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的雍雅山房
1960年代的沙田酒店
1970年代的曾大屋
1970年代正在大興土木, 發展新市鎮的沙田
十九世紀初九廣鐵路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興建, 那時候
九廣鐵路對香港的影響絕不低於今日興建高鐵
在未發展新市鎮前, 沙田火車鐵路兩旁大都是農田 2
在未發展新市鎮前, 沙田火車鐵路兩旁大都是農田 1
馬鞍山礦洞內的辦公室/飯堂
馬鞍山礦場洞口
1970年代尚待發展的馬鞍山
馬鞍山舊貌. 馬鞍山因形如馬鞍而得名. 早期的
馬鞍山是個偏僻的郊區, 至上世紀四、五十年代,
因該處發現蘊藏豐富鐵礦而發展成為人口密集的小市
鎮, 全盛時期馬鞍山有四、五千工人在山上聚居,
而開採得來的礦砂多運往日本提煉為鐵. 因開礦關
係, 不少工人搬到該處居住, 並於1949年建立馬鞍
山新村. 其實1800年代廣東梅縣溫姓人士已在馬鞍
山建立馬鞍山村, 又順理成章稱為「溫家村」
石古壟村舊貌. 石古壟村背枕圓山洞, 距離沙田廣源村不遠
圓洲角舊貌. 「圓洲角」位於麗豪酒店與富豪花園
之間. 在沙田新市鎮未發展和填海之前, 它就像坐
落於沙田海上的一個圓圓的小陸洲, 因此而得名
「圓洲角」. 另外村民認為該小丘風水好, 故又
稱之為「風水山」. 「圓洲角」上只有「王屋」
及「謝屋」兩條客籍村. 「王屋」村相傳為一對王
姓夫婦由山廣東省興寧縣南來圓洲角定居而建村,
'因此命名為「王屋」. 至於「謝屋」則是由「沙田
圍」分支至此
灰窰下村舊貌. 灰窰下村即今沙角村, 是「沙田
圍」謝氏的分支. 村民以務農及捕魚為主業, 輔
以燒磚, 由於村民居於該大磚窰之下方, 故村以
「灰窰下」命名; 據說他們所燒成的磚曾被用作興
建火車隧道
未填海前的沙田圍. 沙田圍因面臨沙田海, 加上
昔日時有海盜出沒, 村民在村的四週建圍防賊, 由
此而得名. 早期沙田圍有謝、李二姓村民, 村民
多以務農及從事捕魚為生, 及後李氏因與謝姓村民
不和而遷出, 令該村成為單姓的「謝屋」村; 隨著
人口繁衍, 謝氏後人再分支到「圓洲角」建立「謝
屋」, 以及分支往「灰窰下」
1953年的沙田, 火車鐵路後是顯徑和田心村以及紅
梅谷, 後面的高山當然是獅子山
1920年代的落路下村, 海灣對岸是馬鞍山. 落路
下村在「火炭」附近, 其先祖姓劉, 相傳是由廣東
省長樂縣遷至沙田, 至今已有二百多年. 劉氏祖
先最初建村於「落路下」,及後由於地方不足, 故
有分支往「禾寮坑」、「拔子窩」及「馬料」
沙田舊照. 照片可看見鐵路旁的雙揚旗, 小屋旁的路
是通往西林寺
大學站舊照
排頭村舊貌
四座炮樓
山廈圍的中門
「山廈圍」 (即曾大屋) 舊貌. 山廈圍建於十九
世紀中葉, 創建人為曾貫萬, 故此又稱「曾屋」或
「曾大屋」. 曾貫萬 (名字改得如此好, 真係“抵
佢發達”) 生於清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 原
籍廣東省長樂縣, 年紀小小即與兄南來謀生, 初在
茶果嶺一帶作石廠伙伕, 後赴筲箕灣一帶獨資經營
打石工作, 開設三利石廠, 且兼營販賣淡水予沿海
船戶, 遂成巨富. 關於曾貫萬有這樣的一則傳聞,
當他仍在筲箕灣一帶營商時, 有海盜劫得某漁船鹹
魚十六甕後登門求售, 曾貫萬悉數買下, 後來發現
藏於鹹魚之下竟全是金銀. 曾得到這大筆意外之財
後決定置業, 終於在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
年)在「瀝源」(今沙田獅子山公路旁)覓得風水佳
地, 向「隔田」村購得該幅山地及田畝, 並耗時達
二十年, 至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建成一座佔地
六萬餘方呎的中國式青磚堡壘房屋 – 即今日的曾
大屋
1920年代的徑口舊貌. 「徑口」村之得名, 一說是由
於該村是前赴九龍必過之路口, 所以稱之為「徑口」;
另一說法是由於該處以往常有山賊行劫, 客家人稱之
「打徑」,故稱該處為「徑口」
田心村內的蔡氏宗祠
田心圍舊貌. 田心圍建圍於明朝末年, 年份與積存
圍相若, 已有四百多年. 田心圍曾是沙田區最富庶
的農村, 由於建村較早, 故能選擇在肥沃土地上建
立. 因圍村在禾田中央,故取名「田心」. 田心
圍為一雜姓村, 計有蔡、韋、梁、曾、袁、方、
何、廖和李等. 村內有蔡氏家祠和兩間廖氏家祠
積存圍圍門 (相傳積存圍建於明朝萬曆二年, 即
1574年, 距今已超逾400年)
積存圍圍門前的熱鬧情况 (大圍村原名積存圍)
上世紀初的大圍村
未重建前之侯王宮. 大圍村侯王宮除供奉侯王爺
外,還供奉車大元帥、德福土地、廿九名開村的始祖
和三名對圍村有貢獻的英雄神位, 真可謂 “滿天神
佛”. 相傳侯王爺本是宋朝國舅爺楊亮節, 南宋末
年楊亮節率眾南下迎宋帝昺, 兵敗後陸秀夫負帝蹈
海死, 楊亮節操勞過度, 病歿官富場. 侯王宮早期
儼然為大圍村的祠堂和村公所; 舉凡村中大小爭執
都交侯王宮處理, 直到1976年大圍村村公所落成後
村中雜務才交村公所處理. 侯王宮至今仍是沙田區
香火最鼎盛的廟宇之一
舊沙田火車站
1910年代的沙田, 正在興建中的是煙墩山火車隧道
1920年代的大埔道, 可見車輛和行人都十分稀疏
上世紀初瀝源村民種田的情况 – 收割
上世紀初瀝源村民種田的情况 - 用風櫃來分穀
上世紀初瀝源村民種田的情况 – 插秧
上世紀初瀝源村民種田的情况 –用禾桶及禾簾打禾
屹立於沙田西南的望夫山. 望夫山海拔八百三十六
呎, 望夫山石本身有六、七個人之高, 遠看貌似一
個婦人揹著小孩, 故此又稱為背子石. 由於這座石
的緣故, 所以整座山也稱為望夫山了. 此圖應攝於
六十年代, 從望夫石下眺沙田, 只見一片渺無人跡
的山與海, 今日看來可謂滄海桑田了
1987年的大圍大牌檔, 傳聞當年可吃到"香肉"
1987年的道風山建築物
1977年的道風山叢林. 道風山叢林在沙田火車站對上
的山丘上, 正中矗立著一個偌大的十字架, 標誌著道風
山基督叢林的位置
富麗堂皇的沙田畫舫 4
富麗堂皇的沙田畫舫 3
富麗堂皇的沙田畫舫 2
富麗堂皇的沙田畫舫 1
原來求簽不是長者的專利
長者在求簽
車公廟內西裝革履的解簽佬
1970年代仍未改建的的車公廟 3
1970年代仍未改建的的車公廟 2
1970年代仍未改建的的車公廟 1
青年新村時代的烏溪沙 5
青年新村時代的烏溪沙 4
青年新村時代的烏溪沙 3
青年新村時代的烏溪沙 2
青年新村時代的烏溪沙 1
你有去過青年新村時代的烏溪沙嗎? 3
你有去過青年新村時代的烏溪沙嗎? 2
你有去過青年新村時代的烏溪沙嗎? 1
沙田墟市外圍正進行填海工程
橫跨沙田墟市的行人天橋
小販一臉茫然的坐在已清拆的街市
正在被清拆的沙田墟市 3
正在被清拆的沙田墟市 2
正在被清拆的沙田墟市 1
熙來攘往的沙田墟市 6
熙來攘往的沙田墟市 5
熙來攘往的沙田墟市 4
熙來攘往的沙田墟市 3
熙來攘往的沙田墟市 2
熙來攘往的沙田墟市 1
面對著沙田海灣的劉瑞大宅. 劉瑞大宅位於沙田墟
市內, 自成一角, 面對著風景優美的沙田海. 該所
大宅的主人是沙田墟市建設者劉瑞, 大宅的建築外
型顯然有別於墟內舖房大宅的裝璜很豪華, 屋前有
一個草坪, 面對著海灣, 甚為寧靜、優美
沙田新市鎮的第一個大型公共屋邨瀝源邨與沙田
墟市相映成趣
I still remember the staff who stood at the entrance of the restaurants in the then Sha Tin market were very aggressive, grapping your arm and trying to pull you inside each time you walked past them.
回覆刪除梁先生:
回覆刪除兩年前我也夢見沙田,可惜無照片,今日先生為我補遺,多謝了。
<<<
印象沙田好地方
以前的新界,是遙不可及的,雖然沙田是距離市區最近的「郊外」,但我第一次去,是在我小學四年級,集體旅行的時候。中學階段,我就常常踏足此地,或是攀山路過,或是專程去踏單車。
初入大學時,因未分配到舍位,又捱不住長途走讀的苦況,更和四、五個同學合租了<排頭村>的一間村屋,作為宿舍及集會之所。
大學畢業後,更在<排頭村>旁的く田潦村>住了兩年,每天坐火車去尖沙咀,再轉天星小輪,到中 環上班。 當時火車未電氣化,鐵路兩邊都「不設防」,我們上落火車都不用月台,趕火車或下了火車,都可以在路軌上一格一格的枕木上走,直接回家。枕木舖設整齊又有規律,走起來甚有節奏。
<沙田鄉公所>就在<排頭村>的村口,沿<排頭村>往山上走,就是<萬佛寺>和<道風山>,往前面走,就是<西林寺>,再往前就是<龍華乳鴿>。假日都擠滿打麻將的「遊客」,處處人頭湧湧。想起仍然要吞口水的,是路邊一檔一檔的炸豆腐和炸番薯,每包只賣三、五毫子,在上面洒上華鹽,其味無窮。
到今天,鐵路兩旁都封閉了,排頭村縮小了,攤檔沒有了,西林寺也變了廢墟,剩下來的萬佛寺和龍華,遊人也少了, 彷彿變了另一個世界 。
排頭村對面,是火車站的月台,月台上有一條木橋,一邊橋脚長,一邊橋脚短,橫跨馬路,走過橋就是沙田墟。因為這裡的地勢比排頭村那邊低了幾呎,所以木橋的脚就較長。
那個墟不大,只有幾條街,不過就有幾間出名的食店,第一家是<蓮宛酒家>,走前幾間,就是<楓林小館>、<沙田酒家>,再往前走就是街市,<沙田雞粥>就在這裡起家發揚的。過了街市,有個爛公厠,右面有一大片荒廢了的水坭地,每逢假日,隨時都有一百幾十人在這裡學踏單車,好熱鬧。可能今日沙田人喜歡踏單車,緣由於此。
街市對開的另一邊就是海,是吐露港的一部份,海邊停了一艘船,叫做<沙田畫舫>,這是一個海鮮酒家,晚上張燈結彩,非常漂亮,座上客「莫惜腰間錢」,為的就是食「海上鮮」。後因沙田填海,把海縮成今日的<城門河>,<沙田畫舫>也一次又一次的往外遷,結果失去踪影。今日河邊的<石舫>是仿製品,聽說和原來的畫舫沒有關係。
我雖沒有舊照片,但沙田卻給我留住好印象。
>>>
how come u emphasize " 香肉". sounds u mean dog/cat meat >.<
回覆刪除我係沙田人,好開心睇到你放點沙田相呀!希望重有無D啦!
回覆刪除Great to see that... 最後一張 瀝源邨與沙田墟市 近期見到排頭村居民跟 d 區議員及地產商針鋒相對....
回覆刪除
回覆刪除The feeling of mine having a vacation in Thailand these days is exactly the same as how I felt when I visited this place during my childhood.
Thanks
我的成長期在六、七十年代,能夠去沙田的機會就祇有農曆新年隨家人上萬佛寺。 真正認識沙田卻在八、九十年代,已經無綠可以看到舊日的沙田面貌,就連烏溪沙青年村也未到過,遺憾!
回覆刪除人生第一次去烏溪沙宿營 , 是小五的暑假。我媽和幾個師奶去探營 , 要撘船仔入沙田 , 然後行山咁行入去。前年參加某機構的步行 , 集合地點在烏溪沙。嘩 , 大不同了 , 鐵路直達 , 加上四圍都是高樓。印像中的烏溪沙好像比現在的大得多。可能人大了看什麼都縮少了。
回覆刪除我住了沙田近三十年,算是見證它從‘衛星城市’(現在沒有人用這名詞了)變成大市鎮,見到沙田墟市,有點像現在的西貢,我搬入來時,已經沒有‘市集’,只有一大片空地,當時列做單車公園,就是現在的沙田中央公園、法院、帝都酒店、希爾頓中心和新城市廣場。 各位知道現在的單車公園在甚麼地方?跟現在相比,真是天淵之別。 聽聞沙田墟並不在今日的沙田街市,應該在新城市廣場和偉華中心附近,有沒有人可證實?火車站就在排頭村旁,這個應該沒有錯。 瀝源在海邊,這個沒錯,七十年代,還聽到有小孩玩水溺斃的新聞。 禾輋也是填海得來,從前放學時,中午時份,工人在處理渠道,臭得要命。 那個劉瑞大宅又即是現在的甚麼地方? 那時來看,沙田是個好地方,可是現在太多、太多人居住了。
回覆刪除Thanks your sharing! I also live in Shatin. Shatin have living many many people.
回覆刪除Dear Mr. Leung,
回覆刪除I wanted to thank you and respond your blog in private sector because it was a piece being cut off from my old blog. It is not good to re-use an old item in your new topic. It that right?
回覆刪除如何製作網頁 一 www.tudou.com
如何製作網頁2
以前的沙田實在留給我太多美好回憶 -童年時的學校旅行去西林寺, 萬佛寺, 紅梅谷, 少年時與朋友去"爬"望夫山, 馬料水對開一段吐露港"扒"艇仔(當時的景色真的很美, 個人覺得可與西湖相比), 到長大後去沙田茵, 沙田酒店, 華爾登, 重有雍雅山房, 真是一段段流金歲月.
回覆刪除小學三年級讀社會課時,講到沙田名勝,紅梅谷,車公廟,萬彿寺,望夫山.好想去一趟,最後先生决定全班去沙田旅行,真好玩.
回覆刪除最惨是回來後要寫遊記.
回覆刪除當年上過很多次!
曾大屋外表跟從前沒有很大的變化,比起永利街算是好彩了。可是近看就知,很多外姓人租住,根本不理會這坐古蹟死活,沒有好好保養,很殘的。政府當然懶理,我想他們樂於見到這樣,然後就說是危樓拆去,再找地產商起樓盤。 很想知大圍的‘圍’,從那年開始被拆去了呢?
回覆刪除I remembered that there was once the occurrence of tiger in 道風山 and people get hurted. In the old days we needed to pass through a village before we got access to 車公廟. In the primary school text book I still remember it depicts how beautiful 紅梅谷 was and with lot of butterflies.
回覆刪除青年新村前身是叫兒童新村我曾在那裡住了好幾年
回覆刪除
回覆刪除圓洲角舊貌.
1971年 , 多個夏天週末 , 都與故友在此泛舟 , 從沙田出發 , 常曳搖到靠近圓洲角彼岸 , 那時填海(城門河?)工程好像還是初階 , 海面就像圖中所見那麼寬闊 . 一天缺了她 , 獨個兒越划越遠 , 從圖片左方繞過圓洲角 , 是一片海灣 . 接近盡頭橫著半截石堤 , 拐過進入小溪 , 水流清澈 , 卻杳無人煙 , 聽風吹葉動 , 見滿目碧翠 , 一泓漣漪 , 久居鬧市的我 , 儼如身處世外桃源 . 該水域應屬今天仍在的小瀝源 .
我也是沙田區的"大圍友",您呢篇BLOG,
回覆刪除我要捉埋我個女一齊看,讓她好好了解
當年的沙田面貌,謝謝您~
每次睇你post 的舊相都覺得很有價值, 我都想影多d相, 到老左可以攞出黎睇
回覆刪除青年新村,我去的的時候已是烏溪沙
回覆刪除提起馬鞍山礦工,就想起多年前在電視上,看到他們晚年都患上肺塵埃沉著病。是他們從事這行業的後遺症。當時只有一位牧師關心他們。不知今天還有沒有仍然在世的馬鞍山礦工?
回覆刪除I lived in 瀝源邨 when it was brand new. I also lived in Dai Wai and attended a Catholic school in Shatin. There was a Maternity Clinic near the school. I used to walked to school every day. There was a private playground near Dai Wai that I used to love playing there. We never saw the owner of the place. I guess only the local would know about it. It was our secret garden.
回覆刪除小時候家母及其友人會駕車帶我們到沙田玩,又或去 '沙田 Inn' 飲下午茶食串燒沙嗲。節日假期西林寺遊人眾多,火車站到寺前一段路,有大量小販擺賣油炸食品。 火車路軌旁向馬料水方向有一系列兩三層邨屋,有些作出租旅館用,去龍華酒店食乳鴿必經之路,龍華門前有梯級,亦有不小炸豆腐檔擺賣,味道美。回程出九龍方向大埔路左手面已是海。 沙田火車站兩邊月台有不少林蔭大樹,時有出家人出入。火車站過馬路似是沙田墟中心,那時面積不太大,因未填海,但不知有否記錯,填海後擴闊很多,已可闢為單車場及臨海處有爬艇仔出租。 去馬鞍山須於馬料水站(即大學站)乘電船仔才到達,那時海面廣闊,要乘坐一段時間,海裡有很多白炸出沒,多年後從家母口中得知是去探親戚,因他們曾做過短期礦工。 雖旅遊沙田多次,印象中從未到過萬佛寺及道風山,前者於'80年代初才首次踏足,但後者還未到過。 現在好怕去沙田,尤其沙田新城市中心一帶,人多車多樓宇多,物價與市區看齊,舊屋邨政府又要重建,失卻人情味,同市區格局一樣,但無市區方便,不去也吧。
回覆刪除
回覆刪除西環先生:
在此回應銅鑼灣居民先生關於老礦工是否在世
的問題,前幾年於馬鞍山某商塲,曾遇見幾位老礦
工,因當時商塲與某政府部門舉辦關於馬鞍山礦塲
回顧展,吸引到老礦工到場觀看,他們大部份己年過
七十,精神抖擻,有些還帶同兒孫齊來,樂也融融。
老牧司已過世,教堂搬至馬鞍山運動會場附近。
火炭貨場
回覆刪除這裹不是火炭,火車還在沙田站範圍. 照片可清楚看見鐵路旁的雙揚旗. 小屋旁的路是通往西林寺. 當時两旁還未有這些小食檔口呢.....
天未光時,播放的懷舊粵語片中仍然可以見得到。 亦是當年我與老伴拍拖地點之一。 圓洲角已經成為短樁居屋了。 道風山變成高價骨灰龕。 求學時去沙田=去郊外旅行。
回覆刪除在此回應銅鑼灣居民先生關於老礦工是否在世的問題,前幾年於馬鞍山某商場,曾遇見幾位老礦工,因當時商場與某政府部門舉辦關於馬鞍山礦場回顧展,吸引到老礦工到場觀看,他們大部份已年過七十,精神抖擻,有些還帶同兒孫齊來,樂也融融。
回覆刪除老牧師已過世,教堂搬至馬鞍山運動會場附近。
--------------------------------------------------------------------------------
喜聞老礦工可以安享晚年,老牧師也完成使命,可以安息主懷了!
沙田墟內華園酒家45元一盅鷄燉翅,原只金山勾,真材實料,懷念,華爾登的燒牛仔肉一絕,沙田酒店景一流,沙田Inn買醉多過食,雍雅....貴.
回覆刪除本人並非沙田友,衹少時有長輩居大圍,故得窺沙田舊貌,及後六七十年代間始多到用膳,如今人面全非,空餘一點回憶.
回覆刪除記得小學時低年級衹能去九龍塘四角花園 (旅行),稍大一點方可去新界,首選當然是最近的沙田,當年去沙田乘火車都費時個多小時,再大點始可去大埔林村,帶隊的老師相信從沒享受該次旅行的樂趣,想像一下帶着一班孫悟空是何等???????中學後誰會跟老師去,自行組織去露營可也.可以抽煙飲酒,逍遙.
回覆刪除
回覆刪除圓洲角舊貌.
謝謝友人任先生 , 昨天傳來兩幅珍貴的 1970 及 1975 年的沙田地圖 , 引證當年獨自划艇 , 繞過圓洲角 , 抵達的"世外桃源" , 確是小瀝源 .
Thank you so much for putting in tremendous effort to share all the precious memories of Hong Kong with us. I'm still in my 20s but I'm very interested in the old Hong Kong, for its space for living and the bit of elegance.
回覆刪除By the way, I'd like to share a video link with you about Hong Kong in the 60s. The background music makes Hong Kong an even more elegant plac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dYZaYQ8sdM
I remember the "Shatin Inn" which my parents used to take us there for afternoon tea :) But it seems only happened in my dream because I could not find any information of it's existence. I'm happy to see the picture that you posted which brings back my memories of the good old days. Thank you.
回覆刪除你好, 我是沙田的原居民, 是居於沙田牛皮沙村的李氏第五代的村民. 看過你上載的照片中, 有一張講述沙田圍村的歷史. 上面提及: 沙田圍最初是住了李姓和謝姓的村民, 但後來李姓因與謝姓不和, 結果李姓人士遷出. 我想詢問一下, 李姓與謝姓不和的資料, 你是從那裏得知呢? 我都好想知道. 這是因為, 我就是你在文中所提及當年在沙田圍村定居, 李氏的後人. 所以如果你知道箇中的來龍, 希望你告訴給我知, 在此預先感謝你. 李偉權 上 20-2-2011
回覆刪除好詳細~勁呀!!我是在沙田長大的,唔睇都唔知沙田以前係點樣架!
回覆刪除真是大開眼界,我舊年才搬入沙田,看回自己住的地方歷史真的很興奮。一直都對舊香港很有興趣,有此blog的面世真的很吸引很興奮。從未如此停留一個腦地方不想離坐。
回覆刪除其實, 沙田圍村原本是由李姓和謝姓人士定居於此, 但閣下所登出的沙田圍村照片中, 所述當年謝氏和李氏不和的一文, 我在此澄清, 其實這不是真確, 其實真正的原因不是這樣的, 謝氏和李氏, 不是因大家不和而導致李氏遷出的. 謹此確定及澄清. 原沙田圍村, 現牛皮沙村原居民後裔(李偉權) 上 1-3-2011
回覆刪除西環兄, Up to my knowledge, Shatin Inn isn't a resort hotel but only a ranch style restaurant situated along Tai Po Road 7.5 miles with a front open patio and also a mini playground with swings back then. Shatin Inn is still running it's business and it's famous for the 沙嗲串燒。 However, the old Shatin Hotel was also situated along Tai Po Road and it's demolished and developed into a private housing estate called 沙田花園 in the '80s.
回覆刪除我於1981-88年讀沙田官立中學,婚後11年又住小瀝源,算與沙田有緣!能剛剛與4歲半的小兒看這輯相片,實在謝謝你的收藏及分享! (小兒選此哈哈笑)
回覆刪除"正在被清拆的沙田墟市 2",,嘩,,,點解西環大佬㨂嘅相,咁多都同老鬼有關?三紅係老鬼每個周末同外父,內子同大仔飲茶嘅地方,75年大仔出世就係喺沙田頭新邨個農圃石屋住,,,後嚟環境有變又搬番出市區.
回覆刪除老上司就係西林寺對上個度住,
80年曾經每周末入大圍大坑渠果度嘅工廠兼職會計好多年,,,
沙田又係人生中一個重要地方,
紅梅谷,烏溪沙,萬佛寺,龍華乳鴿,西林寺山水豆腐,,,,,唉,,,,,,昔日情,,,如昨日,,,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
你好! 謝謝你的分享,這些令我對沙田在更深的興趣!:)
回覆刪除有一些問題想請問你,可以用EMAIL 聯絡我嗎?
或你可留下EMAIL 給我嗎? 謝謝你!十分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