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門新發邨,該邨本名青山新區,一九七三年被更名為青山,再於一九七四年易名為新發邨。此邨於二零零二年被拆卸
70年代柴灣道, 圖中徙置大厦已改建成為現在的樂軒台
柴灣最早期徙置大廈
70年代柴灣同一角度拍攝的相片
30年代柴灣, 右下角即現在地鐵站
七層徙置大厦走廊
舊式徙置大厦風景
公共洗滌房
徙置區風景 - 萬國旗 (3)
徙置區風景 - 萬國旗 (2)
徙置區風景 - 萬國旗 (1)
1960年代的秀茂坪
六十年代中期的石硤尾巴域街徙置區, 興建石硤尾徙置區是用來安置 1954 年石硤尾大火災民, 設備簡陋, 六十年代後期政府陸陸續續將其改建, 並將 [徙置區] 改稱為 [新區], 而徙置事務處後來與房屋署合併, 至此"徙置" 之名不復存在
1960年落成不久的李鄭屋徙置區
建於50年代的紅磡徙置區. 後方的大環山當時尚未剷平.
在馬頭圍道下車,已看到青洲英坭廠一桶桶的英坭在高塔中穿梭,沿戴亞道步行、(圖右圍欄)是黄埔船塢,經過大環山後便是用竹棚木板搭成的''大環泳場'',內有炒粉麵鈑吃、有麻雀打和有浮台同跳水板.
70年代的紅磡邨
1960年剛落成的黃大仙徙置區
70年代東頭邨舊照
從馬仔坑下望黃大仙(左)及橫頭磡(右) 舊照
80年代與2000年代杜老誌道與軒尼詩道新舊貌對照
1975年與2008年尖沙咀鳥瞰圖新舊貌對照
1965年與2008年黃大仙下邨新舊貌對照
1997年與2008年灣仔譚臣道新舊貌對照
1969年與2008年尖沙咀加拿芬道新舊貌對照
50年代從望夫石下望九龍半島
紅磚屋舊照
60年代佐敦道和彌敦道交界處舊照, "崇思英文書院"所在的吳淞大樓於1960年10入伙,而它隔壁的"韶興大廈"(1964年12月入伙
天文台新舊貌對照, 舊天文台建於1883年, 新天文台則建於1983年
佐敦道和彌敦道交界處新舊貌對照
珠江戲院舊照
60年代旺角彌敦道麗聲戲院/始創行、東樂戲院對照 2008年始創中心、聯合廣場
灣仔街市舊照
銅鑼灣軒尼詩道近今日崇光百貨公司處
中環鴨巴甸街新舊貌對照
佐敦道雲天大茶樓新舊貌對照
上環永安公司新舊貌對照
60年代從渣甸山下望大球場
上世紀初名副其實的高士威道(Causeway Road, 意即海堤路) 舊照, 是不是很有澳門南灣堤岸的風情?
1958年西環邨新舊貌對照
1935年臨海而建的匯豐銀行總行新舊貌對照
上亞厘畢道政府合署新舊貌對照
天星碼頭的新舊貌對照, 右方建築物是第二代匯豐銀行總行
60年代從銅鑼灣避風塘望向中環舊照
70年代初的尖沙咀彌敦道
上世紀初從銅鑼灣海旁望向北角舊照
尖沙咀疏利士巴利道舊照
60年代北角春秧街的新舊貌對照
80年代初的英皇道,從糖水道望向北角道的新舊貌對照
上世初從德輔道中望向高等法院(今立法局)
上世初一位大頭綠衣站在高等法院(今立法局)前
大坑蓮花宮新舊貌對照
50年代灣仔莊士敦道舊照
灣仔石水渠街藍屋
非常舊的灣仔皇后大道東洪聖爺古廟照片
老掉大牙的德輔道中畢打街舊照
60年代從九龍城遠眺啓德機場
上世紀初的中環皇后大道中
尖沙咀加拿芬道 舊照
中環畢打街舊照
英皇道前皇都戲院
佐敦道龍如大酒家
60年代維港夜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