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時,有個既不花錢又爽心的娛樂節目,那便是流連在戲院大堂看劇照。那年頭沒有大型商場,炎炎夏日,最透心涼的地方莫過於在冷氣開放戲院大堂內溜噠。窮家小子嘛,那來那末多錢買票入場看戲,所以在戲院大堂逛,看看劇照望梅止渴,也是一個不錯的消磨時間的方法。那會兒戲院大廳的四周都鑲著玻璃窗櫥,裡面貼滿即日和不日放映的電影劇照。所謂劇照,其實是宣傳人員從電影膠片裡面選出相對精彩的場面,曬成照片,貼出來吸引觀眾買票入場。由於是劇照,理所當然以主角為中心,最好是電影中最吸睛的鏡頭,武俠片當然是曹達華以一劍之力盡盪群魔,而喜劇片則多數是譚蘭卿滿面怒容地扭著鄭君綿或梁醒波的耳朵,極盡誇張的能事。今天戲院多躲在商場裡面,當然沒有那麼多地方貼劇照,最多只是在角落放一個LCD螢幕放映電影告,看電影預告當然更能讓觀眾了解電影的內容,但相對之下我更喜歡看劇照,因為只是硬照,多了一重朦朧的憧憬,也更考驗觀眾的想像力; 陳寶珠拉著呂奇的手在訴說些什麼?蕭芳芳腳踢石堅,這場打鬥誰勝誰負?這些都只能留待入場後才知分曉。今天看著這些劇照,腦海中依稀看到那些戲院,太平,娛樂,東方,樂聲的大堂,走入戲院,無論是否睇戲,都有一股愉悅的興奮,悠然從心中升起,這是今天娛樂氾濫的新一代所無法感受到的。
(1) 1958年出品的"第7號司機",由張瑛、謝虹聯合導演,張瑛,吳楚帆,夏萍,石堅等主演. 故事描述吳楚帆所飾演的巴士司機在偶然機會下救了被石堅所飾演的大耳窿所追捕的舞女夏萍,吳楚帆雖然對夏萍有意,然而夏萍卻愛上吳楚帆的同事張瑛,吳楚帆慨然讓愛,惟兩人大婚之日,張瑛卻因為救吳楚帆而被撞斷雙腳,變得自暴自棄. 猶幸在眾人幫助下裝上義肢,才重新振作, 與夏萍開展幸福的生活。電影是社會倫理片,吳楚帆繼續發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而電影的賣點是以巴士司機的生活為背景,對其職業有甚為實感的細緻描述,片中頗多外景,今日看來彌足珍貴。
第7號司機劇照 1
第7號司機劇照 2
第7號司機劇照 3
第7號司機劇照 4
(2) 由李晨風導演和編劇, 1960年拍攝及上映的"書劍恩仇錄",共分三集,由張瑛飾演陳家洛,容小意飾演香香公主,紫羅蓮飾演霍青桐. 這齣應該是影視界首拍的"書劍恩仇錄",張瑛俊朗不凡,是陳家洛的不二人選,惟容小意的香香公主則稍嫌年紀大了一點,惟以當時的環境來說,已算是不一個不錯的選擇.
書劍恩仇錄劇照
(3) 1968年上映的武俠片 "武林三鳳",分上下集,由曾江和雪梨主演,故事描述曾江所飾演的劍客諸葛寛和雪妮飾演的俠女白鳳及其姊妹(葉青飾演赤鳳沈殿霞飾演墨鳳, 合稱武林三鳳)共同對抗龍門幫的故事,動作設計由最佳武術指導拍檔劉家良和唐佳負責, 唐佳、劉家良設計最後一場曾江、雪妮大戰石堅時顯得特別用心,雪妮飛身而下的一劍令對手人仰馬翻,難度高而有氣勢,曾江由瓦面跳彈床再落地一鏡直落,更營造出富真實感的輕功奇觀。曾江外型瀟灑不群之餘帶點浪蕩不羈的邪氣,是做浪子俠士的首選,雪妮號稱甜姐兒,雖然稍嫌有點似Baby fat,但當年青春少艾,眉宇間英氣內斂盡露,時而殺氣森嚴,所以當年拍了不少武俠片,可謂是繼于素秋之後飾演俠女最多的女星.
武林三鳳劇照 1
武林三鳳劇照 2
武林三鳳劇照 3
武林三鳳劇照 4
(4) 1960年上映的時裝喜劇 "龍鳳合歡花", 由珠璣導演, 羅艷卿, 羅劍郎, 半日安, 譚蘭卿等主演. "龍鳳合歡花"是較早期的都市喜劇, 內容則以鬥氣夫妻為主軸. 羅劍郎和羅艷卿剛新婚不久, 其損友包括怕老婆的鄭君綿, 以及仍是王老五之身的蘇少棠; 羅艷卿幼承霸王雞乸母親譚蘭卿庭訓, 處處刁難羅劍郎, 羅劍郎一怒之下趕羅艷卿回娘家, 羅艷卿向譚蘭卿哭訴, 譚蘭卿大怒, 次日即召女婿羅劍郎來大罵一頓, 外父半日安替女婿羅劍郎護駕, 在一場瘋狂式家庭大鬥法之後, 各人醒悟還是家庭和睦高於尊嚴面子, 遂和好如初, 大團圓結局收場。
龍鳳合歡花劇照 1
龍鳳合歡花劇照 2
龍鳳合歡花劇照 3
龍鳳合歡花劇照 4
(5) 1967年光藝出品的"鑽石大劫案", 由楚原執導, 謝賢 , 蕭芳芳 , 陳齊頌 , 李鵬飛 , 李亨, 楊業宏 , 周吉, 馬笑英等主演. 故事大概敘述珠寶售貨員謝賢被珠寶大盜李亨與女兒陳齊頌所假扮的富商騙去珠寶店珠寶,其目的是令謝賢被警方懷疑,藉以要脅他說出珠寶店保險庫的防盜裝置,以盜取鑽石。謝賢妹妹蕭芳芳為幫哥哥洗脫罪名和逃離險境,遂插手調查案件,和謝賢聯手找尋真相。本片明顯抄襲當年甚為流行的以浪漫手法偷竊珠寶的橋段,最明顯的是與柯德莉夏萍兩套相關電影花都奇遇結良緣(Charade)和偷龍轉鳳 ( How to Steal a Million)其中部分元素甚為相似,但箇中加插本地元素,看來仍覺熱鬧可喜。電影中我覺得最特別的地方,反而是安排謝賢和蕭芳芳是兄妹關係,謝賢在電影中被安排與陳齊頌是一對,打破一貫兩人電影上銀幕情侶的常規,頗有新鮮感. 蕭芳芳片中的傻大姐形象,奠定下了她日後以更瘋狂手法演出林阿珍一角,本片可以看到她的喜劇細胞正在萌芽。
鑽石大劫案劇照 1
鑽石大劫案劇照 2
鑽石大劫案劇照 3
鑽石大劫案劇照 4
鑽石大劫案劇照 5
鑽石大劫案劇照 6
鑽石大劫案劇照 7
現今資訊發達,醫學昌明,小朋友們偶有什麼頭痛身熱,父母緃使不即時帶他們去看醫生,都會在網上查詢,看看有什麼最有效以及最有醫學根據的治療方法, 為孩子們解困。然而在我們童年時代,資訊匱乏,加上經濟環境較差,小朋友生病或者遇上什麼身體有什麼問題,父母不一定會帶他們去看醫生,反而會以一些傳統的方法,說白一點便是用一些世代相傳的古法去解決問題,這些古方容或有其醫學根據,但亦有不少是以訛傳訛,部份背後的根據以及治療哲學甚而可說是匪夷所思的. 我且在下面幾個較為經典的例子,不知各位同輩在童年時有否曾接受過這樣的療法。先此聲明,本博落格內容只可視之為趣談,各位請勿嘗試按此治病,敬請留意。
(1) 用金銀器煲水治驚:老人家們認為小孩子受驚啼哭不止,可能是受了鬼怪驚嚇,所以會用金銀器煲水讓小孩子喝來壓驚. 他們的理論是金器貴重,有辟邪/寧神定性之效. 當然這是沒有醫學根據,且以常識推論,金器硬凈,且密度甚高,怎可能溶於沸水?
(2)以手巾包銀戒指和熟雞蛋去瘀:這個療法我相信大部份成長於六,七十年代的小朋友(包括小弟)都試過。小朋友嘛,當然喜歡爬高攀低的,如此便會經常受傷, 回家後老媽除了臭罵一頓外,都會煮隻雞蛋,用手巾包裏着(當然不忘放隻銀戒指在裏面),然後在損傷處來回滾動,據說這樣可以消腫去瘀. 這個方法是否有效我不敢說,但起碼會覺得舒服些(僅以心理而言,老媽少有的溫柔已是最好的治療)。 但我在想,在一般撞傷撞瘀的情況下,不是冰敷法更有效止痛和去瘀嗎?
(3)喉嚨哽魚骨: 喉嚨哽魚骨最搞笑的解決方法,是用一隻小骨碟放在哽骨者的頭上,再用筷子在骨碟上面敲打,口中唸唸有詞說"骨落骨落",祈求哽在喉嚨的魚骨會掉下去. 這種近似唸咒的方法當然不行,退一萬步來說,即是魚骨真的會從喉嚨滑下胃裏面去,也會刺穿胃壁,可能會更危險。另外也有些其他似是而非的傳統治法, 譬如吞飯,喝醋, 用手挖催吐等. 首先吞飯會讓本來只卡在喉嚨上部的魚骨往下推,使魚骨越刺越深,更難清理. 而以喝醋軟化魚骨,更是無稽之談,醋通過喉嚨的時間只有短短幾秒,怎可能軟化魚骨,況且醋的酸度若能軟化魚骨,食道早就被灼傷了. 另外用手挖則可能造成喉嚨其他傷口,更難尋找魚骨的剌入點. 催吐更可能將嘔吐物吸入氣管內,造成吸入性肺炎,危險性相當高。
(4) 流淡汗: 流淡汗在老一輩的傳統醫學常識來說是身體虛弱的象徵,然而治療流淡汗的古方療法不是吃什麼補品,而是以茶渣或咖啡渣浸浴。這方面小弟有第一手的經驗,我童年時也曾經流過淡汗,老媽子便向相熟的大排檔取來用剩的咖啡渣和紅茶渣,放在熱水裏替我沖涼. 坦白說我從不覺得自己身體怎麼樣虛弱,用咖啡和紅茶渣沖完涼後,也不覺得身體狀況有什麼不同,只是用咖啡渣浴治療法沖了大概一個月的涼後,老媽子便宣佈我不再流淡汗,故此只好相信此土方療法在我這個特殊的個案中有效。
(5)進食時打嗝: 打嗝是一件讓人十分煩厭的事情,據健力士大全記載,有人連續打了28年的嗝,想想都覺得替他覺得辛苦. 最簡單減低進食時打嗝的方法是暫停進食,做幾次深呼吸,打嗝往往可以在短時內能止住。,民間偏方對打嗝有不少應付的方法,比較流行的有 (甲) 喝水彎腰法: 打嗝時將身體彎腰至90度時,再大口喝下幾口溫水. 因胃部離膈肌較近,這個做法可從內部溫暖膈肌,在彎腰時,內臟還會對膈肌起到按摩作用,緩解膈肌痙攣,達到止嗝的目的 (乙) 屏氣法: 打嗝者可屏住呼吸約30秒,或取一根筷子放入口中,輕輕刺激上齶 (丙) 穴位按壓法: 用手指按壓「少商、合谷、內關、神門、足三里、中脘」等穴來止嗝。
另外我也聽過一些較騎呢的方法, 如驚嚇法, 即乘其不備猛拍一下打嗝者的後背。 我想其背後理由是驚嚇是一種強烈的情緒刺激,可通過皮層傳至皮下中樞,抑止膈肌痙攣。但小心"人嚇人, 冇藥醫",此法不適用於患高血壓、心臟病的人. 另外也有所謂的紙袋呼氣法, 即用一個紙袋罩住口鼻作3至5次的深呼吸。此法的邏輯是讓打嗝者重複吸入所呼出的二氧化碳,增加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抑制打嗝。最後我記得小時候打嗝,有長輩教導說想辦法打個噴嚏,就可以止嗝. 怎麼樣打噴嚏? 用鼻子嗅/索一下胡椒粉便可。
(6)掐/針剌人中治昏厥。人中穴位於鼻唇溝的中點,即位於鼻子下面上唇正中央的那條溝,是急救昏厥休克要穴。傳統中醫認為,人中穴是一個重要的急救穴位,人暈倒後以手指或針刺該穴位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急救方法,可以用於治療中暑,昏迷,暈厥,低血壓,休克,一氧化碳中毒等。一句題外話,粵語長片經常有這樣一個情節,有人暈倒後,旁邊的人便會大喊,給他灌一碗蔘湯,那暈過去的人喝兩口之後便會立即甦醒來,真是萬試萬靈。那時候我便有個疑問,人蔘如此貴,那可能隨便有碗蔘湯在手,另外熬一碗蔘湯少說都要一個半個鐘頭,暈倒的人那能等這麼久?說到底都是粵語長片一些不經大腦的情節,寥博一粲罷了.
(7) 小孩子夜尿頻繁: 民間偏方是用豬小肚,也就是豬用來將裝尿的器官,加少許黑豆煲湯或水飲用,另外有更激的的偏方,是用豬尿泡米飯治尿床病,這真是個很有趣的偏方,但我卻很懷能否起到真正的作用。我想這是民間智慧所說的以形補形的哲學吧。說到以形補形,我便聽過有人建議以豬鼻窿煲湯去治鼻敏感,我想這個偏方的唯一理由是鼻敏感是鼻的問題,以豬鼻窿煲湯會起着以形補形的作用,我不知道這個偏方在中醫學上有何根據,但驟眼看來似乎兩者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
在碼頭排隊等客的人力車夫,靠的是一雙飛毛腿搵兩餐
相信雜技高手也不可能做到的平衡術,碼頭咕喱單靠一塊窄窄的跳板便可將重甸甸的貨物從躉船搬到岸上,今天碼頭運作已然機械化,咕喱早已被吊機取代了
一人一猴相依為命,不過此幀照片攝於六十年代,應該不是當年曾上過新聞頭條的陳伯和金英吧
都說搵食要頂硬上,這位大叔所托住的貨物比自己本身還要大,看起來還要重,搵兩餐真的不容易
當年沒有即影即有服務,市民去領取回港證,便要在換證處外面幫襯這些山寨照相檔. 不要看他們設備簡陋,不需十分鐘證件相便可以拿到手
爸爸累極了,在簡陋的床舖上小睡,小孩子好奇的眼光,是看這個世界,還是看顧着酣睡的爸爸?
黃色電影海報下,掠過兩輛黃包車,現在戲院都設在商業大廈裏面,根本不可能再看到巨型的電影海報了
報販坐在山遮陰下悠然進入夢鄉,報販曾是香港甚為盛行的小販行業之一,雖然辛苦,但不少克勤克儉的報販都能買樓置業,今天便利店都能買到報紙,報販這個行業已然式微了
在旅痁門前睡大覺,可謂一個很諷刺的對比
不是制水,只是木屋區沒有入屋的供水設備,居民都要排隊在街喉取水,趁這一刻打個瞌睡,生活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寒冬裏,一個衣衫單薄的老翁睡在百貨公司的窗櫥下,不知道在他的夢中,有沒有穿上窗櫥裏面的冬衣?
蹲坐在上海街祝福電影海報下的苦力,不知道他心裏面會不會想,其實他自己最需要祝福
小朋友坐在木頭車上,由媽媽赤足在後面推。我心想,這些小朋友長大後,即使賺到錢買私家車,相信他們仍是懷念當年坐這架濃濃親情的木頭車
與鬼為鄰,當然大吉利是,奈何家境貧窮,只得在墳側闢地建蓬而居。不要以為這是歷史,香港仔大口環村,民居旁邊便是墳墓,看來原居民已是見怪不怪,不覺得有何不妥
銀幕上的傅奇夏夢當然活得如意,但蹲坐在海報下面的丐婦,其生活相信距離稱心如意十萬八丈遠了
以今天的物價而言,六毫子一碟客飯簡直是天方夜譚,只可惜當年這個瘦弱的老婦就連六毫子也付不出,只好在夢中大快朵頤
售賣零食的小販趁着空檔,爭取時間享用午餐,但擺地攤那來食枱,只好把平地當做食桌. 其實有資格吃頓正經的午餐,在那個時候已經算是不錯的了
這位仁兄在一個大吉字下面露宿,但他的家除了最起碼的被祳外空空如也,看來對他來說,吉即是空
露宿的窮漢,家對他來說是一個簡單的棲身之所。當然他也希望有一位身材玲瓏,年輕美貌的主婦,看來這是個可望而不可即的夢了
一個制鐡桶工匠由早晨做到晚上,才有一疊疊的成績,今天一個啤機幾分鐘便可啤出他一天的成果,人力怎可勝機器?想來也真讓人沮喪
五十年代黃包車馳騁在干諾道西近今天信德中心處。留意黃包車後面那間陳萬合菜種行,今天這間店舖仍迄在相同位置營業,這才是真正的五十年不變
漁夫把孩子從小艇提到漁船去,看起來真有點像耍雜技
電車車長在享用自𢹂便當作午餐,隔鄰是一家上門到會的店舖,不知道他有沒有光顧過?
這幕街頭飄色,是慶祝伊利沙伯二世女王加冕而進行的,聽當年恭逢其會的前輩說,這是他們看過最盛大的街頭巡遊表演. 當然我們現在有農曆新年的花車遊行和表演,但傳統的飄色相信不可能再在香港街頭看到了
這是傳統的公司包夥食外賣,當年流行用頭頂着食物器皿,送到公司去. 今天不知道還有沒有公司包夥食這個傳統,但即使還有,相信只會是用一個個發泡膠盒盛載,製造一大堆環保廢物,哪有當年如此環保?
午飯時候剛過去,夥計爭取時間作個午睡小休。不知道你有沒有發覺,當年的人可能因為大都是從事勞動工作,體力經常透支,所以隨便在任何環境和地方,都能來個元龍高臥
五十年代新界仍有農田讓人種稻米,我還記得童年時有些食肆會標榜新界絲苖白米,今天絕大部份農地都用作起屋或其他用途,那還會如此奢侈用來種稻米?
雖然只是木公仔,但老師傅仍然全神貫注的做裁縫工作,真可說是甚為敬業樂業
前幾天坐巴士,不經意聽到後面一位婆婆講電話,可能是對方邀請婆婆兩公婆晚飯,婆婆答道:"嗰伯爺公唔舒服,今晚唔嚟啦 "。伯爺公?我很久沒有聽過這個稱呼了,心中頓覺一股莫名的熟悉感。我記得很多年前母親憶述祖母通常以老蚊公來稱呼祖父,不知道老蚊公是否中山鄉下話?現在連伯爺公也很少聽見了,更遑論老蚊公。時代巨輪不住往前滾動,這些幾十年前的用語,稱呼逐漸成為絕響. 新一輩固然不懂,不會用,即使我們這一輩,亦因為上一代的凋零而慢慢捨棄這些稱謂,俚語。其實那年代有很多很盞鬼的用語(今天的說法是潮語),這些潮語其實與當時社會風氣和環境息息相關,究其出處,簡直活脫脫是香港的本土風物誌。且容我在這裏舉幾個比較熟悉和有印象的俚/俗語,和各位分享。
(1) 紮炮,紥炮是個很形象化的俚俗語, 其意思是捱肚餓, 捱窮.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很多香港人穿唐裝,唐裝褲沒有皮帶,只是用一條褲頭帶绑實褲頭。當年經濟環境不好,很多人有一餐無一餐的,經常要捱餓,肚餓的時候只好把褲頭帶綁緊一點,壓緊腸胃,以減輕肚餓的感覺,這個情況便好像炮仗廠把一堆炮仗團團紮在一起的情況,所以時人用紥炮來形容頂硬上,捱肚餓。
(2) 候數/後數,候數的意思是兩人/一班人共同享用服務(多數是用餐),先離開的人不需找數,他/他們的消費由後離去者負責, 這種情況多數在飲茶的時候出現。另外七八十年代香港仍未有八達通,當年坐小巴仍需以現金付車資,我便經常看到兩個朋友剛巧在小巴踫上,其中一個先下車,後下車的朋友都會向小巴司機大喊候數,意思是先下車的乘客的車資由他支付,後來因為這個情況經常引起麻煩和誤會,小巴司機也不想經常掂記着那位乘客仍未找數,所以張貼告示,聲明不接受候數。說起候數,我記得新馬仔有套電影當中便有這樣一個情節;新馬仔遇到老千,兩人在餐廳大吃大喝後,老千告訴新馬仔說: "我的名字叫候數,現在我有事先走,但會先埋單,待會你見到我和夥計打招呼時大叫我的名字,表示你認識我便可以了"。説畢老千起身離開,新馬仔依言在座位裏大叫候數,那老千便對夥計說:"你都聽到我的朋友叫候數,待會他找數便可以了"。結果當然是新馬仔起身離開的時候被夥計要求埋單,最後要找朋友來幫他付帳。不知怎地我對這段情節有很深的印象,第一次看的時候樂得和呵呵大笑。
又及:講起候數,我又想起另一個城市笑話; 話說七,八十年代,香港中華巴士公司為員工家屬提供優惠(其實不知道是否只是員工之間的默契,並得到巴士公司的默許),上車只要講聲家屬,便可以不用付車資,免費搭車。後來知道這個規矩的人越來越多,導致很多非家屬的乘客濫用這個優惠,巴士公司遂於八十年代尾取消這個優惠。我便記得有一次我在巴士上,看到有人上車說聲家屬,企圖不付車資,那巴士司機反問說,家屬?什麼家屬,北角大酒店家屬啊?弄得那個乘客灰頭灰面,只得急忙掏錢付車資。
(3) 坐花廳,坐花廳的意思其實邊是坐監,古時衙門的大堂便叫做花廳,那時候的人有 "生不入官門,死不落地獄" 的說法,要去衙門的花廳,十之八九便要坐牢,所以坐花廳便是坐監的意思。
(4) 剃眼眉,剃眼眉的意思是當眾出醜,被人當眾羞辱。為什麼剃眼眉等於被人羞辱的出處已不可考,我想眼眉是臉上面一個很重要的部份,眉清目秀讓臉部的輪廓特別分明,沒有了眼眉使整個面龎顯得突兀難看,沒有人無端端會剃自己的眼眉,所以剃别人的眼眉,是讓人難看,從而出醜的意思.
(5) 呢鑊杰,呢鑊杰這個詞彙其實與製毒有關,原來烹煮鴉片需要很高的功夫,火候不能太弱,也不能太猛,搞鍋的手勢要均勻,煮鴉片師傅若失手,把鴉片煮得太稠,便會煮壞了整鍋鴉片煙膏,他便會嘆句"呢鑊杰",意思是說這鍋鴉片煮壞了,不能用,於是呢鑊杰便被引伸成為把事情搞砸了的意思。
(6) 賭白頭片, 賭白頭片指那些無錢在袋, 卻又參加賭局的賭徒, 賭輸後無錢俾的意思. 要解構這個俚語的來源, 首先要知道白頭片是甚麼東西, 白頭片其實是菲林卷裏面最前頭那一段不能用的膠卷, 這段膠卷要等晒相後才知道是空白廢片,所以白頭片這個俚語用來形容話那些沒有足夠本錢又要去賭錢,賭輸後沒有錢賠給對方的賭徒/行為。
(7) 吊靴鬼. 吊靴鬼即是跟屁蟲, 鍥而不捨的跟在別人後面的人的意思. 吊靴鬼是甚麼東西? 根據傳說, 吊靴鬼是一種喜歡在夜間跟在人類的後面的鬼怪,當人類覺得情況有異回頭探究的時候,吊靴鬼即會使用詭術隱形,躲開人的視線,所以人是很難發現從而擺脫吊靴鬼。因此吊靴鬼這個稱謂是用來形容那些陰魂不散, 卻又揮之不去的人.
(8) 打脚骨. 打脚骨即攔途截劫,亦有“敲竹杠” 的意思。此外打脚骨亦可引申為利用他人的弱點, 或找藉口來欺詐對方的行為。
(9)撈鬆. 撈鬆是香港人對外省人的戲稱. 四, 五十年代大量外省人來港, 他們初來埗到, 喜歡以國語“老兄” 來和當地人打招呼, 聽不懂國語的港人將國語發音的"老兄"聽成為“撈鬆”, 明白箇中意思後覺得很過癮, 索興把外省人都統稱為撈鬆, 或者撈鬆佬, 不過 “撈鬆”這稱呼或多或少都帶有歧視的色彩。
六十年代灣仔駱克道近菲林明道處,前方可看見敦梅學校,美和理髮廳和檀島咖啡室,都是熟悉的名字
六十年代德輔道西皇后街/高陞街交界處往海傍望去
五十年代的畢打街,一片歐陸風情,右邊是浩羅氏打行,正面是於仁行
五十年代的銅鑼灣禮頓道,圖中人身後的愛蓮餐廳身後即為今日的愉景樓
電車正駛經灣仔莊士敦道, 前方的戲院招牌應該是蘭杜街的麗都戲院, 戲院於1952年11月開幕,現己重建為麗都大廈
七十年代初的柴灣, 照片中的竹棚是用作放映電影之用,時間長達數年之久, 是六十年代初柴灣街坊的重要娛樂中心,圖中的柴灣大戲院1969年建成,電影戲棚隨之而拆卸。這個戲棚讓我想起當年位於域多利道口,今天巴士總站鐘聲戲棚
炭火煨魷魚,是當年入戲院看戲的必備零食,加些辣椒豉油,更為惹味,沒錢買也要圍觀,索索香氣
五,六十年代康樂設施嚴重不足,小朋友要玩便得就地取材,打波子,跳飛機,以及用粉筆在行人路上劃界線作為波枱,蹲在地上打乒乓波。留意背着鏡頭打乒乓波的小孩子,其上衣還破了一個大洞,當年環境惡劣可想而知
六十年代的上環大笪地,點上大光燈,便成為美食的天堂
上世紀二十年代位於鰂魚涌的太古糖廠,當年糖是頗為珍貴的用品,太古糖廠的產量甚為龐大,其出產的糖除香港外,亦行銷海外。太古糖廠於五十年代結業,惟因為此地曾是糖廠舊址,故此有關地段被命名為糖廠街
五十年代初灣仔的人力車夫,仍然被着傳統的簑衣,背後是東方戲院,正上映著名諷刺喜劇欽差大臣
一班街坊正在哄搶塑膠花回家去穿,以賺錢幫補家計。我童年時暑假也穿過一個時期的膠花,對這段歷史可謂有親身的經歷
一班食客正坐在上環大笪地大排檔吃田螺,當年田螺和蜆是較為少見的食物,一般食肆都很少供應,所以很多人都專程去上環大笪地吃豬油炒田螺和豉椒炒蜆
六十年代位於鰂魚涌的太古大班樓,位置優越,環境亦十分優雅
六十年代的賽西湖水塘,曾經是香港海拔最高的水塘,賽西湖水塘是太古洋行於1883年興建,初名七姊妹水塘,但由於當地居民認為風光不輸於杭州的西湖,故此改稱為賽西湖,此水塘本來負責供水與鰂魚涌的太古船塢,太古糖廠以及香港汽水廠使用。賽西湖水塘於1977年被填平,並改建成為賽西湖大廈以及賽西湖公園
五十年代的赤柱街市
新鮮出爐的工展會小姐, 冠軍應該是冠南華新娘
五十年代的德輔道中向東望,前方的鐘樓處是告羅士打行
第二代的天星碼頭,這一代的天星碼頭位於雪廠街海旁,即今日的交易廣場處, 第二代天星碼頭於1958年拆卸,並搬往中環大會堂側
七十年代軒尼詩道,左前方是紐約戲院,再往前的舊樓群當然已經拆卸,成為今日的崇光百貨
七十年代初從金鐘道望向皇后大道中,左邊是希爾頓酒店,右邊可以看到舊中國銀行和匯豐銀行總行
七十年代初從彌敦道梳士巴利道交界處往北望,右邊可以看到國賓酒店和帝國酒店
六十年代初尖沙咀近天星碼頭處,左邊的貨倉於六十年代中被拆卸,並被改建成為星光行
五十年代末的佐敦道,可以看到保文大廈,立信大廈,統一大廈,以及五十年代的地產一哥章記建築公司的招牌,還記得當年章記地產的廣告,章記樓,唔使九千九, 今日聽來,真是百般滋味在心頭
六十年代上環的港澳碼頭,可見當時碼頭已分為兩部份,後方是大船碼頭,前方則是水翼船碼頭,停車場處日間泊車,夜晚則變成平民夜總會
六十年代的青山道與大埔道交界,前方可見到嘉頓麵包廠,這兩年捲入重建風波,嘉頓向城規會申請將大廈重建為|25層高的大廈,但遭到公眾反對,公司暫時只得將計劃擱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