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5年8月4日 星期二

五十年代的一瞥 (1)













50年代末從港督府向北望,前方是中區政府合署西翼










50年代彌敦道與亞皆老街南交界處, 可以看到百老匯戲院











1957年德輔道西,近忠正街處












1957年的皇后大道中,可以看到愛丁堡大厦和中國銀行大廈











50年代皇后大道中與雪廠街交界處











50年代中的北角村












50年代中,政府重整利源東街小販攤檔,除了攤位大小被限制在固定的面積外,無牌小販也被取缔,圖為重整的利源東街













對比重整後的利源東街











1957年,政府開放新填地街市場,並顺道重整新填地街小販攤檔,政策包括限制攤位的面積,圖為重整的新填地街小販攤檔











對比重整後的新填地街小販攤檔














重整後的新填地街










重整的新填地街小販攤檔











對比重整後的新填地街小販攤檔











1957年政府也重整了西營盤山道的小販攤檔,圖為重整前山道的小販攤檔











對比重整後的山道












幾乎在同一時間,政府也重整了深水埗北河街的小販攤檔,圖為重整前的北河街小販攤檔










對比重整後的北河街












大坑東村是一個有趣的故事。一如香港大部份徙置區,它周遭滿佈小販。圖為空地上密密麻麻的小販











經政府大力宣傳和取締後,小販終於搬離空地



政府迅速在空地上興建兒童遊樂場 1











政府迅速在空地上興建兒童遊樂場 2
















小販被遷往較遠的地方,便於集中管理 1











小販被遷往較遠的地方,便於集中管理 2











1955年的灣仔循道衛理聯合堂












1953年彌敦道近北京道





11 則留言:

  1. 撫今追昔, 感慨萬千, 老鬼有幸生在四十年代中, 經歷香江變遷, 從一無所有, (記憶中剛行走, 便要跟母親從中環搭電車北角如今舊陳維周小學的地點, 當時是戰後英政府的米倉, 用一張對摺打開A4咁大嘅戶口登記卡去輸領公家灰米(不是白米, 是糙米碌,並不太白),五十年代香港還是"亂世",56年,國乜黨在九龍新界"大屠殺,大輪JIAN"人心惶惶, 石硤尾又大火, 又有颶風, "民不聊生", 搵工作難於登天, 大部份工作都要舖保或人事部, 做學師仲要俾拜師費, 伙食費, 基層除了如鐘聲慈善會等開辦義學, 否則難以得一學位。
    一般官府,人高犬惡, 差館尤是, 就是銀行, 一樣是門口又高, 看更又惡, 小的經驗夠晒, 老媽子去親銀行, 都係被看更大叔嘰嘰喳喳, 主要係身世唔好, 衣衫襤褸, 於是左問又問, 直至六十年代才開始有轉機, 可惜貪污横行, 連投考一分巴士守閘員嘅低薪工作,都要使黑錢, 小的又試過做儍仔,因冇水原故, 有得考,冇得做, 去電話公司投考工人, 又係要使水! 考車牌又係要水, 不過考"黑景"就唔使咯, 因為無人願去做!點解? 人工太低了, 根本養唔到自己!
    所以, 所以, 見到西環大哥呢的懷舊相, 睇下今時今日嘅香江果的九十後,八十後成日舞枝乜乜旗, 又咁又咁, 又話我地的阿伯阻住地球轉, 無恥, 無腦, 食枉米, 又話無學位, 唔係人, (我地的時代, 得一間大學, 每年收三幾百人,想讀仲難個中馬票, 家陣一系一班都幾百人啦!) 真係好無奈!

    睇下,睇下, 再睇番香港這星期的新聞, 香港的食水真係有問題????唔止係有鉛咁簡單, 而且.....................。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完全同意你的觀點,獅子山精神不只是賺錢,向上爬,更重要的是人情味, 在困難環境中互相幫忙,不介意蝕底的精神,今天這些情操都像恐龍般滅絕了~~

      刪除
  2.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3. 今天下午在北河街逗留2小時,四處遊蘯,以為身處大陸,但有50,60年代感覺,最後買餸回家。

    回覆刪除
    回覆
    1. 如果你想重溫上世紀60年代的香港風情,請容許我向你推薦漫逛上海街和廣東道,這兩條老街仍有大量的舊式店鋪,如果你如我般喜愛舊物,相信你不會失望~~

      刪除
  4. 再重發被刪文字:

    見西環大佬貼的五十年代香江照片, 不禁撫今追昔。
    小的有幸有不幸出生於四十中,親歷香江戰後至今變化, 記起剛懂走路時, 母親每月都會帶我從中環乘坐電車三等至北角今時舊稱陳維周學校位置的英政府米倉輪領灰米(不是今天白如雪的米, 而是略為灰色的糙米), 當年每戶是有一張對開大小如4A的白卡, 身分證是黃色, 一樣大小。
    四五十年代, 香江生活十分困難, 找工作非常不容易, 最要不得的是大部分老闆都要求你要有舖保, 即是你要有親朋好友是有生意的, 用他們的事業來擔保你,這是普通人都難以做到。
    當學徒沒有工資是當然的, 有些還要你付出學師費及伙食費!
    五十年代, 香港還是不穩定, 有石硤尾大火, 有國乜黨的九龍新界大暴動, 死人無數, 而且在荃灣大肆强..左派醫療診所士…。
    到六十年代, 香港才逐漸步向發展, 但是找工作還是不容易, 較”好”的工作, 一是要有人事關係, 二是要使錢, 小的曾報考巴士守閘員, 曾被告之要多少多少錢, 因沒有錢, 最後當然失敗, 在考電話公司技工, 一樣因沒有付款, 告吹!
    五十年代, 雖說艱難, 但是人情味郤非常濃郁, 街頭認識到街尾, 街坊誰出事, “整條”街都會幫忙, 小時如一人走在自己所住街上, 差不多那些師奶都會跟你打招呼,問你去邊。
    那個時候, 獅什麼旗根本對市民放任不理, 什麼都是靠自己, 所以, 如今那些小弟弟小妹妹成日舞住果枝旗, 小的頭痛!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一直認為,回歸的新生代(即出生於1997年以後的年青人)應該多讀一些本土史,如此他們才能擁有更客觀和公正的觀點,來看待他們現正站立的土壤, 是怎樣鍊成的~~

      刪除
  5. 1957年堅尼地城山市街和吉席街交界處.......此處應為德輔道西,揚光中學及大興油莊均
    在忠正街附近。

    回覆刪除
    回覆
    1. 感謝您的指正,已作相應的修改~~

      刪除
    2. 敬請博主指教,以下照片中的地方,是否在西環?謝謝。
      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0B__0YCX8EtaBYUhGUEM5TFBwemc

      刪除
    3. 依我愚見, 背景的西式建築物應為高街精神病院, 如此說來照片中的地方很可能是西營盤的東邊街, 或正街~~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