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7年1月20日 星期五

碼頭



記憶中,碼頭是個讓人感到很愉悅的地方.  童年時父母都很忙,平日生活的空間不出於堅尼地城幾條街道的範圍,但偶爾我們會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過海,由此,碼頭在我腦海內是個充滿歡樂氣氛的地方,亦因此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上世紀六十年代,海底隧道還沒有建成,要過海便得乘搭渡海小輪,而過海, 一般都是由於歡樂的事情,最常見的原因當然是探親戚,但偶爾也有其他的,譬如去飲宴,或者去紅磡工展會,然而在我記憶中烙下最深印記的一次, 莫過於往紅磡看沈常福看馬戲團的表演.  那應該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坐渡海小輪過海吧,那時候的小輪在我眼中不啻是艨艟巨艦,樓下搭載汽車,乘客則需要沿着樓梯上上層.  我至今仍很記得小輪破浪前進,港島的景色慢慢隱歿,而九龍海岸線卻逐漸移近那種神奇的感覺.  很奇怪我現在對於馬戲團的表演和節目已毫無印家, 惟對那次乘坐小輪的記憶卻甚為深刻。


碼頭還有一度使人很懷念的風景,那便是一排排的美食檔.  其實我也不知道如何形容這些以車仔盛載和出售食物的流動檔攤; 車仔檔的食品種類琳瑯滿目,隨手數來有魚蛋豬皮,煨番薯,炒粟子, 車仔麵,煨魷魚,雞蛋仔,大菜糕,雪糕雪條等,總之是街頭小食大雜會.  何以如此?  那年代小輪是渡海的唯一交通工具,人們放工後若要"過對面海"回家,唯一的選擇便是乘坐渡海小輪。  放工後多半已有點肚餓,估量到家還有個多小時,碼頭的小食檔正好填補了這個空檔,所以很多人都選擇幫襯這些小食檔醫肚 (當然受不了各式各樣美食誘惑也是主因).  芸芸碼頭中我最深印象的是佐敦道碼頭  (我之所以最熟悉佐敦道碼頭,是因為兒時要經常從這裏乘車往黃大仙探老媽一個很要好的朋友,所以印象至今難忘),全盛時期由巴士站到碼頭入閘處密麻麻的排了十多二個小食檔,我相信其他主要渡輪碼頭如九龍城,紅磡等都應該不遑多讓。



如今,香港的渡輪服務只剩下中環至尖沙咀,以及灣仔至尖沙咀兩條航線,而碼頭前面的空地當然不會容許小販擺賣,所以顯得冷冷清清的.  現在我每次走過碼頭,腦海中都會泛起昔日人頭湧湧的場景,在我頑固的記憶中,人氣沸騰才算是碼頭,現在只是渡輪服務,後者所缺乏的,是一種讓人從心裏面暖烘起來的, 人的味道. 












1979年的佐敦道碼頭, 除了尖沙咀碼頭, 佐敦道碼頭是當時最繁忙碼頭,設有汽車渡輪航線,上下班時間經常擠得不可開交











1980年的港澳碼頭, 此港澳碼頭被信德中心取代,圖片遠處的一排平房是入境事務處












1985年的觀塘碼頭.  觀塘碼頭同時提供客輪及汽車渡輪服務,因此經常人頭湧湧











八十年代位於欽州街的深水埗碼頭.  深水埗碼頭是我童年時代最熟悉的碼頭, 每隔三幾個月老媽便會帶我乘坐油麻地小輪到此探朋友.  八十年代因為海底隧道通車, 乘客量銳減, 深水埗碼頭一度提供往返澳門的噴射船服務,惟碼頭最終於1992結束來往上環的渡輪服務並關閉,其後碼頭被拆卸, 遺址亦已填海












1975年的中環統一碼頭, 汽車渡海小輪正駛入碼頭的凹位, 圖片前方可以看到汽車迴旋坡(方便汽車落船).  中環統一碼頭位於干諾道中(當時干諾道中仍然位於海邊). 圖片後方可以看到中環舊消防總局 (現己改建為恆生銀行總部)











本世紀初的皇后碼頭 















1954年的干諾道中,背景可以看到卜公碼頭











1961年的卜公碼頭,可以看到舊天星小輪碼頭的位置正在填海。卜公碼頭的後方是中環郵政總局, 其伸延到海傍的圓管是用來裝卸郵袋。另外位於中環舊消防總局旁的恆生銀行總行仍在興建中(1962年落成)










六十年代的香港中環海岸線, 正前方是位於干諾道中的統一碼頭











七十年代的佐敦道碼頭











六十年代初的中環海岸線, 可見統一碼頭, 隔鄰為正在興建中的恆生銀行總行















1963年的天星碼頭, 後面的文華酒店接近竣工 











1937年中環夜景, 因為要慶祝英皇喬治六世加冕,天星小輪和碼頭都要張燈結彩











1941年位於中環雪廠街的第二代天星碼頭。當時天星小輪名為九龍渡輪












七十年代俯瞰中環天星碼頭,照片右邊可以看到卜公碼頭











1953年位於干諾道中的卜公碼頭











1953年位於中環干諾道中的的第二代天星碼頭向東望,照片右面是卜公碼頭











1911年第一代天星碼頭, 其身後棕色建築是皇后行,即今日文華酒店所在地.  1898年九龍渡輪公司改稱天星碼頭,惟碼頭仍保留舊稱 “Kowloon Ferry”












1941年中環汽車渡輪碼頭,香港於1941年已提供汽車渡輪服務,利害!











1925年中環至旺角及深水涉渡輪碼頭, 此條航線自1924年起由油麻地小輪公司營運,而碼頭則位於干諾道中近機利文街處















1925年從海上正面望向位於中環干諾道中的第二代天星碼頭 











1962年的卜公碼頭, 照片右面是統一碼頭











從海上遠朓佐敦道汽車渡輪碼頭








六十年代告士打道灣仔往佐敦道碼頭











六十年代佐敦道碼頭










六十年代中環統一碼頭






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

西環, 影像, 記憶 (2)











此幀照片是1967年粵語片 "旺財嫂" 的劇照,影片由陳寶珠,曾江,張清主演。劇情敘述曽江,張清二人在西環新海旁碼頭當苦力,此圖由堅尼地城新海旁和山市街交界處望向堅尼地城新海旁與吉席街交界處的電車路,可見當時此處倉庫林立,今天這些倉單都已改建為高樓大廈了。圖左原是海邊,今天則已填海平並建成為卑路乍灣公園,五十年滄海桑田的變化,讓此處面目全非










七十年代從船上眺望上,西環一帶的海傍,圖右可以看到永安貨倉












八十年代位於皇后大道西和東邊街道交界處的多男茶樓, 茶樓當然已然拆掉, 並己建改為單幢住宅











五十年代的正街,可見街道兩傍有很多地攤小販, 這是當年的街道特色













咸豐年代的卑路乍街,圖中的古老建築物是東華豆局, 其左邊的正門現存放在域多利道巴士總站內.  此處在六十年代已改建成聯邦新樓













送上兩張卑路乍街防空洞的舊相, 小時候走過這些防空洞覺得有些陰森可佈, 今天防空洞均已全面封閉, 年輕的朋友若不經介紹解說, 根本不會知道這些石牆後面便是防空洞, 更諻論其背後的歷史











卑路乍街防空洞的舊相











八十年代的吉席街.  這是 Madonna 所主演的西片" Shanghai Surprise " 的劇照 (以吉席街冒充三十年代的上海)










六十年代從高空鳥瞰堅尼地城, 圖中棕色屋頂的排房是菜, 漁市場, 圖上方蜿曲而上的道路是加惠民道, 而加惠民道左邊白色的矮建築物是八達書院











朋友送來的陳李濟製藥廠的舊照












朋友送來的西環新海旁的舊照, 照片中的宜安鐵倉已然拆卸掉, 改建為南海大廈和翡翠閣了












這幾幀照片是從一盒1995年的錄影帶中剪輯出來的,照片由堅尼地城新海旁和山市街交界處望向卑路乍灣。圖右原是海邊,今天則已填海平並建成為卑路乍灣公園 1












這幾幀照片是從一盒1995年的錄影帶中剪輯出來的,照片由堅尼地城新海傍望向卑路乍灣。圖右原是海邊,今天則已填海平並建成為卑路乍灣公園 2









這幾幀照片是從一盒1995年的錄影帶中剪輯出來的,照片由堅尼地城新海望向吉席街。圖右原是海邊,今天則已填海平並建成為卑路乍灣公園












這幾幀照片是從一盒1995年的錄影帶中剪輯出來的,照片由堅尼地城新海望向哥連臣街。圖右原是海邊,今天則已填海平並建成為卑路乍灣公












這幾幀照片是從一盒1995年的錄影帶中剪輯出來的,照片由卑路乍和均益街交界處望向陳李濟製藥廠













這幾幀照片是從一盒1995年的錄影帶中剪輯出來的,照片由卑路乍和均益街交界處望向安發大廈, 今天兩邊舊樓已然拆卸掉, 左邊改建成帝盛酒店, 左邊則是豪宅加多近山










從加多近街和吉席街往東望, 其時吉席街街尾的舊樓仍然健在 今日當然被拆卸掉, 並改建成為泓都











九十年代的堅尼地城新海傍, 圖右原是海邊,可見躉船正在落貨, 今天此處已然填海平並建成為卑路乍灣公園和泳池















電車正從吉席街轉入爹核士街












千禧年初, 電車駛經位於干諾道西和山道交界處, 剛落成不久的香港商業中心





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

西環, 影像, 記憶 (1)




喜歡看舊相,更喜歡貼舊相,貼舊相的樂趣在於為相片撰寫註腳,這中間可分兩類,一是憑想像外加搜尋得來的資料,二是自己曾身處其中,這是我最喜歡和享受的過程。看著這些相片,往記憶深處潛行,問問自己那光景,我和相中的景,物,人發生過怎樣的互動?而事後又留下怎樣的一個記憶?


本輯西環舊相的年代不是很久遠,大部份攝於八,九十年代(其實算起來都有三幾十年的歷史了),然而照片卻正正反映了這三十年來西環的巨變.  即使近至九十年代,西環仍勉強算是頗為街坊的社區,沒有地鐵直達,故此沒有參天高樓,也沒有SOHO式的食肆,大多數的商舖都是實實在在以街坊生意為主的店鋪,箇中有不少是自己“由細幫襯到大的舖頭”。如今,絕大部份街坊老舖巳是踪跡杳然了,早前看過一段報導,謂自從西港島地鐵線通車以來,西營盤從東邊街至西邊街一帶八成的舊鋪己然結業,剩下來的都只在苟延殘喘,西環又何獨不然?今天沿著卑路乍街,走過吉席街,滿眼都是特色西餐廳,酒吧,以致西式雜貨舖,隨著更多的舊樓被拆卸,高樓大廈陸續落成,以此等新樓地舖的天價租金,那容得下傳統的街坊鋪,民生店?


當然,時代巨輪只會往前滾,舊事物,舊建築被淘汰是事之必然。幸好還有舊照片,讓我們最少在視覺上,重溫昔日靜謐的,懶懶的西環。
















六十年代位於西環新海傍的均益倉,均益倉當年在西環很有影響力,以致西環尾有條均益街













八十年代陳李濟製藥廠的舊照,很喜歡這類色彩斑爛的舊照,一看上去便有一種䁔意從內心湧上來,那些橙黃的石柱,陽光懶洋洋的灑在馬路上,途人都是典型的街坊裝,全都是活生生西環的舊影像











估計是八十年代陳李濟製藥廠的舊照, 黑白照更顯影像的魅力, 圖左位於厚和街口的愛心護老院已然結業, 原址現在是一家學前教育中心











九十年代初的卑路乍街和爹核士街交界處, 圖左的陳李濟藥廠已荒癈待折,圖右遠處可見南洋商業銀行, 原來南商在原處營業巳逾二十年,失敬失敬












九十年代的卑路乍街和山市街交界處,奇怪我對創意燈飾和城市地產毫無印象










九十年代的加多近街,圖左的舊樓己然拆卸,並改建為附屬於泓都的小公園











九十年代的卑路乍街近荷蘭街處, 問我為何認得? 因為 圖左的榮記粉麵仍然健在, 留意當年的卑路乍街是雙線行車的 1










九十年代的卑路乍街近荷蘭街處,問我為何認得? 因為圖左的榮記粉面仍然健在,留意當年的卑路乍街是雙線行車的 2











九十年代的卑路乍街近歌連臣街處, 圖左的舊消防局巳辟作老人院用途, 此段西環因為機緣巧合, 其風景可謂五十年不變












一輛5B雙層巴士正從卑路乍街右轉入皇后大道西。 圖左的舊鋪曾有段時間是德記潮州飯店,德記搬走後空罝了很長的一段,現在做了健身館











九十年代的路乍街和北街交界處, 5A雙層巴士後面為新中華酒樓











九十年代的皇后大道西近和合里處,雙層巴士左邊的酒樓的名字我忘記了,腦友諸君可有以教我(此位現現成為老人院)?2 











九十年代的加多近街, 圖左的西湖飯店是典型的街坊食堂, 我也曾幫襯過三, 幾次











加多近街電車大排長龍,不看還真不知道,上世紀九十年代,加多近街滿佈修車店









九十年代的加多近街











從加多近街望向海傍, 圖前方的舊樓己然拆卸,並改建成西環豪宅泓都










從加多近街與吉直街交界處往北望,圖左第一幢樓的一樓即為我的故居,我小時候很喜伏坐在窗前看風景,這是我最清澈的童年記憶.   圖右可以看到一列電車拖卡,九十後的 "小朋友"應該未坐過罷












一輛電車停在加多近街與吉直街交界處的電車總站,圖後是當時仍未拆卸的屠房, 而圖左的舊樓己然拆得乾乾淨淨,其後改建為泓都












約 2001年的吉直街街頭近山市街處, 照片中的珠記茶餐廳和萬濠酒家均已結業.  萬濠酒家的原址已變為教會




2016年11月1日 星期二

偶感一則



早前看有線節目"東瀛大放送",其中一個環節是尋找沒有顧客的店舖,看後讓我感觸良多。



顧名思義,節目的內容是四出尋找沒有顧客/很少人幫襯的商店,制作隊伍會訪問店主,以及追尋商店無人幫襯的原因.  為此攝影隊走遍日本各地,  所訪問的商店包括從事零售業的售賣埴輪,口琴,拼圖,地氈,從事飲食業的售賣泡飯,以及服務業的修補單車車軚和元祖遊戲中心等,林林總總,遍及各行各業.  經營此等奇特店舖的大部份是白髮蒼蒼的老人家,也有他們的第二代,因為不忍老父以髦髦之齡仍然要營營役役,故此毅然拋下自己的工作回流支持祖業.    節目主持人問這些老闆們為何在生意如此慘淡的情況下仍然苦苦撐着,他們的答案大都是  "當初是因為機緣巧合下開了這間商店,現在對這盤生意已滲入很深厚的感情,所以捨不得放棄".  部份則自言年輕時曾經打工,但為了興趣放棄了穩定的收入而投身自己喜歡的行業,因此縱然生意不佳,但依然自得其樂,看來他們真的樂在其中,隱隱然透着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况味。




至於如何支撐開支,維持生計,節目內容則沒有深究.   我想若是香港電視台製作這類型的節目,肯定會對老闆們窮追猛打,但日本人較爲內斂, 所以對這個問題不會尋根問底, 只是輕描淡寫地提出來.  談到這個問題,老闆們大多說收入僅夠開支,有些甚至承認入不敷支,年年虧蝕,經濟上怎樣支持?節目在這方面沒有明確的答案, 相信部份店舖是自置物業,老闆們不用擔心業主大幅加租.  為此節目主持人還是忍不住評論說,謂老闆們若肯將舖位出租,應該可以取得比經營本業高百倍的回報,但同時亦不忘讚嘆店主們的堅持和毅力.  當然箇中亦不缺店主需要捱貴租的個案,如在澀谷經營泡飯店的82歲的老闆娘,便需要動用退休金和儲蓄金來維持店舖的經營.  問她為何如此,她只是澀然一笑地說 : "我喜歡這份工作,也捨不得這裏的熟客",就是如此,她一個人便擔起一間有五十年歷史的泡飯店。




節目中所訪問的店舖可為五花八門, 一位年屆78歲的老伯因為年紀漸大,無法做出自己滿意的壽司來,所以結束壽司店,又因為曾把單車送往單車店修理,對此門手藝深感興趣,所以轉業提供修補單車車軚的服務.  鏡頭所見,他不單止修補漏氣的單車軚,還悉心為輪齒加油,擦拭車身, 其敬業樂業的精神,讓人深深感動.  片尾所見,原來老伯只是為另一家單車店打工,這家單車店的老闆被老伯堅持工作的精神感動,因此僱用老伯,留守以壽司店改裝的單車店為客人修補單車車軚,每月收入其實不足以支付老伯每月三萬日圓的工資,但他仍樂此不疲,兩人的做法同樣令人動容.



另一個個案是一家生產埴輪的工場和店舖, 所謂埴輪, 其實是日本古墳頂部和墳丘四周排列的素陶器的總稱。分為圓筒形埴輪和形象兩種, 在日本各地的古墳均有分布,偶然也有人買回家當擺設.   如此冷門的商品, 其銷情之慘淡可想而知.  這家間店鋪開在高速公路的旁邊,根本沒有行人經過,所以經常一整天也沒有一個顧客光臨參觀,更遑論幫襯了.  經營這家埴輪專門店的是第二代傳人,老掌門人本來製造盛載盆栽的的陶瓷盆的,但後來因為陶瓷盆被塑膠盆取代,所以轉為生產埴輪.  第二代掌門人是因為不想父親的手藝失傳,所以承繼了父親的店舖.  這位老闆也甚有性格,難得有客人上門,亦懶得招呼,寧可讓客人自已參觀,再自行決定是否購買.  他的哲學是自已的正業是製造埴輪,另外他也不想站在客人旁邊,予客人們不必要的壓力.  兩代掌門人都有自己的堅持,你可以視之為無生意頭腦的傻勁,但在我眼中看來,端的是很有藝術家的個性。



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全日本唯一售賣口琴的專門店,鏡頭所見, 門庭雖然冷落,老闆仍然自得其樂,閒來拿口琴出來自吹自娛,另外老闆亦以教吹口琴,參加演奏會等方式促銷口琴,生意僅堪餬口,但老闆仍笑着說,"無錢都好開心"。



在澀谷開麵團和茶泡飯小店的老闆娘又是另外一個讓人窩心的故事, 因鋪頭開在樓上,客人要幫襯必需先要爬上一段又高又窄的樓梯,這讓很多客人望而卻步.  老闆娘已是年屆82歲的高齡了,經營此店亦快五十年.  店舖要到晚上九點後才開始熱鬧,然而即使如此,由於飯店位於東京繁榮區域,租金特別貴,所以年年虧蝕,老闆娘不得不動用年金和儲蓄支持鋪頭的營運.  之所以做下去,是因為捨不得一班每天都談笑風生的熟客,在她的眼里,有些東西比賺錢更重要。



於是我忍不住將日本的情況和香港作比較,香港不是沒有想堅持本業的人,他們分佈在不同的行業,譬如修理鐘錶,補鞋,也有特色手作如繡花鞋,中式裙褂,又或者傳統零售業如土多,茶餐廳等,這些行業在這十幾二十年急速萎縮,消失,甚至死亡,其主因當然是如火箭般飆升的租金.  自置舖頭的無法抵受發展商們豐厚的收購價的誘惑,租回來的更不用說了,不是動輒加一,兩倍的租,便是根本不和你談續約,因為收回租予小本經營的手作坊的舖位,轉租給大集團,不但租金有保證,最重要的是大集團可以付得起昂貴的租金.  假若店舖位於發展商準備發展的地段,那更乖乖不得了,隨時可以以天價出售舖位,至於原租客在經營何種行業,是否傳統,老闆是否有人情味等肯定不在業主,發展商們考慮之列了.  由是之故,很多瑟縮在舊區,甚至樓梯底經營了幾十年的舊舖都紛紛結業,你說老闆們不想繼續經營下去嗎?他們捨得放棄幾十年的心血和一班親如老友的熟客嗎? 當然不是,但環境根本不容許他們延續下去,相對之下,日本的老店便幸運得多了.



悲哀嗎?不錯是有點,但身為香港人,目睹和經歷了這二, 三十年的地產狂潮,其實都麻木了.    試想想,香港人的居住尊嚴已從劏房進一步降格至太空艙,那還有什麼餘暇和心情去管,憑弔一間間已死,垂死的老店?  傷逝有時候是種奢侈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