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的廣告來自1958-1960年的幾份華僑日報。 網友諸君們可以看到,相對於物質甚為匱缺的1945年,五十年代末的香港,可以說是處於 “準經濟起飛” 的較豐盛年代。 報章上的廣告也較諸40年代五花八門得多; 計有各式各樣的辦公室文儀設備,相機,甚至是航空公司(那年頭旅行社/旅行團還未流行,去旅行多是“自由行”,是有錢佬一族的玩意)。 另一個可堪注意的現像是戲院廣告亦甚為蓬勃,而且多是港產片。那段時期的電影紅星主要是 “做粵劇而優則演” 的大佬倌們,如新馬師曾,何非凡,麥炳榮,芳豔芬等(陳寶珠,蕭芳芳等六十年代的玉女仍未登場),這較諸我們早期看到1945年的循環日報中的戲院廣告,一律只是外語片多姿多采得多了。
想想其實當中的道理也很簡單,1945年末香港才重光了3,4個月,百廢待興,電影人剛陸續從內地返港,哪能這麼快便可恢復拍電影? 加上香港剛受到戰爭的蹂躪,一般華人連衣食住行都成問題,哪有餘錢去看戲,找娛樂?我想當時有資格買票入戲院看電影的,大多是西人,以及當時駐港的英軍罷。
先簡介一下華僑日報的歷史。《華僑日報》創刊於1925年6月5日,前身為旅港華商總會同人所辦,專以傳遞商務消息的《華商總會報》,而《華商總會報》的前身則是香港出版的首張中文報紙《中外新報》,後因旅港華商總會無意續辦,由岑維休、陳楷等承購,易名為《華僑日報》 。《華僑日報》最初的總編輯是李大醒(他亦為《香港華商總會報》總編輯),其後由胡惠民擔任,同時報館地址亦由乍甸街遷到荷李活道。
1925年,省港大罷工期間,大量鉛字工人曠工,不少報紙被逼停刊,然而由於岑維休曾辦石印公司,是故《華僑日報》仍能繼續出版,只是排版有所改變,字體較大。二戰後《華僑日報》、《工商日報》和《星島日報》成為當時香港最主要的報紙。
1991年《華僑日報》被《南華早報》收購,1994年初由香樹輝接手,1995年1月12日因虧損多時宣佈停刊. 《華僑日報》共發行近70年,如果將其前身一一計入(可追溯至1857年創刊的《香港船頭貨價紙》)則有138年歷史之久。《華僑日報》也是香港首份星期日出版的報紙。
《華僑日報》的一大特色是設有「讀者論壇」,「讀者論壇」是公眾或機構致函《華僑日報》的報章版位,通常刊登於第二版第一頁或另外標示。 無論市民、以至大型機構(例︰中華巴士、東華三院、以至麗的電視)都會利用「讀者論壇」向公眾發表看法、詢問機構一些事宜或與讀者交流。在1970年代,每到公開考試季節都會有大批考生在「讀者論壇」詢問考試舉辦單位各樣 漏資料、疑似試題外泄等擔憂.
《華僑日報》亦設有多份子報; 計有 (1)《華僑晚報》:創刊於1945年9月1日,每日發行兩次,分別在中午12時正和下午3時出版。1988年4月1日停刊。 (2) 《華僑報》:1937年,趙斑斕和雷渭靈往澳門辦報。 《華僑報》最初隸屬《華僑日報》,到1967年被趙收購,現為澳門第二大報。
較諸於循環日報, 港人對華僑日報的記憶相對猶深。 我記得有一段時期父親喜歡在收工時順道買一份 “華僑晚報” 回家刨, 由此之故我亦自動成了華僑晚報的讀者。 父親幹的是漁欄的工作,習慣了早了出晚歸,早上根本沒有時間看報紙,直至下午收工喝下午茶的時候才有機會“買份報紙嘆”. 然而三,四點鐘的時候日報已然過氣,要看最新的新聞當然是看晚報。父親看了幾年華僑晚報後,嫌它排版的方法呆板,內容也不夠生動活潑,轉而投向 “星島晚報” 的懷抱. 嗣後他退休,不必局限於看晚報,我們也 “戒掉” 了看/買晚報的習慣。
其實晚報在資訊日漸發展,電視日趨流行的八十年代已然式微,香港最後的一份晚報《新晚報》在1997年7月27日停刊後,便再無晚報出版了(巧合的是,《新晚報》在2個星期前復刊,但已經變成一份免費報紙了)。
我對華僑報刊的記憶不止於看它的報紙,八十年代末我開始在中,上環上班,下班時偶爾會在蘭桂坊一帶 “HAPPY HOUR”,散BAND後若時間鬆動我喜歡循著荷李活道慢慢的踱回家,如此我便會走過華僑日報的報社。 即便是八十年代,我已覺得此幢建築物 “舊得甚為有型”。有幾次我甚至探頭入內觀望,只見裏面的間格仍保持著5,60年代的風格,家俬,櫃檯,以至工作人員都予人以時光倒流的感覺. 那時候我已在想,如此保守及落後的經營模式,如何追得上不斷變化的潮流? 果不然,華僑日報在1995年停刊,而華僑日報大廈亦逃不過拆卸的命運.
華僑日報報社其實早於1992年已遷往糖廠街南華早報大樓(現太古坊林肯大廈),與南華早報在同一大廈辦公至停刊為止。荷李活道舊報館則於稍後被拆卸,土地由恆基兆業購入,重建為住宅「聚賢居」 , 底層有一間為"The Press Room"的餐廳。
在此多加一筆:八,九十年代由李碧華小說改編成電影,張國榮,梅豔芳主演的 “胭脂扣”,其中部份場景(敍述已成女鬼的梅豔芳往報社登廣告找尋張國榮),其報社的場景即在華僑報社內拍攝,由此可見華僑報社大廈是如何 “古色古香”了。
說起華僑日報,不得不稱頌一下它為社會關注的努力和成績。 華僑日報率先開啟將社會議題分門別類的先河,以突出其重要性以及便於作專題報導。 我記得其分類版包括教育版,新界版,僑胞版,社團版等。 更有甚至華僑日報於1958年創立濟貧助學獎金,獎勵那些家境清貧而品學兼優的學生 (現時南華早報仍以華僑日報的名義開設大專學生貸款基金)。 我有些朋友在念書的年代曾千山萬水的往華僑報社領取幾十塊錢的 “獎學金”。 在那個沒有綜援,沒有9年免費教育的年代,幾十塊錢已是一筆不少的資金,資助了不少貧困學生買書,買文具,也鼓勵了他們,激發他們的鬥志和向上心。 時至今天我和他們說起來,不少仍是心存感激,暖意滿溢.
(106)
(105)
(104)
(103)
(102)
(101)
(100)
(99)
(98)
(97)
(96)
(95)
(94)
(93)
(92)
(91)
(90)
(89)
(88)
(87)
(86)
(85)
(84)
(83)
(82)
(81)
(80)
(79)
(78)
(77)
(76)
(75)
(74)
(73)
(72)
(71)
(70)
(69)
(68)
(67)
(66)
(65)
(64)
(63)
(62)
(61)
(60)
(55)
(54)
(53)
(52)
(51)
(50)
(49)
(48)
(47)
(46)
(45)
(44)
(43)
(42)
(41)
(40)
(39)
(38)
(37)
(36)
(35)
(34)
(33)
(32)
(31)
(30)
(29)
(28)
(27)
(26)
(25)
(24)
(23)
(22)
(21)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9)
(8)
(7)
(6)
(5)
(4)
(3)
(2)
(1)
when did Cathay Pacific became a HK airline?
回覆刪除西醫譚世傑三十多年前是我公司的體檢醫生,當年已覺得他已上了年記,直至今天仍在執業,應該有九十歲吧,果然老當益壯。
回覆刪除童年時約6歳大家姐帯我去利舞台睇吸血彊屍,, 又要驚又要睇越坐越低,用手指'那'睇...
回覆刪除真係嚇到返屋企病鬼左
我都有去睇吸血疆屍,好似係 彼得古城(演員) 做主角。
回覆刪除哈哈,廣告中出現過我係中環曾經做過嘅公司,第一間匯豐銀行(約五年),第二間大昌地產(中建大廈,約十年),我係中環做過四間公司,另外兩間是仁德地產,德輔道中心120號,現時的香港大眾銀行總行,遠東發展大廈(邱德根,德輔道中心121號)
回覆刪除大阪商船廣告,日本郵船:遲早丸(遲早完)哈哈!大廈
大膽想偷你啲航空公司廣告,因我係超級飛機迷!想傳上我個微博,同我啲飛機迷分享一吓!先謝過,請回覆!
圖 14 香港至曼谷,三分鐘,港幣三十元。
回覆刪除這個價錢,是我一個月的小學學費。
也是我全家住一間板隔房的月租。
房?有左好多年啦!
原來 3 in 1 潤滑油已經咁耐歷史,我依家都有用呀!
回覆刪除圖50,哦,原嚟咁早就有移民加拿大廣告,,,
回覆刪除幾許港人為了"某種"理由,係80~90年代"瘋狂"移民加國澳洲等地,,幾許精英抛郤所有,連根拔起去拓新天地,,,結果呢,,,而家近三十萬"加拿大"人返回香港重頭開始,,,又幾十萬"澳洲""紐西蘭"人返回香港再重拾舊"歡",,,好像陳妹妹唱的"circle game",幾許人為了移民,傾家蘯產,妻離子散,,,
生為"炎黃子孫"只有唏噓二字!!!
哈哈, 讀中學初期常用百利髮乳或凡士林髮乳梳頭, 保持花旗裝. 但其後好快興留長髮及時膊, 此後至今, 也不再用髮乳了!
回覆刪除"華僑日報"於香港戰後, 無論在文化, 社會和慈善服務方面, 貢獻都很大.
回覆刪除各項書畫賽, 會考合格榜, 東華三院籌款等, 均由它贊助, 主辦, 牽頭.
它督印的"香港年鑑", 香港史料記載繁茂, 裡面的廣告, 包羅萬有, 道盡滄桑世情.
岑維休和岑才生這兩代掌舵人, 功不可沒 .
果陣時,有幫過華僑助學做申請者調查,去家訪,好多係真嘅"家無四壁",但係原嚟有好多係"呃神騙鬼"嘅,有錢扮無錢,借人地址等等,,,等等,,
回覆刪除人性真係千萬年不變,,,有啲人真係性惡㗎!
華僑對老鬼有深深感情,因為佢係我當時嘅米飯班主之一,主要係我嘅重要客戶,印刷耗材同設備都跟我有關,,,不過啲老友,已經星散了,很懷念機房大眼張,同總幹事潘主任,老闆岑先生係一典型儒商,親切謙和!
果時華僑的作風真係新聞工作,而家嘅,,,???
家陣嘅報紙,,,,,尤其果份乜乜報,,,,,唉,,,,,,,,(好奇怪,咁嘅報紙,又有咁多人捧塲,又有咁多"文化精英"幫佢打工,奇實失格,,,,奇!!!)
"第一新戲院"在油麻地, 與"光明戲院"相連, 戲院大堂都是面向當時的"公眾四方街"(現已改稱"眾坊街"), 卻忘了那間在左, 即砲台街角, 那間在右, 即廣東道交界.
回覆刪除小時候常隨大人光顧, 兩院於六十年代一起拆卸.
>>>哥顿毡酒
回覆刪除One of my favouties,溝七喜,溝可樂,加片檸檬加啲冰,飲勝!
睇返啲私立學校,無線電學校,商科學校招生廣告,就發現個時讀不成文化學校都會另有出路,家下大學生滿街,但工種狹窄。
>>>世界杯足球大賽
個時要入戲院先有得睇,最有興趣想知那位女體育記者作旁述會係點。
>>>小呂宋,石叻,庇能
此等地區名真有懷舊味道,小呂宋-菲律賓馬尼拉,石叻-星洲,庇能-檳榔嶼,那時不少人到南洋揾食。
>>>RCA
原來曾經譯做'亞爾西愛'。
>>>its now a joint venture of Swire and Citic ( a Chinese Investment Co)~~
如果太古唔俾大陸有股份既話,大陸又點會俾太古繼續係個天度飛來飛去。
坊間有戲言:怡和要面,太古要錢。所以係強制回歸前後,太古一早投誠(sort of),錢繼續揾,怡和因前車之鑑,只好一早用腳投票,錢繼續抌。
好慶幸我兒時有多份水平高既各家報紙閱讀,今人實損失不少。
套 <胭脂扣> 有睇過 , 好睇喎
回覆刪除圖 35 --->當時已有女體育記者,噢,不簡單呢,圖 68 --->康維八八零型噴射客機,完全未聽過,那個年代該是洛竭飛機公司的產品嗎? 圖 106 ---> 國泰航空公司地址 :香港遮打道〈?〉九號九龍半島酒店內。
回覆刪除圖 11 --->潘人和毛雞酒?是否將已成形的小雞〈如越南人嗜吃的雞仔蛋內的小雞〉浸酒?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