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7年6月19日 星期一

Try To Remember - 五十至七十年代 (3)



喜歡瀏覽舊相,有時候看到一兩張有特別感覺的老照片,想像自己置身其中,那種情味是沒法用筆墨來形容的. 
























舊中環郵政總局柱廊






















五十年代的西邊街






















彌敦道近瓊華中心處,前方可見ABC飯店.  ABC飯店中譯為愛皮西餐廳,樓下買餅,樓上做餐廳,其著名的出品包括山東月餅,鳥結糖,以及羅宋湯.  ABC飯店於1951年在彌敦道開業, 現已杳無蹤跡了






















五十年代的深水埗北河街, 可以看見街道兩旁都是密麻麻的街邊檔,這是香港五十至七十年代非常普遍的情況





















香島戲院位於香港仔香港仔大道190號,設有498個座位,  戲院戰前已開始營業,日治時期仍繼續營運,但只能播放日本當局審查過的電影。戰後香島戲院繼續營業,後來更加設吊扇及冷氣.  戲院直至八十年代中期結業,現已拆卸並改建為香島大廈



六十年代的英京酒家,現址已改建為大有大廈











六十年代初的皇后行.  皇后行位於中環遮打道, 建於十九世紀後期, 是一幢以維多利亞女王命名的新古典主義建築物。皇后行於1963年被拆卸,原址用來興建文華酒店






從莊士敦道與軒尼詩道交界處向西望





六十年代初的銅鑼灣,右邊的舊樓當然已被拆掉迨盡,現址為崇光百貨公司 







尖沙咀麼地道




位於甘肅街與廟街交界處的廣智戲院




五十年代的灣仔軒尼詩道向東望向晏頓街




六十年代一輛電車正駛經灣仔道與軒尼詩道交界處, 留意此處曾設有交通指揮亭



六十年代的佐敦庇利金街




六十年代一輛電車正駛經干諾道中上環街市




六十年代從德輔道中遮打道交界處向西望


六十年代初的遮打道行人隧道, 左邊的建築物是拆卸前的皇后行




那些年, 一間售賣各式各樣零食的士多, 對小孩子來說不啻是天堂



六十年代初的德輔道中, 右前方的建築物是太子大廈




七十年代初的灣仔夏慤道往西望,前方可以看到麗的呼聲門市店,再向前望可以看到六國酒店和浙江第一銀行




一列列的電車拖卡停放在羅素街電車廠內




一張色彩十分絢麗的干諾道中舊照,左邊的是中環郵政總局大樓,右邊可以看到卜公碼頭,留意從郵政總局伸延至海邊的小走廊,那是員工用來將包裹從郵局滑送往停泊在海旁碼頭的運郵船之用




一個我們十分熟悉的場景,這裏是皇后大道中與租庇利街交界處往西望,左邊可以看到三陽醬園,右邊是中央街市,再往前看可以見到余仁生和陳春蘭茶莊





一輛北行的電車正從干諾道中轉入急庇利街 


從兵頭花園下望堅道, 左邊的建築物是天主教總堂  




七十年代的銅鑼灣從怡和街往東望。右前方那座兩層高的建築物是聖保祿學校,前身的一所教會學校, 校舍在戰後拆卸,1951年重建而成的。圖右後方是豪華戲院



17 則留言:

  1. ABC 餐廳那時我只是去過一次,在基層市民是高級的。

    回覆刪除
  2. 小弟螫居西環,見聞有限,未嘗幫襯過ABC餐廳,憾甚∼∼

    回覆刪除
  3. 六十年代從德輔道中遮打道交界處向西望:- 工商日報,華僑日報,那些年,新聞工作者,無論編採攝,都是"廉價勞工",薪酬之微薄,常人難以想像,就是車房(用書面陸語的叫法是"車間"即印刷廠房),版房(印刷製版),執字房(俗稱黑手黨),都是人工菲薄到不得已,只堪糊口,甚至不能糊口,所有報業工作者多是身廉數職或是做兩更才可勉強養妻活兒!有老友曾向老鬼悲鳴,曰他的行業是"文化乞兒",鳴的不是如今部份業者的行為惡劣的乞兒,而是報酬上的"乞兒",現在,可能有年青人會質問老鬼曰,既然如此,他們為什麼不改行?老鬼答曰,當年搵工非常困難,一職得來不易也。

    回覆刪除
    回覆
    1. 香港嘅文化事業從業員一向都係薪金偏低嘅一族,古已有之,如今尤烈,當年新聞從業員都有其偏執性嘅理想,認為自己是第四權的守護者,即使收入偏低,亦甘之如飴,事實上當年辦報的人大多數都有過人的風骨,如明報的查大俠,華僑的岺才生,成報的何文法,即使左報中亦不缺錚錚鐵骨的文人,如李子誦,羅孚等,相比起今時今日的報紙大老闆,只可說是完全兩個世界了~~

      刪除
    2. 岑才生先生好好先生,對任何人都温柔敦厚,雖不能高薪養人,卻放員工自由,時勢時用也。未海漂前,報業是養吾一家的部份重要來源。

      刪除
    3. 華僑報創辦的資助貧困學生基金,當年曾經幫助過不少家境清貧的兒童購買書薄文具,我有些朋友當年曾經接受過資助,至今對華僑報仍然心存感激~~

      刪除
  4. 可是,那個時候雖然艱苦,但是依然競業樂業,實事報事,"絕少黑白顛倒,指鹿為馬,捕風捉影,煽風點火,蠱惑"群眾",亦無傷天害理,淫人私隱,掲人陰私的"狗仔"行為,就是政見不同,亦不會你死我活,行家之間,都能互相尊重,不像如今,壁壘分明,互為仇敵。
    看今天的新聞界,尤甚那什麼大報,看他們的報頭,標題,是"新聞"嗎?余欲無言!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曾跟某大報老總的秘撈工作,本想跟他進入某報,剛好有另一職業機會,他亦實言相告,比之報業,余應選其他!
    以前,七十,八十年代,每天閱報多份,早午晚再加拍拖報,日月報日月月刊,更是由創始便捧塲,移民後,亦是繼續,直至數年前,對日月報切底失望,從此一分一毛都再未投入買報了!
    至於牛果日出等報更避而遠之,只從網上偶檢而已!

    回覆刪除
    回覆
    1. 明白安兄的怨憤,但平心而論,今時今日的香港,日月報已算是立論和報道最持平(我不知道能否加之一)的報紙了~~

      刪除
    2. 有寄望,所以失望,比起查生時代,絕對不能同比咯,如今只偶看印刷的報纸,是到唐人超市買菜時,有些日子隨購物附送不用錢時派送的。或到某一二茶餐室吃東西時以象征性价二毛半(一元二港纸)買回家包厨餘之用,不去時就拿免費的乜功報及地産报社区報用來包厨餘,內容多不看。

      刪除
    3. 海漂地,廢物回收十分成功,是老鬼極少可以表贊的楓葉事物之一,其實家鄉亦應及有條件引入的,大生意嚟架。

      刪除

    4. 其實只是棧棧十億八億之數,已經可以將香港的回收環保行業搞得有聲有色,即使不是實際的資金支持,在新界偏遠的地方以平價租金租予回收公司,都已經很能幫助業界解困,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若如此能稍為提升廢紙的回收價,讓一衆依靠執拾紙皮維生的老人家生活能稍為寛裕一點,已經是功德無量~~

      刪除

    5. 我沒有看過日月報的海外美加版,所以不敢置評,(聽說其風格和編採方針與香港的曰月報頗有出入),平心而論,香港的日月報無論在報道的中肯性和評論時事水準方面來說,在香港暫時仍居於首位,另外信報亦算可取(只是自從終止了練乙錚的氣短集後,我便覺得其編輯部的立場開始受到老闆的左右和壓力),老實說日月報的工會立場極為鮮明,也很有決心去捍衛新聞自由,此點香港其他報紙是付之闕如的~~

      刪除
  5. 很懷念那時各報的副刊,十三妹,四君子,三蘇,簡氏兄弟,曹聚人,農婦(孫淡寧)等等,等等,還有紅緑日報的艷情小説(性、情、色而不淫)
    那時的副刊,介紹中西文史哲政影劇藝多采多樣,如今????????????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講起當年嘅副刊,我其實最想睇返嘅係高雄,(即係三蘇)寫嘅經紀拉日記,佢當年首創嘅三及第文體,讓人睇起上嚟好過癮,可惜現今只能喺網上窺見鱗爪,遍尋書局,都無法找到單行本,憾甚~~

      刪除
  6. 有機會有時間西環大佬上網摷下,瘋孽的廢物回收創利金額驚人,就是厨餘的回收轉化有機產品已是極為成功,這邊的回收可以說是極為精細,創就業不少,家鄉其實比瘋孽更利於回收事業,創GDP更勁,好可惜,如今,係靚都去搞乜乜物物,又咁又咁,班假環保靚仔靚女又係以"蒸煮"至上,乜都唔去用積極正面做事,死直。
    家鄉要搞廢物厨餘回收,最大障礙係"蒸煮"以及社會還是"封建",看不起環衛工作行業(垃圾佬垃圾婆)這裡環衛被視為專業。
    家鄉其實還有很多經濟民生企業機會同空間,如今只重金融是錯誤及社會向上流的地雷,意識形態的"執著"死路一條,死牛一面頸都是家鄉進步的縣崖!

    回覆刪除
  7. 香港的回收和環保行業只是聊備一格而已~~

    回覆刪除
  8. 好想借用你的北河街和太子行舊照. 請問如何尋得 ? 又或如何購得 ?

    謝謝幫忙.
    我的电郵 : mschan@hku.hk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