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自開埠的百多年以來, 逐漸從太平山腳的淺灘
演變成為香港的政治和金融中心. 在寥寥的幾公里
範圍內, 匯聚了香港政府的核心部門、各國駐港使
領館及世界頂級的金融機構和國際性組織. 而香港
本地華資和跨國企業集團, 亦以中環作為企業的首
選進駐地. 旗艦中心設在中環, 除了可以打造其高
貴及專業形像外, 亦可順道發揮香港的地緣、金融
便捷、法治等優勢, 將業務擴展至世界各地 (當前
的著眼點自然是中國大陸). 有著這些不可替代的優
勢, 難怪中環被譽為全球有數的商業大都會.
由於城市定位以及長年累月的發展, 中環的地價已
不是寸金尺土所能形容; 這裡其實是一片由混凝土
和鋼筋堆砌而成的石屎森林, 大廈高聳入雲, 遮天
蔽日, 行人走在路上. 抬頭處, 極目亦難見藍空,
只能遊走於「置地廣場」、「國際金融中心」、「交
易廣場」和「中環中心」等著名商廈之間. 街角所
見, 西裝革履的中環人步伐急速;斑馬線前人潮湧
來, 幾可把你淹沒其中, 而公共巴士和身價不菲的
名牌房車在僅有的幾條馬路上相互爭路, 彎角處不
得不蹣跚而行. 此情此景, 讓人感受到這個城市急
速的節奏所產生的壓迫感, 著實是避無可避, 卻又
令人煩燥不安.
其實中環歷經了百年的精煉, 早已融匯了中國傳統
和異國文化, 兩種或幾種文化長期和諧共融, 互不
排斥, 並軌運行, 孕育出香港獨特的本土人文景觀.
若以皇后大道中為中環分水嶺的話, 以北是人所共
知高度現代化、大廈林立的金融區, 以南深處則是
橫街小巷, 部份街道仍保留著很多具有歷史意義的
古舊建築、碩果僅存的著名店舖, 以及尋常百姓的
生活小區. 這小片土地承傳著濃濃的香港歷史, 記
載著昔日的生活, 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區外人尋
幽探勝的好去處. 這裡古舊建築物/舊樓羣鱗次櫛
比, 最難得的是新落成的時尚高樓與外型陳舊的樓
宇亳不矛盾地和諧並存. 你可在此尋找到各式各樣
的店舖, 既有古式古香的傳統老店, 又有售賣時尚
品味的新潮商厦. 所售商品, 不一定是高檔的外國
時裝或藝術裝飾, 更多的是市民生活所需的 [柴米
油鹽]. 正因如此, 這裡沒有金融區那種高不可攀
的感覺, 倒散發出一股溫馨的親切人情味, 讓人暫
且拋郤煩燥的心情, 躲開繁華鬧市, 著實是發思古
憶情的好去處.
那天, 趁著往訪永利街之便, 順道逛了一趟太平山
區, 也拍了好些照片. 之所以沒有在 ”最大的神
偷” 中刊登, 是因為我想從另一個角度去看這一
區. 太平山區在香港發展史上佔據著一個舉足輕重
的位置, 非常值得花功夫去研究和暸解. 英國殖民
政府佔領香港島不久, 便把住在現今中環街市以南
的華人遷往上環太平山區, 令這一帶成為西人的商
住區, 而鴨巴甸街亦彷彿成為貧富/華洋分隔線.
1870年後, 部份華人聚積了財富, 漸次收購中環山
坡上的房屋, 在威靈頓街、砵甸乍街和閣麟街一帶
築建起華人的社區, 逾越了早期以鴨巴甸街為界的
華人社區界線. 這個發展惹起西人不滿, 認為與華
人為鄰有損身份, 遂將西人社區遷往半山區和山頂
去, 此後半山區和山頂一直為西人的天下, 殖民政
府甚至立法不准華人在半山區和山頂擁有住宅, 這
個禁令直至二十世紀初才被當時的華人首富何東打
破. 從此上環成為華人的傳統商住社區.
1843年, 殖民政府把原居於中環街市以南的華人遷
往上環的太平山區 (今普仁街、普慶坊一帶), 令原
本是華人聚居地的太平山區變得更綢密, 而居住環
境亦甚為惡劣. 細小而密集的唐樓沿山而建, 一屋
住上多戶人家, 其衛生情况可想而知. 1894年, 太
平山區爆發鼠疫, 殖民政府除了盡全力撲滅疫症外
(其措施包括衛生局人員可隨時入屋噴灑消毒劑和清
洗全幢樓宇, 這亦是俗語”洗太平地”的由來), 亦
痛下決心重建太平山區, 並在區內設立多個公廁,
以改善衛生. 另外政府又訂立了唐樓建築的採光通
風等衛生標準, 以確保蟲鼠細菌不易滋生蔓延.
說起太平山區, 還有一個情况值得一提, 二次大戰
前, 港英殖民政府不太願意處理華人社區的事務
(疫症涉及全港人的生命和生計, 政府不得不介入處
理, 這是很例外的事件). 當時規模最龐大, 影響
力最深遠的要算是東華慈善機構了, 它掌管著區內
的東華醫院以及荷里活道文武廟, 形成了一個傳統
的華人社區的中心, 主理著社區內的糾紛爭議、福
利救濟、教育醫療等事務, 說實話東華慈善機構已
嚴如華人社區的小政府. 時至今日, 東華仍是太平
山區的大地主, 其物業到處可見, 我想這是政府以
地養慈善服務政策的體現罷.
同場加映 – 儒林臺/老沙路街新舊相對照
儒林台5
儒林台4
儒林台3
儒林台2
儒林台1
(1) 儒林台/裕林臺
沿樓梯街往上走到堅道的一半路程, 左側是永利街,
右側就是儒林台. 論名字的雅緻, 儒林台在永利街
之上, 即使以地理條件而論, 儒林臺仍優於永利
街. 儒林台前階寬闊, 開揚明亮, 而永利街則是小
巷狹窄, 前面有現代化建築遮擋, 視野一般. 也許
正因如此, 儒林台大部份樓房已經改建, 而永利街
景觀和面積不如儒林台, 所以遲遲未有重新發展.
正當市建局的發展大計準備上馬時, 又遇上[歲月神
偷]得獎, 救回永利街一命. 其實以電視/電影取景
而論, 儒林臺不遜於永利街, 儒林台右側的3幢舊樓
仍然建在, 其側邊的一段小山坡是電視台或電影公
司拍民初戲的取景熱點, 但奈何運氣卻不如永利街,
後者一片成名, 得以保存下來, 而儒林臺則逃不過
重建的命運.
香港醫學博物館6
香港醫學博物館5
香港醫學博物館4
香港醫學博物館3
香港醫學博物館2
香港醫學博物館1
(2) 香港醫學博物館
樓梯街長長石級的盡頭處, 是一所紅磚砌成外牆的
建築物, 那便是[香港醫學博物館]. 博物館的所在
地, 正是19世紀末人人自危的鼠疫爆發地的重要遺
址, 鼠疫即當時使人聞風喪膽的「黑死病」(黑死病
在1340年在歐洲肆虐, 而「黑死病」之名是當時歐
洲的稱呼. 這場瘟疫當年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7500
萬人死亡, 約為中世紀歐洲人口總數的30%). 1890
年間席捲南中國的鼠疫蔓延至香港, 1894年5月, 建
滿中式樓房、地點與醫學博物館非常接近的太平山區
爆發嚴重的瘟疫, 香港當時的衛生局為控制疫情而
採取非常預措施, 包括逐家逐戶搜尋病患者、為受
影響的房屋進行消毒、快速處理屍體以及設置醫護專
船把病人隔離. 然而由於因為當時華人對西方醫藥
仍深存恐懼, 有些死的親屬竟將屍體支著以祈
瞞天過海, 逃避被隔離的安排.
鼠疫最後雖然得以緩和, 但往後的2,30年間, 鼠疫
仍然是讓香港衛生部門十分頭痛的一個難題. 1905
年港督亨理卜公爵士建議興建一細菌檢驗所, 後易
名為 [香港病理檢驗所], 以應付當時流行的鼠疫.
檢驗所初只對流行細菌病作專門研究, 隨後更引伸
至疫苗培植的工作. 1960年 [病理檢驗所] 遷往西
營盤, 而疫苗製造的工作亦在1973年結束, 這座建
築物便被用作倉庫, 直至1990年被香港政府宣佈列
為法定古蹟, 在1995年移交香港醫學博物館學會,
改建成為香港醫學博物館, 並在1996年對外開放.
從博物館露台往外望, 下面的卜公花園的所在地原
為密麻麻的舊樓, 疫症發生政府把民居剷平以杜絕
疫症蔓延, 後於原址建成公園以紀念此場瘟疫.
青年會4
青年會3
青年會2
青年會1
從永利街通往青年會的小徑2
從永利街通往青年會的小徑1
(3) 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會所
從永利街盡處的小路住右走, 便可來到一條滿載懷
舊味道的小街 - 必列者士街, 而街上的地標當數於
1918年落成的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會所. 香港青年會
成立於1901年, 是匯合中、西青年的組織, 統稱為
“香港基督教青年會”, 行政上分為華人部及西人
部;創辦初期, 青年會租用德輔道中27 號作為集會
場所, 開辦查經班、英語班、演講會、體育活動及
閱覽室等.
1912 年國際青年會在美國開會討論會務發展, 才發
覺香港仍未有自置會所. 經過討論後, 議決若香港
能自己籌得購地費用美金二萬五千元, 則北美協會
願意向者士東夫人及麥金木先生等代籌美金七萬五千
元以成其事. 香港方面由其時會長黃茂林發起募
捐,得一萬二千五百元,再在 1913 由名譽董事何
啟、曹善允等及全體董事籌得五萬元, 向政府以二
萬五千元的地價購置了必列啫士街地段, 佔地一萬
零八百呎. 1914 年秋季動工興建, 新會所的建築
費用約共二十餘萬元, 於1918 年落成, 並命名為
『中央會所』, 是全港第一間有室內運動場、室內
泳池、大禮堂、餐廳及宿舍的會所. 至1966 年為
止, 是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的總部;現在會所更
成為二級保護文物.
大樓外貌古雅, 內部則設備完善, 故此成為本港早
期舉辦重要活動的熱門場所. 1927年著名文學家魯
迅先生曾應香港大學和青年會的邀請, 在必列者士
街會所演講, 以濃烈的紹興口音講述 [無聲的中國]
及 [老調子已經唱完] 兩個題目, 及後魯迅於1936
年病逝, 本港文化界亦於此間舉行大型追悼會. 必
列者士街也是拍電影的熱門地點, 就在昏黃街燈之
下, 劉德華在街角以拳腳掀風舞弄紙巾 (大隻佬),
讓張栢芝領悟了因果業緣的道理. 同一條街中, 現
實中的文學大師, 與光影裡的和尚互動, 為太平山
區增添幾分耐嚼的吟哦.
順道一提, 必列者士街的街名源自香港殖民地時代
的一位律政司William Thomas Bridges的中文譯音.
必列者士在1851年來香港, 成立的近律師事務所
(Deacons), 之後更被任命為律政司.
位於必列者士街的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2
位於必列者士街的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1
位於必列者士街的西區婦女福利會3
位於必列者士街的西區婦女福利會2
位於必列者士街的西區婦女福利會1
樓梯街上樓梯臺看似已荒癈的舊樓3
樓梯街上樓梯臺看似已荒癈的舊樓2
樓梯街上樓梯臺看似已荒癈的舊樓1
公理堂左側的樓梯街
公理堂2
公理堂1
(4) 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大廈
位於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會所對面的是中華基督教會公
理堂必列者士街堂, 公理堂為中華基督教會的堂會,
是一座綠色為主的仿歌德式建築風格建築. 1810年
美國公理宗教會成立 [美部會] 推動國外之佈道工
作, 1883年 [美部會]遣派喜嘉理牧師(Charters
Robert Hager)往廣東各地佈道, 及後在香港得溫
清溪、宋梓榮等人協助, 於1883年在必列者士街街
市現址創立[福音堂], 興辦夜學教授英文及佈道.
[福音堂] 信眾漸多, 1898年喜嘉理牧師購得樓梯街
2294地段(即今日 [必列者士街堂] 現址) 開始建
堂, 1901年新堂落成, 命名為 [美華自理會].
1940年教會購得銅鑼灣禮頓道新址, 戰後1950年新
堂建築物落成. 1970年教會在 [樓梯街堂] 原址重
建, 1971年公理堂大廈暨教會落成, 因差餉物業估
價署重新給予必列者士街68號之門牌, 故改稱為
[必列者士街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