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8年3月30日 星期五

一條曾經活在前大哥大時代的恐龍的回憶



今天的地球人出街,可以忘記鎖匙,可以忘記錢包,甚至可以不穿衣服,但有一樣東西是萬萬不可能忘記的,那便是 - 手機。



不需我多說,現今社會的共識現實是,手機統治了我們,也掌控了我們生活的一切;舉凡每天的生活細節我們都會非常虔誠地先問准手機才敢決定,如乘搭何種交通工具,吃什麼,看什麼電影,和朋友的交往,以及吸收什麼資料等。總之, 廿一世紀的上帝便是萬能的智能電話。但,在這位大神出現之前,世界是怎麼樣運行的,我們是如何生活的?我想這一切九十後是茫然無知的了。而即使我們這些曾活過前大哥大年代的人,對沒有智能手機的生活的記憶也逐漸模糊了,所以趁記憶猶新,遂把那段日子的生活和感受寫出來和各位分享,也可算是一段口述歷史。


先說沒有手機的日子吧。流動通訊始祖傳呼機出現在八十年代的初至中期,那時候我剛唸完書出來社會做事,連傳呼機也沒有,當然更遑論今天一人手執一部的智能電話。沒有流動通訊設備生活固然沒有今天的便捷,但也不覺得有何不妥,因為從懂事至「今」,生活一向都會是如此,不便是生活的部份, 或者應該說, 我們那時候不知道「有流動通訊設備」會帶來怎麼樣的方便。然而沒有即時通訊確實造成很多不便,誤會.  我便記得有一次約了個朋友在某酒樓的門口等,卻不知道原來那酒樓有兩個門口,結果是我們各自在自己認定的門口苦等了個把鐘才悻悻然離去,竟不知對方原來近在咫尺。  這事放諸今日可謂不可思議,不要說一通電話即可搞清楚對方的位置,就是懶得打電話,發一個微信, 或者WhatsApp短訊,便可消弭誤會。  其實那會兒我們都曾經努力尋找對方,我們都分別致電彼此家中,所得出的消息是「已出街」,然而就是因為這個已出街,讓我們萌生希望,以為對方只是遲到,不是失約,才導致這個痴痴地等的悲劇。我之所以舉這個例子,是想告訴各位九十後的小朋友,沒有智能電話的日子是可以如此原始,混亂。



好了,時間移至八十年代中,傳呼機開始流行,我也趁潮流配備了一部.  第一代的傳呼機相當簡陋,機主在收到有訊息待查的提示後,即傳呼機響起了BB聲 (此即傳呼機俗稱BB機的由來),便急忙找地方打電話到傳呼中心(call 台) ,報上傳呼機的號碼和密碼,那服務員才會轉告留言.  這情況你可能會在八十年代的港產片中看過。嗣後因為大哥大電話開始進入市場,傳呼機公司為了增加競爭力,推出加強版傳呼機,譬如在傳呼機加一個小小的LED螢幕來顯示數字,而每個數字則代表一個意思,如1代表公司call, 2代表家中call 等,以減省機主覆台的麻煩,最後甚至推出可在傳呼機螢幕中看到短信的終極加強版,惟始終敵不過大哥大的衝擊,傳呼機終於在千禧年初便淡出通訊市場。



人類天性追求便捷以及即時資訊,這個Pandora box 由流動電話打開了第一道罅隙,從此世界便不再一樣。大哥大(即第一代流動電話) ,又稱水壺(以其外型類肖水壺) 在八十年代中開始在香港出現, 九十年代便甚為盛行。那時候的大哥大電話一般都十分沉重,每個約淨重三至四磅,加上體積龐大,(約一尺高三四吋厚),其體積及重量不遜於磚頭,所以攜帶起來甚為不便.  冬天穿西裝尚可放在西裝內袋中,夏天倘若不穿外衣便得以手拿着周圍走.  不過這也有個好處,由於其體積龐大,不易遺失(我全盛時期平均一年遺失一部智能電話,但從未丟失過大哥大電話)。當年大哥大電話剛推出市場特並不流行,其主要的問題不在於體型,而在價錢。大哥大電話剛面世的時候每部盛惠盛兩,三萬大元,我在九十年代初買第一部大哥大電話的時候仍需12,000元(我當然沒那麼富貴,那是公司配置給我的)。即使撇開價錢貴到離地的因素, 以今天的眼光和角度來看,大哥大電話的問題可謂多籮籮,那時候流動通訊的技術還未十分成熟,加上營運商初辦,發射站還不是十分充足,所以電話經常接收不到訊息(尤其在偏遠地方),而且電池很不耐用,一般來說持續講電話一個小時,或者叉電八至十個小時後便會耗盡電量,所以很多人都會多買一塊電池以備替換,流動叉電器(俗稱尿袋)當時是未之聞也。



時間再推延到九十年代末期,其時較為輕便的手機面世,這個趨勢打破了流動電話貴族化的概念,新一代的流動電話主要被洛基亞和愛立信壟斷了市場,這一代的流動電話有幾個重要的突破; 一是體型較大哥大小很多,可以隨意放在衫褲袋內,另外其硬件設計亦五花八門,什麼摺疊式,鬚刨式等琳瑯五滿目,一改大哥大那末沉悶的外型,而最重要的是,其售價亦大幅下降, 九十年代一個2G手機取價約兩至三千港元,加上月費亦不貴,(此時很多流動電電訊商進入市場),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使話費大幅下降,港人遂逐漸一人手執一手機.  我記得千鿋年初有一個星期天我行過中環,看到一個頗為震撼的場面; 聚集在皇后像廣場的菲傭都拿着手機講電話,於是我不得不承認,手機已經走入平常百姓家了。



我是個科技盲,對於新科技雖然不抗拒,但也不會第一時間擁抱新產品,新玩意,此之所以我比一般人較遲換智能電話.  我記得我是2012年才買第一部iPhone ,所以我的智能電話年齡才僅僅六年。這幾年智能電話市場和科技發展有着翻天覆地的變化,其過程及影響不是我這類恐龍所能妄議的,但有一點我或者可以談一談: 我在潮流玩意這方面當然是老餅,此所以回望沒有手機,沒有即時通訊和資訊泛濫的日子,偶爾我會產生這樣的歎喟,人類是否真的需要,是否能駕馭如此驚人數量的資訊?當然科技發展至今,已沒有走回頭路的可能,但事實證明,太多太快的資訊,有時很多時候會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如Cyber bullying ,如網絡金融罪案,最新的一宗案例是Facebook容許劍橋分析公司濫用用戶資料,來讓候選人整合選舉策略,導致有可能導致選舉不公 (當然箇中亦涉及泄露客戶私隱的問題),這個情況讓Facebook創辦人小朱要面對前所未有的危機。凡此種種都讓人不得不反思,手機,網絡,人工智能等科技的發展最終會把人類帶到怎麼樣的方向,人類享受科技帶來的方便之餘,將會付出怎麼樣的代價?



此所以我很懷念前手機年代樸實無華的時光, call me a sentimental fool,那時候,我們會回家等電話,因為你可能不能打電話過去,還記得那個和你傾通宵電話的那個人嗎?今天他在天涯,還是在海角?那年頭我們和朋友們的聯絡是用座機電話 (指的是有線電話)。我們認識女孩子,除了千方百計的取得對方的電話號碼外, 每次打電話給對方都是戰戰兢兢的,因為不知道打過去,接電話的是對方的老爸還是老媽,然後還要應付以下問題 "你是誰? 你找她有什麼事?".  通過品格檢查後電話筒還傳來一句 "阿囡,有男仔搵你,唔好傾咁耐".  聽到這一句,之前溫習了幾十遍的講辭都飛到九霄雲外,只能匆匆談幾句便頹然放下話筒。 唉!這便是前手機年代的悲劇,我想今天的小朋友們看到這些糗事準會笑翻在地下,但這便是情懷,也許,這是 "這分鐘發一個訊息,期待對方下分下一分鐘回覆"的新人類所無法理解的.



然而,正正是這種不便,才使我們更珍惜所有,因為我們要經過重重關卡,諸多不便,幾經辛苦才能達致今日"只動兩根手指頭" 便可得到的效果。你問我,我會說,我寧可多費點功夫,多花點時間,因為這樣得來的結果更為甘甜,且更經得時間的考驗。是的,我當然知道時代進步,人心和情況都已迥然不同。但,有些基本原則仍是顚樸不破的,老子在道德經中便說過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試想想,老子在二千年前已經警告我們說太多的感官刺激會讓人盲目,耳聾,以致發狂,那相對之下,二千年後的今天,生活之奢華,知識之氾濫,比起當年不知翻了幾千幾百倍,而我們卻有沒有停下來,想一想,我們今天所得的,包括物質上的豐盛,資訊和生活上的便捷,是否值得我們在精神貧乏和失衡方面的所失?




2018年3月1日 星期四

荒謬



美國佛羅里達州農曆新年前   "又"發生了一起嚴重的校園鎗擊案(我說又是因為這類型的鎗手攜鎗到校園肆意大開殺戒的案件,從1999年哥倫拜中學大屠殺後幾乎已是無日無之,美國人已開始麻木了)。是次事件導致17死, 十數人重傷,時至今日仍有多人留院。這次鎗擊案沒有一如過往的血案般擾攘了一段時間便淡出人們的視線,不了了之,反而掀起一陣全國的鎗管潮,其原因是因為倖存學生們的動員,加上社會對持鎗襲擊校園的事件已發展至忍無可忍的地步,以至全國上下都參與此次反鎗械運動,連衆所周知,受全國步鎗協會 (以下簡稱NRA) 支持的特朗普總統也不得不放下身段,接見歷次鎗擊案倖存者和支持鎗管的人士。 當然明眼人都知道, 他對鎗管有多大的真心,但起碼這表示這起校園血案所掀起的鎗管呼聲有多高; 消息傳來,美國幾個大型機構,包括銀行,航空公司都宣布與N RA劃清界線,不再和它合作.  這些措施固然只是姿勢多於實際,但起碼可以挫一挫N RA的氣焰,讓受害者吐一口烏氣。



我不是美國人,對美國人為何非要擁有鎗械的心態不太了解.  美國政府容許私人擁有鎗械的傳統源自開國之初移民們與英國軍隊打獨立戰,必須武裝自己,然後美國人要開發西部, 移民們要強大的火力才能壓得住原住民,故此當時的客觀環境無可厚非地需要個人擁鎗自保.  然而時至今日,以打獵之名來維護擁有鎗械的權利,尤其是殺傷力強大的自動機關槍,在情在理上著實說不過去.



我這篇博文旨不在討論鎗管,我只是以局外人人的身份去評論這件血案的種種莫名其妙,以致荒謬之處。第一個荒謬便是疑兇克魯茲的表現; 螢幕所見他上庭時一面無辜,不知就裏還以為他是槍擊案中的倖存學生。假若他在庭上目露兇光,以狠毒的眼光四圍掃射,我可能還對他有丁點的尊重,但「扮死狗」?想以一臉無辜博同情?那我對他只有鄙視和痛恨.  我不禁在想,鎗擊案當日,他向一眾手無寸鐵的前同學/老師以自動步槍掃射時,臉上是否也掛如此無辜的表情。一個父親在見特朗普時便哽咽地說,自己女兒身中九鎗而死,可想而知, 兇徒行兇時是如何冷血和兇殘。於是我又很天真地在想,他會不會有內疚和歉意?恐怖分子們殺人我理解,因為他們有使命感,他們會認為自己所發動的襲擊是為了一個崇高的意念,事件中的死傷者都是罪有應得, 無需亦無必要向受害者道歉。但這些沒有明顯動機,無分別,無意識的殺人,又所為何事?我不知,我不是犯罪心理學家,沒能給予答案,可是根據以往同類型的經驗,譬如2011年血洗夏令營, 導致77死的挪威人布雷維克,以及1995年爆毀俄克拉荷馬城聯邦大樓, 導致168死的麥克維,都不曾表現一絲一毫的悔意,更遑論向受害人道歉。精神病學有所謂的無感症,指的是有一類人對別人的痛苦和災難毫無感覺或同情心,所以你問我,我相信克魯茲現在腦海裏面只會想着如何為自己脫罪, 減刑.  悔疚,歉意我相信是天方夜譚的了。


假如說克魯茲是精神病患者,因為精神病發才發動襲擊,那末更大的荒謬來自N RA的行政總裁拉皮爾.  他在慘案發生後,不但使沒有為事件作任何道歉或者表示疚意, 甚至沒有片言隻語慰問死傷者, 只是不斷重複行兇者是精神病患者,故此重申槍械無罪,只是個別槍手精神有問題而已。他尋且以那個已經說到爛的比喻來維護擁鎗權 - "汽車不殺人,只是駕駛者魯莽才導致交通意外"。如此傲慢而毫無常識/邏輯的解說,讓我這非慘案家屬的局外人也感到十分憤怒。  汽車是人類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美國人每天都需要駕駛汽車前往目的地,去工作,娛樂,見朋友,汽車是不可或缺, 有實際需要的工具。但槍械呢?它們除了傷人,殺人外又有何必需可言?讓人們不得不擁有,不可捨棄?而即使擁有,有沒有需要讓18歲的青少年合法持有一分鐘連發百發子彈的自動步槍,理據何在? 如此大殺傷力的武器,除了用來殺人外,還有何用處?(去年拉斯維加斯大屠殺便是很好的證明)。我當然明白屁股指揮腦袋/說話的道理,但起碼都應該有丁點的同理心吧,在如此敏感的時刻,說這樣涼薄的話,不啻在死傷者的家屬傷口上灑鹽。我真的不明白他們為何如此冷漠無情,唯一的解釋是他們的勢力已經龐大到根本不需要做任何公關的工作去撫平別人對NRA的厭惡的地步,大有一種你奈我何的姿態。


說NRA有恃無恐的傲慢,是有其因由的; 奧巴馬做了八年的總統,期間聲嘶力竭地呼籲鎗管都不能動他們分亳,何況現在是特朗普掌權?這中間他們掌握着兩大優勢,其一當然是N RA財雄勢大,在華盛頓擁有無懈可擊的遊說體系,美國大部份的參/眾議員都受他們的財政支持,吃人嘴軟,拿人手短, 這些政客又怎會在鎗管的問題上認真,倒米飯班主的米?另外美國的選舉制度也讓這些團體穩如泰山,美國行的是單議席單票制,所以只要選區劃分得宜, 保守地區的議員們保得住席位,保守派政客便可在國會為反鎗管護航,即使大部份民意要求加強鎗管,美國人合法擁有鎗械的現狀便可紋風不動,那管學校血流成河,學生每天上課都像上戰場般,不知道有沒有命回家,那是你們尋常老百姓的事。不要看美國是民主大國,很多時候政府的政策和措施都不是按大部份人的意願去運行;  六十年代舉國反越戰又如何?越戰還不是要擾攘了十多年才灰頭灰面地以撤軍解決,世間最荒謬的事莫過於此。



今夜,抬頭仰望星空,遠處閃爍著微弱的星光,恍似是鎗下亡魂向世人泣訴自己的不幸。驀然我想起杜工部的名句,"新鬼煩冤舊鬼哭",17位亡魂今天是新鬼,但嚴格的鎗管一天不落實,誰能保證沒有新新鬼?此刻我只能默默地禱告,願他們安息。


後記: 最新消息,美國佐治亞州剛於今日再發生校園槍擊案,而行兇者竟是教師,這起槍擊案正好摑了特朗普一個清脆的耳光,也證明他為了維護NRA而所作的小修小補根本漏洞百出,對防止鎗擊慘劇的作用可能甚至適得其反;特朗普建議讓教師合法擁有槍械,以便發生校園槍擊案時可挺身而出保護學生,首先教師的主要責任是教學,保衛學生不應是教師的責任,何況教師也是人,誰能保證教師的精神完全,一直正常,倘若有教師因為家庭,經濟問題而突然發飆,在上課時掏出自動步槍向學生掃射,那死傷肯定比入侵者更為嚴重,因為學生集中在課室,而且對老師毫無防備.  另外特朗普建議以行政命令禁售加快射速的撞火配件,此舉對減低雙力可能稍有幫助,但我認為這只是轉移視線的措施,清源正本的做法是實施嚴厲的槍管法例,禁止一般人擁有自動步槍,方為上策。



讓我借用一首60年代的民歌為本網誌作結:


Where have all the students gone, long time passing?
Where have all the students  gone, long time ago?
Where have all the students  gone?
Gone to graveyards, everyone.
Oh,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Oh,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