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4年9月23日 星期二

Hong Kong



之所以用Hong Kong作為此篇博文的標題, 不是因為我要寫或評論香港的甚麼事情, 而是想向你介紹一套美國ABC電視台1960 - 61年度所播映的同名電視片集.



5,60 年代美國 (主要是荷李活) 拍攝了不少以香港為背景的電影, 其中最著名的有《蘇絲黃的世界》( The world of Suzie Wong), 《生死戀》(Love Is a Many-Splendored Thing)等, 電視片集卻絕無僅有, (70年代末我曾在英國看過一套由英國廣播公司 (BBC) 拍攝, 關於香港警察的電視片集《Hong Kong Beat》,但它是紀錄片,所以該不算數).  正因打正旗號以香港為背景的電視片集如此罕見,因此特闢博文以資介紹.



Hong Kong (香港) 是一套由美國ABC電視台拍攝26集的冒險/奇情電視片集, 1960-1961年度只播放了一季, 以電視片集可謂是命短運蹇,但片集卻捧紅了主角洛·泰來 (Rod Taylor), 使他一躍成為60年代的影視紅星,並在1963年主演了希治閣懸疑/驚悚片《鳥 》( The Bird).



Hong Kong 》以英國殖民地香港為背景, 故事描述被派駐在香港工作的美國記者格連依文斯(Glen Evans), 在這個滿溢著異國情調的遠東城市進行採訪新聞的過程中, 經常與走私客,殺人犯,毒販打交道, 甚至作對, 因而引出波譎雲詭的驚險情節。  依文斯的主要拍檔是由勞特波切尼(Lloyd Bochner) 飾演的總督察尼爾金寶  ( Neil Campbell), 以及由積高進 (Jack Kruschen) 飾演的酒保塔利(Tully ).  片中還有幾個華人演員如Harold Fong, Gerald JannMai Tai Sing, 估計是美國華藉演員.   至於客串演員則有藍調歌后Julie London (Cry me a river 》的原唱者), Joanna Moore ( Ryan O’Neal 的前妻) 以及盧燕等.



看此片集有個很有趣的關注點, 那就是; 片集內的哪部分是真的在香港拍攝?片集的開場通常會先播映一小段香港的實景, 然而當鏡頭一轉, 進入故事主幹線時, 你便會發覺其主要部份該是在片廠內攝制而成在片集里依文斯的住址是山頂道24, 但細心觀察, 便可以看到極不相稱的外觀和環境 (其他所謂外景也是錯漏百出,一看便知是山寨貨).  箇中原因其實很簡單, 因為實際的場景是在20世紀霍士電影公司的片廠內攝制, 穿崩在所難免, 然而我想這是情有可原的, 不要忘記那是1960年代初,機票甚為昂貴,電視台根本不可能派遣整個劇組來香港拍攝片集,何況大多數美國觀眾從未來過香港,他們怎麼知道香港是甚麼模樣?



Hong Kong 》在1960928日首映,並於1961329日停播, 總共只播了一季共26, 以電視台的角度來說可謂失敗其實單以內容觀之, 片集其實拍得不差, 可惜《Hong Kong 》要跟CBS的 《Wagon Train》打對台, 美國人嘛, 當然對蓬車, 西部牛仔槍戰的興趣濃得多, Hong Kong 》苦撑了一季, 終於仍是敗下陣來.有趣的是, Hong Kong 》雖然在本土不受重視, 但卻成為澳洲1961年排名第三的最受歡迎的電視片集, 端的是世事難料.



Hong Kong 》雖然只是一套冒險/奇情電視片集, 但細味其故事鋪排, 也可咀嚼出香港當時在外國人心目中的印象和觀感Hong Kong 》的拍攝風格和大部分5,60年代以香港為題材的西片甚為相似, 當時中國大陸鎖國, 外國人對中國感到好奇之餘, 又充滿神秘感, 而香港正好滿足他們探奇的心理香港雖然是英國殖民地, 但在他們眼中卻和中國無異, 起碼是中國的縮影, 因此另有一番暇想對他們來說, 來香港不啻是一趟歷奇, 值得報導, 甚至寫成小說 《蘇絲黃的世界》中男主角羅拔厭倦了困坐辦公桌的枯燥生活,因而決定辭去工作搬到香港尋找繪畫的靈感;而《生死戀》的男主角馬克則是戰地記者, 兩人均有點冒險家的況味, 而本片集的男主角依文斯更身兼占士邦和福爾摩斯之長, 與搭檔尼爾金寶大破走私黨和毒販, 在貧窮落後, 骯亂不堪的香港做正義超人(其中有一集他甚至潛入中國境內, 救出誤闖禁區的美軍, 可謂 連特務個瓣都撈埋”).  情節如此誇張, 你可說這不過是編劇想當然而已, 無需深究, 但這其實是5,60年代 大白人主義 的濫觴.   白人(尤其是美國人) 在亞, 非洲有著一種不自覺的優越感, 故此走私猖獗, 毒品氾濫的香港便是其行俠仗義的舞臺即使到了70年代末, 另一套荷李活電影 Oliver’s  Story  ( Love Story的續集), 影片部分內容在香港取景, 其中一幕主角竟指責香港工廠搾取童工的血汗.  5,60年代我不敢說, 70年代末? 香港應已立法保障童工, 這種有點近乎於天真的正義, 容或是編劇 (或者原著作者) 的疏忽/無知, 但其實也反映著一個事實; 即使在7,80年代, 仍有不少外國人以為香港很落後, 髒亂, 是個犯罪溫床 (我在英國時曾被人多次問過, 香港是否有人仍像陳查禮般拖著辮子).  觀乎此, 你便不會深詬《Hong Kong 》的編劇.





話得說回來, Hong Kong 》的情節誇張失實,固然有大白人主義的優越感的元素作祟, 但亦受著歷史因素的影響.  50年代末朝鮮戰爭爆發, 聯合國對中國實施禁運, 但香港毗鄰中國, 很多人走私貨物往中國圖利, 其活動範圍之廣, 金額之鉅, 甚至觸動了美國神經, 至使影響了當時港督葛量洪的仕途 (詳情可參閱我早前的博文《港督葛量洪》).  至於毒品氾濫更因為警方的包庇而成為半公開的秘密凡此種種, Hong Kong 》內描述香港的客觀形勢並非全屬不盡不實.  當然在編劇而言, 實際環境如何並不重要, 最要緊的是可以此背景塑造英雄, 鋪排情節網友諸君若對此片集有興趣, 可逕往Youtube 搜尋.














Hong Kong 》電視片集的片頭 1












Hong Kong 》電視片集的片頭 2 











Hong Kong 》電視片集的片頭 3












《Hong Kong 》電視片集的片頭 4












《Hong Kong 》電視片集的開場通常會先播映一小段香港的實景, 這裡應該是從半山下眺中環和維多利亞港 1












《Hong Kong 》電視片集的開場通常會先播映一小段香港的實景, 這裡應該是從半山下眺中環和維多利亞港 2












《Hong Kong 》電視片集的開場通常會先播映一小段香港的實景, 這裡應該是從半山下眺中環和維多利亞港 3











電視片集中的香港實景, 這裡應該是香港仔 1












電視片集中的香港實景, 這裡應該是香港仔 2













電視片集中的香港實景, 這裡應該是香港仔 3













電視片集中的香港實景, 這裡應該是香港仔 4












一輛警車過鰂魚涌












《Hong Kong 》電視片集的男主角Rod Taylor 和男配角Lloyd Bochner 1















《Hong Kong 》電視片集的男主角Rod Taylor 和男配角Lloyd Bochner 2












男主角Rod Taylor坐在黃包車上  












這裡應該是上/西環海傍












男主角Rod Taylor走在上 /西 環海傍









盧燕在《Hong Kong 》電視片集中客串演出












盧燕與男主角Rod Taylor












這裡是砵甸乍街












這裡應該是皇后大道東












電視片集中的香港實景, 這裡應該是從高處俯視上環












電視片集中的香港實景, 這裡是中環, 可見老牌餐廳 Jimmy’s  Kitchen 












香港的街道實景,我懷疑這裡應該是中環












香港街景













一架飛機飛九龍城, 













60年代的啟德機場跑道












中環德輔道中,租庇利街,舊消防局(現新恆生銀行大廈)以西












我懷疑這裡應該是荷李活道












街邊熟食檔












60年代的火車












男主角Rod Taylor在尖沙咀火車站的閘口












這裡應該是皇后大道中 1












這裡應該是皇后大道中 2












荷李活道尾接皇后大道西處







2014年9月17日 星期三

別夢依稀到西環 (2)














同場加映:這張照片證明了一個頗為有趣的香港歷史。 第一代香港大會堂於1869年落成,置即為香港匯豐總行大廈現址。1933年,第一代香港大會堂的用地被予香港上海匯豐銀行,作為興建其第三代總行大廈之用。第一代香港大會堂於1947年被拆卸,原址大部分土地用作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總行大廈,小部份被保留, 直至1950年該塊土地被徵用來興建中國銀行大廈, 才被完全拆卸照片中外型奇怪的建築物其實是第一代香港大會堂的一部分.  這張照片顯然是1947年1950間,即興建中國銀行大廈前。我想現在很少香港人知道,舊中國銀行大廈港上海匯豐銀行總行大廈矗立在第一代香港大會堂原址上











1980年代的吉席街











1970年代沿海搭建的摩星嶺木屋群 (當時又稱為嚤囉棚) 1










1970年代沿海搭建的摩星嶺木屋群 (當時又稱為嚤囉棚) 2











1970年代沿海搭建的摩星嶺木屋群 (當時又稱為嚤囉棚) 3












從西環半山下眺西環. 前是位於士美非路的煤氣鼓, 前是科士街牛房, 後是西環村, 後是西環五街的舊樓, 現已改建為泓都, 西環的景觀現已完全改變










從海中心眺望摩星嶺海傍















西環老牌書局源發書局, 我想很多西人一定會記得這家老書店












一幀很精彩的照片,我還很清楚地記得在電車背後的建築物, 如此典雅大方的建築物在西環殊屬少見,當然它已被拆卸,並重建成為太平洋廣場















干諾道西近堅尼地城海傍處










皇后大道西堅尼地城新海傍的交後面可以看到新











約80年代的卑路乍街,注意當時的卑路乍街是雙程行車的,另外行人路上的防空洞仍未被填
















約90年代初的堅尼地城新海傍近干諾道西處,右邊的香港商業中心剛成,左邊的建築尚未拆,前可以看到金塘酒樓和三喜百貨公司




2014年9月14日 星期日

別夢依稀到西環 (1)




















1969年西環老金飾店老西的收據,注意1969年5兩黃金才賣港幣3190, 真有恍如隔世的感覺














不由你不信, 直到1980年代初,仍有個公廁橫跨在爹核士街的中央












從爹核士街及卑路乍街的路口回望吉席街












90年代的吉席街,左邊的舊樓當然已然被拆卸,並改建為泓都













舊堅尼地城海旁漁船卸下貨物, 苦力們搬運上岸的情況 1












舊堅尼地城海旁漁船卸下貨物, 苦力們搬運上岸的情況 2











俯瞰西環市場, 注意,背景可以看到堅尼地城焚化爐的煙囪還在施工中

















90年代的吉席街,右邊的舊樓已改建為泓都











7,80年代的吉席街,右邊的舊樓已改建為泓都, 左邊可以看到電車的拖卡電車拖卡曾出現於19651982年間, 原因是60年代大量新移民湧入,為增加載客量,電車引入可載36人的單層拖卡,設於雙層電車之後,全盛期有22輛拖卡於路面行駛。然而由於拖卡收取頭等車資,卻沒有提供頭等座的視野;加上有拖卡的電車速度較慢、噪音較響,最後於1982年全面退役












從加多街和吉席街的路口望向舊堅尼地城海傍, 右邊的舊樓已改建為泓都











從加多街和吉席街的路口望向舊堅尼地城海傍, 右前方的舊樓已改建為泓都













從海中心眺望西營盤的倉庫
















夜燈璀璨的金陵酒家 













1970年代的屈地街電車總站,電車後面的建築物已然被拆卸,並已改建為太平洋廣場










我對這張照片有著甚為深刻的感念,人頭擁擁,熙來攘往的加多近街魚市場, 是我童年最清晰場面












那年頭, 堅尼地城海傍的電車軌是真正沿著海傍的,童年時老媽偶爾會在晚飯後帶我們遊電車河,我還記得,當電車全速前進時, 涼風撲臉而來,整個人頓覺無比舒泰, 而電車在夜燈中穿插, 感覺又是如此浪漫,這種記憶至今仍在我間徘徊