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2年3月26日 星期一

那些年, 我們一起考過會考









一張
1971年香港英文中學會考證書









第一屆會考准考證










1930
年代的中學畢業會考證書










1978
年的會考生資料










1980年代的英語會考聆聽試使用卡式錄音帶









1970
年代沒計數機,考生只可帶四位數表入場考數學











1967的剪報,  可見當年1967年威靈頓英文中學的會考


合格人數排列全港榜首
, 遠勝任何名校












2011年是
香港中學會考的最後一屆; 2012年開始,

 


 


中學會考即被中學文憑試取代。  這裏先敘述一下


 


 


港中學會考的歷史; 香港中學會考1935年正式開


 


 


始,由當年的教育司署負責統籌,至1978年由香港考


 


 


試及評核局接辦。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統計,1978


 


 


2011共約有439.9萬名考生曾報考香港中學會


 


 


考。  中學會考足足陪伴港人共渡逾70載歲月,如今


 


 


正式劃上句號,無可置疑, 它是港人一個不可或缺的


 


 


回憶.


 


 


 


香港中學會考香港政府殖民地年代訂下來的最重要


 


 


教育制度,會考對考生可說是成王敗寇,考試的成績


 


 


以影響他的一生; 包括日後學科選擇, 升讀大學、工


 


 


作際遇、生活質素  我們經常聽到父母以『考試


 


 


成績唔係一切,盡左力就得啦!』來安慰成績差的子女, 


 


 


實情真的如此嗎?


 




事實上, 7,80年代中學畢業生的出路頗窄 會考成績差


 


 


意味著人生的未來道路將甚為崎嶇,會考5分不能


 


 


預科甚至不能銀行當員。  社會制度便是這樣,


 


 


小學開始便要分班、到中學、預科也要分班;然後是


 


 


文憑、高級文憑、大學學位、碩士學位;踏進社會工


 


 


被劃中產、低收入、富豪等不同的階層.  


 


 


會總得有個區分社會角色的機制。  淘汰,只


 


 


拚命向前衝.  香港人就是這樣長大,辛苦? 當然是,


 


 


但這也是鼓動我們往上爬的原動力.  中學會考既已


 


 


成為歷史,且讓我借這個博客,與網友諸君們緬懷一


 


 


下當年考會考的甜酸苦辣的各種滋味罷。


 


 


 


 


升上中四始,會考的無形壓力便如潮水般從四方八


 


 


面洶湧而來。  中四開學的第一天,班主任即開宗明


 


 


訓導說:“從今天起, 你們已是會考班的學生,


 


 


此後你們上的每一堂課都是為考會考做準備”。 


 


 


了這話,心頭不覺一,感到會考這個“大限已經


 


 


離我們不遠了。


 


 


 


 


備戰會考首要當然是“咪書”, 但在此之前原來先要


 


 


“選科”。  你可能覺得奇怪,不是已經選讀了理科


 


 


班嗎,幹嘛還要“選科”?  原來儘管已經被編入理


 


 


科班,但仍然要上頗多非主科的課堂,其中除了體育,


 


 


音樂等綜藝課程外,還上地理,聖經等課堂, 當然


 


 


同學們若有興趣亦可選考這些課目。  然而這些課目


 


 


大都較為冷門,故此並不太受歡迎,選考的同學寥寥


 


可數。


 


 


 


 


升上中五後, 由於需要全力催谷會考,故此不選考


 


 


這些科目的同學可以不必上課(綜藝科卻仍要強制性


 


 


的“被上課”)。  最莫名其妙的是,我們讀的雖是理


 


 


科,學校卻強迫我們必需報考剛新不久的“中國文


 


 


學”科。  消息宣佈即引起一場不大不小的動,


 


 


我們理科生對中文和文學的興趣不大,為何要強迫我


 


 


們考中學文學?  另外此科剛成了會考科目不久,沒


 


 


有多少的“歷屆試題”可作參考,溫習起來特別辛


 


 


苦,也麻煩得要命。  但學校下來也無從反抗,只


 


 


得“死死地”去應考。  幸好我對中文的興趣頗


 


 


濃,最終亦不至於鎩羽而回。


 


 


 


 


準備考試最重要的是找到長期溫書的"竇"。  這些


 


 


書聖地”現在回想起來可說是集體回憶了。 


 


 


十年代西環仍舊是個頗“山旮旯”的地區, 文娛設備


 


 


甚為匱缺,更論專門為學生們室。  那年代


 


 


堅尼地城唯一供學生們溫習的自修室位於蒲飛路的明


 


 


聖若廿三世社區中心(今日已改名為“明愛莫張


 


 


勤瑞社區中心”), 其時堅尼地城社區綜合大樓仍是


 


 


牛欄,明中心是我們那一輩年青人課餘活動的勝地;


 


 


那裏備有圖書館,課室以及自修室等設施。  由於


 


 


圓數里內只有這個自修室,故此顯得彌足珍貴,也特


 


 


別搶手.  那時候使用自修室只按著先到先得的原


 


 


則,故此每逢星期六,日,我便一早著大書殺上


 


 


自修室溫習。  可能是“近水樓臺”的關係十有


 


 


八九都能霸佔到位置.  為什麼說“霸佔”?  原因


 


 


每次把筆記攤開,連“凳都未坐暖“,已有熟悉的


 


 


同學,朋友陸續扺達,開始的時候本來只是來點


 


 


細語,但為了不妨礙別人,只好到外面走廊傾,之


 


 


後是越說越興高采烈, 加上近中午,肚子開始感到有


 


 


點餓,於是聯羣結隊的操往“美寶”,“高士打”“


 


 


球”等餐廳肚。  吃完午餐後只要老闆不“下逐客


 


 


令”,我們竟可一坐便整個下午(當然偶爾也會被逼


 


 


應們厭惡的眼光下轉移陣地)。  總之整個下午便


 


 


在嘻哈笑語中溜走,直至日近黃昏時才打道回自修室


 


 


收拾書本返家。  現在回想起來心中不覺有點慚愧


 


 


自已既然不溫書,卻又霸佔了自修室的位子,但其實


 


 


這也沒什麼,我這樣說是為自己開脫; 自修室爆滿


 


 


可以在樓梯溫習,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內)其


 


 


實更喜歡坐在溫習室外的樓梯讀書,覺得那裏較自由


 


 


自在,高興的時候與朋友“吹吹水”也不會騷擾到別


 


 


人,有時候你甚至可以看到自修室仍有空位,但外面


 


 


樓梯坐滿人的奇景。


 


 


 


 


除了“明聖若廿三世社區中心”外,我的另一個


 


 


溫書勝地是華富邨圖書館。   為什麼要遠征至華富


 


 


邨? 原因很簡單,因為我有很多同學都是住在香港仔


 


 


華富邨一帶,跟他們見面,華富邨是最佳聚腳點,老


 


 


實說去華富邨自修室溫習的效果和去蒲飛路明中心


 


 


差不多,只是玩樂的範圍卻大得多了。  670年代


 


 


堅尼地城是漁市場的附屬衛星城市,沒有什麼康樂設


 


 


施的規劃,華富邨可不同,它是60年代大型公共屋邨


 


 


的典,康樂和休閒的設施甚為完備,我們放下書本


 


 


後,可先往附近的華富酒樓歎茶飽肚子後可沿著


 


 


海邊走往瀑布灣,那天瘋起來甚至跳入水裏游泳。 


 


 


另外華富邨亦設有乒乓球,籃球場體育設施,以


 


 


供我們這些不甘被困自修室的懶散學生玩。總之擾擾


 


 


攘攘,一整天很快便過去,然後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 


 


 


有幾次我媽以很懷疑的口吻問我:“為何溫書會讓


 


 


你如此疲憊?”


 


 


 


 


在此兩個咪書本營以外,我還去過不少溫書勝地


 


 


嚐新,其中包括位於中環動植物公園隔壁的明愛


 


 


部的圖書館,山頂旋轉餐廳,大會堂圖書館,以及


 


 


機場等。  其實不用我說你都猜得到,去這麼遠根


 


 


本就是“懶人之意不在溫書”,我是慕名參觀,


 


 


地方而已, 眾多溫書勝地最有意思是山頂餐


 


 


.  中五時有同學說山頂淩霄閣有間旋轉餐廳,風景


 


 


甚為優美,可作360度旋轉,既可飽覽維港景色,亦


 


 


可靜靜的坐在那裏刨書。  如此這般我們幾個同學便


 


 


經常浩浩蕩蕩慕名上山頂讀書。  (哈哈!你或許


 


 


會奇怪為什麼我們竟會如此“富貴”,理由甚是簡


 


 


單,因為我們大都有經營副業;補習是也), 然而面


 


 


對如此美景,哪有辦法集中精神咪書?  結果是坐下


 


 


來掀不到幾頁書,又在天南地北的“吹水”。  你若


 


 


問我現在回想起來是否浪費了青春和時間?我的答案


 


 


只能說是見仁見智,是的,如此這般的溫習確實只是


 


 


“掛溫書之名,享吹水之實”,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


 


 


來,這些片段充實了我少年的經驗和回憶,現在每當


 


 


我走過這些溫書的地方,腦海裏都不期然的浮現出當


 


 


年與友輩在這裏嘻戲,玩樂,甚而指點人生的日子。 


 


 


這些溫書勝地現在大部分都已被拆卸, 重建成新建築


 


 


, 或另作其他用途,但不打緊,昔日的歡笑和胡鬧


 


 


都已深深的烙在腦海內,永不磨減。


 


 


 


 


早於七,八十年代,雞精補習已然開始盛行,我當年


 


 


自己亦上過數目龐大的會考補習班,地點在薄扶林道


 


 


第三街交界的聖斯中學內。  那年頭仍未有什麼如


 


 


英皇/遵理等名牌補習學校,但已有人早著先鞭,搞一


 


 


些大型補習班,以分析考題為賣點,吸引不少准會考


 


 


生報讀.  我不知道今天的金牌亞SIR/MISS的墟陷情


 


 


況,然而當的場面也頗為噝嚇人!  踏進課室


 


 


(其實是會堂)已見有二,三百人坐在那裏,我因為


 


 


不懂門路,只能坐在後面,以致即使那位亞SIR用麥


 


 


克風授課,我也只能勉強聽得見,更不要說看得清楚


 


 


黑板的字了。  去了幾次後,我逐漸摸清竅門,每次


 


 


都早半小時抵達課室,然而不管我如何早到,總有大


 


 


批人比我更早,其效果只是不用坐“超等”而已. 


 


 


問我補習的效果如何?我想其實會考生補習只是買得


 


 


安心而已,說穿了那是“年晚煎堆,人有我有”的心


 


 


態,因為同學們都去補習,若然只有我一個人不去恐


 


 


怕會蝕底。  我的會考成績最終只是“亞駝行路 -


 


 


中地”,當然這要怪我並沒有怎樣盡全力去溫書(損


 


 


友太多之故,一笑),而中五下半年補了幾個月的


 


 


亦不見得對我的成績有何益,故此補習之於我只能


 


 


算是個經驗罷。


 


 


 


 


我反而對會考的過程沒有很深刻的記憶,反正便是按


 


 


著時間表往不同的學校應考而已。  說起來由於要往


 


 


別的學校考試, 如此即讓我有機會一窺別家學校的模


 


 


樣,不知是否780年代的制度使, 我被安排赴試


 


 


的學校均為名校,有英華女書院,華仁書院等,口


 


 


試則是九龍瑪利諾書院。  我中學的母校是座


 


 


樓,所有設施,課室都在同一個大樓內,久之習慣


 


 


之後並不覺得怎麼樣,但往赴別的學校應考,眼界豁


 


 


然而開,才知道何謂校園(學校內竟有寬裕空間闢


 


 


園),何謂禮堂。  當然我沒有因此而少看了母


 


 


校,我們是依馬路而建,患著先天不足的缺陷,不能


 


 


和名校們相比; 它們擁有悠久歷史,享有大土地


 


 


資源當“校, 可按情況需要而發展的優勢


 


 


 


 


會考過後我享受了一個頗為悠閒的暑假,我的暑假活


 


 


有:做了整整一個月的送汽水工人,以及放榜前


 


 


一個星期和一大班同學往大嶼山露營。  之所以如此


 


 


多采多姿,除了燃燒青春外,也是因為想藉著忙碌的


 


 


節目,去掩蓋忐忑不安的心情,但“醜婦終要見家


 


 


翁”,放榜日終於來臨.  那天我是懷著臨刑的心情返


 


 


學校拿成績表的; 老實說我自應該考得不,但來


 


 


自各方面的壓力使我不敢在未取得成績表前抱太大


 


 


望,故此預先將期望降低,以免“希望越大,失望越


 


 


大“。  我還記得從班主任手中取過成績單後,要屏


 


 


著呼吸,按著差點兒要跳出來的心,才敢打開成績單。 


 


 


所述,我考得成績算不上“標青”,但也夠


 


 


分唸預科,與同學們交待幾句後,便匆匆上路學較。


 


 


 


 


我中學畢業那一年,母校仍未開辦預科,因此我便得


 


 


拿著成績表頻於各設有預科的中學之間去“搶學


 


 


位”(我想絕大部分中學畢業生都有過如此痛苦的經


 


 


驗罷)。  在那個沒有互聯網,沒有手提電話,甚至


 


 


沒有“聯招中心”的年代,學校都得靠自己的雙腿


 


 


, 幸好前一晚老媽已給我塞了幾百塊錢, 讓我可


 


 


以坐的士穿梭於學校之間  七,八十年代設有預科


 


 


的中學數不多,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競爭甚為激


 


 


烈。  我報過名的學校有“鄧鏡波中學”,“箕灣


 


 


官立中學”,“聖斯中學”,“聖保羅男校”以至


 


 


“聖嘉肋書院”; 其中以“鄧鏡波書院”那位校務主


 


 


任最為幽默,當我放下成績表,他劈頭便問:“讀


 


 


Engine定讀 Bio?”我回答說“讀 Engine ”,他頭


 


 


也不抬地說:“讀 Engine呀?只能做工程師,做不


 


 


了醫生,你清楚未?”  那時候我心中一愣,不知


 


 


如何回答他,之後定過神來,才覺得這位仁兄過份抬


 


 


舉了,做工程師抑或醫生?我連能不能進預科,考不


 


 


考得上大學仍有太多未知之數,你今天已經為我策劃


 


 


未來的職業前景,是否有點宏圖遠慮了?


 


 


 


 


不管如何我最終仍是進了位於大坑道的一間中學念預


 


 


科,然而因為學制,學科和教學的方法與中學截然不


 


 


同,我根本無法適應,加上新學校的環境讓我難以投


 


 


入,在此間“HEA”了兩年後考大學的成績並不理想,


 


 


輾轉之去了外國書;那已是另一個故事,我的


 


 


人生亦轉換另一段軌跡了。

31 則留言:

  1. 不同年代有不同 o既競爭

    回覆刪除
  2. 那時港島的會考場地分東西區。華仁書院與英華女校同區嗎?

    回覆刪除
  3. 我是在聖類斯中學讀的那時的神父西人為多,可惜未畢業便要工作幫家轉為半工讀生,在灣仔工專讀工程,多謝西環兄料

    回覆刪除
  4. Photo of the Four Figure Table recalls a lot of memory -- those hard-work studying days! This Table was still in use in the 80s....

    回覆刪除
  5. 閣下寫"1967的剪報, 可見當年1967年威靈頓英文中學的會考
    合格人數排列全港榜首, 遠勝任何名校"

    請看剪報, 應是"香港區榜首", 非"全港榜首". 不過, 就算全港計, "威"校應仍居榜首, 因它是夜校, 且分校數目比"新法"還多. 1966年會考放榜, 按報上名單逐一數, 發覺"威"校略勝敝校, 我們十班應考, 榜上有名的不足四百, 全港居亞, 記憶中合格率超過95%. 當年英中會考及格, 指起碼五科及格, 其中必須包括英文, 數學, 和中文(語言文學 或歷史). 那屆班裡有一位同學, 八科非優即良, 因英文試當天帶病應考, 僅獲F級, 翌年須九科重考. 1967年的一屆, 應是最後一次名單見報, 1968 年起, 所有考生均獲派會考證書, 詳列應試各科目成績, 可按年補考不及格或不滿意科目, 那麼, 自然沒有具體及格人名單, 供報紙登載.

    回覆刪除
  6. "廖廖"可數。

    應為"寥寥"可數。

    回覆刪除
  7. 我只知道 中學會考五科合格(包括中英數)是政府的優先入職條件 連銀行亦是 所以沒有會考合格是不能入大機構及政府找到厚職又安穩的工作

    回覆刪除
  8. "鍛"羽而回

    應是"鎩"羽而回, "金""殺"合字, 音如"殺", 不是"金"加"段", 音段3聲(高去), 如"斷估"之"斷".

    回覆刪除
  9. 好有共鳴呀!

    回覆刪除
  10. 在下1966年參加英文中學會考,當時英文科試題外洩,全港考生要重考該學科。今天考生在試場不會見到原校老師,但那時年;考生在試場見到原校老師擔任監考員比比皆是!

    回覆刪除
  11. 有時回憶會令人有先苦後甜的感覺。

    回覆刪除
  12. 我係1998年的會考生....

    太懷念了.....

    回覆刪除
  13. Thanks for the sharing. My two brothers back then attended 聖類斯中學 and they would go to the study rooms at St. Anthony church at the lower floor. I still recall that room was never very busy (could be becoz it was around supper time when I went there?) I didn't go to study room back then becoz I had no problem to study at home (but I wasn't studying very hard! hahaha) But I did have a very good share of "study room" experience when I went for my professional license exam, library, food court, coffee shop every night every weekend.... *chill down the spine*

    回覆刪除
  14. 我個女是最後一界孝生,我就是85午會孝生,成績平平的我比被送到台北,
    完成大學回港也很難找到工作!!
    記得小學派位,同學們都不想派到威記,(威靈頓英文中學)^0^

    回覆刪除
  15. 唉!以我呢啲人材(?),中學同會考俾我既經驗,可以講得話:

    慘不忍睹,亦不想記,但亦因為人蠢懶散,不學無術,故只能浮沈社會。

    回覆刪除
  16. 真驚訝威靈頓中學當時竟然是學校翹楚!
    早四十年前,那時教育處轄下的自修室是有限額的。每所中學只有寥寥配額,給中學生一個證件去自修室溫習。讀中5時,成績中等,不過卻得校長垂青,有幸得一席位於九龍公園之自修室。現在九龍公園向海防道那一邊的建築物,前身就是自修室。

    回覆刪除
  17. 西環的黃金歲月2012年4月12日 清晨7:53

    Well, as our friend 白田 pointed out, the reason why 威靈頓中學當時竟然是學校翹楚 may be due to 2 reasons, 1. the statistics only show HK island, and 2 there are a no of "branches"of wellington college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tradtional colleges, and with a much higher no of candidates, surely the no of students passed is much higher~~

    回覆刪除
  18. 很久不見!
    香港中學會考及高級程度會考已成為歷史,也是港人的集體回憶,會考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關卡,如你所言,很多人自此就進入社會大學 ,但在70及80年代本港經濟仍較多元化,他們仍有出頭天(或至少有較安穩的生活)。現時一試定生死,加上現時本港經濟多集中於金融及旅遊等行業,對學生是一個不輕的壓力。

    回覆刪除
  19. 我也是70年代的會考生..你的 blog 讓我喚起很多回憶, 青春的年代.

    回覆刪除
  20. Love it and impressed ....

    回覆刪除
  21. 好偶然咁路過, 俾你好多歷史照片吸引左...
    我係60後一族, 同你見的,未必完全一樣, 但都有很多很熟悉畫面, 好有共鳴!
    那一個後生都唔係"HEA"咁渡過吖?呢D就係青春嘛! XDDD
    回想我們都有一大堆美好o既回憶, 相對現在的後生都只有打機和上網, 我地o既回憶來得精彩好多呢~~

    回覆刪除
  22. 我好幸運唔洗考會考.....
    話時話,我有其中一個舅父做過全A的會狀員....
    不過現在佢都冇發達.......

    回覆刪除
  23. 好多人唔知道,屎坑蟲係香港教育界嘅偉人,如果冇咗佢,香港冇今日嘅成就,"有教無類""活人無數"幾許邊沿少年,都因為佢而冇跌落人間深淵,但係呢間學校好唔好彩,冇乜人識欣賞!
    果啲名校,其實好多都係虛有其名,老師好多都係一般,但係所收學生,好多都係家庭不錯,𥙷習先生一大堆,教育官員亦多加照顧.
    威記嘅學生,當成積一好時,父母多會將他們轉往"較好"學校,咁樣唔係冇辦法有狀元囉!!!
    九龍灣嘅威記,老師一放學都會巡必,名校冇咁,可能又係話冇需要!

    回覆刪除
  24. 你果時既"中國文學"就好似而家既"通識科"一樣,大家都冇得參考頂硬上

    回覆刪除
  25. 老鬼讀書時,有幾個係國民黨"餘孽",好多時都講政治,講愛國,但係果陣時,同學都係聽得如痴如醉,同今日完全相反,家陣一講"愛國",魚蝦蟹出埋!!!要抗議上街!!!
    真係要問點解?

    我班老同學都好愛國,好憎日本仔,同埋好憎英國佬,

    七十八十九十後,剛好相反,好嬲中"囯",好鍾意日本仔,好愛英國!呵呵,
    真係要問點解?哈哈!

    回覆刪除
  26. 七八年俾公司派去英國做見習,呵呵,唔知係唔係我樣衰,都遭遇過好多歧視嘅嘢,去餐廳冇人招呼,係廠俾人"柄"Punch,去火車站問路,唔啋你,係飯堂,有老番講明唔鍾意你啲"差泥屎",西環大佬係英國留學果陣,有冇遇過?如果冇嘅,咁即係證明我樣"衰"囉!!!

    回覆刪除
  27. 哈哈,咁都心理好過啲,雖然老鬼真係樣衰,啊,想當年,都好淒涼,英國佬公司都好辜寒,人工唔高,英鎊津貼唔多,死慳死抵,想剰番俾老婆,開工時有食堂,好啲,週末真難過,真係一支汽水一個麫包一餐!第一個星期,仲係倫敦,所住酒店隔離IRA放炸彈,好在經歷過67年遍地菠蘿,冇有怕.
    該段可憐日子,又係憶苦思苦,呵呵呵!
    講開又講,有啲同事又幾好嘅!

    回覆刪除
  28. 仲有,日日呢度罷工,果度罷工,又有炸彈,又冇啖好食,原來英國佬自己都歧視自己,好利害,愛,蘇,英,威原來唔係一家親嘅.英格蘭佬最奸.
    所以家陣有啲香港人竟然話英國佬好,老鬼有啲唔明,從我係港英政府做嘢到英國佬公司做,都唔少時間,可以攞居英權,英治時期,唔係佢地講得咁好,咁文明噃,係唔係又呃啲八十九十後呀!
    又試變咗維園亞伯,都係唔講呢啲,原諒老鬼OUT咗!

    回覆刪除
  29. 同意,英國佬嘅政治智慧同埋人事管理,工商管理都係有一套,强國建國六十多年,完全學唔到(或者唔肯學),特區政府走錯一步,商人出身嘅老董請錯咗人,梁錦松佢未做過公務員同埋工"商"業,以"笨家"嘅背景,以"經濟"式的雲霧般思為,打破咗"英式"文官同"官僚(官僚並不是好簡單嘅壞名詞"式架構,整個政府有如無舵之舟,表面好似好"民主",其實拖拉缷膞乜都齊,一言難盡!!!
    好咯,點到即止!
    都係懷舊,家陣鄧兩個孫女難過,小一已經要變超人,學呢學路,做功課做不盡,冇地方禽山禽石,游山游水,捉小昆蟲,跳飛機,又冇街坊細路一齊玩,我睇見都話慘,佢地大過嘅時候,肯定冇我咁多"美好"回憶!!!
    家陣個仔同新抱已經要部署點樣同佢地安排升中,唉,"賣葛"!!!!!!!!

    回覆刪除
  30. 威靈頓中學在必列嗜是街,青年會側邊,校長張沛松,花名屎X松,威記英文是W C (Wellington College)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