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4年11月18日 星期二

又嚟五十年代





五,  六十年代是我最嚮往, 最緬懷的時光, 套用一句被人援引至荼蘼的話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那會兒,香港社會普遍仍頗為貧困,但卻充滿了活力,人們對未來充滿希望,相信只要努力打拼,便可赢得美好的未來.  即使不是為了自己,只要給孩子們提供良好的教育, 他們自然會出人頭地.  與此同時,  那年代的建築物雍容而典雅,除了受歐洲建築風格的影響外, 當時的環境也讓建築師們有足夠的空間建造宏偉的建築物.  其結果是,香港不缺壯麗的建築物, 可惜其中大部分今天已被拆卸,無跡可尋.  還幸我們仍可憑照片去遙想其當年的風姿.   舊照中的人與建築物今天早已不復存在,但感覺仍然歷久常新,就像陳年的酒,越老越醇,  越把玩越能細味到這些照片所泌透出來的蘊味和情懷.  正因如此,雖然我已經發佈過很多50年代的照片,但每當我發掘到新的照片,仍忙不迭的在這里刊載,和各位一起分享, 感念.















一個女人拖著3個小孩子橫穿馬路,孩子們都背著葫蘆。葫蘆等於水泡,防止小孩遇溺,從這點可以推斷,他們是水上人家










50年代尖沙嘴尖沙嘴彌敦道近山林道處,左為威菲路軍營










50年代尖沙嘴彌敦道與柯士甸道交界處











50年代的灣仔莊士敦道,右邊為修頓球場














1953年的油麻地彌敦道與窩打老道交界處











 50年代的油麻地彌敦道與北海街交界處












50年代的彌敦道與南京街交界處















50年代的油麻地新填地街及東莞街路口











50年代遮打道高等法院和皇后像廣場前的交通指揮亭













1958年的九龍城 1











1958年的九龍城 2















1958年的九龍城 3












1956年雙十節暴動,一輛汽車被暴徒推翻並燒毀












1955年的調景嶺元洲碼頭












1955年的彌敦道











1953年的灣仔街市















50年代的街童,簡單的遊戲即如互相追逐,就足以讓他們樂上半天















驚蟄鵝頸橋打小人的盛況





寫信佬幫新移民寫信回家















算命先生














1953年學生在上珠算堂











一條擠滿小販的街道















家庭手作式的紡紗廠; 床的女人在湊仔,而工人則在她的腳下開工















50年代的干諾道中










50年代的動植物公園,境觀如此開楊,不禁使人心神繫之











50年代的彌敦道,榕樹邊可以看到Swindon書店和Star 酒店










石硤尾木屋村, 1953年毀於大火











香港50年代的小朋友,它們容或衣衫襤褸,但面對未來,郤充滿希望










50年代中環海旁和汽車渡輪碼頭











50年代的銅鑼灣軒尼詩道,現在近崇光百貨處











50年代的銅鑼灣高士威道,右後側是天后廟道












1953年的銅鑼灣,左邊是豪華戲院,右邊是樂聲戲院











1958年鳥瞰中環










一張色彩斑爛的50年代中環的照片,其中最顯眼的建築物是匯豐銀行和渣打銀行總部

28 則留言:

  1. H.K.50s的小朋友==我就是其中一個Look.
    Good photo .

    回覆刪除
  2. 他們的臉孔和笑容是如此的熟悉和親切~~

    回覆刪除
  3. 五十年六十年代大部份汽車都是英國佬出産,圖中大多數係柯士甸,冇利是(摩利士),胡士利,大架啲就係美國佬嘅道奇,屎忽爛(雪佛蘭),五十年莊士頓道果架工程車就係柯士甸咯,大貨車大部份又係英國佬百福!

    回覆刪除
    回覆
    1. 哈哈,我真的很喜歡讀你的回應,你還記得那麼多有趣的小事情~~

      刪除
  4. 五十年代銅鑼灣果部大貨車有可能係大蘇圖,果陣仲有個牌子嘅私家車叫做荷頓,家陣一定無人識。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你說得對,我不知道大蘇圖是什麼,但我依稀記得荷頓私家車,它是在澳洲生產的?

      刪除
  5. My happy childhood in the ( 木材做閣仔上 ).
    一般玩打波子,拍公仔紙等等,非常開心.

    回覆刪除
    回覆
    1. 和你一樣,我在童年時代也玩過這些遊戲~~

      刪除
  6. 「驚蟄鵝頸橋打小人的盛況」:照片的背景不像鵝頸橋。鵝頸橋打小人的歷史大概沒有這麼早。

    回覆刪除
    回覆
    1. 坦白說,我也有類似的懷疑,但照片的原本說明是"驚蟄鵝頸橋打小人",另外我也無法辨認背景~~

      刪除
  7. 香港動植物公園佔地5.6公頃,是香港最早建立的公園,於1871年建成,當時名為「植物公園」(Botanic Garden),直至1975年才正式易名為「香港動植物公園」。wiki 人稱"兵頭花園"。

    回覆刪除
    回覆
    1. 動植物公園又名兵頭花園,那就因為公園内有尊喬治六世國王的銅像,因為國王名義上是英國軍隊的最高指揮官,故此有此别名~~

      刪除
  8. "1953 年學生在上珠算堂"一圖原刊在 1954 年 National Geographic。據稱是 1935 年由何東夫人張蓮覺女士創辦寶覺小學連同寶覺女子中學。

    回覆刪除
  9. '5/60年代係一個貧窮既年代,亦都係一個富裕既年代!

    貧只係物質,富係人情同文化。

    回覆刪除
  10. 唉!但係心中富裕能否當飯食?現實逼人啊~~

    回覆刪除
  11. Dear Anthony,
    I think a book named ' A SENSE OF PLACE, Hong Kong West of Pottinger Street ' has a lot of pictures that you would find interesting.

    回覆刪除
    回覆
    1. I have came across this book in Joint Publishing book store in central, and found a lot of nostalgic photos that really ignited my interest and touched my heart, thank you for your recommendation~~

      刪除
  12. In fact, I have incidentally found the photo of my Dad 's shop in Shek Tong Tsui in the 70's.

    回覆刪除
  13. Yes
    My Dad started his work-shop business in that 3 stories old building in PO TUCK ST, since 60's.
    the building was demolished in 1982.

    回覆刪除
  14. May I ask, whats your dad's business?

    回覆刪除
  15. A metal work work-shop

    回覆刪除
  16. I see, in 50s to 70s, a lot of such family factories were established within living compound,I have had intimate contact with such factories as my relatives quarter, which was resided by the waterfront of sham shui po , were abundant with such family factories~~~

    回覆刪除
  17. 銅纙灣高士威道圖片應是50年代尾60年代初,因維多利亞公園於1958年才正式啟用,行人路旁的锺植近1960年才有這麽茂盛.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