸而搬入大有商場,呢度嘅風景已然面目全非


呢度係銅鑼軒尼軒道與怡和街交界處,圖中那座淺啡色建築物係紐約戲院.  左邊嘅滄州臘味,唔知有冇網友食過


我好鍾意喺呢個位影嘅舊相,唔知點解有種好濃烈嘅熟悉感。呢度係德輔道西轉入德輔道中交界處,遠望係德輔道中海皮,再過啲就係港澳碼頭/大笪地



香港仔晨光大茶樓為擴張營業而掛嘅花牌,有成兩層樓咁高,真係好誇張


現實版嘅涼茶馬尾飛機頭,一睇到呢啲舊相,我個心就被融化掉,除咗童年時代好流行嘅理髮廳,涼茶舖外,外加一班靚仔喺度打康樂棋,活脫脫就係當時街頭嘅寫真


鍾意食乜嘢就叫,我請


七十年代般咸道/高街交界處,右邊嘅舊樓已然拆卸,改建為豪宅麗怡閣和般咸軒



從皇后大道中和金鐘道交界處往上望向希爾頓酒店,有一段時間因為我在附近工作,所以經常幫襯希爾頓酒店的餐廳,如Cat Street, Dragon Boat,California,以及鷹巢中餐廳,都是很美好的回憶,不知道網友有沒有在希爾頓3樓的大利亞理髮店理過髮?有一段時間我經常幫襯這家老式理髮店,師傅們都很細心貼心,希爾頓拆卸後大利亞曾搬往美國銀行中心,惟最終還是黯然結業


七十年代由皇后大道西正街交界處往上望,左邊可以見到好多凍肉舖,當年凍肉舖係比較新鮮嘅事物,我中學嘅時候每逢旅行都會去正街啲凍肉舖買雞翼,豬扒,作為燒烤之用


六十年代位於南昌街嘅有男茶室。睇照片就知道呢類舊式茶樓嘅死因,成幢樓一間茶樓,點會唔惹來地產發展商嘅垂涎?不過我真係好鍾意呢啲廣州騎樓嘅建築物,老闆仲喺向街方向加建帳篷,落雨天擋雨,大熱天就擋太陽曬,真係好貼心


六七暴動之後,香港政府為了粉色太平,凝聚民心,搞了個香港節,這是大概六九至七零年間香港節其中節目之一,夜間花車巡遊,相中霓虹燈招牌燦爛,伊人恤,醉瓊樓, A B C大飯店,聲寶電器,都是香港人幾十年的老朋友,看得讓人溫心暖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