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7年7月10日 星期一

Try To Remember - 五十至七十年代 (6)

六十年代的灣仔盧押道














1968年的灣仔駱克道

















1969年香港的士





















六十年代尖沙咀堪富利士道,赫德道和寶勒巷交界





















1951年石硤尾





六十年代的北角村西座的露天大牌檔





















1951年的土瓜灣街頭織補檔





六十年代的彌敦道





















1951年的佐敦道, 幾個母親在閒話家常 




六十年代的淺水灣,右邊可以看到余東旋的淺水灣仿哥德式堡壘Eucliffe(余園) 





















1957年一群街童在旺角嬉戲  






















六十年代的中環雅賓利道




正宗的大牌檔風情





















六十年代的女仕示範如何穿著長衫




六十年代依山而建的寮屋和菜田

















1966年的中環石板街 















1968年的窩打老道,右邊可見到瑪利諾書院,抬眼望正前方即見獅子山





















街頭修理鐘錶檔




在黃大仙啟明樓和德明樓之間的小型遊樂場玩耍的小朋友, 名副其實的玩泥沙玩到大
















1967年從信號山俯視威菲路軍營, 軍營現已改建為九龍公園




五十年代的街頭風景,那年頭,五歲揹兩歲是常見的現象





五十年代中的中環威靈頓街,我愛煞了那兩個女孩子的花裙,彷彿是在沉悶的年代中綻開了兩朵鮮花  





五十年代的干諾道中, 當時中環仍未大規模填海, 中華廠商會大厦可說是臨海而建




五十年代的油麻地光明影戲院,  戲院現已改建為梁顯利社區中心















1953年的白加士街和寶靈街交界處, 這些柱躉式的唐樓現已所剩無幾了




五十年代的灣仔晏頓街,  前方可見到中國兒童書院
















1955年的銅鑼灣軒尼詩道,左前方盡處是東角道(即今日Sogo正門),在銅鑼灣抬頭居然見到山, 今日可謂匪夷所思




六十年代介乎培正道和亞皆老街之間的一段公主道






















六十年代的山市街, 右邊的羲皇台在1981年被香港房屋協會收回發展,並由市區改善計劃重建成同名物業

















1952年中環高等法院前面的空地被暫闢作停車場




六十年代初的太子道西和洗衣街交界處,  前面可以看到到聖德肋撒堂鐘樓 
















1959年的中環干諾道中海傍, 岸邊可見當時的重要過海交通工具 - 哇喇哇喇, 另外左邊可以見到今天仍健在的中華出入囗總商會大廈




五十年代的干諾道中近德忌利士街左中華總商會處




七十年代柯布連道大牌檔,  當年因為起港島線灣仔站而拆遷, 其實六, 七七十年代灣仔大牌檔林立, 隔鄰街盧押道和馬師道亦有大牌檔, 粥粉麵飯任君選擇



五十年代的北角月園遊樂場, 現已拆卸並改建成為民居, 但遺址仍叫月園街



一群人力車伕齊齊在舊中環郵政總局門外等客



9 則留言:

  1. "六十年代的北角村西座的露天大牌檔"~~~老鬼在離開西環邨後就被調往圖中西座居住,直至移民,當然未移民前實際是住在其他地方, 只留老父,那些大牌檔,每星期幫趁起碼有幾次,主要因為辦事處在屈臣氏大厦,收工多一起吐苦水。

    回覆刪除
    回覆
    1. 香港而家應該都冇乜正宗嘅街邊大排檔了,中環閣麟街仲有幾檔,早排都曾經喺嗰度食個晏晝,由於是盛夏,坐咗一陣便揮汗如雨,這才發覺想像中嘅大排檔風味同現實係兩回事,記得90年代初堅尼地城爹核士街仲有成條街嘅小菜大排檔,晚上非常熱鬧,我放工後偶然間都會喺嗰度買兩個餸返屋企加送, 90年代中已遷拆迨盡~~

      刪除
  2. "1951年的土瓜灣街頭織補檔"~~~眾家鄉老友不可不知, 織補這行當, 在香江可能恐龍了, 可是在楓葉,至少老鬼海漂地, 竟然是個"搵錢不錯"的"大"行業", 不要說"僱主"而然, 就是"僱員"待遇也非常不錯,基本大小商塲及摩都見織補店踪影, 奇怪呢!
    所以,那些討厭北風,憎惡娥姐,痛恨紅風而想移民兄弟姐妹,快學成織補,(可求教母親或祖母親,快過以前跟陳明大厨學炒菜移民。
    香江乜鬼嘢專才移民到楓葉都冇鬼用,再重作馮婦,極為困難兼難有所望, 主要一句冇"艱難大"經驗已經玩死,除非馬上再讀過,可是"織補"一專業,工作唾手可得,人工好過乜,騎呢唔騎呢!
    楓葉叫緊救命,因為全國後繼無人,人口太少, 生育率太低(太多彩虹之過),技工極為缺乏,工程師冇咁值錢,多也!所以連綠色人種都大肆歡迎!
    有興趣"逃離"亂世及民不聊生之有理想人士,可考慮考慮!
    (溫馨提示,如果閣下不懂及不喜甚至厭惡"煲冬瓜"同食川菜、湘菜、京菜,則請慎重考慮,因為聽煲冬瓜機會比香港多百千倍,你避無可避!)

    回覆刪除
  3. 我記得10年前蘇杭街街口仲有一檔織補檔,當然而家已經消失了,如果我冇記錯,喺西營盤東邊街同埋皇后大道西交界處附近仲有一個街邊嘅織補檔,由兩公婆苦苦經營,早排仲上過電視接受訪問,並透露將會係最近嘅將來結業~~

    回覆刪除
  4. 第十九張橫頭磡徙置區的小朋友, 名副其實的玩泥沙玩到大的圖片應是黃大仙啟明樓和德明樓之間的小型遊樂場

    回覆刪除
  5. 閣下如此清楚, 想必是當地街坊, 我已按你的資料修正, 謝謝提供資料~~

    回覆刪除
  6. 各位前輩,年少時,我常光顧馬師道一家大牌檔的雲吞麵,它檔前左右掛了一副對聯:寶刀未老,雄風猶在。老檔主賣的是銀絲幼麵,碗小,雲吞不大,一口一顆;他先放匙羹,雲吞,麵,最後才加湯,湯不過麵,今天很多人自詡雲吞麵專家,不過爾爾。各位前輩,可有人記得這家大牌檔的名稱?

    回覆刪除
  7. 我也經常光顧馬師道大牌檔, 但卻不記得你所說的雲吞麵大牌檔. 建議閣下加入Facebook的雲吞麵關注組, 那里有很多雲吞麵老饕, 可能會解答到你的問題~~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