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5年4月18日 星期六

香港的三, 四十年代 (1)




如果50,60年代的香港是充滿活力和生氣盎然,那末30,40年代香港可以說是較為含蓄而優雅; 當然,當時的人都比較窮,生活條件也頗差. 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正式爆發,使大量難民湧入香港,讓港人的居住條件變得更壞, 而1942 至1945年的日佔時期, 香港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蹂躪和破壞, 即使1945年日軍投降, 香港要到50年代初才逐漸恢復元氣, 但不旋踵1950年爆發的韓戰使聯合國對中國實施禁運,香港原先依賴的轉口港貿易不能維持, 香港又再次陷入危機, 幸而港人懂得隨機應變, 將轉口經濟轉型為工業經濟,使香港搖身一變成為製造業中心,初時以紡織業為主,其後擴展至成衣、電子製品、鐘錶及印刷等, 但這都是後話了.














30年代的九龍倉











30年代的灣仔修頓球場















30年代的橫街,招牌上的字均出自名家手筆









30年代的街邊小販 1









30年代的街邊小販 2












30年代的纜車












30年代中環畢打街及干諾道中交界處,維多利亞女王的銅像坐落在馬路中間









30年代中環皇后大道中近中央街市處









30年代的尖沙咀海面










30年代的和平紀念碑和舊香港會所大廈,充滿歐洲風情
















30年代的旺角荔枝角道雷生春大廈











30年代西環石塘咀煤氣鼓大爆炸,造成嚴重傷亡, 尤其附近的嘉倫台, 左上角的建築物是香港大學












40年代位於牛池灣/清水灣道的老人院










40年代的永樂街












1948年的第二代山頂纜車站。設計看起來有點像灣仔街市大厦, 同屬包豪斯現代風格












1948年軒尼詩道與莊士敦道交界處






30年代的尖沙咀彌敦道










30年代的畢打街近皇家碼頭















30年代尖沙咀火車總站










30年代尖沙咀彌敦道和中間道交界處,前方可以看到信號山











40年代的皇后大道東(今日金鐘道)前香港木球會(今日遮打花園)















中環雲咸街和安蘭街交界處的唐樓










中環皇后大道中和閣麟街交界處












40年代上亞厘畢路近港督府,左邊的房子是 Martin House,建於1919年,本為聖保羅書院的教師和學生的宿舍









30年代彌敦道大華戲院

2015年4月12日 星期日

唐裝 (2)















女裝大襟衫














兩個女人雞啄唔斷.  年紀大的穿長衫, 年輕的則穿女裝唐裝衫褲(大襟衫).  留意大襟衫是沒有衣袋的,只有對襟(即前面扣鈕)的衫才有袋, 所以穿大襟唐裝衫都靠底衫的衣袋放手巾仔(那年代未有紙巾)和錢等隨身物品.  當年那些亞嬸/亞婆都愛放錢包/雜物在底衫的衫袋, 付款時要翻開面衫"樔"放在底衫內的小銀包














當年小童也穿唐裝,款式跟成人差不多 1















當年小童也穿唐裝,款式跟成人差不多 2














當年小童也穿唐裝,款式跟成人差不多 3














街頭輪水似是洪荒世紀前的事了














不知怎地,每當看到有人用揹帶揹仔,便有一股暖意從心底升起














用揹帶揹仔, 今天可謂鳯毛麟角了















揹著仔落田,一面照顧小朋友一面開工, 當年女性刻苦勤奮, 端的是撑起半邊天














嫲孫情 1

















嫲孫情 2













爺孫情
















單看這身造型便覺不簡單















貧困階層踎坐在街頭休息















老夫老妻.  還有沒有人記得祖母髻?那差不多是當年上了年紀的婦女的指定髮型,適用於稀疏的頭髮.  其疏法是先把頭髮全部往後拉,用髮夾夾穩兩邊的頭髮,然後用一個類似塑料蓋的髮蓋蓋住髮尾,童年時我很多老一輩的女親戚都梳這種祖母髻















老夫老妻















兩個老友在講"時文"











其實穿唐裝也可以很英偉帥氣













皇后大道中上行人如鰂














穿"黑膠綢"造的唐裝衫的女人.  黑膠綢衫在5,60年代甚為流行, 我印象中很多長輩都穿黑膠綢衫, 但這種布料已經絕跡多時.  當年男女裝都有黑膠綢為料其夠清爽涼快















女小販肩挑著的,不僅是筐裡的物品,也是生活的重擔














看到照片便記得,當年很多女小販喜歡戴這些藤帽遮曬擋雨














當年周街冲涼是一道很常見的街頭風景畫













50年代的男女大合照。可以看到男的有穿恤衫, 有穿唐裝,但女人則一律穿傳統的大襟衫,我想這是因為女性比男性保守的缘故















三美圖,我很喜歡右邊女士那套花布唐裝












50年代新界村屋的廚房。男子穿着著的短打唐裝是當時最流行的服裝, 留意其實最傳統的男唐裝褲是沒有腰帶/橡筋的,褲頭要"打摺", 即穿上時要收緊, 先橫摺然後再向下摺. 穿這種短打唐裝頗費周折, 又講究技巧, 否則很容易會甩褲














傳統的唐裝打扮, 戴頂布帽, 衫袋插枝筆, 顯然不是低下階層















勞動階層一般上身只穿汗衣, 下穿唐裝褲, 開工時甚至干脆不穿上衣, 赤膊上陣
















水上人家多穿黑膠綢衫, 因為水上人從事勞力工作, 穿衣首選清爽涼快的布料









水上人家 1















水上人家 2















大襟衫配藤織帽, 另有一番韻味















水上人家, 男性也愛穿黑膠綢衫















50年代的長洲,注意大部分人都是赤腳的.  他們都是水上人家,在漁船上不需穿鞋,所以他們都習慣了赤腳, 即使上街亦如此 (記得霍英東憶述其父親的趣事嗎? 父是水上人, 習慣穿鞋,一天穿了雙上街, 往大牌檔吃飯時覺得不舒服, 把鞋脱掉, 回家後才醒覺把鞋遺留在大牌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