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6年7月30日 星期六
那些不是離我們太遠的事 - 後篇
網友天涯皓叟 (下稱"皓叟兄") 瀏覽過區區的 "那些不是離我們太遠的事" 網誌後,掀起感觸,給我發了封頗長的電郵,訴說其頗不平凡的人生. 皓叟兄既以電郵形式回覆在下,想必是不想將其平生公諸天下,有見及此,我不打算此發表此篇電郵. 皓叟兄在縷述其跌宕人生之餘,亦旁及他的觀點及看法,尤其是對於近年人心不古,社會環境大變 (如恐襲頻仍, 極端政治組織及人物抬頭) 甚爲擔憂, 其結論是對現今世界的未來走向頗為悲觀. 閱畢後思潮起伏,本想以電郵回覆,惟考慮再三,仍決定將其中幾個重點抽出來,以網誌形式回答,順道拋磚引玉,也好收集各方君子的意見,誠為一舉兩得之便也.
皓叟兄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現今社會不獎勵,或者保護勤儉, 努力工作的人?如此下來,這世界還需要傳統上的堅守工作崗位,或者安於現狀 (在他眼中是傳承和穩定社會基石) 的人? 皓叟兄説得對,這年頭, 消失得最迅速和最徹底的,莫過於勤儉可以致富,起碼可以達致小康的傳統觀念. 六七十年代不缺只要死慳死抵,不怕吃苦,便會有機會出頭,甚至可以累積到一定數量的財富的個案. 八十年代我剛出身到社會做事時,仍不時聽到老媽子買完餸返來說; "街市某某賣菜婆/賣魚佬買咗樓". 那年頭買樓對一般人 (包括藍領和小販) 來說不是那麼遙不可及的事,只要肯捱,不亂花錢 (絶對不能去日本旅行,一笑), 狠狠地儲他三, 五, 七年錢,應可以夠錢付首期,然後每個月的工資/收入只要隨着通脹增長,負擔亦會隨之而慢慢減輕,再過幾年儲夠錢, 一次過將貸款餘額清還, 即便無債一身輕.
我們的父輩很怕欠債, 覺得揹債心裏很不踏實, 有能力一定要還清債務, 讓銀行的資產呈現藍字內心才感到安穩. 還記得嗎?那時候講的是勤儉可以興家,那是社會的集體信念; 恒生銀行那首唱到街知巷聞的廣告歌 "小莫小於水滴, 匯成大海汪洋 , 細莫細於沙粒, 聚成大地四方" 所宣揚的正是這個理念. 即使九十年代的匯豐廣告,賣的除了溫情外,仍然不改儲蓄可至安心的道理. 我最深印象的其中一輯廣告,是兩位老人家打開存摺,頃刻間萬度金光從存摺內射出來,這個廣告要傳遞的訊息簡單直接,你所儲存在銀行裏面的錢讓你感到穩妥愉快,但今天誰還會跟你談儲蓄呢?套用一句俗語, "講出嚟都被人笑". 今日電視最多的廣告是慫恿你借錢的財務公司, "幫你清咗啲咭數又可以放心消費", 今天的主調已從儲蓄, 謹愼理財變爲"先使未來錢", 為何如此? 下文再詳述.
今時今日,銀行的利息似有若無, 金融風暴後, 各國央行爭相放水,使錢越來越不值錢,其效果不就是打劫你口袋裏面的錢? 一般老百姓為了自保,被迫去做各式各樣的投資,手頭寬裕的投資者的首選固然是磚頭 (此所以香港樓價不論經濟環境如何惡劣,仍是高踞不下),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如此龐大的資金去買樓,於是乎,炒金,炒股, 買基金成了保值的另類途徑,但這兩三年股市大上大落,有多少人實際能從中獲利,又有多少人輸得焦頭爛額,相信散戶們都心知肚明. 此所以部份無錢/懶得投資的人恣意消費, 反正錢不斷貶值, 早一日花掉它, 比遲一日花掉它更划算, 能借錢消費則更妙, 今年借一百塊, 相等於明年還95塊, 何樂而不為 (利息則不在他們考慮之列)?
扯得太遠了,敝文其實旨不在與評論經濟或金融局勢,只是有感於現代人的悲哀; 在金融海嘯發生後,各國央行大力推行貨幣寬鬆政策的 "魔掌"下, 勤儉致富的想法依已不切實際,甚至已然死亡, 這是金融新常態所導致的恆常問題,且已成了全球的風土病. 退休人士 (若無持有與通脹掛勾的資產如樓宇) 拿着的現金每年實際以5至7%的速度縮水, 可謂欲哭無淚,但又能怎麼樣?以日本為例,首相安培晉三剛宣佈其最新的超級放水計劃,打算動用逾二十萬億日元增購資產, 美其名為加碼量寬,其潛台詞為量寬已到極限, 所以要推出量寬2.0版,然而從過往歷史得知, 超低息(日本已是負利率)和量寬根本解決不了經濟停滯不前的困局,那末,何時又會來個加碼量寬3.0 , 4.0版? 問題很明顯, 所加印的錢其實只是用來增購資產,包括擴大每年買債數量,以及投資在金融產品 (如ETF)上. 銀行體系内的資金無疑是增多了,但整體經濟仍然疲弱,銀行不敢也不願借錢予中小型商戶,只會將新增的資金投放在金融市場上,其結果是不管放水量有多大,實體經濟得益甚少,而真正得益者是那些懂得, 有能力以OPM (他人的錢) 方式在各衍生工具大賺特賺的 Market Maker. 最終的結果?錢流入強者手,造成富者愈富, 貧者愈貧的不公平現象,這也是歐美等發達國家近幾年反建制,反政治正確, 反精英的政治人物風頭越來越盛的主因. 老實說, 誰不想有個穩定而熟悉的政治環境?只是人們在溫水煮蛙的政治生態中活得太久,也越覺得水太沸騰,是時候要跳出這熱鍋了。現在民怨已達致 tipping point,不想不願也也得求變,觀乎美國大選,特朗普和桑德斯的崛起,正正是民族主義和貧富懸殊這兩個問題發酵成熟所致 (其中特朗普現象尤其有趣,也值得深究,看來美國選民寧可支持特朗普這個真小人,多於希拉莉這個偽君子), 今次不論誰當總統, 也再不可能迴避這些問題 (桑德斯的支持者在民主黨代表大會的哮叫, 希拉莉可以充耳不聞嗎?)
隨之而來是個很理所當然的問題;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我沒有水晶球,沒資格也沒這個能力去回答這個問題,我想信夠膽回答這個問題的,只有那些蛋頭經濟學家,或誇誇其談的政客. 在當前如此縱錯複雜的政經大氣候下,恐怕神仙也無法解決到多如牛毛的問題,何況是人? 我常在想,從前問題是通往改善環境的大門, 今天問題卻是通往九曲十三彎的迷宮的起點. 從前我們揑在手中的是各式各樣的資產,有希望, 有勇氣,也有守望相助的精神,這些武器讓我們披荊斬棘,越過高山越過谷,達至彼岸. 還記得六七年的暴動嗎?那時候人心之惶惶,社會信心之虚怯,較諸今日可謂過之而無不及,但大災過後,政府帶頭檢討問題,尋且在某個程度上承認錯誤,不足,從而推出一系列利民政策,安撫人民,社會逐漸安定下來,進而開展七, 八十年代的黃金歲月. 我無意將當年港英政府的施政和legacy 與今日特區政府作比較, 這樣做並𣎴公平, 有道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當年的港英政府可以實行行政主導, 幹起事來得心應手,社會反彈度甚低,相對於今日凡事政治化,政府推行政策時, 每毎受到立法會和民間團體的反對和制肘,故此兩者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我之所以舉這個例子,是想以香港相對上比較簡單的政治環境來闡述以下這個道理; 現今世界不管是社會,政治,抑或是經濟問題已經從可解決, 演變為很棘手以致進化成為今天不可解決的局面. 在解決問題上政府的態度和取向固然重要, 關鍵是,問題結構的複雜性如細胞分裂般增長,以致早超越了體制手段所能解決的範圍. 我這樣說不是危言聳聽,試問一句,歐美恐襲的問題能解決嗎?歐日經濟呆滯濟不前的問題能解決嗎?全球䁔化的問題能解決嗎? 只要不是鴕鳥, 誰都知道這些問題永遠解決不了, 這些死結除非來一次灌腸式的大清洗,如大衰退,如戰爭,方可徹底改變問題的現狀 (我没有説可徹底解決問題, 問題是永遠解決𣎴了, 即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剷除了法西斯主義, 卻又引發了東西方的冷戰 ). 所以,結論是,文明世界的藥方,只能把問題拖垮,讓問題越演越烈, 其垓心情況根本改變不了(民主制度讓政客上場主政四至五年, 換屆後爛㰙子與前執政者無關, 現任執政者則可將問題歸咎前任,總之各𣎴相干, 苦的卻是一般老百姓).
話太離題了, 還是回到為什麼現今社會不獎勵勤儉, 努力工作的人的題目上. 也許該公平一點地說,在現今資訊和科技如此發達的社會,不要說是從事勞力的藍領,即使是管理階層,抑或是專業技術人員如工程師,設計師等, 都將逐漸被越來越聰明的科技如自動生產線,人工智能等替代,於是乎, 不管你是誰, 不論你從事那種行業, 勤勞己不再是你的工作和前境的保障, 這是大氣候使然, 誰也不能怪責誰. 今天"勤"的定義與我們父輩所理解的"勤力"可謂差之千里,今天的勤應該是勤於動腦筋,以敏銳的市場觸覺去發展與現今世界(主要是與互聯網,資訊網絡, 用户消費模式)有關的業務, 這個勤才可望有回報 (其中成功的表表者, 遠有 Bill Gates, 近有Mark Zuckerberg) . 傳統的勤己被淘汰,不管你工作有多努力,多肯吃苦, 只要你没創意, 都只會逐漸沈淪下去. 放眼世界,中產生活質素日漸下流化,原因很簡單,他們的收入被超級量寬蠶食,以至根本追不上真正的通脹,(不要信政府的通脹數字. 與你荷包息息相關的開支如樓價,午膳,子女學費等才反映真正的通脹, 問問自己, 這五, 七年間這些開支增長了多少? 你的工資和收入又增長了多少?). 傳統上他們是最勤奮的一群,在七,八十年代,這班人只要克勤克儉的捱個二,三十年,今天應已上岸,問題是今天的八, 九十後,他們錯過了香港甚或是全球 (除了中國) 的黃金歲月,其收入難以大幅超越開支, 在高消費的環境大,只得在社會上浮沉,找不到着力點. 此中成因多籮籮,歸根結底仍是金融和經濟結構泡沫化,實體經濟萎縮,新經濟(有時候水份太多) 又不能支撐整體大局所致. 在實體和新經濟(又稱虛擬經濟)未取得平衡之前,我想這個情況應該會繼續,甚至惡化下去. (我想不到新經濟如何能夠提供足夠工作崗位予現有的勞動人口, 那些被淘汰的人如何轉型? 其情况和工業革命後大量工人失業如出一轍. 唯一不同之處是, 那時候科技仍未發達, 很多東西仍未發明, 這些東西如汽車, 雪柜面世後需要大量人手生產, 從而吸納了大量工人, 尋且出現勞工短缺的現象,使很多本來從事耕作的農夫走向城市,將資本社會和制度推向高峰. 今天不論民生和商用的 "用具" 已發展至至極, 加上自動生產線越來越普及, 勞工市場著實不容樂觀). 這是現實,不管你喜歡或接受與否, they are here to stay,但,起碼,我樂於見到新一代的 "勤奮者"(即勤於用腦,敏於洞察時勢)能成功, 這比那些靠政府放水炒賣暴富的,讓人服氣得多了.
2016年7月23日 星期六
那些不是離我們太遠的事
前幾天天色昏暗,尋且下起暴雨來,街上行人紛紛撐起雨傘,在熙來攘往的人群中,乍見一個穿着膠布雨褸的小孩,她穿的不是什麼卡通人物的雨褸,而是六七十年代以暗啞黃色膠布剪裁而成的傳統雨褸. 看着,思緒飛翔回到小學時代的雨天,那年頭沒有小童雨傘,而縮骨傘是可即而不可及的奢侈品,下雨天一般小童都是穿膠雨褸的,雨褸比雨傘優勝的地方是不需要用手撐起雨傘,可賸出雙手拿東西,更有甚者在狂風暴雨期間你不用拿雨傘和強風搏鬥 (其最終結果是雨傘壯烈犧牲); 但雨褸有幾個問題,一是一般的雨褸只長可及膝,在滂沱大雨期間,膝蓋以下的地方定必盡濕,有時候穿得不緊密,或又或者要連着書包一起穿,那雨水便會從隙罅中滲入,人便會全身盡濕. 然而雨褸的致命傷在於焗,雨季通常在夏天,香港的天氣甚是濕悶,微雨天穿着雨褸,比焗桑拿還要辛苦. 傳統的膠雨褸質地比較厚,穿着身上跟人一起擠巴士,當年巴士又有沒有冷氣,逼沙甸魚期間,穿着雨褸,一程巴士下來全身冒汗,不必淋雨也全身濕透. 現在的小朋友下雨天都用色彩繽紛的小雨傘,交通工具都有空調,跟我們當年比較真不可同日而語.
其實膠雨褸消失在我們的眼前僅不過是十多二十年的光景,但時代步伐迅似光速,很多童/青年代的日常事物今天已去無蹤影,以下的事物你又有多少印象,多少記憶?
* 電話薄; 我記得,直到八十年代,電話公司每隔兩到三年便更新電話簿,每次我都得專程往上環清風街換領中心,領取三本非常沉重的電話簿; 一本是香港,一本是九龍及新界區,最後一本是商業黃頁分類電話薄
* 拍拖報; 舊時茶樓門口例必有一個報紙檔,有些大茶樓甚至左右逢源, 即門口的左邊右邊分別都有一個報紙檔, 方便茶客上茶樓之前買報紙歎. 七十年代以前熟客是可以換報紙的, 其做法是顧客上茶樓前先買一份報紙, 待飲完茶後以手上的報紙免費換取另一份報紙. 我小時候很是好奇, 那份已被人看過的報紙報販是否會當嶄新的報紙出售? 此外,報紙檔在下午三, 四點鐘左右 (晚報出版前) 便會將兩份報紙摺疊在一起, 以一份報紙的價錢出售, 以達至盡快清貨的目的(因為很多報紙是不能回紙的) , 行内稱之爲拍拖報 .
* 酒樓以廣播呼叫茶客聽電話; 在沒有手機的年代,人們會打電話到酒樓找茶客,接待員接到電話後便會在擴音器呼叫,謂有電話找某某,並請他按那條線聽電話
*去士多借電話打, 飲支汽水
* 放工買份晚報返屋企歎
* 年青人聯群結隊去涼茶舖飲酸梅湯, 火麻仁(年青人不喝涼茶), 睇電視和聽點唱機
* 全版電影分類廣告
* 電視機租賃; 八十年代之前,電視機被視爲奢侈品,不是一般人可以負擔得來, 除了分期付款外,供應商為了促銷, 更提供電視機租賃服務,其優點是用戶可以隨意更換型號,我記得謝賢和狄波拉便曾賣過電視機租賃的廣告
* 將鎖匙擺喺隔離屋或者相熟鋪頭; 那年頭人情味特濃,人與人之間彼此信任,以至於他們會把屋企的後備鑰匙放在隔離屋或者相熟鋪頭,以便若忘記帶鑰匙時,可以隨時取得備用鑰匙,我記得母親長期把一套後備鑰匙寄存在爹核士街"全安紙紥舖", 貪其夠近夠方便, 當然, "信得過"是最重要的因素
* 街頭寫信/報税檔; 六, 七十年代的人的識字率不高, 加上很多人都有親戚和家人在大陸, 所以需要幫襯這些"衆人秘書"寫家書. 今日環境大變, 絶大多數寫信佬均已退休, 僅餘小部份以提供報税/代填寫申請表格服務維生
* 餐廳酒廊有駐場歌手獻唱
* 傳呼機; 八十年代傳呼機剛開始流行, 但初期仍只是小衆的玩意, 那年頭有部傳呼機是"身份象徵". 我記得其時在酒樓飲茶¸忽爾隣座BB聲大作, 機主即站起來問茶博土 "邊度有電話? 我要覆 call". 盡顯豪客風範
* 廿四小時相片沖印服務
* 因為沒有手機,所以約見面的時間不能隨便更改, 我便試過因爲言語上的誤會, 和朋友各自在同一幢大厦的不同門口枯候了整整一個下午, 最終仍是見不著對方, 這在手機泛濫的今天真的不可思議
* 到影帶出租店租錄影帶回家看
* 用手寫信, 交筆友
*用卡式錄音機從電台節目中錄下自已最喜歡的歌曲, 但每次都會錄到DJ的聲音
* 捧著超重的卡式錄音機去旅行
* 用VHS 錄影機錄下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 以便可以隨時翻看 (頃閱報章,得知全球目前唯一仍在生產VCR錄影機的製造廠商船井電機將於今年內停止製造VCR錄影機,這意味著VCR錄影機將正式成為歷史)
2016年7月16日 星期六
在香港取景的西片之《香港風暴》(Hong Kong)
香港在二戰以後以至八十年代初經濟起飛前,西方人一直都視之爲中國的另類代名詞,或者是紅色中國的縮影. 其時由於共產黨鎖國,外間對中國認識不深,尋且有種深不可測的神秘感,故此往往以香港為獵奇對象. 這段期間,不少西片都來香港取景,這些西片的內容雖各有不同,但主題都萬變不離其宗,即是把香港塑造為冒險天堂,以致將香港作為跳板, 讓片中的主角進行英雄式的冒險行動. 這些電影的風格很符合四十至六十年代荷里活以至整個美國的厭共/恐共情緒,故此可謂屢拍不爽 (威廉荷頓那兩齣經典愛情片除外, 即使如此, 他與珍妮花鍾絲在1955年合演的《生死戀》(Love Is a Many-Splendored Thing) 亦不能完全倖免, 雖說是愛情片,其故事內容仍離不開中國當時的政治環境,也無可避免和中國扯上關係,片中威廉荷頓將所飾演的記者最終死於韓戰, 隱然怪責中國援助北韓, 導至電影以悲劇收場). 我曾在敞博客中撰文介紹奇勒基保 ( Clark Gable ) 的《江湖客》( Soldier of Fortune), 但其實在香港取景的荷里活電影又何止這三幾齣,隨手舉例的有 Orson Well, Curt Jurges 的的《港澳渡輪》( Ferry to Hong Kong), 和Steve McQueen的 《聖保羅砲艇》(The Sand Pebbles),以後有機會將會爲你逐一介紹. 今天率先上場的是美國前總統郎奴列根主演的《香港風暴》 (Hong Kong).
《香港風暴》(又名《香港盜寶案》) 英文原名為《Hong Kong》, 派拉蒙製片廠(Paramount Pictures) 出品. 1952年在美國上映 (1961年易名為《 Bombs Over China》在美國重新發行, 惟片中從沒有炸彈爆炸的場面, 改名為《 Bombs Over China》, 相信是爲了吸睛的綽頭罷). 本片由路易斯佛斯特(Lewis R. Foster)執導. 男主角是郎奴列根(Ronald Reagan), 女主角是費蘭明 (Rhonda Fleming) , 配角有尼格爾布魯斯(Nigel Bruce), 值得注意的是片中甚爲搶鏡的童星 Danny Chang,他1947年生於中國,曾演過不少荷里活電影, 如《 Battle Circus》 (1953), 《 China Doll》(1958) 等,而影帝李馬榮 (Lee Marvin) 亦是本片的配角之一.
本片的佈局和故事和早前我曾介紹過的江湖客甚為相似,男主角都是浪跡江湖的風塵浪子(本片男主角則是一名美國退役軍人), 在因緣際遇之下來到中國/香港,遇上女主角(一位美麗的紅十字志願者),男主角出於正義感的驅使而出手相助,終於完成艱巨的任務 (拯救孤兒逃離中國, 並且奪回價值連城的雕像), 最後尋且捧得美人歸. 故事是老掉大牙的五十年代的情節,現在看來當然有點無稽可笑,但不要忘記那是六十多年前的電影,那時候觀眾都愛看英雄救美,大團圓結局的電影,由於電影以中國和香港為背景,當然少不了一份大美國英雄主義拯救世人的優越感了.
電影是“B"級制作, 預算費不高, 看得出影片絶大部份是在派拉蒙製片廠拍攝, 其中加插一些香港的實景, 這個安排其實已算不錯的了; 1955年華納電影公司拍攝的《血巷》 (Blood Alley)( 由John Wayne, Laura Bacall主演). 故事説尊榮飾演的船長帶領一群難民駕船自廈門逃至香港,全片拍攝於加州不在話下,最後船駛入香港海港的一幕,竟以模型和長鏡矇混過去, 整齣電影無一格菲林是在香港拍攝, 可謂慳水慳力之極.
言歸正傳,《香港風暴》的一大看點, 是男主角Jeff Williams(郎奴列根飾演) 的扮相, 與 Harrison Ford (夏里遜福)的 Indiana Jones甚為相似, 你甚至可以説Jeff Williams是Indiana Jones的原型, 若將本片與《魔宮傳奇》(Indiana Jones and The Temple of Doom) 比較, 便會發覺很多雷同的情節, 如男主角的衣飾(牛仔帽, 皮夾克), 而Jeff Willaim 雖然不會攜帶皮鞭,也不是考古學家,但同樣是身負保護美女和小孩, 以及無價藝術品的重責, 過程中還少不了和幾個壞人周旋。當然我不相信《魔宮傳奇》抄襲《香港風暴》, 畢竟這類型的情節遍地皆是, 我只是覺得, 列根的造型, 比夏里遜福更酷而已.
《香港風暴》的電影海報 1
《香港風暴》的電影海報 2
《香港風暴》的電影海報 3
《香港風暴》的電影海報 4
開場字幕 1
開場字幕 2
片中的香港實景, 灣仔盡收眼底
鳥瞰中環
石板街
皇后大道中, 右邊是中環街市
不知名街景 1
不知名街景 2
街頭衆生相 1
街頭衆生相 2
街頭衆生相 3
街頭衆生相 4
女主角坐在黃包車上穿過鬧市
男主角列根出場, 其造型是否很眼熟?
男主角列根 1
男主角列根 2
列根這個造型甚是有型有款 1
列根這個造型甚是有型有款 2
片中飾演裁縫的𣎴知名配角
男主郎奴列根和女主角費蘭明 1
男主郎奴列根和女主角費蘭明 2
男主郎奴列根和女主角費蘭明 3
男女主角和小演員 Danny Chang (戲中的名字是Wei Lin) 1
男女主角和小演員 Danny Chang 1
男女主角和小演員 Danny Chang 2
男女主角和小演員 Danny Chang 3
列根和小演員做對手戲, Danny Chang 甚為趣緻可愛 1
列根和小演員做對手戲, Danny Chang 甚為趣緻可愛 2
列根和小演員做對手戲, Danny Chang 甚為趣緻可愛 3
女主角和小演員 Danny Chang
小演員 Danny Chang頗惹人憐愛
智擒壞蛋
大功告成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