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4年8月27日 星期三

我哋細個嗰陣時




前些時參加了母校慶祝45年週年校慶的聚餐, 席間與一些不相見三十多年的老同學踫面, 除了興奮外, 頗有感慨萬千之歎很多老同學自中學畢業踏出校門後即失去聯絡, 直至三十多年後的今天才首次聚首, 記憶中的大男孩, 嬌憨少女現已是兩鬢微白的後中年人了畢竟是老同學, 即使很長一段時間沒相見, 幾句下來便已尋回當年的熟悉感.  我們暢談當年軼事, 趣事, 頑劣事; 有讓人開心的, 靦腆的, 回味的, 也有讓人感到唏嘘的, 總之是百味紛陳, 端的是一次很奇妙的聚會.



然而, 我們談得最多的, 竟是自己下一代與自己那一代在成長過程中的分別都說我們是獅子山下的一代, 其特色是社會充斥著貧窮和不公平,我們成長於一個甚為艱難的環境,以至於大家都習慣了面對各種逆境,並從現實生活中學會如何克服逆境,或者在某種程度上與艱苦相處,用平常心面對貧窮和不平不知你還記不記得, 我們的童年是這樣過的:



l  當我們仍是BB, 除了母乳外, 便只有喝壽星公煉奶開水, 壓根兒沒有聽過甚麼美X, X, X初生嬰兒奶粉另外我也沒睡過正式的嬰兒床, 據我老媽說我睡過紙箱, 木箱改裝的嬰兒床, 就是未睡過正式的嬰兒床, 原因很簡單,因為BB大得快,買嬰兒床晒錢” 



l  我們踩單車時不會戴頭盔,事實上那時候我們也不知道頭盔為何物踩單車當然會摔倒, 只要傷得不重, 爬起來拍拍身上的灰塵便跨上單車再上路其實每次摔倒, 我擔心單車的傷勢多於自己的傷勢; 自己的傷勢三兩天便痊愈, 但若單車的損壞情況嚴重, 我可沒有錢賠給人家



l  我們總是在日正當中的時候踢波, 卻從來未聽過誰會因此而中暑中場休息時我們喝的是來自水喉的自來水偶爾有個波友帶來一兩樽瓶裝水, 我們都是輪流傳著來喝, 既不怕細菌, 也不怕交义感染



l  小朋友嘛, 爭吵和打交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輕微的不瞅不睬幾天, 但很快便會忘掉恩怨 受埋你玩”.  偶爾在極少數嚴重的情況下要出動雙方父母去擺平.  父母到場時不會維護自己的子女, 而多是先狠狠的叱責他們, 要他們向對方道歉, 這便是我們父輩謙厚的處世之道




l  我們課餘喜歡到處瘋, 興之所至會爬樹, 滾斜坡, 滑瀑布, 這些   高危活動 的代價是手傷腳損, 或者頭破血流, 但我們永不會(也不敢) 回家哭訴, 因為換回來的將不是呵護, 而是責罵, 嚴重的甚至會以 頑劣反斗的罪名嚮以藤條宴



l  家門以外的天地便是我們的遊樂場那年頭沒有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朋友不是躲藏在Facebookwechat裡面的代號,而是有血有肉的人;  於是 找朋友玩的意思是真正的見面, 或者上他們的家里去玩, 又或者一起去看場電影, 逛大笪地等還有, 只要路程不太遠, 我們都寧可步行, 不願乘搭交通工具, 此舉不但可省下交通費, 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讓你享受到一份難得的閒情 (邊行邊聊天的感覺比坐在巴士, 電車上傾偈更有實在感, 不信你試試)



l  年紀稍長我們會組織野外露營, 也會去一些偏僻的沙灘游泳那些時郊野的管理遠不及今天完善, 露營區域沒甚麼配套設施, 我們甚至試過連帳幕也不帶, 蓆天幕地的在星空下睡覺而偏遠的沙灘當然沒有救生員當值, 在如此渺無人煙的地方露營和游泳無疑要冒一定風險, 年青人仗著氣衝霄漢, 想不到那末多, 但儘管年輕, 我們仍很清楚自己應該為所做的事負責, 而且必須承擔後果 (幸好幾次露營均無重大事故發生, 否則以當年的年少無知, 真的不知可怎樣負責和承擔後果)



l  我們的零用錢是用血汗賺回來的.  以我為例暑假要全程剝蝦, 穿膠花才能賺到去涼茶鋪睇電視或去戲院睇戲的錢, 而平日的用度則靠替老爸買煙和雲吞麵的下欄, 但那是 手快有, 手慢冇 的機會我偶爾會因為幫同學送豬腸粉而賺到一點外快, 但那並非穩定的收入我還記得我唸小學時,老媽會將看過的舊報紙用咸水草紮好, 著我們拿去雜貨鋪換錢, 並以此充作零用錢那年頭沒有廢紙回收店, 但雜貨鋪通常都肯回收舊報紙, 用作包散貨如生粉, /片糖之用我們大概每個月賣兩趟舊報紙, 每次賣得兩, 三塊錢, 足夠我們兩兄弟睇場戲, 甚至喝支汽水和吃支雪條之用了



l  我們會因為年少無知, 做一些無傷大雅的小壞事, 如試著吸煙, 賭點小錢等, 但說到底我們的本性仍算質樸, 懂分寸, 知好壞, 對壞事只敢淺嘗輒止, 最重要的是我們仍服膺著長幼尊卑的倫理關係, 敬畏師長和父母因為我們知道, 萬一犯了法, 父母不會護短, 他們會寧可讓我們受法律的制裁



正因為這個既寬鬆(生活闊度) 卻嚴謹 (生活態度) 的環境, 造就了香港最富冒險精神和創造力的一代, 而我們的成長過程使我們不憚於面對挫折和失敗, 我們當中誰沒捱過窮, 沒捱過苦?   因為如此這般的經驗,讓我們即使在逆境中心境亦會覺得平和一點,怎樣差的客觀環境也比總我們童年時代的好,以至於我們總是懷著感恩的心,至少我們生活在一個條件較好的環境, 部分人甚至累積到自己夢寐中都不敢想像的財富, 我姑且稱之為  ”Hong Kong dream”   然而我們的下一代呢先不說這年頭向上的流動力大為減弱, 另外他們從小在過分溺愛, 甚而被寵壞的環境下成長, 好處是童年生活過得悠遊自在, 問題是過分受保護的孩子像只一出生便被飼養的雀鳥, 成長後即使你放它回歸山林, 最終也會因失去獨立覓食的技能 (本能?)  而餓死我興幸自己人生的歷程是    先頗苦後不那末苦”, 現今的年青人卻大都是 先甜後苦”, 可是當他們 (或他們的父母) 醒覺甜跟苦的先後次序應該互換, 或者起碼應調校一下箇中的濃淡度時, 一切都可能已經太遲了.





2014年8月13日 星期三

60年代台灣女星




前幾天晚上,思緒有點無聊,用Youtube隨機看了幾套60年代的台灣電影無可否認, 60年代台灣電影的風味與香港的大不相同。  60年代香港的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貿易,西風東漸,香港電影的節奏明顯較台灣電影來得更明快和利落, 加上邵氏電影王國引領風騷, 而粵語片(式微前) 則雄霸東南亞, 所拍出來的電影百花齊放, 甚為符合市場需要和觀眾的口味.  反觀60年代的台灣電影因為政治因素, 無論在題材, 內容以至風格都較香港電影保守, 單調, 而演員的演繹方式也較拘謹和樣板, 予人以太小心翼翼的感覺


正因如此, 今天翻60年代的台灣電影卻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除了今天看來有點可笑的社會倫理和道德觀外, 我對一眾60年代的台灣女星有著另一番的體會.   在銀幕上她們大都演賢淑端莊的女性 (這個情況直至甄珍以小淘氣的形象出現才被打破).  然而這種女性形象今天已像恐龍般绝跡, 只能翹首屏幕, 從光影中遙想她們的風姿


以下我選了幾位最具代表性的60年代台灣女星(以其所拍片主要是台灣電影為標準)介紹予各位認識其實60年代很多台灣女星 (如何莉莉, 張仲文等) 來香港發展自己的銀色事業,由於她們主要在香港拍片, 因此我沒有把她們包括在這個名單內:


(1)  唐寶雲

唐寶雲生於湖南壽安。  1948年隨父親部隊自廣州遷台,自此定居於苗栗縣卓蘭鎮。  1960年唐寶雲就讀於苗栗農校時期曾報名香港電懋公司演員招考,但並無錄取。  1961年她參加中影所舉辦的演員訓練班,終於順利被錄取, 成為中影所簽約的基本演員,拍攝的處女作《颱風》,並獲得『亞洲影展』最佳女配角和『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1964她主演出《養鴨人家》, 成為當年最受歡迎女明星; 片中她飾演一個鄉下養鴨孝順的女孩子,讓觀眾覺得我見猶憐, 其演技得到一致讚賞,亦為她贏來「養鴨公主」的稱號,這部作品使唐寶雲成為中影之寶, 甚至還迷倒了當時正上國中的侯孝賢導演 (我記得我是在高陞戲院觀看此片, 之後亦曾 迷戀 了唐寶雲好一陣子)


唐寶雲在1965年至1967年期間接拍了不少由李行、白景瑞執導的電影,皆獲得不錯的評價。  1967年與畫家戚維義結婚,退出影壇赴美定居,告別如日中天的演藝生涯。  1971年應李行邀請回國拍攝《秋決》,復出影壇。  1972年至1979年接拍了許多不同類型如文藝片、喜劇片、武俠片、神怪片的電影,, 也曾參與電視節目的演出,在華視擔任《一二三大家看》的主持人。  1980年與戚維義離婚,轉行從商,但仍抽空參予幕前的演出,如華視連續劇《鐵膽柔情》, 《看見你就笑》,並主持中視『金馬奔騰十八年』節目。1983年演出胡金銓執導的《天下第一》,自此息影。  1987年唐寶雲精神狀態開始不穩定,1988年先後住進榮總及宏濟神經精神科醫院療養。  1999年五月十四日病逝於台北耕莘醫院,享年五十五歲。



















唐寶雲 1












唐寶雲 2















唐寶雲 3












1964年的《養鴨人家》,令唐寶雲成為當年時最時得令的紅星 













拍〝心願〞(1972) 時的唐寶雲












1970年唐寶雲偕夫從美返台



(2)  張美瑤


張美瑤原名張富枝,於1941年1月1日生於台灣南投縣,是百分百的台灣原產女星。張美瑤原為台語電影演員,後轉為國語電影、及電視劇演員。1956年埔里中學初中畢業後投考玉峰製片公司演員訓練班。1967年拍攝《梨山春曉》時與演員柯俊雄相戀,並於1970年結婚, 兩人育有二女。張美瑤演出《母與女》(1971)後息影,不過,1978年在柯俊雄主演的《黃埔軍魂》客串演出。2002年復出接演公視與大愛台連續劇。



張美瑤和柯俊雄戲裡戲外愛得癡情,可惜兩人最終還是以離婚收場 (張,柯二人於2004年12月離婚).  2012年4月1日張美瑤因心肺衰竭逝世,享年71歲, 骨灰安放在故鄉南投老家。


















張美瑤 1














張美瑤 2














張美瑤  3














張美瑤  4














張美瑤  5












張美瑤和柯俊雄 1














張美瑤和柯俊雄  2



(3) 歸亞蕾


歸亞蕾於1944年出生湖南省長沙市,1949年隨父母移居臺灣.  她是科班出身, 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影劇科, 並於22歲時主演其首部電影 - 瓊瑤小說改編的《煙雨濛濛》(1965),扮演"陸依萍"成功樹立了堅強獨立的個人形象。次年,她以此影片獲得第四屆金馬獎最佳女演員,也是首位奪得金馬影后的台灣演員。  她主演過甚多電影、電視劇, 因此在電影和電視業獲獎無敷。其中電影包括《家在台北》(1970),同獲得當年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獎和第八屆金馬獎最佳女演員; 1978年的《蒂蒂日記》獲得第15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  1991年,歸亞蕾以中國電視公司連續劇《她的成長》首次獲得台灣廣播電視金鐘獎最佳女演員。 1993年,與李安合作的電影《喜宴》,使歸亞蕾獲得第30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這是她第二次獲得配角獎 (她在片中演一個包容同性戀兒子的母親, 演繹得絲絲入扣, 令人讚賞不已)。


1995年以後,歸亞蕾轉往中國大陸發展,參演《女兒紅》一片,在捷克卡羅維發利電影節獲得最佳女主角獎。這是歸亞蕾首次在西方獲得演藝獎項。


2000年以後,歸亞蕾主要投入中國大陸的電視劇集演出,包括《橘子紅了》、《麻辣婆媳》、《大明宮詞》、《漢武大帝》等劇。  歸亞蕾可說是我所介紹這幾位女星中,表演藝術生命力最為長久的女演員。


歸亞蕾的丈夫是張夢奎、並育有大女兒張之潔、小女兒張之怡
















時期的歸亞蕾





歸亞蕾 1
















歸亞蕾 2















歸亞蕾  3















歸亞蕾 4















歸亞蕾 5
















青年時期的歸亞蕾夫婦


(4) 江青




江青,原籍廣東普寧, 1946年生於北京,後遷居於上海。江青原名江獨青,1954年因當時的政治環境而改名為江青。她十歲時入北京舞蹈學校接受六年專業訓練,  1961年反右前因逃避政治迫害而南下香港,1962年考入南國實驗劇團,為第二期畢業生,與鄭佩佩結為好友並與邵氏簽下八年基本演員合約。 江青的處女作是《七仙女》, 其後李翰祥脫離邵氏赴台灣自組國聯公司,江青隨李翰祥至台灣,成為國聯基本演員,與汪玲、鈕方雨、李登惠、甄珍號稱為“國聯五鳳”,她以《幾度夕陽紅》獲得第五屆(1966)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60年代是江青演藝事業的顛峰期,期間主演了約二十餘部電影,包括《西施》、《窗裡窗外》、《虎山行》、《喜怒哀樂》等影片。 1966年7月江青與當時仍是歌星的劉家昌閃電結婚,自此退出影壇.  她與劉家昌在1970年離婚,隨即赴美,回復其本行舞蹈。 1973年在紐約創辦江青舞蹈團,開始發展她的舞蹈創作。 1982年出任香港舞蹈團第一位藝術總監。 1985年起,江青以個人身分繼續其在世界各地的舞蹈創作及演出活動。江青現居瑞典,並與瑞典的生化教授比雷爾•彭貝克結婚。















江青  1















江青  2











江青為國聯拍 七仙女 的劇照, 男主角董永由容容反串飾演 1














江青為國聯拍 七仙女 的劇照, 男主角量董永由容容反串飾演 2










江青在《幾度夕陽紅》 的劇照, 男主角是楊群 1














江青在“幾度夕陽紅”的劇照,男主角是楊群 2












江青在《幾度夕陽紅》 的劇照男主角是楊群 3





(5)  王莫愁




王莫愁的處女演出是由林海音小說改編的《薇薇的周記》的電影, 其後被選為《蚵女》的女主角,成為中影首席女星,憑著甜美的面孔,在當時與唐寶云成為中影健康寫實電影的最佳代言人。 1964年與畫家吳申叔在台北結婚,婚後仍繼續演藝事業,1965年更參與由瓊瑤小說所改編的電影《啞女情深》,將性格溫順及充滿壓抑的啞女角色發揮的淋漓盡致,獲得第十三屆亞洲影展「最難表演的女演員」特別獎,及金馬獎「特別演技獎」的肯定,該片的轟動成為當年台灣十大賣座電影之一。  此後陸續演出《悲歡歲月》、《高山青》、《夕陽無限好》及《情人的眼淚》等片。 1967年因其夫病逝,一度息影,其後復出為中影及聯邦等公司拍攝影片,其後再度息影,除了1979年客串演出《錯誤的第一步》外,近年已甚少出現在銀幕及公眾的目光前。






王莫愁  1













王莫愁  2


























王莫愁  3















王莫愁和柯俊雄











王莫愁《啞女情深》的劇照, 男主角是柯俊雄 1











王莫愁《啞女情深》的劇照男主角是柯俊雄  2












王莫愁《啞女情深》的劇照男主角是柯俊雄  3











王莫愁《啞女情深》的劇照男主角是柯俊雄  4




(6)      汪玲


汪玲是一位外形秀麗,兼具東西方美的明星, 她是江蘇吳縣人。五歲月時隨父母赴港, 曾就讀於天主教學校,後加入南國實驗劇團,1964年畢業後赴台加入國聯成為基本演員,1964年底被保送入日本東京藝術專科學校深造半年,1965年回來後主演《菟絲花》、《幾度夕陽紅》(1966)、《少婦寶典》(1968)、《蒙妮坦日記》(1968)、《恨你入骨》(1970)等電影。
















汪玲 1















汪玲 2















汪玲  3













汪玲  4













汪玲  5















汪玲  6













汪玲在《幾度夕陽紅》的劇照 1




















汪玲在《幾度夕陽紅》的劇照 1

















汪玲在《幾度夕陽紅》的劇照 3





(7)  夷光



夷光擁有“台灣第一美人” 的稱號, 她本名張

星娟,是上海出生的江蘇人。  16歲(1948年)已參演電影〈無語問蒼天〉,結識該片導演袁叢美。  1949年,夷光與袁叢美結婚,隨即遷居台灣。  夷光1955年加盟「中央電影公司」為基本演員,陸續主演〈夜盡天明〉(1956)、〈她們夢醒時〉(1958)、〈長風萬里〉(1958)、〈王先生奔向自由〉(1959)等電影。  1955年,夷光與丈夫創辦「中國華僑影業公司」,出品以台灣原住民為背景的文藝片〈阿美娜〉(1957)、講述私酒交易的社會寫實片〈良心與罪惡〉(1959期間接受外國片商邀請,赴泰國演出中泰合作電影〈艇屋龍虎鬥〉(1962)。  1961年,夷光前往香港主演「同文公司」出品的〈兒女恩仇〉(1962),之後加盟 「電懋」,主演歌舞片〈鶯歌燕舞〉(1963)、古裝片〈深宮怨〉(1963)、時裝喜劇〈都市狂想曲〉 (1964)、文藝片〈空谷蘭〉 (1966她在電影中多扮演刁蠻驕縱、熱力四射的角色。  期間,夷光與袁叢美感情生變,糾纏多時終告離婚 (兩人年齡相差二十七歲, 中間分歧可想而知)   1966年底拍罷〈危險人物〉後低調赴義大利羅馬與一新加坡華僑結婚, 並隨即退出影壇。  由於身材豐滿, 夷光在觀眾面前多以美豔女星的形象出現

















夷光 1
















夷光  2















夷光  3
















夷光  4















夷光  5















夷光  6

























夷光在《鶯歌燕舞》的劇照 1
























夷光在《鶯歌燕舞》的劇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