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蘇珊娜玉 (Susannah York), 她因為參演《風流劍客走天涯》(Tom Jones)和《日月精忠》(A Man for All Seasons)等經典電影而享譽國際。蘇珊娜玉最為人熟悉的演出是1969年與珍芳達(Jane Fonda)在《攞命舞》(They Shoot Horses, Don't They?)中的對手戲,並因電影中扮演的角色Alice LeBlanc而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提名。蘇珊娜玉於2011年1月逝世,享年72歲, Telegraph 稱譽她是英倫 Swing Sixties的代表性人物
(5) 查理斯羅頓(Charles Laughton)身兼舞台劇, 電影演員,劇作家,製作人多職. 1933年他主演《英宮艷史》 (The Private Life of Henry VIII),這部影片不僅讓他奪得奧斯卡影帝殊榮,而且還使得本來默默無聞的英國電影獲得了世人的關注. 1957年,羅頓因為影片 《雄才偉略》 (Wi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而獲得了另一個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提名 (先前是1935年的《叛艦喋血記》(Mutiny on the Bounty) )。在這部影片中他飾演一位疾病纏身但富同情心的律師,而片中飾演他護士的正是他現實生活中的妻子埃爾莎•蘭徹斯特(Elsa Lanchester). 查理斯羅頓於 1962年12月死於腎癌,享年63歲
(6) 茱莉姬絲蒂(Julie Christie) 1940年4月生印度, 在其長達50年的影藝生涯獲獎無數,包括奧斯卡金像獎、英國電影學院獎、金球獎、美國演員工會獎等。她最著名的作品有《春花秋月未了情》( Darling)、《血光鬼影奪命刀》( Dont look now)、《齊瓦哥醫生》( Doctor Zhivago) 。但Julie芸芸電影中我最鍾愛的是 1967年的《 冷暖情天》(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電影改編自英國文豪 Thomas Hardy 的小說. 片中 Julie 飾演美豔女郎貝莎芭,她因為繼承叔叔遺下風光如畫的農莊而遠赴 Wessex。可以想像一個弱質女流在男人主導的環境舉步維艱, 尤幸危難中得到俊朗敦厚的牧羊人加布爾相助, 加上她堅毅獨立,自信不屈的本質,情況本來漸入佳境, 惟此時狂野魯莽的軍官及成熟品味的貴族,分別展開熱烈追求,讓貝莎芳心絮亂;糾纏不清的愛慾情網,終於弄成一發的局面. Julie 主演此片時芳華正茂, 面對眾男士的死纏不放, 時或春心蕩漾, 時或欲拒還迎, 可謂" 引死人"
(7) 絲維亞嬋斯(Sylvia Syms) 生於1934年1月,她最出名的電包括 《薄命憐卿》(Woman in a Dressing Gown )(1957), 《 衝破地雷網》( Ice cold in the Alex) (1958), 《風月懺情》(The Victim, 與狄保加第合演)(1961),《賣國賊/叛國疑雲》(The Tamarind Seed), 與奧沙里夫合演)(1974)和《英女皇》 (The Queen, 片中飾演皇太后) (2006)。 Sylvia Syms雖然年逾80, 但仍然活躍於電影, 電視和戲劇
(8) 李察鐸(Richard Todd), 1919年6月生於愛爾蘭, 曾經當過兵, 參加過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著名的舞台和電影演員。李察鐸擅長演戰爭片, 較受人記得的作品包括《情聖 》(A Man Called Peter), 《空襲水壩戰》(The Dam Busters)(1955) 和《諜海三壯士》(Operation Crossbow) 等. 李察鐸於2009 年 12 月逝世, 享年90歲
(9) 尊米路士( John Mills) 1908年2月生於英國Norfolk , 他是一位甚受尊敬的演員, 並於1960年被頒授OBE勳章。在其從演七十年的生涯間,他參演過一百二十部電影,尊米路士最擅長飾演外表不起眼但判斷力超凡的英雄, 其參演過較著名的作品如《女大不中留》( Hobson's Choice )(1954年)、《鄧苟克戰役》(Dunkirk)(1958), 《恩怨雙雄》(Tunes of Glory)(1960年)、《新婚趣史/招狼入舍》(The Family Way)(1966年)和《碧海情天》(Ryan's Daughter)(1970年)。 1992年米爾斯幾乎失去了他的視力, 在此之前的幾年,他都只在電視的特殊場合露面和在電影客串演出。2005年4月尊米路士在白金漢郡的以97歲高齡過世。妻子瑪莉•海莉•貝爾(Mary Hayley Bell)也在同年12月去世,兩人共同安葬在德納姆墓地(Denham Churchyard).。值得一提的是尊米路士的女兒希莉米路士(Hayley Mills) 也是一位由童星出身的演員
(10) 奧利華烈(Robert Oliver Reed)1938年2月生於溫布頓(Wimbledon ), 是20世紀七十年代中期英國最著名的影星. 他生性脾氣剛烈暴燥, 17歲被學校開除後,曾做過夜總會保安, 拳擊手,的士司機等工作. 後來無意中加入影圈成為一位臨時演員. 奧利華烈首次在電影亮相是1958年的《你好倫敦》( Hello London ); 1961年在恐怖片《狼人魔影》(The Curse of the Werewolf)中首任男主角, 此後一直活躍於20世紀70 至80年代的電影圈. 奧利華烈去世前最後一部參演電影是2000年的 《帝國驕雄》(Gladiator ), 片中他飾演年邁的角鬥士商人普羅西莫(PROXIMO)。 我個人對奧利華烈最深印象的演出是他在音樂劇電影《新苦海孤雛》(Oliver ) (1968) 中飾演那個冷血不仁的盜賊 Bill Sikes
(11) 雷米蘭 (Ray Milland) 出生時本名Alfred Reginald Jones,1907年生於威爾士。大學畢業後曾在倫敦的皇家騎兵團擔當了三年的衛兵, 1929年他開始在無聲電影裡出演小角色。1930年後他遠赴荷李活,成為派拉蒙公司的合約演員。有好幾年的時間他都是在愛情電影中飾演的主角的情敵或是朋友等配襯角色. 1945年雷米蘭時來運轉, 得以主演《The Lost Weekend》(醉鄉遺恨),片中他飾演一個酗酒的作家此片讓他充份發揮其演藝才華, 並為他贏取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雷米蘭尋具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作了個史無前例的表演, 在接受了小金人後, 他一言不發, 只是鞠了個躬便離開了頒獎台。可惜的是在此之後他所拍攝的電影就無以為繼了,1952年他憑藉電影《原子竊賊》(The Thief)獲得了金球獎的提名,他在此片中飾演的是一個沒有對白的角色, 另外1954年他在希治閻的《電話情殺案》(Dial M for murder)中飾演一個攻於心計, 設下巧局殺妻的丈夫也很入形入格。六十年代他開始轉向電視行業,參演了一些電視片集 。1985年,由於健康狀每況愈下他退出了演藝事業。1986年3月, 雷米蘭因肺癌在美國加州的Torrance紀念醫療中心逝世, 享年79歲
(14) 亞爾拔芬尼(Albert Finney) 1936年5月生於英國Lancashire, 他早期於舞台劇演出時,曾經被稱為「羅蘭士奧利花第2」。他曾經5度入圍奧斯卡獎, 其重要作品有《浪子春潮》(Saturday Night and Sunday Morning)(1960)、《火車謀殺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1974), 而他1963所主演的《風流劍俠走天涯》( Tom Jones) 更獲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17) 亞歷士堅尼斯( Alec Guinness),1914年4月生於倫敦, 著名的英國演員, 1959年晉為爵士。他演出過伊靈製片廠的數部喜劇 (Ealing Comedies),其中在《仁心與冠冕》 (Kind Hearts and Coronets)一片中他一人分飾八個角色, 充份發揮了他的演戲天份。1957年他憑《桂河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所扮演的尼柯遜上校(Lieutenant Colonel Nicholson)一角的精湛演技,使他奪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 此外他在《沙漠梟雄》(Lawrence of Arabia)中飾演費薩爾一世( Prince Faisal)一角亦備受讚賞。晚年亞歷士堅尼斯的著名演出,則是在《星球大戰》(Star War)舊三部曲中飾演歐比旺•克諾比(Obi-Wan Kenobi)
(18) 約翰吉爾古 (John Gielgud) 1904年4月生於倫敦的南肯辛頓, 身兼演員,導演和製片人多職。吉爾古擅長表演莎士比亞戲劇。他也是為數不多的演藝圈大滿貫得獎者(獲得過艾美獎,格林美獎,奧斯卡獎,東尼獎). 吉爾古影齡長達80年, 拍片無數, 較著名的有《無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 (1959), 《象人》(The Elephant Man )(1980), 《烈火戰車》(Chariots of Fire) (1981), 《甘地傳》(Gandhi) (1982), 但我最深印象的是他在《濶少爺》( Arthur) 中飾演的管家 Mr. Hobson. 私人生活方面, 吉爾古1953年曾因為同性戀行為被警方逮捕。他一生中很少公開談論自己的感情生活。2000年5月吉爾古死於呼吸道感染, 享年96歲
論知名和受歡迎的程度,影迷固然最熟悉也最推崇荷里活的明星們,上一代的荷里活紅星如瑪麗蓮夢露,嘉芙蓮協賓,堪富利保加,尤伯連納等都是響噹噹的名字,誰個不識,誰個不曉? 然而言論個人的星味和獨特的風格,我對一眾英國的明星卻情有獨鍾,事實上很多在美國名成利就的明星都來自英國(如李察波頓,加利格蘭等);他們大多出身舞台,一舉手一投足都滲透着英倫的氣派。 英國容或在政治和經濟上已然沒落了,但英式的幽默和傲慢依然迷人,英國片在票房和受歡迎到當然及不上荷里活的電影,但其實英國電影也不是全然寂寂無聞,如1963年大衛連的沙漠梟雄 ( Lawrence of Arabia)便贏了七項奧斯卡,不要忘記還有1949 年的黑獄亡魂(The Third Man), 1948 年的 紅菱艷(The Red Shoes), 1957 年的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桂河橋), 俱是既叫好又叫座的經典佳片。坦白說我個人便很喜歡英國的愛情小品,充斥了看似笨拙荒謬其實暗藏智慧機鋒的英式幽默,如2003年的 真的戀愛了(Love Actually),2013年的回到最愛的一天( About time) 2016年遇見你之前(Me Before You), 和1994的四個婚禮一個葬禮(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都是可以一看再看,賞心悅目的愛情片。 下面我䀡了幾位上一代英國演員的照片,當然全都是他們英姿勃勃或者美艷動人的倩影,網友諸君若有留意或喜歡看英國片,相信不難猜中,謎底約於兩星期後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