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

香港新聞故事回眸-6,70年代交替之際 (2)


 


網誌復修完成, 歡迎溜灠


 


 



莫名其妙地, 雅虎博客刪除了我的這個剛完成的網



誌中的很大的一個部分, 我需要一些時間來讓網誌



恢復原狀, 對此我深感抱歉







本輯網誌以6,70年代交替之際的新聞故事為中心,



簡述當年所發生的事情的來龍去脈.  事實上, 你若



將每個故事拿出來仔細端詳, 每段新聞都可以獨立



出來以一篇網誌來闡述, 分析; 譬如說, 618雨災使



港府立例規範斜坡安全, 而無線電視的啓播則從根



本上改變了香港廣播業的面貌, 亦可說, 這些新聞



故事是香港的足印, 香港是如此這般的一步步走過



來.







其實這些新聞故事對我也有著個人的感性上的影響,



如71年中國國家乒乓球隊訪港使我對乒乓球狂熱了



好一陣子, 而618雨災讓我失去了一個同學, 凡此種



種, 說明新聞故事雖然是昨天的歷史, 其實也曾經



是”今天”發生過的事情, 而我最有興趣知道的是:



這些新聞故事有否對你的人生造成甚麼轉變/衝擊?



 




( 1 ) 股市狂潮





1973年香港股災是香港股票普及化後第一次股災,



亦是香港股市史上最大規模的股災, 恆生指數於一



年內大跌超過九成, 數以萬計的市民因此而破產,



甚至自殺.







1969年由李福兆牽頭的一群華資經紀暗中籌備一間



華人的股票交易市場遠東交易所, 並於12月17日開



業, 由此開始了普羅市民參與證券及股票買賣, 當



時恆生指數於12月29日創下160.05當年新高, 其後



股市節節上升, 1971年9月20日創下406.32新高位,



不足兩年上升1.5倍, 其後兩間以華人為主要對象的



交易所先後成立.  1971年3月15日由當時的金銀業



貿易場理事長胡漢輝等倡議的金銀證券交易所開業,



1972年1月5日由陳普芬等人創辦的九龍證券交易所



成立, 1970年1月20日由新界領袖陳日新創辦的亞洲



證券交易所在香港註冊成立, 並計劃在1973年2月18



日正式開業.  為了阻止更多的證券交易所成立, 政



府公佈《1973年證券交易所管制條例》重罰經營未



經認可的交易所之人士及抑制證券交易所之增加. 



至此四會並存的局面形成, 並維持至1986年四會合



併為止, 可見當年證券及股票市場發展之熾熱.







恆生指數由1971年9月的406.32調整至1972年1月27



日的323.95後,繼續扶搖直上, 到年尾12月29日上



升至843.40, 不足一年時間上升1.6倍, 其間多種現



時的藍籌地產公司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華資地產五



虎即長江實業、新鴻基地產、恆隆地產、合和實業、



大昌地產.  當中以長江實業及新鴻基地產發展最為



遠大, 前者後來多次挑戰英資地位, 後者超越置地



成為全港最大型地產公司.







1972年10月30日發生香港開埠以來最大規模的收購



戰:英資置地與牛奶公司主席周錫年爵士及華資地產



商華懋王德輝爭奪牛奶公司控制權, 即所謂「置地



飲牛奶」事件:置地以兩股面值五元現金, 交換牛



奶股東手上一股面值七元五角的股份, 雙方於報章



上作出廣告戰, 一時成為市場焦點.







與此同時市上傳出外資利獲家集團利用香港市民對股



市的認識不足, 作出財技在市場製造炒風, 即所謂



「過江龍飽食遠揚」事件.  而由於當時對於公司上



市監管不足, 大量空殼公司上市混水摸魚, 最典型



例子莫過於有「香港黐線」(「黐線」粵語中即是



「神經病」的意思)之稱的香港天線上市.







進入1973年, 市場繼續瘋狂; 恆生指數於3月9日高



見1774.96, 於三個月內再上升1.1倍, 政府為冷卻



股市, 曾出動到消防員以消防條例禁止股民進入華



人行買賣股票, 即所謂的「消防員到交易所救火」. 



同時市場出現一些如「魚翅撈飯」、股民辭工全職炒



股、「鮑魚煲粥」、「用老鼠斑製魚蛋」、「用大牛



(港幣500元鈔票)點煙」等瘋狂現象, 而牛奶收購



戰進入高潮, 置地利用股民對股市知識缺乏, 宣佈



一送五紅股, 當年股民沒有「除息」、「除權」的



概念, 不知送紅股實乃數字遊戲, 爭相搶購, 加上



當年股票過戶需時, 凍結大量置地股份造成市場假



象, 置地股價曾經由12元炒至歷史新高67元.  當置



地除權時股價調整至六份之一, 再加上市場出現假



冒合和實業股票, 股民擔心所持股票成為廢紙引起



恐慌.  4月4日稅務局突然在各大報章刊登「買賣股



票之盈利須納資本增值稅」, 令人心更加不安.








踏入1974年中東發生石油危機, 香港實施燈火管制,



和記洋行受到股災波及, 由高點44元下跌至1元多,



1975年9月, 和記國際召開股東大會, 董事局要求股



東供股以解除公司的財政危機, 但被匯豐銀行所代



表的股東所否決, 而債權人則正循法律途徑要求清



盤.  在無可選擇的情況下, 董事局被迫接受匯豐銀



行的建議, 由匯豐銀行注資1.5億港元收購和記國際



33.65%控股權, 匯豐銀行成為和記國際的大股東,



由「公司醫生」的韋理(W. R. A. Wyllie)入主整



頓.



 




1974年12月10日恆生指數下跌至150.11, 跌幅與高



峯相比達91.54%, 只及1969年時的水平, 而1774.96



的高位則要待1981年7月17日的1810才略為打破, 其



後再跌回其下, 要待1986年四會合併及推出恆生指



數期貨及引入外資經紀行才正式站穩其上.  不料翌



年再爆發股災, 恆指於1987年10月19日和26日共急



瀉33.33%, 復見1894點, 最後要到1990年打破4000



點以及於1993年12月穿破10000點才穩定上升至1997



年的16000點之上



 


 



股民們只能遠觀金魚缸 2







股民們只能遠觀金魚缸 1







股市熱火朝天
, 經紀笑逐顏開







當時的報章都滿載著股市狂熱的消息







6,70
年代的股票交易所經紀是以粉筆在黑板上紀錄交易 2






6,70
年代的股票交易所經紀是以粉筆在黑板上紀錄交易 1










( 2 ) 清潔香港運動





香港政府1970年12月成立全港清潔運動委員



會, 籌備2年後, 清潔香港的宣傳和教育在



1972年8月正式展開.  開展儀式則於同年10月



在中環皇后像廣場舉行, 由當時的港督麥理浩



爵士主持, 會場內搭建了一隻巨型的垃圾蟲模



型, 運動由前市政局及政府多個部門攜手推



行.  這期間清潔運動委員會設計了不少海報



和象徵標誌, 包括人見人憎的「垃圾蟲」, 嬌



俏可人的「清潔小姐」, 以及在一九七五年創



造, 用來對抗垃圾蟲的可愛「小白兔」.







當局除印製主題鮮明的宣傳海報和單張外, 還



運用了多種傳播媒介, 例如電視宣傳片、電台



宣傳聲帶、電車、巴士和大廈外牆廣告等作推



廣.  此外清潔運動委員會找來當時受歡迎的



明星藝人協助宣傳清潔香港以引起市民注意,



效果良好.







1974年, 當時教育署於各中學和小學設立「少



清隊」(今公益少年團), 鼓勵學生參與清潔



環境的工作.  清潔運動委員會將1975年定為



清潔年, 宣傳針對年輕人, 例如到郊外旅行中



滲入清潔香港的元素.  1976年間首次推行



「清潔組長計劃」, 鼓勵野餐或遠足人士自行



負責清潔遺下的廢物. 


 








衛生督察廷巡視街頭巷尾的清潔情况







清潔小姐加冕







清潔小姐選美比賽








市民追打垃圾蟲 2







焚毁巨型垃圾蟲模型, 以示清潔香港的決心 2







焚毁巨型垃圾蟲模型, 以示清潔香港的決心 1







市民追打垃圾蟲 1







矗立在中環皇后像廣場的巨型垃圾蟲模型




 



( 3 )紅磡海底隧通車





紅磡海底隧道簡稱紅隧、海隧或舊隧, 是香港第一



條過海行車隧道. 於1969年9月1日動工, 1972年8月



2日通車啟用, 耗資港幣3億2千萬港元.  隧道全長



1.86公里, 跨越維多利亞港, 將九龍半島和香港島



兩岸獨立的道路網絡連接起來.  海底隧道南端出入



口位於奇力島(又稱燈籠洲), 因工程關係該島已



與香港島連接.  北端出入口所在的土地位於紅磡以



西, 亦是填海所得來的.







紅磡海底隧道由前港督麥理浩爵士主持剪綵儀式,



宣布這條一點九公里長, 用了兩年零十個月建造的



隧道正式啟用.  沈殿霞隨即乘坐老爺車通過海底隧



道, 成為第一位使用海底隧道的人仕, 而公眾車隊



亦隨而魚貫而行, 象徵港島與九龍連為一體.


 





公眾車隊魚貫進入紅磡海底隧道 2







公眾車隊魚貫進入紅磡海底隧道 1







沈殿霞乘坐老爺車通過海底隧道







儀仗隊在紅磡海底隧道囗表演







舞龍隊在紅磡海底隧道囗表演



 


 




(4)海上學府大火


 



海上學府的前身是是193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世界



上最大和最豪華的郵輪伊利沙伯號(RMS Queen



Elizabeth,又譯伊利莎白皇后號), 排水量達



83,000噸, 有“大西洋第一夫人”之稱.  1970年代



初伊利沙伯號被香港船王董浩雲(香港首任特別行政



區長官董建華的父親) 購買改裝為海上學府, 惟於



1972年改裝臨近完成時發生大火完全焚毀.  此次火



災是香港迄今最大型的海上火災.







1971年董浩雲斥資320萬美元購入伊利沙伯號, 計劃



將其改裝成一所教育用途的流動大學, 命名為海上



學府.  伊利沙伯號於1971年7月到達香港, 在尖沙



咀海運大廈碼頭開始進行改裝工程.  1971年9月19



日,當時港督戴麟趾曾上船參觀.







1972年1月9日, 伊利沙伯號在青衣島對開海面進行



最後改裝時發生大火, 雖然消防處已出動當時香港



最大型的消防船葛量洪號灌救, 但火勢依然無法控



制.  據說當時董建華正在船上會議室主持會議, 最



後及時決定棄船逃生.  郵船焚燒了100小時終告熄



滅並沉沒.







事後調查認為是燒焊工進行燒焊時不慎燃著易燃物,



但亦有謂這場大火的起火原因是由於縱火所致, 真



相為何, 至今已無法考究


 





被焚毀沉沒的海上學府 2







被焚毀沉沒的海上學府 1



 


 




(5) 六一八雨災





香港於1972年6月16日至18日期間, 連日大雨(三日



總降雨量達652.3毫米), 暴雨導致山泥傾瀉造成嚴



重災難事故.  當日, 在九龍觀塘翠屏道及香港島半



山區先後發生的山泥傾瀉及大廈倒塌慘劇, 共釀成



150死93傷,成為香港有史以來最多人死亡的水災,



山洪暴發及山泥傾瀉意外.







6月18日中午12時45分, 災難率先降臨秀茂坪, 連日



大雨, 使曉光街對下斜坡崩塌, 數以噸計的泥土一



湧而下, 即時摧毀了78間木屋, 居民多遭活埋.  據



報導當年有一家六口大小相擁而死, 真是聞者傷心. 



除全部木屋被埋外, 另有路過途人及汽車都有遇難. 



而倖免於難寮屋居民被安排到觀塘社區中心庇護.







晚上約八時四十五分, 旭龢道的災難, 則由寶珊道



對上的斜坡開始,  其時部份塌下的泥石擊中寶珊道



21號一所車房,  瓦礫連同泥石一湧而下, 再越過干



德道,捲走一幢空置的六層大廈, 再繼續下滑, 泥石



將12層高的旭龢大廈徹底摧毀, 並將對下近巴丙頓



道未入伙的景翠大廈頂部四層削去.  泥石沖至巴丙



頓道才停下, 泥石雜物數以噸計.  事後點算有四座



建築物報廢, 一大廈要全部拆去重建,  景翠大廈須



數年後才修復發售, 旭龢大廈原址改為休憩公園至



今, 寶珊道21號災難源頭至今仍未發展, 干德道原



空置的六層大廈位置亦作兒童遊樂場. 


 






各界人仕嚮應
六一八雨災籌款活動 2







各界人仕嚮應
六一八雨災籌款活動 1







新馬師曾參加六一八雨災脤災義演, 以籌款協助災民渡過難關






秀茂坪山泥傾瀉災場 2







秀茂坪山泥傾瀉災場 1






搜救人員和街坊在在秀茂坪瓦礫中搜救生還者, 當時有一種


說法, 謂大部份搜救人員都寧可前往旭龢道的災難現場搜救,


因為那裏有尋寶機會







搜救人員在
旭龢道災難現場搜救生還者








山泥將12層高的景翠大廈頂部四層削去 2







旭龢道







山泥將12層高的景翠大廈頂部四層削去 1



 


 


 


(6) 佛山輪沉歿


 



1971年8月16日晚颱風露絲(Typhoon Rose)襲港.



和颱風溫黛一樣, 「露絲」同樣屬於中心風力緊密



而強勁的颱風,被稱為侏儒系統(Midget



System). 由於香港西南面水域較多, 地型屏障較



少, 露絲橫過香港期間, 市區風力迅速增強, 對維



多利亞港內的船隻做成嚴重破壞.  當時香港天文台



懸掛起十號颶風信號, 有38年船齡的客輪「佛山



輪」正由香港開往澳門, 受颱風影響無法繼續行程,



遂於昂船洲對開海面錨泊.







至8月17日凌晨兩時許, 巨風扯斷了佛山號的錨鍊,



最後在大嶼山東北扒頭鼓對出的海域被大風吹翻沉



沒.  「佛山號」船上共載有92人, 但僅有4人獲救,



其餘88人均告罹難, 成為香港有記錄至今第四多人



死亡的海難. 值得一提的是佛山輪翻沉的同時, 另



一艘港澳客輪澳門號亦擱淺, 導至數人遇難. 另外



渡輪「利航號」亦被吹翻, 9名船員喪生. 



 





佛山輪大艙船票







海事處派出蛙人打撈生還者 2







海事處派出蛙人打撈生還者 1







佛山輪被颱風吹至船底朝天 4







佛山輪被颱風吹至船底朝天 3







佛山輪被颱風吹至船底朝天 2







佛山輪被颱風吹至船底朝天 1



 


 


 


 


(7) 第一次「保釣運動」


 


1970年9月10日,美國國務院發表聲明,將於1972年



把琉球及釣魚台列嶼一併交還日本, 日本則稱釣魚



台領有權屬於琉球, 即屬日本所有.  聲明發表後不



久, 也引發了除中國大陸之外的各地華人展開第一



次保釣運動.







1971年1月29日, 2500名香港和台灣留學生在紐約聯



合國總部外, 進行了第一次的保釣行動, 學生高呼



「誓死保衛釣魚台!」從此掀起全世界保釣運動浪



潮.







1971年2月18日,香港保衛釣魚台行動委員會四十多



人,包括大專學生和工人, 先到尖沙咀天星碼頭及



佐敦道碼頭派傳單, 隨後步行到國際大廈, 推舉四



名代表,直上19樓日本領事館, 遞交請願信, 抗議



日本政府侵佔釣魚台,  其中數人在胸前掛上



「反」、「日」、「侵」、「略」、「釣」、



「魚」、「台」大字, 掀起香港學生運動史上一 場



壯舉.  示威者中亦有兩間大學學生.  








同年4月10日, 百多名大專學生到中環德忌笠街日本



文化館前示威, 警方排成人牆, 阻止學生前進.  示



威學生高唱《釣魚島戰歌》, 試圖衝破封鎖, 警方



即場拘捕了 21人, 這便是「四.一○事件」.







1971年7月7日, 香港學聯在維園發起「保衛釣魚台



七七大示威」, 與警方爆發激烈衝突, 有警司打學



生, 群情洶湧, 年輕的學生對殖民地的政府很反感. 



最後21人被捕. 「七七維園事件」引起媒體和市民



的廣泛關注.








記者們擠在美國領事館採訪示威 2






生們在美國領事館示威






生們浩浩蕩蕩操往花園道美國領事館 2






生們浩浩蕩蕩操往花園道美國領事館 1







在維園發起「保衛釣魚台七七大示威」6







在維園發起「保衛釣魚台七七大示威」 5







在維園發起「保衛釣魚台七七大示威」 4







在維園發起「保衛釣魚台七七大示威」 3







在維園發起「保衛釣魚台七七大示威」 2







在維園發起「保衛釣魚台七七大示威」1



 


 




(8) 中國乒乓球國家隊訪港


 



1970年代香港興起了乒乓熱.  1972年, 中國國家乒



乓球隊挾着多項世界冠軍, 來港進行匯報表演.  中



國乒乓球隊徐寅生、李富榮、莊則棟, 梁戈亮, 林



慧卿, 鄭敏芝等名將來港表演, 轟動一時.  購票人



群數千之眾.  國家乒乓球隊的精湛球技, 配合電視



的傳播, 瘋魔了香港的球迷, 令乒乓球活動大盛一



時. 


 


 






林慧卿大戰鄭敏芝 2







球迷看得如癡如醉







林慧卿大戰鄭敏芝 1







電視轉播表演賽







球迷爭睹偶像風采







這位球員疑似是梁戈亮








李富榮







球員魚貫進場 2








球員魚貫進場 1



 


 




(9) 麥理浩出任港督





麥理浩於1971年出任香港的第25任總督.  麥理浩於



1939年加入殖民地部, 派駐馬來西亞.  自1941年派



駐廈門任副領使以來, 他被多次派駐東南亞及中國



各地的領事機構, 其後調回英國外交部.  1971年被



委任為香港第25任總督, 先後續任三次, 任期10年5



個月, 至1982年5月8日離港返英, 是任期最長的港



督.







麥理浩送給香港人的禮物, 除了看得見, 用得著的



麥理浩徑外, 其實還有很多富建設性禮物.  麥理浩



在任期間(任期1971年至1982年), 香港人經歷了



所謂「黃金十年」, 他推出十年建屋計劃, 令大批



低下階層市民搬進公屋安居,  1978年亦推出「居者



有其屋」計劃、9年免費教育等.  他上任時, 香港



貪污風氣嚴重.  1973年, 麥理浩成立廉政公署, 為



香港發展帶來正面的深遠影響( 這中間其實有個美



麗的誤會, 麥理浩上任之初, 本無意捅這個馬蜂窩,



後來情况急轉直下, 他才不得不勉而為之) . 1983



年麥理浩返回英國後, 獲英女王封為終身貴族, 並



晉身上議院. 2000年, 麥理浩於蘇格蘭病逝,終年82



歲.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前民政事務局秘書長李麗娟曾任麥



理浩的助理.  當時麥理浩身高六尺七, 矮一個頭的



李麗娟跟他巡區, 要急步跑才能追上他.  麥理浩離



任後李麗娟每年都往英國探望他, 直至去世為止,



她可謂是全港唯一這樣長情的公務員. 



 

 





官商名流出席麥理浩就任港督儀式
, 地點為中環大會堂







麥理浩宣誓出任港督







麥理浩簽字出任香港的第
25任總督.  雖然他是外交部文官


出身
, 但因港督兼任駐香港三軍總司令, 故穿海軍禮服




 



(10) 戴麟趾離任





戴麟趾在1971年10月19日離任港督職位返英. 戴麟



趾是資深殖民地官員, 1950年被派往香港政府工作,



歷任副防衛司助理秘書, 副財政司, 勞工及礦務專



員, 副輔政司.  1964年4月, 戴麟趾接替柏立基,



就任第24任香港總督.







戴麟趾任內對香港的供獻頗多, 譬如與中國政府簽



訂協議, 將每年的供水量增加至150億加侖, 以解決



長期困擾香港的水荒, 期內工業得到長足發展.  此



外他亦大力興建廉租屋, 在他任內一共興建了12個



廉租屋村, 大大舒緩本港草根階層的住房壓力.







要數他任內最受爭議的政績, 當然要算是六七暴動



了. 1967年文化大革命席捲中國大陸, 香港亦受影



響而爆發了六七暴動, 戴麟趾以強硬手段將暴動鎮



壓下來, 如8月4日向訪港英軍航空母艦借用直昇機,



攻入左派份子在北角的據點, 便做成不少死傷. 







暴動過後, 港府檢討暴動的成因, 認為暴動的發生



是因為政府忽略工人權益, 官、民之間並沒有良好



的溝通渠道, 以及年輕人對香港缺乏歸屬感等因素



所致.  針對上述情况, 戴麟趾在六七暴動後推動了



不少政策以求疏導民怨和安撫民心,.  在工人權益



方面, 戴麟趾改革了香港的勞工法例, 包括每天8小



時, 一周48小時的工時法, 准許女性職工享有產假. 



此外亦設立了勞資審裁處, 作為解決勞資糾紛的機



構.  另外在1968年推行了「民政主任計劃」, 將



港、九劃成10區, 每區設立民政處, 內置民政主任,



以期收集民意, 接受投訴, 並向市民提供諮詢服務,



從而改善官民關係.







為了增強年輕人對香港的歸屬感, 港府於1969年12




月舉辦了規模龐大的「香港節」, 節目包括以中國



文化傳統為主題的文娛活動, 如各式各樣的郵票、



古董、書畫和花卉等展覽,以及嘉年華會、舞會、時



裝表演、歌唱比賽和選美比賽等. 







在社會基建方面, 戴麟趾了繼續興建廉租屋外, 又



大力發展交通網絡, 計有在1966年開通的龍翔道和



呈祥道以及1967年開通的獅子山隧道外, 又在1969



年動工興建的香港首條海底隧道.  至於在教育方



面, 戴麟趾宣佈在1971年起推行六年強迫小學義務



教育, 更立法對不送子女上學的家長予以懲罰.  凡



此種種, 都可看得出戴麟趾胸中自有一套對香港的



長遠發展的藍圖. 







戴麟趾在1971年10月19日任滿返英, 結束其7年半的



港督生涯, 總督一職由麥理浩爵士接任.  戴麟趾與



妻子晚年退居於多塞特郡先令史東



(Shillingstone), 他曾在1984年重臨香港訪問,



最後於1988年12月4日卒於家中, 享年73歲. 



 

 





戴麟趾在1967年6月尾的時候曾稱病離港休假, 一直



至同年10月才返港, 期間一直由輔政司祈濟時署理



港督職務.  當時曾有人批評戴麟趾不主持大局, 更



有傳聞指英國將撤出香港






歡送戴麟趾離任的儀式在大球場舉行 2







戴麟趾接受紀念品







戴麟趾致詞







歡送戴麟趾離任的儀式在大球場舉行 1




20 則留言:

  1. Bravo. 這些照片的確 capture 到 70年代初香港的大事. 尤其是 1972 年的 618 雨災, 是很震撼的天災 (而同年 2 月, 中國也有大事, e.g. 公報 林彪逃忙墮斃蘇聯, 尼克遜的破冰之旅, 訪華 ...) 哈, 618 EYT 籌款, 就有 任白最後一次電視演出, 不如睇下 攪笑 版喇

    回覆刪除
  2. 西環兄, >>>haha,,the 莊文清and 吳麗珠 combination is simply sup, frankly, I really miss those imitation shows in EYT haydays~~ So do I. 正是! 總覺早中期無線藝訓班,學員同師資都嚴謹得多,特別幕前那批藝員,如經 EYT 木人巷打出身,演技多數不差,扮個樣似個樣,尤其不是主角那些二三線演員,反而可放開顧慮無須時刻維持形象,演技更接近多面化及生活化,非時下一般靠選美或三兩個月速成班就推出螢光幕一輩可比。 現時所謂偶像,只不過是一群日夜賴以吹谷宣傳,緋聞纏身,然皆是口齒不清,懶音驚人,表演浮誇,擠眉弄眼,青筋暴現之徒,演技何所有?電視畫面一見他們出現,頭痛隨來,但轉台重攞膽要命,皆因多個節目,定有三三兩兩開口滿是鄉音姑娘充斥其中,操一口令人耳側所謂廣州話,聽之見之還以為收看祖國節目。

    回覆刪除
  3. 畫龍點『 精 』的 show

    回覆刪除
  4. ka ka(金金一族)2011年3月24日 凌晨1:57

    好犀利!1961年 (50年船費....)

    回覆刪除


  5. 晚上好啊! 謝謝分享香港的大事件!

    回覆刪除
  6. 記得當年報道六‧一八水災的新聞,稱秀茂坪的受災地點為「雞寮安置區」,且慨嘆「安置區」竟成了「安葬區」。

    回覆刪除
  7. 踏入 1974 年中東發生石油危機 , 香港實施燈火管制
    --------------------------------------------------------------------
    從前香港效法英國分標準時間與夏令時間。燈火管制的其中一項措施就是冬行夏令,撥快一小時以減少用電。

    回覆刪除
  8. 我小時記得有摺紙形的垃圾虫可以比美現時3D摺紙公仔~~未知仁兄你有否玩過呢~~

    回覆刪除
  9. 西環兄, 剛剛閱畢全文,文中所述事件確引起不少回憶,那時雖年少,對股票市場毫無認識(於今仍是),但頗記得全民皆瘋狀況。 多年後我一舊上司提及其一舊識,乃廿歲出頭年輕人,家住美孚,中環上班,因不願起床,每天會乘搭的士過海返工以免遲到,以其薪水本絕不可如此消費,但因'70年代股市瘋狂時候,亦加入炒股,故有如此暴發行動出現。 而到'80年代股市第二度瘋狂時,竟有夜總會那類銷金窩場所亦想上市,我與友輩得知此等消息後,啞然失笑,且產生一疑問,是否場所經營不善要清盤時,店中各大小紅牌或冷板小姐都算營運資產,可作拍賣或轉售以償債務? 還有一事請見諒:「過江龍飽食遠揚」,似應為飽食遠"颺"。另請問文章是否應未完結,因"嬌俏可人的「清潔小姐」, 以及在一九七五年創造"後似乎還有下文未及登載。

    回覆刪除
  10. 西環兄, >>>A good part of my blog was deleted for some strange and weird reason, I suppose the yahoo blog went nuts again. Got it & thanks for the explanation. I'm pretty sure it should be yahoo's fault 'cause I found it's quite hardly to load the page yesterday. Anyway, I'll wait patiently.

    回覆刪除

  11. 嘩 ! Wonderful ! 50年 ~ ~ ~ 很珍貴呀 !
    溫馨提示 : 可無須回覆 !

    回覆刪除
  12. Didnt the teacher say the time is determined by the period in which we revolve around the sun? does that mean we can manipulate the speed of revolution?
    -----------------------------------------------------------------
    在英國(甚至歐洲大部分國家),因不同季節的日照時間差別很大,為了善用陽光,遂有標準時間與夏令時間之分。從前香港都是如此效法英國,但後來有人提出,香港的季節性日照時間差異沒有英國那麼大,沒有必要效法英國,於是取消夏令時間,全年採用標準時間。

    回覆刪除
  13. 閣下文中提及, 麥理浩當年成立廉政公署乃美麗的誤會, 可否略加解釋? 實際情況是如何?
    "黃金十年", 可圈可點! 當年之十年公屋大計, 令幾許低下家庭得以安居, 興建居屋亦協助不少家庭置業。為何現政府卻避談興建公屋、居屋, 旁觀私樓租金或售價標升, 與市民收入背向而馳, 財富歸邊, 僅造就少數幾個地產家族成為世界少數巨富?

    回覆刪除
  14. 剛才留言被刪除, 未知走是何原因?
    閣下提到當年麥理浩成立廉政公署, 乃美麗的誤會, 可否略加解釋?
    "黃金十年" , 可圈可點。當時興建公屋, 令大批低下階層市民於公屋安居, 興建居屋亦協助不少人置業, 該房厔政策可造福社會大多數。為何現政府避談興建公屋、居屋, 坐視租金和樓價標升? 現時的房屋政策引致財富歸邊, 造就少數地產家族成為少數世界巨富, 是否德政?

    回覆刪除
  15. Thanks for your quick response but I feel there is a need to explain the situation of the time which may allow for clarification of the issues as you see them.

    There was a mass public protests in HK in 1973 to demand the end of corruption and that anti-corruption matters should be separated from the police force. The protest was traggered by a corruption case - a senior police office who was charged with coruption by the police who managed to slip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net.

    In April 1973, senior police officer Godber, who was the commander of one of the PTUs, applied for early retirement, following an accusation of corruption against him. The police suspended him from duty during the investigation and he was not supposed to be allowed to leave HK.

    The corruption case was investigated by the HK police’s internal Anti-Corruption Branch but it was a widely held view that the officers who worked for the Branch were also corrupted officers themselves.

    In response to the demand of the public, Governor MacLehose had no option but to set up the ICAC in February 1974, operated by officers from the UK police force. He was, in a sense, forced to do so.

    回覆刪除
  16. 早晨!多謝分享!

    回覆刪除
  17. 股市果段真係好得人驚 唔睇都唔知戴麟趾 港督果時咁勁tim

    回覆刪除
  18. 看完您呢篇網誌,才知道,紅隧原來仲大我一年的呢~
    老鼠班做魚旦-->>當時吃的人,唔知家陣仲有冇呢枝歌仔唱呢?

    回覆刪除
  19. 西環兄:謝謝你!
    我可以轉載嗎?

    回覆刪除
  20. 雖然有講到山泥傾瀉,但為甚麼沒有關於1997年呈祥道山泥傾瀉??
    為甚麼???為甚麼????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