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1年1月25日 星期一

我和歐西流行歌曲


前些時候有些網友在我的 Tyneside Cinema 網誌裏面的留言,談及一些他們喜愛的歐西流行歌曲 (我很喜歡歐西流行歌曲這個名詞, 冉冉然有種復古和懷舊的況味),如此這般即使我"斥起條筋",想在這裏和各位談談自己聽英文歌的經驗,情懷,和感念。



我是五, 六十後,聽歌的媒介當然是收音機。我記得最早從收音機聽得最多的音樂並不是歐西流行歌曲,而是粵曲和國語時代曲,偶然間電台也會播一些鄭君綿,鄧寄塵, 鄭幗寶, 鄭碧影, 周聰, 呂紅, 梁靜等人唱的粵語時代曲/諧曲,但甚少有專門播放歐西流行歌曲的節目,也許即使有, 因為我並非收音機的 "主控官"(即我沒有控制收聽那個電台的決定權), 所以根本接觸不到播放歐西流行歌曲的節目。那時候我聽到的歐西流行歌曲都是斷斷續續從不同渠道聽來的,譬如收音機的點唱節目 (其中聽得最多的英文歌是"仙樂飄飄處處聞" (Sound of music)裏面的主題曲和插曲,如Do, Re, Me,My favorite things, 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等,所以在還未看到電影之前,我對電影裏面的歌曲已是耳熟能詳), 偶爾也會在涼茶舖裏面聽人家用投幣點唱機播放出來的英文歌,又或者在同學家中聽他們用唱機播放唱碟聽回來的  .  我人生中第一次對歐西流行歌曲留下深刻印象的是Animals的House of rising sun ,說來你可能不信,我是在鐘聲泳棚第一次聽到這首歌.  那會兒應該是三, 四年班暑假, 我經常去鐘聲泳棚游水,某天從更衣室的收音機裏聽到這首歌曲,霎時間被那狂野的電子琴配樂和Eric Burden 略帶沙啞的歌聲吸引着,驚嘆着怎麼這世上竟有如此奇怪的歌曲,相比起我經常聽的粵曲或者國語時代曲,這首歌無論在音樂和編曲上都可謂離經叛道,但卻大大打開了我的眼界,原來流行曲是可以這樣唱的。  回頭說聽歌, 有一段時間我經常去位於第三街真光戲院對面那間涼茶舖聽點播點唱機播放的歌曲,我在那裹第一次聽到Bee Gees唱的 Massachusetts,和 Scott Mackenzie 的San Francisco,那種感覺恍如突然間開了竅,發覺原來在中文歌以外,竟然有如此優美的音樂(那時候不懂英文,聽不明白歌詞的內容, 只感覺音樂悠揚悅耳, 編曲的安排天衣無縫,和我聽慣的國語和粵語流行曲的格調完全兩樣).  五年班的時候,我大哥不知從那裏借來一副迷你唱機和一堆45轉細碟,這在我眼裏簡直是一個寶藏,此後每次待他出街後,便偷偷的爬上上床 ( 那時候我們睡在冷巷上下格床,他睡上床,我睡下床 ), 聽他借回來的唱碟,由此之故,讓我認識了Simon and Garfunkel, Beatles,Monkees以及Seekers等合唱團/樂隊)。其中我最深印象的是Simon and Garfunkel的 El Condor Pasa,第一次聽的時候,那段前奏的Banjo, 竟有着如聆仙音的感覺,很是滌濯心靈.  假如聽歌都可以讓人昏昏欲醉的話,那我可以說被這首歌薰醉了。從此以後,我開始對歐西流行歌曲有種痴戀式的渴求,也開始留意電台播放的歐西流行歌曲,亦從那時候開始,我已不再單純聽歌,還嘗試著意留意歌手,樂隊的風格,以及他們的歷史.  逛街的時候,也偶然走進唱片舖,看看自己喜歡的歌手有什麼新的唱片,當然純綷只是看看, 沒有資格, 也沒需要買(買了也沒用,因為沒有唱機),但望梅止渴也是好的.



上了中學後,自由度增加,因此對歐西流行歌曲的愛好也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揮。我讀的是英文中學,身邊周圍的朋友和同學都愛聽英文歌,所以課餘的時間其中一個熱門題目便是吹噓所喜愛的樂隊和對歐西流行樂壇的認識,對此我起初只是略知皮毛,插不上嘴,坐在那裏覺得很尷尬,也有點被排擠的感覺, 後來經人介紹,便每天放學黏在收音機旁邊,聽商業電台的年青人時間和港台的青春交響曲(其實那時候放學後一邊聽歌一邊做功課是大部份學生的指定動作,不知道現在的小朋友們還有沒有這個傳統), 其後越來越瘋狂,夜晚臨睡之前依然要聽著DJ們播英文歌才能入睡,我記得那時候晚上播英文歌的節目有俞琤的貓頭鷹時間,以及電台史上最老的和最長壽的DJ Uncle Ray的 All the Way with Ray.  DJ們播歌之餘還大談歐西樂壇的大勢,當然還有歐美流行榜,這樣便使我更跟貼最新流行歌曲的走勢,以及讓我眼光放得更遠大起來; 原來英文歌不單只是有 Easy Listening式的Pop Music,還有各種類型的音樂,如Heavy metal, Rock, Big band music, Funk, Blues, Jazz, Motown 等林林總總. 電台節目為我開拓眼界後,讓我覺得自己所知甚為狹隘,也覺得要有自己的音樂庫,終於在中三那年父親慷慨地讓我買下人生第一套Hi-Fi,相信玩過Hi-Fi的朋友都知道70年代的Hi-Fi是如何複雜和龐然大物,但 Hi Fi是聽歌者的象徵,(Hi Fi的另外一個重要功能是開Party時候的必備器材,有段時間因為我有Hi-Fi,所以經常要借Hi-Fi給朋友們開Party,偶然間還要捱義氣把Hi-Fi搬往Party場地,辛苦得要命,詳情可參閱我早前關於開Party的網誌).  有了Hi-Fi後,我隔三不五時的便逛唱片舖,把省下的零用錢買自己心愛的唱片,如 Don Mclean的American Pie, Carpenters精選, Simon & Garfunkel的 Bridge Over Trouble Water, Bee Gees的Melody等.  零用錢有限,但對唱碟的慾望卻無窮,於是有段時間便往新填地買翻版唱片.  不知網友諸君有沒有印象, 當時大笪地有雜錦翻版唱碟賣,其做法是把當時流行的英文歌錄製在一隻大碟中,然後以頗為廉宜的價錢出售.  能以如此便宜的價錢一次過買到當時最流行的歌曲當然甚為化算,所以我也不怕坦白告訴你自己曾買了不少翻版碟。不過買翻版碟也有危險,因為不能當面試聽,其中有些音質甚為差劣,有些則因為唱碟表面早已被劃花,所以經常跳針,故此買不買得到原好無缺的唱碟其實是各安天命。



還是回到聽歌這個主題,我對英文歌最瘋狂的年代是中三至中五,那時候每天放學甫踏入家門,換過衣服後便粘在收音機旁邊聽DJ們播放的歐西流行歌曲,雖說他們播的歌曲五花八門,但最動聽,最容易入腦的仍是 Pop Music.  怎麼樣去形容這種聽歌情懷呢,可能中學時代是我最雲淡風輕,也是最無憂無慮的年代,所以好的歌曲一旦入耳,便永世不忘,而且我敢說,也敢信70年代的 Pop Music是最讓人動容和入心入肺的音樂.  這是我個人一己之見,但我相信很多和我同齡的網友都有同感.  誠然70年代的好歌實在太多,不勝枚舉,我只能在這裏揀選其中印象最深的和各位分享:


1   Olivia Newton-John


 ONJ其實可算是70年代的情歌天后,她長相甜美,歌喉上雖然聲底比較弱,但唱輕快的情歌絕對勝任有餘,我最初認識 ONJ 是聽她唱的If you love me let me know, Let me be there, Jolene,  Have you never been mellow, If not for you然後是Long live love, I honestly love you, What is life, Suddenly.   她的慢歌固然很感性,但我卻更喜歡她唱輕快的情歌.  怎麼說呢,只能說是在適當的時候聽到適當的歌,中學時代是我人生中最逍遙適意的時光,ONJ的輕快情歌剛好在我最舒服的日子裏面碰觸到自己的心靈,因此每次聽到她的歌,都總有種覺得人生很舒服和美好的感覺,也許是當年情竇初開,聽她的情歌,很自然的有種條件反射的, 濃濃的情愫滿溢在心中,總之一句話,ONJ的歌讓我有著靈魂坐梳化椅的感覺.


Oliver Newton John



2 Lobo


如果說ONJ是情歌公主,那麼Lobo應該可以說是情歌王子, Lobo主打輕快情歌,每次聽到他的歌,都有種如淙 淙河水流過心田的感覺,閉上眼睛,每個音符,每聲結他弦都好像一雙無形的手,按摩著自己的心扉.  我第一首聽到Lobo的歌是I love you to want me, 然後是Don‘t expect me to be your friend, You and me and a dog name Boo , Stoney, A simple man, How can I tell her,  It sure took a long long time, 特別是It sure took a long long time,不知何解我對一首歌的intro很在意,也許intro就好像你對一個人的第一印象,歌曲的頭15至10秒的intro若能吸引我,那往後我對這首歌的印象都不會差到那裏去,It sure took a long long time的intro是一種很鬆弛緩解的調子,不旋踵Lobo懶洋洋的歌聲彷彿從帷幕後升起,訴說着要彼此遺忘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聽完整首歌,便好像經歷了一段卻斷難斷的分手.  你若問我那首歌最能喚起我70年代放學聽歌年代的情懷,那 It sure took a long long time肯定是其中之一. 


 Lobo 





3 Bread 


誇張一點來說, 成長於70年代的番書仔,有那個不是用Bread的情歌追女仔?如果說Bee Gees的情歌是一首首情詩,那末 Bread的情歌便是一首首情書.  我並非說笑,我便親眼看過有些同學抄 Bread情歌內的歌詞送給女同學作為情信,效果如何不得而知,但相信總好過抄徐志摩的我是一片雲吧(說笑).  Bread的情歌多至不可勝數,Make it  with you , Everything I own, Guitar man, Baby I'm want you, Sweet surrender, Diary,  It don't matter to me, 但我最深印象的是If,我第一次聽這首歌是在朋友的Party上,前奏音樂一響起,男生們便如狼似虎的撲出去請女孩子們跳四步,但我卻被歌曲開頭的intro深深的吸引着,想不到音鋸可以彈奏出如此美妙的天籟,我竟痴痴的坐在那裏靜靜的把整首歌聽完,也同時細味著歌詞裏面的意思.  朋友們跳完舞後回來見我呆坐著覺得很奇怪,問我為什麼不趁歌打劫?我只能對他們微笑,有時候心靈的滿足比任何東西都來得重要.


David Gates, Bread主音歌手


4 Elton John


Elton John是一個樂壇傳奇,由70年代伊始,即紅遍樂壇四十多年,可謂歐西流行樂壇的異數.  我第一次聽到Elton John的歌是他戴著誇張的特大眼鏡, 穿着五吋高踭鞋玩着彈珠機大 唱Pinball Wizard,當時只覺得他是個怪茄,沒有怎麼樣注意他,然後突然來一首Your Song,那段如橋下潺潺 流水的鋼琴聲,以及歌曲裏面那股如泣如訴的思念情,一下子敲打着我仍然幼嫩的心靈,竟不期然生出莫名其妙的好感,自此對他完全改觀,之後便很留意他的歌.  事實上Elton John沒有讓我失望,不論快歌慢歌,都有着非常高的水準,甚是耐聽,譬如 Goodbye Yellow  brick road, Daniel, Candle in the wind, Crocodile rock, Sorry seems to be the hardest word等等,然而我對他兩首比較冷門的歌卻很有感念,第一是電影Friends 大碟裏面的歌曲,除了主題曲 Friends外,還有Four season songs,也許是我先看電影,在電影的氛圍下感受歌曲,感覺更是入心入肺 (我亦因此特別花了五十大洋買了張電影的原聲大碟),另外一首歌曲是 Skyline pigeon,一貫濃濃Elton John風格的鋼琴intro後,便是Elton John的高亢歌聲, 訴說着一隻不肯被困在樊籠裏面的飛鴿破籠而出追夢的故事  ( Turn me loose from your hands, Let me fly to distant lands, Over green fields, trees and mountains, Flowers and forest fountains, Home along the lanes of the skyway,,,,),感覺很是振奮人心。


Elton John


5  Carpenters


Carpenters的歌不用多介紹,在70年代他/她們可以說是與Bee Gees平起平坐,是橫掃當年的流行榜的皇牌合唱團.  第一次看到 Karen Carpenters的真面目是無線播Close To You的MTV,從收音機裏面聽到Karen的歌聲只覺得溫潤靜謐,低迴婉約, 感情拿揑得精準無比, 想不到她真人也是如此漂亮迷人,從此無可救藥的愛上 Carpenters.  雖然我並不喜歡太慢的情歌,但他們的慢歌卻另有一種韻味,我還記得中五那年會考過後,一班同學往長洲宿營,當晚沒有人睡覺,清晨時份幾個人摸黑往沙灘走去看日出,其中一人托著個卡式錄音機,我們一邊行,錄音機不斷播着Carpenters的精選,Rainy days and Monday, Superstar, The Masquerade, I know I need to be in love, Top of the world等等,感覺上竟增加了一種對未來惘然的浪漫, 放榜在即, 同學日後即將各散東西, 而Carpenters 的歌, 彷彿便是此刻情懷的見證.  有些歌,年輕時聽只感到悅耳動聽, 然而閱世越深, 感覺便如五味架, 雜念紛陳. 那一首首填滿淡淡的憂傷、鑽透人心的旋律,直至今天仍偶然會在寂靜無聲的夜裡、輾轉無眠的夢中,喚醒塵封在記憶深處的思緒。Karen的低迴吟唱, 彷彿像一雙巧手,憑藉著一段段悲傷的旋律,觸動你靈魂深處每一絲憂傷.  也許Karen 就是為那一首首怨曲而生,她微微沙啞,磁性而略低沉的女中音將那些憂傷的感情演繹地恰到好處。而她唱的歌, 彷彿又像是她那悲劇般的一生的自我寫照.     正如我最喜愛的 " A song for you" 中所訴說的:


"I've been so many places in my life and time

I've sung a lot of songs

I've made some bad rhymes

I've acted out my life on stages

With ten thousand people watching


But we're alone now

And I'm singing this song to you



I know  your image of me

Is what I hoped to be

I treated you unkindly

But darling, can't you see?

There's no one more important to me

Baby, can't you see through me?



'Cause we're alone now

And I'm singing this song to you



You taught me precious secrets

Of a true love while holding nothing

You came out in front when I was hiding

But now I'm so much better

And if my words don't come together

Listen to the melody

'Cause my love is in there hiding



Karen  Carpenter



6 John Denver 


70年代有股民歌熱,大大小小的校園都有人學結他,然後團團圍著唱民歌,有時候有些團體會攪些民歌比賽以作鼓勵.  當年的民歌組合很多,最著名的當然是Peter Paul & Mary,The Seekers, Brothers Four, Everly Brother, 個人的有 Pete Seeger, Judy Collins, Joan Baez, Joni Mitchell , Bob Dylan 等等.  然而在眾多民歌手當中,我獨愛John Denver,John是唱作歌手,既作曲填詞,又是著名的歌星。相對於同期的民歌手來說,John的歌曲比較沒有那麼多社會議題或者微言大義,他的歌曲大多數是表達某種對鄉土的情懷,偶然也有愛情小品,聽起來讓人覺得身心舒暢。我第一次聽John Denver的作品是 Leaving on a jet plane,演唱者是Peter, Paul& Mary,那時候只覺得歌曲和歌詞都甚為讓人動容,歌曲充滿了淡淡的離愁,有種哀而不怨的感覺,其後聽到John自己唱的版本,覺得又是另外一種韻味。然後是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一首懷念鄉土情懷的民歌,這首歌特別適合人在旅途中聽,走在路上容或兩邊繁花盛開,又或者枯樹巨石,聽着聽着感覺特別輕快,頓時疲勞盡消.  另外我特別喜愛他的輕情歌,小清新之餘,又有種顧盼生姿的神韻,如Annie's song,如Fly away , 感覺都很明淨輕快,尤其是Fly away,有ONJ和唱,更加添了歌曲的情味,而Sunshine on my shoulder 則有股冬日暖陽的感覺,最適宜寒冬中突然放晴,一個人斜靠在露台藤椅,啜着咖啡嘆着聽,包保你渾身暖洋洋。1997年John因為自己的私人飛機意外墜毀在加州Grove鎮的太平洋海岸而逝世,冥冥中好像被他最為人熟知的代表作《乘噴射機離去》(Leaving on a jet plane)一語成讖,享年才57歲,但他的才華,歌曲和歌聲,恍如美酒般,隨着歲月的流逝,更讓人覺得醇厚耐聽.  


John Denver 


匿名兄可能未見過Hit Pardise, 其實那是70年代一本甚為流行, 專門刊登歌詞的期刊.   由於回應不可以貼圖, 故此將Hit Paradise 的相貼在博文內以供瀏覽




2021年1月22日 星期五

西餐廳續篇


前陣子貼了篇有關舊西餐廳的博文,意猶未盡,今次想談談一些仍建在的老牌西餐廳,看看各位有沒有幫襯過,印象如何. 


 

(1) 波士頓餐廳



波士頓餐廳開業於1966年,是當年灣仔三大西餐廳 (其餘兩間是金雀與澳洲餐廳, 今日碩果僅存的只有波士頓餐廳).  波士頓是香港鐵板燒先驅, 其鎮店名菜是鐵板火焰牛柳.  8,90年代有段時間因為工作的關係,每隔一兩個星期左右便會往波士頓午膳,那時候波士頓是附近周圍白領的午餐勝地,每到中午的時候便人頭湧湧,遲到一點的便要在門外等候入座。去波士頓當然要吃牛扒,當年一個牛扒午餐索價大概$5,60 ,其實絕不便宜。 我還記得出餐時侍應推著載著幾十塊鐵板牛扒餐車出場的盛況,先把牛扒放在你面前,再澆上黑椒和蒜蓉等醬汁,頓時鐵板冒起白煙,醬汁四濺,讓人食慾大增(這淋醬汁在鐵板上的動作是波士頓首創,在視覺和味覺上相甚為誘人).  近這幾年已經很少去波士頓,坦白說其實我不甚嗜牛扒,上次去波士頓晚餐,點了個雜扒串燒,反而覺得肉質甚為嫩滑,比牛扒更為可口。



波士頓餐廳開幕盛況



 (2) 哥登堡餐廳


我上星期才幫襯過哥登堡,一句很老土的說話,走入哥登堡便有着時光倒流的感覺,啡色卡座、磚形窗花、啡白階磚地, 老實說這些老式餐廳名為餐廳,其實其裝修比今天連鎖茶餐廳更顯寒促和簡陋,不知道是否因為氣氛的問題,舊式餐廳的燈光一般都調得比較暗,樓底又矮,所以坐下來邊有種昏沉壓逼的感覺。  去哥登堡當然還是要吃牛扒,那天和我一起去的朋友感覺有點不舒服,結果他只點了杯檸檬茶,我則吃了個牛扒。 牛扒當然是一般急凍牛肉的級數,但烹調和醬汁的調教使整體的味道尚可,最窩心的是我覺得午飯時間只叫一個午餐有點不好意思,但老闆卻很大方的說" 唔舒服就唔好食咁肥膩嘅嘢啦"。小小的一句安慰語,感覺好像找回早已遺失的老街坊,老香港情。



哥登堡餐廳 1


哥登堡餐廳 2


哥登堡餐廳 3


哥登堡餐廳 4



(3) 莎厘娜餐廳


莎厘娜餐廳在我中學母校附近,但讀書的時候從未踏足過,原因很簡單,因為傳説莎厘娜的價錢很貴,非我這般窮家小子可以負擔得起,所以午飯的時候一般都是行落皇后大道西茗芳茶樓吃鴛鴦魷飯,或者去正街聯華茶餐廳吃個茄汁豬扒飯。80年代開始工作,自覺消費得起,便毅然走入這個中學時代覺得神聖不可侵犯的殿堂.  你問我感覺如何?老實說有些失望,第一餐廳的座椅安排比較擠迫,有些餐枱甚至是長方形,人多的時候要和人拼枱,完全沒有餐廳的優雅感。第二是餐廳的出品似乎有些名過其實,其被吹捧上天的羅宋湯並非如想像中那麼好,其餘焗飯,牛扒亦有點不外如是,因此吃了兩三次以後便沒再幫襯,以後頻頻看到關於莎厘娜的負面新聞,如位於般咸道的老店結業,然後家族不和,老父撐幼子在高街重開莎厘娜,卻被母親及大兒子告侵權,冉冉然有點像鏞記爭產的翻版.  嗣後曾去過新莎厘娜吃晚飯,感覺亦不過爾爾。現在聽說此間莎厘娜亦已結業,自此莎厘娜的神話亦告落幕。


位於般咸道時期的莎厘娜餐廳 1


位於般咸道時期的莎厘娜餐廳 2



(4) 森美餐廳


森美餐廳位於西營盤,嚴格來說應該是屬於西環的範圍,所以森美也曾是我經常幫襯的餐廳之一。森美的歷史;如老闆曾是港督府的大廚,以醬汁馳名,以及其高近兩層的牛牛招牌,都曾是城市話題,不用我多說,網友們如喜歡可以在網上查閱得到。我在十多廿年前曾經是森美的常客,有時午間走過會順道走進去吃個午餐,偶爾則會在晚上吃個牛扒,坦白說以森美的名氣,其收費絕對克制,但問題是老闆可能對出品太具信心,卻疏於餐廳的裝修,以致後期走進餐廳,總覺得有種破破爛爛的感覺(梳化裂痕處處,最嚴重的是可能因為空調問題,以致餐廳濃罩著一股霉濕味,此舉老實說甚為趕客)。幾年前因為業主要加租,加上老闆年事已高,曾經傳出要結業的新聞消息,後來業主有感於森美的歷史,加上餐廳應承裝修,經過一番擾攘,森美終於可以繼續營業,此舉對附近的街坊來說無疑是好消息,惟以森美目前的經營格局,我始終有些擔心,老闆若真正退休,森美的招牌是否仍能撐得下去。




森美餐廳 1


森美餐廳 2


森美餐廳 3



我是老西環,有幾間已結業的西環餐廳不得不提,不知各位西環街坊還有沒有印象?位於卑路乍街的高士打,是我輩西環靚仔的鋸扒樂園,我第一次正式吃牛扒便是在高士打,可能是童年效應的關係,我始終覺得高士打的牛扒水準甚高,另外餐廳設有蛋糕和西餅外賣部,即使高士打餐廳結業後,其餅店仍在西環雄霸了一段時間。另外高士打旁邊的美寶餐廳亦是我年青時的美好回憶,那時候經常和同學們呼朋結黨的在此打躉,叫杯奶茶便坐整個下午,天南地北地揮霍青春.  美寶後期成為民歌餐廳,那時候這類型的餐廳不多,感覺很是新奇。美寶餐廳早已結業,現已成為甜品兼小食店可可店。另外不知你還記不記得皇后大道西近屈地街處有間華爾登餐廳,格局不是很大,但提供的款式很多,也是我中學時候的食堂,華爾登餐廳結業後,以餅店形式繼續期經營,幾經搬遷後,最新的地址應該是在第一街。最後不知道各位有否幫襯過港大黃克競樓對面一間名為Chimney 的小餐廳,Chimney應該是港大的飯堂,面積雖小,但其實格調甚高,我在哪裏開了不少眼界,譬如瑞士火鍋,他他牛肉,以至鵝肝醬,蝸牛等,都是在這裏第一次品嚐,Chimney已改建為單幢服務住宅,現在偶然走過,都會駐足一下,懷想那時候的境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