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李濟藥廠
陳李濟藥廠原址在剛建成住宅樓宇時, 其地下及一樓曾是扒王之扒餐廳, 惟幾年前已結業, 現為售賣日用品的日本城
1974年位於堅尼地城卑路乍街和北街交界處的聯邦酒樓 ,聯邦酒樓結業後由好彩酒樓接手, 現在連好彩酒樓亦已然結業, 現址是連鎖健身中心 Physical
位於卑路乍街的新中華酒樓,新中華酒樓前幾年結業後整幢建築物被拆卸 , 改建成豪宅 Imperial Kennedy
近距離走進科士街, 估計這幀照片是政府官員巡視西環時攝, 留意四周堆積如山的雞籠, 其衛生情况之惡劣可想而知. 我不知道你的感覺如何? 看著這張相, 我彷彿嗅到陣陣雞糞味
一張攝於1970年代初期的西環舊相. 攝影者是站在士美非路向西拍攝, 遠處是西環邨, 圖右是聯邦新樓, 圖左是觀龍樓, 至於中間則是科士街, 那是西環雞鴨攔的集中地, 70年代我住在均益街, 每天清晨4,5點鐘便會被雞鴨的嘈雜聲吵醒, 走出街即使不經過科士街, 都會嗅到一股中人欲嘔的雞糞味, 著實非常難受. 雞鴨攔在80年代清拆, 現址己開闢為行車路以及小巴站,尋且建有地鐵站, 很難想像三十年前這裏曾是臭氣熏天的雞鴨攔
70年代堅尼地城卑路乍街與加多近街交界處向西望,右邊為菜市場
舊堅尼地城海旁貨船卸下貨物, 苦力們忙於搬運上岸
熙來攘往的西環菜欄
俯瞰西環市場,背景可以看到堅尼地城焚化爐的煙囪還在施工中, 煙囪在近兩年才拆除
人頭擁擁,熙來攘往的加多近街魚市場, 是我童年最清晰的場面
在西環生活了幾十年, 目睹了近十年來西環翻天覆地的變化; 五, 七層高的舊樓紛紛倒下,"起"而代之的是參天高的摩天大厦; 甚麽 Imperial Kennedy, Cadogen 等, 像一株株高聳入雲的大柱把卑路乍街遮得密不透風, 而隨之而進駐的是酒吧¸西式餐廳,酒窖, 這些高檔食肆逼退了街坊茶餐廳, 傳統小店, 也讓我們此等老西環對現在的西環感到陌生¸隔閡. 我當然明白發展是大勢所趨,舊事物終有一天被淘汰的道理, 只是幾十年下來習慣了的風景, 人情事物短短幾年間在眼簾底下消逝得如此迅速, 內心難免有戚戚然的感歎.
我對舊西環的一磚一瓦, 一樹一木都有很深的印象, 但緬懷最深的是爹核士街與卑路乍街交界的陳李濟,以及加多近街的漁市場. 事實上有那個在西環土生土長的孩子不對陳李濟有著依依不捨的感情? 走過陳李濟, 耳畔可隱隱聽到隆隆的機器滾動聲, 和濃濃的藥香味. 晚上回家時,總得穿過陳李濟,昏黃的街燈影照在藥廠的騎樓柱上, 感覺特別窩心. 我們這一代的西環友應該仍記得陳李濟藥廠門口有個熨衫檔,檔主是個帶著孩子的女人, 她只會在黃昏左右才開檔, 大概是怕繁忙時間做成街道阻塞的緣故, 又是一個自食其力的香港故事. 另外轉角位旁有檔賣雲吞麵的露天檔, 它的湯底特別鮮甜美味, 聽說檔主以秘方泡制, 别的雲吞麵檔無法比擬,可謂譽滿西環. 老爸偶爾晚上覺得肚餓, 會著我們往這里買個 "細蓉",找贖則可"落袋做下欄",如此温馨的往事現在想起來還覺回味無窮. 陳李濟藥廠現在當然已被拆卸, 並改建成一幢二十多層的住宅大廈聚賢逸居。
至於加多近街的漁市場與我更是息息相關, 我們全家從中環搬到西環, 全因老爸要轉往堅尼地城的蝦欄工作. 漁市場可說是養活了我們全家, 供我們温飽和安定的生活(當然這中間夾雜著老爸多年的辛勞和汗水).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䇄立在西環尾電車總站背後的三座狹長的建築物,便是香港的菜、魚、蝦的主要集散地菜, 蝦欄, 連同石山街末端的雞、鴨、鵝欄以及山市街的豬、牛欄,這方圓兩, 三公哩的 "欄頭欄尾" 其實主宰了港島居民日常生活食品的命脈.
魚、蝦欄的運作自凌晨三, 四點鐘便開始(此亦老爸風雨, 寒暑不改的每天三點多四鐘鐘便要起身落欄的原因). 漁船一般在淸晨三, 四點鐘便停泊在西環尾舊海傍頭(即現今加多近街末段海濱處). 為了搶在魚、蝦腐爛變臭前的先處理好魚獲, 魚、蝦欄的伙計必須爭分奪秒的將魚、蝦從魚船卸下運往自已的欄位, 秤重, 鋪雪然後按既定的目的地分類(如雪房, 海鮮車) 送貨. 那是個你若不親歷其景即無法想像的畫面, 天色仍是漆黑一片, 街道上幾盞昏黃的街燈, 映照著數以百計的運貨工人,有推著木頭車的,有轉著魚桶的,有背著裝滿蝦蟹的竹籮,把這條不到二百米長的加多近街擠得水洩不通。
這個情況通常維持到中午, 其間最苦的是電車司機和乘客,在高峯期從爹核士街經加多近街電車總站轉入吉直街往往要耗上十多二十分鐘, 除了人車爭路外, 電車司機必須格外小心, 偶一不愼踫跌魚桶,竹籮, 甚或嚴重一點撞倒運貨工人,其後果是輕則一輪臭罵, 重則被痛毆一頓. 我便親眼目擊過一位電車司機因為不慎踫跌一個運貨工人, 被人拉下車狠狠的教訓了一頓.
然而午後的西環卻是另一個世界,隨著大部份漁獲在早上已然處理妥當, 下午的西環便顯得格外靜謐, 以至予人以一種輭洋洋的慵懶感. 我記得童年時每當假日, 很喜歡伏在吉直街故居的窗口看街, 窗口對正的一面是漁市場, 另一面是建文街. 雖說是星期天, 西環仍是如此忙碌, 生氣勃勃. 這邊廂漁市場是人氣沸騰,魚攔們都在爭分奪秒的想盡快把魚獲處理好然後立即運走,冀求可以賣個好價錢. 這邊廂的吉席街/建文街更是乖乖的不得了, 在不到二百呎的短短一截橫街上, 佈滿了不下十個流動熟食檔, 我記憶中有賣生滾粥的,車仔麵的, 明爐炒粉麵的, 糯米飯的, 以及我的至愛- 魷魚煎猪腸粉.有時候我可以整個早上坐在那裏, 看著人來人往的熱鬧,想像著每個人的故事. 由於這條食街的顧客主要來自菜/漁市場, 所以上這一切的繁華在下午市場收工後便從绚爛歸於平淡.
西環既是港島副食品的批發中心, 每天在此地開工的各種欄業的工人少說都有兩, 三千, 他們有的是西環"土著"(即住在西環的), 也有凌晨即從港島的各處趕來西環返工的. 其中有來自黃竹坑香港仔, 也有來自東區如柴灣, 筲箕灣,北角,灣仔等, 如此多人聚在一起開工自然需要解決食飯的問題,於是帶旺了西環酒樓食肆業. 全盛時期單是一條卑路乍街便有六, 七家酒樓; 我記得的有西豪茶樓、英豪酒樓、醉瓊樓,康年酒樓、男爵酒樓、中山樓、新中華酒樓, 龍禧酒樓, 聯邦酒樓 (後由好彩酒樓接手), 新興酒樓等,如今除了新興酒樓外, 其他早已煙消雲散(新中華酒樓前幾年結業後, 以新中華海寶酒樓之名在卑路乍街尾重開, 但面目全非, 與原來的新中華毫無關係).
西環以一個環頭環尾的小區, 能撑起這末多酒樓, 客源主要是每天晨早趕來魚蝦欄雞鴨欄果菜欄做買賣、做搬運的以及屠房劏豬劏牛的工人(此所以當年西環的酒樓都開得很早, 凌晨四, 五點便開始營業, 今日已遷往士美菲路的新興酒樓仍然保留著這個傳 統, 凌晨四點鐘便開門做生意). 我聽老爸説;那時候做酒樓很"好揾", 大部份酒樓(除了英豪和新中華外)只需做三個時段的生意便夠了,即晨早三四點(吃點東西填肚開工),早上六七點(正式早餐)以及中午十二點(午餐)。雖說只是三個時段的生意,但其實酒樓的利潤很高, 原因是顧客根本沒時間歎茶, 工作所逼他們都是吃得狼吞虎咽,食物還未下咽便得急急腳地埋單走人. 一張檯每天可翻十次以上,你說老闆能不賺到笑不合攏?
俱住矣, 菜, 蝦欄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遷往上環填海區(雞、鴨、鵝、豬、牛欄等已於更早期撒走),屠房亦搬去上水。 原來的三幢單層菜欄果欄魚欄建築物也拆掉, 改建成休憩公園。 欄位們一去,西環的格局便完全不同, 有一段日子(整個九十年代至千禧年代初)顯得格外寂靜。由於欄位各散東西,以至茶樓酒家都被逼先後結業。西豪茶樓率先改建為住宅大廈, 康年、英豪、男爵, 好彩也難逃結業的命運。新中華酒家撑至2012年亦被收購, 改建為豪宅 Imperial Kennedy. 而今, 由於西港島線的開通, 西環成為發展商的新寵兒, 打從卑路乍街起迄至吉直街, 到處不是拔地而起的參天住宅大廈, 便是待拆的地盤, 整個西環已經完全改頭換面,而車水馬龍的漁市場, 和昏黄街燈映照的陳李濟, 都已成爲只是投射在記憶深處的影像罷了.
自小到現在係住九龍,所以對西環印象模糊,一般路過.
回覆刪除幾年前在泓都豪宛做保安,所以附近食店,酒樓都試過.
同時對西環加倍認識,當時MTR進行中.
唉!亦都因為MTR,西環嘅樓價同租金先至會飛升到唔合理嘅水平~~
刪除師兄,以上照片珍貴! 童年境像瀝瀝在目,現在西環變化很大! 照片中現留下來只有電車還在,樓房街道面目全非了,照片描述也是我童年時所見所聞,現在每個星期六&日都見到好多老外在吉直街兩旁餐廳用餐,童年在西環很少見,現很多外國人住在西環,西環海旁看日落&釣魚在假日都聚集不少人.
回覆刪除我會在不久的將來發布"西環老舖",網誌,記錄堅尼地城至今仍倖存的老店鋪,因為我相信,大部份老舗將於未來3幾年內消失, 我覺得,我有責任記錄他們的"曾經存在", 一個如此令人沮喪的現實~~
回覆刪除請問你還記得陳李濟門口有一檔報紙檔嗎?
刪除"西環老舖"網誌值得支持,現西環三寶只剩祥香在原址,裝修保留原有風味,其它兩寶改變很大.
回覆刪除是的, 新中華已然結業(新中華海寶酒樓與原來的新中華毫無關係), 卓記的經營者亦非原老板, 原汁原味者只剩下祥香而已~~
刪除西環大佬兄,小弟自幼在石塘嘴,記憶所及的老店,金豪,金塘酒家 (此兩酒家,家父日日去飲早茶),五芳齋(鍋貼一流,有個小窗口賣外賣),新華園燒臘,(斬料之選)…
回覆刪除老兄所列舉的老店, 小弟仍深有印象(曾記否華爾敦餐廳𣎴?)~~
刪除我也住石塘嘴, 如無記錯, 華爾敦餐廳結束不足20年.地點約在西環大樓(剛拆卸完畢)對面.
刪除上世紀70年代, 山道(約今天百佳超市所在)有兩間餐廳 --- 華都和海南--- 也頗有名
(比華爾敦早), 小弟年幼時(70年代初),家父偶然帶小弟去食早餐, 記得是8毫子
一個早餐, 但對我們來說已是很貴的了, 所以只能偶去然去一次.
五芳齋和新華園皃時也偶然會光顧, 新華園的飯飯質很好, 很少見食肆會花錢在食
米之上, 因此至今仍印象深刻. 新華園的位置, 以前好像叫新生池浴室.
德輔道西末端有一間名為華爾登的麵包店,我一直懷疑它是由原華爾登老板,或者至少是原華爾登員工開~~
刪除那是“華爾顿” 吧?记得它的蛋撻很好味,有親有到來,必去買一打回來一起吃。现在只有旺角金華的蛋撻,味道和它類似。回憶的味道是最好的。
刪除華都(或海南)搬了去般含道,現叫馬來亜餐廳。
還有杏桃園、夏蕙的面包,都常光顧。那腿蛋包是長餐包中間一刀,“攝”入長條腿蛋的,好好味。
童年時若有親戚來訪,會去吉直街爹核士街交界龍華餐廳叫外賣~~
刪除另外,大佬如果有,山道,南里街市的相片,就不勝感激了?
回覆刪除仲有南方国貨。
哈哈, 盡量盡量~~
刪除師兄,小弟在西環長大,中一,二搬進觀龍樓,都差不多三十多年了。還是這十年的變化最大。心前科士街有間郵局,早上有車仔麵。沒有記錯在92/93年還有,之後就沒有開檔了,還有臨時街市的熟食檔,上觀龍樓梯斜路兩旁的檔口,觀龍樓斜路頂的雲吞麵檔,渣打旁(陳李濟對面)的麵檔,煎腸粉的阿叔,深宵買蒸腸粉的阿婆,當然還有陳李濟的麵檔(後期去了某條橫街的街舖),松記麵家,北街大排檔,美寶餐廳,旁晚的炸大腸,炒蜆炒東風螺………真係講都講唔完!現在想揾一檔比較像樣的雲吞麵也沒有了!
回覆刪除有時夜晩,都會回去,慢慢行細看。從堅尼地城吉直街行到上環地鐵站,始終西環是一個很值得懷緬的地方!
我打算撰寫一篇名爲"漫步於60年代的西環", 將各位師兄對舊西環的記憶拴在一塊, 好讓大家緬懷心目中真正的"西環的黃金歲月"~~
刪除好呀
刪除"人頭擁擁,熙來攘往的加多近街魚市場, 是我童年最清晰的場面"電車轉角處原是亞洲士多。
回覆刪除石塘嘴德輔道西四百號左右,想當年是有一間永春茶室,舖後置有數個雞籠,養有活雞,這是如今的人不可想像的,即食即劏,其北菰滑雞飯及淮山雞扎,鮮美無比,距今數十年還是彷彿齒頰尚存其味,其雞球大包,一個夠晒數,往事如煙。
安兄重出江湖, 可喜可賀. 余生也晚, 未恭逢舖後置有雞籠的永春茶室, 可惜可惜~~
刪除陳李濟旁的雲吞麵檔對我更有特別意義,每次考試溫書到晚上十一點,我都會去吃一碗雲吞麵,飽肚之餘,更令我相信會為明天的考試帶來好運,取得好成績﹝真係好靈﹞!
刪除當然不得不提豬腸粉哥哥的煎腸粉,加隻雞蛋,真是其味無窮!
哈哈, 吃碗雲吞麵會為考試帶來好運?這種想法是有點迷信,我相信這是因為人若飽肚,身體充滿能量,自然滿載信心面對考試~~
刪除有點慨歎,傳統的好東西,例如雲呑麵,香港都沒有人繼承。但要幾十元一碗的日式拉麵就排晒隊。日本人很珍惜傳統,而且發揚光大。以前西環起碼有三,四間似模似樣的,現在想找一間都無!
回覆刪除閣下所言, 其實概括了香港衆多手作小店的困境~~
回覆刪除西環尾有沙倉,野孩子曾玩過不亦樂乎!
回覆刪除沙倉尾爬入金銀泳棚,又可游過不亦樂乎!
你還記得西環巴士總站那個沙山嗎?童年時那是我們的遊樂埸,從沙山上面滾下去那份刺激感我現在仍有很深的印象
回覆刪除那炸大腸, 仲有煎釀三寶, 山市街的牛什. 小時候零用錢大部份都奉獻了給他們。
回覆刪除你有瀏覽過我早期的網誌"童年美食"(1) (2) (3) 嗎?
刪除I had been to the sand mountain when i was about 5 or 6 years old. My elder sister brought me to the top of the sand mountain and left me there ,she played with the others and ran away there ,I scared the high and slope so i cried my eyes out , than a boy helped me getting down there . My elder sister found me later but never feel sorry to leave me alone , she only told me to keep the secret of leave me alone because she knew mom would give her a lesson.at last we made a deal cos’she must buy me ice cream for 掩口費 ^^
回覆刪除Wow! such bitter sweet memory, I bet every time you look back, you must be smiling and cherish such "incident". Well, may be, just may be, I was the boy who rescued the princess from the horrifying sand dune~~
回覆刪除你地有冇人60-70s住厚和街
刪除我都想和厚和街舊街坊聯絡~~
刪除非常多謝你寫下這段街頭歷史。我59年在必發大樓出世。去年年尾去摩星嶺時才乘車經過卑路乍街,整條街已全然沒有衰老滄桑味了!
回覆刪除
刪除必發大廈10年前已經被拆卸,大概五年前重建為西環豪宅寶馬山。你喺必發大廈出世,梗記得新中華同埋松記麵家。你講得啱,而家成條卑路乍街都已經面目全非,卑路乍街前中段仲勉強有啲舊樓健在,後半段(過咗爹核士街)就真係完全唔同晒樣,依家輪到吉席街大幅重建,相信三五年之後,成條吉席街又係另一個全新面貌~~
我童年在西豪茶樓(已拆卸)六樓長大,與墈與大師蔡XX為鄰。我哥也讀過八達書院, 姨丈是西環魚欄檔主, 父親以前在中環舊李寶椿大廈商場裡經營一間小商店「美新皮具」,樓上是政府寫字樓,見過唔少見高官猛人出入。我的姑媽在中央市場賣芽菜,叫「和興隆」,中區好多食府都由我地供應。中上環的唐樓是我常常幫姑媽收集再加工好芽菜的地方(。荷李活道、公利蔗水、賓記蔗水、第一樓茶樓(皇后街)、得雲茶樓、勁臭的鴨蛋街、繽紛的花布街、嘗新飯店(威靈頓街)、恆星戲院、荔園茶餐廳、舊中央郵政局、舊海事處大樓、舊消防局、電車、還有不可不提的大笪地(現信德中心) 、南北行、咸魚欄....等,都係百去不厭的地方。
回覆刪除大家提及過的地方我全部去過試過, 有些退休檔主朋友仍住在西環, 還記得 松記士多, 新生活麵包, 豬骨粥炒麵(在新生活麵包側邊貨倉),麗晶茶樓,告士打餐廳,士美菲路牛棚......可惜大部分已經消失,現在只能在這裏和大家回味.
老兄喺西環新樓長大,所描述嘅人和事與小弟亦十分熟悉,估計老兄和小弟年紀應該不相上下。老兄童年出入嘅地方,小弟當年留低不少腳毛,俱往矣,此等舊商舖,舊建築物絕大部份都已被拆卸,結業,正如老兄所講,這些場景都只能長留在心中,老兄若有睱,請多在此留言,告知一些老兄童年時嘅生活,說不定和小弟有某方面的交集,也好讓小弟多長一些知識~~
回覆刪除由出生已經住吉直街,前窗每日望見太陽下山,後窗對正健文街,睇晒上面各位留言,自己與大家所見一樣,還記得60年代加多近街魚市場對面有間雲泉茶室,由零晨四時左右營業到中午,有香島冰室,瑞棋冰室。
回覆刪除我好想要加多近街魚欄對面吉直街祥喜咖啡室的相片(1983年),謝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