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9年4月21日 星期日

舊相控 (2)






















七十年代的皇后大道東與金鐘道交界處,那位穿白袖的交警背後的是防空洞,港英政府在四十年代初曾經在香港各處廣建防空洞,以便日軍轟炸時,市民可入內躲避,現在這些防空洞已全都被塡封了




 一幀美得不可方物的西環海旁電車路舊照片,一切盡在不言中























六十年代初中環皇后大道中與利源東街交界處























曾經屹立於畢打街和干諾道中處的干諾公爵銅像,銅像後面即為現已改建成為環球大廈的舊中環郵政總局.  日軍佔據香港後,擺放在皇后像廣場的維多利亞女皇銅像以及其他銅像,均被日軍掠奪,並運至橫濱,準備熔為軍火材料。1945年日本投降後,僅維多利亞女皇銅像和昃臣像被尋獲並運回香港,其他則相信已被熔掉























應該是七十年代纜車登山照,從中半山俯瞰中環,銀行區的大廈不高,所以可以一望無際地看到對面尖沙咀,而大廈環抱的綠茵地是木球會,當年能成為會員絕對是身份的象徵



六十年代從維多利亞公園望向銅鑼灣道,禮頓道以及怡和街交界處,電車的前方即為樂聲戲院



五十年代初灣仔軒尼詩道,看着兩邊的唐樓和商舖,真有些好像處身於電影場景,如幻似真的感覺



六十年代鰂魚涌太古船塢,當年這裏不單只是個船塢,還是個小型社區,裏面有宿舍,學校,泳池,甚至電影院,一切不假外求,現在很多老員工說起太古船塢,都是依依不捨的


六十年代尖沙咀九龍碼頭,左手可以見到綽號藍煙𠧧的貨倉,此處現在已改建成為尖東酒店和商業區





 六十年代同高空俯瞰尖沙咀,可見尖沙咀天星碼頭,鐘樓和火車站,遠處是九龍碼頭和藍煙𠧧貨倉,左邊可見到尖沙咀前水警總部,今日已改建為名店林立的1881 Herritage




六十年代中從高空俯瞰中環干諾道中海旁,可以看見現已改建成為恒生銀行總行的舊中環消防總局



七十年代的紅磡碼頭。近年因為黃埔街和機利士南街等四條街度重建,附近的商舖相繼結業,此地亦將面目全非.  網友們自當記得在此地開業超過50年的快餐小店時新快餐店亦於去年八月結束營業,聽說今年三月以新名 "時新漢堡包" 在黃埔新天地重開



圖為1975年香港首間麥當勞快餐店在銅鑼灣百德新街開幕時的盛況,但見人頭湧湧,人們都想嘗試漢堡包此等新奇的食物





應該是五十年代的水渠街與彌敦道交界處,照片中的建築物在拆卸後,重建成為凱聲戲院,戲院在八十年代再度拆卸後即重建成為今日的始創中心.  照片右邊寶生園蜜蜂大王我很有印象,因為童年時每次去工展會,都會被他們那張以蜜蜂做鬍鬚的圖片吸引,覺得很新奇有趣





五十年代從般咸道往下望向正街。現在整條正街都鋪建了自動行人電梯,外觀已完全不同了





















 
一張五十年代中的照片,地點不詳。值得留意的是相片內的信興行,信興行的即今日的信興集團,創辦人蒙民偉當年甘冒天下之大不諱,在五十年代毅然經銷日本出產的電飯煲,受盡責難和白眼,最後仍是打出自己的一片天下,但就這個精神便值得讚許



六十年代皇后大道中與雲咸街交界處,左邊是娛樂戲院,然後在我們熟悉 Jimmy’s kitchen原址,原來曾經有一家叫做麗晶夜總會在此開業,不知是否如「我和春天有個約會」中麗花皇宮般有歌手駐場的娛樂場所?話說回頭,在皇后戲院的另一邊有一家叫做七重天餐廳,我也曾幫襯過幾次,當年也算是比較有規模的西餐廳,網友們可有印象?




七十年代的彌敦道.   這裏應該是近今日美麗華酒店處。左邊的英軍軍營現在已改建成為九龍公園和柏麗商業大道。滄海桑田,相信很難憑照片認得出舊貌了



估計是七十年代中的香港島半山般咸道。相片中那些四層高英式舊樓當然已經全部被拆卸,改建成為高層住宅。然而我卻對相片中的金記士多有些印象,記憶中它直至80年代初應該仍然存在。當年我就讀於聖士提反堂中學,放學後經常和同學們徒步沿着般咸道和堅道走到兵頭花園玩.  那時候年少無知,總覺得整個世界都是屬於自己的,走在路上邊玩邊談笑,很是無憂無慮。偶然間會在途中找間士多喝支汽水,所以我頗肯定自己幫襯過這家金記士多






盤古年代的寶靈頓運河,寶靈頓運河在哪裏?它已成為今曰堅拿道行車天橋的所在.地.  寶靈頓運河(Bowrington Canal)又稱寶靈渠、鵝頸澗)於1850年代末建成,流經今天跑馬地及銅鑼灣一帶,由於運河在港督寶寧任內興建, 故此被命名為寶靈頓運河.  寶靈頓運河本來是從黃泥涌改建而成的,溪流該沿自聶高信山和渣甸山之間黃泥涌峽一帶,流經跑馬地, 灣仔鵝頸橋而入維多利亞港。由於寶靈頓運河又長又窄,形狀彎曲,像鵝隻的頸部一樣,因此被當時的人稱為「鵝頸澗」,橫過這段河道的橋便稱為「鵝頸橋」(今堅拿道天橋底電車路), 而該區附近一帶更得名為「鵝頸區」。1922年至1929年,香港政府於灣仔進行填海工程,寶靈頓運河亦變成暗渠, 最後更發展成為堅拿道( Canal Road), 單看街道的英文名字便知道此條道路的前世今生


6 則留言:

  1. 關於堅拿道與鵝頸橋的歷史,我這個老街坊感受尤深!依稀記得年幼時曾見過那條運河。今天最能反映這地方的前身,除了街道的英文名稱,就是堅拿道至今仍分東西。在天橋以東近時代廣場的那邊叫堅拿道東,天橋以西那邊的叫堅拿道西,就是因這兩條街道從前在運河的東西兩岸。那麼,今天堅拿道天橋底叫什麼?當未有海底隧道,運河已成暗渠時,近禮頓那邊是個兒童遊樂場,是我年幼時玩樂之地,另一邊是街市。到建了天橋,海底隧道通車後,中間才成為道路。今時叫作堅拿道巴士專用線。

    回覆刪除
  2. 謝謝你的分享,看來你對堅拿道附近的認識很深,相信你是在那兒附近長大的吧。哈哈,你的問題很有趣,分隔堅拿道東西中間那段天橋底應該叫什麼,我相信沒有人可以給你答案,但遙想像幾十年前這裏是一條運河,相信新一代的年青人怎麼樣也想像不到。話說回頭,相信銅鑼灣居民兄應該知道,當年寶寧頓運河是香港舊八景之一,有個很漂亮的名字叫做「鵝澗榕陰」,遙想當年運河兩旁的風景,相信該是非常優美~~











    回覆刪除
    回覆
    1. 「鵝澗榕蔭」,一個相當美的名稱,只能從歷史檔案中尋。西環兄指出,寶靈運河改建自黃泥涌,令我想起先父曾言:他年青時曾於黃泥涌洑泳,游出運河。這等事,於我輩都是史前時代的事!不過,若留意地名,仍是有跡可尋的。例如:從黃泥涌的「涌」字可知那裡曾經有條涌;摩理臣山道、利園山道等都保留著山的前身。

      刪除
  3. 以前啲文人最叻就係將情景誇大,以達致到佢哋可以用最優美嘅形容詞去形容一啲風景物貎嘅目的。鵝間榕蔭個名固然好聽,但睇返啲照片,其實只不過係一條運河,兩邊種咗一列榕樹而已。當然講故唔好駁故,而家睇返個名,發下思古幽情都唔錯. 另外好多香港所謂嘅山,其實都係小山崗,乜嘢摩利臣山,禮頓山,又或者而家打卡勝地嘉頓山,其實都只不過係小山崗,作大而已。摩理臣山得名係因為有位名為馬禮遜嘅牧師曾經喺呢個小山崗修建左一座一間教堂同埋學校,但係因為此地要開礦,所以不足六年就要拆卸,不過雁去留名,此個小山崗以馬禮遜的名字來命名,後來改用摩利臣這個較為摩登的名字,最後山崗被鏟平,開闢道路以便利交通,但仍保留摩利臣作為街道的名字~~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西環兄回覆,介紹了摩理臣山的典故。摩理臣山被夷平,僅留街道名字。利園山、禮頓山尚有丁點山的痕跡。前者可從希慎道的傾斜度可見,後者尚見小山丘(即使其上已豎立了幾幢比那山丘高幾倍的豪宅)。

      刪除
    2. 滄海桑田,很難想像到當年的模樣了~~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