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

夢到沙田







1960年代的雍雅山房










1960年代的沙田酒店










1970年代的曾大屋










1970年代正在大興土木, 發展新市鎮的沙田










十九世紀初九廣鐵路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興建,  那時候


九廣鐵路對香港的影響絕不低於今日興建高鐵









在未發展新市鎮前,  沙田火車鐵路兩旁大都是農田 2









在未發展新市鎮前,  沙田火車鐵路兩旁大都是農田 1









馬鞍山礦洞內的辦公室/飯堂









馬鞍山礦場洞口









1970年代尚待發展的馬鞍山









馬鞍山舊貌.  馬鞍山因形如馬鞍而得名.  早期的


馬鞍山是個偏僻的郊區, 至上世紀四、五十年代, 


因該處發現蘊藏豐富鐵礦而發展成為人口密集的小市


鎮,  全盛時期馬鞍山有四、五千工人在山上聚居,


而開採得來的礦砂多運往日本提煉為鐵.  因開礦關


係, 不少工人搬到該處居住, 並於1949年建立馬鞍


山新村.  其實1800年代廣東梅縣溫姓人士已在馬鞍


山建立馬鞍山村,  又順理成章稱為「溫家村」








石古壟村舊貌.  石古壟村背枕圓山洞, 距離沙田廣源村不遠










圓洲角舊貌.  「圓洲角」位於麗豪酒店與富豪花園



之間.  在沙田新市鎮未發展和填海之前, 它就像坐



落於沙田海上的一個圓圓的小陸洲, 因此而得名



「圓洲角」.  另外村民認為該小丘風水好,  故又



稱之為「風水山」.   「圓洲角」上只有「王屋」



及「謝屋」兩條客籍村.  「王屋」村相傳為一對王



姓夫婦由山廣東省興寧縣南來圓洲角定居而建村, 



'因此命名為「王屋」.  至於「謝屋」則是由「沙田



圍」分支至此









灰窰下村舊貌.   灰窰下村即今沙角村,  是「沙田



圍」謝氏的分支.  村民以務農及捕魚為主業,  輔



以燒磚,  由於村民居於該大磚窰之下方, 故村以



「灰窰下」命名; 據說他們所燒成的磚曾被用作興



建火車隧道








未填海前的沙田圍.  沙田圍因面臨沙田海,  加上


昔日時有海盜出沒, 村民在村的四週建圍防賊,  由


此而得名.  早期沙田圍有謝、李二姓村民,  村民


多以務農及從事捕魚為生, 及後李氏因與謝姓村民


不和而遷出,  令該村成為單姓的「謝屋」村; 隨著


人口繁衍, 謝氏後人再分支到「圓洲角」建立「謝


屋」, 以及分支往「灰窰下」









1953年的沙田,  火車鐵路後是顯徑和田心村以及紅


梅谷,  後面的高山當然是獅子山









1920年代的落路下村,  海灣對岸是馬鞍山.  落路



下村在「火炭」附近, 其先祖姓劉, 相傳是由廣東



省長樂縣遷至沙田,  至今已有二百多年.  劉氏祖



先最初建村於「落路下」,及後由於地方不足, 故



有分支往「禾寮坑」、「拔子窩」及「馬料」








沙田舊照.   照片可看見鐵路旁的雙揚旗, 小屋旁的路


是通往西林寺









大學站舊照








排頭村舊貌









四座炮樓









山廈圍的中門









「山廈圍」 (即曾大屋) 舊貌.   山廈圍建於十九



世紀中葉, 創建人為曾貫萬, 故此又稱「曾屋」或



「曾大屋」.  曾貫萬 (名字改得如此好, 真係“抵



佢發達”) 生於清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 原



籍廣東省長樂縣,  年紀小小即與兄南來謀生, 初在



茶果嶺一帶作石廠伙伕, 後赴筲箕灣一帶獨資經營



打石工作, 開設三利石廠, 且兼營販賣淡水予沿海



船戶, 遂成巨富.  關於曾貫萬有這樣的一則傳聞,



當他仍在筲箕灣一帶營商時, 有海盜劫得某漁船鹹



魚十六甕後登門求售, 曾貫萬悉數買下, 後來發現



藏於鹹魚之下竟全是金銀.  曾得到這大筆意外之財



後決定置業, 終於在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



年)在「瀝源」(今沙田獅子山公路旁)覓得風水佳



地, 向「隔田」村購得該幅山地及田畝, 並耗時達



二十年, 至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建成一座佔地



六萬餘方呎的中國式青磚堡壘房屋 – 即今日的曾



大屋 







 

1920
年代的徑口舊貌.  「徑口」村之得名, 一說是由


於該村是前赴九龍必過之路口
, 所以稱之為「徑口」;


另一說法是由於該處以往常有山賊行劫
, 客家人稱之


「打徑」,故稱該處為「徑口」









田心村內的蔡氏宗祠









田心圍舊貌.  田心圍建圍於明朝末年, 年份與積存



圍相若, 已有四百多年.  田心圍曾是沙田區最富庶



的農村, 由於建村較早, 故能選擇在肥沃土地上建



立.  因圍村在禾田中央,故取名「田心」.  田心



圍為一雜姓村, 計有蔡、韋、梁、曾、袁、方、



何、廖和李等.  村內有蔡氏家祠和兩間廖氏家祠



 







積存圍圍門
(相傳積存圍建於明朝萬曆二年,


1574
, 距今已超逾400)










積存圍圍門前的熱鬧情况
(大圍村原名積存圍)








上世紀初的大圍村









未重建前之侯王宮.  大圍村侯王宮除供奉侯王爺



外,還供奉車大元帥、德福土地、廿九名開村的始祖



和三名對圍村有貢獻的英雄神位, 真可謂 “滿天神



佛”.  相傳侯王爺本是宋朝國舅爺楊亮節, 南宋末



年楊亮節率眾南下迎宋帝昺, 兵敗後陸秀夫負帝蹈



海死, 楊亮節操勞過度, 病歿官富場.  侯王宮早期



儼然為大圍村的祠堂和村公所; 舉凡村中大小爭執



都交侯王宮處理, 直到1976年大圍村村公所落成後



村中雜務才交村公所處理.  侯王宮至今仍是沙田區



香火最鼎盛的廟宇之一









舊沙田火車站









1910
年代的沙田,  正在興建中的是煙墩山火車隧道








1920
年代的大埔道, 可見車輛和行人都十分稀疏









上世紀初瀝源村民種田的情况
收割









上世紀初瀝源村民種田的情况
- 用風櫃來分穀









上世紀初瀝源村民種田的情况
插秧









上世紀初瀝源村民種田的情况
用禾桶及禾簾打禾









屹立於沙田西南的望夫山.  望夫山海拔八百三十六



呎,  望夫山石本身有六、七個人之高, 遠看貌似一



個婦人揹著小孩, 故此又稱為背子石.  由於這座石



的緣故, 所以整座山也稱為望夫山了.  此圖應攝於



六十年代, 從望夫石下眺沙田, 只見一片渺無人跡



的山與海, 今日看來可謂滄海桑田了








1987年的大圍大牌檔,  傳聞當年可吃到"香肉" 









1987年的道風山建築物









1977年的道風山叢林.   道風山叢林在沙田火車站對上


的山丘上,  正中矗立著一個偌大的十字架, 標誌著道風


山基督叢林的位置









富麗堂皇的沙田畫舫 4








富麗堂皇的沙田畫舫 3








富麗堂皇的沙田畫舫 2








富麗堂皇的沙田畫舫 1









原來求簽不是長者的專利









長者在求簽









車公廟內西裝革履的解簽佬









1970年代仍未改建的的車公廟 3









1970年代仍未改建的的車公廟 2









1970年代仍未改建的的車公廟 1









青年新村時代的烏溪沙 5









青年新村時代的烏溪沙 4









青年新村時代的烏溪沙 3









青年新村時代的烏溪沙 2









青年新村時代的烏溪沙 1







你有去過青年新村時代的烏溪沙嗎? 3









你有去過青年新村時代的烏溪沙嗎? 2









你有去過青年新村時代的烏溪沙嗎? 1









沙田墟市外圍正進行填海工程









橫跨沙田墟市的行人天橋









小販一臉茫然的坐在已清拆的街市









正在被清拆的沙田墟市 3










正在被清拆的沙田墟市 2










正在被清拆的沙田墟市 1







熙來攘往的沙田墟市 6







熙來攘往的沙田墟市 5









熙來攘往的沙田墟市 4









熙來攘往的沙田墟市 3









熙來攘往的沙田墟市 2









熙來攘往的沙田墟市 1









面對著沙田海灣的劉瑞大宅.  劉瑞大宅位於沙田墟


市內, 自成一角, 面對著風景優美的沙田海.  該所


大宅的主人是沙田墟市建設者劉瑞, 大宅的建築外


型顯然有別於墟內舖房大宅的裝璜很豪華, 屋前有


一個草坪, 面對著海灣, 甚為寧靜、優美








沙田新市鎮的第一個大型公共屋邨瀝源邨與沙田


墟市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